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十大風俗

十大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7 06:49:17

1、古人過中秋常做的有哪十大習俗

在中國古代,我們的先人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活動,設大香案,擺上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絕不能少,西瓜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古人過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一、吃月餅
《洛中記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這可能是我們能夠看到的最早關於月餅的記載。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酥是油酥,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宋以後,製作月餅不僅講究味道,而且在餅面上設計了各種各樣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餅面上的圖案,起初大概是先畫在紙上然後粘貼在餅面上,後來乾脆用面模壓制在月餅之上。滿月形的月餅也跟十五的圓月一樣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贈送親友。
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採取每十家派一名士兵監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做暗示,以此互相號召反蒙復國。浙江溫州一帶稱這種月餅為「三錦」,按當地方言的諧音就是「殺緊」。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外常貼上一張紙的由來。
二、燃燈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鏡,可謂良辰美景,美不勝收。然而對此人們並未滿足,於是便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在湖廣一帶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在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在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雲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於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三、觀潮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這兩書所記述的觀潮盛況,說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四、玩兔兒爺
近人金易、沈義羚所著的《宮女談往錄》中,記述了一位叫榮兒的宮女講述的故事。當時正是八國聯軍進北京的那一年,慈禧太後逃出了京都,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這位太後慌亂之中亦未忘舊禮古俗,便在寄寓的忻州貢院中舉行了祭月之禮。
故事說,晚飯後按著宮里的習慣,要由皇後去祭祀「太陰君」。這大概是沿襲東北的習慣「男不拜兔,女不祭灶」吧,「太陰君」是由每家的主婦來祭的。在庭院的東南角上,擺上供桌,請出神碼來(一張紙上印一個大兔子在月宮里搗葯),插在香壇里。香壇是一個方斗,晉北的斗不是圓的,是方的。街上有時偶然聽到晉北人唱「圓不過月亮方不過斗,甜不過尕妹妹的溫柔。」可見,晉北的斗全是方的了。斗里盛滿新高粱,鬥口糊上黃紙,供桌上四碟水果,四盤月餅,月餅疊起來有半尺高。
另外,中間一個大木盤,放著直徑有一尺長的圓月餅,這是專為祭兔時做的。四碗清茶,是把茶葉放在碗里用涼水沖一下。宮女榮兒說:「就這樣,由皇後帶著妃子、格格和我們大家行完禮,就算禮成。我們都是逃跑在外的,非常迷信,唯恐有一點禮儀不周,得罪了神鬼,給自己降下災難。所以一有給神鬼磕頭的機會,都是爭著參加。」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宮廷中祭拜月兔的規矩,雖說是在逃難之中,香壇只好用晉北的方斗來替代,但從心理角度說,因為在難中,所以對神則更為敬畏虔誠。
從這個故事看,清代宮廷是把月中的玉兔稱做太陰君的。然而民間則不同,百姓們稱它為玉兔兒爺,這種稱呼雖不如稱太陰君嚴肅莊重,但卻顯得更為親切。而在北京一帶的民俗中,中秋節祭兔兒爺實是莊重不足而游戲有餘,盡管略顯得對神不大尊敬,但卻反映了民間敬神心理的變化。
五、熬夜
民間相傳,中秋夜越晚睡越長壽。所以有人以此祈求長壽,但更多現代年輕人藉此機會玩個通宵。
六、偷蔥偷菜
相傳未婚少女如果在中秋夜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君。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指的就是這一習俗,而在福建的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中秋夜偷南瓜的習俗。
七、吃鴨
我國西南的仫佬族講究在這一天買餅子,殺鴨子。南京的什麼桂花鴨、鹹水鴨、樟茶鴨也往往在這個時候賣得很旺。如果你什麼都沒找到,拎一隻北京烤鴨回家吃,估計味道也不賴。
八、吃田螺
民間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後經查,螺肉所含的維生素A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可見此說法言之有理。但為什麼一定要在中秋節食之呢?有人指出,中秋前後,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無小螺,因此,肉質特別肥美。如今在廣東和福建民間,有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九、吃芋頭
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所以,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並有表示不信邪之意。
十、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酒兮椒漿」的詩句。但到了現在,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了。

2、中國重大的十大傳統節日的習俗?

1、除夕,一年農歷的最後一天,也就是俗稱的過年了,這是中華民族全世界所有華人都會過的一個節日。風俗是家家戶戶給壓歲錢,在農村會祭祀,貼春聯,放鞭炮,辭舊迎新,大人小孩老人會換上新衣服。

2、元宵節,過完年的農歷正月十五,是過完年後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之始,因此古人對此加以慶祝,風俗一般是吃元宵、猜燈謎等。

3、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風俗是吃月餅、賞月,重陽節大約在戰國時期形成,風俗是登高、插茱萸。

4、端午節,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相傳是為了紀念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別稱:端陽節、龍舟節、正陽節。習俗:懸鍾馗像、掛艾葉、掛菖蒲、 鬥百草、驅除五毒、賽龍舟、吃粽子、 飲雄黃酒、佩香囊。

5、重陽節,時間:農歷九月九日。別稱:老人節。習俗:登高、插茱萸、飲菊花酒、 吃重陽糕、觀賞菊花等。

3、春節十大習俗概括?

①春聯和年畫

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春聯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並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既表達人們的心願,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②生旺火

新年來到時,在院子里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為「庭燎」「燒火盆」「旺相」,現代民間稱為「生旺火」或「點發寶柴」。古代的庭燎是為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後來的生旺火已經發展為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為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為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志。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燒,產生爆裂聲。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現了火葯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葯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為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④年糕和餃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著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穀物製作。北方有黃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則有糯米粑粑。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國家禮儀中的朝正、團拜和民間百姓之間的團拜、拜年是新年期間強化社會關系、親情關系的重要活動。
⑥壓歲錢:這「錢」不是錢

舊時,祭祀完祖先,舉行完迎接諸神下凡典儀後,闔家要一起「辭年」,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

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壓祟錢並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壓祟錢原為以紅絨繩編起四枚方孔制錢成「方勝」(八寶吉祥圖案之一),下垂流蘇。那時的一些壓歲錢上,正面多鑄有「長命百歲」、「去秧除凶」、「萬歲千秋」等吉祥語,其背面多是龍鳳、龜蛇、雙魚等祥瑞圖案。

壓歲錢是過大年時的風俗,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如今雖然貨幣更迭,但長輩給小輩壓歲錢之民俗依舊在過年之時傳承著,其寄予了長輩對少兒們成長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們健康成長。
⑦祭祖
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

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一個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意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廟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掃房子、凈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之後,或舉家去給祖先上墳祭拜,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牆上,擺上祭品,點上香燭,讓後輩祭拜。各地祭祖形式雖不盡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義大致一樣。
⑧拜年
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節期間親朋好友間的相互拜訪,而早年間過春節的拜年之禮有「拜年」和「賀年」之分。 「拜年」是晚輩向長輩叩頭施禮,而「賀年」則是平輩之間相互道新年之禧。無論是「拜年」還是「賀年」,所表達的均是祝賀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⑨鞭打春牛
打的是泥牛

「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鞭牛過後,小牛童還將泥牛肚子里的五穀雜糧分發給現場居民,寓意豐收、和諧。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專家介紹,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每到這時,民間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習俗,鞭牛是為了「提醒」牛,春天來了,該開始耕田了。牛和人類是朋友,人們捨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紙造個假牛,用柳條鞭打,把真牛牽過來看。

在過去,泥牛肚子里會放著五穀雜糧,鞭牛過後,居民就撿拾地上的五穀,泥牛則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里,象徵五穀豐登。
⑩除夕守歲
惜易逝年華

「親知邀酌團年酒,兒女同爭壓歲錢。爆竹千家聲未息,天衢車馬鬧如煙。」清末《燕京歲時雜詠》的這首詩描繪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時百姓家中及街巷裡歡慶大年夜的情景。

除夕,古代稱「除儺」、「大除」、「大盡」。老北京人稱為「歲除」、「除歲」、「大年夜」,俗稱「年三十兒」。「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為「易」,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守歲,對年長者來說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說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守歲是人生的一個驛站,也是對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嚮往。守歲也體現了家人團聚,共敘親情,送舊迎新美好的願景。

除夕守歲自古傳承著祭祀神祖、壓歲錢、團年飯、包餃子、踩歲、放鞭炮、圍爐聊天、游樂、猜謎語、打牌、玩陞官圖等眾多習俗。

4、清明節的習俗有哪些/10大傳統習俗

1、清明節的習俗:掃墓

在中國歷史上,冷食禁火,向祖先致敬,清明節掃墓的祖先成了風俗習俗。在今天的社會中,人們在清明節前後仍然有清掃墳墓的習俗來祭祀祖先:鏟除雜草,提供祭品,在墳墓上祈禱,燒紙幣,或者簡單地把一束鮮花放到固定祖先的記憶。

2、清明節的習俗:踏青

在清明時期,春天回歸大地,自然界充滿了充滿活力的景象,這是一個郊遊的好時光。我們的人民早就養成了清朝清朝的習慣。傳說早期有一個明確的活動。清明的內在意義是適應季節性的節氣。在三月的春天,憤怒開始蓬勃發展,一切都在誕生。人們走出家門,來到荒野,積極迎合時間,促進身體在體內的循環。健康很好。

3、清明節的習俗:蹴鞠

蹴鞠,就是現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相傳蹴鞠早於商代已有,戰國時期流入民間,至漢代更成了軍中用以練身習武,並列於兵書。蹴鞠在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杜甫的《清明》詩中寫到,「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鞦韆習俗同」,也說明了當時蹴鞠活動的普及。

4、清明節的習俗: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插柳的習俗與避免疫病有關。唐人認為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傷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歸來,往往在家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

5、清明節的習俗: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裡,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徵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6、清明節的習俗:盪鞦韆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綵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清明節的習俗: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期間,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8、清明節的習俗: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9、清明節的習俗: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10、清明節的習俗: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5、中秋知識知多少 中秋節十大習俗

中秋節的習俗 盤點中秋節十大傳統風俗
1、吃月餅
據現有記載,吃月餅的習俗最早源於唐代,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感覺味道極美,便命御膳房用紅綾包裹月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們。到了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等雅稱,其製作方法也更加精緻。詩人蘇東坡有詩稱贊說:「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其美味可想而知。
祭月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在月下,設大香案,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全家有多少人就切成多少塊。
3、賞月
賞月來源於祭月,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俗。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才盛行開來。待到宋時,便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正式定為中秋節。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 宋人賞月多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事態,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於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可見,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於元宵燈節。

5、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中觀潮記載表明,在宋代中秋觀潮之事達到了巔峰。
6、玩兔兒爺
兔兒爺是一種泥塑玩具,人形而有兔嘴兔耳,是中秋節期間給孩子們玩耍娛樂的。如今,很少在市面上見到兔兒爺了,是作為民俗文物在民俗博物館之類的地方展覽,或者在工藝品商店裡出售。
7、走月
皎潔的月光下,人們衣著華美,三五結伴,或遊街市,或泛舟秦淮河,或登樓觀賞月華,談笑風生。這種中秋活動稱為「走月」。舊時南京人「走月」還有一種特殊的祈盼之舉:凡沒生兒子的已婚婦女,要去游夫子廟,隨後再跨過一座橋,相傳即可有「夢熊之喜」(意生男孩)。
8、偷蔥偷菜
台灣有句俗語「偷著蔥,嫁好郎;偷著菜,嫁好婿」。這是說,中秋夜,如果未婚少女偷得別家菜圃中的蔬菜或蔥,就表示她將來會遇到一個如意郎。

9、吃鴨、螺和芋頭
在八月十五這天,我國雲南的仫佬族鄉親有買餅子、殺鴨子歡度中秋節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是為了紀念以游村賣糖動員鄉親殺番鬼佬的賣糖佬一家三人,同時以此教育後代不要忘記反抗侵略的斗爭。此外,中秋前後,田螺肉質特別肥美,人們認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因而,在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中秋節吃芋頭有辟邪消災的寓意。
10、飲桂花酒
屈原的《九歌》中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在中秋佳節,民間自古有飲桂花酒的習俗。中秋之夜,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

6、清明節的十大習俗,你了解多少?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是中華民族傳統隆重盛大的春祭節日。我國每個節日,都有相應的傳統文化習俗,雖然全國各地的民俗習慣有所差異,但最中心的兩大節令傳統是:一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其實很多人不清楚,在清明節這一天是有掃墓祭祖、踏青、種樹、蹴鞠、插柳、放風箏、盪鞦韆、蠶花會、拔河、斗雞這十大習俗。而我們各地最主要的習俗有以下三個:

一、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祭祖,即為“墓祭”,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祭掃祖先是對先人的緬懷方式,其習俗由來久遠。清明節祭祀主要緬懷去世的親人,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 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現在提倡文明綠色祭祀,便不再焚燒,使用鮮花祭祀同樣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二、踏青

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春日景象,郊外遠足,這種踏青也叫春遊。清明節前後,春回大地,掃墓之餘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踏青是清明節習俗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種樹

有句諺語”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是因為清明前後,春雨飛灑,植物的成活率高,所以古人也選擇在清明節這天植樹,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流傳至今,也就成為了清明節的一個重要習俗。 更是有人將清明節叫做”植樹節“。

以上三個習俗是小編比較了解的家鄉當地的清明習俗,你們家鄉在清明節會有哪些習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7、你知道世界上十大奇怪的風俗禁忌指的是什麼嗎?

1、碰杯

匈牙利人喝酒不碰杯的此項習俗早已保持了150年,這主要源於150年前13個匈牙利英烈被奧地利人殺害後,奧地利在用碰杯表明慶賀。盡管時間已經過去很久了,可是匈牙利人一直很在意。

2、親吻

在英國的柴郡,火車站的月台不可以停留、親密話別,也不可以親吻。假如你確實有許多離別的話說起或要想親吻,必須去親吻地區。在歐美相對開放的文化中還真是特別。

3、參觀清真寺

不管你是不是穆斯林,在邁入清真寺的時候一定要涼拖,並且衣著要符合規定:男性要穿長袖襯衫和長褲,女士要遮住全部裸露在外的肌膚,女士也務必圍頭巾,許多大清真寺的門口有借頭巾的地區,沒有的話可以借一條。依據各國的狀況,要求的嚴格水平也各有不同。

4、參觀教堂

和參觀清真寺類似,假如想去義大利的教堂,不管男女一定不能穿短褲和無袖上衣,教堂門口有嚴格守護查驗,假如天氣很熱,能夠攜帶長袖長褲。

5、送花

在烏克蘭若有要送花作為禮品一定要確定花瓣數量是奇數,和中國人相信的好事成雙不同,在烏克蘭雙數的花要在喪禮上才送的。也不要送黃色的花和百合,由於這些花也要在喪禮上才贈送的。

6、吃完菜盤里的所有食物

在柬埔寨,假如你吃完菜盤內每一個食物,這說明主人沒有接待你要,因為他們會認為你沒有吃飽還想要。

7、鹽

埃及人十分熱情好客,可是他的主廚好像有點小傲嬌,在埃及餐館用餐不要在自己的碗中放鹽,這能被當作對埃及主廚的侮辱。不過還好埃及的事情還算是美味可口。

8、垃圾回收

日本一些區政府實施的垃圾分類管理規章擁有明確的表明:星期一扔可燃,星期二扔不可燃,星期三扔瓶罐類...倘若不按規定歸類分期倒垃圾,且被逮住,那麼你違法了,等你的是超嚴格懲罰——懲處5年以下囚禁另加1000萬日元下列處罰。摺合人民幣有60萬吶!還要囚禁!因而在日本,很多家庭把不要的東西放到門口,上邊寫個字條,希望有需要的人取走!其實歐美等國家也是如此,比如他們流行在freecycle上贈給需要的人,是一個免費送或是求贈送閑置的網站,昨天和朋友聊到,聽聞中國也有歸類一樣網站(運用)了,名叫肉多,英語名叫YouRole,其實這類方式是舉手之勞變廢為寶的環保行為。

9、V手勢

「V」飾品一般情況下代表勝利和愉悅,是各國人民都常見的一個手勢,但如果在大不列顛做這個手勢就要小心一些了,注意不要把掌心向內,由於在大不列顛這被認為是叫囂和侮辱。聽說,2個手指的致意是始於英法百年戰爭。法國放話要削掉全部英國人射箭的手指,結果最終英國完勝,因而擺出手指來炫耀自己是完好無缺的。

10、筷子

有關筷子有許多說法。在日本,無論任何原因,都不能把筷子插進工作里離去,因為這是不祥的預兆。由於工作里直立的筷子會使日本人想到墓碑。並且,假如你用入口那端筷子去夾菜也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應該用另一端去夾菜。在中國和許多其他的國家,用筷子指他人也是不禮貌的。

8、端午節十大習俗都是什麼?

端午食粽、賽龍舟、佩香囊、懸艾、懸鍾馗像、栓五色絲線、放紙鳶、洗草葯水、打午時水、浸龍舟水。

一、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已流傳兩千多年。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

二、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於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葯,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

三、懸艾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戶戶都要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於門眉,懸於堂中。

四、懸鍾馗像

鍾馗捉鬼,是端午節習俗。在江淮地區,家家都懸鍾馗像,用以鎮宅驅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

五、栓五色絲線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端午節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

9、世界十大傳統習俗有哪些?

1. 纏足(纏足) 在大約一千年之前,纏足是中國在年輕女性中實行的一種習俗。此項風俗始於十世紀,終於二十世紀早期。中國人的纏足文化是指,大約在女孩兒六歲或是更早時,將她們的腳用布條纏緊,這樣做她們的腳就不會按照正常情況長大:然後,為了重新塑型,他們將腳打碎變得嚴重畸形。一般纏足的腳不會超過4—6英寸(約10——15厘米)。這就是如今一些上了年紀的中國女性殘障(無行走能力)的重要原因。 2.木乃伊化 傳說,Sokushinbutsu是指通過一種獨特的方式自行死去的佛教徒和僧人,這種特殊死亡方式我們稱為木乃伊化。據報道,這種習俗幾乎只發生在日本北部的Yamagata市。人們在那裡發現大約有16-24具木乃伊。 3.太監 首先,也許你會對這張照片感到糊塗,其實這張照片是一個男性太監。太監就是割去生殖器的男性:因為特定的社會職責,產生了特指割去生殖器的男性的專有名詞——太監。此後作為一個常見的名詞,成為了許多社會體系的一部分。在古代中國閹割生殖器不僅是一種傳統的刑罰方式(起始於隋朝),也是一種得到侍奉帝王這個職位的方法。在明代末期皇宮內約有70,000個太監。這種職位的價值在於:處於一定地位的太監可以得到巨大的權利——甚至高於帝王——但是自行閹割是違法的。在1912年侍奉帝王的人——太監,這個職業停止了。而其數量驟降至470人。 4殉葬 殉葬是印度一種葬禮習俗。但是在如今的印度殉葬是十分稀少的,並且認為殉葬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在葬禮儀式中,死去丈夫的寡婦為了向其丈夫貢獻自己而跳入焚燒丈夫的火堆中自殺。人們猜測殉葬的做法是殉葬者心甘情願的,根據現有的資料證實她們大多數人都是十分自願的。在一些社會中人們期望寡婦能夠陪葬。某種程度上殉葬是一種強迫制度。社會給她們施加壓力,期望她們去殉葬。在現代社會就此已經展開激烈辯論。經常出現的狀況是。寡婦在失去丈夫後對生命失去的期望,尤其是她沒有孩子的情況下。不管怎樣,同樣也有不同意寡婦殉葬的例子,他們作出積極努力防止此類死亡。 5.決斗 15世紀至20世紀,決斗出現在西方社會。決斗就是在達成協議的兩個人之間進行搏鬥。按照雙方明確或默認的規定,各自配備致命武器,並且是為了榮譽而戰。他們會找一些信任的人作為見證人(也有時私下搏鬥的)。但這種行為是違法的。 決斗一般由想要決斗的一方發出(挑戰者),他多半是為了糾正人們對他的侮辱。決斗的目的不是為了殺死對手而是得到承認的「滿足感」等等。他們自願冒險也要為恢復自己的榮譽而戰。 決斗者會在搏鬥時使用劍類武器,但是從18世紀開始,人們改用槍只。為了製作這種最終武器貴族們精心的搜羅手工製作人。這類犯罪發生後,不管這事是真是假,這名罪犯都會為了得到「滿足感」而開一場慶祝會。有人會向他作出些侮辱的手勢,比如把手套丟在他面前,用此來暗語「棄甲被服」 6.切腹(Hara-Kiri - 切腹) 切腹是武士道的重要精髓。這是作為一名勇士的守則;切腹一般用在以防勇士落入敵手或是減少恥辱的一種方式。武士也會聽從與他們的領袖(封建統治者)執行切腹。因此隨後,也出現了一些受辱的武士甘願切腹也不願死在一般人手下的情況。至此,切腹也在那些並非世襲武士(沒有人命令和期望他們切腹)中流行,成為了主要恢復或維護自己榮譽的做法。但那些女性武士只可以根據許可來執行。 武士沐浴後,穿上白色袍子。吃一頓最喜歡的食物。這些都做完後,把他的文書放在碟子上。身著傳統服裝的日本切腹人,會將他的配刀放在身前。有時在坐處墊上特殊的布。並且在死前他會准備好遺書。讓他所選的助手(介錯人 ——幫助他進行下一步程序的人)站在其後,切腹人要打開他的和服(衣服),拿起他的武士刀(刀)直接切入腹部,刀口從左至右。隨後介錯人進行下一步「介錯「程序,一刀將切腹人斬首。(在一瞬間肉體痛苦中替其斬首) 7、活人祭祀 活人祭祀的方法是用來祭祀神靈或其他神物。人們通常用殺死人類來乞求超自然力量和權利。這種習俗常常出現在古代文化中,並且在多個文化領域中發揚,如因殺人儀式而惡名昭彰的瑪雅文化和阿茲特克文化——一些人將這兩種文明視為這種恐怖習俗的本源。人們認為受害人的死亡儀式是為了取悅神靈、安撫靈魂的方法。受害人的選取范圍從囚犯到嬰孩到純潔的處女,他們遭受著悲慘的命運——焚燒、斬首、活埋。 經歷了數年,活人祭祀在全球范圍內已經變得不常見。如今這種祭祀已經非常稀少。大多數的宗教譴責這種行為,當代法律也將其定位違法行為。盡管如此,在如今還是會看見這種習俗,特別是仍然信奉傳統文化的不發達地區。 8.納妾制度 照片上的是一群姬妾站於她們的保護人(一般是太監)的背後。妾是一個由婦女和少女組成的社會階層。她們與社會地位高的男人組成類似婚姻的關系。典型是,男人有一位正式的妻子和一位或者更多的妾。妾擁有來自於男人給予的一定權利。他們的子女公開承認為男人的孩子,但是這些孩子的地位低於正式的妻子(妻子們) 歷史上,女人做妾經常是自願的(由少女或其家人安排)。作妾可以給婦女的將來帶來經濟保障。而有時妾也會遭到強迫、奴役,成為性奴隸關系中的一員(多半為女性) 9.藝妓(芸者) 正統的藝妓已經被現代社會系統所代替。曾經藝妓數量數不勝數。在1900年,藝妓數量超過25,000人。到了1930年早期藝妓數量為80,000人。大多數藝妓都在京都,京都是日本古代首府。如今,藝妓數量不到10,000人。在東京,還留有100多名藝妓。但事實上藝妓已經非常的稀少了。現代藝妓不是來自於貧窮的家庭。她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去了藝妓學校。在現代成為藝妓完全是自願的。而且那些不是幼年成為藝妓的女性也可以做藝妓。無論如何,藝妓的訓練與過去是一樣的嚴格。年輕的女孩們一定要擔起責任努力學習日本傳統舞蹈、演唱、音樂等眾多技藝。 傳統藝妓不需要提供肉體服務,雖然有些現代藝妓會這樣做。 10.藏族天葬傳統 天葬或是解屍典禮是一種西藏的傳統習俗。把屍體切成許多碎片散在山頂上,暴露於動物和自然界中————特別是鳥類猛禽。根據一種文獻記錄,步驟是一將主幹切分成幾塊 二、將肢體砍成碎片三、把所有碎片交給助手,助手就是負責用岩石將屍體上的肉搗爛並將骨頭一起碾成糊狀的人。四、准備完成後,在禿鷹來食之前加入糟耙(由青稞、茶、奶和耗牛奶油組成) 在幾種文獻記錄中,也有其他方式。一種是直接將肉從骨頭上剝下來,不需要任何進一步准備直接獻給禿鷹;另一種是在禿鷹來食前,當肉支解到大槌骨時將其打碎直接混入糟耙就可以了。其他文獻也有不同說法,直接將整個屍體獻給禿鷹。在只剩下骨頭時,打碎槌骨周圍撒上糟耙,等到禿鷹離開後分給烏鴉和老鷹吃。 中國共產黨在1960年取締了這種習俗,所以這種傳統在當時幾乎不存在了。但在1980年這種習俗又一次合法化。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