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為亡人做七的風俗

為亡人做七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6 19:58:30

1、東北地區老人去逝後燒七的習俗

人去世以後,按照傳統喪葬民俗,親人要為逝者燒七,南方稱為「做七」。燒七的本質是為亡人免災免難,順利闖過七個關口,然後進入輪回,或超升仙界,或打入十八層地獄,或重新投胎等等,這個過程稱為六道輪回。今天對東北喪葬習俗做以介紹,講述下燒七的習俗。
頭七:也稱「一七」或「上望」、「回魂夜」。第一個七天,亡人在鬼差的押解之下,登上望鄉台,回頭看看家園。這一晚上,亡人的靈魂可以回到家中,見到兒女頭戴孝布,身穿孝紗痛哭流涕,才明白自己已經去世,即將踏上陰間路程。在東北喪葬中,「頭七」要為逝者擺供,讓逝者享受吃喝。兒女為逝者紮上「登天梯」和「登天靴」,並焚化香燭紙錢。「頭七」很重要,標志著逝者正式踏上陰間的路程,進入鬼道,所以要保證亡人的錢財充足,用於沿途打點,所以在喪葬中往往會多加焚燒。另外還有配上九朵蓮花,希望亡人往生西方。
在東北喪葬習俗中,燒七燒單不燒雙。也就是燒頭七、三七、五七、七七,二七、四七、六七不用燒。在這里介紹一下燒七的須知。1、供品擺單數,另配筷子三雙,酒三杯,三炷香。2、燒七燒單不燒雙,七七可以不燒。3、燒七忌七,日子逢陰歷初七,十七,二十七日時,提前一天燒。4、長周年短百天。(周年可以延後一天燒,百天可以提前一天燒)5、燒一周年、三周年,二周年可以不燒。在東北喪葬習俗中,三七就是簡單的祭祀,沒有特殊要求。在這里說一下燒七所用物品。
五七:五七是閻王關,亡人到了酆都城五殿閻君那裡接受審判。相傳閻王爺沒有女兒,所以特別羨慕那些有女兒的人,並會減輕對亡人的處罰。所以,到了五七,兒女會為亡人燒上五盆花,花則代表女兒,民間有「五七三十五,亡人正受苦,女兒來講情,少打三十五」的說法。五七決定著亡人的何去何留,所以,要想把亡人從陰間超度出來,五七是很重要的一關,如果頭七和五七,出理明白,真正把亡人從鬼道超度出來,那麼所做的一切佛事法事才會生效,否則都沒有用處。在東北喪葬習俗中,燒五盆紙扎花時,要看亡人有幾個女兒,需要摘下幾朵花,從墳地回家的路上扔掉,無女兒則不摘,全部燒掉。

2、死人做七是什麼意思?

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

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2)為亡人做七的風俗擴展資料:

除了做七外,還有許多其它祭奠活動。死後60日,要舉行「六旬祭」,祭儀略同做七。福州在「六旬祭」時,於盛滿清水的臉盆中放一隻抽空蛋黃、蛋清貌似完好的空雞蛋一起祭祀。

俗雲人死後60天,亡魂要經過陰府奈河橋,當他從奈河中撈起此漂浮的雞蛋時,發現指甲全部脫落,才知自己已經死亡。供奉空雞蛋之俗即源於此。死後百日,又要奉行「百日祭」。死後1周年,奉行「周年祭」,古稱「小祥」。死後3年,舉行「三年祭」,古稱「大祥」。

3、人死後,頭七很重要,民間頭七又有哪些忌諱

「頭七」是指人去世之後的第七天,燒「頭七」紙,就是指「頭七」這一天,為逝去的親人燒一些紙錢。各地「頭七」的習俗比較多,說法也很多,但是一般都認為,死者的魂魄會在逝去的第七天回家,所以趁著逝者回歸之時,給逝者燒一些紙錢。「頭七」這一天的忌諱比較多,簡單舉幾個例子。

①逝者故去之後,傳說七天之內,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亡,所以也談不上稱之為「鬼魂」,在「頭七」歸家之時,家人絕對不能其口舌之爭。如果「頭七」之日,家內有口舌,逝者會感覺悲傷,希望家中安寧,從而留在家中,不可離去,使得其投胎之期推遲,從而成為孤魂野鬼。

②「頭七」燒紙錢之時,要在家裡擺好酒席,而且越豐盛越好,畢竟「頭七」這天,是多位陰間的官員押送逝者回到家中,而這些陰間的官員口味也不相同,所以盡量搞的豐盛一些,以使得這些陰間官員吃飽喝足,不在畏難逝者。

③「頭七」這天不要去墳地祭祀,畢竟這一天逝者是要回家的,並不在墳地,所以要在家中祭祀;同時家中坐月子的女人,戴眼鏡的人,都不能在家,都要出門迴避,以免沖撞到逝者和各路陰間的官員,因為過了「頭七」之後,逝者就要開始黃泉路了,將一去不復返了。

以上說法都屬於傳說,並不是確有其事,而且各地風俗不一,很多地方特別注重「頭七」燒紙,而部分地區根本都沒有「頭七」這一說。「頭七」習俗源於宗教,大約在東漢之後,南北朝時期才開始興起,之所以定「七」為忌日,就是源於六道輪回說,所以宗教影響甚遠的地方,「頭七」講究就比較多;宗教影響相對差的地方,「頭七」講究也就相對差一些。

4、什麼是喪事的頭七,有什麼忌諱嗎

頭七:

舊時迷信:人死後的第七日,家人會為逝者准備其生前最喜愛的食物及物件以作最後的致意,中國人稱這天為頭七。

頭七如何祭奠親人: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系出嫁女兒負責, 「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 「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 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 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天, 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 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做七除上壽者照七七四十九日為尾七外,未上壽者即俗所謂「死人快過日」, 一般多自二七起短為六日,因此實則做尾七為第四十三日。
舊時,中上層人家多是有自己家族的墓地,亦稱林地、祖塋。城區人家,多是請幡杠行的專業人員辦理下葬事宜;農村人家,是由本村鄉親中的壯年男子辦理。
墳墓多是「竄洞子」壙穴,即先下直(豎)坑,再沿坑底掏一橫向洞穴。下葬時,懸棺入直坑,再推棺入橫洞穴內,用石板封洞口,墳土堆在直坑上,墳狀呈馬鬣式。
富有人家則用磚石作拱碹墓頂,稱「大發碹」。一般人家是用磚石將直坑砌成石匣,下棺後,上口蓋條石,墳土堆在石匣上,俗稱「金井子」。
最簡易的是挖一能容棺的直坑,墳土堆在棺上,俗稱「直坑子」。掩土時,要由親族中有地位的人先鏟第一杴土,隨後眾人揚土,堆起墳頭,墳前立碑。

葬後祭祀:

下葬三日後,家人持祭品去墓前拜祭,俗稱「圓墳」。自亡故之日始,逢七天要上墳祭祀,直至五七,以五七為最隆重。
此後,再至百日、周年和每年的清明、農歷七月十五日、十月一日,家人要去墳前致祭。
建國後,仍沿襲木棺土葬之喪俗,繁瑣迷信的喪葬儀式漸簡化。60年代,建火化場,逐漸推行火葬。一般喪禮,人死後,家人發訃告給親友,家人臂帶黑紗,弔唁者胸前戴小白紙花,贈送花圈,上掛輓聯。一般停屍3天,即運送死者至火化場,舉行追悼會或向遺體告別儀式。舉行告別儀式的時間,根據死者的家庭情況而定,如果死者家中尚有老人在世,於上午舉行告別儀式,反之則在下午舉行。火化後,有的將骨灰盒存放火化場骨灰堂,有的取回家中或埋至地頭田邊。近年購買墓地埋葬骨灰盒的漸多。在辦理喪事時,有些人家仍沿襲叩頭報喪、燒紙祭奠亡人等舊的喪俗。

5、喪葬後七七怎麼過

在做七時,以第一、三、五、七個「七日」祭較為隆重,其餘略簡,有些人家只做首七和尾七。漳平不做「四七」或只做第一、三、五、七四個七日祭。

第一個七日祭又稱「頭七」或「頭旬」。俗傳至此時死者方知自己離開人世,亡魂將歸宅看望子孫。為此,喪家於是日午夜以後開始哀哭,並延請僧道誦經致祭,焚化紙錢、靈屋等迷信品。近年來還有焚化用五色紙糊成的電視機、電冰箱、小轎車、飛機等家用電器與現代交

通工具模型(放在紙竹紮成的船中焚化)。在南平,還要把送葬時扎在腰上的麻繩等物在此時一道焚化。在寧德,孝男孝女跪在大門口連聲呼叫「父(母)親回來啊!」,然後用斧頭將一個飯碗打破,全家慟哭,再舉行祭奠儀式,俗稱「呼七日」。在福州,做頭七時,要用竹竿挑燈於門口作為標志,親朋若想「寄錢」給陰間的親人使用,也可到做七的家中燒紙錢,托新亡的人帶去。

「三七」在閩南稱之「查某子(女兒)旬」,由出嫁女偕女婿備辦豐盛祭品來娘家祭奠,往往也要請僧道誦經。舊時有錢人家還要請戲班演戲,劇目多為宣揚孝道的內容。諸如《目連救母》、《打虎救度》等。

「五七」大多數地方仍由孝男祭奠,儀式相當隆重。在漳平要舉行「填還」儀式。「填還」即「償還」,意為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請僧道誦經拜懺,短則一晝夜,長則七晝夜。富裕人家還要設「巡庫」,即焚化許多靈厝、紙錢、紙人、紙馬等給剛死去的親人和其他祖先享用。

在閩南,「五七」俗稱「查某孫旬」,即由孫女、侄女致祭,儀式與「三七」略同。中午每個出嫁女須辦一桌酒席宴請族人和親友,傍晚燒靈厝,接著奉靈位入祠堂或祖廟。入祖廟後,舉行告土地祭和安土地祭。從祖廟返回時,還要祭門神、祭土地神、祭灶神等。女兒旬、孫女旬各地時間不同,莆田「二七」為孫女旬,福州則「六七」為女兒旬。俗傳女兒、孫女(侄女)所供奉的祭品,新亡者可以全部獨得,而孝男做七時所供奉的祭品則由陰間的祖先優先分享,新亡者不一定能得到。

「七七」又稱「滿七」、「尾七」等,儀式略同「頭七」。有的地方又稱「七七」為「起服」,即除去孝服,換上吉服。婦女在頭上別一麻布,男性在衣襟上別一黑紗,以示悼念。

(5)為亡人做七的風俗擴展資料

做七,亦稱「齋七」、「理七」、「燒七」、「作七」、「做一日」、「七七」等。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6、喪事的做七是什麼回事?

舊時漢族喪葬風俗,流行於全國各地。即人死後(或出殯後),於「頭七」起即設立靈座,供木主,每日哭拜,早晚供祭,每隔七日作一次佛事,設齋祭奠,依次至「七七」四十九日除靈止。

佛教認為,除罪大惡極的立即下地獄,善功極多的人立即升天,靈魂一般並不能夠馬上轉生。沒有轉生的亡靈不是鬼,是在死後至轉生過程中的一種身體,等待轉生機緣的成熟。所以,人死之後七個七期中,孝屬或親友如果能請僧人來為他做些佛事,亡者即可因此而投生到更好的去處。

(6)為亡人做七的風俗擴展資料

「一七」,即人死後七日,喪家舉行隆重儀式,設靈位、供木主,上香叩拜,燒紙箱焚楮鏹,請僧道誦經、拜懺。

「二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祭奠,燒紙楮,請道士誦經等。

「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

「四七」,祭禮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進行祭奠。

「五七」,在七七中,五七祭儀尤重,這天,喪家舉行祭奠,焚楮燒紙,請僧人、道士放焰口。親友也攜紙錢、錫箔元寶(也有送現金)助祭,喪家要辦酒席招待。

「六七」,祭奠一般從簡。這天家人備酒饌、供羹飯、焚紙楮祭奠。

「七七」,又稱「滿七」,「斷七」,祭過此七,燒七即完成。「七七」後,孝子才可「弟頭」、「修面」和到親友家做客。

7、民間人死後要做七七是什麼意思

七七是指七七四十九天這個民間習俗。

七七四十九天來源於佛教,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學者多認為燒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范圍,走向世俗化。

民間的「七七四十九天回煞」儀式:

民間還有一個「回煞」(又名「回殃」、「出煞」)儀式。據說人死後陰魂還留在家裡,「回煞」就是閻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內的某個時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陰曹地府;還有一種說法,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出煞」的日期和時辰,由陰陽先生根據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時間算定。

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台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檐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

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裡多待一會兒。這時,一家老少躲得遠遠的,待規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才可以進家。滿百日和周年時,還要燒紙祭奠。在人死後的半年或一年時,再給死者做一次道場。

8、三七燒紙有什麼講究

三七燒紙,也稱「燒三七」。「三七」由女兒或者兒媳辦理,燒三七,比較簡單,主要是燒一些紙等冥幣。供品一般為單數,比如三、五樣水果、點心。並且每樣水果、點心為三個。一般為三七那天的下午,落太陽前,進行祭奠。

大家都知道,人逝去時一般會舉行喪事,而在喪事中又有很多禮儀是要講究的。那麼「三七燒紙」通常都有些什麼講究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些吧!

詳細內容

01

「三七」,亦稱「散七」,這夜,孝子擎香火,到三岔路口呼喊亡人姓名或稱謂,或上墳焚香接亡靈回家,家中設奠。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

02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設齋祭奠死者,稱為「燒七」。「三七」即第三個「燒七」,也就是人死後的第二十一天。「燒七」 一般看死者幾個兒子,就不燒那"一七」。如有三個兒子,則不燒「三七「,而「三七」也一直有著由女兒或者兒媳辦理燒紙錢、燒香的儀式這種說法。

03

每「七」均需上墳為死者燒紙錢,尤以「三七」、「五七」、「七七」最重要。七個「七」中如有一個以上的「七」與農歷日期中的「七」相吻合,稱為「犯七」,如果沒有「犯七」,孝子則要在「復山」前討足一百戶人家施捨的米,用來在「復山」那天招待前來祭奠的親朋。

04

若逢七之日與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與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意思是說,犯七有利於活人,但亡人卻會因此而受罪遭難,所以,遇此情況,活人需要為亡人消災救難,也就是需要上墳為亡人淋七。

05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而三七燒紙的供品一般為單數,比如三、五樣水果、點心。並且每樣水果、點心為三個。一般為三七那天的下午,落太陽前,進行祭奠。但因各地風俗不同所講究的方法也大多不同。

9、亡人過七七有什麼講究?人過了七七就結束了這世

傳說,人有三魂七魄,人死之時七魄先散,三魂再離。之所以人死後過“七”,就是傳說人的這七魂每隔7天就會散掉一個,直到七七四十九天後,就徹底散完了;而三魂,則是一年離開一魂,直到三年後徹底離開,所以民間有祭日墳上三年的說法。這就是人去世之後“過七”、“上三年祭日墳”的由來。所以說,人一旦過了七七,基本上這一世就結束了,過完三年之後,三魂也徹底離開。


在“過七”的習俗當中,頭七和五七最為隆重,傳說頭七是亡人回家探望親人的時刻,這時候亡人的三魂七魄基本都還是全的,回家後能認出家人,所以這時候家人最好都要一起給亡人過頭七,讓亡人徹底放下今生的念想;五七是最大的一個七,要扎紙所扎馬,遠親近鄰,能到的都要到,子女要擺祭,即以生豬頭、活雞和活鯉魚擺三牲祭。
這些七過完了,很快來到了六七、七七,特別是七七,也叫“斷七”,今生緣斷,亡人要投胎重新做人,一般來說七七隻要最親近的子女和堂兄姐妹參加即可,這一天也沒有太多的講究,燒燒值錢,上一些供養,磕磕頭,壓上新的墳頭紙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過七的日子要看好,是不是“犯七”,所謂的“犯七”就是過七的日子正好碰上農歷初七、十七、二十七,這樣犯七對亡人不利,需要在墳頭插小白旗,避免亡人在陰間受罪。

10、什麼是頭七三七和五七

頭七」是中國人的喪葬習俗,根據逝者死去的時間,再加以天乾地支算出來的時間,一般認為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此後每七天一祭,依次類推,「三七」即逝後的第二十一天,「五七」即逝後的第三十五天,「七七」即逝後的四十九天,至此結束。

頭七由兒子辦理 燒紙錢 燒香 備牲畜菜餚奠祭

三七由女兒辦理 燒紙錢 燒香

五七由出嫁孫女辦理 燒紙錢 燒香

七七為滿七 由兒子辦理 燒紙錢 燒香 備牲畜菜餚奠祭

白天之後 燒香祭祀

1: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樑、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2: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一次紙,燒七次,過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目前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一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

頭七怎麼算?

七個子時 迷信的說法是7個子時以後來看看就該走了 不見親人是為了不留戀世間成遊魂 准備的飯是祭不能說是晚飯 第七個子時的時候那些東西就應該在遺像前了。

頭七,一種中華民族的喪殯習俗。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