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鹽城吃魚風俗

鹽城吃魚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8 04:17:42

1、鹽城的風俗有哪些

鹽城民俗民風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後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後,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後,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後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三月踏青
農歷三月,平原水鄉已是草長鶯飛,水和土柔。麗日春風之下,桃花綠水之間,度過了嚴冬的人們紛紛來到郊外田野,嬉戲閑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晉化稱上已節。《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 ,就是用香草熏湯沐浴。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來水邊, 執蘭招魂,戲謔戀慕。到漢朝,官吏定於上已之日,「皆禊於東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節由此而形成。晉代以後,這一節日改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復用已日」。過去,三月三這天,鹽 平原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 幼均可攜手至河邊舉柳枝灑水嬉戲。有的帶著風箏去郊外放飛,或在鄉間野外拔茅 針,采野花,挖薺菜。盡情娛樂一天之後,夕陽西下時才帶著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門。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習俗雖已部分消失,但人們在三月三前後去郊外春遊的卻日 益增多。春日郊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了。 美麗的三月三,源遠流長,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華
時近春節鹽城的街頭巷尾不時傳出炸米的爆谷聲。成群的孩子提籃掛兜爭著炸炒米,主婦和老人也不甘落後,湊合其中。他們興奮的臉龐和歡聲笑語,使人已 置身於春意的氛圍之中。春節爆米花、卜年華的習俗不知源於何時。相傳這是一個泊來品,由「洪武趕散」時從江南傳入境內的。明人筆記中曾有詩曰:「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粉紅佳人覘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驗靈,過後誰也不再去追問 。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爆米花卜年成了過年期間的一樁趣事。人們見到這好似報 春的點點小花,無窮的樂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節吃紅蘿卜
東台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卜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餘條船到東台大豐一帶收購軍糧, 船隻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台地方官也畏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台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台)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一天,詹以安在東台十字街游盪,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毒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這起冤案,激起了東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 「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 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清明門前插柳枝
鹽阜農村歷史上曾流傳著清明門前插柳枝的習俗。相傳此習俗源於唐代。那時,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在阜寧喻口(今施庄境內)築城安寨,到處攻城奪地,斬殺貪 官污吏。土匪惡霸對他恨之入骨,造謠煽動說黃巢殺人八百萬,在劫難逃。有一次 黃巢起義軍在追殺一個貪官時,途中遇一婦女背著個10來歲的大男孩,攙著個5 -6 歲的小男孩,跑得上氣不接下氣。黃巢感到納悶,心想,這人要是背著小的, 攙著大的,不是省力嗎?於是下馬問道:「你這個嫂子,為何不背小的攙大的,那樣不跑得快嗎?」婦人答道:「背上的大孩是前母生所生,手中的小孩是親生。前 娘只有這么一條根,我以後還能再生,要是黃巢追來,我就丟下手裡小的,背上大 的好逃命哪!」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便如實告訴婦人:「我就是黃巢,專殺壞人,像你這樣有 德有義的好心人,我決不殺你!」婦人一聽說面前這個人就是黃巢,連忙下跪,哀求道:「你不殺我,你手下人也不殺我嗎?」黃巢扶起婦人叫她放心回家。第二天就是清明節,為防止部下誤殺,黃巢對那婦人說:「你在家門前插上柳枝作為記號,我手下人見插柳枝的人家決不搔擾。」婦人連連磕頭道謝,回家後,告訴全村子的人,家家在門前插上柳枝,果然平安無事。從此,每年清明節,百姓們為祈求平安,便在家門前插上柳枝,此俗一直延續至今。
祭張王
 元末,大豐白駒場的鹽民起義領袖張士誠率領起義軍,愛護百姓是有中皆碑的起義軍所到之處,對民眾秋毫無犯。每攻下一座城府,便開倉濟賑,除留軍需之外 ,其餘財物均分發給貧苦的農民,因此,民間流傳有「死不怨泰州(士誠),生不 謝寶應楊(完者)"的民謠。後來,朱元璋打敗了張士誠,建立了明王朝。 但是張士誠在百姓心中的形象是抹不掉的,人們想方設法紀念他,為掩人耳目,西團.白駒.草埝一帶民間將歷史上沿襲的七月三十祭地藏王的習俗, 改為明祭「王」暗 祭「張王」。這一天晚,家家戶戶的門檻外擺一張祭桌,上置一盞用蛤蜊殼做成的 香油燈,內浸幾根燈芯,兩邊各置一支蠟燭,前面點香。一時,光影搖曳,香煙 縈紅,男女老少磕頭跪拜.祈禱:「懲奸除惡,普渡眾生,家家祭祀,張王安康。」祭祀完畢,人們便相約來到一處預先搭好的員門下,手持枝蔓蘆柴,在頂端縛上一柱香,香的末端繫上一束鞭炮,待香慢慢燃 盡後點著鞭炮,須叟間,火花四濺, 像夜空繁星閃爍。據說,這便是「張王睜眼觀察人世。」接著,人們盡情地吹奏簫笙.嗩吶等各種樂器,匯成壯闊的聲浪。據說此景象徵著當年張士誠一呼百應,帶甲數十萬的浩大聲勢,也象徵著百姓懷念張王的感情如江河行地,永久不息,這種 祭奠活動,每年一次,每次持續到午夜時分。農歷七月三十祭張王的習俗在大豐一帶流傳了幾百年。
摸秋
立秋之夜,鹽城北部地區傳有「摸秋」的習俗。這天夜晚人們可以在私人或集體的瓜園中摸回各種瓜果,俗稱「摸秋」。丟了「秋」的人家,無論丟多少,也不叫罵,此俗相傳始於元代。元末,淮河流域出現了一支農民起義軍,參加起義隊伍的將士都是農民出身,他們飽受元軍的兵燹之苦,對兵擾深惡痛絕。這支隊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一天這支起義軍轉移到淮河岸邊,深夜不便打擾百姓,便曠野露天宿營。少數戰士飢餓難忍,在田間摘了一些瓜果充飢。此事被主帥發覺,天明便准備將那幾個治罪。村民們得知後,紛紛向主帥求情。為發開脫戰士的過錯,有一老者隨口說道:「八月摸秋不為偷。」那幾個戰士因此話而獲赦免。那天正好是立秋節,從此留下了「摸秋」的習俗。

2、鹽城有哪些習俗?我要寫作文!!!!急急急!!

開船習俗  滿載會與滿載酒舊時,漁民,們在汛期出海之前,要舉行貢會, 貢會的宗旨是「龍王保佑,滿載而歸」。因此又叫滿載會。下海若能滿載而歸,便認為是龍王發了慈悲,船主須備足酒菜,拜謝龍王。然後全船人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稱之為滿載酒。此俗已延續許多年,直至現在,漁船出海歸來,家家都有飲酒放鞭炮的習俗。開網門每年的正月初,漁民出海之前,都要舉行開網儀式。 這天船主裝點香燭、恭奉三牲(豬頭、雞、魚),船主領頭,闔船漁夫人人跪拜海神,祈求出海平安,然後,眾船民在船主家吃「滿載酒。酒後,由船老大主持祭網儀式:敲鑼鳴炮,將漁網平放海灘上,請一孕婦在網上剪2--3個眼,然後再拖網上船,起錨開航。開船是,先將船調個頭,謂之「攘風」。無風是,船老大站立船頭,領頭高喊「哦嗬嗬哦嗬---嗬」,叫做喚風,說是風在天上轉,船上要人喚。
三月踏青 農歷三月,平原水鄉已是草長鶯飛,水和土柔。麗日春風之下,桃花綠水之間,度過了嚴冬的人們紛紛來到郊外田野,嬉戲閑游,踏青漫步。 三月三,晉化稱上已節。《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釁浴 ,就是用香草熏湯沐浴。春秋時,鄭國於三月上旬之「已」日,男女偕同來水邊, 執蘭招魂,戲謔戀慕。到漢朝,官吏定於上已之日,「皆禊於東流水上,日洗濯 祓除,去宿垢疾」。上已節由此而形成。晉代以後,這一節日改為固定日期,「多用三月三日,不復用已日」。過去,三月三這天,鹽 平原的百姓們,無論男女老 幼均可攜手至河邊舉柳枝灑水嬉戲。有的帶著風箏去郊外放飛,或在鄉間野外拔茅 針,采野花,挖薺菜。盡情娛樂一天之後,夕陽西下時才帶著大地的芬芳返回家門。 如今三月三踏青的習俗雖已部分消失,但人們在三月三前後去郊外春遊的卻日 益增多。春日郊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大樂事了。 美麗的三月三,源遠流長,令人神往。
爆谷卜年華 時近春節,鹽城的街頭巷尾不時傳出炸米的爆谷聲。成群的孩子提籃掛兜爭著炸炒米,主婦和老人也不甘落後,湊合其中。他們興奮的臉龐和歡聲笑語,使人已 置身於春意的氛圍之中。 春節爆米花、卜年華的習俗不知源於何時。相傳這是一個泊來品,由「洪武趕 散」時從江南傳入境內的。明人筆記中曾有詩曰:「東入吳門十萬家,家家爆谷卜 年華。就鍋拋下黃金粟,轉手翻成白玉花。粉紅佳人覘喜事,白頭老叟問生涯。曉來裝飾諸兒女,數片梅花插鬢斜。」各人所卜之事是否驗靈,過後誰也不再去追問 。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爆米花卜年成了過年期間的一樁趣事。人們見到這好似報 春的點點小花,無窮的樂趣便在其中了。
端午節吃紅蘿卜 東台民間有端午節吃紅蘿卜的習俗。相傳,此俗源於清同治元年的端午節農民起義。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收編了原太平軍林鳳翔部下的一支叛軍,其中有一 個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處橫行無忌,軍紀極壞。同治二年,李鴻章派他帶領200多人,分乘10餘條船到東台大豐一帶收購軍糧, 船隻停泊在「三 昧寺」碼頭。這些鎮壓太平天國的劊子手,所到之處,無惡不作。東台地方官也畏 之如虎,小心恭維,不敢有一點怠慢。東台知縣高風清,泰州鹽運分司(駐東台)蕭風孫,都不敢受理控告詹軍的案件,老百姓諷刺他們叫「高(風清)枕無憂,蕭 (風孫)遙自在」。詹軍因此更加肆無忌憚。 一天,詹以安在東台十字街游盪,瞧見「沈記」熟食店有個姑娘長得美麗俊俏,頓時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將沈姑娘搶上船,肆意蹂躪。沈老漢與詹賊理,慘遭毒 打,一命歸天。沈女悲憤交加,趁清兵不備,縱身投河自盡。沈女的母親見狀,痛 不欲生,一頭撞向三昧寺石碑。這家4口人,只剩一個14歲的女兒。她來到縣衙擊 鼓鳴冤,知縣官官相護,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將她投入監牢。 這起冤案,激起了東台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相約在五月初五端陽節這天,以 「關帝顯靈」為掩護,數十萬民眾,一手拿釘耙大鍬,一手舉著紅蘿卜頭為起義標志,縱火焚燒詹軍的兵船。這次起義,詹以安被起義軍打死,兵船全部焚盡,知縣 嚇得望風而逃,人們打開監獄,救出了告狀的民女。 為了紀念這次起義的勝利,每年五朋初五,東台民間都要吃紅蘿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3、吃魚有什麼講究?習俗?

我國的海魚和淡水魚約有兩千多種,春天魚類的品種多,魚的烹調方法也很多。首先是清蒸,各種鮮活的魚都可以清蒸,清蒸魚肉質細嫩,味道鮮香,能夠補虛損,抗疲勞。用魚煲的湯鮮美怡人,是補氣養胃、健腦益智的好食譜;魚還可以用炸、炒燴等方法烹飪,做出風味各異的鮮美食品。 但要注意有些魚不能吃,如被工業廢水和農葯污染過的魚不能吃。被污染過的魚一般眼睛渾濁,魚鰓粗糙暗紅,甚則魚的形態不完整,脊椎彎曲,甚至出現 畸形等。魚燒焦後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致癌物質,故燒焦的魚不能吃。春季是河豚回遊江河產子的旺發季節。河豚魚是劇毒魚類,它的毒素毒性相當強,比氰化物還要強1千多倍,而且這種毒素不易破壞,不時可聞因誤食或貪食其鮮美肉質而喪生的事件。淺類生活在江河湖海中,會攜帶一些病菌或感染某些寄生蟲病,所以在燒魚時要燒熟或蒸透,否則容易被傳染。現在流行的生魚片的吃法人們要慎之又慎,千萬不要為了貪圖口福而禍及身體。 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所以痛風患者吃魚要謹慎,因為痛風是由於人體內的嘌呤代謝發生紊亂所引起的。還有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亦要少吃或不吃魚,因其易導致患者的毛細血管出血不止,從而加重症狀。

4、餐桌上吃魚有什麼講究

魚是我們餐桌上一道常見的菜,那麼吃魚有什麼講究呢,下面我為大家介紹關於餐桌上吃魚的講究,歡迎大家閱讀。

餐桌上吃魚有什麼講究

魚頭朝東,魚肚朝北。中國人的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的,來客人在吃飯時,按照風俗習慣客人要坐在“上手”(即桌子的東邊)陪客的要坐在西邊,主人坐在南邊作招待服務(即把席口)。

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上來的菜都要照顧客人,盡量讓客人舒服地夾菜吃,魚作為在席上特殊的菜(魚借意為年年有餘),自然也要以客人為先,把魚頭朝向東一是對客人的祝福,二是對客人的尊敬。在家裡吃飯則應讓魚頭對准長輩。

一箸定乾坤,二箸開阡陌。箸就是筷子。在餐桌上主人不動魚,其他人是不能先動的。古代以及現代重要的場合往往都是商人宴請官員,因此主人第一筷子將魚腮上的肉夾給最尊貴的客人,魚腮上那一點肉是最好吃的,魚頭尊貴,魚腮上的肉就顯得格外的尊貴,乾坤就是天地,夾給官員代表他能步步高升。

第二筷子就是夾給自己了,古代開阡陌代表著做生意的人,因此二箸代表自己能夠生意興隆。另外一個有地位的人是不會去吃魚尾巴上的肉的,魚尾巴是留給跟班的'吃的,比如古代的師爺,現在的司機或者在餐桌上地位較低的人。如果沒有官員在,那就把給官員的給領導就好了。

魚頭不能吃。在高規格的宴席之上魚頭是不能吃的,即便是最尊貴的客人也不會去吃魚頭,把魚頭剩下代表著年年有餘(專門做的魚頭那就隨便了)。

魚不能翻過來。很多時候上面的魚吃完了,下面的還沒吃,這時候不要去翻魚,用筷子把下面的魚肉摳出來就好了。翻過來代表會出不好的事情。

魚身上不能動的位置。魚眼睛是不能動的,魚頭代表尊貴的客人,難道要吃掉他的眼睛嗎?所以大家謹記,餐桌上整條魚的魚頭一定不能吃。

倘若領導只是點著讓吃魚,你千萬別大顯身手,你先吃到魚就犯了忌,輕則罰酒,重則穿小鞋兒。遇到領導突發奇想,給你夾個魚眼、魚唇、魚翅、魚肚什麼的,一定得喝。因為這是高看一眼、唇齒相依、展翅高飛、推心置腹的意思,領導都這樣了,你想不吃魚、不喝酒說得過去嗎?除非是豬啊。夾魚的眼睛給異性,表示愛意。那麼最好的方法就是等別人先動筷子,否則千萬別先去吃魚。

1、魚眼給領導,叫高看一眼

2、魚梁給貴客,叫中流砥柱

3、魚嘴給好友,叫唇齒相依

4、魚尾給下屬,叫委以重任

5、魚鰭給後輩,叫展翅高飛

6、魚肚給新識,叫推心置腹

7、魚臀給失意者,叫定有後福

8、魚肉隨意吃,叫年年有餘

5、吃魚的禮儀禁忌

吃魚的禮儀禁忌

吃魚的禮儀禁忌,魚,為人們所喜愛,除了它的食用價值外,還由於它是一種美好的文化象徵,寓意「年年有餘」,在中國的餐飲禮儀中,吃魚也是有講究的,下面為大家分享吃魚的禮儀禁忌。

吃魚的禮儀禁忌1

您懂得,客人要坐桌子東面;別忘了,魚頭朝東魚肚朝北。

魚頭朝東,魚肚朝北。中國人的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的,來客人在吃飯時,按照風俗習慣客人要坐在「上手」,即桌子的東邊,陪客的要坐在西邊,主人坐在南邊作招待服務。

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上來的菜都要照顧客人,盡量讓客人舒服地夾菜吃,魚作為在席上特殊的菜,自然也要以客人為先,把魚頭朝向東一是對客人的祝福,二是對客人的尊敬。在家裡吃飯則應讓魚頭對准長輩。

您懂得,主人不動魚其他人不能先動;別忘了,第一筷子夾給最尊貴的客人。

在餐桌上主人不動魚,其他人是不能先動的。主人第一筷子將魚腮上的肉夾給最尊貴的客人,魚腮上那一點肉是最好吃的。

您懂得,翻魚讓人聯想到翻船;別忘了,吃魚時忌諱說「翻」。

吃魚時忌諱「翻」,這種忌諱始於漁家,翻魚讓人聯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時客人不知道這種忌諱,在吃魚的時候把魚翻了一面,主人會很生氣,還要把魚拿去重煮一遍。

有的地方忌諱「翻魚」的動作,有的地方忌諱說出「翻」字,當人們用筷子將魚翻過來時,會說「順魚」,還有的地方會說「正魚」。有的地方,人們把魚從頭開始倒轉一面,叫做「掉頭」,是出海安全回來的意思。

您懂得,把魚頭剩下代表年年有餘;別忘了,高規格宴席上魚頭不能吃。

在高規格的宴席之上,魚頭往往是不能吃的,即便是最尊貴的客人也不會去吃魚頭,把魚頭剩下代表著年年有餘。

吃魚的禮儀禁忌2

魚頭朝東,魚肚朝北。中國人的房屋基本是坐北朝南的,客人在吃飯的時候,按照風俗習慣客人是要坐在「上手」(即桌子的東邊)陪客的則要坐在西邊,主人坐在南邊作為招待服務(即把席口)。

為了表示對來訪客人的尊敬,上來的菜都要顧及到客人,盡量讓客人舒舒服服地夾菜吃,魚作為在席上一種特殊的菜(魚借意為年年有餘),當然就要以客人為先,把魚頭朝向東一是對來訪客人的祝福,二是對客人的基本尊敬。在家裡吃飯則應該讓魚頭對准長輩。

一箸定乾坤,二箸開阡陌。箸就是所謂的筷子。在餐桌上主人若不動魚,其他人是不可以先動的。古代以及現代重要的場合一般都是商人宴請官員,因此主人第一筷子要將魚腮上的肉夾給在座最尊貴的客人,魚腮上那一點肉則是最好吃的,魚頭尊貴,魚腮上的肉就顯得特別地的尊貴,乾坤就是天地,夾給官員代表他會步步高升。

第二筷子就是夾給自己了,古代開阡陌代表著做生意的人,因此二箸代表自己能夠生意興隆。另外一個有地位的人是不會去吃魚尾巴上的肉的,魚尾巴則是留給跟班的吃的,比如古代的師爺,現在的司機或者在餐桌上地位相對比較低的人。如果沒有官員在,那就把給官員的給領導就好了。

魚頭不能吃。在高規格的宴席之上魚頭是不可以吃的,即便是最尊貴的客人也不會去吃魚頭,把魚頭剩下代表著年年有餘(專門做的魚頭那就隨便了)。

魚不可以翻過來。如果上面的魚吃完了,下面的還沒動,這時候不要去翻魚,用筷子把下面的魚肉直接摳出來就好了。翻過來代表會出不好的事情。

魚身上不能動的部位。魚眼睛是不可以動的,魚頭代表了尊貴的客人,難道要吃掉他的眼睛嗎?所以大家謹記,餐桌上整條魚的魚頭萬萬不能吃。

吃魚的禮儀禁忌3

一、餐桌上吃魚時,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准備好的紙上。

二、魚肉極嫩易碎,因此餐廳常不備餐刀而備專用的湯匙。這種湯匙比一般喝湯用的稍大,不但可切分菜餚,還能將調味汁一起舀起來吃。若要吃其他混合的青菜類食物,還是使用叉子為宜。

用刀在魚鰓附近刺一條直線,刀尖不要刺透,刺入一半即可。將魚的上半身挑開後,從頭開始,將刀叉在骨頭下方,往魚尾方向劃開,把針骨剔掉並挪到盤子的一角。最後再把魚尾切掉。由左至右面,邊切邊吃。

其他食物食用禮儀

1、肉類:切牛排時應由外側向內切,切一塊吃一塊,請不要為了貪圖方便而一次將其切成碎塊,這不但是缺乏氣質的表現,而且會讓鮮美的'肉汁流失,非常可惜;割肉塊時大小要適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於有嘴巴合不起來的危險。咀嚼食物時,請務必將嘴巴合起來,避免發出聲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2、貝類海鮮:貝類海鮮應該以左手持殼,右手持叉,將其肉挑出來吃。吃魚片時,可用右手持叉進食,避免使用刀具,因為細嫩的魚肉很容易就會被切碎而變得難以收拾;遇到一整條魚的時候,先吃魚的上層,再用刀叉剔除魚骨,切忌翻身,吃龍蝦時,可用手指去掉蝦殼後食用。

3、水果:水分多的水果應該用小湯匙取食。桃類及瓜類,餐廳會先削皮切片,應該用小叉子取食。草莓類則多放於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另外,在吃水果的時候,餐廳通常會提供洗手盒,裡面會放置花瓣或檸檬。以供洗手之用。

4、甜點:一般蛋糕及餅類,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較硬的用刀切割後,同樣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於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湯匙取食。如果遇到小塊的硬餅干,可以直接取用。

吃魚的禮儀禁忌4

飯局上吃魚的講究

1、寓意比較好

大家在過年的時候,去給別人拜年時,都會說一句話年年有餘,而且我們在很多的畫報上,也能夠看到魚的出現。

所以飯局上出現魚,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寓意比較好。

你想,年年有餘嘛,這是一個很好的彩頭啊,特別是做生意的人,是會更加註重這點的。

2、魚頭朝哪裡

魚頭在最前面,所以對應到生活中,就是領導或者是帶頭人的意思。

所以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在飯局上面,一般魚頭都是朝向主位的。

道理也很簡單,說明這個人在這次飯局中是絕對的大咖。

之前我在參加某飯局時,由於服務員不懂這些規矩,直接把魚端上來之後,就隨便亂擺放,老闆知道之後,還當場罰了他200塊錢。

3、先吃魚的哪個部分

在吃魚的時候記住一個技巧,那就是先頭後尾。

原因也非常的簡單,代表著頭尾順利,可很多人不知道這些禮儀,喜歡直接去吃魚的中間部分。

這樣做會讓人感覺你不懂事兒,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認為你喜歡挑肥揀瘦,做人太輕浮了。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當魚的上面部分吃完之後,很多人都會直接把魚翻個身,然後再繼續吃。

說實話,很多人是非常忌諱這一點的。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即便是上面的魚被吃完了,直接把魚刺弄掉就行了,然後繼續吃下面的魚肉。

因為在翻魚的時候,不但會表現得沒有禮貌,而且還很容易把魚肉弄爛,甚至那些講究衛生的人,看你這樣做,可能直接都沒有了吃下去的慾望。

6、在酒宴上吃魚有什麼講究?

宴席上魚的出場,可比戲到高潮。

一般多料宴(相對於全魚、全羊、全素等席而言)往往於菜過五味酒過三巡後,才見魚盤亮相,而魯蘇皖滬等菜系則請魚唱大軸戲———一是怕客人早嘗了魚鮮,舌尖上的味蕾對其他食物的味覺失去敏感;二是按北人宴規,客套程序三圈酒已畢,而酒意未闌,很有必要借魚助興,勸君更進幾杯酒,此所謂「魚者,酒之媒也」。

一身醬染的風采、披掛薑末蔥段的整魚閃亮登場了。拿出怎樣一個方案「解決」掉這條魚的問題,就擺到了桌面上。時下常規之法,是服務生特意將魚頭瞄準右上座,這樣魚頭、魚尾自然連帶出主賓和陪客兩位,共進一杯酒,然後雙雙分別以箸按住頭尾,請坐中各位共同「剪綵」食用。此方案的妙在於,主賓和陪賓中各有代表一人在禮儀上優先受到敬重,而受此殊榮者則要把食魚的優先權轉讓給大家。這就於彬彬有禮中包含一種現代游戲規則。

滬上食客的看法則與我不同,說魚之美味恰在頭與尾,此時卻被二位用筷子按住,別人自然不便下筷。等到魚身上的「彩」被別人三下五除二剪光,徒剩之頭尾非他倆莫屬,會偷著樂。

若是碰上講究秩序的官宴或求人辦事請客者,解決魚的方案就會無趣無味至極。整魚上桌,主陪者先要拿起公用筷子把魚身上最好的部位(江南人視為魚頭,江北則為肚當)夾到主賓桌前的私盤里。這位爺一邊當仁不讓地享用,一邊招呼:大家都吃,大家都吃。一條魚便被慢慢地消滅掉半壁江山。在沿海或濱湖城鄉,魚的另外一面是不吃的,怕「翻」,剩下的拿去氽湯。有野史記載,清朝生意人和官場客意在一帆風順,魚的一面吃完了也忌說「翻」,諱稱「調(音掉)向」。

朋友見面或文人雅聚,上述種種吃魚的規則就落俗。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應友人之邀赴「千湖之省」的荊楚之地,有幸享用一代名廚黃昌祥設計定譜、排菜達36道的全魚大宴。見當地決定吃魚優先權的方案是比試學問:每上一道名貴、稀異的魚菜,客人不論上席末座,能以唐宋詩家或現代偉人所詠之句破出魚名者,領銜下箸滅掉這條魚。記得其中武昌魚(又名團頭魴)和鱸魚二道,幾乎人人誦得出相關詩句,如「魴魚肥美知第一」(杜甫),「秋來倍憶武昌魚」(岑參)。「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范仲淹)……難分伯仲。不料點睛之菜,竟是一隻栩栩如生的「松鼠」活躍盤中,無人能識。只好請主人揭秘:「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原來是用特殊的刀工塑型變幻的一尾鱖魚。全體認罰喝酒。此種游戲,雅趣和熱鬧並彰,歷久難忘。內陸人也有謂魚為「啞口菜」者,懼其有刺,易傷喉,相戒臨食不語,專心細品美味,也備一格。

眼下濫捕酷漁之害,弄一條好魚已捨不得快吃,就慢慢地演變成「酒媒子」了。坐在頭、尾、腹、背方向的四人先喝第一輪上魚酒,且要「頭三尾四腹五背六」,這就一口氣先滅掉了18個酒。然後做東者夾出魚眼珠,敬給居左的上賓(右上賓已在第一輪中飲過),說「高看一眼」,上賓謝過,也滅掉了一盅酒。然後下一位接受魚鰓,說法是「給個面子」(或「賞個臉」),又滅掉一盅。直至魚翅、魚脬乃至殘存之鱗都奉送完了,最後便夾起魚尾巴上的鰭條,放到末位客人的小盤內,請飲一大杯,這位朋友,「委(尾)曲求全」了!

那條魚很幸運,邊角略傷,玉身未破,坐客往往已皆醉不能食了。

7、求江蘇鹽城的飲食習俗

炒,是本地民間家庭常用的炒菜習俗。是用一種熱油、旺火,將原料投入鍋內,迅速翻炒成熟的方法。這種烹飪較為簡便,尤其適合家庭烹飪絲、片、條、丁等小型菜料,所以為一般家庭所常用。

煎,是用少量油煎熟主料的一種常用烹調方法,許多家庭喜歡用此法製作葷食品。

燒,是一般家庭較為講究的烹飪習俗。適用於動植物干貨等原料,常用製作紅燒肉、紅燒魚等,色好味香。

炸,是一種用熱油鍋炸熟原料的方法,也是當地家庭較為講究的烹飪習俗之一。一般炸熟後再加椒鹽、醬汁、辣椒等調味品,如炸雞腿等。

溜,是一種先經過油斷生或蒸煮斷生,而後用調味澆汁溜制的方法,如糖醋魚、海鮮鍋巴等,少數家庭會製作此法。

爆,也是民間家庭常用的烹飪習俗, 因火急油烈而得名,適用於脆嫩無骨的原料,加油爆大蝦、宮爆雞丁、蔥爆肉絲等。

燉,是當地家庭經常做湯料的烹調習俗。適用於不易熟爛的原料,需要長時間文火煨燉的,如清燉甲魚,煨老母雞湯、砂鍋老鴨煲等。

拌,主要用於能直接入口的生熟原料菜餚,是當地家庭烹調冷盤的常用習俗。如涼拌黃瓜、涼拌芹菜等。

鹽城的菜餚主要傳承於維揚菜系,湯菜為主。舊時,民間喜宴盛行「六大碗」,主要菜餚為「鰾」(肉皮)、「駝子」 (肉丸)、「肉」(紅燒豬肉)、「羹」 和「魚」。首選是「駝子」,沒有駝子不成席,結婚吃喜酒又稱「吃駝子」。「駝子」用豬肉和糯米等做成,席上每人只能吃三隻,少吃不妨,多吃則視為失禮,留下笑柄(鹽城地區肉圓種類有兩種:「米駝子」和「純肉駝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後改為「八大碗」,以至後來十幾道菜都有了,再不以「碗」相稱了。

8、餐桌吃魚的禮儀

魚,為人們所喜愛,除了它的食用價值外,還由於它是一種美好的文化象徵,寓意「年年有餘」。在中國的餐飲禮儀中,吃魚也是有講究的,不能隨心所欲。

您懂得,客人要坐桌子東面;

別忘了,魚頭朝東魚肚朝北。


魚頭朝東,魚肚朝北。中國人的房屋大多是坐北朝南的,來客人在吃飯時,按照風俗習慣客人要坐在「上手」,即桌子的東邊,陪客的要坐在西邊,主人坐在南邊作招待服務。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上來的菜都要照顧客人,盡量讓客人舒服地夾菜吃,魚作為在席上特殊的菜,自然也要以客人為先,把魚頭朝向東一是對客人的祝福,二是對客人的尊敬。在家裡吃飯則應讓魚頭對准長輩。

您懂得,主人不動魚其他人不能先動;

別忘了,第一筷子夾給最尊貴的客人。


在餐桌上主人不動魚,其他人是不能先動的。主人第一筷子將魚鰓上的肉夾給最尊貴的客人,魚鰓上那一點肉是最好吃的。

您懂得,翻魚讓人聯想到翻船;

別忘了,吃魚時忌諱說「翻」。


吃魚時忌諱「翻」,這種忌諱始於漁家,翻魚讓人聯想到翻船,是非常不吉利的事情。有時客人不知道這種忌諱,在吃魚的時候把魚翻了一面,主人會很生氣,還要把魚拿去重煮一遍。有的地方忌諱「翻魚」的動作,有的地方忌諱說出「翻」字,當人們用筷子將魚翻過來時,會說「順魚」,還有的地方會說「正魚」。有的地方,人們把魚從頭開始倒轉一面,叫做「掉頭」,是出海安全回來的意思。

您懂得,把魚頭剩下代表年年有餘;

別忘了,高規格宴席上魚頭不能吃。


在高規格的宴席之上,魚頭往往是不能吃的,即便是最尊貴的客人也不會去吃魚頭,把魚頭剩下代表著年年有餘。

9、鹽城人為什麼喜歡吃魚?

因鹽城市是一個魚米之鄉!大綜湖的魚最初名!生在鹽城這塊寶地的人是輩子的福!有魚吃喜歡各種燒法的魚!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