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世界上不同國家風俗習慣和差異

世界上不同國家風俗習慣和差異

發布時間: 2022-11-05 16:28:56

1、中西方過節習俗有什麼差異

中西方習俗差異 1. 英美人姓名:名前姓後;中國人姓名:姓前名後。 2. 英美人忌諱問年齡(age)、 婚姻(marriage)、 收入(income)等問題。 3. 摩洛哥(Morocco)人認為"3"會帶來昌盛;香港(Hong Kong)人非常喜歡"3",含義"高升";西方人認為"3"不吉利,點煙忌諱第三次點著。西方人推崇"7",禱告說7遍,孩子生後第七天請客,婚後7日舉行紀念;而中國人逢"7"不探望病人。西方人忌諱"13",認為13是不幸的象徵,許多樓不設第13層。 4. 歐美人厭惡突然拜訪;中國人則對其感到驚喜。 5. 美國人離開晚會時通常不握手告別;中國人離開或會晤前總要打招呼或握手告別。 6. 中國人出門訪友,進客人家門脫帽有禮;墨西哥(Mexico)的一些地區進屋脫帽被視為敵意之舉;美國人遇友人向上提一提帽子,點頭致禮;義大利(Italy)男子要將帽子向下拉一拉。 7. 中國人走人行道靠右邊(right);而英國人走人行道靠左邊(left)。 8. 中國人就餐時多用筷子(chopsticks);西方人則習慣用刀叉(knife and fork)作為進餐的工具。 http://hi.baidu.com/woshixuchujun/blog/item/6226ad862c595c3e66096e59.html

2、有哪些許多國家習俗差異的例子

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 1.日本 日本人性格內向,感情細膩,注重禮節,講究禮貌。大多信奉道教和佛教。 鞠躬禮是日本人的傳統禮節。日本人在交往談話時,經常使用自謙語,特別是婦女,在與人交談時總是語氣柔和,面帶微笑,躬身相待。日本人最常用的敬語有:「拜託您了」、「請多多關照」等。 日本人日常飲食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傳統的日本飲食方式,又稱「和食」。第二種是中餐。第三種是西餐。他們常以米飯為主食,副食以海鮮和蔬菜為主,喜吃生魚片、生瓜果蔬菜,喜喝醬湯,泡菜幾乎每餐必備。日本人的口味多為咸鮮、清淡少油、稍帶甜酸和辣味。 日本人忌諱「4」和「9」(在日語中與「死」、「苦」同音),上菜道數、安排客房均要避開這兩個數字。在日本,荷花常用於喪事,因此一般不要送荷花,也不要贈送帶有荷花圖案的物品。菊花是日本皇室專用花卉,一般不得隨便使用。日本人喜愛仙鶴和龜,因為這是長壽的象徵。而對飾有狐狸和獾圖案的物品很反感,認為它們是貪婪、狡詐的象徵。 2.泰國 泰國是佛教王國,有「千佛之國」、「黃袍佛國」之稱。在泰國,90%以上人口信奉佛教,男子成年後,必須削發為僧出家一次,否則,不僅會遭到社會的蔑視,而且會受到家人的冷漠。出家人可終身為僧,也可隨時還俗。僧侶有許多特權。 泰國人以大米為主食,副食以魚、蝦和蔬菜為主。喜歡吃富有刺激性的調味品,如辣椒、蔥、蒜、姜等。不吃海參、牛肉。食物中不習慣放糖,餐前有先喝一大杯冰水的習慣。僧人們每天早晨四五點鍾起床,參加完早課後便三五成群托缽外出化緣,家家戶戶將食品放在門前,任僧侶領回廟中食用。僧侶不禁肉食。 泰國人很講禮貌,傳統禮節為合掌禮。政府官員和知識分子有時也行握手禮,但男女間不能握手。與泰國人交談要迴避政治、王室等話題,絕不能講對佛教、國王不敬的話語。可以詢問個人情況,接受禮品不當面打開。泰國人認為左手不潔。不能用左手遞物或接物。泰國人認為頭是最神聖的部位。不能隨意摸別人的頭,小孩子的頭只能讓國王、高僧或父母摸,別人是不能摸的。睡覺時,忌諱頭向西方。到寺廟燒香拜佛或參觀游覽時,必須衣冠整齊,進佛殿要脫鞋。婦女要避讓僧人。 3.美國 美國人多數信仰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美國人談吐幽默、性格開朗,對人有禮貌,但沒有過多的客套,以不拘小節而著稱。美國人獨立性很強,充滿自信。他們講話沒有自謙之詞,從來不談自己不行。美國人崇拜強者,不同情弱者。 美國人飲食習慣比較隨便,他們喜歡食用含脂肪很高的牛肉、豬肉、雞、魚、蝦、蛋及各種蔬菜、水果。口味清淡,對菜的要求是量小、質高、咸中帶甜。美國人不吃蒜,忌食各種動物的內臟,沒有食醋的習慣,喝飲料時,大都喜歡加冰塊。 美國人站立談話時,習慣保持一定的距離。在表示驚訝時,不要伸舌頭,否則會被看做是侮辱人的舉止。美國盛行「女士優先」。美國人大多怕熱不怕冷,旅遊時喜歡房間設備齊全,注意室內外衛生。美國人忌諱「13」,反感別人打聽他們的年齡、收入等個人問題。視蝙蝠為凶惡之物,厭惡帶蝙蝠圖案的物品。 4.加拿大 加拿大人熱情、好客、朴實、隨和,很容易接近,熟人見面可握手或擁抱,人們喜歡直呼其名,不加「先生」、「太太」稱呼,以示友善親近。 加拿大人以肉食為主,麵包消費量較少。主食有牛肉、魚、雞、土豆、胡蘿卜等。烤牛排是加拿大的名菜,也是家常菜。口味清淡,一般不用蒜味、酸辣味的調味品,不吃辣味菜餚。喜飲啤酒,飯間多飲礦泉水、果汁。很多人喜歡中國菜。 加拿大人不隨便送禮,一般遇有同事分別、朋友生日或結婚才送禮。收到禮品必須當面打開,並表示感謝。忌諱數字「13」及「星期五」。對年紀大的人稱為「高齡公民」,忌說「老」字。忌送白色的百合花(系葬禮用花)。 5.英國 英國人見面時,互相握手問好,一般不行擁抱禮。有「婦女第一」、「女士優先」的社會風氣。 英國人不大講究烹飪,普遍喜歡快餐。口味清淡,菜餚量小而精,注意營養成分,喜歡喝茶,尤其喜歡中國的祁門紅茶。喝茶時,一定要先倒一點兒冷牛奶在茶具里,然後再沖熱茶,加一點糖,假如先倒茶再放牛奶就被認為是沒有教養。 英國人墨守成規,少言寡語,不愛交際,忌打聽私事,也不喜歡將自己的事情隨便告訴別人。尤其是婦女的年齡,從不許別人過問。議論天氣和新聞是英國人見面時最普遍的話題。當英國人給你提意見或談正經事時,要態度嚴肅,認真聽講,否則會引起誤會。安排英國客人的住房時,要注意他們喜歡住大房間並願獨住的特點。在英國忌諱數字「13」和「星期五」,忌一根火柴點三枝煙。忌用大象圖案,認為大象是愚蠢的象徵。 6.法國 法國人開朗熱情,講話直率,講究禮貌,在舉止行動上處處體現「女士第一」。法國人見面時常親面頰或貼面頰。長輩對小輩親額頭。法國人如同信奉天主教的其他歐洲人一樣,對結婚紀念日頗為重視。 法國的烹調享譽世界,法國菜是西餐中的佼佼者,其特點是香味濃厚、鮮嫩味美,講究色、香、味,注重營養的搭配。法國人以肉食為主,麵包是法國最普及的食品,而且特別注重麵包的味道。乳酪消費量佔世界第一位。法國人吃飯時大都飲酒且喝酒比較講究。喜飲礦泉水,不喜歡吃辣。 法國人與陌生人交談時,和歐美其他國家的人一樣,一般不詢問年齡等個人私事,忌諱數字「13」。忌送香水給法國女性(在法國送香水給女人意味著求愛)。認為核桃是不吉利的東西。鮮花是備受法國人歡迎的禮物,但是到朋友家做客,忌送紅玫瑰(情人的禮物)和菊花(表示對死者哀悼)。 7.俄羅斯 俄羅斯是一個好客的民族,用麵包和鹽接待貴賓,以示熱烈的歡迎和崇高的敬意。麵包要放在鋪著綉花面巾的托盤上,麵包上面放一小包鹽。 親吻、擁抱和握手是俄羅斯的重要禮節。尊重婦女是俄羅斯的社會風尚。 俄羅斯人的主食是麵包和肉類,大多喜食黑麵包。以吃冷飲和冷盤而聞名,多數人喜飲烈性酒。最喜歡的熱飲料是紅茶,習慣在茶中放糖。俄羅斯人口味濃重,喜咸酸味,不怕油膩。 「13日」和「星期五」被俄羅斯人認為是不祥之日。俄羅斯人喜歡用單數,如送花要送一枝、三枝、五枝等,雙數反為不吉利。數字「7」意味著幸福或成功。他們認為紅色象徵吉祥與幸福,而黑色表示肅穆和不祥。與俄羅斯人初次談話時,不宜問生活細節,尤其對婦女,不能當面問她們的年齡。應邀到朋友家作客,不能坐床,坐床是極其不禮貌的行為。 8.德國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守時間 喜清靜,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在原聯邦德國(現東部德國),年齡、職業、婚姻狀況、宗教信仰、政治面目甚至個人收入,除關系極親密的人以外,別人是絕不得提出這類問題的,尤其對女性,更得十分注意。 德國菜以酸、咸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烹調肉食的方法,有紅燒、煎、煮、清蒸,還有特製的湯等,偏油膩,他們一天的主餐是午餐,而午餐的主食大抵為燉的或煮的肉類,其肉食品以羊肉、豬肉、雞、鴨為主,但是,他們大多數人是不愛吃魚,只有北部沿海地區少數居民才吃魚。他們還愛吃馬鈴薯、色拉等。德國人吃起馬鈴薯來簡直不厭其多。他們種出來的馬鈴薯,味道之佳,有口皆碑。德國人之所以拿馬鈴薯為主食,原因就在這里。 忌諱「13」和「星期五」,要是13日碰巧又是個星期五(有「黑色星期五」之說),人們會特別小心謹慎。 忌諱茶色、黑色、紅色和深藍色。在德國穿黑鞋尤其別系白鞋帶,因為那是納粹的標志。刀、剪和餐刀、餐叉等西餐餐具。因為有「斷交」之嫌。向德國人贈送禮品時,不宜選擇刀、劍、剪、餐刀和餐叉,因為這表明凶兆。而以褐色、白色、黑色的包裝紙和綵帶包裝、捆紮禮品,也是不允許的。 不宜隨意以玫瑰或薔薇送人,前者表示求愛,後者則專用於悼亡。玫瑰表示愛,香水與內衣表示親近,即使女性之間,也不宜互贈這類物品。 9.韓國 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很強,反對崇洋媚外,倡導使用國貨。在贈送禮品時,最好選擇是鮮花、酒類和工藝品。最好不是日本貨。和韓國人交談,最好是談韓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少談政治問題,特別是當地政治。切記不要提起朝鮮。不要把漢城稱作京城。韓國有男尊女卑的講究,進入房間時,女人不可以走在男人的前面,女人須幫助男人脫下外套,坐下時,女人要主動坐在男子的後面。不可以在男子面前高聲談論。韓國人見面時的傳統禮節是鞠躬,男人之間見面打招呼互相鞠躬並握手,握手時或用雙手,或用左手,並只限於點一次頭,女人一般不與人握手。 喜歡吃辣和酸的食物,主食主要是米飯、冷麵。韓國人喜歡泡菜,口味偏辣,多燒烤,少油水。而且韓國人不喜歡放味精,絕對的原汁原味。韓國人愛吃牛肉、雞肉和魚,不喜歡吃羊肉、鴨子以及油膩的食物。狗肉是他們喜歡吃的肉食之一。 韓國人忌諱的數字是「4」和「13」,「4」在朝鮮語中的發音、拼音與「死」字完全相同,是不吉利的數字。所以,韓國樓房沒有四號樓、旅館不稱第四層等等。韓國人一般不用紅色的筆寫自己的名字,也不要當他的面用紅筆寫東西,因為韓國寫死人的名字時用紅色記載的。

記得採納啊

3、世界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英國:元旦前一天,家家戶戶都必須做到瓶中有酒,櫥中有肉。英國人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英國人在除夕的深夜,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按英國人的風俗,除夕千夜過後,朝屋裡邁進第一隻腳的人,預示著新的一年的運氣。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黑發的男人,或是個快樂、幸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將全年吉利走好運。如果第一個客人是個淺黃頭發的女人,或是個憂傷、貧窮、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將遭霉運,會遇上困難和災禍。除夕在親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談前,要先去撥弄壁爐的火,祝福主人「開門大吉」。在英國中部的一些地區,新年早上出門時,不管熟識還是陌生,都會互送銅錢,他們認為這樣做,不但對方一年有財氣,同時也會給自己帶來幸運。  

印度:印度的元旦被人稱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他們在新年第一天,誰也不許對人生氣,更不準發脾氣。有些地方,過年不但不慶祝,反而相抱大哭。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用哭聲來表示自己的感嘆。有些地區的人們則以禁食一天一夜來迎接新的一年,由元旦凌晨開始直到午夜為止。  

蒙古:新一年到來,蒙古老人會裝扮成牧羊人的樣子,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得啪啪響,以示驅邪祝福。  

巴西:巴西人在元旦這天,高舉火把,蜂擁登山。人們爭先恐後地尋找那象徵幸福的金樺果。只有不畏艱險的人,才能找到這種罕見的果子。他們稱之為「尋福」。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便是互相揪耳,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表示祝福。  

巴基斯坦:在元旦這一天,巴基斯坦人們個個手拿紅粉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互相將紅粉塗在額上,以示慶祝新年吉祥如意。  

阿富汗:在阿富汗北部地區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舉行激烈的搶山羊比賽,以示慶祝。兩隊騎手爭搶獵物,比賽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阿根廷: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成群結隊到江河中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  

墨西哥:墨西哥有些地區的人們在新年到來的時候是禁止笑的,他們一年共分18個月,每月20天,一年最後5天內不準笑。  

保加利亞: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准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第一隻羊、牛或馬駒許給他,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巴拉圭:巴拉人把每年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蘇格蘭:蘇格蘭人在元旦前夕,家家戶戶門前都會放著一些金錢,沒人看守,盜賊和乞丐在這天晚上,看見了也不動分毫。因為當地風俗,新年前夕,先把金錢放在門外,翌日新年降臨,大清早打開門時,就看見門口有金錢,取其「一見發財」之意。  

西班牙:西班牙人在元且前夕,所有家庭成員都團聚在一起,以音樂和游戲相慶賀。午夜來臨,十二點的鍾聲剛開始敲第一響,大家便爭著吃葡萄。加果能按鍾聲吃下12顆,便象徵著新年的每個月都一切如意。元旦這天,最忌孩子們罵人、打架和哭啼,認為這些現象是不祥之兆。所以,元旦之日大人總是盡量滿足孩子們的一切要求。同時,這天人們身上必攜一枚金幣或銅幣以示吉祥。  

比利時:在比利時,元旦的早上,農村中的第一件事便是向畜拜年。人們走到牛、馬、羊、狗、貓等動物身邊,煞有介事向這些生靈通明:「新年快樂!」  

土耳其:土耳其人在新年除夕,人人都要洗澡,然後穿上新衣裳,他們認為這樣可去除過去一年的衰氣,除舊迎新,迎接來年好運。  

阿根廷:元月之日,各家各戶紛紛到江河中去進行「新年浴」。入水前,先把採集來的鮮花撒在江面,然後,大家笑呵呵地跳進水中盡情沐浴,同時用花瓣來揉搓身子,在這個國家,水被視為「聖潔」之物。  

古巴:元旦前一夜,每人准備一碗水,聽到新年鍾響,大家都很快地將水潑向街,意為「除歲」  

哥倫比亞:元旦前夕,各條街上都製作很大的傀儡——「舊年」,並宣布「舊年遺言」,「遺言」的內容滑稽風趣,以博得人們開心,午夜時將「傀儡」炸毀,在粉碎舊年「傀儡」的爆炸聲中,人們載歌載舞,互相慶賀。  

日本:日本人在元旦清晨,一家老小上街迎接初升的太陽,接著去神社參拜,或互相向親友問好。他們稱元旦為「正日」。在這一天,他們的早餐是很豐盛的,吃砂糖竽艿、蕎麥面等,喝屠蘇酒。此後一連3天則吃素食,以示虔誠,祈求來年大吉大利。  

泰國:泰國傳統的新年,即「宋干節」(「宋干」是梵語的譯音),也叫「潑水節」,節日里,人們相互灑水,喜笑顏開地祝長輩健康長壽,祝親朋新年幸運。未婚的青年男女,則用潑水來表示彼此之間的愛慕之情。泰國人在新年第一天都在窗檯、門口端放一盆清水,祈求新年如意,風調雨順。  

德國:德國人在元旦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他們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在德國的農村還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以示步步高升。  

埃及:埃及人把尼羅河漲水的這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稱為「漲水新年」。在埃及的一些地方,元旦這一天,要供上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麥等農作物的顆粒,還有一些綠色植物的小芽,以象徵豐裕。獻給神的東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  

朝鮮:朝鮮和我國一樣,在新年也有貼窗花、桃符的習俗,以祈求上天保佑,驅走鬼怪,賜給幸福。元旦黎明,人們把一些鈔票塞進預先紮好的稻草人中,扔到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惡,迎接吉祥福星。黃昏,人們又將全家人一年中脫落的頭發燒掉,祝願家人四季平安。新年期間,朝鮮人除了享以美酒佳餚外,還必須要做一種用糯米加上松子、栗子粉、棗泥和蜂蜜等,蒸煮成與我國的八寶飯相類似的甜飯食用,以預示家裡人丁興旺日子過得象蜜一樣甜。  

新加坡:農歷除夕時,孩子們有守歲的習慣,直到午夜待家長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結束後方能就寢,第二天清晨則起個大早,高高興興的從長輩那裡拿「紅包」(壓歲錢)去看舞龍、舞獅隊的沿街表演,男女老少穿著節日的盛裝,帶上禮品走訪親友,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節日的氣氛。過年時,人們愛吃油炸糯米和紅糖做成的甜年糕。  

義大利:義大利的除夕是一個狂歡之夜,當夜幕開始降臨,成千上萬的人們湧向街頭,點燃爆竹和焰火,甚至鳴放真槍實彈。男男女女翩翩起舞,直至午夜。家家戶戶收拾舊物,將屋子裡一些可打碎的東西,摔個粉碎,舊盆子、瓶瓶罐罐統統扔到門外,表示去掉厄運和煩惱,這是他們辭舊歲迎新年的傳統方式。  

伊朗:伊朗實行的是伊斯蘭歷,它的季節和月份是不固定的。在伊朗,慶賀新年就是慶祝春天到來,往往是在公歷3月下旬,過新年要隆重慶祝一周。人們湧上街頭生起「篝火」——「夜火」,然後全家人依次從夜火上跳來跳去,表示燒掉「晦氣」,迎來光明,驅邪滅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稱都要以字母「S」開頭的,以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們走親訪友,互祝春節快樂。新年最後一天,全家出遊踏青,以避邪惡。  

法國:以酒來慶祝新年,人們從除夕起開始狂歡痛飲,直到1月3日才終止。法國人認為元旦這一天的天氣預示著新的一年的年景。元旦清晨他們就上街看風向來占卜:刮南風,預兆風調雨順,這一年會是平安而炎熱;刮西風,有一個捕魚和擠奶的豐收年;刮東風,水果將高產;刮北風,則是歉收年。  

瑞士:瑞士人有元旦健身的習慣,他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面對冰天雪地,大聲歌唱美好的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長長的雪道滑雪,彷彿在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以健身來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希臘:元旦時,家家都要做一個大蛋糕,裡面放一枚銀幣。主人將蛋糕切若干塊,分給家人或來訪的親朋好友。誰吃到帶有銀幣的那塊蛋糕,誰就成了新年最幸運的人,大家都向他祝賀。  

羅馬尼亞:元旦前夜,人們在廣場上豎起高大的聖誕樹,搭起舞台。市民們一邊燒著焰火,一邊載歌載舞。農村人拉著木犁,上面裝飾著各種彩花,慶祝新年。

4、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

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

每個地方的文化都各不相同。
習慣也是形態各異。
在飲食方面:
我們喜歡一家人
圍著就餐,而西方人就喜歡各顧各的,每個人都分得一份。我們用的是筷子,而
西方是用刀叉。西方多發達國家,他們都講究速度。所以他們的喜歡像麥當勞、
肯德基這類速食。

不止是中西方的習慣有差異,
在中方里在西方國家裡,
也有習慣的差異。
這都是
因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風俗,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政策的不同很差異所造
成的。

吃飯方面
:
西方喜歡用刀叉
,
而中的就用筷子
.
西方喜歡吃麵包
,
中方喜歡吃米飯
.
禮儀方面
:
西方人見面就要抱抱
,
而中的就握手
.
春節方面
:
西方人過的是聖誕節
,
他們崇拜的是聖誕老人
,
而中過的是春節
,
崇拜的是財神爺
.
等等,其實,中方和西方有著許多的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1. Addressing people
稱呼

「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常用
Sir

Madam
。平時,我們常聽到學生稱呼他們的老師為「Teacher
Wang」(王老師
)
,其實這是不符合英美人習慣的。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
用於稱呼。一般來說,英美人稱呼中小學的男老師為「Mr Wang」,女教師為
「Miss Wang」。我們中國人稱呼別人時常把對方的行政職務加上,如:王主任
(Director Wang)
等,在英語中這些是不能與姓氏聯用的。

2. Thankfulness
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
很怪,
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
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
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
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
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
,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
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
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
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 Compliment
贊美

在英語國家,
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
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

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對別人的贊美,最
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
B

Your
shirt
looks
nice.
A

Thank
you.
4. Privacy
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
婚姻、
收入表示關心,
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
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有這樣的對話: A:「How old are you,
Miss
Green?」 B:「Ah,

it's a secret!」為什麼
Miss Green
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
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
青春永駐,
對自己實
際年齡秘而不宣,
婦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

「你去哪兒?」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在干什麼?」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語中就成
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 Greetings
問候

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說:您吃過了嗎?
(Have you had your meal?)

者說:
您上哪兒去?
(Where
are
you
going?)
而英美人見面時則說: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如果與熟人打招呼則說:
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說的

「您吃過了嗎?」 去問
候英美人,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認為你會

「邀請對方去吃飯」。如果見到英
美人時說:「您上哪去?」 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這是干涉別人的私事。英語
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 Introction
介紹

「What's
your
name?」 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
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

「I
am
John
Smith.」 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
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 Festivals
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
除大家共同的節日,
如新
年等,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
等;英語國家有
Valentine's Day(
情人節
)

Easter(
復活節
)

April Fool's Day(
愚人節
)

Mother's Day(
母親節
)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
) and Christmas Day(
聖誕節
)
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
習慣也很不相同;
在節日里,
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
現出不同的態度。
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
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
接受後一般
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英
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5、中國和西方國家風俗習慣的不同處

中國和西方國家風俗習慣的不同處如下:

1、稱呼和問候

中國人和西方國家的人由於風俗習慣的不同,有著不同的問候語。

如果你遇到一個外國人而問」Have you had dinner?」他(她)會認為你要邀請他(她)吃飯,再加上一句」Where are you going?」 他(她)會認為你對他(她)的生活如此關心,會感到納悶甚至不快,從不打聽別人的隱私。

2、選擇適當的談論話題

在中國,人們見面時常用「你多大了?」、「結婚了嗎?」、「干什麼的?」、「一個月多少工資?」,來表示關心。在西方國家,這些都是個人的隱私,如果談話以這些話題來開始會造成很多的尷尬。最好選擇天氣和新聞等公眾話題。

3、贊揚和贊賞

中國人對別人的贊美常常表現得過分謙虛,甚至故意「否認」對方的贊譽。如果中國人聽到別人說:「這件衣服非常漂亮,非常適合你」時,馬上就會說:「你過獎了,一點不漂亮,很便宜」等。若西方人聽到別人的贊譽,會感到快活,認同並致謝。

如果以為西方女郎聽到別人說:「You are so beautiful」(你太美了),定會愉快的回答:「Thank you ,It』s so good」。相反,如果公開贊美一位中國女子,則會被認為是輕佻、無禮或者流氓行為。

4、邀請和道別

中國人受別人邀請時,即使很樂意前往,也會半推半就,加以推辭一番,這一舉動常常讓崇高的西方人感到難以琢磨。如一位西方人邀請一位中國人共進晚餐,常會出現下面類似的對話:

Westerner:Will you come to dinner with me?(共進晚餐好嗎?)

Chinese:Mybe I will.(或許吧)

Westerner: Will you come or not.(行不行啊)

Chinese:I Will try my best.(我盡量吧)

如果這位西方人對中國文化一無所知,就會進一步逼問:「Please tell me,yes or not」,(告訴我,到底行不行?),我們了解西方國家的禮儀習慣,就應該明確的答復「Yes,I will」或「Sorry, I can』t」,以免引起不快。

5、隱私和禁止

隱私在西方倍受重視,中國人談話時通常愛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工作、收入、身高、體重等。以表示關心和愛護,而這些話題卻是西方人的禁忌。

再者如到西方人家做客,切忌隨便走動查看,更不許問房價,裝修等情況。甚至想看桌上的報紙,書刊或上衛生間等,都要事先徵得主人的同意方可。

6、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

1、生存環境方面:

語文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吧)這樣的詛咒。

3、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文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中學階段的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特別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對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贊美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你在干什麼?」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7、詞彙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徵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7、不同國家的習俗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有所不同:中國人信奉儒教, 講順從孝順。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們講民族自由.個人權力。中國人民與外國人的吃飯習慣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常常圍著一大桌,同吃一盤菜,雖然熱鬧,但一點兒也不衛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這就是自助餐,既衛生又方便;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國人教育學生,大多是一種封閉教育,得遵守校規,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種開拓自由思維的空間,他們是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在請客吃飯方面的差異 ,如:中餐通常先上菜,後上湯,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萊,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會堅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動手(Help yourself),不要拘謹,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筷子與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異 暗藏科學原理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過了,每天吃飯的傢伙什,一雙在手方便實用,除了湯以外,保您可以席捲全桌。很多用慣了筷子的國人對老外的刀叉很不以為然,就是吃個飯嘛,還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長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塊的食物還要雙手啟動,實在是麻煩。每每想到此處,心中便禁不住生發出很多自豪感來。也許你猜不到,其實這簡簡單單的兩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學問。 ??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與江南民間忌諱有關 說起為人類飲食服務的歷史,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遠古時期,我們的祖先"茹毛飲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從"人猿相揖別"之後,人們發現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時代,人們吃飯一般不用筷子。根據《禮記》中的記載推測,當時人是用手把飯送入口內的。後來由於人們在燒烤食物時,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藉助竹枝一類的工具來放置和翻動食物,在炊具中燒煮肉塊和蔬菜的羹湯,也要用它們來取食,久而久之,聰明的先民逐漸學會用竹條來夾取,這就是筷子最早的雛形。 筷子古時候單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禮記》、《荀子》、《史記》都提到箸,在《韓非子》特別提到以荒淫奢侈聞名的紂王,使用"象箸"進餐。浙江大學游修齡教授認為:東西方出現進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環境有關系,筷子要發源於有竹子的地方。而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聲。"則恰好驗證了這樣的結論。 不過《札記》上說:"羹之有菜者用祛,其無菜者不用梜。"而從造字法來看,"梜從木"被有些學者認為是木頭筷子。回想我國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為我國最原始的筷箸原料還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約到了漢代以後,才普遍使用筷子。後來,"箸"又演變為"筷",與我國古代江南水鄉民俗諱言有關。民間行船時諱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飯時離不開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後來為了和常說的"快"區分開來,便加上了竹子頭。 刀叉因為適應歐洲人飲食習慣而出現,它和筷子影響了東西方不同的生活觀念。 刀叉的出現比筷子要晚很多。據游修齡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歐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有關,他們馬上生活隨身帶刀,往往將肉燒熟,割下來就吃。後來走向定居生活後,歐洲以畜牧業為主,麵包之類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進口裡。到了城市定居以後,刀叉進入家庭廚房,才不必隨身帶。由此不難看出今天作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樣,既可用來宰殺、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燒熟可食時,又兼作餐具。 大約15世紀前後,為了改進進餐的姿勢,歐洲人才使用了雙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進口裡不雅觀,改用叉叉住肉塊,送進口裡顯得優雅些。叉才是嚴格意義上的餐具,但叉的弱點是離不開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紀末,英國上流社會開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紀才有了四個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並用只不過四五百年的歷史。 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進而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游修齡教授認為,刀叉必然帶來分食制,而筷子肯定與家庭成員圍坐桌邊共同進餐相配。西方一開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講究獨立,子女長大後就獨立闖世界的想法和習慣。而筷子帶來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單元,從而讓東方人擁有了比較牢固的家庭觀念。 雖然不能將不同傳統的形成和餐具差異簡單對應,但是它們適應和促成了這種分化則是毫無疑問的。筷子是一種文化傳統的象徵。華人去了美國、歐洲,還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們在中國學會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國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誰更先進,各家說法不同,其實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點是"不變應萬變",料想方的扁的,長的短的,硬的軟的,統統可以一夾就起來,確實神奇。這一直很讓中國人驕傲,並將其視作先進的象徵。 不過最近卻有學者反思認為:"從真正人類學發展科學角度來看,筷子是一種極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數人種在剛開始學會使用工具時,都懂得用幾根樹枝來取代手夾起食物。不含任何復雜的工藝技術。歐洲人卻率先進化,以石刀替代樹枝,進而發展到金屬刀具,最後又發展出叉子。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繁瑣的西餐禮儀。刀叉正是歐洲人工業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種最直接反映,自己動手,獨立性強,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於鍛煉思維能力。而拿筷子的華夏人則是吃現成的,不必思考,一點東西你推我讓,團團圓圓模稜兩可,凡事愛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維能力不發達,未能產生工業革命。" 這種聲音確實有些讓人振聾發聵,不過所謂率先進化的觀點卻有失科學了,將刀叉概括為工業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牽強。不過有一點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簡單相比,刀叉種類較多,屬於專用工具,但由於這種"專"往往表現出"大巧若拙"而被國人忽視。回到餐桌上,也許應對燉得稀爛的黃豆豬蹄,筷子還能游刃有餘,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慚形穢了,刀叉這時表現出它們的專業特長。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於筷子和刀叉與思維方式的關系很難得出結論。不過關於使用筷子更有利鍛煉思維能力的說法卻著實有科學依據。科學家們曾從生理學的觀點對筷子提出一項研究成果,認定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從而刺激大腦神經系統的活動,讓人動作靈活、思維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學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記者采訪時,也有一段很精闢的論述:"中華民族是個優秀民族,中國人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簡單的兩根東西,卻是高妙絕倫地運用了物理學上的杠桿原理。筷子是人類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幾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溫與寒冷。真是高明極了!"

8、你怎樣看待各國文化習俗之間的差異?

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信仰,正是因為有了不同的文化,才有了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每個國家都有文化差異,這個也是很正常的,我們不能要求每個國家的文化都是統一的,那也就太死板了。
應該尊重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
尊重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也是尊重我們自己,當我們尊重別人的時候,別人也會尊重我們。一些人看不慣其他國家的文化,覺得這就是不可思議的事情。無論別人的文化是好是壞,那也是一個國家的產物。還輪不到我們品頭論足,即使我們不喜歡,但是我們也不能鄙視。


有了文化差異,才有了五彩繽紛的世界。
當我們出國去遊玩兒的時候,正是因為想體驗其他國家不同的文化,想體驗一下其他國家不同的民俗風情。比如泰國異域風,泰國是一個很美的國家,但是只要一說到泰國,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妖。但是人要就是人家泰國獨有的文化,這也是一個文化的象徵,國家的產物。人家可以用人妖來掙錢,正是因為這些泰國的旅遊業才發展。


如果每個國家都是一樣的,走在哪裡都是和中國的文化一樣,那我們出去還有什麼意義呢?就算去國外,我們還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敬畏並學習其他國家文化。
如果別的國家文化是很好的,我們也是值得去學習和借鑒的。如果我們始終停留在自己國家的文化上,那麼沒有思想的交流,永遠也不可能創造出更好,更高大的文化。

9、世界各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這個世界包含眾多的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風俗習慣,當然,這也就構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每個國家的信仰和理解的不同,他們堅信的東西不同。

比如說,在某些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人們是被要求禁酒的。伊斯蘭國家的婦女禁止,女人呢,出門也必須要帶面紗,伊斯蘭教的人們每天都都要按時禱告,無論身在何處。

眾所周知,伊斯蘭教的人們是不吃豬肉。其實我們也知道,我們去清真餐廳的時候他們也是禁止攜帶酒水和豬肉的。伊斯蘭國家還會在特定的月份舉行開齋節。這類國家包括中東的很多國家。

在信仰印度家的國家。印度教的國家是不能夠吃羊肉的,他們對牛抱有崇高的尊重,他們認為牛是具有神性的,街道上的人是要給牛讓道的。母牛得到的待遇更加崇高,人們把母牛當做聖牛,母牛一直到老都是不可以被宰殺的,還要為母牛提供專門的聖牛療養院。信奉印度教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亞洲南部,包括印度、巴基斯坦等。有很多國家是信奉佛教的,比如說緬甸、泰國。

緬甸國把佛教視為國教,緬甸人民基本上都信仰佛教,他們尊重僧侶,心懷慈悲。泰國人也是信仰佛教的。雖然信仰佛教的國家有很多,但是佛教的信仰在各個國家的表現形式也不一樣。

泰國人也對佛教十分重視,而且他們特別在乎保護頭部。在他們眼裡頭是無比神聖的。他們的頭頂如果被人觸碰了,就會被認為是受到了極大的侮辱。在晨省跪拜的時候,泰國人在頭方面也有很多講究。如果我們和泰國人打交道,一定要作用他們的風俗文化習慣,千萬不要略過別人的頭頂,不能摸小孩的頭等。當然有些國家會對數字有所忌諱。比如說十三比較忌諱。他們認為如果某天星期五並且是十三號,那麼那一天就是黑色星期五。這就好比中國人因為諧音的緣故對四特別忌諱,也童謠因為發財和八的讀音而對數字八特別鍾愛。不同的國家對不同的花朵也有特別的鍾愛。其實,各國文化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應該平等的對待各國文化,取其精華。另外,我們應該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只有這樣,我們的世界的民族性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每個國家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花朵。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