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青團子的風俗

青團子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7 13:12:06

1、為什麼吃青團子是清明習俗?

寒食節,在清明前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習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故而得名。 

每到清明前後,菜場、超市都會有「青團」賣,杭州土話叫清明團子。這個團子跟月餅相同,都是節氣食物。清明吃團子,可要追溯到幾千年前了。 要說清明,先得從寒食節說起,當然這個節日現已失傳。 

青團子從前是江南地方清明節掃墓用的祭物,皮子粳糯混雜,餡心釀制粗糙,一般為農家自食。傳說清朝末年,正儀鎮有個叫趙慧的女子,發現一種醬麥草是做青團子青汁的好原料,而用手工磨的粉做的團子更為柔軟細膩,又不粘牙,存放數天不破裂、不發硬、不變色。

清明團子是傳統食品之一。據《瑣碎錄》記載:蜀人遇寒食日,采陽桐葉,細冬青染飯,色青而有光。明代《七修類槁》也說:古人寒食采楊桐葉,染飯青色以祭,資陽氣也,今變而為青明團子,乃此義也。

清代《清嘉錄》對青團有更明確的解釋:市上賣青團熟藕,為祀祖之品,皆可冷食。
那為啥要染成青色的?據說是跟祭大禹有關,因為清明節時正是冬小麥返青的時候,把糯米粉染成青色,以示不忘大禹治水之恩。 

寒食節相傳源於春秋時代的晉國,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臣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當上晉文公後,請介子推當官,介子推不高興,跟老母親躲在深山。

晉文公就想了個餿辦法,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哪曉得介子推寧願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很傷心,下令將介子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後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不過,據說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

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在禁火之時,人們就准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後來,寒食節與清明節相融,雖然不禁火了,但吃冷食這些習俗卻固定下來了。 

2、青團是幾月幾號吃的,是什麼節日,有什麼含義

青團子只吃一個月,一般是在4月5日前後,時間較短,過了清明,一般就沒有人吃青團了。

清明節吃青團的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3、吃青團子有啥寓意?

吃青團子的寓意是為了紀念先人、團圓的意思。吃青團子還可以預防疾病,提高自己的身體免疫力。還有個說法,就是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的一個大將躲在了農民朋友家裡,這個農民朋友給這個大將做的青團吃。

青團,漢族傳統節日食品。吃青團主要是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清明節,寒食節等節日。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其做法是先將嫩艾、小棘姆草等放入大鍋,加入石灰蒸爛,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綠色的團子。

風俗: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

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青團子

4、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吃青團是清明節的習俗之一,那麼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呢,下面我就為大家介紹關於清明節青團的相關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清明吃青團的原因

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青團的傳說一:

關於清明節吃青餣的習俗,《中國民間文學集成浙江省台州地區椒江市故事卷》里記載著這樣一個傳說。

從前有個年輕人,名叫金蘭。父親亡故,靠母親在家紡紗織布度日。金蘭從小驕橫懶惰,還要打罵母親。但朝廷命令,田地拋荒要被處死,所以他只好硬著頭皮去自家祖田幹活。

金蘭在野地里無意中看到母羊給小羊餵奶的情景,幡然醒悟,決心要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提著竹籃來送飯時,他主動迎上前去。母親誤以為自己送飯遲了,又要遭兒子打罵,一時想不開,投進水塘自盡。金蘭立刻跳進水塘,但只摸到一塊木板。他將木板拿回家中供奉在堂前。據說牌位就是這樣來的。

為了紀念母親,他將母親放飯籃的地方長出的.野草綿青採回來,做成苦餅。故事還說,這一天是小夥子清醒明理的日子,所以就把這一天叫做清明。並且每年清明日都帶著苦餅到水塘附近的路邊祭拜。後世稱之為上墳。

因為糕餅一類的食物古時也叫“餣”,所以後人就把金蘭用“青”做的這種餅叫青餣。後來清明上墳吃青餣變成了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青團的傳說二: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走出門,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

清明吃青團的介紹

清明時節有吃青團的風俗習慣。青團在各地有不同的叫法。上海、寧波叫青團,蘇州叫青團子,杭州叫青團子或清明團子,南京稱清明團或春團,溫州叫清明餅兒,金華叫清明果兒(月牙形的叫清明餃兒),台州人則叫青餣。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後擠壓出汁,接著取用這種汁同晾乾後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然後開始製作團子。團子的餡心是用細膩的糖豆沙製成,在包餡時,另放入一小塊糖豬油。團坯制好後,將它們入籠蒸熟,出籠時用毛刷將熟菜油均勻地刷在團子的表面,這便大功告成了。

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吃青團時注意事項

1、最好食用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為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於青團在體內的吸收。

2、務必先加熱後食用。因為青團中的糯米冷卻後輕易反生,極不利於消化,而且其中的營養結構也會被破壞。

3、最好與竹筍或馬蘭頭一起吃,這些食物在一起吃可以加快青團的消化和營養的吸收。

4、絕對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假如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極輕易引起消化不良。

四類人群忌吃青團

以下四類人群應少吃或不吃青團:

1、老年人和小孩絕對不適宜吃青團。因為製作青團的主要材料--糯米是一種極難消化的食品。老年人和小孩的消化功能都不好,吃青團對他們來說,無疑是讓消化系統“雪上加霜”。

2、胰腺炎和胃炎患者嚴格禁止食用青團,因為青團中的糯米會導致這些炎症的復發或病情惡化。

3、糖尿病人禁食青團,青團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現在商家推出的新品青團所含糖分“與日俱增”,糖尿病人食用青團無疑會使病情惡化。

4、有膽囊炎、膽結石的患者不宜食用青團,可能會因為消化不良而加重病情。

5、清明節吃青團的含義

清明節吃青團的含義

清明節吃青團的含義,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在吃的方面也會有所講究,青團則是很多人都會在這一天吃的食物。那麼下面就為大家介紹清明節吃青團的含義。

清明節吃青團的含義1

其實清明節吃青團還是為了尊重祖先留下來的傳統習俗,因為在古代清明節這幾天是不能動火做飯的,所以必須吃冷的食物,又叫做吃寒食。那麼在古代寒食的品種非常的少,於是大家就用艾草汁製作成青團,青團冷了之後吃上去仍然軟糯好吃,所以在吃寒食的時候就可以品嘗到青團這種美味。

因此這個傳統的習俗流傳至今,到了現在仍有清明節吃青團的習俗,其實更多的是為了尊重祖先從古至今保留下來的傳統飲食文化。同時也是為了讓大家能夠在清明節的時候團聚一起,體驗清明節的一些節日氣氛。

清明節吃的食物有哪些

1、糍粑

清明節的時候,全國各地都會吃一種食物叫做糍粑。糍粑其實也是用糯米粉製作而成的,但是它會比普通的年糕更加軟糯一些。糍粑的吃法有很多種,可以把它放入油鍋當中炸透之後蘸著白糖吃,可以直接把它放入鍋中翻炒,加入一些紅糖汁拌著吃,還可以將糍粑來煮粥喝,都非常的不錯。

2、螺螄

南方清明節的時候一定會吃的一種鮮美食物叫做螺螄。清明時節的螺螄是最肥美的,而且裡面非常的干凈,所以這個時節吃螺螄是再適合不過了。螺螄的製作方法有很多,可以爆炒,可以水煮,也可以清蒸,還可以把螺螄肉炒韭菜吃也是非常不錯的。

3、香椿芽

香椿芽是一種食鮮的食材,只有在3月初到4月初的時候才可以吃,過了這個季節就會變老,不能吃了,想吃還得再等下一年。因此清明時節是最後吃香椿芽的時間,可以買一些香椿芽回來炒雞蛋或者是煮湯喝,都非常的不錯。

所以清明節吃青團的寓意更多的也是為了尊重祖先,同時也是基於一種美好的願望,能夠感受到祖先的庇佑以及能夠欣賞到美麗的風景。

清明節吃青團的含義2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

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1、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2、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4、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明節吃什麼養生

1、螺螄:田螺肉豐腴細膩,味道鮮美,素有「盤中明珠」的美譽。它富含蛋白蛋、維生素和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

2、蝦:「三月黃魚四月蝦,五月三黎燜苦瓜。」關於清明蝦,曾經有詩這樣描述:「一夜東風吹雨過,滿江新水長魚蝦」。說的正是清明春雨淅瀝,河鮮生長讓人垂涎的景象。

3、河蚌:據說和螺螄一樣,清明前後的河蚌最肥美。「春天喝碗河蚌湯,不生痱子不長瘡」。老揚州常見的做法是河蚌燒豆腐、鹹肉燒河蚌,鮮得眉毛都要掉下來。都說明河蚌要在春天,尤其是在清明前吃最佳。

4、菠菜:菠菜為春天應時蔬菜,具有滋陰潤燥、舒肝養血等作用,對春季因肝陰不足所致的高血壓、頭暈、糖尿病、貧血等都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清明節吃青團的含義3

清明節為啥吃青團

1、祭祀祖先

在清明節的時候,有傳統的習俗就是需要祭祀祖先,祖先包括自己家族的祖先以及人類的先祖。在這些祭祀的食物當中,青團就是必須要准備的一種食物,因為相傳在大禹治水的時候,也正是小冬麥返青的時候。

於是大家就會把麵粉用艾葉染成青色做成青團,用來祭祀大禹,不忘大禹治水之恩。所以現在清明節的時候,在祭祀的供品裡面會准備青團,等祭祀完畢之後就大家分了食用。

2、吃寒食

清明節吃青團是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因為在古代的時候,清明節三天是不能開火做飯,必須吃冷的食物。除了傳統的一些糕點烙餅之外,大家還做出了青團。青團用艾葉汁染後可以長時間保存不會變壞,而且口感會比較好,所以這個傳統的飲食習俗也流傳至今,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就會吃青團。

3、品嘗美味

青團是用艾葉汁和糯米粉混合在一起,然後添加自己喜歡吃的各種口味的餡料製作而成的,比如芝麻餡的青團,豆沙餡青團都是比較傳統的,吃起來香糯可口,而且散發著艾葉的清香。所以在清明節的時候,大家也盼著品嘗這種美味可口的點心。不過現在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這種以前只有在清明節才能吃到的青團在平時也可以吃到,而且口味越來越多,很多人也愛上了它的味道。

6、清明節有吃青團的風俗嗎

清明節有吃青團的風俗。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被追捕,百姓很難給他送食物,恰好一百姓踩到了艾草上,之後心生一計製作成了青團,畢竟青團的翠綠顏色完全看不出是一種食物,為了保命,之後太平軍都被要求要學會製作青團來保命,因此吃青團的習俗就這樣傳了出來。

清明節吃青團的由來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李秀成,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心生一計,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而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節吃什麼

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面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

我國南方部分地區有吃青團的風俗,青團又稱清明餅、棉菜饃糍、茨殼粿、清明粑、艾葉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團子、暖菇包、艾草青團等等。

在閩南僑鄉,每逢清明節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節前後讓家人食用。上海舊俗,用柳條將祭祀用過的蒸糕餅團貫穿起來,晾乾後存放著,到立夏那天,將之油煎,給小孩吃。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墳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帶的干糧。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1、踏青: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習俗。踏青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即為春日郊遊,也稱「踏春」。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遊玩。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3、放風箏: 風箏又稱「紙鳶」、 「鳶兒」,放風箏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風箏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於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

4、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習俗的中心。有的地方將清明掃墓稱之為「掃山」、「拜清」或「拜山」等,出於對祖先的禮敬,又或「去惡字而呼為美」的修辭習慣。

7、清明節吃青團是哪裡的風俗習慣

是上海的風俗習慣,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將雀麥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後包上豆沙、棗泥等餡料,用蘆葉墊底,放到蒸籠內。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節愛吃桃花粥,在掃墓和家宴上愛用刀魚。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因此,一些賣青團的店家洞察到這以點,前些年曾出現過多種甜咸餡料的青團,如豬油玫瑰青團、黑洋酥青團、金針耳鮮肉青團等,但好景不長,這些原本受人青睞的青團,竟然無疾而終,實在讓人百思不解。

8、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中國是一個講究吃的國度,每個傳統節日也有特殊的吃食,特殊的吃食讓過節變得更加有意義,青團子是清明節的代表性食物。下面來看看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1

清明節吃青團跟一個民間傳說有關,據說在末年時期,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陳太平被清兵追殺,為了避開追兵,當地的老百姓用青草拌進了糯米粉裡面,追兵吃了之後覺得十分的香甜就放鬆了警惕,為了多一樣求生機能,李秀成下令讓太平軍都學會了做青團,從此就流傳了下去,直到現在。

吃青團注意事項

1、吃之前加熱

青團中的糯米冷卻後輕易反生,極不利於消化,而且其中的營養結構也會被破壞,所以最好是加熱了再吃。

2、不宜跟肥肉一起吃

絕對不要和肥肉混吃,糯米這樣的難消化食品假如與油脂混雜在一起則會加重腸胃負擔,極輕易引起消化不良。

3、配合助消化食物一起吃

最好食用一些有助於消化的食品,如山楂等。因為這些食品可以減少腸胃道消化青團等糯米食品的消化負擔,有利於青團在體內的吸收。

4、不宜吃太多

青團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口感比較粘膩,吃多了很容易不消化,所以不宜吃太多。

清明節的傳統食物

1、饊子

饊子,主要以米面為主料,通過油炸而成的食物,色澤黃亮,吃起來香脆,越嚼越香。記得我小時候喜歡將饊子放到米粥裡面吃,入口即化。

2、艾粄

艾粄是客家人清明節必備的傳統小吃,當地有著:「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的說法。

3、子推饃

子推饃,又稱老饃饃,是山西省清明節傳統美食。

4、薄餅

薄餅是廣東潮州,福建福州地區傳統的特色名點,薄餅也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

5、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人清明節傳統食物,屬於閩菜系。因製作原料不同,分為包子和包糍。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2

上海人在清明前後有吃青團的食俗,這種風俗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朝。據《周禮》記載,當時有「仲春以木鐸循火禁於國中」的法規,於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間,即渭明前一、二日,還特定為「寒日節」。

古代寒食節的傳統食品有糯米酪、麥酪、杏仁酪揚,這些食品都可事前制就,供寒日節充飢,不必舉火為炊。

現在,青團有的是採用青艾,有的以雀麥草汁和糯米粉搗制再以豆沙為餡而成,流傳百餘年,仍舊一隻老面孔。人們用它掃墓祭祖,但更多的是應令嘗新,青團作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沒有抓到陳太平,清兵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陳太平帶吃的.東西。

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

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節的由來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飢。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也是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

1、盪鞦韆: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

2、蹴鞠: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3、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

4、掃墓: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清明節吃青團子的寓意3

這是一種節日的特有食物,既可以和家人一起吃,也適合用來祭祖,是很受歡迎的供品,在南方地區比較流行。

家家戶戶通常會在節日的前幾天就開始製作,以糯米為原料,有圓圓形狀的,也有餃子形狀的,咸甜口味兼備,甜的以豆沙餡為主,鹹的可以用炒熟的青菜做內陷,講究的人們還會用模具壓花,成品後很美觀,再用艾葉包裹起來,味道特別香。

有什麼寓意

清明節與寒食節有關,源於周代的禁火舊制。在此期間不能生火,只能提前准備好冷食,青團就是其中一種實用的食物,易於保存不會短時間內壞掉。它的外觀大部分是圓形的,象徵一家團圓,也代表著希望和生命,古時候是一種辭舊迎新的過渡儀式,用它祭祀完祖先,意味著告別過去,過上全新的日子。

製作方法是什麼樣的

首先准備好相關材料,燒開水後往裡面放5克的鹼,洗凈艾葉焯三到五分鍾,撈起在涼水中漂洗幾回去苦味。將沖洗好的艾葉與糯米粉揉成面團,蓋上濕屜布餳二十分鍾。

然後開始做餡,可以放白芝麻、花生、白砂糖等。接著將面劑分成三十克左右的量,包好餡再在表面滾一層色拉油為防冷後開裂。用棕葉墊著,放上適當的數量下鍋,煮十分鍾左右,就可以拿出來擺盤了。如果吃不完,也可以等自然涼掉以後再冷藏起來。

9、清明節吃什麼?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是什麼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四川成都一帶以炒米作團,用線穿之,或大或小,各色點染,名曰「歡喜團」;浙江南部各地家家戶戶都要做一種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掃墓時用來祭奠先人的;北方還會吃棗糕。

清明節吃青團的來歷:

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李秀成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清兵沒有抓到李秀成,並未善罷甘休,於是在村裡添兵設崗,每一個出村人都要接受檢查,防止他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 

耕田的農民回到家後,苦苦思索帶什麼東西給李秀成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頓時計上心頭,連忙采了些艾草回家洗凈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團子。然後把青溜溜的團子放在青草里,混過村口的哨兵。

李秀成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御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10、清明時節江南地區的風俗吃什麼?

1、吃青團子。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2、吃饊子。

我國南北各地清明節有吃饊子的食俗。「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寒食節禁火寒食的風俗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已不流行,但與這個節日有關的饊子卻深受世人的喜愛。

3、吃清明螺。

清明時節,正是採食螺螄的最佳時令,因這個時節螺螄還未繁殖,最為豐滿、肥美。螺螄食法頗多,可與蔥、姜、醬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熗,無不適宜。

(10)青團子的風俗擴展資料:

清明節飲食細則

1、飲食宜清淡少吃發物。這時候是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發的季節,如果這時節再吃發物的話,很可能誘發這些疾病的發生,所謂「發物」,從中醫角度上是指動風生痰、發毒助火助邪之品,因此像羊肉、狗肉這些食物要適當少吃。

2、飲菊花茶散冬季寒邪。清明時節,天氣溫暖、陽氣生發,此時可選擇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飲用,不但可以養肝利膽、疏通經脈,還可藉此將一個冬季積存在體內的寒邪散發。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