趕煞風俗
1、傳統民間禁忌有哪些?
用餐禁忌
吃相禁忌有很多。舊時漢族忌吃飯時掉米粒或吃完飯後碗底有剩飯,否則要遭雷劈;如果小孩吃不完飯,將來就會娶麻臉妻子或嫁給麻臉丈夫。忌吃飯時說「捧飯」,因為只有在人死後「做七」祭靈請亡靈吃飯時才說「捧飯」。忌用一支筷子扒飯,也只有喪俗中出棺時,棺上放五碗或七碗白飯,中央插一根筷子。俗謂鬼用單筷吃飯,故忌。忌吃飯時照鏡子,認為會結巴。在別人家吃飯,忌把碗轉來轉去,因為「轉」與「賺"諧音,主人家忌由此而「賺他人飯碗"。吃飯忌筷子擺在碗上,忌翻扣碗、盤,忌反手添水、添飯。客人忌翻魚。青年忌喝瓶底酒。這些吃相禁忌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家人同桌吃飯時,大人們便會向兒女們傳播這些禁忌並督促他們執行。盡管這些禁忌表面被迷信化了,但通常說來都是出於衛生、節約、禮儀方面的考慮。
食物禁忌是因對動物的喜愛而引起的。譬如,漢族有些地區有禁食牛肉的習俗。對於農耕民族而言,牛是必不可少的勞動工具,因其有助於人,終年勞苦,又通人性,所以不忍殺食。漢族民間至今還有不吃馬肉的習俗,認為馬也與牛一樣,有功於人,所以不忍心殺食之。南昌、甌江一帶百姓忌食龜、鱉肉,認為龜是有功之物,是它在唐僧取經時幫助唐僧師徒渡過八百里通天河,又運回了經書。所以人們敬之若神,禁忌殺食。
使用餐具的方式禁忌也有很多:如忌諱用手掌平托碗底,又忌用手捏著碗邊,這是「丐幫"之相。不許倒扣碗於桌上,因為不吉利。因為生病的人服湯葯後才將碗扣於桌上,表示不再生病服葯。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將筷子長短不一地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是很不吉利的。一般我們稱為「三長兩短",意思是表示死亡。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之後是要裝進棺材的,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後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所以說這是極為不祥的事情。
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北京人眼裡稱「罵大街」。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對方時,大都帶有責備的成分,所以說,吃飯用筷子時用手指人,無異於指責別人,這與罵人是相同的,是不準許的。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同樣意思,即吃飯與別人交談時用筷子指人。
用餐時把筷子放在嘴裡嘬,並不時地發出噝噝聲音,這種行為被視為是一種不禮貌。因為在吃飯時用嘴嘬筷子本身就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再加上配以聲音,更是令人討厭,所以一般出現這種做法都會被認為是缺少教養的體現,同樣不能夠允許。
用餐時要注意不要將筷子落到地上。所謂「落地驚神」,是指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這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因為祖先們全部長眠在地下,不應當受到打擾,筷子落地就等於驚動了地下的祖先,這是大不敬,所以這種行為也是不被允許的。但有種破法,一旦筷子落地,就應當趕忙用落地的筷子根據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畫個十字。其方向為先東西後南北。意思是我不是東西,不應驚動祖先,然後再拿起筷子,嘴裡同時說自己該死。
用餐時將筷子放在菜里不停地扒拉,想吃這個想吃那個,筷子攪來拌去,就像盜墓刨墳的一般,這種缺乏教養的行為,令人生厭。
用餐時筷子不能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正所謂飢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使倒,這是絕對不允許的。
用餐時用一隻筷子去扎盤子里的菜品,這同樣是不行的,被以為是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
出於好意幫別人盛飯時,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飯中遞給對方,這種做法要被人視為大不敬,因為只有給死人上香時才這樣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飯中,無疑是被等同於給死人上香一樣,因此說,把筷子插在碗里是絕不被接受的。
孕婦禁忌
在舊社會,民間對孕婦流產、難產及生殘缺兒和怪胎無法做出完全科學的解釋,就捏造附會出種種迷信說法以告誡一般婦人,不但要禁食、禁視,在行動舉止等方面也出現很多的清規戒律。
禁食
誰都希望自己生出的孩子健康、漂亮、聰明、活潑。要想生個好寶寶,做母親的就必須遵照這些飲食禁忌,不讓吃的堅決不吃,可吃的盡量多吃。雖然這些禁忌並沒有哪些科學依據,大多是建立在感覺聯想之上。
忌食兔肉。兔子三瓣嘴,吃了兔肉胎兒也會三瓣嘴。吃兔肉生子豁唇之說至少在東漢已經流傳,當時的著名學者王充在他的《論衡》中專門記載。這一俗信的影響巨大,以致有些地方發展到了孕婦連兔子都不能見到,否則後果一樣可怕。
忌吃狗肉。吃狗肉對胎兒不利的說法大約產生於唐朝。除了吃狗肉會化胎的危言聳聽外,也有較為直觀的聯想認識:狗愛咬人,孕婦吃了狗肉會把狗性傳染給胎兒,胎兒出世後也會愛咬人,至少在吃奶時愛咬乳頭。
忌吃驢肉。吃了驢肉,將來孩子「驢性」,不聽話。
忌吃公雞。吃了公雞,這樣生下的孩子夜裡啼哭。
忌吃螃蟹。吃螃蟹後,生下的孩子咂泡沫流口水,又說吃螃蟹使胎橫難產。台灣民俗則認為吃了蟹,生出來的孩子像蟹那樣抓扭別人的手腳。
忌食生薑。生薑外形「多指」,自然會讓人想到生子多指,這一俗信也至少在東漢就已盛行。
忌食老鱉。老鱉脖子短,吃了老鱉胎兒脖子也短。
除了從外部形狀上引起人們的聯想外,還有從姜辛辣、刺激性強的特徵出發,聯想到容易使小兒生瘡。無論如何,姜由此就被從孕婦的飲食清單中剔除。
行動禁忌
如果說,千奇百怪的飲食禁忌限制了孕婦的嘴,那麼,花樣繁多的行動禁忌就是限制了孕婦的腿。
例如建屋上樑,是極為講究的,要有相對的儀式,要講究吉日吉時,這就要嚴禁孕婦在場,因為在鄉間視上樑為神聖的事,關乎一家的興盛,沒有人敢小看,被孕婦沖撞了要倒霉,而且無法破解。所以很多地方把上樑的吉時選在清早。
打井,也不能被孕婦碰上,否則會破了龍脈打不出水,或者打出水來又苦又澀。
造酒,被孕婦撞上,酒就釀不出。
采葯,撞上孕婦,葯效就會失去。
做豆腐,撞上孕婦,豆腐會壞。
養蠶,撞上孕婦,蠶會死掉。發展到頂峰,誰清早出門碰上孕婦,誰這一天就要不順,事事不成,閉門家中坐,都保不準禍從天上來。
禁視
這些禁忌得以實施的原理是相同的,都建立在人與外界相互交感的原始思維之上。
孕婦不能看產婦生產,否則自己將來要難產。這條禁忌頗有點科學根據,因孕婦看到正在分娩的產婦的痛苦表情,聽到產婦的叫喊聲,容易產生一種精神壓力,到自己分娩時可能會精神緊張,以致引發難產。
忌見到蛇,否則生下的孩子就會吐舌頭。至於忌見到屬虎的人,自然是猛虎傷人說法的一種演繹。
忌看傀儡戲,不然將生無骨的孩子。浙江麗水一帶至今還有孕婦忌看電影、電視和看花臉戲的風俗。
忌看戲中花臉,是為將來生下的小孩不會臉花。
不能進入新房看新娘,因為她是「雙身人",「四眼相」,看了新房,新娘日後不是克夫守寡,就是斷子絕孫。這說的是「四眼人"不潔,會沖克人。可是在鄂西北,流行「四眼人」動動眼睛、動動手還能治些病症,不管靈不靈,街坊鄰居一定要登門邀請。尤其是那些同輩的男子漢或小夥子,眼裡掉進點灰塵,要請四眼人用嘴吹吹;胳膊擰傷,要請四眼人搖搖;頭痛感冒的要請四眼人摸摸等。這種習俗真可謂奇怪。
禁接觸
除了以上建立在相似基礎上的禁忌外,還有些禁忌是建立在接觸感測的基礎之上,比如坐在葡萄架下,俗認為會生邪氣,生下葡萄胎。摸了戥秤,則會延長孕期,因為過去的秤是十六進位,孕婦碰到戥秤,就意味著要懷胎十六個月,這對大人孩子都是很大的煎熬,而且會造成難產。相同的禁忌還有不能跨越繩索,認為繩索像胎兒臍帶,跨後要纏身難產;不能滿屁股坐板凳,否則胎位後墜易成難產;不能抱別家的孩子,說是抱過的孩子要生病,俗稱「替胎」;不能到廟宇去,俗以為神靈是至高無上的,潔白無私,福佑人民,理應虔誠尊敬。而受胎是褻瀆的產物,倘到神靈之前,是大不敬的行為;不能橫跨過扁擔,說是會造成橫生、難產;不能纏繞繩、線,會造成胎兒臍帶繞頸;不能在門口探頭縮腦,這將導致胎兒不能順利生出產門。最令人感到莫名奇妙的是不能抬高手臂,俗信以為胎兒是靠咬著母親的奶筋吸食營養而存活的。孕婦抬高胳膊,會使胎兒咬不到奶筋而餓死。不可放刀於灶上,因孩子投胎時,須經灶君菩薩的准許,懷孕後,置刀於灶,那就是對灶君不滿,灶神會將原答允送子的主意取消,因此生下的孩子多死嬰或造成流產;孕婦不能進入鄰村,不得已要進時,先備祭品祭掃該村之土地神,不然,該村的厲鬼妖魔會附上身,將會造成難產。
數字禁忌
數字中,最吉利的要算六和八,所謂「六六大順」,「要得發,不離八」,就講出了其中緣由。當今社會,花幾十萬元買下一個含六和八最多的電話號碼或車牌號,已不是新鮮事。忌諱的數字很多,從總體來講,忌單數,因為好事成雙;「二」是雙數,但這樣的日子忌出殯,因為人們不希望壞事成雙;「三」諧音「散」,做壽和結婚忌這個日子,祝壽、賀喜送禮也忌「三」這個數字;「四」諧音「死」,因此門牌號、汽車牌號、電話號碼、手機號碼等都不宜用這個數字;「五」諧音「無」,因此談判、收賬款等都不宜使用這個數字,免得一事無成;離家出行忌「七」,有「七不出,八不歸,初九一十往家飛」之說;老人易忌諱九,因意外或死亡事件比率較普遍年齡高;忌「十三」本是西方的風俗,因為背叛耶穌的猶大排位十三,但中國開放之後,一些高級賓館為了迎合西方人,也避諱這個數字,不設十三號;年齡上忌「七十三」和「八十四」,因為孔子卒年七十三歲,孟子卒年八十四歲,民間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忌諱「二百五」這個數,習慣上把「二百五」當做傻子、白痴的代名詞;還有號碼「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類的數字也忌諱,因為他與「七零八落"、「吾散吾死」同音。
日常行為禁忌
禁遠行前洗腳。台灣人以為夏天遠行前洗腳,會越走越熱,冬天會越走越冷。
忌拔去白頭發,俗說「拔一根,生三根」,通常以為白頭發會越拔越多。
百歲老人忌說實際年齡,總說九十九歲。老年人去世忌說「死」,應說「老了」。中年人報年齡忌說四十一歲。
太陽落山後禁止掃地,因為此時家中的福氣神、運氣神都回家了,把它們掃出去就會家道中落。打掃忌由內掃到外,因恐將財運福氣掃出門。反之,若想驅霉運,則要由內掃到外了。打掃時也不能將椅子椅腳朝上堆疊,因喪事中亦有將椅子翻疊的習俗,會使人聯想到喪事,自然盡力避免。
忌在屋中打傘,俗信在屋內打傘會成禿子。
不要半夜到陽台晾衣服或收衣服,如果平常真的沒時間晾衣服,最好等隔日正午曬過太陽後再收。
看望病人忌下午和晚上。借用別家葯壺煎葯,用後忌還。死於外者屍體忌進門,須停於門外。
已婚婦女忌在娘家過春節,忌看娘家的家譜,忌在娘家過元宵節,忌在娘家生孩子。孕婦忌看死屍,忌探望產婦。
七月夜間禁止外出。俗言「七月孤魂野鬼四處游盪」,人們害怕遇夜鬼,晚上除非有急事,要不然沒人會冒險外出。再如:不幸遇到鬼,只要咳嗽幾聲,鬼就離開了,或是夜行的人常邊走邊唱歌,鬼就不敢出來。新中國成立後,帶有迷信色彩的禁忌多被廢除。
生肖婚配禁忌
一些民間歷書中所列「男女配婚吉凶表」中,屬虎的倒不忌配屬牛、羊、犬的,而獨忌配屬猴、蛇。而屬牛、羊、犬的竟也無一忌配屬虎的,堪稱怪事。看來後來的生肖相剋已經不是五行相生相剋的延續,而成了各種民俗文化的「合成事實」。歌謠有:
自古白馬不配牛,羊鼠相配一旦休,金雞不與狗相見,青龍見兔淚交流,豬猴見面如刀割,虎蛇相配不到頭。蛇配虎,男克女;豬配猴,不到頭;兔見蛇,如刀割。白馬怕青牛。烏豬怕猿猴,蛇怕猛虎如刀斷,羊鼠相逢一旦休,黑狗不能進羊圈,庚雞見犬淚交流。辰子申忌蛇雞牛,巳酉丑忌虎馬狗,寅午戌忌豬兔羊,亥卯未忌龍鼠猴。
這些民諺和歌謠大多是在中原一帶搜集起來的,與台灣民歷中的生肖婚配禁忌相比,有許多不同之處。這是風俗的必然特點,正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過,這一比較也暴露出了這種生肖婚配禁忌的不可信性。一對男女在此地合婚不成,受到生肖方面的禁忌,如果換了地方,還是他們兩人,便可能絲毫不受什麼制約了。這不是很有戲劇性的事情嗎?可見生肖婚配禁忌是不可信的,沒有一點科學依據。
節日禁忌
春節是新年的初始,正月初一又是新年的第一天,故禁忌很多。如忌打碎物品,打碎了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越打越發」之類的吉利話;吃年飯時忌無魚,有魚忌全部吃凈,是為了討個「年年有餘(魚)」
的吉利。這一天忌動刀、斧、剪之類的器物,忌挑水,忌下地幹活,忌借火種,忌討債,忌購物,忌針線活,忌殺生,忌啼哭,戴重孝者忌拜年,忌說一切不吉利的話。春節餃子煮破皮,忌說「破了、碎了」,要說「掙了";饅頭蒸裂了,忌說「裂了」,要說「笑了」。另外還忌掃地,掃了地也不能把垃圾倒掉,認為會把財氣掃走。又忌條凳倒地,因為人死是停柩在兩條長凳上的,出殯時抬走棺材,踢倒條凳才起步。此外,許多地方還忌吃豆腐,因為按習俗辦喪事時吃豆腐,老人壽終正寢的叫做「倒了豆腐山"。總之,正月尤其是初一禁一切認為不吉利的事情。
其他節日也多有禁忌,如二月初二古稱「中和節」,俗稱「龍抬頭」,忌動剪刀針線,忌推磨取水總碰井沿,都是怕傷了龍。清明節前一二天為「寒食節」,禁忌煙火。七月「鬼節」忌夜間外出,免得驚動鬼神而遭難。八月中秋節忌陰雨,否則來年收成不好。九月重陽節有的地方忌諱出嫁的女兒回娘家,有所謂「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此外,一些節令也有忌諱,如立秋忌無雨,認為該日雷鳴下雨則預示豐收,有所謂「雷動秋,狗兒貓兒不吃粥」的俗諺。立冬也有忌雷鳴的,俗言:「雷打不動,十個牛欄九個空。」大概是說牲畜會死亡。
婚姻禁忌
婚姻禁忌也很多,表現了人們對婚姻大事的謹慎態度。在擇偶方面,我國許多地方禁忌同姓通婚,歷來如此,如古人就說過:「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另外,按算命術的觀點,八字五行相剋的男女禁忌結婚;在結親日期上,忌諱在沒有立春節氣的年份結婚,忌諱五、六、七月結婚,忌諱單日結婚;在吉日選擇術中,忌月破、平日、收日、閉日、劫煞、災煞、月煞、月刑、月害、亥日等時間內結婚;結婚當日,新娘出門時,姑嫂都要迴避,不能相送。因為「姑"跟「孤"同音,而「嫂」跟「掃」
同音,都不吉利;婚禮中,新娘忌穿黑色禮服,新娘的衣服忌有口袋,免得帶走娘家運勢,忌打破器物,忌有小孩哭,忌戴孝的人、寡婦、四眼人(孕婦)進新房,忌諱別人坐在新床上;結婚第三天,新婚夫婦攜帶禮品回至女方家,即所謂的回門,但牢記在當天日落之前趕回夫家,不能留在娘家過夜。萬一有特殊情況以致無法回家,夫妻就要分房睡,以免新娘子蜜月里的血光沖撞了娘家人。
關於性生活的禁忌,古人有詳細敘述,摘錄如下:
男女交媾之際,更有避忌,切須慎之,若使犯之,天地奪其壽,鬼神殃其身,又恐生子不肖不壽之類,謹守戒條,可以長生。所忌之要備述於後:天地震動、稗風暴雨、雷電交作、晦朔弦望、月煞日破、大寒大暑、日月薄蝕、神佛生辰、庚申甲子、本命之日、三元八節、五月五日、名山大川、神桐社廟、僧宇道觀、聖賢像前、井灶前後、火光鬧烘,以上時地禁忌須慎之,不可交合,犯之者令人大則折壽,小則生病。或若生男,使其丑貌怪相,形體不全,災疾夭折。諸所禁忌敷奏於前,復有五月十八日是天地牧年之日'陰陽交合。世人須避,慎不可同房,犯之重則奪命,輕則減壽,如果此時受孕,子母難保。
2、人去世了有哪些風俗?
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有每個民族不同的民風習俗、傳統文化。
可能沒有經歷過的我們有時不太懂得其他民族的有趣或者說是不可思議的文化習俗吧!
人生在世避免不了生離死別這些自然界存在的規律。
那麼答主現在要來說說的就是人去世了有哪些風俗。
高中同桌是回族人,她的父母是回漢結婚,爸爸是回族人,媽媽是漢族人。
雖然有的時候她媽媽不是很能理解回族家庭的風俗習慣,但好在入鄉就隨了俗。
她曾經跟我敘述過她們回族在人去世後會進行的風俗。
她奶奶是在她剛剛升高中沒多久去世的,然後按照回族的習俗是要家裡大兒媳婦兒操辦許多事情的,那麼這個時候就用到了她媽媽(因為她爸爸是家裡長子)。
在她奶奶去世之後會由她媽媽先對她進行一個遺容整理,就是給去世的老人洗澡換上白衣白褲,這個過程全權交給她媽去做。
不過由於她媽媽沒有經歷過,所以旁邊有家裡的長者在一旁指導。
收拾完畢後就由她媽媽和爸爸兩個人一起為去世的老人裹上白布,她說就像木乃伊那種,從頭到腳全部裹上,不能留出空隙。
然後就是進行墓葬。
墓是託人找好一塊風水比較好的地方,然後呈U字型,三面築上磚塊石頭什麼的固定好,然後留有一面口是可以推放去世人棺材進去的。
她去世的奶奶被白布纏裹好後,會有家裡的兒子女兒一起把她抬到棺材裡,然後身邊會放上老人生前佩戴的金飾品,並且還會有子女為其去世新添置的貴重物品,一般以金飾為多。
這些置辦完畢後就舉行封棺蓋儀式。
會請來哭喪隊,邀請親朋好友來參加老人的葬禮,他們那裡更多的把喜事分為兩種「紅喜」和「白喜」。
那麼這里的「白喜」就是指舉辦葬禮了,回族人民很看重這些風俗,所以「白喜」也是會大辦一場的,為的就是讓去世的老人「走」的風光。
然後封棺蓋後就是推棺入墓了。
把棺材藉助人力抬到墓前然後推棺入墓後由一家人為其封住之前留出來的口,這樣最後墓由之前的U字型三面封死變成口字形四面封死了。
在這墓前進行最後的家人跪拜放鞭炮,如此這般才算完成了他們回族的一個人去世後的風俗。
生離死別在所難免,所以趁著老人長輩還在世的時候,多多的陪伴他們吧,不要到「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悔時候。
3、大年初一,初二,初三的習俗
1、大年初一
大年初一從拜年開始。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2、大年初二
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3、大年初三
大年初三稱為小年朝,也稱為赤狗日。傳說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會不吉利,故初三為凶日,不宜外出。據說在初三跟誰拜年,就會跟誰吵架,因而不拜年;中國民間以正月初三為穀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4、土家族傳統節日 風俗活動是什麼
土家族傳統節日
趕年
土家有過趕年的習俗,即比漢族提前一天,月小臘月二十八,月大臘月二十九,吃團年飯,到臘月三十同樣除夕守歲,因此有土家過兩個年的說法。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二月初二
土地菩薩生日,這天以酒和粑粑敬土地神,家家戶戶住屋的當頭,都有一座土地廟,也叫當坊土地,有「不怕客人來得遠,也服當坊土地管」的說法。這一天,人們對天氣晴雨十分關注,農諺有雲:「土地公公曬出汗,一碗蕎子打一石;土地公公打了傘,一斗蕎子打一碗」。
清明節
上墳掛青,節日這天,一般的家庭,都要吃豬腦殼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
牛王節
四月十八日這天,傳說是牛王菩薩生日,耕牛要放假休息一日,並給牛喂好料,如黃豆等,打掃牛欄,人們還要殺雞、宰豬,祭祖先。
端午節
有頭、二、三端陽之分。即初五、十五、二十五,以頭端午最為隆重,這天一般都要推豆腐包粽子,接出嫁的女兒女婿回家「過端午」。所謂「有心拜年,端午不遲」,說明這個節日的重要。過端午節,各家都要採集艾蒿、菖蒲、風藤等懸於門首,用這些草藤燒水洗澡,可以去風濕,治皰瘡。因而有「艾葉如旗招百福,菖蒲似劍納千祥」的聯語。喝雄黃酒,給小孩身上抹雄黃,以及繞井宅撒雄黃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民俗事項,因為雄黃有防蚊蟲蛇蠍的功能。
六月六
曬龍袍,也叫吃新節或嘗新節。土家人在這天將家裡的被子衣服拿出來曬。另外,這天也叫嘗新節,瓜果穀物有的開始成熟,可以吃了,叫做嘗新,要用包穀酒敬神。
月半節
節日時要燒紙錢,所謂月半紙,祭祖先,據說月半前後,死了的祖宗都回來,因而也有人形容月半為鬼節,所謂年小月半大。
鶴峰土家族又把月半節當作女兒節,到了農歷七月十二、十三這兩天,父母要接出了嫁的女兒回家團聚,參加祭祀祖先的活動。也因為這天出門的女子多,到聚居區鄉鎮「趕場」,觀看游藝活動的姑娘和年輕媳婦多,故又被稱叫作「女兒會」。一般在這天都穿戴打扮格外漂亮,青年男女,自由交往,談情說愛,為青年人的盛會,而且已不僅僅限於某一個少數民族的男女參加。
重陽節
有大重陽小重陽之分。大重陽十九,小重陽初九,上山拾菌子,即所謂撿重陽菌。
洗神
舊時土家族除信奉白虎神外,還供奉「大、二、三神」家神、,每年冬月初一殺豬宰羊,男女老少著本民族服裝參加「洗神」,擺三牲祭品,由老師即男巫、手執司刀、令牌、吹牛角招神,跳舞驅趕邪佞。然後由一班男女耍火棍用三尺長的一根竹竿,畫上紅綠顏色,打通竹節,灌上桐油,塞上布條點燃、左右盤旋,跳民族舞蹈。
5、惡煞的介紹
<
6、喪葬習俗
·出
殯·?
出殯俗稱出山、送葬,即將裝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選好的墳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發紖」等不同稱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對出殯尤為重視,它不僅被視為死者的哀榮,也被當作生者的顯耀。所以,舊時富豪人家不惜花費大量物力財力,競相攀比,踵事增華;貧者也不得不盡力效仿,甚至因而傾家盪產。按照慣例,出殯儀式一般分為辭靈、啟靈、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殯前要舉行祭奠,即辭靈,閩南稱之為「棺頭祭」或「起柴頭」。志稱:「出殯時以禮物祭靈柩,曰起柴頭。」即將棺材抬至村口空曠處,設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並置青色紙燈二盞,上書死者姓氏名號,棺材頭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殯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稱「孝男祭」。在福州,出殯前一夜設堂就祭,俗稱「加堂」、「哭祭」,族親戚屬多來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圍慟哭,有的人家還請來樂隊奏哀樂。在長樂,辭靈儀式由孝男主持,於廳堂設一祭堂,孝男將10碗祭品逐碗跪奉於靈位前,與祭者左側為外戚,右側為內親。在平潭,辭靈時,親屬紛紛前來焚化紙錢,俗謂「送盤纏」。在閩東的霞浦等地,辭靈俗稱「起馬祭」。志稱:「啟輀之晨,移柩至大門外,覆以大紅緞帷,旁之金綉八仙為飾,上豎紙制仙童跨鶴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畢,送葬者以次行禮,俗稱起馬祭。」在順昌等地,辭靈由喪家先祭,外祖家繼之,其他戚友按親疏關系依次祭奠。在長汀,出殯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掛滿戚友送來書寫祭文的布條,魚貫進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殯前舉行巡棺,儀式與閩南相仿,不同之處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辭靈儀式也相當隆重,由禮生主持祭奠儀式,奏哀樂、上香、獻爵、獻牲、進饌、行三跪九叩禮、宣讀祭文。祭文按親戚不同稱呼表達對死者功勞品德的贊揚,並祈告其在天之靈保佑家族興旺發達,以及勸慰亡者勿憂勿怨,永遠安息。在龍岩,辭靈後還有私謚,男性多由族長賜謚,女性多由外祖家賜謚。
?
辭靈畢即啟靈。靈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個別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車上,由孝眷及戚友牽扶。抬棺者俗稱棺夫,多由本村結過婚的男姓擔任,喪家要分發給每人一紅包作為報酬。福州一帶的棺夫須父母均健在、子女雙全者方能擔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壯年輪流擔任。在莆田、仙游,喪家將草鞋和一包香煙分給誰,誰就是棺夫,不得推撫。在泉州一帶,出殯前要宴請棺夫,孝男還要在棺夫宴食間向他們跪拜叩頭致謝。在政和,上壽的人死亡,出殯時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孫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啟靈時頗多規矩。在廈門、同安一帶,用大繩將棺材固定在「獨龍扛泉」之下,蓋上精緻的棺罩,俗稱「絞龍」。起棺時,棺夫要用棺繩使勁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謂告訴死者要啟靈了,實際上是提醒悲痛欲絕的親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啟靈時,除極個別地方外,棺材頭部都是朝出殯方向。在安溪,禮生抓一把鹽米撒向棺木後,棺夫齊吼一聲「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從廳堂抬出門時,忌棺木碰到門牆及其他物體,俗謂會鬧鬼,棺夫須脫下草鞋在棺材碰過的地方擦幾下以禳解。?
7、中式傳統婚禮中有回轎煞習俗怎樣操作?
中式傳統婚禮中有回叫啥習俗?怎樣操作呢?這個的話按當地的習俗進去操作,因為我不是當地的,所以說我也不太了解。
8、舊社會時期有什麼習俗?
在家庭風俗中,小孩的出生極受重視。來賓客家人孩子出生三朝,外婆和近房嫂子、弟嬸(弟媳)和已婚婦女用竹蘿裝雞蛋,來到新產婦家做「三朝」。半月後,外婆邀更多的婦女,擔甜酒、雞蛋、米、母雞、背帶給外甥做「半月」,俗稱「吃薑酒」,這次酒席最熱鬧。小孩滿月後,外婆又邀婦女給外甥做「滿月」。客家人一般不做周歲。客家人擇偶,多為父母作主,媒人拉線,其婚禮一般有說媒、坐談、合八字、定親、迎娶、三朝幾個環節。
媒人看兩家年齡相當、人才相配的男女青年尚未婚配,就主動上門說媒,或是家中有待婚或待嫁的青年,其父母也會求媒人作好事。男女雙方見面後,互相傾吐心事,於老人同意,認為合適,就開出「八字」,由男方交給算命先生按天乾地支等捏算,假如男命是金或水,女方是水或金,就認為比較合適成婚。一旦「八字」合適,雙方老人同意,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就有希望了。接著男方下聘金,俗稱「外家錢」,多少由雙方議定。下聘金就算定婚了,然後才到政府去辦結婚證。待男方准備妥當,把迎娶時間告訴女方,女方就得著手准備嫁妝。婚禮前一晚,新郎在陪郎陪同下,給女方送去肉、酒、水、糖若干,新郎回到自家。第二天,新郎在陪郎的陪同下去迎娶新娘,並帶去名目繁多的封包,給新娘的父母、兄弟、姐妹、叔伯、嬸嬸,甚至廚房燒飯、砍肉的也得一份。新娘的哥嫂也得給新郎封包和新鞋。又從男家挑選兩位姑娘拿稻穗、剪刀、鏡子、公雞到女家,由女方家招待。和當地壯族群眾一樣,女家都要給陪郎和男家來的姑娘掛彩,抬出嫁妝。出嫁那一天早晨,新娘站在米籮下向祖宗辭行,然後,穿黑衣、黑褲、黑鞋,束紅頭繩,撐黑傘,捂白毛巾,由嫂子背出門坎,向新郎家步行或乘車去。到男家拜堂後,新娘當晚要回娘家,第三天才在母親、伯娘、嬸母、嫂子等人的陪同下,擔著小豬、小雞到男家,以示為新婚夫婦准備生活的本錢。
[編輯本段]客家風俗-節日風俗
客家人的傳統節日是春節、元宵、清明、六月六、中元、中秋、冬至、送灶王等節。春節是大節,年貨豐富,多是臘味,包粽子、炒花生等。正月初一不能殺生,初二方可開懷痛飲。春節的娛樂活動,最重要的是舞獅上門拜年。元宵節時,客家人喜歡包粽子,再次大吃一頓。「二月灶」,煮糯米飯殺雞拜灶王,求得一年豐收、順利。三月清明是傳統的掃墓節,煮甜糯飯,備酒菜,巡迴祭掃祖墓,客家人又隨便加一次菜,也算是節日。端午節,包粽子。六月六,備酒菜。中元節,是一年內的第二大節,殺雞殺鴨宰魚,女兒、女婿及諸親戚都要返回看望老人。中秋節,備水果、月餅賞月。重陽節,出外登高。冬至,吃一種比水餃大,用糯米粉裹外,餡為魚肉、豬肉、蘿卜丁的水煮饃。送灶王那一天,即十二月二十三日(農歷),也是一節日。除夕那天,客家人全家停止工作,集一年的各種收獲,隆重地吃一頓團圓飯,在外工作的家人,都要趕回來團圓。
客家人的保護神是「灶王」——土地神。土地神的神位設在村口,旁種一棵大榕樹,每逢農歷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二月二、四月八、端午節、中元節,客家人都要前往祭土地神,擺上豬頭、雞、魚(均是熟的),三碗飯、三雙筷、三杯酒,點燃香燭,席地而跪,祈禱土地神保佑全家安好、生產豐收以及其他要求。供品的擺設位置是:香最近神位,酒飯次之,葷菜最遠,蠟燭在兩旁。另外,誰家添丁添口、出外讀書工作,也要祭土地神。
伏波廟、大人廟、女廟,是客家人每年都要參拜的,即使「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三令五申嚴禁搞迷信活動,客家人還是暗中參拜。伏波廟,即為紀念漢朝將軍馬援南征而建的廟,廟會時間是正月初六。大人廟是紀念清朝丞相(大學士)陳洪謀為廣西民眾請命免交錢糧而建的,廟會時間是正月十九。女廟是紀念劉三姐建的廟,廟址是在一個山洞裡,正月二十九日舉行廟會。
客家人祭祖是一件大事。三月清明時,整個姓氏都熱鬧起來,聯合到祖墳去搞祭祖活動,良江鄉內的客家姓氏,每年清明都要集中到賓陽進行祭祖,一般每家派一人到場參加。每逢節氣或歲終,客家人都是先用葷菜祭祖後,方才進餐。正月的時候,供品必須擺到十五那一天才能撤去。正月的供品多是粽子、豬頭肉(整塊)、米花糖之類。
惠州民間傳統的婚嫁禮俗,以封建禮教諸俗為基礎,大多顯得繁文縟節,勞民傷財,可說是頗多陋俗。儒家經典《禮記?昏儀》說:「夫權,始於冠,本於昏(婚),重於喪祭,專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昏(婚)禮者,禮之本也。」可見儒家十分推重婚姻禮俗。中國傳統文化歷來重視儒家思想,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五彩繽紛、禮制頗多的婚俗文化。惠州的傳統婚俗,大抵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在一個地方的具體表現。
封建社會的幾種婚姻形式,如「包辦婚姻」、「買賣婚姻」、「聘請婚姻」、「指腹婚姻」、「童養媳婚姻」、「荒婚」、「望門婚」、「冪婚」等等,惠州均有之。其中聘娶婚姻尤其盛行,聘禮、聘金不可或缺,在今日惠州依然可見其遺風。
聘娶婚姻在惠州有悠久的歷史。光緒《惠州府志》記曰:「婚姻,俗用檳榔為聘,以多為貴……其聘儀妝奩則稱家之豐約為之」。「俗用檳榔為聘」中的檳榔,舊時中葯鋪有售,在聘禮中,它多具象徵意義,而真正的聘禮傳統都是以銀錢、食用之物為主的。「府志」說聘禮「稱家之豐約為之」,實際上,即始「約」者,聘禮的數量也是相可觀的。
惠州傳統的聘娶婚姻的禮儀十分繁鎖復雜,從開始的媒人提親,到最後的三朝回門之俗,其間經歷卜吉、過禮落定、報日、過大禮等婚前諸禮及鋪房、親迎、拜堂、滯新娘等盛大的聯姻儀式是由封建婚嫁禮儀的「六禮」演變而來的。「六禮」起源於周朝。《禮記》記述當時應循的婚姻程序為「納采」(媒人提親)、「問名」、「納吉」(男方卜吉,女方正式認婚)、「納證」(下禮落訂)、「請期」(婚期的商定)、「親迎」(迎親接新娘)。這6個環節就是所謂的「六禮」,是封建禮教中最早的婚姻禮儀。其後兩千餘年,六禮雖有變異,但萬變不離其宗,今日各地的婚儀中都依然可見其影子。
(一)提親
惠州傳統聘娶婚姻之始,首為提親。一般是男家請媒人到女家說合。提親為六禮中「納采」的一種變化形式。《儀禮?士昏禮》中記曰:「昏(婚)禮下達,納採用雁。」就是說,秦漢以前的提親一般是以提活雁作為禮物的。這是取其順乎陰陽往來之義。到了秦漢以後,送禮又採用糕羊、合歡、嘉禾、膠漆等物,到了後來竟發展到了30餘種,象徵著夫婦牢固和睦。惠州傳統婚儀中的提親攜禮多是活雞或花布妝奩類用物,民間稱「帶路雞」,寓意吉祥。
(二)過大禮
婚前諸禮最為隆重和至為重要的莫過於親迎前夕的「過大禮」了。在傳統聘娶婚姻中,兩家相互商定的聘金、聘禮、嫁妝在這一天要履行。此日男家將預先備好的各種聘禮裝滿食格、盒籮,貼紅插柏,或挑或抬,由男家的姑嫂姐妹浩浩盪盪地送往女家。男方在「過大禮」中送全豬全羊是常有的事,故民謠里有「行豬過大禮」的唱詞。餅食也是必備之物,惠州的定俗是備「大餅」,大餅的種類達十幾種,依各家的條件和講究鋪張的程度備一種至數種大餅不等,不過,十數種餅全部備齊的並不鮮見。除此外,必備的還有燒豬肉、雞、鵝、鴨、魚、發糕等。
女家在收到男家禮品時,立即將原先預定的嫁妝送往男家。惠州傳統婚俗中常備的嫁妝,主要為生活用品,比較普遍的是衣服、被、枕、席、帳之類,還有諸如衣櫃、梳妝台、皮箱、八仙台等傢具。現在嫁妝中除主要的床上用品不可缺少外,常常還見有縫紉機、電冰箱、電視機、電飯煲等。
「過大禮」一般在迎親的前一日,喜慶的氣氛十分濃厚,那些送禮品的姑嫂姐妹們,一般都著盛裝,上下簇新,施粉抹油,招搖過市。惠州風俗,送禮的隊伍專挑人多的道路行走,以沿途相告喜事。
「過大禮」之俗,近於傳統「六禮」中的「納征」。《儀禮》說:「征,成也,使使者納幣以成婚禮。」也就是說,下了彩禮,送了嫁妝,才可以把女子娶過來。古代的納征也是至為重要的一環,所用的彩禮各代不盡相同,秦以前多採用名貴的玄熏、束帛、儷皮;漢代多用金銀。其後,風俗日盛,禮物日重,歷代有識之士多視為時弊而欲杜絕,但此風卻歷代盛而不衰。「六禮」中,「納征」是在「請期」「報日」之前,而惠俗卻是在報日之後,兩者在時間上有些差異。「大禮」過後,即時婚娶,尤顯得熱鬧,這大概是此俗至今在惠州民間依然盛行的一個原因。
(三)接新娘
接新娘是傳統「六禮」中的「親迎」。親迎為「六禮」之尾,是「六禮」的歸結。現代人所說的婚禮或古人所說的婚禮大典就是以接新娘儀式為標志。
古時候所說的婚禮大典,一般包括鋪房或暖房、親迎、回門三個環節,時間持續三天。第一天鋪房或暖房,第二天親迎,第三天回門。惠州的習慣不盡相同,所說的婚禮基本上是指親迎和滯新娘兩個環節,至於迎親(也就是接新娘),則主要包括了鋪房、花轎迎親、撒鹽米、跨火、踏凹欄等主要的幾項風俗。
1.鋪房:鋪房是一種舊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鋪房是女家送嫁妝到男家後,女家的姑嫂姐妹幫忙擺設新房的一種風俗。按惠州習慣,鋪房講究兩點,一是擺設的床、櫃、梳妝台等要注意方位、風水,至為講究的是衣櫃鏡不能向床。惠州習俗中,鏡與照妖同義,而照妖鏡向床,顯然是不吉利的。二是鋪房之人要「命好」,民間認為命好的標准主要是「多子多福」。所以,寡婦、無生育能力或生育少的婦女是不能參加鋪房的,而多子多福者,自然是鋪房的主要參與者了。
2.上花夜: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族中的姑嫂姐妹(必選所謂命好之人)要專門為新娘梳妝打扮穿衣,這就是民間所說的「插花」,這一夜,民間風俗又稱為「上花夜」,是新娘嫁前的一項很為莊重的儀式。行此禮時,新娘往往伴以哭唱,其時新娘面臨人生的重大轉折關頭,一般都十分動情,而舊俗中規定新娘插花後要在閣中靜坐哭唱至天明,謂「五更守夜」。上花之夜,新娘悲悲啼啼,徹夜不眠,更顯出一種傳統婚嫁「喜亦悲」的氛圍。
3.花轎迎新:惠州傳統用花轎迎親,五十年代尚有專門出租花轎的花轎店。多是二抬、四抬或八抬大轎,綉「鳳鸞牡丹」 ,「福祿鴛鴦」,飾「四彩花燈」,披「大紅花綢」,故謂「花轎」。接新娘之時,由媒人領路,新娘領花轎,一路鼓樂。至女家後,女家姐妹拒之於門外,新郎趕忙派「利是」,過眾姐妹一關後,便可將新娘接出。新娘哭賴不走,男家眾人軟硬兼施,哄出閨房,又哄其(硬推)上轎,新郎還要給轎夫封「利是」,方才起轎。幾翻「拼搏」後,新郎往往已是精疲力盡。
4、撒鹽米:接新娘時,舊時惠州有些地方有撒鹽米的習慣,預先用器皿盛好一些鹽、米、黑芝麻等物,即在接新娘的途中沿路撒放,謂祭橋神;而沿路撒的,是為祭祀路神,這就是惠州傳統婚姻禮俗的撒鹽米之俗。撒鹽米之俗其實為我國傳統婚姻禮俗中「撒谷豆」之習的一個變種。「撒谷豆」出現在西漢,兩宋時北方盛行,其傳統的說法是為了「禳三煞」,亦即驅鬼避邪,這和惠州民間「撒鹽米」差別不大。只是「撒谷豆」多為北方遺俗,南方並不普遍,而惠州有之,可見惠州習俗的淵源是甚為久遠的。
5、遮頭、踩凹欄與跨旺火:新娘接到家中,鼓樂聲中新娘下轎,新郎手持扇子相扇,若男家的大姑小姐八字相剋,她們必須用蓋(竹編、篩等物遮擋不與新娘直接見面,新娘紅運當頭,殺氣甚大,新郎用扇扇之,謂「弱其殺氣」,人避開不見,謂「避其殺氣」。有的地方,新娘下轎時,新郎用凹欄擋住新娘後腦地方。這一風俗,惠州流傳的哭嫁歌中亦有反映:「我(新娘)腳踏轎門郎晾遮,郎晾遮頭遮女死,我比(給)什麼功勞來謝爺。」看來,新娘是頗怕這一「遮」的。按民間的說法,凡出嫁女要孝道,即使上轎到了男家,也要一步三回頭,而新郎的那個凹欄,就是要遮住新娘不斷回頭的視線,很名顯,這一做法就是要使新娘專心嫁到男家,不要老想著娘家.除遮頭這個風俗外,同時還有踩欄之習,新娘一下轎,男家便急忙在新娘的腳前鋪就一個凹欄,讓腳踩而過,民間謂「腳踏凹欄隨窩(凹)轉」,很名顯,這是要讓新娘過門之後,能專心致志地在男家這個「窩」里做牛做馬。踩過凹欄准備入屋時,習慣要讓新娘跨火而過。即便是不置專門的火盆,老人也要抓一把草燃燒在門口,讓新娘跨過。此俗北方稱「跨旺火」。一個是取「旺」字,新娘跨過旺火把之後,來日就給夫家帶來「旺火」。
1.誕生禮儀
標志著一個人出生的慶賀和祝福,是人生中的開端禮儀。
催生
出嫁女兒懷孕快分娩時,一般是嬰兒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帶著雞、雞蛋、面條、粉乾等來到女兒家「催生」,有預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親已不在,則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設宴招待。
小孩出生後,女婿要帶著雞、蛋、米酒(有的帶幾十斤)到岳家去報喜,外婆家要請客,至親友好都會來參加,以表示祝賀。外公、外婆會回贈雞和紅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給小孩洗澡,請接生婆吃飯。外婆會送來大公雞、雞蛋、面條、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請外婆及親房。有些地方還要給至親親友送紅蛋,親友在滿月前會回送雞、雞蛋、面條等物。
做滿月
嬰兒出生一個月,要做「滿月」,外婆會送來大公雞(很多地方送大閹雞)、雞蛋,還會送來嬰兒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項圈、風衣、裙、銀手鐲和背帶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親戚,一般都送小母雞、雞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親房也會來慶賀。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慶賀。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會拿公雞來慶賀,其他親屬一般都要給嬰孩送紅包。
做周歲
孩子出生一周歲,要做「周」,慶賀孩子「得周」。周歲比滿月更為隆重,來慶賀的客人也更多。
2.成年禮儀
客家的成年禮儀分男、女兩種,男子的成年禮儀叫做「冠禮」,女子的成年禮儀叫做「笄禮」。 (現在好像已經無此禮儀,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沒有了)
3.壽誕禮儀
做生日
客家人與各地的習俗一樣,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較為普遍。從十歲「啟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歲,到了六十以上,可稱為祝壽。做生日要吃壽面和荷包蛋,示意長壽百歲。 (此習俗亦已簡化,只做大壽:六十歲以上)
祝壽
祝壽時,出嫁的女兒要送來大公雞,還要送壽衣、壽帽、壽餅、壽鞋、壽襪,從頭到腳一整套,父親做壽,同時也要給母親送上一整套,此外還要送來壽軸、喜炮、壽燭、公雞以及壽桃、壽面、壽餅、壽酒、壽肉等。其他人來祝壽,一般親友送壽幛、壽聯,或者再加上送禮金。
不少地方,七十歲以上高齡、子孫多、家境較好的老人祝壽,要舉行拜壽儀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壽,是知情人自行送禮,上門祝賀,先賀後請;除內親、至交有發請貼外,不賀不請。
4.建房遷新居
建房和喬遷新居亦視為重大喜慶之一,要進行隆重慶賀。
建房時,房屋定位,房門定向都要請堪輿先生測定,豎柱上樑時,要張燈結綵,貼紅聯。新房建成後,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進行「驅邪」、「除煞」,然後才能遷入居住。
遷入新居時,要隨帶燈籠(或油燈)、火籠、秤等進屋,還要帶一窩小雞,蒸一甑飯捧進新屋,以示新丁興旺,喜氣盈庭。遷新居要辦「入宅酒」,宴請親友和建屋工匠及幫工等。菜餚中要有韭菜、豆腐、豬腸、豬血和米糕等,示意長長久久,發財高升。
酒俗
十分好客,每當親朋戚友到來,他們都喜歡以家釀米酒相待,這種米酒又稱「水酒」,如是初開壇提取的酒,稱之為「酒娘」。這種「酒娘」好喝,度數雖然不高,但後勁大,容易醉人。他們在喝酒時,很注意禮節。
傳統中喜歡使用四方桌,俗稱「八仙桌」,一種可供八個人同坐的木頭桌。上座時,他們很重視席位的安排,一般按親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間的大小位,是這樣安排的,如正廳只排有一張桌子,這時以面對大門的左側為首位,右側為第二位。然後從左到右,穿插論序,面對正廳的右側為最小。如果安排二張桌子,這時候以左邊桌位為大,右邊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稱之為「一品席」,這種情況,以首席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間第一回斟酒(亦稱篩酒),是按尊卑長幼次序先後斟酒,最後再給自己斟酒。酒斟好後,酒壺嘴不能對客人,要對著自己,否則就是失禮。敬酒時,敬酒者要站起來,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誠意),右手舉杯講幾句祝頌的吉祥語,並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遲到,視不同情況罰酒1-3杯,婦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離席。
傳統歲時習俗
過年
「百節年為首」,客家人與全國全省多數地方一樣,視過年為一年中最為隆重和歡樂的節日。人們很早就開始准備過年。九、十月開始曬番薯片、米糕片供過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開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戶戶要蒸糖糕、做米果、殺豬、做豆腐、宰雞等,歡歡喜迎接新年到來。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燒香、點燭、放紙炮。
入年界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緊准備過年,外出的人都要趕回家過年。入年界限後,要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在入年界前後,要擇定吉日在屋內掃塵,打掃衛生。要清洗廚桌板凳,洗曬被褥蚊帳,乾乾凈凈過年。
過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過年氣氛最為熱烈、最為歡樂愉快的一日。這天上午,家家戶戶要拜菩薩、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廳堂要掛起祖宗畫像,在大門口貼上鮮紅春聯,谷倉門上、禽畜欄前、傢俱床鋪以及水缸邊都要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乾乾凈凈過年。各家廳堂還要陳設供桌,布置香案,擺起雞、魚、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團圓飯,菜餚豐盛。桌上要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一起過年。飯前,要先給祖先篩酒,將酒灑地,然後開始吃飯。席間,老人小孩吃雞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歲
吃罷團圓飯,灶具要洗得乾乾凈凈,以備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歲,辭舊歲,迎新春,每個房間要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火」,有些地方牛欄、豬舍也要點上燈。家長要給小孩發壓歲錢,有些地方還要給老人壓歲錢。
開大門
正月初一按《通書》規定的吉利時辰開大門,頓時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飯後人們相互拜年以吉利話相頌。小孩們穿著新衣,歡樂嘻戲,有的爭向年長者拜年:「公公叔叔家發財,糖子餅果拿給涯(我)。」
正月初二,走親戚拜年。特別是新婚女婿(岳家會用書貼來請)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倆口一起去,也有隻女婿一人去;有的當天回來,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時要帶小母雞、米果、糖果和香燭、鞭炮等,到時要在岳家祖先靈前燒香、點燭、放鞭炮。中午岳家請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熱情。
吃歲飯
初三早上吃「歲飯」(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飯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幾個人就插幾雙,再插上一根帶葉樹枝,有的還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歲飯前先要把飯擺在「當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歲飯要准備很多菜,有雞有肉,與大年三十吃團圓飯差不多。初三不能殺生,雞要在初二殺好或過年時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廳堂的祖宗畫像要收起,紙門簾要取下燒掉,外出做工幹活的就可以啟程了。
元宵節
正月十五日元宵節,又叫「上元節」,家家戶戶要籌辦菜餚,喝酒過年。要鬧元宵,新春遊樂活動到達高潮。
從過年開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樂活動不斷,以游龍燈、舞獅為多,有的從正月初一、二起開始活動。龍燈和獅隊來到前,會預先發貼,來後要給他們送紅包、吃點心。龍燈、獅隊等除到各家各戶表演外,還要到村中各廟宇和祠堂向神靈及祖先拜年。逢到春節後的第一個墟期,各路龍燈、船燈、獅燈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開墟」。春節到元宵期間,各地還有以下一些游樂活動: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組成一個小隊,向各戶送春牛圖,有吹嗩吶的,打小鼓的,敲小鈸的,在每家門口吹打,送上「恭賀新禧」紅貼,主人會給紅包。
稻草龍一截一截,插滿香火,由小孩抬著到各戶灶前和豬舍牛欄去舞,祝賀合家平安、六畜興旺,各戶要給紅包,小孩得歡樂,主人求吉利。
蝙蝠燈 也由小孩逐戶去舞,「火龍進屋,要你蠟燭」,「恭喜發財,買田建屋」,蝙蝠燈不收紅包,只要蠟燭。
船燈 燈狀似船,在陸地表演游唱。春節前排練,鑼鼓隊,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後,吃罷點心,在開闊場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懷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調,艘公只管劃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開天官」,唱「天官賜福」等,最後喝酒吃飯。
獅燈 有儺人出場,一個獅頭,一個獅尾,一個孫猴子,一個沙和尚,還有鑼鼓隊。獅、猴、沙和尚演唱完後,要進行武術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獅隊過年前要請師傅教練武術。
春分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春分掃墓開始時,首先掃祭開基祖和遠祖墳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動,規模很大,隊伍往往達幾百甚至上千人。開基祖和遠祖墓掃完之後,然後分房掃祭各房祖先墳墓,最後各家掃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區春季祭祖掃墓,都從春分或更早一些時候開始,最遲清明要掃完。各地有一種說法,謂清明後墓門就關閉,祖先英靈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區除大部分是春分掃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掃墓的。清明節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壇的。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家家戶戶買肉、殺鴨、包粽子、做米果過節。端午是個大節,許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會回家過節。
中元節 客家地區多以七月十五為「鬼節」。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過節,謂「七月十四人過節,七月十五鬼過節」。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節 八月十五中秋節,俗稱「八月節」,也是個大節。吃月餅,賞月,慶團圓。各家各戶要置辦酒菜,買豬肉、宰雞鴨、做米果過節。中秋晚上,家人團聚過節,飯後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 九月初九日為重陽節,也叫重九節,俗稱「九月節」,是年尾大節,有「過了重陽無大節」之說,出門的人很多都要趕回家過節。這一天,很多地方人們要帶著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風箏,謂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說,此俗系祖先從北方中原帶來,代代相傳至今。這一天,有些老人和婦女則上山到庵廟燒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農歷十一月,也叫「過冬年」。過冬至要吃豬肉、牛肉,做米果、煮湯丸,有錢人要吃鹿茸、人參補冬。
民間娛樂客家民間娛樂內容非常豐富,節日的主要有秧歌、龍舟競渡、踩船燈,舞龍燈,舞獅,高腳師,迎花燈,踩馬燈,打花鼓,樂器會,演戲,放煙火,平時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彈琴,彈箏,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紙牌,擲狀元簽,打麻將,養花,釣魚等。
9、潮汕打油火沖屬相能去嗎,潮汕人入宅風俗是什麼?
提起潮汕打油火沖屬相能去嗎,大家都知道,有人問潮汕打油火忌沖生肖在場怕嗎,另外,還有人想問請問…潮汕地區進宅為什麼要打油火,打油火是什麼意…,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其實有那個是潮汕人?潮汕上的日歷是什麼生肖相沖?是…,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潮汕人入宅風俗是什麼?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潮汕打油火沖屬相能去嗎
1.入宅(即入厝),於鄉下是一件比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辦個三桌五桌,請親戚朋友來聚聚吃吃,圖個喜氣湊個熱鬧。按本地習俗,主人是「不能」收親戚朋友的重禮的,只要他們來便行,什麼也不需要帶,或只帶上幾個雞蛋。就算親戚朋友送來重禮,主不能收,反倒要於紅包再添一些錢,還「禮」回去。潮汕習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禮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區入厝都是賠本的,要花一筆較大的錢,建了新屋經濟拮據的人家,只能於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2.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進行,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見不得,西公()趕時,各家各戶的人都躲在家中,關門閉戶。打油火我沒親眼見過,自家入厝時,我在外飄泊沒回來。聽母親說,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致辦五牲和發果(用某種環形器皿裝著,發酵而成的巨型麵包),祀拜土地神,稱為謝土。
3.謝土後,西公便於堂屋內外遍貼有魁星踢斗圖樣的,鎮辟。一般的,一戶人家入屋後有沒有打油火,從有沒有貼可以看出來,因為這些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畫花臉,巾,著紅甲(背心),穿紅,手持酒瓶,敲鑼擊鼓上場。西公搖鈴,喃喃有語,後跟兩後生,一扶滾油鍋和火把,一攜鞭炮,隨西公在堂屋的龍畔(東)至虎畔(西),從內到外一間一間虛晃刺殺,刺煞,後趕出門外,邊放鞭炮邊噴灑撒鹽於油鍋內,噼噼拍拍,濃煙四起。就這樣,西公就把屋內的不祥之物驅趕出去,邊打鞭炮邊靖火,一直送到村外,將油鍋及其它扔於河塘或樹林中,掉頭而回。這時,他們是不能回頭看,據說如果回頭看,煞的東西便會跟著回來。
4.打油火後就是入厝。鄉下風俗要擇一良辰,入厝要找一較有「名望」的人拿燈籠帶路,一直走到新厝,叫門,屋內的人便開門。
潮汕打油火沖屬相能去嗎:潮汕打油火忌沖生肖在場怕嗎
黃豆浸泡膨脹無皺紋,用清水漂洗幾遍,晾乾,放到籠屜裡面蒸煮1-2小時,然停火自然降溫。
有那個是潮汕人?潮汕上的日歷是什麼生肖相沖?是…不要蒸爛,黃豆降溫降到40℃以下,接種醬油曲精,將曲精和麵粉混合均勻,和黃豆拌勻,讓黃豆都沾上麵粉。
兩個人是對沖的屬相並且當日是對沖日兩人可以去燒香拜神嗎?
你好,很高興為你回答,當然可以一起去拜神燒香啊。因為拜神燒香是一種祈福祈禱嗎?對神來說也是可以你的。
潮汕人入宅風俗是?
1.入宅(即入厝),於鄉下是一件比較隆重的事,一般的家庭辦個三桌五桌,請親戚朋友來聚聚吃吃,圖個喜氣湊個熱鬧。按本地習俗,主人是「不能」收親戚朋友的重禮的,只要他們來便行,什麼也不需要帶,或只帶上幾個雞蛋。就算親戚朋友送來重禮,主不能收,反倒要於紅包再添一些錢,還「禮」回去。潮汕習俗,入厝主人是不能收禮的,越不收越好。所以,潮汕地區入厝都是賠本的,要花一筆較大的錢,建了新屋經濟拮據的人家,只能於新居借住。一借住,有三年五年的,有十年二十年的,更甚者,有三四十年的。
2.打油火一般是在晚上進行,因路人看不得也撞見不得,西公()趕時,各家各戶的人都躲在家中,關門閉戶。打油火我沒親眼見過,自家入厝時,我在外飄泊沒回來。聽母親說,入厝打油火首先要致辦五牲和發果(用某種環形器皿裝著,發酵而成的巨型麵包),祀拜土地神,稱為謝土。
3.謝土後,西公便於堂屋內外遍貼有魁星踢斗圖樣的,鎮辟。一般的,一戶人家入屋後有沒有打油火,從有沒有貼可以看出來,因為這些屋主是不能撕掉的,要陪伴新厝好多年。落夜,西公畫花臉,巾,著紅甲(背心),穿紅,手持酒瓶,敲鑼擊鼓上場。西公搖鈴,喃喃有語,後跟兩後生,一扶滾油鍋和火把,一攜鞭炮,隨西公在堂屋的龍畔(東)至虎畔(西),從內到外一間一間虛晃刺殺,刺煞,後趕出門外,邊放鞭炮邊噴灑撒鹽於油鍋內,噼噼拍拍,濃煙四起。就這樣,西公就把屋內的不祥之物驅趕出去,邊打鞭炮邊靖火,一直送到村外,將油鍋及其它扔於河塘或樹林中,掉頭而回。這時,他們是不能回頭看,據說如果回頭看,煞的東西便會跟著回來。
4.打油火後就是入厝。鄉下風俗要擇一良辰,入厝要找一較有「名望」的人拿燈籠帶路,一直走到新厝,叫門,屋內的人便開門。
以上就是與潮汕人入宅風俗是什麼?相關內容,是關於潮汕打油火忌沖生肖在場怕分享。看完潮汕打油火沖屬相能去嗎後,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
10、說給我講解下迎娶隴西女孩得婚禮習俗!
隴西婚嫁習俗,舊時是按「六禮」進行的。所謂『六禮」是婚嫁過程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征、定親到迎親的六個禮節程序,其核心是貫徹儒家「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倫理宗法思想。男女雙方到「弱冠」之年,父母 (主要為男方父母)代為兒女選擇對象,選擇的目標首先要門當戶對,特別是父輩友好。有了目標即托親友去探詢對方家長意見,如男女未曾會過面,還要由媒人借機領男的偷看女的一面,這便叫「納采」。雙方父母情願,便請媒人向女方要庚帖 (即生辰年月日時,用干支八個字表示,也叫八字),這便叫「問名」。男女雙方的八字,』由陰陽先生按五行相生相剋的說法能以配合,經過試婚三日,家中平順,便告媒人說「合上了」,請通知女方定親,這叫「納吉」。央媒人告知女方,擇定某日定婚,便是「納征」,也叫納幣。俗叫「看」媳婦。「看,有小看 (僅送鞋襪)、大看 (要送財禮、衣料等)。定婚後,每年端午、中秋、春節,男方要給女方送節禮,以示婚約生效,俗叫「追節」。結婚前一、二日 (即雙日)男方把新娘上轎穿的棉衣、蓋頭、九子盤、酒肉、紅棗、核桃及給上頭人 (即把新娘發辮梳妝成發髻的人)和新娘上頭用的化妝品、梳子等擺在四張條桌上,主要用紅紙楷書「妝奩書」一份,裝拜帖匣內,由一、二男孩夾上連同擺桌由吹鼓手陪奏,抬送女家,這叫「定親」,俗叫「送書」。妝書以男方母親名義致達,其內容主要為頌揚親家母訓女有方,純為客套語,並告知新娘梳妝時刻,梳妝時面向喜神的方位,喜相避相等。送書回程,便將陪嫁箱櫃衣物等抬回男家,女方派一、二小孩把箱櫃鑰匙隨送男家。取親時,樂隊、女檳相、花轎、新郎、男濱相、月老、抬獻飯的食盒依次排隊前往,到女家新郎按禮節跪拜獻飯後,即同男濱相先歸,這叫「親迎」,俗叫「取親」。新娘離家時要哭,是為「趕煞」,或為表示不忍離開娘,新娘由一喜相男子抱上轎,臨出門時,新娘把兩把紅筷子分別丟在大門內外,意取兩家人口興旺。樂隊、押轎桌 (擺新娘衣服首飾等)、取親女濱、花轎、送親女濱依次排隊到男家。新娘下轎,先「接寶瓶」 (瓶內盛滿穀米,插雙新筷,用紅布包紮,婚後煮成稀飯,新夫婦共餐,意為瓶取「平安」,筷取「快」生貴子)。再由娶送女濱攙扶,串紅氈步至院內香案前同新郎拜天地 (相互宣誓的儀式)香案上擱一升斗,滿盛小麥 (象徵共同生活),插放鏡子一面 (表示相互明心,真誠相愛),剪子一把 (意取成雙配偶),尺子一個 (表示雙方人格平等),紅線兩端各系一枚銅錢放在兩杯酒內,取月下老人用紅線牽婚的神話故事,以增強婚事的神秘氣氛。拜天地畢,焚燒神抵紙。然後新婚夫婦由男濱相引入洞房對飲此酒,叫做飲交杯灑,還吃交桌飯,即所謂「合巹。晚上新郎入洞房,取新娘發髻上的花替一枚,用新郎帽子覆蓋。取「天覆地載」之意,象徵美滿婚姻永遠不變。傍晚,親友鬧新房。也叫「禳房」,是鑲去邪惡迎得吉祥的意思。午夜時分,親友告退,請「全人」 (即父母雙全,有兒有女能說會道的喜相伴娘)給新婚夫婦鋪床,邊掃床邊在被褥內散放上核桃、紅棗,口裡念念有詞地說: 「雙雙核桃雙雙棗,養下的娃娃滿炕跑」等祝詞。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洞房花燭夜,一要找一個喜相伴娘,來陪新婚夫婦過夜。
婚後第二天,新婚夫婦早晨先拜祖先,報告六禮告成,這叫「廟見」。再拜父母、親屬長輩,俗叫磕頭,即是新娘與家庭成員正式會見的意思。這一天早晨,娘家父母要遣小孩給新娘送扁食吃,表示對女兒的懷念。男家要招待女方父母兄弟等至親,是正式會見認親的意思,俗叫『待新客」,。第三天新娘下廚房,拜灶神,便做飯讓全家人吃,叫做吃試手面。這即是古詩「三日入廚下,洗手做羹湯。未諳翁姑味,先造小姑嘗」的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