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作文

發布時間: 2022-11-05 15:34:05

1、關於哈薩克婚姻習俗600字的作文

每個班總有一個胖子;每個班總有一個極品;每個班總有一個很講義氣的人;每個班總有一個喜歡搞怪的人;每個班總有一個好到爛的大好人;每個班總有一個很男人婆的姑娘;每個班總有一個眼睛小到看不見的人;每個班總有一個安靜到可以被忽略的人;每個班總有一群玩LOL或cf的人;每個班總有一個很痴迷帥哥的追星族;每個班都有一個超級學霸……每個班,我們班。

我們班,有各種各樣好玩的事,現在讓我來說說。

團結的事。

還記的,這次運動會上的拔河比賽。我們班在比賽開始前,就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到了比賽開始的時候,只聽老師的一聲:「准備」我們全體同學都緊張起來。開始,拔河開始了。場面十分火烈,「加油,加油,加油」,那加油聲響如雷鳴。過來了,布標過來了,啊!有過去了,「不行我們增能輸」此時正在拔河的人心中只有這個念頭。最後,雖然我們班輸了,但是通過這次比賽,我感到了我們班的團結。

歡樂的事

今年的昆明下起了百年不遇的大雪。那些雪像小精靈從天上跳著美麗的舞蹈,來到了人間的每一個角落,不經意間,他們早已將房頂,樹木,草地,公路當作了舞台,爭先恐後的前往表演。最快樂的還不是,我們這些孩子。我和我的同學們在操場上打起了雪戰,我們兵分兩路。一隊去准備「彈葯」,一隊去佔領「陣地」。開打了,雨點般的雪球朝我們打來「躲開」不知是誰大叫的,我們趕緊蹲下,「咦?嘖么不打?啊!原來是『彈葯』不足呀」我和和我一隊的同學發起了反擊,在操場你追我打,都是歡樂的景象。突然,我一躲閃不及,「砰」的一聲,一個雪球在我臉上降落了,我立刻臉上全是雪,活像一個白鬍子的小老頭。真是一個歡樂的冬天。

我們班,就是有無數的奇葩,無數的胖子,無數的很男人婆的姑娘,無數的追星族,無數的大事、小事、趣事、怪事。但這就是我們班!

2、關於寫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的作文

我國的哈薩克族主要分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少數分布於甘肅省阿克賽哈薩克自治縣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薩克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布,哈薩克族人口數為1250458。,其中絕大多數集中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使用哈薩克語,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克普恰克語支。哈薩克先民曾使用過鄂爾渾——葉尼塞文、回鶻文。伊斯蘭教傳入後,1959年又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方案,但推廣條件不成熟,1982年恢復使用原有文字,將新文字作為音標保留。
哈薩克族的先民很早就生息在新疆北部及中亞草原。與中國古代曾經統治過今伊犁河谷及伊塞克湖四周地帶的古代民族烏孫(公元前2世紀~2世紀)、突厥(6世紀中葉)、葛邏祿、回鶻(10世紀~12世紀)、哈刺契丹(12世紀)、克烈、乃蠻、欽察(12世紀末~13世紀)等有淵源關系。在現代哈薩克族中間仍有一些部落保留著上述古代的名稱。據民間有關白鵝的傳說,認為哈薩克為「白鵝』』之意。也有人認為,哈薩克是中國古代「曷薩」、「阿薩」或「可薩」的異名。還有人把哈薩克解釋為「戰士」、「自由的人」、「避難者」、「脫離者」。
國外學者多認為「哈薩克」名稱最早出現於15世紀初期。15世紀20年代,在金帳汗國東部出現了烏孜別克汗國,以錫爾河下游為中心,北至托波爾河,東北至額爾齊斯河。1456年,汗國有兩個蘇爾坦(吉來和扎尼別克),由於內訌向東逃入亦力把里統屬地區,亦力把里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西七河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烏孜別克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建立了哈薩克汗國。隨著汗國的壯大,周鄰民族的加入,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後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及其分布地區已區分為三個玉茲(血緣的部落聯盟):大、中、小玉茲,即清文獻中的右、左、西三部。其中的中玉茲(哈薩克中部地區)和大玉茲(七河流域)臣服於准噶爾部。而小玉茲(西哈薩克)則於1731年被沙俄吞並。但是准噶爾汗封建貴族燒殺搶掠使哈薩克人民遭到災難。18世紀中葉,清朝統一了准噶爾部,解除了哈薩克來自准喝爾的威脅。哈薩克三玉茲先後表示歸順清朝,特別是中玉茲和大玉茲,與清朝的關系更為密切。
18世紀中葉起,沙俄侵略中國,並侵入哈薩克草原和原屬清伊犁將軍管轄的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地區。1864~1883年,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佔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克族及其居住地區。1864年,游牧在齋桑湖一帶的哈薩克族12個克烈部,因不堪沙俄的統治和壓迫,離開原牧地,移居到阿爾泰山地區。1883年,哈薩克黑宰部落3千多戶遷入伊犁和博爾塔拉地區。劃界後,又有了不少哈薩克族遷入了中國境內。至19世紀中葉,哈薩克族佔了伊犁地區居民的大多數。他們有豐富的畜牧業生產經驗,對祖國邊疆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光緒十年(1884)新疆建省後,伊犁、塔城及蒙古、哈薩克部落隸屬於伊犁將軍;北部的阿勒泰初屬於科布多參贊大臣,後劃為勒泰區(1919)。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結束了清朝對哈薩克人民的專制統治。
社會經濟
1949年以前,哈薩克族還處於宗法封建社會階段。哈薩克族人民大部分生活在高山山麓、河谷、盆地。土壤肥沃,水草豐美,天山山麓和阿爾泰山南坡還是我國五大牧場之一。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中、哈薩克早已總結出一整套基本生計模式。他們逐水草而居,視季節變化,遷徙到最適宜放牧的牧場,分冬夏牧營地。也有部分哈薩克族人兼營農業。打獵也是哈薩克族牧民生活來源的一種補充手段,獵獲物由參加打獵者平均分配。哈薩克牧民放牧的牲畜主要有馬、綿羊、山羊。哈薩克騎馬、食馬肉、喝馬奶。用馬皮製品,馬在哈薩克人民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他們的交通工具除馬外,還有駱駝、牛等。哈薩克人民用於生產中的牧羊犬和獵鷹也特別廣泛,它們是生產中的好幫手。牧區貧富分化懸殊,少數大牧主擁有數千頭牲畜,而大多數貧苦牧民只有少量或沒有牲畜。以阿勒泰地區為例,占人口10%的牧主佔有50%的牲畜,而佔90%的牧民僅佔有50%的牲畜。牧場名義上為部落所有,實際為大牧主所佔有。由部落頭人、宗教上層和牧主所組成的封建統治階級,對貧苦牧民進行殘酷剝削。
1949年10月,新疆和平解放,哈薩克族和其他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入了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友愛和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期。1954年11月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成立,同年先後成立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薩克族自治州(該自治州的哈薩克族於1984年遷回新疆巴里坤地區)、甘肅阿克塞哈薩克自治縣、新疆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新疆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哈薩克族地區相繼實行了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哈薩克的畜牧業在建國前長期處於停滯狀態,實現合作化以後,採取各種措施,逐步改變了畜牧業的舊面貌,促進了畜牧業生產的大發展。在「以牧為主,農牧結合」的方針指導下,農業也得到了迅速發展。建國後,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哈薩克族地區大力發展工業,著名的克拉瑪依油田和獨山子油田、伊犁榨油廠、布爾津麵粉廠、塔城和阿勒泰的麵粉廠、阿勒泰的水電廠等,都是由國家投資在短期內建成的。第二條歐亞大陸橋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拉山口出境。哈薩克族居住的地區在向西開放中處於前緣陣地。對外開放與對外貿易發展很快。
文化藝術
哈薩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薩克族的游牧、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特別是中亞和新疆南部地區的綠洲農業文化、來自西北方向的俄羅斯文化、烏克蘭文化、塔塔爾文化以及相當重要的中原漢文化和中國北方滿——通古斯文化都對哈薩克文化的發展有影響。
哈薩克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實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哈薩克文學包括書面文學和口頭文學,後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們在相互交流與聯系中,將不同部落的傑出文才創作的圀??∽㈱?渦獢?????口頭民間文學加以傳承和發展,使之日益豐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愛情長詩、民歌、諺語等,其中尤以長詩所佔地位突出。據統計、哈薩克族約有200多部長詩,代表作如《英雄塔爾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詩有《薩裏海與薩曼》、《阿爾卡勒克英雄》等。哈薩克族工藝美術豐富多采。婦女會製作氈房、各種氈製品、毛製品和服飾。不少男子會製作木器、鐵器和骨器。用金銀、玉石製作的各種裝飾品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哈薩克族愛好音樂,能歌善舞。民間樂器有「冬不拉」。
生活習俗與宗教信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哈薩克族絕大多數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民們住的是一種輕便而又易於支撐和拆的氈房。他們的飲食,大部分是肉食和奶食。奶制食品多種多樣,如酥油、奶屯僭、奶皮子、乳酪等。他們製做的馬奶子是名貴的飲料。牧民主要用牲畜的皮毛作衣服的原料,多用冬羊皮縫制大衣,不掛布面。婦女夏天穿長的花布連衣裙,冬季外罩對襟棉大衣。牧民冬季戴三葉帽,熱天則扎用三角布制的頭巾。婦女頭戴白布蓋頭,蓋頭外披白布大頭巾,頭巾左上端上佩帶一件首飾,並戴耳環、戒指和手鐲。哈薩克族人民熱情好客。對來拜訪和投宿的客人給以殷勤招待。
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是先用清水沐浴屍體,再用白布纏身,然後進行土葬。
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諾魯孜」節,時間在舊歷正月,過節的那一天,互相祝賀,有如漢族的春節是送舊迎新的節日。每逢節日喜慶時都舉行傳統的刁羊、賽馬和姑娘追等游戲。哈薩克族大多信仰伊斯蘭教,有些牧民仍保留著薩滿教的殘余。
(摘自《民族工作大全》千里原主編)
國家民委網站

3、民風民俗作文500字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住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奶疙瘩,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在牧區,哈薩克男子冬天普遍穿羊皮、狐皮、狼皮大氅和用駝毛絮里的大衣;褲子多用牛皮縫制,名曰「夏里巴爾」。婦女喜歡穿紅色和其他顏色的連衣裙,天冷時外罩對襟棉大衣,也穿羊羔皮、狐皮、狼皮大衣。姑娘們穿各種綉花衣服,在花帽上以貓頭鷹羽毛作帽纓。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牧民,夏天戴白氈帽,婦女戴白布披中,天冷時戴絨頭巾,伊犁地區的哈薩克族則戴圓形皮帽。哈薩克族牧民都穿長統皮靴,冬天穿用氈子縫制的長襪,外著皮靴。哈薩克族熱情好客,招待來客要拿出家裡最好的食物,並宰殺羊只。進餐時,主人先將帶有羊頭的一盤肉獻在客人面前,客人將盤中的羊頭拿起後,割下羊頭右面頰上的一片肉自己吃下,再割羊耳給主人家年幼者,然後將羊頭送還主人。

哈薩克族男女都嫻善騎術。青年男子喜歡摔跤和刁羊,每逢節日和喜慶,牧民都要舉行各種騎術表演和比賽;「姑娘追」是青年們最喜愛的娛樂項目。

回族 回族主要從事農業,部分經商,與漢族經濟文化聯系密切,酷愛養花,庭院中繁花似錦,屋內栽養盆花,講究清潔衛生。飲食方面,肉食只限於牛、羊、駝、雞、鴨、鵝、魚。禁食豬、驢、騾、狗等肉。飲食有自己的特點,家庭飲食一般以拉條子、拌面、揪片子、蒸饃、烤餅和香豆子花捲為主,還有肉湯、羊肉泡饃、蒸肉、清湯牛肉麵、涼粉等獨具風格的食品,回族喜歡飲茶,主要喝磚茶、紅茶、青茶和沱茶。招待客人時,一般還在茶里加上白砂糖和紅棗。

服飾方面,散居在城鎮的回族穿著基本上和漢族相同。在回族聚居區,一般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戴小帽,穿白色襯衫,外套青色和棕色坎肩。青年婦女愛穿純樸素青的黑色大襟衫襖。已婚婦女一般都要盤頭,戴白色、青色布帽或頭巾。未婚少女一般都梳辮子,不戴頭巾。中青年婦女有佩帶耳環、戒指等金銀首飾的習慣。

蒙古族 蒙古族主要從事畜牧業生產,也有一部分從事農業。在牧區,蒙古族多住圓形氈房,俗稱「蒙古包」。蒙古包的門一定朝南開,爐子設在氈房正中天窗底下。在農牧區,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內有土炕。

蒙古族喜歡吃乳酪、奶干、奶皮子、奶油等奶製品,牛羊肉和麵食,飲酸奶子、奶酒,也喜歡喝茶。農牧區的蒙古族主要吃各種糧食和蔬菜,喜喝米酒。

蒙古族的傳統服飾很有特色。男女都喜歡穿鑲邊的蒙古袍子,腰扎紅黃綠彩色緞帶,腳穿皮靴和氈靴,頭纏紅藍布。現在除老人外,平日一般都穿制服,只有在節日或喜宴時才穿蒙古袍。婦女不論冬夏都喜歡穿裙子或連衣裙,用各色頭巾包頭。

蒙古族人熱情好客。招待客人時,首先擺上乳酪、奶油,各種面制干糧和奶茶,喝完奶茶後還要敬酒。隨後端上手抓羊肉,貴客則上整羊。主人把羊的薦骨連著尾巴放在盤子里,上面放上不帶面頰的羊頭,把小刀遞給客人。客人把羊頭的一隻耳朵割下來,再切一塊肉吃下,然後把刀還給主人,主人才動手切肉,請客人動手隨便吃。為了表示對客人尊敬和熱情,主人要把自己酒杯里的酒,讓在座的每個人都嘗一嘗。蒙古族特別尊敬長輩和教師。無論何時,對年長的人都稱「您」,進門、入座、喝茶、吃飯、敬酒等都讓年長的人領先,「巴格西」歷來被作為貴客迎送招待。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牧民住的圓形氈房稱為「勃孜宇」。夏季多住在平原河流附近,冬季則遷居向陽山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房,有壁龕和天窗,住宅周圍種有蔬菜瓜果。柯爾克孜族牧民的食品也很豐富。乳製品有酥油、奶疙瘩等。枚民們喜歡牛羊奶、馬奶、酸奶、奶茶,食牛羊馬等各種肉食和米面細糧。

柯爾克孜族傳統服飾很講究。男子喜歡戴氈帽,上身穿白色綉有花邊的圓領襯衫,冬天穿黑、藍色「袷袢」,下身穿寬褲,著高筒靴。女子喜歡穿對襟上衣,綴銀扣;也有穿多榴長裙和下端帶皺憫的連衣裙、外套黑色坎肩和袷袢的。姑娘們普遍喜好紅色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大紅色水獺皮帽。老幼皆喜歡穿綉有花紋的高筒皮靴。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雙辮。裝飾品多為銀器,如手飼、耳環、項鏈、戒指等。有的還佩帶鑄有花紋的圓銀片胸飾。柯爾克孜族人好客,重禮節,凡有客人來訪,都要拿出最好的飲食款待,尤以宰羊待客最為尊敬。在遷居時,鄰居們要宰羊互相招待,以示告別或迎送。

錫伯族 錫伯族的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自成院落,庭院種植花木蔬菜。大門多朝南開。住室的窗戶和箱櫃等傢具都雕圖案,最常見的是牡丹和蓮花。錫伯族婦女擅長剪紙,紙糊的窗戶都用剪紙裝飾得十分美觀。,在飲食方面,以面、米為主食,愛食奶茶、酥油、奶油等乳製品。

忌食狗肉。秋天習慣用圓白菜、韭菜、胡蘿卜、芹菜和辣椒腌制鹹菜,叫花花菜,作為冬春兩季的食物。還喜歡在農閑時打獵、捕魚,並用魚腌制臘魚肉。

在服飾上,婦女喜歡穿旗袍,男子穿對襟短衫,褲腳在腳踝扎緊,現在中青年男子愛穿制服、西服,婦女愛穿連衣裙。

錫伯族 注重禮節。在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晚輩對尊長行「打千」禮。

錫伯族的節日與漢族基本相同,如春節、清明、端午等。錫伯族遷至伊犁後,將農歷四月十八從東北出發西遷時同父母兄弟分別的那一天,作為每年的紀念日,全「牛錄」(旗)老少到野外開展娛樂活動。

烏孜別克族 烏孜別克族多吃牛、羊、馬肉及其乳製品,日常食品是使和奶茶,喜歡吃庫爾達克(上豆燉肉)和蜂蜜、糖漿。「納仁」是具有民族風味的食品,也是待客的上好食品。

烏孜別克族 的傳統房屋形式有多種,頂樓呈圓形的稱為「阿瓦」,一般則為平頂長方形的土房,取暖多用壁爐。

烏孜別克族家庭多是父母與未成家子女在一起,也有祖孫三代住在一起的。有和維吾爾、塔塔爾族聯姻的傳統。

烏孜別克族的傳統服裝,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樣的小花帽為特點。小花帽有綉花的、有用燈芯絨或黑絨製作的。婦女有時還在小帽外面加戴頭巾。男子穿長及膝蓋、斜領,右任名為「托尼」的長袍,腰間束以三角形綉花腰帶,婦女穿寬大多榴的連衣裙,不系腰帶。一般多穿皮靴。婦女穿的「且特克」(綉花鞋)十分別致美觀。男子襯衣的領邊、前襟開口處和袖口常綉有彩色圖案花邊,體現了烏孜別克族工藝美術的特點,烏孜別克婦女善於刺綉,工藝品「派提努斯」花盤具有獨特民族風格。城市烏孜別克人多穿西裝。

4、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習俗
哈薩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飯要先敬老人,一般在進餐時習慣長輩先坐,其他人依次圍著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氈子上。在用餐過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讓給老人。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對登門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貴的客人或多年未見的親人到來,除宰羊外,還需宰馬,以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壺提水和臉盆讓客人洗手,然後把盛有羊頭、後腿、肋肉的盤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將羊右面額的肉割食一塊,再割食左邊耳朵之後,將羊頭回送給主人,大家共餐。食畢大家同時舉起雙手摸面,做「巴塔」(伊斯蘭教祈禱)。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食俗
日常食品主要是面類食品、牛、羊、馬肉、奶油、酥油、奶疙瘩、奶豆腐、酥奶酩等。平時喜歡把麵粉做成「包爾薩克、烤餅、油餅、面片、湯面、那仁、傑恩特等,或將肉、酥油、牛奶、大米、麵粉調製成各種食品。飲料主要有牛奶、羊奶、馬奶子,特別喜歡馬奶子,馬奶子是用馬奶經過發酵製成的高級飲料。茶在哈薩克族的飲食中有特殊的地位,主要喝磚茶,次為茯茶。如果在茶中加奶,則稱奶茶。典型食品大部分來自畜牧業生產,如:冬肉,馬奶子,奶疙瘩等等。

婚俗
哈薩克族的婚禮一般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帶領伴郎還有各種賀禮前去娶親,女方會迎接招待他們。接/;.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賀喜。第二天休息一天,第三天正式娶新娘。在這一天,調皮的伴娘會把新娘藏起來,這時伴郎要騎在馬上,與伴娘逗趣對歌,贏了方能進門接新娘。有時,其中的伴郎會乘其不備,從馬背上躍進氈房,並從眾伴娘圍攻下奪門而出,如果跑不出來,就會招來嘲諷,沒臉見人,還要向伴娘送禮。

節慶
哈薩克族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那吾熱孜節(納吾肉孜節)。在那吾熱孜節里家家戶戶都要喝用肉、大米、小麥、大麥、奶疙瘩、鹽、水等七種物混合煮成的「庫秸」(一種美味的粥)。拋撒包爾薩克、糖;跳「黑俊馬(哈薩克族傳統舞蹈)」來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

5、民族風俗習慣作文

1、一天的見聞
初二(4)班 鍾世宏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正月初一,又是一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一,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彷彿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戶,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里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後,就沒有什麼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一玩!
吃過飯後,我邀幾個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裡裝著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裡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看到的大多數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那裡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一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手槍、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一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為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啰!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裡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志」喲!

簡評:本文以一天的見聞為線,寫出了春節的喜慶氣氛。打爆竹,逛街,一路寫來,在熱鬧的氛圍中寫出了人們過春節時高興心情。可以說本文的「高興」可算全文之文眼。而以一天的活動為視角切入,反映傳統春節的熱鬧與人們的無限快樂,抓住了話題「春節」的關鍵特點。

2、快樂春節
初二(1)班 湯雲根

盼啊!盼啊,眼看春節就快到了,想到這,我不由得笑了起來,在春節前,人們個個喜氣洋洋,個個精神飽滿。逛街的人絡繹不絕,有的在買年畫,有的在買年貨,有的坐著火箱圍著火爐看電視,還有的人在打麻將打撲克,等等不一而足。
反正街上五彩繽紛,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各種各樣的貨物都齊全,琳琅滿目,人們恐怕想買什麼都難選擇!
春節前,家家戶戶都燈火通明,家家都把房子打扮得別具一格,各有各的個性。他們把買來的年貨放得滿地都地。買來的年畫怎麼貼法,那就各有自己的風格和喜好了。有的正著貼,有的倒著貼,還有的歪著貼,各有千秋。人們把買來的菜全部都弄好了,只等春節一到,就可一飽口福了。家家備有鞭炮,人們穿上新衣服,准備迎新年,在春節前,人們一出門,如果遇上了好朋友,總是口中不忘說一句:「上街啊!」
人們殺豬宰羊,忙碌地准備著春節大吃大喝一番。
春節到了,小朋友們便早早起床,來到爸爸媽媽的房間,開始了傳統的拜年儀式了。小朋友們對父母說著一些吉祥話兒,爸媽就拿出壓歲錢,讓小孩子們高高興興。大家都希望今年能夠吉祥如意,招財進寶。
一些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品嘗著美酒佳餚,談著一些開心的話兒。而最高興的則是我們,可以大把大把地攢取壓歲錢,然後就歡天喜地跑到街上去買很多好玩的東西,如小汽車、四驅車、玩具槍、足球等,而我們只要嘴巴甜一點,多說些祝福的話兒,那可就大賺一筆了!
人們一直玩到深夜,嘴裡啃著美味水果,手裡燃放鞭炮煙花……大人小孩們載歌載舞,忘情地玩個痛快!

簡評:本文先總寫春節氣氛,再分春節前後兩個場景來展開細寫,以此來展現春節前後人們的各種活動。總分的結構極為嚴謹。准備與享受如兩個精美的畫卷,展現在人們的眼前,而這一切又以標題的「快樂」為全文的文眼,一線串全文。一句話,本文結構精緻。

3、寫對聯
初二(2)班 王敦勇

春節即將來臨了,我知道大家一定非常喜歡過春節。因為大家可以貼春聯、看春節聯歡晚會、走親訪友……
記得去年春節快來臨時,我在家裡學寫對聯,我站在一旁看大人們寫對聯,只見他們手拿一支毛筆,在墨水裡蘸了蘸,然後就在紅紙上寫了幾個大字。具體內容我已記不清了。那一幅對聯寫得非常工整,我見了就對伯父說:「能教我寫對聯嗎?」我清楚地記得伯父問:「你會用毛筆嗎?你知道應該怎樣寫對聯嗎?」我搖了搖頭說:「不會。」於是他又說:「你今年又長大了一歲,居然連毛筆都還不會使用,趁著這個機會,我就教你幾招吧。」聽了伯父的話,我高興地跳了起來。
伯父告訴我,寫字時身子要坐直,不要趴在桌子上。然後又詳細地告訴我應該怎樣使用毛筆。聽了伯父的一番話,我終於學會了使用毛筆的一些最為基本的方法。接著伯父又讓我寫了幾個字給他看看。我寫了五個字:「我最愛中國」。寫得歪歪扭扭,大概是剛使用毛筆吧!伯父見了笑了笑:「字倒是寫得不錯,就是筆畫不直。」
於是伯父又教導我:「寫每個字時並不是要用同樣的力量,在寫每個字時,用的力量要有輕重變化,這樣寫出來的字就更有變化,看起來也更美觀。伯父說完還示範地寫了幾個字讓我模仿。看著伯父寫的字,就是挺舒服。我照著伯父的樣子試著寫了幾個字,還真有進步,比剛才寫的看上去要好多了,我開心極了。
伯父還告訴我,寫字要經常訓練,多去模仿名貼。寫得多了,字就越寫越好看。
在這個春節,我初步學了點寫毛筆字的技巧,真是比得了壓歲錢還更高興,還更實惠。

簡評:本文著重寫了發生在「春節」的一件事——寫春聯。全文用細描的筆法,把一件極小的事件寫得有鼻有眼,人物形象躍然紙上。如果說本文有特點的話,那就是選材的角度小,全文僅通過寫春聯這一小事來展現春節的生活。不面面俱到,以小見大的方法用得好。

4、照相
初二(1)班 辛育運

「拉鉤上吊一百年不許變!」童謠又響起來了,我們記著春節前的約定:過年去照相。
吃著津津有味的點心,漫步來到麗都照相館,好幸慶!它仍然開著門。我們行動起來,個個穿著喜慶的紅色上衣,拿著鮮紅的鮮花,咔嚓咔嚓照了許多張相。哇,不錯!這個姿勢擺得好!傳來了攝影師的贊許聲。的確,不是吹牛,莉莉這個姿勢擺得確實妙極了,真是個靚女!瞧,第二個又上場了,只見屁股一扭,右手放在後腦勺上,左手還向我們擺了個boss相呢!緊接著第三個,第四個,好像你爭我趕,互不相讓,真是其樂融融啊!
這回比他們幾個還更刺激呢?
只見華民男扮女裝,弄了個滿堂大笑,笑聲不斷,還走著貓步,扭著秧歌出來了。還蹦出一句洋文:「Happy new year!」又逗得大家鬨堂大笑。我也不甘落後,穿著一身婚紗走出來,結果她們驚呆了,短暫靜默後,突然大笑起來,都笑得前俯後仰。但我強忍住不笑,擺了幾個自認為很酷的姿勢。哈!看到她們的目光,也都帶著羨慕!當然,這時我還真有點不好意思,紅著臉,一溜煙跑進了換衣間。
聽,他們還在笑呢!哎,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啊!」為什麼我要穿婚紗呢?
哇,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們還沉浸在剛才的美好回憶中。邊走邊說,講的人口若懸河,聽的人津津有味,看的人糊里糊塗。真是不知我們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想到這,我們又嘻嘻哈哈笑個不停。
笑得是那樣燦爛,那樣醉人,留下一路的笑聲……

簡評:本文同是從一件小事中來展現春節的快樂,同是用以小見大的技法。而本文更為突出的特點則是表現在語言的風趣幽默上。像文中對爆笑場面的描寫,土洋結合,整散句的結合,都給語言披上了一件耀眼的綵衣。看來,要想文章耐讀勾魂,語言不可不活。

5、看耍燈
初二(2)班 鍾璐

盼啊,盼啊!終於盼到了春節的這一天。我們有得玩啰!新又到了,往事如風,把我以前的記憶全部都帶走了,這一年又開始了我的新生活。
「新年到,新年到,我們大家放鞭炮……」這是我們自己唱的,你看,多愉快的春節啊!家家戶戶都是紅通通的一片,貼對聯,掛燈籠,包餃子,一家人忙都忙不過來。
吃完年夜飯,我拉著妹妹的手,一口氣跑到街上,「好美啊!」我不禁發出贊嘆。街上氣勢非凡,人山人海,車水馬龍。我們到街上東游西逛。啥?耍獅燈的來了!你看,獅頭左擺右扭,看上去非常凶,可當它鑽來鑽去的時候,我又有點擔心,萬一摔下來了怎麼辦啊!後來又想了想,那麼聰明的獅子怎麼會呢!於是我又繼續靜下心來看燈。人太多了,只好跳起來看。
「姐姐,姐姐!花燈又來了啰!看花燈喲!我們去那邊看吧!」妹妹大喊了起來。「花燈?花燈!我終於看到你了。」原以為現在的燈越來越少了,今年也許看不到花燈了。這太讓我喜出望外了!我高興地回應:「Let』s go!」妹妹聽我說了句洋文,似懂非懂,真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被我順手一拉,看花燈去了。
五顏六色的花燈,真是太美了。那花燈在男男女女的手中變化著花樣,一下子就排出四個大字:「新春快樂,」一下子又是「拜新年。」我也記不清還排了多少個字,反正只記得當時鑼鼓喧天,悠揚的鎖吶笛子聲送入耳膜。更別提還有那些男男女女的宛轉歌喉了,「正月里來,是新年啰……」那聲音悅耳動聽,婀娜多姿的舞蹈看得人們眼花繚亂。我們盡情地欣賞著,勝似夢境之迷離,下面還有許多節目,那個大花臉丑角不時惹得人們開懷大笑。
真是處處歡聲笑語。
夜深了,街上的人漸漸少了,盡管如此,我還是捨不得離開,妹妹拉著我,這才依依不捨地離開。父母早就睡下了,他們被春節的喜氣帶入了甜美的夢鄉……
我跟妹妹在床上說著今天的看燈的趣事,迷迷糊糊才進入了夢境。

簡評:本文還是在盡量從小事件的角度上挖掘,當然,本文則是從中國傳統風俗習慣上做文章,這也是一個獨特的視角。有關節曰風俗,在中國也是有著各地風情的。現在,雖說在春節玩燈的人們少了,但還是的有一些玩燈的人們在頑強地延續著中國先人們留下的美好風俗。

6、難過的春節
初二(2)班 龍迪

過春節本是一個喜氣洋洋的曰子,可我卻是有春節的樣,沒春節的味。本來我們一家也應該過得歡快的,但一件突發的意外事破壞了我們的好心情。
那年的春節,我們高高興興地准備迎接叔叔回來過年,可在那時等了很久也不見叔叔的影子。本以為他臨時有事而把回家曰期推遲了。可哪知一個電話打回來,卻使得爺爺奶奶坐在那裡唉聲嘆氣,嬸嬸偷偷地抹眼淚。我猜想一定是叔叔在外面遇到了什麼意外,果不出我所料,初一的那天清早,爸爸就拿著衣物來到奶奶身邊,並且還在說著什麼,正好被正起床上廁所的我看到了。原本我還迷迷 糊糊的,這一下子就清醒了許多。
我躡手躡腳地躲在門邊把耳朵貼上去偷聽他們的談話。原來他們正在說叔叔的事,聽到這我的好奇心更大了,便一直躲在門外聽他們講,聽了很久後我總算明白了叔叔為什麼沒有回來的前因後果。
原來,叔叔買了車票正要回來,突然在車站遇到了歹徒,而且這是一幫非常兇狠的歹徒,他們把叔叔帶到一個樹林里去,因為叔叔反抗,所以將他狠揍了一頓,並搶走了所有的錢,這可是叔叔長年累月在外賺的血汗錢啊。想到這些錢就此化為烏有,我的心情不禁沉重起來。
本來這樣的事也許只是在電視中才能看到,可竟然發生在我自己家中!
每每到了過年的喜慶曰子,我就會想起那個難過的春節,而且我也希望這樣的事情永遠不要發生在任何一個家庭里了,這畢竟是令人傷心難過的事啊!

簡評:本文在構思上頗為獨特,寫春節一想到的是高興快樂,然而本文從反面切入,有新意。所以說逆向思維往往能出奇制勝。
另外,本文在懸念的運用上也極為成功。叔叔為什麼沒有回來,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文章沒有一下子就告訴讀者,而是把真相隱藏起來,在行文的過程中慢慢地把結果透露給讀者,妙!

6、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說到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很多都是在草原游牧的獨特環境下形成的,包括他們的飲食方面,服飾方面,以及婚俗和葬禮,這些都是很有特點的。朋友們,你們知道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嗎?

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

公元六世紀,哈薩克部族的咄陸部就在塔城、額敏一帶活動,十三世紀後,居住在額敏河流域的哈薩克部落有乃蠻、克烈、烏克斯、咄陸等部。十七世紀末,西部蒙古族准噶爾部與哈薩克各部因爭奪草場發生戰事,縣境內哈薩克人被迫向西遷移,哈薩克人口劇減。

以前的哈薩克人過著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流動性較大。

十九世紀中葉,一部分居住在塔爾巴哈台山以北的俄國哈薩克人遷入塔城額敏一帶,和豐、阿爾泰的哈薩克人先後遷至額敏所屬的瑪依爾、加依爾一帶居住。1929年,蘇聯境內居住在塔爾巴哈台山以北的哈薩克人又一次大批遷入中國境內,一部分在額敏定居。1943年,額敏縣內哈薩克人達32222人。

新中國成立前,哈薩克族主要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居無定所,受文化教育的機會幾乎沒有,少數貴族及宗教上層掌管著經文,他們把子女送往外地讀書,大多數牧民與教育無緣。新中國成立後,哈薩克族的教育事業得到迅速發展,現有哈語中學9所,在校生4085人,小學17所,在校生5522人,通過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適齡兒童入學率已達到100%。

哈薩克人信奉伊斯蘭教,定居的教民建有清真寺,成年男子按時進寺禮拜。哈薩克人崇拜太陽和月亮,所以所住氈房和清真寺的門都是開向太陽升起的地方。

哈薩克族過去主要從事牧業生產,飲食帶有明顯的牧區特點,以牛羊肉和奶製品為主,肉食有手抓肉,紅燒肉、灌腸肉、熏肉等。經腌制、風乾的肉和馬腸不但味道鮮美,而且便於儲存。主食有炒米、饢、饊子、包爾沙克、抓飯、面條、油餅等,奶製品有奶疙瘩、乳酪、奶油等。喜喝用磚茶加牛奶和適量的鹽煮成的奶茶,奶茶醇香且營養豐富,是每個家庭中必備的飲料。

過去的哈薩克族主要用牲畜的皮毛做衣料,布衣主要在夏秋天穿用。男子多穿用白布做的襯衣和長褲,冬天套以坎肩、短大衣,再套袷袢(棉衣),戴狐皮尖頂四棱皮帽。婦女喜穿連衣裙,年輕女子的連衣裙下擺有二到三層褶子,色彩艷麗,領口袖子綉有花邊,胸襟上飾有銀元等飾物。少女喜戴小花帽,以珠子瑪瑙作裝飾。新中國成立後,年輕人服裝緊隨潮流;男子穿西裝、夾克衫,婦女穿西裝套裙,只有節日時才穿傳統服裝。

哈薩克人在婚嫁上,提倡本民族通婚,但血緣須隔七代以上。婚姻有濃厚的買賣婚姻色彩,男方須交足夠的彩禮,方能迎娶,新中國成立後,這種現象有所好轉。近幾年,索要彩禮現象又有所抬頭。

哈薩克族的喪葬習俗按伊斯蘭教禮儀進行,一般是人死後隔天埋葬,葬前要請毛拉、阿訇為其誦經,屍體洗浴後用白布包裹,不用棺木,抬到墓地挖穴土葬。葬後7天、40天和周年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稱過“乃孜爾”,進行緬懷和悼念。

哈薩克族的小男孩一般5-7歲要舉行割禮儀式,即割除少部分生殖器的包皮,並大宴賓客。

哈薩克人的節日主要有古爾邦節、肉孜節和納吾熱孜節。哈薩克人傳統的娛樂活動有刁羊、姑娘追、阿肯彈唱、賽馬和摔跤活動。

哈薩克族舞蹈

黑走馬

卡拉角勒哈是哈薩克語,意為“黑色的走馬”。哈薩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諺語:“歌和馬是哈薩克的兩支翅膀”。馬是哈薩克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和夥伴,而“黑走馬”更是馬中尤物,它形象剽悍雄壯,通體黑亮,走時步伐平穩有力,姿勢優美,蹄聲猶如鏗鏘的鼓點。騎上黑走馬,猶如進入一種藝術境界,人在舞,馬亦在舞。由此而形成了以卡拉角勒哈命名的民間舞蹈和同名樂曲。

卡拉角勒哈是一種比較古老的'舞蹈,關於它的來源,在哈薩克族民間有這樣的傳說:很久以前,草原上有一位哈薩克族小夥子發現了一群野馬,他揮動套馬索套住了一匹非常剽悍的黑色野馬。小夥子歷盡種種艱辛,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將它馴化成一匹上好的走馬。當他騎著黑走馬回到阿吾勒(家鄉)時,鄉親們聞訊紛紛前來祝賀。小夥子在馬上和馬下,用各種動作自豪而詼諧地表演了他捕捉和馴化黑馬的整個過程。從此,以騎馬為題材的表現草原上駿馬賓士時矯健姿態的卡拉角勒哈舞蹈便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

卡拉角勒哈男性的動作輕快有力,剛健蒼勁,模仿黑走馬的走、跑、跳、躍等姿態,在全身一張一弛的律動中表現狙獷、剽悍和豪放的風格。女性的動作優美舒展、活潑含蓄,如顯示姑娘美麗而自豪的“花兒贊”,窺視戀人的“羞窺”,前俯後仰的“展裙吊花”等。男女的這些動作,都包含著特定的內容,與表演者的內心情感和幽默詼諧的面部表情融為一體,並根據舞者自身水平可以自由發揮,不斷增加新的內容和動作。表演者時常把勞動和生活中具有濃厚特色的各種動態揉進舞蹈之中,使卡拉角勒哈的舞蹈語匯和表演內容更加豐富多樣,並由此衍化出諸如“擀氈舞”、“擠奶舞”、“綉花舞”、“拉麵舞”等舞蹈。

卡拉角勒哈既可以在歡樂的大型集會中,也可以在小小的氈房裡進行表演。可以由一人單獨跳,也可以雙人對跳或多人集體表演。舞法亦可以因人、因地而異。視當時的氣氛和環境,有輕松愉快的表演,有剛強有力的表演,也有幽默滑稽的表演,從而得到各種不同的藝術效果。哈薩克族人在放牧、勞動之餘,常常伴著冬布拉的琴聲跳卡拉角勒哈,高歌歡舞達旦。

卡拉角勒哈以同名樂曲伴奏。這種樂曲的節奏感極強,明快活潑,旋律宛如駿馬在草原上馳騁。它由哈薩克族的傳統樂器冬布拉彈奏,按照舞蹈的快慢來變換節奏,並形成了大同小異的地方特點和個人演奏技巧。

卡拉角勒哈可以隨時隨地即興起舞表演,即興表演時不需要專門的服飾和道具。在民俗活動等演出時需要戴氈帽,穿襯衫和帶彩色圖案的坎肩,穿長褲和靴子,扎牛皮腰帶。

阿嘎加依

“阿嘎加依”是哈薩克語,故鄉的意思,哈薩克族人只要一提到“阿嘎加依”就會想到阿勒泰。大型哈薩克民族歌舞詩《阿嘎加依》以詩的抒情方式表達哈薩克族歌舞,以現代藝術手法演繹草原文化,反映了新疆大地上哈薩克族的歷史與傳統、生活與夢想,是一部美輪美奐、有靈魂、充滿想像力的作品。

《阿嘎加依》演出陣容龐大。作品演出時間為90分鍾,分《序幕》、《生命達斯坦》、《英雄達斯坦》、《愛情達斯坦》、《狂歡達斯坦》和《尾聲》6個部分,在所涉及到的節目內容中,80%以上都是哈薩克民族傳承下來的受國家或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經典文化元素。獨特的民族服飾、原生態的歌舞文化、優美的音樂和超凡的舞美給觀眾帶來了無與倫比的藝術享受。

7、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是從內部言語向外部言語的過渡,即從經過壓縮的簡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語言,向開展的、具有規范語法結構的、能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語言形式的轉化。那麼一般作文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1

泱泱華夏,浩浩中華,綻放著五十六朵耀眼的民族之花。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都有著自己別具一格的民風民俗。讓我們走進民族大觀園,一起去了解一下各具不同的民風民俗吧!

首先讓我們走進哈薩克族,認真了解一下哈薩克族的民風民俗。哈薩克族大部分從事畜牧業。在牧區,春、夏、秋三季他們都住在可以拆卸攜帶的圓形氈房,冬天住平頂土房。哈薩克族飲食很豐富,他們愛吃用牛、羊、山羊奶製成的奶皮子、酥油、乳酪,愛喝馬奶、駱駝奶和酸奶、奶茶等。在牧區,牧民多食肉,夏季吃新鮮肉,冬季吃事先熏好的干羊肉,並喜歡吃馬腸子。肉煮好後,把它削成片,混以面片、洋蔥、大蔥、胡椒,便成為哈薩克族最愛吃的「納仁」。另外,哈薩克族人還吃用馬油、小米、白糖混制的「傑尼提」、饢、「包爾沙克」、抓飯等食物。

然後讓我們走進塔吉克族,詳細了解一下塔吉克族的民風民俗。塔吉克族分布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大小山谷里,每年春天播種青稞、豌豆、小麥等耐寒作物,初夏趕畜群到高山草原放牧,秋後回村收獲、過冬,過著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塔吉克族人衣食起居等都有適應生活環境的特色。男子穿無領對襟長外套,系腰帶,寒冷時外加光面羊皮大氅;戴羔皮圓高筒帽,以黑絨為面,上綉數道花邊,帽沿下翻時,掩住雙耳和面頰,可御風雪,已婚女子系後身圍裙,所戴圓頂綉花棉帽綴有後簾可保暖,外出時在帽上系方形白色頭巾,新嫁娘則系紅色頭巾。男女都穿氈襪,穿野羊皮軟靴,用耗牛皮作靴底,輕柔堅實,適於攀緣山路。塔吉克人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乳製品,飲奶茶,以肉食為上好食品。各具不同的民風民俗,就像鮮艷的花朵,五彩繽紛,美不勝收。

正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這赤縣神州,上下五千年之中,盛放著五十六朵鮮艷的民族之花。不一樣的菜餚,不一樣的習俗,不一樣的服飾,不一樣的風景,無不讓我們回味無窮。

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2

親愛的美國朋友瑪麗:

你好!

瑪麗,你知道嗎,在我們中國,現在是最喜慶的節日——春節,它呀,可是與你們的聖誕節有異曲同工之妙呢!那你想知道我們的春節是怎麼過的嗎?哈哈,很好奇吧,是不是已經做好准備洗耳恭聽了呢!

我們中國過節可不像你們,拿著刀叉吃火雞,去教堂禱告。我們追求的可是紅火與古典!

在我們這,臘月二十三日是要祭祀灶王爺的,別小瞧了它,灶王爺在我們的傳說里,可是神靈,每到這一天,他都要上天去稟告每一戶家庭的善惡。我們當然希望灶王爺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幾句了,就拿出貢品,他吃了人家的嘴短,當然就不好講壞話了!嘻嘻,有意思吧,當然瑪麗,我們的活動還不止這一些呢!

在臘月二十七日,我們還要殺牲畜,趕大集!在過春節時,為了喜慶,我們這的人都要殺點家禽,或趕集買點肉,燒好放在飯桌上,而且每天的菜都要把飯桌放滿,直到春節結束!

最隆重,最開心,最喜慶的,當然要數屬臘月三十,除夕小年夜了。你不知道吧,在那一晚啊,我們全家人都要聚在一起,熱熱鬧鬧地吃飯。而且,在飯桌上,可不像你們,斯斯文文、安安靜靜的。我們可是要「喧鬧」,越吵越好——大家互相開開玩笑,說說今年的好事,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家要互相敬酒,以示友好。在這一天,我們大家都不能睡覺呵!要守歲,它可是表達了一種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美好寓意呢!

當十二時的鍾聲敲響時,我們這,頓時成了聲音的海洋,墨黑的天空,頓時形如白晝,猜,是什麼在搞怪?嘿嘿,想不出來了吧,告訴你,這是我們全國,千千萬萬的煙花,一起燃放的'結果,在十二時,仰望著天空,你會發現,無數的花兒在綻放,又悄然離開,正當你傷心時,旁邊又有許許多多的「花兒」綻放了。那感受,簡直就是無與倫比。

怎麼樣,瑪麗,我們的春節有趣吧?古色古香,趣味盎然,相信你聽了一定怦然心動,想來過一次春節吧!看我耐心給你介紹的,什麼時候你也把你們過聖誕節的過程也給我說說!

祝萬事如意、身體健康!

中國朋友

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3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祭祀月亮的禮俗,據《周禮》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動;農歷八月中旬,又是秋糧收獲之際,人們為了答謝神祗的護佑而舉行一系列儀式和慶祝活動,稱為「秋報」。中秋時節,氣溫已涼未寒,天高氣爽,月朗中天,正是觀賞月亮的最佳時令。因此,後來祭月的成分便逐漸為賞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漸褪去,而這一節慶活動卻延續下來,並被賦予了新的含義。

在中秋節的演變過程中,古老的禮俗與眾多神話傳說及中華傳統文化中其他諸多因素結合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的重要節慶。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圍繞著月宮的一系列神話,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唐明皇游月宮等,它們給月宮掛上了七彩霓虹般神秘絢麗的光環,使之充滿浪漫色彩。唐代中秋賞月宴飲之俗已頗為盛行。從流傳下來的眾多描寫中秋的詩句中,可以看到當時已把嫦娥奔月等神話與中秋賞月聯系在一起了。唐朝初年,中秋節可能已成為固定的節日。不過,當時中秋節似乎還是以賞月和玩月為主,還沒有在民間廣泛流行。

中秋節的正式形成尤其是在民間盛行應是宋代的事情。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賞月、吃月餅、賞桂、觀潮等節慶活動蔚然成風。明清時期,中秋始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每逢中秋,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准備瓜果月餅,「向月供而拜」,所供月餅必須是圓的,瓜果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面繪有月神和玉兔搗葯等圖案。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個成員。中秋節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人們互相饋贈月餅表達良好祝願,很多人家還要設宴賞月,一片佳節盛況。

明清以來,中秋節日益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不僅全國各地,甚至在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和東南亞等地逐漸傳播開來。在賞月、吃月餅等活動的基礎上,各地還逐漸發展出「賣兔兒爺」、「樹中秋」、「舞火龍」、「走月亮」等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使得中秋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具有更多的文化內涵,更加迷人。

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4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許許多多個國家,每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是不同的,不同的國家喜歡的衣著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帶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韓國人穿的「韓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傳統服飾,在當地被稱為「著物」,因和服的圖案與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體意象,又叫「賞花幕」。和服不用紐扣,只用把結的腰帶,腰帶種類很多,打結方法也不同,廣泛使用的是「太鼓結」,就是在後腰打結處的腰帶內墊一個紙或布做的芯。由於打結很費事,二戰後又出現了「改良帶」和「文化帶」。

「韓袍」是韓國人的傳統服裝,它的樣式適合韓國的氣候,和韓國人起坐習慣。女性的韓服短上衣搭配優雅的長裙,上衣和長裙的顏色,五彩繽紛,有的還加了明艷華麗的錦綉。

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匯成一幅幅絢麗多姿的風情畫,無不體現出豐富多彩的地域特色,無不展示著各個國家的獨特魅力。

篇二:春節的民風民俗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里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5

侗族最古老的盛裝上衣是侗族辛地衣,用於牯藏節或蘆笙節,亦稱蘆笙衣。上衣為左衽長袖式,下為草條式簾裙,飾有白羽。盤蛇紋與游蛇紋圖案綉在深色布面上,既華麗又神秘。其「連環鎖絲綉」技藝精湛,歷史悠久。

北侗最華麗的服飾是鎮遠縣報京地區的姑娘服飾,頭上系一銀花環,發髻上,插滿放射狀的銀花,後腦吊一組銀花。上衣右衽無領,長及膝上一、二寸,衣領四周鑲深色坎肩,衣袖鑲深色花緞,胸前系一齊衣長的圍腰,圍腰配有色彩艷麗,綉工精美的刺綉紋樣。戴銀耳環。銀項圈兩三隻,胸掛大銀牌,戴銀手鐲,穿長褲,衣褲同色同料,褲腳鑲有五寸寬的深色花邊。腳穿綉花翹尖鞋。

南侗最典型的婦女夏裝:從江貫洞地區的婦女夏裝,頭上挽髻,略偏於左側,髻旁飾有鮮花或銀花。戴耳環,環下吊有三四顆亮珠。上衣白色,為自織的侗布。胸前開襟,相距三寸,敞胸,衣內系一菱形圍腰、青色,圍腰上方衣領處,飾有對稱的三角形挑花紋,圖案多為蝴蝶的變形。圍腰上端有兩條線帶,垂於背後,系在一個呈雙圓形∽的銀垂飾上,既是圍腰的組成部分,又是背上的重要裝飾,有的是呈多面球體的銀背砣。衣袖細小,袖口有花邊。上衣長及大腿中部,兩旁開叉五寸,顯得修長飄逸,下穿青色百褶裙,長及膝蓋處。小腿上著青布綁腿,腳穿草鞋或布鞋。整套服飾優美、簡潔。行走時,長衣裊娜,短裙擺動,不僅充分展示了女性的形體,更顯現出侗族姑娘獨特而動人的風韻,無不與服飾的選料、款式、色調,做工絲絲入扣,天趣自然,使人傾倒。

最典型的侗族男子服飾:黎平縣黃崗地區的青年服飾,頭包花格帕,為藍、青、白色自織侗布,包法呈左右向上交叉狀,包頭較大。上衣為紫色閃光的特製侗布,款式獨特。上衣無領,開襟從領口正中橫向右側二寸處,又直下至腰部,再向左橫至正中,再直下到下擺。衣扣分圓銀珠和蠶形布扣兩種,六對,每對為雙排扣。上衣短小貼身,衣袖緊貼手臂,腰系布帶,顯得緊扎壯實。穿長便褲,褲腳寬大。腳穿青布鞋或草鞋。戴銀手鐲,有的將精緻的銀煙盒吊於上衣擺右側。衣褲上緊下松,大有粗獷陽剛的男性美。

民風民俗的優秀作文6

以前過年,只是和大人湊熱鬧。今年過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節有關的風俗習慣。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戶都要貼春聯,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選一幅稱心如意的好春聯。今年選的上聯是:喜氣洋洋財旺旺,下聯是:好運多多福連連。橫批是:吉星高照。這足以預示新的一年裡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餃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們都說吃餃子好。吃餃子包含著非常豐富的文化意義。餃子諧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時,交好運發大財。因餃子的形狀又像金元寶,故又象徵團圓和財富。

大年初五俗稱「破五」,意思是人們要走出家門進行戶外活動。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著河堤,從將軍碼頭一直走到新華碼頭。這里是滑冰場,男女老少人頭攢動,人們身著五顏六色的節日新裝,好像給冰場上裝點了盛開的鮮花。人們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車。還有的在冰道上從高處往下放冰車,大家玩的真盡興!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歡歌笑語……

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實寫照嗎?

我的家鄉——寧鄉,這個小縣城坐落在湖南省長沙市的西部,這里雖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眾,但家鄉的閃光點常吸引人們的關注。其中,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民間傳統習俗就是其中的亮點之一。

節日的氣氛最能體現出傳統習俗的魅力。

我們這兒的第一節日是春節。春節還沒到,家家戶戶進入臘月後會陸續殺豬,特別是在農村裡,殺豬後會請村裡人大吃一頓。我的家鄉除夕定會吃雞、魚、肉這三樣菜,雞必須是雄雞,將它整隻清燉,出鍋裝盤時要讓頭昂起,不僅喻義「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節後的又一輪高潮無疑就是元宵節了。元宵節吃元宵,當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軟軟的白面里裹著一團又香又可口的夾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裡慢慢融化開來……元宵節時,什麼事都圍繞著「圓」,那麼自然就離不開燈了,家鄉有一個持續了好多年的習俗——燈會。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總會亮起「徹夜不眠」的紅燈籠,為家鄉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是因為這樣,每次燈會,現場都擠滿了人,真可謂是人山人海!所以,後到的我無奈極了。

8、關於哈薩克族的傳統文化的300字作文

哈薩克族的游牧文化在哈薩克族的游牧、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特別是中亞和新疆南部地區的綠洲農業文化、來自西北方向的俄羅斯文化、烏克蘭文化、塔塔爾文化以及相當重要的中原漢文化和中國北方滿——通古斯文化都對哈薩克文化的發展有影響.
哈薩克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實踐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哈薩克文學包括書面文學和口頭文學,後者的地位十分重要.牧民們在相互交流與聯系中,將不同部落的傑出文才創作的圀?∽㈱?渦獢?\x01?口頭民間文學加以傳承和發展,使之日益豐富.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敘事長詩、愛情長詩、民歌、諺語等,其中尤以長詩所佔地位突出.據統計、哈薩克族約有200多部長詩,代表作如《英雄塔爾根》、《阿勒帕米斯》等.史詩有《薩裏海與薩曼》、《阿爾卡勒克英雄》等.哈薩克族工藝美術豐富多采.婦女會製作氈房、各種氈製品、毛製品和服飾.不少男子會製作木器、鐵器和骨器.用金銀、玉石製作的各種裝飾品造型藝術水平較高.哈薩克族愛好音樂,能歌善舞.民間樂器有「冬不拉」.

9、花樣的哈薩克族作文

 按照哈薩克族的習慣,在祝賀新生嬰兒誕生時要唱「祝誕生歌」;婚禮中要唱一整套的「勸嫁歌」、「揭面紗」等饒有風趣的「婚禮歌」;親友離別時要唱「別離歌」;節假日親朋相聚要相互對唱;親人去世要唱「送葬歌」。從這個意義上說哈薩克人的一生都是伴隨著歌聲度過的。
職業的吟唱詩人被稱作「阿肯」,因為他們經常是站在廣大群眾一邊,因而受到人民群眾的愛戴和尊重。每年在牧群轉移至夏牧場,草茂畜壯的季節,都要舉行傳統的「阿肯彈唱會」。這是一種演唱和詩歌即興創作的大比賽,屆時,各地的「阿肯」要在眾人面前以自己拿手的歌曲曲調:即興填唱,互相盤問。根據雙方對歌的情況,最後由裁判裁定勝負。
哈薩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和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其餘分布在甘肅、青海等部分地區。「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