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百色風俗

百色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7 20:28:47

1、西林壯族過年風俗知多少

廣西 百色有一個「中國沙糖桔之鄉」,那就是素有「廣西西大門」之稱的西林縣,這里是一個多民族群居的民族自治縣,全縣境內生活著壯、漢、苗、瑤、彝、仡佬族等民族,各自也都有著獨特的傳統習俗。那麼就讓 老黃歷 為你介紹,西林 壯族 過年風俗。

備年貨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西林的大地上就開始彌漫著濃郁的年味。那天,壯族人家都要做飯豆粑來祭祀祖宗,其間有這么一句話,叫做「食升哈食下鄉」,意思是吃了十五的飯豆粑,就等待年的到來。年關一天天臨近,他們就緊鑼密鼓地開始備年貨。他們既備柴禾,又備衣服,既備美食,又備香火。

在貧窮年代,壯族的家庭主婦很忙碌,一家人的穿戴都得由她們來製作,自臘月起,她們得加班熬夜趕制全家人的新衣服。大年初一,壯族群眾都要穿新衣服,以示新年新氣象,萬事如意。

新年頭三天一過,剛穿的新衣服得脫下來,留著以後走親戚或趕集穿。現在生活好了,新衣服不再顯得那麼珍貴,但是過年穿新衣服的習俗沒有變。

准備過年美食是西林壯族群眾的一件大事。農歷臘月十五以後,家家要殺豬,製成臘肉,供來年食用。每個寨子都要選同一天殺豬,大家互相幫忙,熱鬧非凡。

製作餌塊粑是壯族群眾的盛事,幾家人合在一起,或淘香米上蒸籠,或合力舂米,或捏揉成型。這種原始製作餌塊粑的手工藝傳承了上千年,見證了西林壯族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願望,也見證了他們抱團生存的精神。

腌制水酸菜也是西林壯族群眾不可或缺的活兒,水酸菜是他們鍾愛的食物,過年大魚大肉吃膩了,水酸菜是他們調胃口的最佳食品。

清潔衛生
臨近年關,西林壯族群眾家家戶戶都要搞清潔衛生。他們不但要清除房前屋後的雜草和垃圾,清除屋內屋外的蜘蛛網和灰塵,還要清洗桌子、蒸籠等用具,俗稱「拉呀」,可謂「辭舊迎新」。

以前,他們連鋤頭、梨耙甚至泥箕等生產工具也要擦洗干凈, 除夕 還要把所有的牲畜趕回家,給它們喂上好東西。年夜飯之前,他們還要先喂狗,看狗先吃肉,還是先吃飯,以此來斷定來年的運勢。

看生肖測天氣或收成
舊時代,西林壯族群眾有個判斷來年天氣和收成的辦法,那就是看正月頭十二天的生肖屬相,若是初一是「丑」,初六就是「午」,意思就是「一頭牛做工,要六匹馬去馱」,說明收成好。若是初一是「午」,初八就是「丑」,意思就是「八頭牛做工,一匹馬就能馱完」,說明收成不佳,得努力幹活。

而天氣則是這樣判斷的:若是初一是「辰」,那代表只有一條龍在興風作浪,意思是來年雨水相對稀少一些;若是初九是「辰」,那就是有九條龍在興風作浪,意思是雨水多,得預防洪災;若是遇上成對「辰」,雨水更為稀少,意思是成對龍會相互推卸責任,誰都不肯賣力,得提防旱災。

判斷天氣,他們還有一種預測方法,那就是看正月頭十二天早上(每一天代表一個月),若是早上起來,看到當天山邊有霧或是下雨,那就是說那個月有雨,若是晴朗,那說明那個月雨水稀少甚至是無雨,那就得根據情況來種莊稼。

雖然說群眾的判斷方法有些不科學,但也彰顯了他們認真觀察生活現象,積極總結經驗的精神,是千百年生活智慧的結晶。

祭祀
祭祀是西林壯族群眾過年必須做的事情,因為姓氏、家族的不同,祭祀的方式也不一樣。供奉的食品不同,時間長短也不同,碗筷擺放更不同。但是吃什麼供什麼是相同的,吃肉的人家就擺葷的,吃素的人家就擺有鱗片的魚,還有豆腐、粉絲等。對西林壯族群眾來說,祭祀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信仰,傳承了上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把尊老愛幼的品德深植在下一代的心裡。

祈福
在新年伊始,西林壯族群眾很注重祈福。農歷正月初一,天還沒有亮,每家每戶的長者就爭先恐後起來,挑著水桶,擎著用三張紙錢包著點燃的三根香,到供他們生息的水源取水,並用水來煮新一年的頭一頓飯菜,這就是所謂的「搶頭水」。

「搶頭水」蘊含著兩層意思,一是禱告水神,讓生命之水源源不斷;二是祈福全家人來年一帆風順,大吉大利。

正月初一吃完早飯之後,一家人就往吉利的方向走一程,拾些柴禾回家,意為「抱柴進家」,祈福來年財運亨通、收成滿滿。至於開張、開工、出門這些事宜,他們都要選個吉日,以示萬事如意、幸福美滿,這個祈福方式仍盛行至今。

道喜
新年道喜是壯族群眾的習慣,新年見面,大家都會笑臉相迎,相互道喜,恭祝對方。正月初一當天,他們不喜歡串門,到了初二就相互邀請別人來家裡吃飯,送些對方不做的美食,然後一起動手做飯吃,增進感情和友誼。

出嫁的女兒初三就攜丈夫和孩子到娘家拜年。有「乾爹」的小孩要去「乾爹」家拜年,不但要帶些臘肉、粽粑等禮品,還要燃放爆竹,這是一種孝敬老人的表現,更是一種美德。在馬蚌鎮的壯族村寨,還有小年祭山神的習俗,祈求山神護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丁平安。

娛樂
在過年期間,西林壯族群眾喜歡聚集在村頭,或玩牌,或打陀螺,或唱山歌,或打徒手毽,或拉二胡,或吹嗩吶,一派喜氣祥和。現在多了籃球、拔河、舞蹈等文體項目,增添了許多新鮮的元素。

2、請問百色有走妹風俗嗎?具體點~謝謝

"走妹"是廣西南丹白褲瑤青年男女的一種戀愛習俗。白褲瑤青年男女,凡年屆十四、十五歲,便開始留發,並用布包起來,表示已經成年,從此可以參加社交、戀愛活動。"走妹"這一天,青年男女都穿上自己心愛的衣服,然後聚集在山坡上或森林中,少則幾十個人,多則數百人。"走妹"的過程,一般是女方佔主動。如果姑娘看中那個男子,就向對方示意或唱歌求愛。當雙方情投意合時,就互贈信物,以表達愛慕之情。有時女方還將男友帶到家中,父母一般不幹預,反而認為自己女兒有本事。若男女雙方感情好,從此來往不斷,直到結婚

3、廣西百色德保這兒的飲食風俗是怎樣的?

飲食習慣:一日三餐,大米為主食,清談為主(偶爾也有吃辣的)
農村:早餐以吃飽為主(必須保證在勞動的情況下頂到午餐);午餐比較簡單;晚餐比較豐盛
鎮上、城裡:早餐一碗米飯、稀飯;午餐比較簡單;晚餐比較豐盛

酒桌上的習俗:喜歡猜碼(劃拳)
過年過節:少不了雞鴨祭祖
家家都有個祖先牌坊,置於正堂
對客人比較熱情,但是男女朋友不要在大街上親親我我,被板磚是輕的,搞不好挨刀子,這是一種傷風敗俗,去旅店沒人說。
招待客人一般用酒肉,但是實在不能喝酒的也不會強行灌的了,但你也要熱情的回絕,比如拿喝點啤酒或飲料什麼的,或者說一會要開車,現在誰都不會勉強司機喝酒撒。

風味小吃類
除夕:肉粽王
三月三:無色糯米飯
四月八:艾葉糍粑
端午節:三角粽
七月十四:芭蕉葉糍粑
中秋:月餅、糯米糕
冬至:紅豆糍粑
~~~~~~
基本上每個月都有至少一種風味小吃。

4、關於廣西的民風民俗!!!!!!快啊 ,急急急急急急!

廣西是民族很雜的一個自治區,但是以壯族為主,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廣西壯族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很多都與漢族相同。正月過年非常熱鬧,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傳統購「拋綉球戲撲」。打「磨秋」也是傳統內容之一,即栽一直木於地上,以一橫木鑿其中,合於直木頂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撲於橫木兩端為戲,此起彼落,此落彼起,騰在半空,非常有趣。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歷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斗簽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得串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用腳踩灶台和三腳。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如有結婚之家,孕婦不準去看新娘。家有產婦時,門上懸掛草帽一頂,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廣西風俗
南寧地區春節習俗
春節是南寧地區一年中最大的節日,初一零時起,家家燃放鞭炮,表示辭舊迎新。初二親友帶上禮物互訪「拜年」。十五元宵節晚上鬧花燈。十六縣郊農村舉行廟會、「搶花炮」。按壯家獨特的春節習俗,還要進行挑新水、喝伶俐水、舞獅、舞雞、舞春牛等活動。大年初一的拂曉之前,壯族的家婦就已紛紛到小河去為全家挑新水了。在挑新水時,還要撿幾塊與家畜相像的石頭回家,並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聲。回到家裡,就把這些石頭放進豬圈、牛欄,祈求六畜興旺。然後,用新水煮新年茶給全家喝。壯家女要喝伶俐水,就是在汲新水之前,爭著喝由村中公認的「伶俐嫂」捧給大家的清水,她們相信這樣便可更加聰明伶俐,待嫁姑娘更是藉此機會補求在新的一年裡找到如意郎君。桂西一帶的舞雞、舞春牛更是別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雞的青年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門雞,打著鑼去各家各戶賀年,他們唱起吉慶幽默舞雞歌,使主家喜笑顏開。主家從「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祈求六畜興旺。舞牛更是有趣。舞牛人用系作精巧的「春牛」表演,一人在前撐著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由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驅趕著「春牛」,簇擁著春牛的還有敲鑼打鼓的,唱春牛歌,浩浩盪盪,喜氣洋洋。

舞春牛

桂西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青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只斗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斗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願。

打扁擔 過新年

「正月舂堂閉轟轟,今年到處禾黍豐。」這是廣西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壯家流傳的一首古諺。唐代劉詢在其《嶺表錄異》中曾生動地記載了舂堂的舞韻:「春堂者,以深木刻而槽,一槽兩邊,約排了檸,男女立以舂稻梁,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聲若鼓,聞於數里,雖思婦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瀏亮也。」今天,代替舂竹的是農家的扁擔,木板代替了大木槽,古老的舂堂以打扁擔的娛樂形式煥發了生機。

從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輕快悅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擔聲,響遍了壯族山鄉。打扁擔是傳統的自娛自樂活動,每一個壯家人都是打著堂的演員,婦女的動作輕巧優美,男子的動作剛勁有力,自娛自樂的「打著堂」,寄託著壯族人民祈望豐收的願望。

打扁擔的舞蹈形式有雙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種套式。舞者多為雙數。表演者手拿扁擔,圍在長凳或舂米槽旁,有節奏地時而敲打板凳,時而互相撞擊扁擔。扁擔在手中運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側面敲打,發出的聲音或脆、或沉,聲聲相異,形成節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韻律。在扁擔不斷相擊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轉動,更使人眼花繚亂。技巧嫻熟的各種動作,在聲聲扁擔撞擊聲中輕松完成。

喜慶佳節的打扁擔活動,更是熱鬧非常。場上長形的竹筒和鑼鼓與之伴奏,圍觀的群眾不時地傳出唱彩聲,節日氣氛特別熱烈。

在打扁擔的人群中,你可以發現兩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氣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揮扁擔上陣,有的母子同場打扁擔,你賽我、我賽你,整個打扁擔活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

趕圩路上,山民們腿走酸了,肩挑累了,就把擔子一放,打起扁擔,不一會兒疲勞便在扁擔聲中消失了。趕墟路上的打扁擔活動即興而起,盡興而散。打扁擔真是壯鄉的一種輕巧而方便的文體活動。

「打扁擔」的舞蹈語匯,具有豐富的農耕文化色彩,舞蹈造型與農耕勞作密切相關,表演內容有:耙田插秧、戽水耘田、收割打場、舂米嘗新等。藝術形象的生活化、勞動化特點極為突出,它牢牢紮根於壯家土壤,必將生命長青。

5、百色民風民俗作文650字

古代有一個愛國大詩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撥,被皇上驅
逐。但他仍然愛自己的國家。最後投江自盡。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
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但是隨著歲月的流逝,許多地方
的節日特色已經不復存在了。可是閩南一帶卻還有著濃濃的民風民
俗。
上午,大家都會去割艾草。割來的艾草都被掛在門前屋後。整
條街都是綠茫茫的一片,彷彿有千萬條綠色的絲巾迎風飛舞。這艾
草寓意驅蚊除蟲,驅災避邪。
艾草驅邪的民俗流傳至今,而十二點的光陰更讓人難以忘懷。
正午十二點。家家戶戶都端著盆子,到河邊取水。用晶瑩剔透
的水來沖洗腳或臉,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氣。之後,人們還會聚集在
河邊跪拜祭祀。不僅是跪拜,在貢台上還供著不少供品,有雞鴨魚
肉、美酒果蔬等。當然,更少不了最重要的棕子。最後,將其中6
個棕子投下河去喂魚蝦。(好讓屈原的遺體繼續安息於海底)祭祀
便完畢了。其餘的貢品便可以自己帶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氣,
帶來好運。
午後,端午的又一個高潮到了——采蓮。由一個打扮不堪入眼
的醉漢為導,抬一尊木雕龍頭。龍頭雕刻的栩栩如生,眼睛炯炯有
神,有一股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威嚴。身後跟著鑼鼓隊、花童等。這
個遊行隊伍要進入每家每戶舞旗拂塵。主人則要行待客之禮,送一
些糖果餅干給他們。隊伍十幾米長,上百人組成。鞭炮聲持續不斷
,鑼鼓聲響徹雲霄。氣勢真是不同凡響!
在端午,小孩子最高興的莫過於得到一件禮物——香包。它的
色彩多以紅黃紫為主,表面細綉著一些美麗的圖案。據大人們說,
香包里還有許多好東西。喻吉祥如意,帶有長輩們對孩子的美好祝
願。
閩南的端午總是那麼別具特色,那麼令人難以忘懷!

6、百色風俗作文1000字

家鄉的春節按照我們家鄉的習俗,春節就是在除夕那天開始的。到了除夕,家家戶戶都忙碌起來。大人們要上街買很多菜和零食回來,還要打掃衛生,而且家家戶戶都要貼上對聯和紅艷艷的「福」字。有一些人家帖的是倒「福」,有一些帖的是正「福」。我就問媽媽:「為什麼有一些家是倒「福」呢?」媽媽笑眯眯地說:「倒「福」和正「福」都是一樣的,它們都是代表福氣來到了。」媽媽又對我說:「除夕要守歲,不到十二點是不能睡的。守歲,就是全家人要在除夕的夜晚用虔誠的心守住平安。」午夜十二點整,家家戶戶都放起鞭炮和煙花,頓時,整個城鎮響聲四處,真是震耳欲聾,熱鬧非凡呀!到了正月初一,爺爺.奶奶會煮我們最喜歡吃的東西,比如:龍蝦.蝦菇.螃蟹.海蟄皮.蝦.跳魚等。吃過了飯,小孩子們都要去給長輩們拜年,拜了年,長輩們會給小孩子們壓歲錢,有的孩子會拿錢買玩具,也有的會把錢存起來,將來再買學慣用品。拜完了年,大人們就要上寺廟去進香。在我們老家有很多寺廟,每個寺廟都要進香。等大人們進完了香就會帶著小孩子去游樂園.公園等。正月初一就這樣過了。到了元宵節,是我們家鄉最熱鬧的一天,也是我們小孩子最渴望的。最歡喜的時刻到來了,因為家家戶戶都擺上了年貨,每家都要殺雞來拜神,桌子上堆滿了糖果點心等之類的東西,小孩子都喜歡吃的,有一些嘴饞的孩子會忍不住偷一個吃呢!讓孩子們開心的不止這個,是在公廟上,擺著許多各色的旗子,讓人來拿著,干什麼呢?對了,就是游村,還有醒師,每逢家節,都有機會的,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風俗習慣。春節過後,小孩子們要上學了,大人們也去做平時該做的事了。我真是難忘家鄉的春節呀!

7、廣西百色利周鄉的家鄉村風俗有哪些?

廣西百事利周鄉的家鄉村風俗沒有什麼特別的,也是和別人一樣具體的,我不知道你是想知道關於過年婚嫁還是什麼。

8、壯族的民居特色,服飾,風俗習慣,節日

1、民居特色

壯族有自己的語言,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有南北兩個大方言,但語法結構、基本詞彙大體相同。南北兩大方言大致以鬱江和右江為分界線,延伸到雲南省文山州的廣南、硯山一帶。

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2/3,劃分為8個土語區,即邕北土語、右江土語、桂邊土語、柳江土語、桂北土語、紅水河土語、邱北土語、連山土語;南部方言約占壯族人口的1/3,劃分為5個土語區,即邕南土語、左江土語、德靖土語、硯廣土語和文麻土語。

壯族也有自己的文字,唐宋以來,壯族民間曾流行「土俗字」,這種文字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利用漢字的音、義組合而成。根據1989年廣西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領導小組辦公室出版的《古壯字字典》(初稿)統計,共有10700多個字,其中定為正體字的有4918個。

壯族並沒有統一的信仰,壯族民間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樹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靈等。

魏晉以後,隨著道教和佛教先後傳入壯族地區,壯族宗教信仰體系在其影響下發生了變異,形成以原始的麽教為主,融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信仰多神的「宗教」,並出現了半職業性神職人員——師公。

2、服飾

壯族服飾以藍黑色衣裙、衣褲式短裝為主。《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壯人花衣短裙,男子著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後兩幅掩不及膝,婦女也著黎桶,下圍花幔。」

壯族男裝多為破胸對襟的唐裝,以當地土布製作,不穿長褲,上衣短領對襟,縫一排(六至八對)布結紐扣,胸前縫小兜一對,腹部有兩個大兜,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並於下沿左右兩側開對稱裂口。

穿寬大褲,短及膝下。有的纏綁腿,扎頭巾。冬天穿鞋戴帽(或包黑頭巾),夏天免冠跣足。節日或走親戚穿雲頭布底鞋或雙鉤頭鴨嘴鞋。勞動時穿草鞋。

壯族婦女的服飾端莊得體,樸素大方。她們一般的服飾是一身藍黑,褲腳稍寬,頭上包著彩色印花或提花毛巾,腰間系著精緻的圍裙。

上衣著藏青或深藍色短領右衽偏襟上衣(有的在頸口、袖口、襟底均綉有彩色花邊),分為對襟和偏襟兩種,有無領和有領之別。有一暗兜藏於腹前襟內,隨襟邊縫置數對布結紐扣。下穿寬肥黑褲(也有的於褲腳沿口鑲二道異色彩條),腰扎圍裙,褲腳膝蓋處鑲上藍、紅、綠色的絲織和棉織闌干。

勞動時穿草鞋,並戴墊肩。在趕圩、歌場或節日穿綉花鞋。壯族婦女普遍喜好戴耳環、手鐲和項圈。服裝花色和佩戴的小飾物,各地略有不同。上衣的長短有兩個流派,大多數地區是短及腰的,少數地區上衣長及膝。

3、風俗習慣

如果有客人來訪,他們都會熱情招待。由主人出面讓座遞煙,雙手奉上茶。有客人在家,不可以大聲講話,進出要從客人身後繞行。和客人共餐,要兩腿落地,和肩同寬,不能蹺二郎腿。

飲食以大米、玉米、薯類等為主食。認為狗肉、野味是美味佳餚、珍品。用餐時須等最年長的老人入席後才能開飯;長輩未動的菜,晚輩不得先吃;給長輩和客人端茶、盛飯,必須雙手捧給。

而且不能從客人面前遞,也不能從背後遞給長輩;先吃完的要逐個對長輩、客人說「慢吃」再離席;晚輩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後吃飯。

普遍喜歡喝酒。招待客人的餐桌上有酒才顯得隆重。敬酒的習俗為「喝交杯」,其實並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龍州等地的婦女還有嚼檳榔的習俗,有些地方檳榔仍是待客的必需品。不愛吃胡蘿卜、西紅柿、芹菜等。

尊老愛幼是壯族的傳統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動打招呼、讓路,在老人面前不蹺二郎腿,不說污言穢語,不從老人面前跨來跨去。殺雞時,雞頭、雞翹必須敬給老人。

壯族人忌諱農歷正月初一這天殺牲;有的地區的青年婦女忌食牛肉和狗肉;婦女生孩子的頭三天(有的是頭七天)忌諱外人入內;忌諱生孩子尚未滿月的婦女到家裡串門。

登上壯族人家的竹樓,一般都要脫鞋。壯族忌諱戴著斗笠和扛著鋤頭或其他農具的人進入自己家。火塘、灶塘是壯族家庭最神聖的地方,禁止用腳踩踏火塘上的三腳架以及灶台。

4、節日

壯族的節日多與當地漢族相同,春節、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陽、除夕等傳統漢族民間節日,也是壯族的歲時節日。壯族比較具有本民族特點的節日是「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

(8)百色風俗擴展資料

壯族的飲食:

壯族是最早栽培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發達,稻米也自然成為壯族人民的主食。稻米製作方法多種多樣,有蒸、煮、炒、燜、炸等,各種米飯、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湯圓等,是壯族人民日常喜愛的食品。

如果摻和其他材料,還可以製成許多更加味美營養的食品,如八寶飯、八寶粥、竹筒飯、南瓜飯、「彩色糯米飯」等。

居住在乾旱山區的壯族,由於不宜種植水稻,則以玉米為主食。壯族人民喜食水產,魚蛤螺蚌,皆為珍味;山林中的菌果、蟬、蛇、禽、獸,也是壯族人民的日常佳餚。

嚼檳榔是壯族的傳統習俗,今廣西龍州等地的壯族婦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檳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