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風俗文化
1、浙江溫州的風俗有哪些?
如下:
1、攔街福
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綵,氣氛熱烈。街頭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幾集各種文娛活動。人晚燈燦輝煌管弦齊作,城門大開,任由出入、活動至午夜才息。第二天,街道又舉辦攔街福。
2、二月二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幼時常聽長輩說,如果在當天不吃芥菜飯,是會「爛頭」的。
3、過年吃「分歲酒」
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4、囡兒出嫁分糖金杏
慣例是,在「送日」(男家選定婚娶日子,通知女方)時,男家要用方盛,送到女家,一般是大的送一個,要插上彩色絨球,用玻璃匣子裝好,擺在新房中,小的則視女家親友多少而定,有多少家親友,就送多少個,表示祝賀新婚夫婦早生、多生子女,像石榴般的多子。
5、正月初一要放開門炮
正月初一全城轟響,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
2、溫州獨特的民俗文化是什麼?
1、三朝。結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後者俗稱「三日兒」。洗生婆要在「三朝」為嬰兒洗浴、更衣和檢視臍帶痕。外婆家要送禮,內有壽桃、紅蛋、花生、福壽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擺酒請洗生婆和女客。
2、芥菜飯。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瑞安縣志》記載:「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是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
4、搗年糕
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也有做成元寶狀的,最大重約3公斤,插上銀花可放在中堂長條桌上,每個房間也可擺上。這也叫「做年糕」,即年年高升的意思。
5、撣新
每年農歷十二月廿四前後,沿襲臘月「撣新」習俗,溫州全城家家戶戶掃塵驅垢,粉壁飾室,滌具曬物,每戶人家趁此機會洗去家裡一年堆積下來的污垢,准備乾乾凈凈迎春。
3、溫州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關門炮和開門炮的說法在溫州有關門炮、開門炮的說法,在網上有傳閱,我這里也來講敘自己的見聞。
在年三十晚上,溫州人家關門時做的最後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稱之為關門炮,表示舊歲平安。
大年初一清晨,溫州人家開門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門外放炮仗,稱之為開門炮,用以圖新年吉利。
開門炮關門炮一般放三個雙聲爆仗(俗稱二踢腿),不過一般備四個炮仗,俗稱「帶四放三」,留一個作預備。
這是我們在溫州過年溫州老闆們給我講的有關於過年的習俗,這很適用,我在永嘉甌北鎮這里,每年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
(3)溫州風俗文化擴展資料:
過年吃年糕在甌北鎮這里,村民都有吃年糕的習慣, 正月初一的早餐,也就是新年的第一餐一般是大年三十准備好的,菜碟一定要用高盞碗,取其高字,謂「一年高一年」。
吃年糕,我也喜歡吃,其做法有有炒年糕,煮年糕,蒸年糕,還有的就是油炸年糕,在過年當天當地的的村民是非常的熱鬧的。
4、溫州風俗有哪些?
裹粽端午家家裹粽。種類有肉棕、豆砂棕、白糖蓮子火腿棕、淮百粽和蠶豆粽等。農村人以早稻稈灰取汁煮粽,粽香耐藏,稱作「灰湯粽」、端午前一兩天,出嫁女兒必送粽給娘家。娘家回贈紙扇、香囊等物。
劃龍舟溫州東部平原,河道交錯,幾乎各村都置龍舟。南宋葉適詩「一村一船遍一邦,處處旗鼓爭飛揚。」劃龍舟從五月初一開始、至初十前後結束。賽龍舟時,河道鑼鼓喧天,數條或數十條龍舟展旗競先。岸上觀客吶喊助威,場面壯觀。解放前,常發生兩舟斗毆與觀眾擁擠坍橋落水事件。民國23年(1934)和建國前夕,永嘉藤橋、梧誕因龍舟相撞引起斗毆,溺死41人、自南來至民因,歷代政府都曾多次禁劃龍舟,效果甚微。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唯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賽龍舟:當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台灣知府蔣元君曾在台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台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70年代末,溫州劃龍舟復盛。人民政府加以引導,消除迷信色彩。加強安全措施,遂成為民間健康體育活動。扮台閣台閣有水陸兩種。水上台閣為彩舟、舟長而闊,上裝樓台,周插彩旗、台上有男女裝扮戲曲人物,形象生動、舟前後置鞦韆架,有幼童飾龍大,上下翻盪。船尾男女青年扮艄公艄婆。台閣在樂聲中緩行,見岸上掛出紅綢時,乃進退各三次已而收紅。市區幾座廟宇均備有台閣,以蟬街方仁殿最有名。陸台閣以木板為台,亦坐一組戲曲人物,由多人肩扛(後改在板車上搭台)遊行,此項活動在元宵或攔街福肘舉行。
•避邪驅疫端午,大戶人家中堂懸掛鍾馗像;門上插菖蒲和艾!
1、攔街福
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綵,氣氛熱烈。街頭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幾集各種文娛活動。人晚燈燦輝煌管弦齊作,城門大開,任由出入、活動至午夜才息。第二天,街道又舉辦攔街福。
2、二月二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幼時常聽長輩說,如果在當天不吃芥菜飯,是會「爛頭」的。
3、過年吃「分歲酒」
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5、溫州的習俗是什麼?
溫州的習俗有:
1、夏至食麵: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區的重要習俗,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
2、飲食三鮮: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即進入伏天。此時天氣炎熱,人們往往食慾不振繼而消瘦,即稱「枯夏」。此時民間有飲食三鮮之說,旨在夏令補養。
3、飲伏茶:伏茶是一種由竹葉、檳榔、荷葉等煎成的茶水,能解暑止渴。每當夏至來臨,時有善者在路邊、橋頭、亭下等處設攤免費供應伏茶。
4、插香球:亦稱「點柚燈」。農歷七月三十,相傳為地藏王誕辰,這時正值新柚上市,溫州民間有點柚燈習俗,即將插滿香的柚掛在檐下或陽台上。次日切開全家共享,認為可消災得福、避凶趨吉。
5、糖金杏:石榴,溫州方言叫「金杏」。糖金杏是將白糖染紅煎汁,用石榴狀模具壓制而成。「女兒出嫁分糖金杏」是溫州舊時特色民俗。在那一天,男家向女家送上插有彩色絨球的大小糖金杏,希望新婚夫婦像石榴般地多子多福。
6、溫州民俗文化有哪些?
1、晉南木版年畫
產於山西晉南。遠在宋、金時期,晉南臨汾一帶的造紙、刻版、印刷技術已相當發達,於是,木版年畫也就應運而生。在甘肅黑水城附近一古塔中發現宋、金時期平陽城姬家雕印的一幅木版年畫《四美圖》。
2、藍夾纈技藝
藍夾纈技藝為我國傳統印染「四纈」技藝之一,是我國雕版印染、印刷的源頭。其技藝曾普遍流傳於浙江南部的溫州市,至今下轄的蒼南縣以及瑞安和樂清兩個縣級市均得到較好保護和傳承。夾纈起於秦漢,盛於唐宋,唐明皇曾將其作為國禮饋贈給各國遣唐使。這些實物的殘片,至今被英國大英博物館、日本正倉院等世界一流博物館視為國寶級珍藏品。
3、細紋剪紙
細紋剪紙又名細紋刻紙,流行於樂清。最初多應用於龍船燈或窗欞裝飾,後婦女用它作綉花底圖,綉成帽花、鞋花、肚花、肚兜花,故又稱剪花。這種細紋刻紙,構圖雋秀優美,刀法精妙人微。景細線紋闊度只有一毫米,1公分闊度薄紙能刻22刀,每刀間隔不到半毫米,細如發絲;且疏密有致,和諧美觀。
4、樂清細紋刻紙
樂清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沿海,樂清細紋刻紙是當地流傳的一項絕藝,主要集中在樂清市象陽鎮的寺前村、後橫村,北白象鎮的東才村及樂成鎮、柳市鎮、翁陽鎮等地。樂清剪紙源於樂清民間剪紙「龍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據《樂清縣志》記載,元代大德年間,「社裡笙歌達旦,通衢剪綵為眾共賞,與民同樂」。這里的「剪綵」就是剪紙。
5、十五巧板
十五巧板,是在七巧板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智力玩具,由清同治年間童葉庚發明,又名「益智燕幾圖」。燕幾圖,由宋紹熙年間(1194年左右)雲林黃長睿創造,既作娛樂,又可供古玩陳列,最初主要是文人閑居時玩的一種室內游戲,後來流傳到民間,逐步演變為拼圖巧板智力玩具。
7、浙江溫州的風俗有哪些?
浙江溫州的風俗有
1、正月燈:農歷正月,辭舊迎新,家家戶戶張燈結綵,喜度春節。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燈節)的活動最熱鬧,各式民俗燈藝紛呈輝映,可謂「萬家燈火不夜天」。
2、二月鳶:「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風箏,溫州人習慣叫鳶。農歷二月,風和日麗,正是孩子們野外放風箏的好時光。
3、三月麥稈作吹簫:農歷三月,正是農家麥子收成時節。孩子們憑著自己靈巧的小手,將曬在路旁的麥稈芯折成一段,放在嘴裡當簫吹,居然能吹出悠揚的聲音來。
4、四月四做做戲:農家最閑是四月。所以在這個時節,劇團都紛紛下鄉演出。孩子們也最喜歡跟隨大人去看戲,湊熱鬧。
5、五月五過重五:農歷五月初五是民間傳統的端午節,溫州人俗稱「重五」。民間過重五節,不僅要吃粽子、吃雞蛋、插菖蒲,還有一項非常熱鬧的活動,就是劃龍舟比賽。
8、溫州風俗有哪些?
1、攔街福
攔街福舉行之日通衢設紅樓,扎花門,張布幔,懸燈結綵,氣氛熱烈。街頭上演戲曲、彈詞、木偶,以及滾龍、踏高蹺、猜燈謎幾集各種文娛活動。人晚燈燦輝煌管弦齊作,城門大開,任由出入、活動至午夜才息。第二天,街道又舉辦攔街福。
2、二月二吃芥菜飯
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幼時常聽長輩說,如果在當天不吃芥菜飯,是會「爛頭」的。
3、過年吃「分歲酒」
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過去酒席上會用十隻硃砂高腳紅碗,盛著十樣冷盤,叫"十全"。其中除雞、肉外,要有花生(結子)、柑桔(大吉)、鯉魚(跳龍門)、豆腐(家門清潔)等,而且每碗必須要有一塊切成薄片的圓形紅蘿卜頭蓋在頂端,以示討彩。
4、囡兒出嫁分糖金杏
慣例是,在「送日」(男家選定婚娶日子,通知女方)時,男家要用方盛,送到女家,一般是大的送一個,要插上彩色絨球,用玻璃匣子裝好,擺在新房中,小的則視女家親友多少而定,有多少家親友,就送多少個,表示祝賀新婚夫婦早生、多生子女,像石榴般的多子。
5、正月初一要放開門炮
正月初一全城轟響,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
9、溫州民俗特色有哪些?
1、攔街福,溫州城內每年農歷二月初一從康樂坊開始,至三月十五日五馬街止,主要街道依次舉行祈福活動,稱「攔街福」,為地方性傳統節日。
2、芥菜飯,農歷二月初二,溫州素有吃芥菜飯的習俗,謂可以防止生疥瘡。《瑞安縣志》記載:「取芥菜煮飯食之,雲能明目,蓋取清精之義」。芥菜飯佐料有肉絲、香菇絲和蝦米等。
3、吃巧食,每逢七夕吃「巧食」習俗。「巧食」是米粉拌紅糖、蘸芝麻製成,有舌形、指形等。夜把「巧食」拋在瓦背上,酬謝喜鵲搭橋之功,並望多給人間報喜。
4、三朝,結婚和孩子出生的第三天,都叫「三朝」。後者俗稱「三日兒」。洗生婆要在「三朝」為嬰兒洗浴、更衣和檢視臍帶痕。外婆家要送禮,內有壽桃、紅蛋、花生、福壽糕及四季衣物。主家要擺酒請洗生婆和女客。
5、五月忌,農歷五月,多陰雨天,衣、物都容易霉爛,稻田亦易遭蟲害,認為五月諸事不吉,稱為「惡月」,採取不嫁娶,不造船等迴避的辦法。
10、浙江溫州的家鄉風俗有哪些?
浙江溫州的家鄉風俗:
1、曬醬油肉和鰻鯗
溫州人習慣大約在農歷十一月份就開始曬醬油肉和鰻魚鯗。用生瘦豬肉、生雞鴨放在醬油中泡浸,然後曬干食用,別有風味。
2、搗年糕
搗年糕也叫「搗糖糕」,用糯米摻些秈米,加上紅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搗韌,然後做成長方形,瑞安叫「慢食」。有年年高升的意思。
3、分歲酒
除夕夜合家同堂,擺酒聚餐,或邀請好友親朋同食,開懷暢飲,稱「分歲酒」。因為除夕是新舊年交替的分界線,吃分歲酒,意即新舊歲由此夜而分。因此,這餐飯不論貧富,都要盡量辦得豐盛些。溫州人很講究吃「分歲酒」,又稱「年夜飯」。
4、開門炮
正月初一凌晨,家家戶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爭先恐後打「開門炮」,全城一片爆竹聲,象徵送舊迎新和接富,俗謂「接年」。
5、元宵燈會
鬧花燈是中國傳統元宵佳節的慶祝活動,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在溫州瑞安的曹村,元宵節鬧花燈還有求取功名、登科及第的涵義。瑞安曹村有「神燈現,名士出」之說,曹村人將花燈視為神燈,它可以照亮士子的前程,為士子的科考之路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