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的風俗習慣
1、義烏的習俗立夏吃瓜子或豆子代表什麼含義
為了不被暑氣侵襲,祈求腳輕手健,耳聰目明,身體健康。
豆子的種類多,營養豐富,常吃豆子對身體大有好處。我國傳統飲食講究"五穀宜為養,失豆則不良"。可以減少脂肪含量,增加免疫力,降低患病的幾率等。
紅豆可補心、利尿,能解酒、解毒,對心臟病、腎病、水腫有一定療效。紅豆還有較多的膳食纖維,有良好 豆子圖片的潤腸通便、降血壓、降血脂、調節血糖、抗癌、減肥作用。
2、義烏春節風俗
飲食習俗
義烏民間,每逢婚嫁、喬遷、壽辰、陞官、升學等喜慶時節,親朋好友總有請客送禮和回禮的風俗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但請客送禮在貧富之間,差別甚大,富者場面很大,筵席豐盛,菜餚豐富,甚至拿「十六匯簽」招待來客貴賓。窮者,實在沒有辦法,只能以簡朴的家宴應付了事。真的有「富人一席酒,窮人半年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感。對「十六匯簽」名菜佳餚,我們也只有耳聞,沒有目睹。
「十六匯簽」作為義烏飲食文化,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和傳承,對當今的飲食行業發展應有益處。傳統飲食文化有其可供借鑒、傳承之處,其實「十六匯簽」與如今筵席菜餚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同日而語。它對當今某種不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是一種沖擊和批判。
「十六匯簽」全席:是指4熟食,4海鮮,4甜羹,4點心,外加8個冷盤組成。
傳統酒席筵宴、昔日喜慶筵席,以「十六匯簽」最為豐富,其次為「十二匯簽」。所謂「匯簽」,即主人從簽筒中選擇16樣名貴菜點竹簽,組成「全席」,稱為「十六匯簽」。 「十二匯簽」類此,即省去4樣(在「四海鮮」中省去2樣,「四甜羹」中省去2樣)。「十六匯簽」由下列菜點組成:
八冷盤從下列兩類菜中按時令、貨源、價格具體條件各選4種,開宴時即放在席上
雞肉 鴨肉 羊肉 牛肉 海蜇 洋菜 彩蛋
火腿 香腸 大尾 肚片 鹵味(以上為白切類)
開洋白菜 青豆蝦仁 肉絲茭白 冬筍腰花
生炒肚片 鱔絲鱔片 蔥花鯽魚 蟹粉炒蛋
油炸響鈴 芹菜雞雜 香菇筍片(以上為雜炒類)
四熱菜 從下列菜點中選擇4種
香菇蒸雞 木耳蒸雞 金針蹄胖 清蒸甲魚 清蒸全魚 粉絲蹄筋
四海鮮 從下列菜點選擇4種
冬筍干貝 韭芽魚肚 桂花銀魚 肉片淡菜 醋味魚翅(鯊魚) 木耳海參
四甜羹 從下列甜羹中選擇4種
邏羅米粥 苡仁銀耳 桂圓參湯 蘇芡蓮子 杏仁百合 桂花時果
四點心 從下列點心中任選2甜2咸
叩肉饅頭 精肉小饅 豆砂粽子 水晶紅果 青梅八寶花 荷粉蒸肉
百果年糕 板油蛋糕 百果糯糕 麻仁米糍
4熟食,4海鮮,4甜羹,4點心,這16樣菜點均須一道一道現燒現上,交替進行。最後一道菜為「油炸鱅魚頭燒豆腐」。這一道菜按例是不吃的,稱為「吃剩有餘(魚)」。客人需用飯者則吃最後一碗湯,通常是「青菜燒豆腐」或「雪菜燒冬筍」。不用飯者則看到「魚頭豆腐」上桌便可起立辭謝。
「十大民間風俗」簡介:
紅白喜事
舊時在義烏民間討老婆(娶親),是一件大喜事。一對夫妻的婚姻,從望儂、定親到迎娶,需要少則半年,多則三年的時間,讓女方制備妝奩。程序也較繁多:媒人做媒、望儂、定親、下禮(送聘禮)、送日子、挈果子(西鄉稱「擔拍粉」)、辭親、回贈、後代銀、起身酒、拜別祖先、迎娶、新娘上轎、拜天地、宴請、鬧新房(俗稱「討果子」)、拜見公婆、謝媒等,至今許多舊的禮俗仍在延續。
義烏民俗重骨肉情義,講敬老孝道。家人有病,全力請醫診治,晝夜陪伴左右,侍茶水,適時進葯。給病人洗身體,勤翻身,隨時處理排泄污物。勞不厭倦、苦不皺眉。百年之後,孝男孝女,孝兒孝媳,世代相傳,蔚然成風。20世紀末,義烏全面實行火葬,骨灰盒放於公墓。各地公墓多建於山區,喪葬禮儀,除不用棺木,一般都照舊俗。
過生日、做壽
每年的出生日期,都作為一個人的喜慶,家人為他(她)慶祝,祝願健康長壽,吃象徵長壽的雞蛋索麵,全家共享歡樂。每增到十歲,慶賀規模比常年生日要大。60歲以上逢十為生日壽慶,尤其是百歲,古稱「人瑞」。
起新屋上桁
舊時建房,義烏人稱起新屋。需經選地基、破土定基等多個程序,還要選吉時,時辰要與房主的生辰屬相相生相合,不能相沖相剋。
迎龍燈
義烏民間目前有400多條龍燈,多為板凳龍,還有調龍燈(竹節龍和布龍)以及珠燈、人物燈(如迎胡公、陳佰廿五相公)等。傳統迎龍燈主要在鬧元宵和清明時節,活動中人們「擺香案」,點上一炷或三炷香,手持行燈,向龍王叩頭跪拜,祈禱龍王施福人間,以兆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
賈氏抬閣蹺
洋川賈氏九世諒,唐貞觀乙末中進士,官御史,丙午(公元646年)回鄉探祖,建賈大宗祠於雙林寺大殿右角。每年正月十八都要舉行一次由義烏洋川賈氏各自然村輪流做大年的大廟會。這一天,義烏洋川賈氏村民除了要到自己村祠堂里祭祖,還要到海雲寺拜佛。輪到大年的「值甲」村的村民,抬著一座雕工精緻的傅大士佛龕,近十台或數十台「抬賈巧」、龍虎旗、蜈蚣旗、清道旗開路,數十把火葯銃、成雙成對的大銅鑼有節奏地齊鳴,抬著百斤重的大蠟燭,敲鑼打鼓,到海雲寺主持這場一年一度的十八大會。
過年
春節即過大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義烏十分看重年夜飯,吃喝講究:一是饅頭,預示新年大發,二是年糕,寓意為一年更比一年高。同時,魚也是必吃的。魚與「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年夜飯也要多燒一點,吃吃有餘,預示著連年有餘。在通宵守歲時,人們還把每個房間的燈都點得亮堂堂的,預示著紅紅火火。
清明、冬至
在義烏鄉間過清明節,家家門窗都要插柳枝。男女老少紛紛早起,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踏青」、「采青氣」。另一個習俗是到野外采菁,把菁洗凈搗爛,配之以糯米粉揉團,製成各種「清明餜」。清明節還有掃墓的習俗,「上墳」、「祭太公」、「拜祖宗」等。
冬至致祭掃墓,類似清明,主要有上香、燒紙錢、衣物、添土和燃放煙花爆竹等習俗。
八月中秋
義烏中秋節鄉俗有包粽子、炒粉干、殺雞鴨、吃月餅等傳統習俗。晚上,各家用小方桌或團簸、米篩等安放在庭院供月賞月,又稱「拜月亮」。所用供品大多為石榴、棗子、梨、西瓜、菱角、香柚、文旦、香蕉等時鮮水果,還有月餅、粽子、麻糍等食品。
重陽廟會
南宋以來,義烏民間在重陽時節興瞻拜胡公。農歷八九兩月,成群結隊上方岩朝拜胡公神像。重陽節前數日即抬胡公神像,至德勝岩赫靈行廟朝拜胡公神像。岩前曹村、義亭銅山岩、華溪祝公岩與尚陽胡公廟都興廟會,有胡公廟的地方還時興演戲。
開新市
義烏城區及農村集鎮的商店,農歷正月初一到初四除酒店、雜貨店等俗稱「長生店」的商店照常營業外,一般都要到正月初五接過財神後,才開門營業,俗稱「開新市」。這天集鎮上米市、柴市、家禽等市場,同日開市。「開新市」這天,村民需要趕集買賣,叫「趕新市」。
3、義烏拜年什麼習俗,具體
義烏過年傳統習俗
除夕
晚祀門神,俗稱「謝年」。謝年時,先將四方桌放置屋檐下,然後點上一對大紅蠟燭和一盞新桁燈,再在桌上放上三茶六酒、年飯、饅頭、紅餜、齋米和肉桶。肉桶里盛有煮熟的豬頭和雄雞(口福),雄雞上插上筷子,並在旁邊放兩個雞蛋。豬頭和雄雞的口中含幾根青蔥或萬年青葉尖。接著望空祭拜,三拜九叩,祈求來年吉祥,再焚燒錠帛,鳴放鞭炮,灑酒於地,將插在「口福」上的筷子拔去,祭神儀式結束。
謝年後再祭祖宗,俗稱「燒年夜」或「拜太公」。祭祖前點香持燈籠往祖宗埋葬方向的路邊迎接祖宗進門。座設上二橫六,牲酒同平時,酒須斟三巡,滿後供飯,再擱筷子於飯碗上,表示供膳已畢;然後三拜九叩,向祖宗祈福,焚化錠帛,取盤中餚飯各少許放入酒杯中,與酒同澆在錠帛灰上,作為路上的干糧與程儀。最後持香、燈籠將祖宗恭送到路口。
祭祖後開始「更歲」。全家老少團坐吃年飯,長輩拿出紅包給未成年的兒孫分壓歲錢。於灶下灰堂煨炭頭樹茬,稱為「火烏年祭」;掛祖先容像,供兒孫瞻拜。室內俱點燈燭,名曰「滿堂紅」;婦女於燈下趕包粽子,其餘成員娛樂坐守到天明,俗稱「坐長夜」。
春節
農歷新年初一清晨,首先行開門儀式,在門框上貼「開門見喜」紅紙條,向「喜神方」燃點爆竹,禮拜接福。早餐吃羹和粽子,寓意農家「先耕後種」;吃年糕,表示「一年更比一年高」。接著率子女瞻拜祖墓,進香鳴炮添土,折松枝柏條回家。然後到各親友家拜年。
拜年時先由小輩向長輩送禮拜年,後長輩囑子女回拜,稱「回年」。拜年客道別時,本人給客人「回頭貨」,長輩給來拜年的幼輩「八卦鈿」(壓歲錢)。
年初八,俗稱「上八日」。義烏舊俗,頭一年結婚的新女婿,在這一天到岳父母家「拜年門」。老年婦女拎香袋出門前往附近八座寺廟上香禮拜,名曰「拜八寺」,祈求來生有好「八字」。義烏某些地方在這一天舉行「迎大蠟燭」民俗活動。
元宵
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元宵節時興吃元宵(即湯圓),寓意團圓美滿。舊時元宵夜,姑娘們愛從油菜田中采來數片菜葉,用以撣肩,名曰「撣油肩」。過元宵夜稱「鬧元宵」,義烏民間有迎龍燈、魁星燈、舞獅子、走馬燈等傳統活動,迎時火銃、炮杖聲震長空,鑼鼓嗩吶喧鬧盈耳,有的徹夜不息,鬧至次日天明才興盡而歸。
民間禁忌
除夕夜與年初一作興講利市話。義烏舊俗,殺雞殺鴨叫「圓雞圓鴨」,熄燈叫「圓燈」,睡覺叫「安脊」,小孩跌倒叫「滾元寶」,東西摔破叫「碎碎(歲歲)平安」等。
大年初一不能動掃帚,俗稱「掃帚生日」,否則會掃走運氣,趕跑財神;不能洗衣服,往門外倒垃圾,倒洗臉水,生怕財運倒掉,不能吵嘴打架,打罵孩子;不能讓小孩玩刀槍等。大年初一,如果小孩說了不吉利的話,長輩會拿一張草紙揩揩小孩嘴巴,俗稱「揩屁股」,意思是童言無忌。有些長輩會想方設法從小孩口中套出一些利市話來,名曰「討口封」。
4、義烏的春節習俗
在農歷12月也就是臘月的15左右,家家戶戶就會開始准備年貨,比如說做香腸,腌豬頭,豬肉,還有買一些茶配,像瓜子,開心果等等,准備著過年親戚來拜年喝茶用,家家戶戶會把家裡打掃一遍,把可以洗的凳子,桌子,菜廚搬出來洗洗,義烏話叫:「撣塵」也就是大掃除的意思。到了臘月28下午,會擺上煮好的全雞還有豬頭祭祖,叫「謝年」,大年三十大家一起吃團圓飯,義烏話叫「吃改歲」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福,正月初一要到祖先的墳墓上去掃墓,初二就開始到長輩家拜年拿紅包了。
5、義烏傳統上過年有什麼習俗?
1、迎洪羅相公:
迎洪羅相公等民俗文化活動每年由義烏田心村的四個自然村輪流承辦,每次為期四天四夜。相傳100多年前,田心村連續乾旱,於是村裡派人到荷葉塘村請來洪羅相公,洪羅相公來到後,果然田心村上空下起大雨,拯救當地百姓,那一天就是農歷十一月初八。
當地人感其恩德,以後每年這一天,都要舉行盛大儀式慶祝豐收,企盼來年國泰民安、五穀豐登,這一盛大的民間文化習俗在田心村代代相傳。
2、切麻糖:
關於義烏切麻糖的習俗,在《義烏縣志》中有這樣的記載:除夕前,「家家切炒米糖供春節茶食」。《義烏風俗志》中則有了更多的描述:春節期間,全縣城鄉用糯米、粟米、油麻、花生、大豆,經過蒸炒爆後,用紅、白、麥芽等糖切制「麻糖」,或稱「炒米糖」「胖米糖」與「寸金糖」。
3、做紅粿:
紅粿等傳統喜慶點心則是義烏人民在春節期間用於自家宴請時必不可少的菜品。宴初,在賓客們將酣未酣之際,呈上一籠熱氣騰騰的蒸饅頭,輔以鮮艷欲滴的紅燒肉與淡色素口的箬筍,一口咬下去,鮮美濃郁、滿口生香。
4、蒸饅頭:
據記載,吳店饅頭是義西有著百年歷史的名小吃。外形為半圓狀,柔軟而帶韌性,用手一抓,整個饅頭縮於手心,放開則復原如初。傳統的吳店饅頭,是義烏春節、元宵、端午等傳統節日中的主食,也是歷來老義烏人禮俗紅白喜事當中必不可少的一份禮物。
5、贈送春聯祝福:
每逢春節,義烏城鄉家家戶戶都會精選紅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寄語祥瑞,增添春節的喜慶氣氛。春節前,在義烏城鄉也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熱鬧盈盈的場景,書法家現場鋪台蘸墨,以筆寄意,在紅紙上書寫新春的祝福,送給來往的市民。
6、義烏的所有風俗是什麼?
義烏的「雞蛋」風俗
古語說:「入鄉隨俗」,鄉風歷來為人所尊重。義烏歷史悠久,民風淳樸,一個普通的雞蛋,在鄉風中卻佔了重要地位。
男青年到姑娘家相親,主人往往會燒一雙雞蛋招待。你只要從燒出的雞蛋,就能看出事情的端倪。如燒出的是帶殼完整的雞蛋(稱為「完蛋」)說明對方不中意,婚事十之八九沒有希望。如燒出的是敲碎的甜雞蛋湯,說明對方有誠意與你攀親,象徵融洽。新娘子接進洞房,公婆要燒一雙甜雞蛋,送到房前,象徵婚姻的甜蜜,美滿。平時親戚朋友串門,主人總要「敲雞蛋」,「燒點心」款待。
雞蛋的個數也很講究,一般客人燒「一雙」,稀客貴客特別敬意的燒」三個「。但絕不能」四個「(傳說古代是給抬轎的腳夫吃的),有鄙夷怠慢之嫌。這與杭嘉湖一帶」四個蛋」敬貴客的禮數恰恰相反。小兒滿月第一次上外婆家,回來時外婆要給他捎幾只染紅的生雞蛋,預祝他生氣勃勃,健康成長。喬遷新居或砌新灶頭,親戚朋友就要送生雞蛋和面,雞蛋的「個數」一般是十五個,取「七」子八」孫,興旺發達之意。義烏方言「四」「十」與「死」諧音,這二個數字忌諱不取。如果誰送這數的雞蛋,就會與之絕交。做生日,做壽,親友也興送雞蛋(放在精緻的篾籮筐里挑)名為「挑生日」,六十以上的生日,大都用「百數」的雞蛋,祝「長命百歲」。四五十歲的生日,也用超過實際年齡幾十的雞蛋。做生日的人,燒了雞蛋面,挨家挨戶地分送,真是「一人生日,全村同賀」。兒童第一次上學,父母總要燒二個茶葉蛋給他吃,有的還在吃前在書面上滾一滾,以示滾瓜爛熟,讀書用功。
村風村規也與雞蛋相關。村裡有人見義勇為救落水兒童,被救者的家長就燒雞蛋面,送上門去酬謝他。發生糾紛,吵架斗毆,村裡長者調解後,就令錯的一方「殺雞倒伏」。殺了家養的公雞,放幾只雞蛋,蒸熱後送到對方家裡,賠禮道歉,以化解矛盾,重歸於好。雞蛋還用於民間保健上,幹活碰到皮破血流的外傷,就燒幾個油煎雞蛋吃(菜油蛋),就不會發炎化膿。牙痛,腰痛,吃幾個中草葯煮的雞蛋,也就能平安。
義烏的歷史淵源
歷秦贏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始置烏傷縣,相傳孝子顏烏負土葬父,群烏銜土助之,烏口皆傷,唐武德四年(621年)劃出烏傷縣置稠州,以稠岩得名,唐武德六年(623年),稠州分置烏孝、華川二縣,唐武德七年(624年),合烏孝、華川為一,始稱義烏縣,沿用至今,其意與烏傷、烏孝無別。1988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縣級)。
7、義烏過清明的習俗
義烏過清明的習俗主要有包清明果,墳掃墓祭祖,放風箏等。
清明前後義烏有吃清明果的食俗。據說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現如今,義烏清明吃青團已演變為了傳統,而青團更是成為了一種文化,義烏人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時值初春,義烏一些餐廳紛紛將青團擺上了餐桌,讓食客品嘗到第一口春天的味道,感受那無盡延伸的喜悅。
義烏人民在清明節前後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8、義烏的風土人情
香港風土人情
由於在港的華籍居民以祖籍廣東的佔大多數,故港人大部分操粵語,但與內地的表達方式稍有不同,其中夾雜不少港式俚語。由於歷史的原因,多年來香港地區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大多數年輕受教育的一代都能用英語對答,亦流行以英語混入粵語中使用。近年來,普通話在香港逐漸流行,使用普通話的居民數量不斷上升。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有關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行政、立法和司法機關,除使用中文外,還可以繼續使用英文。
香港宗教信仰自由,世界各大宗教在香港幾乎都有人信奉。香港的華人,主要信仰佛教、道教,「信神」最多。他們雖因襲傳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但沒有教徒的意識與概念。人們普遍敬奉祖先神位、門神土地。初一和十五必上香或點「蠟燭燈」,逢喜事及傳統節日也要拜祭一番,平時到廟宇中去求神拜佛以求轉運或求簽者也不少。
據華人廟宇條例規定,香港所有廟宇都必須注冊。根據統計,香港寺院共有360多間,公共廟宇有40座,天後廟宇24座。由於香港近海,從事漁業、航運者眾,故在廟宇中,供奉最多的是天後。據說天後姓林,福建人,為救漁民捨身投海,後被漁民和海員奉為守護神。據說有信眾25萬。在香港天後廟中,以大廟灣佛堂門的一所最負盛名。
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天後誕,是香港最為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在廟宇中供奉的其他神還有觀音、北帝、關帝等。許多商店中也設有關帝神位,以求保佑。
中國傳統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其風俗與內地基本一樣。為了方便市民過節、回鄉,政府還頒布了法定假期。此外,如燒衣(盂蘭節,農歷七月十四)、七夕(乞巧節)、觀音誕、師傅誕、天後誕等,都要舉行傳統的敬神活動,十分熱鬧,被列為旅遊盛大節目。
港人早餐多到茶樓飲茶,吃粵式點心或到餐室飲「西茶」(奶茶、檸檬茶、咖啡、麵包)。工作人員的午餐一般吃工作餐、快餐或到酒家茶樓飲午茶。晚餐才是正餐,多為粵式傳統飲食方式。港人相約飲茶時常互相斟茶。宴請之類,多在晚上9時開席,主人4時左右已在恭候客人,並設麻將台娛賓,不打麻將者一般7時左右到達為好。入席一般隨意,但客人要待主人說「起筷」才開始進食。用膳時,手肘不可橫抬、枕桌;不可「飛象過河」,即伸筷取遠處碟子中的菜;不能「美人照鏡」,將碟子拿起來倒菜;喝湯不要發出聲響,餐畢碗中不要留食。飲酒吃菜時,不宜手不離筷,祝酒尚禮到,力邀則失禮。上魚時,魚頭要對著客人方向,吃時不要翻轉魚身(寓「翻船」之意)。
港人對菜名亦有很多忌諱,不吉祥的名字都改個吉祥的叫法,如豬肝叫豬潤,因「肝」與「乾枯」同音;絲瓜稱勝瓜,因「絲」字與「輸」字諧音;「舌」叫「利」,因「舌」與「蝕」同音。很多菜餚還起了吉利的名字,如一本盈萬利(醬鴨舌)、年年慶有餘(松子黃魚)、金玉滿堂紅(蜜汁金華火腿)、花開添富貴(蟹肉西蘭花)等。
香港人對號碼、數字也很講究,「3」和「8」是他們最樂於追求的數字,認為這二字最吉祥。「3」的廣東話諧音是「生」,寓生氣、生財、生龍活虎;「8」的廣東話諧音是「發」,寓發財、發達。有些商店也喜歡用吉祥號碼做店名,如「168時裝店」、「338發型屋」等。「168』』的諧音是「一路發」,「338』』的諧音是「生生發」,「238』』的諧音則是「易生發」。
香港位於東西兩大文明交融與傳播的樞紐位置,是東西方文化巧妙而又溫馨結合起來的城市實體。即使在繁華的鬧市,至今也保留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民風民俗,如送禮時忌送鍾(送終)、書籍(輸)、毯子(壓財)。賭馬打麻將,忌人來借錢、取錢。做生意,第一宗必望其成交,多減些價也在所不惜,最忌客人講價而不買。此外,港人也頗迷信,除參神求簽外,風水掌相之類盛行,篤信神鬼輪回之說也不乏其人,忌不吉利同音字也頗厲害。
9、義烏地區風俗
飲食習俗
義烏民間,每逢婚嫁、喬遷、壽辰、陞官、升學等喜慶時節,親朋好友總有請客送禮和回禮的風俗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但請客送禮在貧富之間,差別甚大,富者場面很大,筵席豐盛,菜餚豐富,甚至拿「十六匯簽」招待來客貴賓。窮者,實在沒有辦法,只能以簡朴的家宴應付了事。真的有「富人一席酒,窮人半年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之感。對「十六匯簽」名菜佳餚,我們也只有耳聞,沒有目睹。
「十六匯簽」作為義烏飲食文化,我們認真加以研究和傳承,對當今的飲食行業發展應有益處。傳統飲食文化有其可供借鑒、傳承之處,其實「十六匯簽」與如今筵席菜餚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不可同日而語。它對當今某種不當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是一種沖擊和批判。
「十六匯簽」全席:是指4熟食,4海鮮,4甜羹,4點心,外加8個冷盤組成。
傳統酒席筵宴、昔日喜慶筵席,以「十六匯簽」最為豐富,其次為「十二匯簽」。所謂「匯簽」,即主人從簽筒中選擇16樣名貴菜點竹簽,組成「全席」,稱為「十六匯簽」。 「十二匯簽」類此,即省去4樣(在「四海鮮」中省去2樣,「四甜羹」中省去2樣)。「十六匯簽」由下列菜點組成:
八冷盤從下列兩類菜中按時令、貨源、價格具體條件各選4種,開宴時即放在席上
雞肉 鴨肉 羊肉 牛肉 海蜇 洋菜 彩蛋
火腿 香腸 大尾 肚片 鹵味(以上為白切類)
開洋白菜 青豆蝦仁 肉絲茭白 冬筍腰花
生炒肚片 鱔絲鱔片 蔥花鯽魚 蟹粉炒蛋
油炸響鈴 芹菜雞雜 香菇筍片(以上為雜炒類)
四熱菜 從下列菜點中選擇4種
香菇蒸雞 木耳蒸雞 金針蹄胖 清蒸甲魚 清蒸全魚 粉絲蹄筋
四海鮮 從下列菜點選擇4種
冬筍干貝 韭芽魚肚 桂花銀魚 肉片淡菜 醋味魚翅(鯊魚) 木耳海參
四甜羹 從下列甜羹中選擇4種
邏羅米粥 苡仁銀耳 桂圓參湯 蘇芡蓮子 杏仁百合 桂花時果
四點心 從下列點心中任選2甜2咸
叩肉饅頭 精肉小饅 豆砂粽子 水晶紅果 青梅八寶花 荷粉蒸肉
百果年糕 板油蛋糕 百果糯糕 麻仁米糍
4熟食,4海鮮,4甜羹,4點心,這16樣菜點均須一道一道現燒現上,交替進行。最後一道菜為「油炸鱅魚頭燒豆腐」。這一道菜按例是不吃的,稱為「吃剩有餘(魚)」。客人需用飯者則吃最後一碗湯,通常是「青菜燒豆腐」或「雪菜燒冬筍」。不用飯者則看到「魚頭豆腐」上桌便可起立辭謝。
「十大民間風俗」簡介:
紅白喜事
舊時在義烏民間討老婆(娶親),是一件大喜事。一對夫妻的婚姻,從望儂、定親到迎娶,需要少則半年,多則三年的時間,讓女方制備妝奩。程序也較繁多:媒人做媒、望儂、定親、下禮(送聘禮)、送日子、挈果子(西鄉稱「擔拍粉」)、辭親、回贈、後代銀、起身酒、拜別祖先、迎娶、新娘上轎、拜天地、宴請、鬧新房(俗稱「討果子」)、拜見公婆、謝媒等,至今許多舊的禮俗仍在延續。
義烏民俗重骨肉情義,講敬老孝道。家人有病,全力請醫診治,晝夜陪伴左右,侍茶水,適時進葯。給病人洗身體,勤翻身,隨時處理排泄污物。勞不厭倦、苦不皺眉。百年之後,孝男孝女,孝兒孝媳,世代相傳,蔚然成風。20世紀末,義烏全面實行火葬,骨灰盒放於公墓。各地公墓多建於山區,喪葬禮儀,除不用棺木,一般都照舊俗。
過生日、做壽
每年的出生日期,都作為一個人的喜慶,家人為他(她)慶祝,祝願健康長壽,吃象徵長壽的雞蛋索麵,全家共享歡樂。每增到十歲,慶賀規模比常年生日要大。60歲以上逢十為生日壽慶,尤其是百歲,古稱「人瑞」。
起新屋上桁
舊時建房,義烏人稱起新屋。需經選地基、破土定基等多個程序,還要選吉時,時辰要與房主的生辰屬相相生相合,不能相沖相剋。
迎龍燈
義烏民間目前有400多條龍燈,多為板凳龍,還有調龍燈(竹節龍和布龍)以及珠燈、人物燈(如迎胡公、陳佰廿五相公)等。傳統迎龍燈主要在鬧元宵和清明時節,活動中人們「擺香案」,點上一炷或三炷香,手持行燈,向龍王叩頭跪拜,祈禱龍王施福人間,以兆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
賈氏抬閣蹺
洋川賈氏九世諒,唐貞觀乙末中進士,官御史,丙午(公元646年)回鄉探祖,建賈大宗祠於雙林寺大殿右角。每年正月十八都要舉行一次由義烏洋川賈氏各自然村輪流做大年的大廟會。這一天,義烏洋川賈氏村民除了要到自己村祠堂里祭祖,還要到海雲寺拜佛。輪到大年的「值甲」村的村民,抬著一座雕工精緻的傅大士佛龕,近十台或數十台「抬賈巧」、龍虎旗、蜈蚣旗、清道旗開路,數十把火葯銃、成雙成對的大銅鑼有節奏地齊鳴,抬著百斤重的大蠟燭,敲鑼打鼓,到海雲寺主持這場一年一度的十八大會。
過年
春節即過大年,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義烏十分看重年夜飯,吃喝講究:一是饅頭,預示新年大發,二是年糕,寓意為一年更比一年高。同時,魚也是必吃的。魚與「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年夜飯也要多燒一點,吃吃有餘,預示著連年有餘。在通宵守歲時,人們還把每個房間的燈都點得亮堂堂的,預示著紅紅火火。
清明、冬至
在義烏鄉間過清明節,家家門窗都要插柳枝。男女老少紛紛早起,到野外走一走,謂之「踏青」、「采青氣」。另一個習俗是到野外采菁,把菁洗凈搗爛,配之以糯米粉揉團,製成各種「清明餜」。清明節還有掃墓的習俗,「上墳」、「祭太公」、「拜祖宗」等。
冬至致祭掃墓,類似清明,主要有上香、燒紙錢、衣物、添土和燃放煙花爆竹等習俗。
八月中秋
義烏中秋節鄉俗有包粽子、炒粉干、殺雞鴨、吃月餅等傳統習俗。晚上,各家用小方桌或團簸、米篩等安放在庭院供月賞月,又稱「拜月亮」。所用供品大多為石榴、棗子、梨、西瓜、菱角、香柚、文旦、香蕉等時鮮水果,還有月餅、粽子、麻糍等食品。
重陽廟會
南宋以來,義烏民間在重陽時節興瞻拜胡公。農歷八九兩月,成群結隊上方岩朝拜胡公神像。重陽節前數日即抬胡公神像,至德勝岩赫靈行廟朝拜胡公神像。岩前曹村、義亭銅山岩、華溪祝公岩與尚陽胡公廟都興廟會,有胡公廟的地方還時興演戲。
開新市
義烏城區及農村集鎮的商店,農歷正月初一到初四除酒店、雜貨店等俗稱「長生店」的商店照常營業外,一般都要到正月初五接過財神後,才開門營業,俗稱「開新市」。這天集鎮上米市、柴市、家禽等市場,同日開市。「開新市」這天,村民需要趕集買賣,叫「趕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