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萊蕪風俗過生日

萊蕪風俗過生日

發布時間: 2022-11-07 06:48:05

1、萊蕪潤四月有什麼風俗

萊蕪運四月的風俗是過生日要過前面這個月的。就是正生日。孕四月。要給老人買紅鞋穿的。

2、萊蕪過年的風俗

春節,境內最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除夕和正月初一聯為一體的統稱。舊時稱"過大年",今仍俗稱"過年",後改稱春節,民間俗稱"陰歷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正式定名"春節"。進入臘月,各家即陸續購置魚、肉、酒、菜、香火、鞭炮等,稱為"辦年貨";蒸下饅頭、米糕、花饃饃等,稱為"辦年飯",這種年飯要供全家人一直吃到正月底;進行衛生大掃除,稱為"掃塵"。臘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稱"除夕"。早飯後,張貼春聯、門神、灶王和年畫;擺設供桌祭祖,叫"請家堂"。傍晚,全家老幼歡聚一堂吃頓豐盛的"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叫"辭歲"。飯後在大門外點燃谷秸並放鞭炮,取庭院吉祥明亮之意,叫"照庭"。然後"守歲",俗稱"熬五更",全家老幼通宵不寐,先包水餃(多用素餡,取"素凈"之意),後圍坐火爐,守著家堂,以待黎明。朔日凌晨"發紙碼"(燒紙、香、"元寶"等)、放鞭炮祭奉天地諸神,迎來新年的第一天。接著全家煮食水餃。飯後,男女老少身著新裝,開始拜年。先拜自家的祖先和長輩,然後,依家族親疏與鄰里交往情況相互拜賀、請安問好。至親長輩分給晚輩兒童"壓歲錢"或糖果。翌日或第三日下午送家堂。從初三到十五日,親戚朋友攜帶禮物互相拜望,有些鄰里之間互請節酒,有條件的村鎮舉辦雜耍、演戲、說書等文娛活動。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舉國上下都歡慶春節,每個地方的慶祝方式相似中存在差別,就在萊蕪,村與村之間也不盡相同。
記錄下我們村的過年方式。那些准備就不細說的,就說說主要的
年三十早上,一般都殺雞,公雞,把雞盤起來,夜裡敬天,和供家堂用吃過午飯,在大門口和各個房門口貼上對子,廚房灶頭貼上灶君貼完對子,就請家堂,在本家族最年長的人家中請家堂,在家堂桌上,先放上一點菜,在初一早上再放很多的雞、魚等。請完家堂,各戶要在自家大門口和所有屋門口橫上一根棍子,讓去世人的魂魄不至於游盪到家中。夜幕降臨,全家一起吃晚飯,吃過晚飯,就到大門口照廳
照廳,用甘草紮成束點燃,預示來年收成火等甘草燃盡了,放一掛鞭炮,再把燃燒的灰燼繞著大門口圈起來。守護家門然後全家就回屋,看春節晚會,邊包餃子,等零點的鍾聲敲過,就開始敬天。
一般都是放整雞,大塊的肉,魚,丸子,豆腐,代表了吉利、連年有餘、富貴吉祥。送家堂在初二下午,會按家堂桌上供奉的人名寫牌位,然後在大街上,有多少人畫多少圈,每個圈內放入紙錢、香和寫有人名的牌位,把紙錢燒完,用湯澆一下(水中放少許玉米面),然後再放鞭炮,這就算送完家堂了。

3、萊蕪七月十五風俗有那些?

七月十五在萊蕪可是相當隆重的節日!在農村,每年今天要請家堂,供奉自己的祖輩,有水果,雞魚等豐盛的餐飲!晚上一家人一起吃飯!最好你親自感受一下!呵呵

4、中國山東萊蕪春節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我覺得最有特色的就是請家堂,年三十把已去的老人請到家來,擺上牌位,掛上一幅圖,進行供奉。年初一供生的,別起來的雞、魚、方塊肉。。年初一村裡的人去各家供奉的桌子前磕頭。初二是熟食。下午放鞭炮燒紙送走。

5、萊蕪中元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元節這天,按照萊蕪的風俗,家家都要擺供桌、請家堂,以瓜、果、酒、菜祭祀祖先,紙錢、元寶亦不可少。等到下午時分,最後一炷香過後,就是送家堂,家裡長者帶領全家在外面焚香燒紙,燃炮禱告,乞求上天保佑全家,列組列宗靈魂安息。
農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在萊蕪人心中不僅是對先人的緬懷與祭奠,也是對現在美好生活的祈福。更像是感恩節,既是祭祀先祖的撫育之恩,同時也是樹立良好家風的好機會。現在,萊蕪人的中元節也融入了很多現代元素,節日習俗更加豐富多彩,更是成為人們緬懷祖先、傳承文化、表達對現在美好生活祝福的方式。

6、萊蕪風俗

萊蕪風味小吃
棋山炒雞
金家羊湯 萊蕪地方特產
萊蕪香椿
蘋果
山楂
板栗
山葯
生薑

7、鄒城地區的人們過春節都有什麼風俗?

正月初一

嚴格地說,春節是從初一零點開始的。家長首先起床發紙,開門前先放一掛火鞭(據說怕直接開門遇到神),然後才能說話。其他人陸續起床。起床後婦女忙著煮餃子,男人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祭拜。招遠舊時的祭拜順序是一拜天地、二拜王母娘娘、三拜灶王、四拜財神,現在一般只拜老祖。

〔吃〕

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燃放鞭炮。為了驅除邪惡、求吉利,有的地方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飯後鍋內要放上饅頭,意在有餘頭。水餃煮好後,先盛一碗敬天地,再盛一碗敬灶君。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到兩碗,意在希望人多興旺。吃餃子充滿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吃到紅棗,意味著新的一年能起早幹活,勤勞致富;吃到栗子,意味著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長命百歲;吃到錢,就能發財。不管誰吃到其中的哪一種,大家都衷心地祝賀。

8、中國的各個地區的過年習俗

北京過年有段諺語:「(農歷十二月,即臘月)廿三(日)糖瓜兒粘;廿四(日)掃房日;廿五(日)糊窗戶;廿六(日)燉大肉;廿七(日)殺公雞;廿八(日)把面發;廿九(日)蒸饅頭;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或曰「七元」。春節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鍾寺廟可以敲永樂大鍾,白雲觀廟會可以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按傳統,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准備新的衣帽鞋,並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起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後,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後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准備好的壓歲錢。

台灣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後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福」字。年夜飯過後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後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家家戶戶在一起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過團年飯後,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的中國年俗之一。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美好前程。春節(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紅包,這天老闆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

9、萊蕪的民風民俗

風土人情
臘月二十三日為祀灶日,民間俗稱為「過小年」,亦稱小年、小年下、小年節。這天送灶神上天言事,稱為送灶、辭灶、醉司命。
祀灶是在二十三日晚間進行的。膠東地區灶神畫像貼在正屋東面的鍋灶牆上,兩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對聯,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時,擺上糖瓜、果品和一碗面湯,然後燒香叩頭,把舊灶神揭下燒掉,這就是送灶王爺上天了。燒時要加一些穀草和雜糧,好給灶王喂馬。過去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山東通常都由男人致祭,但在恩縣、博平等地卻是婦女率兒童焚香拜奠祀灶。舊灶燒了以後,有的把新灶當時貼上,有的則到除夕再貼,所以對聯又有「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來」的詞句。
祀灶多用甜和黏的食品。普通用的是糖瓜、棗等,臨朐還用羊棗、柿餅,威海用糯米餅、小糖瓜,無棣、恩縣、博平、招遠、日照等地加用黍糕或棗糕,意思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讓他上天說壞話,或者是讓灶王的嘴甜,光說好話,所以成武等地稱此為「塗神口」,有的還真在灶神的嘴上或鍋灶門口粘上一小塊糖。也有的在灶門口抹點酒糟或酒,謂「醉司命」。
供品除糖瓜之類外,有的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供面條,有的還供上用秫秸插成的灶馬、灶雞,好讓灶王爺騎馬上天,一路順風。祭祀之後,還要舉行歡送儀式。一家人跪在灶王像前,一邊磕頭一邊燒掉舊灶王像和一匹紙馬,同時老年人念念有詞:「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說好,少說歹,五穀雜糧全帶來。」那些迫切需要生兒育女的則念道:「臘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來。」這樣就算把灶王爺送走了。淄川、招遠等地在辭灶之後還有卜灶的習俗,即悄悄外出聽人說話以卜吉凶。
辭灶後,據說是諸神上天,百無禁忌,民間家貧不能成禮者多在此時嫁娶,謂之「亂歲」。古代稱大寒後10日為陽宅亂歲,嫁娶無禁。現在農村還多在年底結婚
十二月八日為臘八節。古代臘日沒有定期,到了晉代以後,都以十二月為臘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稱為臘八。傳說佛祖釋迦牟尼於這天成道。為了紀念釋迦牟尼,北宋東京(開封)各大寺廟都在這天舉行浴佛會,做七寶五味粥,這種粥叫臘八粥,又叫佛粥。後來民間也做臘八粥,甚至朝廷也做臘八粥,以贈百官。山東各地臘八日吃臘八粥極為普遍。德州的臘八粥用八種糧食和果品製作,其中必定有棗,象徵吉祥。臘八粥的棗是「早「,栗是「力」,就是早下力氣,爭取明年五穀豐收。要把臘八粥做得稠一些,粘糊糊的,粘是「連」的諧音,意味著連年豐收。黃河口墾荒人家,家有新婦,臘八日用黃米、紅棗制糕,名為「吃碗糕」。即墨把臘八節作為農家的節日,據說取自「七人八谷」,是對谷的紀念。
臘八節正是隆冬季節,天氣寒冷,俗話說:「臘八臘八,凍死叫化。」舊時,鄒平等地的地主為了表示對長工的仁慈,過了臘八節才行辭退,臨走時,贈送幾個臘八糕。
七月十五為中元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佛教傳說,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化為烈火,目連求救於佛,佛為他念《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舊時,中元節為目連救母做盂蘭盆會,後來逐漸演變為放河燈,祭祀無主孤魂和意外死亡者。德州的中元河燈場面十分壯觀。人們用瓜皮、面碗、紙張製成燈具,並以街巷為單位,製作特大紙船,紙扎目連站在船上,手持九環禪杖。中元之夜,人們把燈具和紙船放入河內,順流而下,河上頓時燈火通明,搖曳擺動,如同天上點點繁星。膠東沿海地區,由道士乘小船在海中放燈,並奏絲竹樂。德州運河兩岸的百姓,紛紛擁到河堤觀燈。滕州也有放河燈的習俗,形式與德州大體相同,不同的是,放河燈前,擺香案,念佛經,佛師一邊念經,一邊朝台下撒小饃饃,小孩子蜂擁而上,一搶而光,據說吃了能消災。長島漁民為了祭祀溺海而亡的親人,用木板秫秸製成小船,船上供溺海者的牌位和祭品,如糖果、糕點,有的甚至裝上棉衣、鞋帽及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然後點燃蠟燭,由已經結婚的同輩男子將小船放入海中。
中元節祭祖的習俗在山東較為普遍,一般都在午後帶著祭品上墳祭祖。單縣的祭品尤為豐盛,有竹子做的盂蘭盆、紙做的衣帽和一桌素食等。淄川則把祖先請到家裡祭祀,家家都在大門頂上插上五穀穗子,據說以五穀為馬,祭祀完畢後,好讓祖先跨著馬回去。
中元節的飲食一般是包子、水餃、饅頭,飯後吃蘋果、梨等時令水果。唯獨陵縣例外地稱中元節為掐嘴節,吃粗茶淡飯。

10、山東萊蕪有什嗎風俗

正月13日。楊公忌。不準出門。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