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東風俗
1、江蘇如東有親家相互過生日的習俗嗎
一、舊時江蘇如東人們逢生日一般都要祝賀,不限於親家之間相互過生日;
二、江蘇如東生日習俗有個「交生」:即婦女婚後在夫家過第一個生日,必須由娘家到婆家「交生」。生日前若干天,由其母親將女兒的生日告知親家母,以便做准備,並於生日當日前來祝賀。若娘家不「交生」,婆家今後便不料理媳婦的生日。
三、如東人們逢生日一般都要祝賀,如東當地叫「過生日」。過生日有逢十的整生日和非十的閑生日。閑生日這天過去通常在神像前點一盞油燈,以祈母親眼睛明亮,不忘「兒的生日,娘的難日」。未成年人要吃雞蛋,稱過生日者為「長尾巴」。成年人過生日一般吃碗大刀面,因大刀面長,亦稱「長壽面」。民間習俗,五十歲以前叫過生日,到六十歲生日才叫做賀壽。人逢五十大壽即可以備壽材。舊時俗諺:「好大膽,出門五十(里)不帶傘;好大膽,年到五十(歲)不備板!」
壽禮是喜慶禮品的一種。小孩滿一周歲叫「抓周」,親朋慶賀送「抓周禮」。五十歲以前的生日賀禮,一般稱「生日禮」,六十歲以後整生日就稱「壽禮」。 真正意義上的賀壽是指祝賀從六十歲往後的逢十整生日,俗說:「人到五十五,閻王數一數」,「人生七十古來稀」,「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賀壽的歲數是習慣的虛歲。女兒賀九,兒子賀十。民間往往以五十九賀六十歲、六十九賀七十歲,以此類推。
賀壽有一定的形式。被賀之人稱為壽星。預先一天送賀禮的,稱為「預禮」,遲一日祝壽的謂之「補壽」。送生日禮一般可以推遲,但不宜提前。因此,送生日賀禮前也必須摸摸底,以免尷尬。夫婦同庚而合做壽的謂之「雙慶」。堂前點兩對大紅壽燭。為喪偶之人賀壽為單祝壽,點一對壽燭。
生日慶賀還有一些例外,有些人家當年不賀叫「偷期過」。有的地方賀九不賀十。農歷七月十五俗稱「鬼節」,農歷六月初六傳說是貓兒狗子生日,如有人的生日正好是這類日子,就得推遲慶賀。
賀壽要布置壽堂,正中男掛「壽星」,女掛「王母」,或「三星」「麻姑獻壽」「松鶴延年」、大「壽」字等中堂。桌上有壽桃、糕點、水果等。祝壽時「壽星」坐正中,平輩作一小揖,晚輩三拜,子侄將內盛4枚熟雞蛋或紅棗湯的壽盤呈於壽星,儀式結束即入席。中午吃大刀面,將放有長春花的糖面供於神前,然後眾人食「長壽面」,另有四個炒菜佐食。第一碗面給壽星,壽星的兩旁坐最小輩分的孫輩或重孫輩。晚上來客吃酒,第一道上的正菜為炒麵,俗稱「中面晚酒」。也有先一天暖壽的,暖壽之後也吃面,但沒有什麼形式。
2、誰能幫我查一下江蘇如東的過年風俗?
如東習俗是一地風俗之集大成。現依時節簡述如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日,俗稱「過年」。春節早上一般人家放鞭炮,吃「團圓飯」,見面互道「 恭禧」。正月初二開始拜年。各地敲鑼打鼓慰問軍烈屬。人們相互走親訪友吃年酒。
清明節。舊時有祭祖習俗。學校等單位、團體在清明節組織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
立夏節。民間一般吃糖燒餅、甜菜、煮雞蛋。這還洗蚊帳,兒童稱體重。
端午節。家家吃粽子,屋檐下插菖蒲、艾條以驅邪,室內酒雄黃酒驅五毒(蛇、蟲、蜈蚣、蟻、蚊蠅)。
七月半。即「中元節」,各地仍保持吃「扁食」的習慣。
立秋日。一般人家吃西瓜。有的將西瓜切開,用紅糖、燒酒拌瓜瓤,食後以驅腸胃中的暑氣。
中秋節。一般吃月餅、藕餅,還吃菱角、扁豆、芋艿、鴨子。農村還以糯米舂粉包糖作餅,叫「供月燒餅」。
重陽節。民間吃重陽糕。
十月朝。農歷十月初一稱「十月朝」。舊時有祭祖活動。現在保持吃赤豆飯的習慣。
冬至節。冬至前一日稱「小冬」,冬至稱「大冬」,又叫「過冬」,有「大冬小年」的說法。舊俗過冬, 有錢人家祭祖敬神,大吃大喝,流傳民謠「有錢的人『冬』半夜,沒錢的人凍半夜」。現在一般吃圓子(即湯圓),其餘習俗逐步消除。
除夕。俗稱「三十晚上」。舊時,全家吃守歲酒,巾春聯,接灶神,敬天地,打石灰印(俗稱「打囤子」)。現在一般合家團聚,貼春聯,放鞭炮,吃守歲酒
3、如東人過年的風俗
如東民間歲時節日習俗
歲時節日習俗是一地風俗之集大成。現依時節簡述如下: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日,俗稱「過年」。春節早上一般人家放鞭炮,吃「團圓飯」,見面互道「 恭禧」。正月初二開始拜年。各地敲鑼打鼓慰問軍烈屬。人們相互走親訪友吃年酒。
清明節。舊時有祭祖習俗。學校等單位、團體在清明節組織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烈。
立夏節。民間一般吃糖燒餅、甜菜、煮雞蛋。這還洗蚊帳,兒童稱體重。
端午節。家家吃粽子,屋檐下插菖蒲、艾條以驅邪,室內酒雄黃酒驅五毒(蛇、蟲、蜈蚣、蟻、蚊蠅)。
七月半。即「中元節」,各地仍保持吃「扁食」的習慣。
立秋日。一般人家吃西瓜。有的將西瓜切開,用紅糖、燒酒拌瓜瓤,食後以驅腸胃中的暑氣。
中秋節。一般吃月餅、藕餅,還吃菱角、扁豆、芋艿、鴨子。農村還以糯米舂粉包糖作餅,叫「供月燒餅」。
重陽節。民間吃重陽糕。
十月朝。農歷十月初一稱「十月朝」。舊時有祭祖活動。現在保持吃赤豆飯的習慣。
冬至節。冬至前一日稱「小冬」,冬至稱「大冬」,又叫「過冬」,有「大冬小年」的說法。舊俗過冬, 有錢人家祭祖敬神,大吃大喝,流傳民謠「有錢的人『冬』半夜,沒錢的人凍半夜」。現在一般吃圓子(即湯圓),其餘習俗逐步消除。
除夕。俗稱「三十晚上」。舊時,全家吃守歲酒,巾春聯,接灶神,敬天地,打石灰印(俗稱「打囤子」)。現在一般合家團聚,貼春聯,放鞭炮,吃守歲酒
4、如東嫁女兒有哪些風俗
以下是江蘇婚嫁習俗,如東應該也大同小異:
一、定親。
傳統定親:男子婚配前由家長出面請媒妁至女方求婚。如女方家長同意,就將女孩的出生年、月、日、時等「八字」寫在紅帖(庚帖)上,外套大紅封套,封內棗子、花生、桂圓、蓮子各2顆,取成雙成對、早(棗)生(花生)貴(桂圓)子(蓮子)的吉祥之意。還用紅綠絲線繫上太平錢、福宇錢各l枚放人,取太平幸福、牢牢系住姻緣的美意。封套面上寫「天作之合」4字。庚帖請回後,男家就請媒妁向女方口頭求婚。得到允諾後,再行帖求婚,叫「求允帖」。如女方允諾,就出允帖,正式訂定婚約,舊稱「定親」。
現代定親:定親習俗已逐步被自由戀愛所替代。
二、婚嫁。
傳統婚嫁:男方在成婚前需向女方出納聘帖,送禮金、飾品,俗稱「茶禮」。女方接帖後回以答聘帖和禮品。然後男方選定成婚日期,請媒妁通知女方,俗稱「送日腳」。佳期那天,先行迎鸞禮,由媒妁領人將新娘禮服(俗稱「七事衣」)和魚、肉、酒、果等物送至女家。女方嫁妝由媒妁領人送到男家。嫁妝到達男家後,新郎坐轎出發去女家迎親。迎親彩轎有兩頂,一頂由新郎坐著到女方迎娶,一頂空著准備由新娘坐。新女婿到岳家後,岳父母設筵招待,稱「請女婿」。筵後新女婿辭別岳父母上轎。女兒上轎時常由父或兄弟抱入轎中,俗稱「抱上轎」。彩轎到了男家,停在廳前,由一對兒孫滿堂的老夫妻揭開轎門,新郎、新娘雙雙出轎,先拜天地,再行交拜禮。禮畢,由儐相攙入洞房。進房時,由一人用兩只布袋輪流鋪在地上讓新人踏著走,稱「代代相傳」。有的不用布袋而用紅氈。接著新郎、新娘出房拜見父母,並向賓客行禮,然後再回洞房,吃合歡宴,飲交杯酒。此時洞房中紅燭高燃。合歡宴的每樣食物必須有剩餘,取「有吃有餘」之意。同時宴請賓客。宴後,賓客進洞房鬧新房。最後新夫婦安寢。
現代禮儀:婚嫁禮儀大為簡化,有的由單位舉辦集體婚禮,有的實行旅遊結婚。
三、婚後余禮
吉期後次日早晨,新娘盥洗後,先拜見公婆,公婆賞給飾品或銀錢,稱「見面錢」。接著挨次拜見族內尊長和賓客。與平輩、小輩見面則作揖,並互贈禮品,稱「行團圓禮」。中午,公婆朝南坐,新婚夫婦朝北坐,家人東西陪席,同桌吃飯,稱「吃團圓晝飯」。午後,新郎帶著新娘至女方拜見岳父母及女方尊長,隨送糖、茶葉、蓮心、桂圓等乾果,俗稱「雙回門」。女方父母和尊長將見面錢賞給新女婿。接著岳父母設筵請新女婿。返家時,岳父母也送糕點果品,稱「送榮歸」。吉期後第三天,女方的父親及叔、伯、兄弟等都至男家,新郎父親親自出門迎接,進屋後由新娘出來拜見,然後設筵招待,稱「會親」。至此婚嫁禮儀方告全部結束。新婦出嫁後l個月或遇其生日,女家常要贈送物品作賀,稱「做滿月」或「做生日」。新夫婦結婚後第一年的端午節,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並將粽子、手帕、扇子等物送至女婿家,稱「送夏幛」。新婚當年,逢春、夏、秋、冬四季和重要節令,如清明、端陽、中秋、冬至、春節等,新女婿都以應時禮品送往岳父母家,稱「四時八節禮」。
5、江蘇如東結婚的風俗是怎樣的?
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我老婆如東的。我有房有車,要彩禮28.8萬,其中8.8給女方作為嫁妝,剩餘退回,陪嫁什麼都沒有(正常的被子,衣服、桶、盆等等一律沒有)。婚禮就接一個人。我直接沒同意,按正常人家來,這什麼鬼習俗,還想一家一個姓,搞笑么。趁早分了,讓他們內部解決去吧。
6、如東有哪些習俗?
飲食風俗
飲食選料講究,四季有別。南京廚師素有「天廚」之稱,南京板鴨又稱「官禮板鴨」和「貢鴨」、桂花鹽水鴨飲譽中外。揚州菜是我國四大風味菜之一,以清蒸鰣魚、「三套鴨」、清燉蟹粉獅子頭為代表。蘇州的松鼠鱖魚、原悶魚翅、醬鴨名氣也很大。家常菜有炒螺螄、蔥烤鯽魚、霉乾菜燒肉等,南京地區鍾愛吃野菜,有菊花腦、馬蘭頭、蘆蒿、母雞頭等。小吃多達140多,根據季節變化製作多時令小吃。如初一吃糕團,新春吃春卷,元霄節吃元霄、青團,立夏吃五香茶葉蛋,夏天吃綠豆糕,中秋吃月餅、南瓜燒糯米飯,九月蟹黃包,十月烘年糕,臘月是臘八粥、雞絲粥。名茶有蘇州碧螺春、宜興陽羨茶、南京雲霧茶、雨花茶。農村有太湖之濱的重豆茶,南京地區用開水沖蜂蜜或糖的「糖茶」。用開水打入雞蛋的「稱砣茶」,用茶葉煮的蛋則稱「元寶蛋」。各地區還有很多茶館,這些茶館不僅是解渴之處,還是重要的社交場合。頗有名氣的是揚州富春茶社。此外還有戲茶廳,觀眾可以一邊聽戲,一邊飲茶、嗑瓜子,茶房還需給觀眾茶、點煙,此間還有賣小吃的商販來回座位間。飲酒也名目繁多,大致有「年節酒」、「散福酒」、「元霄酒」、「端午酒」、「七月半酒」、「中秋酒」、「重陽酒」、「冬至酒」、「喜酒」、「會親酒」、「三朝酒」、「進屋酒」、「剃頭酒」、「滿月酒」、「周歲酒」、「壽酒」、「豆腐酒」及「插秧酒」、「豐收酒」、「開業酒」、「利市酒」、「分紅酒」、「拜師酒」、 「 滿師酒」、「接風酒」、「餞行酒」、「洗塵酒」、「豎屋酒」、「搬場酒」、「社酒」、「會酒」等等。服裝頭飾
服飾習俗
婦女早時喜穿中式大襟、對襟衫,常以土林藍黑相對的布料作面料,下 穿黑色長裙,或以腰兜為裙。喜歡包頭,包頭和腰兜很有講究,包頭常用靛藍布,兩旁邊沿鑲首花布滾邊,兩端用白布或黑布貼角,包頭上綉有彩色圖案。腰兜兩側有細密的褶襇,腰帶上綴有流蘇,腰兜上也綉五色圖案。太湖漁民則喜愛穿對襟格子土布衫。
居住風俗
民居的建造過程中十分講究吉利,從選地、選材、擇日、立柱、上樑到落成慶賀均按照繁褥的傳統方式進行。如選地要請「陰陽先生」用八卦盤定地點、朝向。正月初三上山擇定作棟梁的樹林,用紅紙圍貼下部,並祭祀山神,砍伐時樹木不能直接落地,不在山上剝樹皮,嚴禁跨越。上樑時選擇吉日,樑上張貼橫批,兩邊棟柱貼對聯,上樑時喊「上樑,大吉大利」,鞭炮齊鳴,邊唱「上樑歌」,上好後將饅頭、紅棗等往下拋。房子建好後,往往在牆門上畫一些辟邪的圖畫,有的還建刻有歷史故事和植物圖案的磚刻門樓。
7、如東有哪些習俗?
如東過年習俗:
忙年
從「臘八」到臘月二十四日前,為過年的先期准備。農家開始做酒,店家開始進年貨(特別是香燭紙馬等祭祀用品)以備旺市供應。手工業者則瞄準市場加工春節所需物品,如香爐、燭台、烀漏兒、碗架、鍋圈以及小孩玩具等。
普通百姓要添制或定做新衣新帽之類也須及早准備。市面上漸漸熱鬧起來。為防火、防盜,集鎮上夜間開始有人「打更」,過年的氣氛一天濃似一天。
臘月二十四開始「撣塵」。即將庭院內外、傢具用具全面清掃洗刷干凈。撣去屋頂牆角的蜘蛛網、吊吊灰。銅錫制的香爐、燭台也用香灰擦得鋥亮。室內窗明幾凈,家居煥然一新。從二十四到除夕夜的清掃衛生工作要做到「四四(事事)如意」,即撣塵、換衣、理發、洗澡4件事。
「撣塵」過後,便正式「忙年」。農家開始宰殺豬羊雞鴨、起溝捕魚,蒸饅頭、倒年糕、做酒。市鎮人家也開始准備過年的菜餚。無論城鄉貧富,幾乎家家都要炒「福菜」。也有的煮魚凍豆,為小孩炒花生、蠶豆,爆米花,炒炒米以及做花生炒米糖等等。
舊俗商店從正月初一到初五關門息業。年底前人們都要把節日期間各類物品采購齊全,俗謂「辦年貨」。首先是敬神祭祖用的香燭紙馬之類,名曰「請大發」,然後是門神、對聯、喜箋、鞭炮以及米、面、油、鹽、醬、醋、煙、酒、糖等。過年是茶食的旺銷季節。不少人都想用較少的錢購得盡可能多的花色茶點。茶食店家為適應群眾需要,將各種花色茶食組合包裝,質量高的組合叫「上雜」,一般的叫「中雜」,價廉物美,加上一種元寶形的竹簍包裝,人見人愛。
從臘月二十四起,商店開始結帳、收債,直收到除夕午夜。親朋好友之間也開始互相饋贈禮品,無非是魚肉糕饅煙酒之類,名曰「送年禮」。毛腳女婿則必送禮給岳父、岳母,且禮物多有考究。主要是酒、糖、魚、肉,其餘則取其吉利,酌情添加,而收禮者亦有回贈。
倒糕
農家把蒸年糕稱之為倒糕。蒸糕有糕模,糕模為正方形,內中又分若干長方形小格,底板上刻有凹陷的字,一般為「福、祿、壽、喜、財」以及「狀元及第」、「五子登科」之類。這糕模鄉間少有農家自備,大多為蒸糕師傅為農戶倒糕時帶去的。市鎮居民則自帶米粉到蒸糕店加工。蒸糕師傅首先取一點食用「洋紅」(一種紅色添加劑)拌上米粉屑,撒在糕模的凹槽內,然後在每個字模上面套上相等大的框格,倒入米屑,直至框格填滿為止。再用一根細木條將其刮平蓋上蓋,就可移到鍋上蒸了。幾塊糕模疊放在蒸鍋上,鍋中熱水沸騰,待蒸氣升至最上格,俗稱圓了氣。略等片刻便可落甑了。此時在案板上攤一塊大濕布,將糕倒扣在濕布上,「倒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一塊塊小長方形的黏糕上面都凸現著紅字,四邊有紅框框。待熱氣出盡,就手沾冷水,將兩塊糕無字的一面合在一起,就是一聯糕。此糕又稱磕粉花糕、磕箱糕。
還有一種甑子糕,是本縣曹埠、新店一帶農家過年常蒸的一種糕。長長方方的,兩端嵌有兩道紅紋杠杠,極像昔日農戶家織的本布手巾,故又名「手巾糕」。另外,掘東地區農戶常蒸一種甑糕,糕體很大,約長40厘米,橫截面也有15厘米見方,重約2公斤。蒸一條糕,能吃好多時候。
蒸饃頭
臘月初,農家就著手把小麥磨成麵粉。到臘月下旬,自選一個日子起饅頭酵,即把准備好的酵水拌到麵粉中去。這酵一定要起好。鄉村有句俗話:要吃好饅頭,多揣幾拳頭。意思是說起酵時一定要捏緊拳頭用力拌揉,有的乾脆用腳踩踹,以使面酵發得好,蒸出饅頭圓渾,筋韌好吃。冬日天氣冷,起好的酵面要放在澡盆或缸壇內,上面加棉衣、被絮焐好。到了這天晚上面酵「長」了上來,就可蒸饅頭了。民間習俗認為,蒸饅頭最忌的就是來人。一來人蒸出的饅頭就不那麼圓渾松爽了,甚至結實夾生。所以在鄉間,知道誰家在蒸饅頭,一般人是不到這戶人家去的。如實在非去不可,也只站在場邊喊一聲主人,從不進屋。鄉村人家蒸饅頭也有左鄰右舍合在一起蒸的。前一天,大家把麵粉稱好帶來,在一戶寬敞人家起酵。到蒸饃時,帶來燒鍋柴草。婦女們捏面酵,做饅頭。若蒸帶餡的包心饅頭,就自帶拌好的餡來。每一戶的饅頭落籠,都要拿出幾個讓大家品嘗,看誰家蒸出的饅頭松爽好吃。
鄉村人家蒸饅頭大多是向別人家借的蒸籠,十幾戶人家中只要有一戶有蒸籠就可周轉了。到了臘月,備有蒸籠的農戶就早早地把閑擱了一年的蒸籠洗刷干凈,准備鄰居們借用。籠主根據各戶的預約排好時間表,一直蒸到臘月二十八九日。每戶人家歸還蒸籠時都不忘放滿一屜籠的饅頭,以表謝意。
請大發 供紙馬
所謂「紙馬」是舊時的一種祭祀用品,即用木刻版印在紙上的菩薩像,亦稱菩薩紙。過去遍布掘港老街的「紙馬店」,也是當地商業的一大特色。每年春節前,每家每戶都要到「紙馬店」請年貨,又稱「請大發」。農村大戶人家,臘月初就專程上街請年貨。而鎮上的商戶一般在臘月二十四日前「請大發」。一些老字型大小「紙馬店」都有相對穩定的老主顧。這些店鋪對主顧客戶有一份明細清單,有針對性地及早准備,而且還根據需要主動為其配全相應的香燭祭品。
請大發時,農村大戶一般由兩個人上街,請好後兩人正好抬回家。中午紙馬店還要請吃一頓豐盛的午飯。鎮上大都是晚上打著燈籠請回家的。有的人家用笆斗抱回家,還有的人家用竹籮抬回家。所請的「紙馬」有3種規格:油光紙做的為「上表」,六五邊紙做的為「洋表」,最好的一種叫「描金龍表」,下邊用「上額」做為腳子裝好,供在聖櫃上,甚為壯觀。也有一種簡易的只有二分之一大小,下邊不用「上額」,而是用一點紙襯,這是普通百姓家所請經濟型的「紙馬」。
請紙馬的數量、品種因人而異。平時也有一些行業的祀神誕辰,則是各請所需。如正月初五「趙公元帥」生日,請財神;五月十三請「關帝」;五月十八請「都天」;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請觀音;六月二十四請雷神等等。平時對號入座請「紙馬」,同樣大香大燭供奉,鞭炮齊鳴祈禱神靈保佑,消災降福。除了「紙馬」,還要配齊供神的香、燭、元寶、黃元等祭品。晚上請到家門口,先要把標有堂名的燈籠掛在堂屋門口。然後把所請的大發放在聖櫃(擺有祖先牌位、佛龕的櫥櫃)當中。
到除夕晚上首先掛好祖先的遺容,稱為「掛容」(祖先的遺容由長房長孫沿襲保管)。同時按規矩擺好「紙馬」,「家堂」必須供在正當中,其它按序擺放。再供上棗兒、柿餅、紅糕、聖饅,點上大香大燭,燃放鞭炮,頂禮膜拜。第一次祭祀全家族都要按輩份參拜。如果本家族有人在外生活,即便交通緊張,也要在春節前趕回老家,合家團聚,「慎終追遠」。「掛容」後的祭祀,還要由長者細說家史。這不同於「清明」、「七月半」燒經的祭祀,而是一年之中的最隆重的「祭祖」儀式。
一般的人家供奉紙馬到正月十八(小落燈),即謝神。其時,先把祖先的遺容拿下來交由長房長孫保存好,然後把供在聖櫃上的全部「紙馬」放在天井當中火盆內,用柏樹枝兒和黃表送其升天(焚化)。也有的人家到二月初二大落燈之日才謝神送紙馬。
春聯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在門上貼春聯。舊時農村老百姓往往請識字的人現寫春聯。小鎮時近年關,則常有私塾先生當街擺一小條桌,紙張筆硯置於案上,身後用細繩懸掛通用型的各式春聯與福字供人自選,更多的則按買家要求當場代寫春聯。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貼春聯俗稱「貼對子」,一般大年三十(或二十九)張貼。「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農家室內的米櫃、糧囤,屋外的豬圈、羊舍,則大多倒貼一個正方菱形的「福」字,或將「招財進寶」四字(均用繁體)以「進」字為依託,合成一個字,也有將「黃金萬兩」(均用繁體)上下鉤連合成一個字,表達祈福求財的願望。
門神 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郁壘。後來,人們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郁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因為古人認為桃木是五木之精,能制服百鬼。鄉間的門神,大多是石版或木版印製,秦叔寶白臉,喜相,手執鐵鐧,貼於左;尉遲敬德黑臉,怒相,手執鋼鞭,貼在右。除了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武將門神還有趙雲、馬超、薛仁貴等。武將門神之外還有文官門神和祈福門神。文官門神大都與陞官發財有關,而祈福門神卻與多子多福、福壽延年掛鉤。二者有時也配雙成對,如天官(或狀元)門神,常與送子娘娘匹配。此外,還有喜神、和合二仙、劉海、招財童子等。門神的繪制也多姿多彩,有的頭戴虎盔,有的穿袍掛戴,有的即為年畫,還添加一些吉祥物,如爵鹿、蝠喜、寶馬、瓶鞍等喜慶圖案,諧音"爵祿福喜,馬報平安",以祈求吉祥。門神、春聯都是從桃符演變發展而來,從最早驅鬼避邪逐漸成為人們表達美好願望的一種特殊形式。
喜箋
是如東頗具特色的春節喜慶點綴之物,屬剪紙類,人工刻制。用紅紙裁成長方形制,下呈穗狀。小的寬約半尺,長近一尺,大的寬至一尺三,長可二尺,上邊留出約四分之一不刻制,左右兩邊各留約八分之一不刻制,其餘部分即為喜箋版心,所刻圖案大多為菱形或雲紋連續紋樣,中間鏤空,喜箋下緣刻成一排鼓鼓的菱形,如同一個個小燈籠。版心正中刻有「福、祿、壽、喜、財」、「新年大吉」、「五穀豐登」、「吉慶有餘」、「招財進寶」等字樣,一張一般只刻一字,四五張配成一套。除一般鐫刻祈福求財、迎福納祥之語外,喜箋也有刻制人物及吉祥物之類的圖案。大的喜箋用於當街門樓、正屋大門、堂屋中堂等處,小喜箋一般貼於一般大門或房門門楣下緣,隨風飄拂,與春聯、門神相呼應。
除夕守歲 除夕,如東人稱為「三十晚上」。這天上午要對過年准備工作「查漏補缺」,中午要燒經祭祖。下午開始貼福字、貼對聯、掛喜箋。晚上慶典活動則進入高潮。當天晚餐可算是全年最豐盛的。早就准備好的菜餚統統搬上桌,全家人吃團圓飯。當地人除夕夜多煮「元寶飯」,煮熟後,將飯盛起,再用文火熯鍋巴至金黃色,狀如元寶,亦謂「元寶鍋巴」,留待明年享用,以圖吉祥。
除夕這天當地農家往往在灶盆中點芝麻秸「烤元寶火」,用豬頭三牲燒「田頭利市」,還到田頭將曬乾的稻根、雜草點燃,謂之「煨百蟲」,使來年蟲少而豐收。市鎮上人家則於門前點「天燈」 (直到正月十八「落燈」才停止) ,在院內燒柏枝、插芝麻秸(謂之「搖錢樹」、「節節高」),並點寶塔香,放鞭炮,祈求平安吉祥。一些大戶人家還點「大香」(實際上是檀香木,亦稱印度香),香氣濃郁醉人。
過去舊俗,除夕日家家還要「打囤子」,用特製的圓底小蒲包裝洋灰在屋裡和院中打上一個個白色洋灰印,即囤子,寓意錢糧滿囤,同時也有鎮宅避邪之意。
晚飯後,長輩要給小孩壓歲錢。過去壓歲錢以紅紙包裹,放於枕邊,次日即可隨意花用,同時藏於枕邊的還有花生、棗兒之類,謂之壓歲果子。發過壓歲錢,大人則吩咐小孩從明天(大年初一)起,要說順遂話,其他話不準瞎說。有些人家還用草紙於臨睡前擦拭小孩的嘴巴,為封其口。意思是萬一小孩在新年頭說漏了嘴,講了不吉利的話,也等於放屁。而且春節期間「童言婦語,百無禁忌」,也沒人去追究,對小孩更不打罵。
春節
初一的早晨,當家的男人首先起床。洗漱之後,在除夕晚上供奉的紙馬神像及祖宗喜容(畫像)前點香、明燭,擺上供品,開門放爆竹,謂之「開財門」、「接天地」。接著,女人、小孩先後起床,穿上新衣、新鞋,戴上新帽,在香煙繚繞中,晚輩向長輩依次下跪拜年。
這些儀式過後,合家人吃團圓飯。大多數人家團圓飯為素食。薺菜、豆腐是必不可少的,寓含「聚財」與「代代富」之意。吃過團圓飯,小孩們就上街玩耍。街道上一些平日熱鬧的場所,這天都聚滿人群,唱西洋景兒的,套無錫泥人兒的,捏麵人兒的,扯扯籠兒(抖空竹)的,顯得十分熱鬧。
大人們吃過團圓飯之後,則在家裡或打牌玩耍,或聊天閑侃,一般不外出串門,不探親訪友。如若出門,在路上與人相遇,都要互道「恭喜」,互祝「新年發財」。初一這天,女人不縫衣補衫,不拿笤帚,不灑掃庭院,不潑倒污水,不出爐灰,名曰「聚寶」。
到了正月初二,一些行業與店鋪(如魚行、雜貨店)的老闆一大早就到店堂內燒利市,燃高香、點大燭,供奉財神。燒利市時,要供元寶雞(公雞),雞頭、雞翅、雞尾上均留有一小撮雞毛,表示吉慶,另有豬頭、鯰魚(取其諧音「年年有餘」之意)。老闆向財神像磕頭、跪拜,祈求新年新歲財運亨通。大的店鋪在擺好供品之後,老闆與管事賬房及全體員工向著利市菩薩紙馬三叩首,同時燃放鞭炮。中午聚餐,吃利市酒(魚行則在晚上聚餐)。這一天,學徒進店首先要向師傅、師母拜年,師傅、師母分別發給紅包兒。有些人家,初二早晨敬過神後便開始走親戚,上門拜年,吃年酒。到親友家拜年要帶禮物,比如茶食、糕點、煙酒之類。上門拜年吃年酒可一直持續到正月半前。有些平日不常走動的親戚朋友,此時也通過拜年、吃年酒的機會互相敘舊,表示親情友誼。
正月初三,少數店鋪陸續開門營業,但只有半天,下午便關門。做的第一筆生意,不管大小都叫「進財」,要用紅紙包著,點燃香燭,敬供於財神像前。
戲園與劇場大多也在初二、初三開始唱戲。為增加過年氣氛,提高賣座率,常常上演的是《龍鳳呈祥》,連唱好多天。
正月初四商家盤貨,為正式開張做准備。記錄時首先要稱草繩(象徵千金)。雜貨店先清點紙元寶,接下來才是盤點庫存商品。
初五為財神日。各店家一大早到店敬財神點大香大燭,燒芝麻秸兒搖錢樹(即松柏樹枝)、黃元、紙元寶,將過年請回的財神紙馬一同焚化送上天,並撤除年三十供奉財神的桌位。過年的祭神活動就此結束。同時正式開門營業,晚上請店中員工與合家老小一同吃財神酒。
店鋪開了門,就來了舞蒼龍、跳財神、唱道情、跳加官的上門乞討之人。這些人頭戴用紙糊的財神帽,身穿財神衣,有的面戴加官臉兒 (面具) ,或單獨一人,或兩三人結伴,手執寫有「招財進寶」、「日進斗金」的金元寶、銀元寶,到店鋪前邊跳邊唱邊舞。唱詞大多為「主家發財如漲潮,金銀財寶動擔挑」之類,唱得店鋪老闆心花怒放,忙拿出銅錢來施捨。這些人手接銅錢,口中道一聲「恭喜老闆發財」,再到另一家店鋪繼續討要。
上燈、落燈與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三開始一直到正月十八,整個過程叫鬧元宵或鬧花燈,也有人稱之為燈節。「上燈圓子落燈面」,這是如東地區歡慶元宵的飲食風俗。
正月十三俗稱「上燈」,從這一天到正月十八晚上都要在供奉的菩薩前點燈或在門上掛燈籠。上燈這天要吃圓子,表明鬧元宵的序幕已拉開;正月十五是正日,各家都要設晚宴,吃熟茨菇、荸薺。傳說吃了一年不生喉病。元宵節吃元宵,「元宵」製作分為兩種:一種為實心,不帶餡兒;另一種是帶餡兒的,可水煮、油炸或蒸。餡兒有葷有素、有甜有咸。甜的有豆沙、棗泥、芝麻屑、花生酥,加上糖、豬油及桂花等;鹹的則是菜或是鮮肉的餡,別具一格。如用無餡元宵的做甜食,則要加入桂花糖、酒釀或赤豆、藕粉,入口甜糯噴香,還可驅寒。總之,元宵節吃元宵,意在祝福一家團團圓圓,和和睦睦。晚飯後,吃花生、百果,兒童騎馬燈、拉兔兒燈或手持各式彩燈,這是鬧元宵的極盛。鄉間則燒田野雜草,名曰「放哨火」。到正月十八日為止,始稱「小落燈」。晚上以面條敬神祭祖,將平時不再供奉的菩薩紙焚化掉,供奉的東西撤下來。落燈這天要吃面,落燈吃的面,一定要是長條細面,是希望元宵長駐,且有延年益壽之意。
到二月初二為「大落燈」。這一天只以面條敬神祭祖,然後把天燈落下來焚化,至此過年的活動全部完畢。
元宵期間,如東城鎮街頭巷尾,到處歡聲笑語,人頭攢動。民諺「十三十四神看燈,十五十六人看燈,十七十八鬼看燈」說的是看燈的人特別多,人、鬼 、神共樂的情形。燈彩的品種繁多,有人物燈,如「鍾馗戲蝠」、「劉海戲蟾」、「天女散花」,等等;有動物燈如孔雀開屏、麒麟送子等;還有荷花等花卉燈,各種花燈爭奇斗艷,美不勝收。伴隨著彩燈還有許多雜耍,如盪湖船、花擔兒、踩高蹺、潑花籃、漁翁斗蚌精等等。
8、如東的風俗有多少
美麗富饒的如東縣,位於江蘇省東南部,長江三角洲北翼.她,東枕黃海,南臨長江,西接蘇中腹地,北連歐亞大陸橋,和上海燈火相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這里,良田萬頃,五穀飄香;這里,海塗無垠,聚金斂銀.這里,糧多,棉多,海產多;這里,物美,景美,人更美!
如東,春秋史籍載稱"扶海洲",三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濃郁的江海風情浸染了一方豐富獨特的人文景觀。
如東,春秋史籍載稱"扶海洲",三千年的歷史積淀和濃郁的江海風情浸染了一方豐富獨特的人文景觀。這里既有筆力千韻、造詣甚深的現代書畫名家,又有以寫字作畫為自娛自樂的民間老叟;這里既有傳統的《跳馬夫》、《鍾馗戲蝠》等劇目,又有霓裳羽衣的時裝表演;這里既有唐風宋韻色彩的千年古街,又有歐美風格的香閣里大街;這里既有日本遣唐使慈覺大師西渡中國求法修行的首站國清寺,又有如東少兒雜技飄洋過海的輝煌……
9、如東風俗
如東境內以大米為主食,兼食雜糧。掘東一帶「啟海」人喜歡吃玉米糝兒。間或吃面條、饅頭。春節時,大家小戶都要蒸饅頭、蒸糕、炒炒米等。
一日三餐,本場人早晚吃粥,中午吃干飯;「啟海」人早晨吃粥,中、晚吃飯。中午燒菜吃,俗稱」下鍋「,早晚則吃咸小菜。沿海居民,平時吃菜喜放蛼蛾(即文蛤)等海產調味。「啟海」人喜吃「鹽薺」(即咸茶),有三天不吃鹽薺湯,腳踝朗朗酥晃晃「之說。沿海居民的咸小菜,有蟹渣、蛼蛾醬、蚶子醬等。還喜生吃海味,如嗆蟹、嗆蝦兒、嗆蛼蛾、嗆蚶子、醉泥螺等。以海產製作的食品也以其獨特的風味,蜚聲遠近。如」通花牌」紫菜、去頭對蝦、蟹肉辣醬、海蝦辣油、「海鷹牌」三伏蝦油,等等。其中,不少產品除滿足本地需要外,還遠銷國外。更不用說遐爾聞名的「天下第一鮮」的文蛤了。
如東請客置辦酒席,一般以所上頭道茶定名,如魚翅席、魚皮席、海參等。栟茶一帶常以「白煨乾蟶」作為頭菜,謂之「蟶領頭」。其湯呈奶白色,蟶肉嫩玉似地隱現,色香味俱佳。
如東出產海產品50多種,酒席上斷然少不了海鮮。每天漲潮時分,縣城掘港魚蝦水產擠滿鴉園湖、煙墩橋、王彭村集市,連空氣中都散發著鮮味和腥味,活脫脫一個「鮮城」。著名的《十二月兒鮮》歌謠道出了其中妙處:
萬里黃海水連天,
我家住在黃海邊。
一年四季十二個月,
月月的個魚兒離水鮮。
正月里龍燈魚兒來報喜,
二月里刀魚正當時,
三月就黃花魚兒上了市,
紅燒清燉隨你意。
四月里的鰳魚大眼睛,
五月里的馬鮫正當家,
六月里條魚肥又大,
老酒拷樂哈哈。
七月八板九箭頭,
十月鯔魚數鐵頭,
十一月的帶魚白如銀,
十二月鱸魚就最聞名。
要吃鮮魚就把網開,
要吃的個龍肉唄自下海
漁戶的雄心比海大,
金銀財寶就撈回來。
如東人除與海鮮結下解之緣外,還有茶。如東一帶自古便有所謂「洗三」的習俗,即嬰兒出生三天後,要用溫水洗浴。第一道程序用茶泡水洗頭,據說細伢兒用茶葉洗過頭後,長大頭皮發青(預兆健康),不易生頭屑,還有「平肝火,抑性情」之效。成年之後,姑娘如若「吃了茶」,意味著「訂了親」;洞房花燭夜,新郎新娘喝茶稱作「富貴茶」。舊時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城隍老爺被抬著上街巡行,也要喝茶,那稱做「奠茶」。由於如東地處海邊,井水、河水味較咸,天落水(雨水)就成了泡茶待客的上品。天水味清淡,在沒有名泉、名瀑、名川、名水之地的如東,喝天水茶清甜、爽口、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