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風俗考
1、立春時節的民間風俗是什麼
<
2、立春有什麼習俗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立春食俗 立春這天,山東及北京、天津、山西、江蘇、河北、福建等省市許多地方都有「咬春」、「嘗春」的習俗,但其具體內容、形式卻因時代和地域的不同而不盡相同。 咬春據漢代崔寔《四民月令》一書記載,我國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飲食習俗,而到了明清以後,所謂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蘿卜,如明代劉若愚《酌中志·飲食好尚紀略》載:「至次日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亦載:「打春即立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困也。」 吃春盤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如南宋後期陳元靚所撰的《歲時廣記》一書引唐代《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一詞也屢見於唐代的詩詞作品中,如詩人岑參在《送楊千趁歲赴汝南郡覲省便成婚》一詩中就曾這樣寫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到了宋代這一習俗更加普遍,北宋大詞人蘇軾曾在其詩詞作品中多次提及這一習俗,如「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愁聞塞曲吹蘆管,喜見春盤得蓼芽」;而南宋大詩人陸游在其《[感皇恩]伯禮立春日生日》和《[木蘭花]立春日作》兩詞中亦分別有「正好春盤細生菜」、「春盤春酒年年好」這樣的詩句。到了清代,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正月·春盤》中載:「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菜、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據考證,春盤實際上是由魏晉時期的五辛盤發展演變而來。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引西晉周處《風土記》曰:「元日造五辛盤,正元日五熏煉形。」南朝詩人庾信的《歲盡應令詩》中也有「聊開柏葉酒,試奠五辛盤」這樣的句子。所謂五辛即五種辛味蔬菜,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義,謂之『五辛盤』,杜甫詩所謂『春日春盤細生菜』是矣。」其實,古時人們吃五辛盤不僅僅如李時珍所說的那樣是為了「取迎新之義」,同時也是了為了散發五臟之氣、健身防疫。按照現代科學觀點,春節之際,寒盡春來,正是易患感冒的時候,用五辛來疏通臟氣,發散表汗,對於預防時疫流感,無疑具有一定的作用。到了唐宋時期,人們對五辛盤作了改進,增加了一些時令蔬菜,使其從單調的辛辣變為色香味俱佳的翠縷紅絲,並名之曰「春盤」。 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吃春餅立春這天,民間還有吃春餅的習俗。如晉代潘岳所撰的《關中記》記載:「(唐人)於立春日做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清人陳維崧在其《陳檢討集》一書中亦說:「立春日啖春餅,謂之『咬春』。」舊時,立春日吃春餅這一習俗不僅普遍流行於民間,在皇宮中春餅也經常作為節慶食品頒賜給近臣。如陳元靚《歲時廣記》亦載:「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酒以賜近臣。盤中生菜染蘿卜為之裝飾,置奩中。」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將使農苗興旺、六畜茁壯。有的地區認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春餅,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清《調鼎集》一書中曾記載了春餅的製法:「擀麵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應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現在的春餅在製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制,大小可視個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時,有些人喜歡抹甜面醬、卷羊角蔥食用,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里吃。 春卷: 吃春卷除了春餅之外,春卷也是立春日人們經常食用的一種節慶美食。這種食品是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其具體製作方法為:麵粉和成漿狀,放些許在平鍋底,用文火燒,時時旋轉平鍋,製成薄如蟬翼的春卷皮,然後包餡,捲成約二寸長的長筒狀,兩頭以麵糊粘住,以浮油煎至外焦里嫩、色香味俱佳。春卷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者。至於餡料則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而江南則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 春卷這一食品名稱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該書中曾提到過"薄皮春卷"和"子母春卷"這兩種春卷。到了明清時期,春卷已成為深受人們喜愛的風味食品。時至今日,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的春卷已成為許多大酒店宴席上一道風味獨特、備受歡迎的名點。現在人們吃春卷已不再局限於立春日了,平時也經常可以吃到它。但是,春卷在立春日這一天吃起來還是會別有一番滋味的。 咬春和嘗春作為一種傳統的飲食文化,原本是立春節慶習俗中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是,現在這種節慶習俗已經淡化了很多,甚至於許多年輕人都已經不知道這一習俗了。現在,人們更多地用吃面條和餃子代替了吃春盤、春餅、春卷,來迎接春天的到來,故民間廣泛流傳有「迎春餃子打春面」的說法。
3、立春的習俗是什麼?
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的歷史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經出現。當時,祭祀的句芒亦稱芒神,是主管農事的春神。據文獻記載,周朝迎接「立春」的儀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開始齋戒,到了立春日,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豐收。那麼,為什麼要到東郊去迎春呢?這是因為迎春活動祭拜的句芒神,居住在東方。後來,迎春活動的地點就不止是在東郊了。比如宋代的《夢粱錄》中就記載,「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這就證明,迎春活動已經從郊野進入宮廷,成為官吏之間的互拜。
到了清代,迎春儀式更演變為社會矚目、全民參與的重要民俗活動。據《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在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清人所著的《清嘉錄》則指出,立春祀神祭祖的典儀,雖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歲朝,但要高於冬至的規模。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俗稱「打春」。
立春,有時在農歷十二月,有時在農歷正月。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記原》記載:「周公始制立春土牛,蓋出土牛以示農耕早晚。」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這一天都要舉行鞭春之禮,意在鼓勵農耕,發展生產。
山西民間流行著春字歌:「春日春風動,春江春水流。春人飲春酒,春官鞭春牛。」講的就是打春牛的盛況。
舊俗立春前一日,有兩名藝人頂冠飾帶,一稱春官,一稱春吏。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 」。無論士、農、工、商,見春官都要作揖禮謁。報春人遇到攤販商店,可以隨便拿取貨物、食品,店主笑臉相迎。這一天,州、縣要舉行隆重的「迎春」活動。前面是鼓樂儀仗隊擔任導引;中間是州、縣長官率領的所有僚屬,皆穿官衣;後面是農民隊伍,都執農具。來到城東郊,迎接先期製作好的芒神與春牛。到芒神前,先行二跪六叩首禮。執事者舉壺爵,斟酒授長官,長官接酒酹地後,再行二跪六叩首禮。然後到春牛前作揖。禮畢,與來時一樣熱鬧,將芒神、春牛迎回城內。
第二天立春時分,地方長官仍率僚屬、農民鞭春。陰陽官先要舉行一定的傳統儀規。地方官主持迎春儀程,初獻爵、亞獻爵、終獻爵。然後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眾農民將春牛打爛。
現在,城裡已不再舉行鞭春活動,一些農村卻仍有打春牛的風俗。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患症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裡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徵性地打春牛三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後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塗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塗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立春節,女孩子剪綵為燕,稱為「春雞」;貼羽為蝶,稱為「春蛾」;纏絨為杖,稱為「春桿」。戴在頭上,爭奇斗艷。晉東南地區的女孩子們,喜歡交換這些頭戴,傳說主蠶興旺。鄉寧等地習慣用絹製作小娃娃,名為「春娃」,佩戴在孩童身上。晉北地區講究縫小布袋,內裝豆、谷等雜糧,掛在耕牛角上,取意六畜興旺,五穀豐登,一年四季,平安吉祥。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運城地區新嫁女,娘家要接回,稱為「迎春」。臨汾地區則習慣請女婿吃春餅。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由於人體腠理開始變得疏鬆,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所以,初春時節特別是生活在北方地區的人不宜頓去棉服,年老體弱者換裝尤宜審慎,不可驟減。《千金要方》主張春時衣著宜「下厚上薄」,《老老恆言》亦雲:「 春凍半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所以養陽之生氣」。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卧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系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系,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葯和食品,草葯如枸杞、鬱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春季養生要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始生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著眼於一個「生」字。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這是五行學說,以五行特性來說明五臟的生理活動特點,如肝喜調達,有疏泄的功能,木有生發的特性,故以肝屬「木」)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郁,做到心胸開闊,樂觀向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同時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發陳」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4、立春習俗有什麼?立春來歷是什麼
一、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從立春交節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期間,都被稱為春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明清官方歷書中被歸入正月節氣;到達時間點在公歷每年2月3-5日(農歷正月初一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
二、節氣習俗
1、春耕:春耕秋狩,周禮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並舉行祭祀句芒神的儀式,(見《禮祀·月令》)。漢代仍承此俗。《後漢書·祭祀志》:後世延續。
2、打春:民間扎春牛,用鞭打之,謂之打春。
3、春社:民間遊行舞龍,糊春牛,祭祀社神,並佔新春氣候,占風向,望雲氣,占歲成。
4、朝賀:《夢梁錄》: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文武百官,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周禮設春官。周禮天子要親自象徵性地耕種,表示春回大地,天下可以恢復生產耕種的信號。
5、春遊:民間要踏春,婦女戴春勝。
6、咬春:要吃春盤,春餅,春卷,春盒,吃生菜,吃蘿卜,謂之「咬春」。
(4)立春風俗考擴展資料:
節氣養生:
在養生上主要是護肝。在作息時間上,人們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規律,早睡早起。在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憂郁,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愉悅。
對於健康人群而言,飲食要清淡,不要過度食用乾燥、辛辣的食物。同時,因為此時陽氣上升立春之後的一段時間往往冷暖不定,要當心「倒春寒」的侵擾,特別是對於體弱的人來說,感冒、發燒是常有的事情。
對此專家表示,要想殺菌並防寒,在飲食上可增加吃大蒜、洋蔥、芹菜等「味沖」食物的次數,對預防傷寒感冒等春季多發的呼吸道感染大有益處容易傷陰,所以要特別注重養陰,可以多選用百合、山葯、蓮子、枸杞等食物。
5、立春有什麼習俗
立春有迎春,祭祀祖先,咬春,踏春這些習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正式迎春,目的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接回來。
2,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3,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用蔥、蒜、椒、姜、芥五種辛辣食物調和而成)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
4,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6、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二十四節氣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而立春在我們看來是比較特殊的一個節氣,不同的節氣有著不一樣的習俗。下面一起來看看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吧。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11、糊春牛: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扎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
2、打春牛: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
3、迎春: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4、游春、報春:迎春報喜後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盪盪,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立春不僅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們的心目中,春意味著風和日暖,鳥語花香;春也意味著萬物生長,農家播種。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傳統節日。
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
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年的立春前,當人們准備熱熱鬧鬧迎接立春時,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傳染上了一種說不出的疾病。這種病很怪,那模樣真像喝醉了酒似的,個個都是頭重腳輕,連抬抬手的力氣也沒有。
立春前一天,一個老道打扮的人來到了一個村莊。他見村莊里靜得聽不到雞鳴狗叫,更不見有人走動,覺得奇怪萬分。他連忙上前打聽,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著眼用微弱的聲音,斷斷續續地說:「全村人都得了一種像我這樣的病。」
道人一連闖了幾家,情形都是一樣。道人也莫名其妙。於是,他來到村東頭的一棵古樹下,面南盤坐,挑起單掌,合眼靜坐,口中念念有詞。原來,他向南海的觀世音菩薩祈求醫治瘟疫的方法。這時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從村中一家找到一隻蘆花大公雞,拔下幾根雞毛,扎在了地上。
瘟疫解了,人們又過上了平靜安樂的生活。從此,鄉人便在立春這天啃吃幾片蘿卜,以求平安。「咬春」的習俗也就形成了,持續至今。
禁忌
1、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為什麼呢?首先,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再者,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所有這些如今看來都是沒有道理的說法,男女都有獨立的人格,無需再去拘泥這些。春回娘家去,娘家婆家一樣親啦。
2、不看病。如果立春時節去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去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麼,那大病難道不要看嗎?人秉五行之氣,此日交接春暖,人生病也是正常現象,去看醫生那是對身體負責。
3、不理發,理發則代表著不吉利。對於這一禁忌,倒是值得考慮,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說了,一年四季365天,為什麼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發呢?這個習慣應該堅持,這是提醒世人為人處事都要遵循自然五行之道!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2立春習俗有哪些
1、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的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厘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2、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的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檐下,修建燕子窩。
3、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立春有什麼古老風俗3立春有哪些習俗
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願。「燂春」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會 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裡,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如今很多的農村有這些習俗。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就要准備好相關事項,然後進行表演。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下等人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7、立春時有什麼風俗
立春時有什麼風俗
立春時有什麼風俗,說起立春人們可能有些陌生,立春其實就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一個節氣,立春的到來也就意味著春天的到來,也有許多講究的事情。那麼,以下來了解立春時有什麼風俗。
立春時有什麼風俗1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因立春之日陽氣將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燒樟樹枝可祛退陰氣,宣達陽氣,助陽氣生發,有驅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則更蘊含著平安成長的美好祝願。「燂春」儀式結束後,孩子們會 吃「春茶」,「春茶」是用紅豆、紅棗、桂圓、陳皮、桂花、紅糖等6種配料燒煮而成的。按照民間的習俗,過了立春,孩子又長了一歲,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裡,不僅祈盼生活紅紅火火,而且也能護佑孩子們健康成長,平安吉祥。
躲春
在傳統民俗學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方法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民俗文化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如今很多的農村有這些習俗。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就要准備好相關事項,然後進行表演。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下等人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春節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立春時有什麼風俗2立春是春天的開始嗎:在意思上是春天開始
立春是干支歷24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是歲首的意思,也標志著新的循環的開始,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立春的描述是,「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立夏、秋、冬同。」在農村俗語說「春打六九頭」,而在「數九歌」中,「五九、六九沿河看柳」,立春的到來,也就意味著「春生」的開始,在農村「春生」又被人們寓意為「孕育」的含義。
在農村,人們習慣把「立春」看作是春天的開始,但是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而立春節氣時,全國仍有93%的地區處於冬季,因而春天的到來,應以氣候學來定。也就是說,某一地區連續五日平均氣溫在10℃以上,並且,在接下來即便有低於10℃的情況,但也不能超過連續5日,否則是不能認定為春天的開始,我國南北溫差大,對於立春這天符合條件的大多在廣西到江西這一段,而對於東北來說,真正到了春天應該在穀雨前後。
開春是不是立春:不是
中國歲時習俗。北方叫接神。我國福建、台灣等地最為流行。日在夏歷正月初一,但時刻每年不同。中國民間依據皇歷,破當年干支而定,大致都在天亮之前。春風吹醒萬物,生機盎然,人體與自然相應,全身代謝日趨旺盛,機能日趨活躍。為此,春季養生保健也要適應這一特點。中醫理論素有「春季風氣當令,春氣通於肝」的講法,它指導我們在春季應順應氣候,調節衣食住行。
立春是春季的第幾個節氣:第一個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斗柄指向」法,以北斗星斗柄指向寅位時為立春。現行的「定氣法」劃分節氣,以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干支紀元,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回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也。秦漢以前,禮俗所重的不是陰歷一月(正月)初,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布新、迎春和農耕慶典等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這一系列的節慶活動不僅構成了後世歲首節慶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遺存至今。
立春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著萬物閉藏的冬季已過去,開始進入風和日暖、萬物生長的春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立」的具體氣候意義並不適用於全國各地,所對應的地域是位於北回歸線上的嶺南地區。冬春的分界線,在廣西桂林到江西贛州一線,當立春時(斗指寅,太陽黃經達315°),那一線以南地區,已有春的氣息了;但我國93%的陸地面積上都還是冬,到黑龍江,往往是在穀雨或立夏時才入春。「立」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意義。
立春有什麼象徵
立春日:古稱「立春」春氣始而建立,黃河中下游地區土壤逐漸解凍。《歲時風土記》:「立春之日,士大夫之家,剪綵為小幡,謂之春幡。或懸於家人之頭,或綴於花枝之下。」
每年的農歷十二月或者是農歷正月,為立春日,一過立春,就意味著冬季結束,進入了春天。立春是富有潮汕地方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潮汕地區人們在立春當天,都會舉行「打春牛」,「抬春色」,「吃春餅、春卷」等傳統民俗活動。
立春時有什麼風俗3立春禁忌的事情
1、立春之日不看病
如果看病就意味著一年都沒有好運氣。這個說法不過是想討個好彩頭,就像大年初一不看病一樣,小毛病耽誤一下倒也沒有什麼。
2、立春之日不理發,理發則不吉利
俗話說:發乃人身之草木,立春回暖,草木出生,剛出生的草木去損害,這是不合天地運行草木生長之理的。再有,一年365天,為什麼非要選在這一天去理發呢?
3、立春之日不能躺著,要坐坐或者站起來走走
都說春暖大地,這是萬物初始的時候,人也應該有一個好的精神面貌來迎接春的復甦。建議大家去田間或者公園走走,吸收新鮮空氣,感受活力與自然,為自己的新年討個吉利。
4、忌諱吵架、不口出污穢言語、不要做口舌之爭,和和氣氣,喜迎春之至
新年新面貌,一個好的心情,好的開始才能迎來來年的和和美美,順順利利。
5、立春之日莫搬遷
很多人都應該知道,搬家不要選擇在四立八節之上,因為這是氣節交接之時,氣息駁雜,搬遷自然不宜,一年之始,不宜動盪。
6、立春這一天,出嫁了的閨女不能回娘家
春乃一年之始,古時女子出嫁便是婆家人了,那就不能把婆家的運氣帶回娘家啦,再就是,春歸娘家去,來年又一春,就是要再嫁人了。
8、中國古代傳統的立春習俗有哪些
一、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二、句芒神
浙江地區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舉。立春前一日抬著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時又祭太歲。迎神時多舉行有大班鼓吹、抬閣、地戲、秧歌、打牛等活動。從鄉村抬進 城後,人們夾道聚觀,爭擲五穀,謂之看迎春。
三、鞭春牛
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 龜子報春活動。
立春時節,民間藝人還要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牆上貼一幅畫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四、躲春
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 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五、燂春
這種立春跨火堆的傳統儀式,即是「燂春」。「燂春」是華夏民族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料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在民間盛行。
六、游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游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盪盪,十分壯觀。游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9、24節氣立春的傳統風俗
立春 作為一個節氣,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同時,在立春這一天,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迎春的習俗,這些在先秦文獻中就有描述。這次我給大家整理了立春的傳統風俗,供大家閱讀參考。
目錄
立春的傳統風俗
立春咬春的好處
老南京立春吃什麼
立春的傳統風俗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准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過去在每年的皇歷上都有芒神、春牛圖,清末《點石齋畫報》上的「龜子報春」、「銅鼓驅疫」,都是當時過立 春節 日的重要活動。
祭祖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志》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
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志》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臨穎縣志把立春祭祀稱為」咬春」。
咬春
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卜、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賣春卷的小販。此處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過去認為咬春就 是吃蘿卜,其實也包括吃春餅;二是所謂討春就是迎春之意。為什麼要吃蘿卜呢?比較普遍的說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 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清人讓廉撰寫的《京都風俗 志》中說:「立春之儀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蘆棚二,東西各南向,東設芒神,西設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縱觀,至立春時……眾役打 焚,故謂之打春。」然後,人們將春牛的碎片搶回家,視為吉祥。
鞭春牛
鞭春牛,又稱鞭土牛,起源較早,後來一直保存下來,但改在春天,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布《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為 民俗 文化 的重要內容。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塑制春牛 時,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穀,當牛被打爛時,五穀就流了出來。人們歡笑著拾起穀粒放回自己的倉中,預示倉滿糧足。另外還有採茶祭春牛活動,湖北地區還舉行 龜子報春活動。現如今,在一些農村仍有「鞭春牛」的風俗。
躲春
在傳統 民俗學 上,到了立春這一天就該躲春。因為立春這天氣候開始交接,新的氣場會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 就出現了。在民間,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風俗與忌諱,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樣的躲春 方法 與習俗。傳統留下來的習俗,每到立春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爭、必須要和和 睦睦、心平氣和地迎接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習俗裡面,躲春這一天不宜搬遷、看望病重患者及參加喪事等,以免招惹晦氣,影響一整年的運氣。
<<<
立春咬春的好處
立春吃春卷,立春咬春是指立春日咬蘿卜、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之民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立春時節飲食調養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宜食辛甘發散之品,如韭菜、大棗、花生、蔥、香菜、春筍,胡蘿卜等新鮮蔬菜和水果,優質蛋白質,如牛奶、蛋類、魚類、蝦、雞肉、鴨肉、牛肉等,可補充熱量,增強身體抗病能力。而大熱又大辛、油膩烹煎等動肝火之物不宜多食。慢性肝病患者,利用春季肝臟功能旺盛時治療,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療效。
另外,還可以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琉肝理氣的草葯,如拘祀子、鬱金、丹參、元胡等,靈活地與日常食材進行搭配、製作調養膳。
立春是一年之中的第一個節氣,過了立春就意味著春天到了,萬物生發,一派生機勃勃,氣溫逐漸升高,人之陽氣步步升發,講究食補的中國人,此時選定了具有辛甘發散之特質的食物,讓身體順應天時。
立春節,民間習慣吃蘿卜、姜、蔥、面餅,稱為「咬春」和「啃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盤、吃春餅、吃春卷HA:,蘿卜之俗,一個「咬,』字道出節令的眾多食俗。
春盤春餅是用蔬菜、水果、餅餌等裝盤饋送親友或自食,稱為春盤。杜甫《立春》詩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周密《武林舊事》載:「後苑辦造春盤供進,及分賜貴邸宰臣巨擋,翠柳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
春盤晉代已有,那時稱「五辛盤」。五辛廣義講是指五種辛辣(蔥、蒜、椒、姜、芥)蔬菜做的五辛盤,服食五辛可殺菌驅寒。那時是將春餅與菜同置於一個盤內。到唐宋時吃春盤春餅之風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餅賜予百官近臣,宋人陳元靚撰《歲時廣記》稱:「立春前一日,大內出春餅,並以酒賜近臣。」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精緻。至清代時,皇帝也以春餅春盤賞賜丹臣近侍,受賜者感激不盡。
這種吃春盤春餅之俗,傳向民間,更以食餅制菜並相互饋贈為樂。清代的《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載:立春,富家食春餅,備醬熏及爐燒鹽腌各類肉,並各色 炒菜 ,如菠菜、韭菜、豆芽菜、乾粉、雞蛋等,且以麵粉烙薄餅卷而食之。這正是清末民國時期老北京人家吃春餅應景咬春之節俗,至今北京仍傳承著此食俗,俗話有「打春吃春餅」之語。
<<<
老南京立春吃什麼
春卷
立春到,說到老南京最主要的習俗,就是炸春卷了,這叫「咬春」。「立春」這一天,民間有「咬春」的說法,過去人「咬春」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現在的老南京「咬春」一是嘗美食,二是圖個吉利。
《歲時廣記》記載:「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以肉或素做餡……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後來蠶字音諧轉化為卷,即現在的「春卷」。古時常用椿樹的嫩芽為餡,元代用羊肉為餡,現今則多以豬肉、豆芽、韭菜、韭黃等為餡,也有用薺菜做餡,諧音「聚財」。
春卷以薄麵皮包餡,用油炸制而成,皮一般用麥面,也有用雞蛋皮、豆腐皮的,餡料分南北兩派,北方多用韭菜、豆芽、肉絲等,南方多用白菜、肉絲、蝦絲、海米、芹菜、豆沙、水果等。春卷色澤金黃、外皮酥脆、肉餡鮮嫩、香氣誘人,除了立春,平時也會經常吃。
春餅
每年立春日,南京人除了吃春卷,還有吃春餅的風俗,名曰「咬春」。吃春餅的風俗古已有之,晉代有「五芋盤」即「春盤」,就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
唐宋時,我國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式因地而異。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同時要配上時令菜炒制的和菜,如韭黃等切絲炒。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吃時要用春餅將和菜包起來吃,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吃春餅時,每人面前最好放一隻干凈的平碟子,將春餅置於其上,放上和菜或其他炒菜,卷好,拿著吃。在吃春餅的同時,還可以配些湯水來滋潤。春餅宜配綠豆稀飯或紅豆小米粥等。但若有一碗酸辣湯,或其他湯類,亦無不可。
蘿卜
過去「咬春」就是買個蘿卜來吃,因為蘿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斷,則百事可做」之意。
那麼老南京「咬春」為什麼要嚼蘿卜呢?根據《明宮史飲食好尚》記載:「立春之時,無貴賤皆嚼蘿卜,名曰『咬春』。」南京人從古到今都愛吃蘿卜,氣候土壤環境也很適合種蘿卜,種出來的蘿卜鮮嫩多汁,吃起來十分爽口。
不只在立春這天,南京人愛吃蘿卜是出了名的,甚至還流行「南京大蘿卜」的說法,形容淳樸、熱情、保守的南京人,可見南京人和蘿卜極有淵源。
<<<
24節氣立春的傳統風俗相關 文章 :
★ 24節氣立春的傳統風俗
★ 24節氣立春的由來與傳統習俗是什麼
★ 二十四節氣立春的由來和習俗
★ 24節氣中立春時節北方的習俗
★ 立春節氣的傳統習俗
★ 關於24個節氣中立春時節的習俗
★ 立春節氣有什麼古老習俗
★ 二十四節氣之立春科普:全國各地的立春習俗
★ 二十四節氣立春的由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網路.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10、立春節氣有哪些傳統習俗
立春習俗——迎春
立春習俗中在立春前一日,先要迎春。春至而萬物生。古人把農事叫作春事,農忙叫作春忙。《書傳》中記載:「冬寒無事,並人室處,春事既起,丁壯就功。」黃庭堅有詩寫道:「田園恰恰值春忙。」春天又是播種的時節,因此,說到耕地,也應該稱為春耕。
立春習俗——走馬
立春習俗中的走馬就是跑馬,即騎馬,盛行於唐玄宗時。當時有人因此說道:「生兒不用識文字,斗雞走馬勝讀書。」北方人自古因地理地勢的緣故,大多喜好騎馬。
立春習俗——蹴鞠
蹴鞠在古代極為盛行,相傳起源於黃帝時,蹴鞠也是立春習俗中的一個習俗。《史記》:「處後毗鞠。」《後漢書》:「六博蹴鞠。」《漢書·藝文志》有關於at鞠的文字二十五篇,顏師古在注釋中寫道:「鞠以韋(皮革)為之,實之以物,踢以為戲。蹴鞠陳力之事,在昔附於兵法。」《太平御覽》引用《三倉解話》稱:「鞠,毛丸,可踢戲。」
蹴鞠,就是如今的踢球。漢朝時做這種游戲,要在地上挖出洞窟,把球踢人其中,又因為球很容易跑到別的地方,需要奮力追逐,所以還要挖出一條界線,示限制。(可參見《後漢書》中的〈戚夫人傳》及《霍去病傳》)隋唐時有專門的球場,寬廣平坦,和今天的運動場沒什麼差異。毗鞠的時候,把兩根數丈高的竹竿插在地上,並用網把竹竿網住,作為球門,以能踢進球的為勝。踢球的人分為左右兩隊,相互比賽。還有一種稱為踏球的娛樂,即用腳蹬踩在球上,拐彎奔跑。《唐語林·卷五》:「今樂人又有蹋球之戲,作彩畫木球,高一二尺,女伎登躡。球宛轉而行,縈回來去,無不如意,蓋古蹋鞠之遺事也。」明朝汪雲程著有《蹴鞠圖譜》,上面羅列的規則很是詳細,涉及分左右兩隊、球門、社規以及踢法等許多細則。及至南宋臨安,蹴鞠打球已皆有社團。
立春習俗——春台戲
各地民間舉行種種娛樂活動,用以迎接春氣,預兆豐牽。人們在開曠之處搭台,聚資請戲班表演,祈福農祥,稱為春台戲『賣春困立春過後,天氣漸漸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隨睡,易於徽惰。兒童於立春當日應特別早起,高呼:「賣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陸游有《歲薯》之詩:「從今春困不須賣,睡到日高三丈時。」此外,還有《歲首書事》,「賣困兒童起五更」,詩後自加註解:「立春未明,相呼』賣春困『,亦舊俗也。」
立春習俗——天子躬耕
在古代,天子諸侯都有親耕措田的禮儀,也是立春習俗之一。精田是古代天子諸侯徵用民力耕種的田地。典籍中記載,天子有精田千畝,諸侯百畝。《禮記·月令》關於孟春載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來耙,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藉。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保介,即衣甲;參,即所乘之馬。這句話是說,勇士身披盔甲陪乘,以保護君王,農具放在馬匹與駕車者之間。漢文帝、景帝時,先後頒布詔令,告示全國「聯躬耕以給宗廟粟盛」,又說「聯親耕為天下先」。
從那時起,就有皇帝於立春皆親自在精田耕種,祭祀先農,又建造精田倉,把收上來的穀物全都用來祭祀,作為集盛,也就是供奉的食物。此後歷代遵循這種規矩,只在時間上小有差異,或者正月,或者二月不等。漢章帝、唐太宗、晉武帝時都用正月,漢明帝、齊武帝則用二月。
到了清朝,從雍正五年開始,京師以及各府、州、縣都要在當地東郊選擇潔凈豐腆的田地,修建先農壇。壇內開辟有措田四畝九分,耕牛一頭,農具一副,挑選勤勞謹慎的農夫兩名,免除他們的差役,酌情給予口糧,讓他們在農壇里看守灌溉,地里的收人都用作祭祀,以為粟盛。每年二月,挑選一個屬吉的亥日,在黎明時分。由官員率領本地德高望重的長者以及農夫代表,在先農壇恭敬致祭,祭祀完畢,官員脫下蟒袍,按照九卿耕種的條例,行九推禮,農具為赤色,牛為黑色,種箱為青色。在縣上,由知縣扶犁,典史播種,德高望重的老者一人牽牛,奏慶賀豐年的禮樂,九推九返,最後由農夫將田地全部耕完,所用的種子,應悉數按照當地的土地性質,精心挑選。儀式非常隆重。
立春習俗——理農具
立春過後,即將開始耕種。農家須把農具歸類整理,可以使用的收拾整齊,不能使用的重新購買。宋朝陸游有詩道:「立春新戲歲,最先理農器。」農家在試驗農具的時候,敲鼓慶賀,叫作長秧鼓,意在希望秧長禾秀,收成豐盛。
立春習俗——養蜂
立春之後。天氣日漸回暖,植物萌芽開花,此時,原本潛伏在巢內過冬的蜂群,也會逐漸開始活動。所以,近日應檢查巢房,加以整理,並准備好割蜂蜜和分封所需要的一切器具,例如巢箱、繼箱、隔王板、捕蜂器、蜂帚、熏煙器、面具、手套、割蜜刀、蜂王籠、給餌器等,以便各項工作順利進行。至於剛開始養蜂的人,由於經驗不多。管理未熟,在春天開始入手,由於天氣溫和,即使小有疏忽,也不會輕易導致失敗,尤為便利。
立春習俗——嚼春
立春吃春餅生菜等,俗稱嚼春、咬春或者嘗春。唐朝時,立春這一天有製作春盤的習俗。《四時寶鑒》載:「立春日,唐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杜甫《立春》中寫道:「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王,菜傳纖手逃青絲。」岑參有詩道:「汝南遙倚望,早去及春盤。」宋朝蘇軾有:「青蓄黃菲試春盤。」金朝元好問亦有:「里社春盤巧欲爭,裁紅暈碧動春情。」這些詩句用意都在迎新。
昔時立春之日,朝廷用春盤頒賜臣下,製作極為精巧。宋朝、明朝均如此。(宋史·禮志》中記載:「立春賜春盤。」<燕都游覽志》則有:「凡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據《乾淳歲時記》記載,由後苑所制的春盤,每盤價值數萬錢。馮應京《月令廣義》中寫著:「春餅者,薄劑熔菜肉裹食也。」江南通稱為春卷,大多在油鍋中煎炸而成,也有用麵粉烙成薄餅,卷物而食之,所以又叫薄餅。《隨園食譜》有:「山東孔藩台家,制薄餅,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又有:「秦人制小錫雄,裝餅三十張,每客一罐,餅小如柑,雄有蓋,可以貯餡,用炒肉絲,其細如發,蔥亦如之,豬羊並用,號日西餅。」近年,考究的人多用火腿、蝦仁、雞肉、蟹粉、冬筍、肉絲等作為餡料,製成春餅,用來款待客人,尤為風行。
立春習俗——咬春
供春季食用的蘿卜,多在上一年晚秋播種。蘿卜根部肥大,味甘質脆,顏色發紅的還可以順氣醒睡,化痰清熱,健身美容。蘿卜生吃最好,汁水越多,功效越好。患有胃酸的,最好能每餐生吃紅蘿卜,尤其以鮮嫩者為佳。我國北方,立春日盛行吃蘿卜,據說可以解春困。《城北集詩注)說北京的風俗皆在立春吃蘿卜,叫作咬春。此時,往往半夜中,街市仍然有人出售蘿卜,並叫賣著「賽過脆梨!」彭蘊章《幽州土風吟·咬春詞》中寫著:「蘿卜辛,名咬春,此是古人菜根意,可愧一食萬錢人,食萬錢,態游戲,笙歌歲里朝朝醉,不到山村水邊去,九十韶光睡夢中。春人誰識春滋味。」
立春習俗——接春
樟葉就是樟樹的葉子,性質辛溫,香氣辛烈。燒樟葉可以辟邪,除濕氣,殺蟲。本日,浙江東部的人多在庭院里燒樟樹葉,使其僻啪作響,傳說可以祛陰邪,俗稱接春,也稱烽春。
立春習俗——煨春
茶葉,性質溫苦,微寒。飲茶能夠清熱,降火,消食,醒睡,還能治疾瘡,利小便,去痰熱,止濕,令人少睡有力,治療疲勞性神經衰弱。把茶煎成濃汁飲用,可幫助吐出風熱痰涎。茶汁具有強大的殺菌功用,常飲可以預防傳染病。本日煎茗,意在宜達陽氣,振作精神,俗稱煨春。
立春習俗——剪花彩
修剪綵紙,以之為花果形象,這種技藝在漢朝就已十分發達。東漢王符在《潛夫論》中曾譏諷花彩之費,可見當時剪綵即已盛行。晉代新野君一族,以剪花為業,用染色的絲絹製成芙蓉花,將蠟捻成菱藕的形狀,所剪的梅花更宛若實物。晉惠帝曾下令宮女用染成五彩的通草花插在發髻上,作為裝飾。荊楚一帶的民俗,皆於立春之日,剪出彩燕戴在頭上。唐朝制度,立春日郎官、御史以上的官員,賜「春羅蟠勝」,對宰輔、親王、近臣,賜「金銀播勝」,入宮拜賀之後就可以帶回家裡。民間剪綵做成春蟠替在頭上。唐中宗景龍年間,立春日出剪綵花;景龍四年正月八日立春。中宗下令侍臣迎春,大內派出彩花,每人賞賜一枝。《酉陽雜姐》載:「立春日,士大夫之家,剪紙為小播,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又剪為春蝶春錢春勝以戲之。」該風俗直至宋朝未改。歐陽修有詩寫道:「共喜釵頭燕已來。」王曾《春帖子》中寫有:「彩燕迎春人鬢飛。」南宋臨安立春這天,女子都喜歡做春播、春勝,縷以金線,色彩相錯。做成紫燕黃蝶之類,用以贈送親朋。
立春習俗——貼春字
在門楣上貼「宜春」二字,是為了預兆新春嘉福。
立春習俗——塑土牛
小孩塑小土牛,意在贊美春牛的勤勞強健。
立春習俗——拔河
拔河,即拖鉤,一名牽鉤。原本是荊楚地區的風俗。唐朝封泊我封氏聞見錄》:「拔河古謂之牽鉤。襄漢風俗,常以正月望日為之。相傳楚將伐吳,以此教戰。古用蔑纜,今民則用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系小索數百條。分二朋,兩相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鼓叫囂,使相牽引,以卻者為勝,就者為輸,名曰拔河。」晉唐時盛行。唐代兵士、宮女以及宰相、將軍等,多以此為戲。《唐書·卷五·兵志》:「六軍宿衛,皆市人,富者販增彩,食果肉,壯者為角抵、拔河、翹木、扛鐵之戲。及祿山反,皆不能受甲矣。」《唐書,卷四·則天本紀》有:「景龍三年二月己丑,及皇後幸宣武門,觀宮女拔河,為宮市以嬉。」景龍四年「及後妃宮主,觀三品以上拔河」。到中宗、玄宗時,拔河規模更大,挽繩的多至千餘人,呼聲震天,觀者驚駭。當時考為進士的河東薛勝寫有《拔河賦》,用以記錄當時的壯觀景象,人人競相傳閱。
立春習俗之拔河
立春習俗——春亂
古時之人舉行婚禮。多在春季,《詩經》有「桃之夭夭」「宜其室家」之句。立春是萬物回春的日子,凡是之前嫁娶失時的,今日可以舉辦婚禮,取意春到人間,萬物滋育。廣州一帶俗稱為春亂。
立春習俗——行冠禮
冠禮是禮儀的開始,不可不恭敬謹慎。在古代,男子二十而冠,表示有了成人的資格。可以結婚,也可以人仕。至於民間風俗,男子到了十五歲,在歲首、清明、冬至,都可以舉行冠禮,拜天地宗祠以及君長。為了方便的緣故,已經到了適婚年齡,並且即將成婚的,也可以在婚禮吉期同時舉行冠禮。故亦可在立春日舉行冠禮,取意三陽開泰,萬象更新,也寄託了對青年男子勇猛進取的美好祝願。
立春習俗——梅花信
本月俗稱為梅花信。一年二十四番花信風,梅信最早。春梅的開放時間,因氣候和土地關系,各地不同,大致是在立春之後開始盛開。近代廣東惠州的羅浮山,廣東南雄的大庚嶺,福建泉州的梅花山,廣西桂林,四川成都的草堂以及百花潭,都以梅花著稱。此外,南京的陵園,無錫的梅園,蘇州的鄧尉山,杭州的孤山、超山,每逢春初,梅花盛開,紅英綠等,相間萬重。堪稱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