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鑽棺材風俗

鑽棺材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7 11:07:09

1、農村抬棺材時需要多少個人抬?這里有什麼講究嗎?

農村抬棺材的時候一般是需要八個人來抬,如果路途太遠的話,也有十二個人抬棺材的情況,抬棺材主要講究就是從棺材起步到下葬的過程中,棺材是絕對不能夠落地的,而且抬棺材的人一般都是村裡的人,不可以是死者家庭的任何親戚朋友,抬得過程中要吆喝,逝者子孫在棺材前面引路,其他親友在棺材後面送行。在農村,這些習俗是有嚴格的要求的,並不是隨意安排就行的,如果處理的不妥當,那些主持這場葬禮的人是會被他人譴責的,所以為逝者料理後事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情。

在大城市或許會好一點,但是在農村地區,這種喪葬的事宜是有一定的規定的,當地人都需要根據當地的風俗為逝者料理後事,不能自己隨便處理。所以在農村為逝者料理後事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啊。

在農村地區,為逝者做完法事之後,接下來就是送葬的儀式了,這時候就需要將棺材抬到早已經選好的墓地中去安葬。在抬棺材的時候,一般是由八個人來抬得,前後各四個,但是有些時候墓地離逝者家的距離太遠,所以也有十二個人抬棺的情況出現。在抬棺材的過程中,有一點是需要非常注意的,就是棺材從起步開始,到下土安葬的這段期間,棺材是絕對不能落地,如果落地就意味著逝者的靈魂不能入土,那麻煩可就有點大了,所以一般會有人拿著長板凳,如果實在走不動,就放在長板凳上休息一下。在抬棺材的過程中,抬棺材的人還需要吆喝,為的就是為逝者熱熱鬧鬧的送行。

當然,這是大部分農村抬棺材的習俗,有些地方的習俗會有不一樣,在料理後事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當地的習俗去完成。

2、抬棺材有哪些習俗?為什麼抬棺材途中不能落地?

在抬棺材的時候,還是有很多的習俗的,通常那些封建迷信的人就會相信。而抬棺材的時候,棺材在途中也是不能落地的,落地了之後就代表死者是想要在這個地方下葬,所以很多人都怕抬棺材的時候,棺材突然落地。

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講究一個吉利,而且還有一句老話是這樣說的,慈棺材落地是不舍,凶棺落地是不甘。如果棺材中途落地的話,那就說明是死者想要葬在這里的,人們就要按照死者的意思下葬,但是也不是隨隨便便一個地方就可以當做是墓地的,所以要保證這個棺材順順利利到達目的地才可以。

在人死了之後出殯的時候,通常也都是有很多人來抬一口棺材的,這並不是因為這個棺材是多麼的重,而是出於對死者的尊重才會這樣做的,通常抬棺材的人越多,就說明這個人的身份越尊貴,但是這還是一些比較古老的習俗。


在這些人抬棺材的時候,也是比較害怕棺材在中途掉在地上的,所以還是能多雇一些人,就盡量多雇一些人。也有一部分的人是比較相信,一旦棺材落在了什麼地方,那麼這個死者的靈魂就會落在什麼地方的。而且在將死者的遺體放到棺材當中的時候,那麼棺材的底部就必須要用一些東西給墊著,絕對不能讓棺材觸碰到地面。從把遺體放到棺材裡面,直到棺材進入墓穴,在這一整個過程當中,棺材都是不可以落地的。

反正這種習俗到現在還在流傳著,很多適合下葬的地方,現在也都保存著,至於信不信,那就看個人的看法了。

3、抬棺材有哪些習俗,為什麼抬棺材途中不能落地?

正所謂“死者為大”,所以在我國文化中對於人在死後處理的一些身後事上也是有很多講究的,今天我們來講的就是抬棺材的時候中途是不能落地的。以前的古人有個說法就是:落地為墳,入土為安,意思就是人死後入棺之後,抬棺時一定不能落在某處,否則掉落之地就是心歸之地,只能在那裡挖墳入葬,這樣死者就是入土為安,才能萬事大吉,否則不說死者死後不得安寧,就連活著的家人可能也會倒霉。

人死之後,在出殯時一般都會安排很多人去抬棺,不是因為這個棺材有多重,而是說明了對死者的尊重。正是因為抬棺時棺材不能落地,所以就算貧苦人家,也是會安排至少兩個活著四個人抬棺,富貴人家是八個或者十六個,尤其是帝王死後甚至需要上百人抬棺,方能顯示出死者身份的貴重。曾經嘉慶皇帝在承德山莊避暑時突然暴崩,當時在把遺體運回京城之時更是動用了上萬人來抬棺材,每到一個地方就會有人接替,更是說明棺材不能落地。

只是古人畢竟多是土葬,而墓地一般都選在山上,山路崎嶇難走,要是碰上下雨肯定抬棺更是難上加難,萬一棺材落地了就真的只能葬在所落之處嗎?後人也想了一個解決的好辦法,就是把棺材再次抬起的時候,撿一塊滑落地處的泥土放在棺材上一起抬走,隨死者到墓地安葬,證明這里才是死者真正的安身之處。

這個抬棺不能落地大多盛行在還有土葬的地方,到了現代社會已經慢慢的沒有這個抬棺不能落地的風俗了。我們不能說這個是封建迷信,因為一個地方就有一個地方的風俗特色,我們都要理解,因為這些都是文化遺留的痕跡!

4、民間棺葬習俗

土葬,是我國古代通用的形式,不僅漢族以土葬為主,古代匈奴、突厥、回紇等民族也以土葬為主要葬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屍,挖葬穴,將棺木深埋於土中,並以丘為標記。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樣,最常見的是長方形土坑,也有「亞」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地下築室墓穴多為皇宮、貴族使用,棺木放於室中。土葬與農業發展有關,農業地進步及與此相關的親土、戀土、入土為安意識支撐並推動了土葬的發展,成為漢民族的代表葬法。中國古代有女媧持黃土造人的神話傳說,人們普遍認為人既由土而成,死後還應回到土中去。而民間傳說中的陰曹地府,也與土葬是相一致的。苗族有多次採取「復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後待棺木朽爛後再備新棺,裝骨復葬,俗稱「翻屍」,直至撿不出屍骨為止。回族依照宗教禮俗,至今還沿用土葬。到客家人居住的梅縣地區旅行的外地人,常常被那些建於山腰或築於田野的一座座形狀奇特的墳地所吸引。在漢民族中,客家人的喪葬習俗和墳地建造很有特點,他們實行二次拾骨葬。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傳統。他們對治喪安葬禮的習俗特別重視。年過花甲的老人,身體尚健,晚輩便要為之准備其死後穿著的壽衣、用物和棺材。老人看著用大杉木製作的棺材,為自已過世之後有了長眠的卧具和歸宿而欣慰。他們一高興,精神愈發健旺,身板更加硬朗。不過,生老病死終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當老人病危彌留之際,兒孫要依俗將他抬至上廳堂,放在臨時支搭起來的木床上,鋪席置枕,日夜守護伺候。待老人咽氣去世(客家人俗稱「過身」),遺屬立即下跪痛哭,並從河裡提回清水為之洗臉、擦身、穿上壽衣,在族人的幫助下,遺屬在上廳堂設靈堂,並四齣向親友報喪。親友聞訊立即前來弔唁,遺屬舉行隆重的家祭。最後選擇吉日,在吹鼓手的哀樂聲和飄飄揚揚的銘旌、挽幛中,出殯送葬。四名壯漢抬著靈柩,送到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埋葬。因客家人多住山區,死者皆葬於山上,於是俗稱安葬死者為「還山」。與別地安葬逝者要堆墳、立墓碑不同,客家人第一次只是草草埋葬死者,既不起塋,也不豎墓碑,而是在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後,再舉行隆重的改葬儀式。就是民俗學家所稱的「二次拾骨葬,」或日「二次葬」。遣屬擇定改葬的風水寶地後,便於農歷八月初一(福建有的地區是大寒前後)請來安葬師傅,在焚香祭奠之後便掘墓開棺。若見土色黑濕,遺骸將靡,即在油紙雨傘的遮蓋下,一一撿拾遺骨,並用山茶油拭擦乾凈。此謂把長眠地下的先人「牽起來」。隨後,將遺骨按人體的結構,屈肢裝人俗稱「金盎」的缸狀陶瓮里。這叫「撿金」。最後,將寫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圓蓋,反扣在金盎上,用磚塊,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墳地,客家人稱之為「做地」。客家墳地,大多依山勢斜坡而築,後高前低,前後合圍,其形狀宛若羅圈形的靠背椅。對此,有人認為,將逝者安葬其中,好似讓祖先安坐在向陽背風的安樂椅上,甚為安詳穩當。有人則認為,客家墳地的構築,酷似客家民居圍龍屋:碑石後面安葬了「金盎」的穹隆形墳室,圍龍屋的「上廳堂」;碑前及碑側左右築造的插香燃燭的蠟燭庵,似圍龍屋的左右「橫屋」;碑前擺放供品的祭台,猶如圍龍屋前面的「曬坪」;墳前挖築的半圓形墓塘,宛若圍龍屋前的池塘;而墳後築造的半圓形墳頭,正像圍龍屋背後的「後龍山」,是象徵承接「龍脈」之處。由此可見,客家人繼承著「人死靈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觀念,並因此煞費苦心地長眠地下的先人,設計了酷似其生前居住的圍龍屋狀的墳地。值得一提的還有碑石的謚稱。依照慣例,男性墓主稱「公」,女性墓主則尊為「孺人」。孺人本是古代對大夫、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尊稱,而客家婦女不論貧富貴賤,死後皆稱為孺人。據說,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幼帝趙昊時,幸得一群打柴的客家婦女機智地救下了趙昊。為表彰這一「功績」,特許客家婦女死後皆謚稱為「孺人」。關於客家人二次拾骨葬的由來,有人認為,這與客家人本為中原居民,後因躲避戰亂而不斷的南遷有關。他們不論遷往何處,必由男子用陶罐裝上祖先遺骨同行,待定居後再擇地另行安葬,以免遠徙他方,無法返回故里祭墳。其實,二次撿骨葬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戰國時期的《列子》及《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古代荊楚地區的一些二次撿骨葬習俗。近代以來,東北鄂溫克、達斡爾、赫哲族的一些獵人從及薩滿死後,常用樺樹皮或葦席包裹遺體,放置在木架或高高的樹杈上,待兩三年之後,屍體腐爛了,再撿拾遺骨,裝棺埋葬。而南方的廣西壯族,廣東、廣西瑤族,雲南苗族以及福建、浙江畲族,都有二次撿骨葬習俗。先用棺木土葬死者,過了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後,挖墓開棺,先從腳骨開始依次往上撿骨,並順序裝入陶瓮,蓋上圓蓋,再修永久性墳地埋葬。至於用陶罐陶瓮為葬具埋葬死者,其歷史就更為久遠了。考古發掘資料表明,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已用陶瓮來埋葬未成年死者。而本為中原居民的客家人,卻一直傳承著6000年前的古老葬俗。客家人行二次葬時,還看重是否能為祖宗墳塋覓得風水寶地,並認為這對子孫後代的興旺發達關系甚大。所謂風水寶地,據說要義有三:一是要有龍勢,即山嶺的脈絡,發脈雄壯,奔騰有勢,落頸俊秀靈活,結基豐實、寬敞。龍勢主人丁興旺。二是要有局,即對景羅列各峰,灣環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應為基地所用。局主功名。三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對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沖基地,而是水口回環帶水。水主財路。為此,從前行二次葬時,將先入遺骨裝入金盎,若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於山間岩穴或田頭地坎,以待日後安葬。這種暫時寄存「金盎」,俗稱「寄岩子」。對客家人的二次葬,社會賢達和有識之士,早已有過批評。今天,安居樂業的客家人,不再遷徙流離了。為此,摒除舊俗,推行火化等殯葬改革顯得十分重要。
火葬,是將屍體裝殮後,用火焚化,保存骨灰。此葬法先行於少數民族。《後漢書》載:「羌人死則燒其屍」。《南史·林邑傳》記:「死者焚之中野,謂之火葬」。《隋書》中的《赤土傳》、《石國傳》都有縱火焚屍習俗的記載。佛教傳入我國以後,佛教徙實行火葬,對漢族產生了影響,漢族在宋代已有了火葬習俗,《宋史·禮志》中曾有記載。江南一些地方建有「化人亭」,專門用來進行火葬。元代,火葬更為盛行。據《馬可波羅游記》載,京、冀、晉、江、浙、巴蜀等均有「人死焚其屍」之俗。由於火葬與儒家禮教不合,因此元、明、清三朝都有禁止漢族火葬的法令。火禁在漢族中較為少見,只是在少數民族中沿襲。直到現在,雖然政府倡導火葬,但民間仍不習慣,總以為土葬安生。城市的安葬習俗已徹底得到了改變,大多實行火葬。這里既有政府法令的效用,環境的限制,也有人們信仰習俗轉變的因素。農村,特別是經濟落後的地方,要完全實行火葬還要有一個過程。1956年4月27日,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會議休息時,秘書遞給毛澤東主席一個摺子,摺子的內容是倡導實行火葬的。倡議書曰:「實行火葬不佔用耕地,不需用棺木,可以節約裝殮和埋葬的費用……」倡議書提出國家機關人員如贊成火葬可在後面簽名。毛澤東看完摺子後,連聲稱好,並第一個簽了名。時參加會議的有15人簽了名。1958年2月,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的黃敬去世後,按本人意願實行火花。他是第一個實行火化的高級幹部。1960年6年1日,國家領導人林伯渠(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一個接受火葬。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級幹部帶頭實行火葬,使火葬在全城市得以實施。
水葬,在我國不普遍,康藏地區有此葬法。人死後,由喇嘛誦經,然後投入江河中,也有的盛於木匣中,到江河急流處打碎木匣,沉屍於江河中。沿海地區有將棺木置於海灘,利用潮漲沖入大海而水葬的。水葬也用於處理特殊死亡,如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漢族,過去對得傳染病而死的人實行水葬。雲南傣族對暴死、難產死、凶死者實行水葬。由於水葬污染水域,各朝各代都力求革除。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變化。1988年4月26日,廣東率先舉行海葬儀式,一艘大船載著420盒先人骨灰,在導航輪引導,海軍軍艦的護送下駛向珠江口外海域,在哀樂聲中家屬們把骨灰撒向大海。整個儀式嚴肅穆。新式海葬由於經濟、衛生、方便、具有紀意義,在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逐漸得到了推廣。
天葬,又稱露天葬、鳥葬、風葬。少數民族中這種葬法最多。《隋書·契丹傳》載:「父母死,以其屍置於小樹之上,經三年後,乃取其骨而焚之」。《唐書·肅慎傳》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屍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記載。藏族多實行天葬,人死後,請喇嘛念經,擇定送葬日期。送葬時,用牛馱屍到天葬場後,先把屍體放在葬台上,然後在葬台附近燒松柏香堆,濃煙升起,通知神鷹到來,神鷹習慣見煙飛來尋食。此時,操持天葬者將屍體從背面剖開。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時,先在背肉上劃個有宗教意義的花紋。接著剖腹、取出內臟、切肉、剝去頭皮、割掉頭顱,把肉切成小塊,堆放一旁,再搗碎骨頭,攔以糌粑,捏成一團。然後先把骨團喂鷲鷹,再喂其肉。如果骨頭沒喂家,得再一塊不剩地揀起,燒成灰,撒向四方。總之,要一點不剩地把死人處理掉,這樣,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場周圍山上的鷲鷹,除了吃屍體以外,不傷害任何幼小動物,被稱之為「神鳥」,受到藏族人的保護,獵人絕對不能捕殺。藏族人把屍骨喂神鳥,神鳥吃完後飛到高山之巔屙屢,這樣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貴人家。
樹葬,也稱風葬。東北鄂溫克人實行樹葬,人死後,將屍體包裹後掛於樹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憑風吹日曬,待皮肉爛掉後拾骨埋葬。
崖葬,也稱岩葬,流行於西南少數民族中。此葬法是將棺木安放在通風的岩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懸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絕壁上的平台,有的在峭壁上鑿孔打樁,將棺木放在上面。福建、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中曾流行縣棺葬。當地俗稱「掛岩子」。懸棺葬是中國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懸棺葬的年代最為久遠,大約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於年代久遠遺留下來的懸棺已不多見,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絕壁上還能看到一處虹橋板。懸棺遺跡最多的是四川珙縣麻糖壩。這種喪葬禮制的產生和形成,是與當地人民的靈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開的。採用懸棺安葬死者,是為了保護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懸葬在臨江河的絕壁上,可以使死者繼續用他的智慧和權威,保護和監視他的子孫和臣民。
復合葬,是採用多種形式的葬儀。《北史·高東傳》記有將死者下半身埋於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風葬與土葬的結合。《北史·林邑傳》記載了先火葬後水葬的葬儀。有些民族和地區採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後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復合葬法。
此外,還有親人分食屍體的腹葬,不給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葯物存屍等。葯物存屍應該說不屬於葬法,而是處理屍體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國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製香料塗身,存於瓮中,俗稱肉身喇嘛。

5、農村抬棺材需要多少人?有什麼講究嗎?

按照風俗來說,農村抬棺材一般需要8個人或12個人,多數地方是8個人抬棺材。抬棺材的時候講究頗多,就是一路上棺材不能落地;抬棺材的人叫孝子磕頭的時候,孝子們必須轉過身來向棺材磕頭;棺材蓋上要蓋一張毛毯,毛毯上放一隻繩子綁著腳的大公雞,毛毯上也要撒一些米等等。

農村抬棺材要多少人

農村抬棺材的時候,大多數都是8個人。但有的棺材很重,而且要“巡山”,有些墓地不僅路途遙遠,經常還要上山下坡,實際上8個人抬棺材是吃不消的,所以很多地方都是12個人抬棺材,棺材前面6個人後面6個人。還有些村子是抬“眾人棺”,也就是村子裡死了一位老人,村子裡的青壯年勞動力都要來輪流抬棺材,這12個人抬累了就“換肩”,在棺材不落地的狀態下,讓另外12個人來接著抬。

抬棺材的是什麼人

抬棺材一般都是三四十歲左右的男人,不過現在農村很多勞動力都到廣東打工去了,40多50多歲的人現在抬棺材也很正常。按照農村風俗,除了去世老人家裡的勞動力之外,本村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可以來抬棺,而且這算作是一種幫忙,可以不用隨份子在酒席上大吃一頓,能得到一包好煙,一條毛巾。

抬棺材的講究

從棺材起步一直到墓地,棺材是不能落地的,否則老人的陰魂可能落入土中,所以一路上都有人拿著長板凳,實在抬不動的時候就用凳子在下面托住棺材稍事休息。在路上走不多久抬棺的人就會喊“孝子老爺磕頭啦!”,此時走在棺材前面的孝子賢孫們,必須轉過身來向棺材跪下磕頭,即使地上有很多的石頭沙子也必須下跪。抬棺路過別人家門口的時候,也必須停下來讓孝子們向人家的門口磕頭,這時人家就會在門口放一串鞭炮表示歡送。

6、抬棺材從奠棚下面鑽有啥不好?

不管是有啥好與不好吧,最好是不要從下面鑽,我覺得應該是不太吉祥

7、老人過世了裝進了棺材。別人敲打。棺材有什麼講究?

老人過世了裝進了棺材。別人敲打。棺材有什麼講究?我是一個姥姥養大的孩子,年幼時父母去外省打工掙錢,就將我留在姥姥家,直至我大學畢業。如今,我已娶妻生子,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我永遠都忘不了,在姥姥家生活的童年歲月。

我小時候,總愛跟著姥姥去隔壁鄰居家串門,鄰居是一位跟姥姥差不多年歲的孤寡老人,她有五個兒子,卻只有兩個是有老婆的,剩下的三個直到現在都是光棍,相比之下姥姥的三個兒子都有老婆,已經算是非常優秀了。

鄰居家有三間房子,靠邊的兩間用來住人,中間的一間用來存放雜物和過人。三間房子只有中間的這間向外有門,我們去串門必須先過中間這間,然後才能進去住人的那間,記憶中的姥姥,總是盤腿坐在炕上和鄰居聊著村裡的家長里短。



鄰居家一開門,就能看見有一口棺材躺在房子中央,年幼的我好奇心很重,在姥姥和鄰居聊天的時候,我總會跑出去研究鄰居家的棺材。

棺材下面是用木凳撐著,棺材蓋子沒有全部合上,留了大概有個10厘米寬的縫隙,透過縫隙可以清楚的看到棺材內部,棺材裡面放著一堆大卷的木屑,還有幾個木製的棺材專用鉚釘。

我曾不止一次的問過姥姥,鄰居家為啥要放這么一口棺材,看著這么滲人,而且還這么佔地方?她為啥不去世了再讓兒子們買,買這么早不是咒自己死嗎?棺材裡為啥放木屑、鉚釘為啥做成那種形狀......關於這口棺材,我總有數不盡的問題問姥姥,姥姥回答的不耐煩了,總會告訴我,長大了你就知道了。



棺材釋義
如今我長大了,對於小時候的疑問,也確實如姥姥所說一樣,長大了也就知道了。鄰居為啥要自備棺材,有兩個原因,一是鄰居不願麻煩兒子們為其准備棺材,因為她的兒子普遍不是很孝順,二是中國自古就有家中備棺的風俗,在舊時,人們超過50歲,就開始為自己准備棺材。

棺材是用來裝遺體的櫃子,就好比是選衣服一樣,只有自己挑的才是最合適的,用什麼木的、大小是多少、木板用多厚等等問題,都是自己挑選的最為合適。



棺材又稱為壽方,放在家中也有增福增壽的寓意,至於滲人也是只有小孩子才會想的問題,大人們普遍都認為,家中備棺再正常不過了,尤其是孤寡老人自備棺材,那就更加容易被理解了。

棺材諧音官財,寓意陞官發財,空棺材中放入木屑,也是寓意多財,鄰居家的老人在自己的棺材中,放入大卷木屑,可能也是希望自己的兒子們,能多賺點錢,將來娶個媳婦吧。

對於老人而言,有一副上好的棺材,乃是人生幸事,活著混所好房子,死後混口好棺材,也不枉為人一場。所以,對於這件事情,每個老人都會非常重視。

8、農村老木工師傅做棺材有什麼規矩

最後留一口,切記不可打掉,人家買回去讓附近的木匠打掉,這叫不做絕活。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