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石家莊起居風俗

石家莊起居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5 15:33:21

1、石家莊人過年的習俗

一、除夕

新年裡不可以打碎碗筷,打碎了是破產的預兆,得趕快說聲「歲(碎)歲專平安屬」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

二、大年初一

正月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到今天許多地方還保存著一習俗,除夕前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三、大年初二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並且在娘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四、 大年初四

大年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闆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請他來拜神,對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走人。 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五、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里往外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這天,民間通行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

2、石家莊城市有什麼風俗啊 要寫個短文

石家莊沒有什麼特別的風俗啊。
就普通的中國的傳統的東西,過年前蒸年糕,小年(29或30)中午吃餃子,初一早晨要要起早拜年,初5不能拜年,要放鞭炮崩窮。

3、石家莊端午習俗有哪些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下面介紹河北省端午節習俗,河北省的端午節過的還是很豐富多彩的。
河北省石家莊端午節習俗:
1、吃粽子
端午節吃粽子,是每個地方都有的習俗,石家莊也不例外。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不同地方的粽子,形態也不同。我家端午都是奶奶包粽子,把黏米放在三個大蘆葦葉裡面,包好之後用馬蓮紮上。河北的粽子是三角形的,裡面的餡大多是黏大米、黏小米、黏黍米,裡面還會放一些秋天豆角中的豆粒,很香很好吃。
2、吃櫻桃
原來端午節吃櫻桃,是為了避免誤食蒼蠅。石家莊的集市,在端午節前後除了賣粽子和粽子材料最多外,賣櫻桃的小販也不少,場面很壯觀,也很有過節的氣氛。
3、掛紙葫蘆
由於各個地方的風俗習慣不一樣,端午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石家莊會在端午節當天,把紙葫蘆掛在門口。傳說在端午節這天,神仙會把仙葯放在門口的紙葫蘆中,這樣一來,家中的人就不會生病了,即使有病毒,也被門口的葫蘆擋住了。葫蘆的顏色主要以紅色為主,因為紅色代表著吉祥,同時也預示著家中吉祥如意。

4、石家莊這邊結婚是什麼樣的習俗?????

婚嫁習俗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婚女嫁是人生之大事。過去石家莊一帶受「男女授受不親」的影響,青年男女是不能自由戀愛的,婚姻大事只能聽父母之命,靠媒約之言。婚嫁禮俗繁鎖且帶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一般的成婚程序和禮俗如下:

一、提親

即男家委託媒人到女方家提親,若女方同意議婚,則男家再去女家求婚,俗稱「說媒」。舊時重「門當戶對」和「以命相擇」,流傳著「門對門,戶對戶,豁拉口子對柵欄」的民謠。一般地說,男方托媒人去提親時,首先把自己的身份、土地、財產及自己子女情況做個全面的考慮,與女家的情況是否搭配,就是說雙方條件差不多。但也有媒人受人重禮,弄虛作假。女方父母若有意,就託人探聽男方情況,如果認為門戶相當,男女兩家就各辦庚貼。庚貼有用紅紙做的,上寫成婚子女的姓名、年庚、三代、籍貫、俗稱「四庚貼」,以後雙方交換。

二、問名

俗稱討八字。「八字」是根據每個人誕字的年、月、日、時,各用天干、地支的兩字相配,四項共有八個字,所以稱「八字」。迷信的人認為根據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好壞,每個人都屬於五行中的某一種「命」,如金命、木命、水命、火命、土命等,凡五行相剋者都不能成婚。

媒人先持男貼到女家,將女子的生辰八字,連同彩禮寫於男貼之背面,由媒人帶給男方,男方請命先生「合肖」,占卜吉凶,如男女年庚八字無「沖吉」,雙方父母同意,即可訂親。當然也有其他說道,如「女大一使不得」,「妻大二生一對」,「妻大三抱金磚」等。

三、換貼

男女雙方的婚事說定後,要舉行一次換貼,換貼的日期要選吉日進行。男女先遣媒人向女方議聘。男方將議訂聘金和新郎的庚貼放入小匣子內,並用紅布或紅綾將小匣包裹,連同彩禮(包括錢幣、衣物、食品),由媒人送到女方家。女家收下聘金、彩禮和男方的庚貼後,女方出將庚貼放入原匣內,連同回送的衣著嫁妝喜果等由媒人轉交男家,這一程序叫做換貼。

四、過大禮

這是男女兩家締結婚約後,男方將聘禮送往女家的禮儀。送過彩禮的婚約才算正式生效。舊時一般男家要給女家100—200塊現洋,衣料、手鐲、戒指等禮品。結婚前還要「抬食籮」(用三層長方形的木板成的架子),至少要送三架食籮,上面堆放著大米、掛面、饅頭、豬肉等,由數人送抬著到女家。

五、婚禮籌備

成婚前要選擇成婚日,擇雙雙日,諸如四月初四,八月二十八等,或三六九吉日。選後好,男家備好禮物和衣料,紅柬貼上寫明迎親日期要媒人轉交女家,通知親友婚禮日期。並開始清整院落,粉刷、布置新房。新房內掛上喜畫,有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等。窗花,常有喜鵲登梅、鴛鴦戲水、雙飛燕子、並蒂蓮子等。家中遍貼喜聯和紅「喜」字。喜聯多用「百年合好」、「白頭偕老」、「花開並蒂」、「綰結同心」、「宜室宜家」等。女家收到男方紅柬貼後開始置辦嫁妝,迎請眷屬,邀請男女還客。家族長輩請出閣閨女吃「離娘面」。

六、成親

成婚那天,雙方有「姑不接,姨不送」之忌諱,且接送雙方不得委託寡、二婚頭或屬相與新娘新郎相剋者。這天是男家大喜之日,房前屋後,院里院外,都以清水潑地,打掃得一塵不染。門前懸掛紅燈,院子里,房檐下掛滿了親友們送來的喜幛、衣料、被面,處處呈現出一片熱烈歡樂的景象。迎娶時鳴放鞭炮,紅燈傘仗,鑼鼓喧天。有條件的還請儀仗隊、嗩吶伴奏。到了女家門前,女家故意事先將男方人「拒之門外」,待男方將「過門禮」從門縫塞進去方才開門迎接。然後引至客房招待吃茶點和「下馬面」。

新娘在上轎前開容(又稱開顏),即用線將臉上的汗毛絞去。梳妝後與親人拜別,然後用紅頭巾蓋頭蒙面,紅巾四角縫上棗子、花生、銅錢(即早生貴子之吉利),胸前掛一鏡子,以「避「凶光。在迎親曲中,由其兄背人花轎,並有一小兄弟或子倒輩相隨於轎後,謂之「押轎孩兒」。由女家起程時,新郎騎馬在前,男陪客、男娶客北馬相隨。由女方長輩或平輩兩位男性親屬,跟隨新郎花轎左右,手把轎桿隨行,押送嫁妝,俗稱「送客」。女送客在轎後騎馬或坐車相隨。

過去石家莊有些地方興這么一個風俗,閨女在上轎前哭幾聲娘,以表示難分難離之意。傳說很久以前,有這么娘倆,相依為命過著苦日子,娘織布,女兒紡線,緊干慢干還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娘看著女兒一天天長大,心裡更有著急,總得給女兒找個婆家呀。於是娘委託媒人給女兒說了個婆家,並訂了迎娶的吉日。眼看著喜日一天比一天接近,娘倆的愁也一天比一天深。等到男家花轎來到門前,女兒望著娘的滿頭白發和枯瘦的臉,想到自己一走,娘的日子怎麼過呀,還不活活餓死嗎?想到這里抱住娘的頭大哭起來。這哭聲感動了一位過路的神仙,看見這娘倆哭得這么可憐動了善心,用手指了指姑娘臉上的淚花,這淚花就變成金光燦亮的金豆子,姑娘看見有這么多的金豆子,足夠娘下半輩子吃用啦,就高高興興地梳洗打扮上了花轎。從那以後,凡是姑娘上轎,都是遲遲不願上轎,實在拖不下去了,就抱住娘大哭幾聲,就是沒有淚,也要擠出幾顆淚珠子,好讓金豆子養活娘。年深日久便形成了「閨女離娘,大哭一場」的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新娘娶回時,要繞村串庄,不準許走原路,謂之不走回頭路。一路上爆竹聲聲,嗩吶不停地吹奏,好不熱鬧。轎至男家停在門口,新郎下馬向花轎三揖,謂之拜轎神。新娘由伴娘攙扶出轎。新娘扯彩進門之後,先從火盆上跨過。象徵婚後日子「火火爆爆」。然後踏紅氈進入中堂拜堂成親。這時由事先請來的德高望得的人作儐相(司儀),主持婚禮儀式。

這是儐相出班先唱道:「儐相儐相,兩步一丈,龍鳳鴛鴦,和諧一雙。」接著念喜歌,歌詞都是吉慶語,如「鸞風和鳴」、「花好月圓」、「新房一閃紅花開,家有金斗供龍牌」、「相府門上掛綵綢,千金小姐配王候」之類。然後依次唱: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三拜祖宗;四拜彩郎;五拜土地;六拜春萱;七拜親朋;夫妻對拜。新郎新娘行過八拜大禮之後,接著交杯換盞。只聽儐相又唱道:「交杯換盞兩和好,夫妻白頭偕到老。看新郎——頭項金花呈吉祥,身披山水綉鴛鴦:烏靴白底紅花襯,一身爽氣投四方。看新娘——五彩鳳冠琳琅鑲,紫帶霞帔東飛凰。柳眉杏眼紅綾罩,金蓮知羞裙下藏。夫妻堂前花燭亮,一對鴛鴦巧成雙,隨即樂班奏出龍鳳祥之曲,在樂聲曲中,儐相高唱著吉利曲兒:「青山綠水永相映,房中笑語敘衷腸;花台點地鴛鴦譜,吉星高照四時康。「儐相唱畢,眾位已笑得前仰後合了,使人深感婚配習俗情趣盎然,並親切逗人。

這時,由男家人在地上次第傳送麻袋相鋪,讓新娘從上走過,各為傳宗接代,引新娘以此進入洞房。末入洞房前,新郎持弓搭箭,通過新娘頭上向洞房內連射三箭,意驅邪惡。還有的地方向新娘頭揚草節之類,這時儐相又唱:「走進洞房把頭抬,麒麟送子跟上來」「一把粟子一把棗,閨女小子滿地跑」一類喜歌。

未入洞房前,必請一位父母雙全、丈夫健在的婦女到新房中為新郎新娘安放被褥。並將一把五色糧撒到褥下,趕個五穀豐登的吉利。床頭下放幾顆紅棗,意思是早(棗)生貴子。枕下放幾粒花生,意思是男孩女孩「花」插著「生」。當新娘進入洞房時,新郎揭開新娘的「蓋頭」,這時鄰居開始「鬧洞房」。鬧洞房的習俗由來已久,家家戶都認為來自己家鬧洞房的人越多越好,人越多越顯出自己的體面和光榮。俗話說:「新婦三天無大小」,這一天,不論男女老幼都可入房「看新媳婦兒」,逗引新娘,不管葷的素的一起來,有意是盡量使原本羞羞答答的黃花閨女變成大大方方的潑媳婦。晚上,還有人潛伏洞房窗上竊聽新郎新娘說私房話,俗稱「聽房」。倘若雨、雪天沒有肯去,母親便將一把掃帚輕輕靠在窗下完成「聽房」這一儀式。

這一天,男家娶親回來,除招待本家親友外,還要熱心地招待女家來客,並展示嫁妝,即由女方長輩代表將各親友賞送之物一一唱明展示,交付男方代表接受,俗稱「擺桌」。此時,有好事的子侄輩,給新郎母親或嬸、嫂臉上抹黑,以逗笑取樂。

七、婚禮後禮俗

第二天,新娘與親族輩禮見,拜祖、上墳後,女家率親戚到男家認親,接回新夫婦,謂之「回妝」俗稱「回面」,對新郎以好餐相待。好事的大兄嫂、小姨子常在餃子內包以辣椒等物,以耍笑新郎。當天返回男家。

第三天,新婚夫婦,攜帶禮品,乘轎(或坐車)去女方娘家,俗稱「三朝回門」。男家派人送饃饃於女家,謂「挎籃子」,並將新郎接回。過兩天,新娘父母再將女兒送到男家,謂「二回三住」。六日後,再將女接回,滿月後再送女於男家,謂之「過月」。至此,婚娶儀式才告全部結束。

新婚頭一年的春節期間,新郎新娘要向娘家父母拜年。時間一般在正月初二或初三。有一首民歌唱道:「大年初一頭一天,過了初二到初三;小兩口,巧打扮,帶上年貨與糕點,趕著毛驢樂哈哈地去拜年。」去時,不能空著手,必須帶一些年貸、土特產品,正如民歌所唱:「喝的酒,吸的煙,年糕帶了一大籃。」這同樣表示出嫁的女兒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

5、石家莊的民風民俗(特色吃穿住行,以及禮儀、節日、工藝品、民間故事,等等)寫下來,文從字順,條理清楚。

【傳統戲劇】

石家莊絲弦還曾有過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叫法,是河北省所獨有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在全國罕見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石家莊絲弦主要流行於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區以及晉中地區的東部等地,這種戲劇的起源目前無從考證,通常認為早期的絲弦戲是以元人小令以及明清俗曲為基礎發展演化而來。清朝初年的時候,絲弦戲已經普遍流行於河北大部地區,而且深受群眾的喜愛。石家莊絲弦作為燕趙文化的最突出代表,有著很強的創造性,在河北地方劇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素來就有「昆高絲亂不分家」和「一昆二高三絲弦」之說。2006年5月20日,石家莊絲弦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音樂】

常山戰鼓最早起源於石家莊正定,由於這里是古時候常山郡的所在地而得名。 常山戰鼓有著悠久的歷史,傳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已有雛型,發展到明朝時期最為盛行。正定隆興寺建於隋朝,其大佛石座上就刻有古人擊鼓的浮雕。在正定縣志上有這樣的記載:「城市村墟,鑼鼓虛日」,「市井簫鼓喧鬧,鼓聲不絕、相塞於途」。由此可見,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也多雄壯戰鼓之聲」。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而組合演奏的一種民間樂曲,其曲牌大多是由多個能單獨演奏的鑼鼓段子所串聯而成的一種聯套曲體式的結構,並且主要用於廣場表演。常山戰鼓的套路多樣而且曲牌繁多,特別以東楊庄的戰鼓隊最有代表性。

【傳統藝術】

石家莊無極剪紙起源於清末民初時期,在無極當地很早的時候就有著每逢節日或是喜慶之日貼窗花的傳統風俗,其剪紙的藝術風格受到山西以及天津楊柳青年畫影響,逐漸發展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剪紙藝術。無極剪紙主要用宣紙作材料,是一種單色剪紙,主要工具為剪刀和刻刀,由於剪刀製作受工具和材料所限,因此多為刀刻而成。刀刻剪紙時需要特製的石蠟或者橡皮泥的底版,其製作工藝十分講究。後來由於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審美觀念的提高,無極剪紙不僅有黑白套色的,還有刻金彩襯的,十分鮮艷,再配以形態各異的藝術造型,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傳統文化】

耿村民間文化是石家莊藁城市所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這里吸引了很多國內外專家學者考察訪問。這種傳統已經有很久的歷史,早在明朝朱元璋時代就曾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衛三耿村」的說法。由於耿村地處交通要道,南來北往的商人們把他們所知道的奇聞趣事講給這里的村人,耿村人同樣會把自己的故事講給他們聽,就這樣逐漸形成了如今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耿村由於故事數量繁多,講述人集中,因此被稱為「故事村」。這里所傳承的故事內容涉及社會學、倫理學、歷史學、宗教學、哲學以及文學等多個方面,學術價值較高,並且已記錄和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六千餘萬字,編印成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耿村民間故事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加以保護。
舊時,石家莊市的廣大家庭的教子治家方面,有著自己的傳統方式方法和具體內容。

在農村是血緣與土地把一家人扭結在一起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一起生產共同消費。孩子是依倚在父母、奶奶爺爺身邊漸漸長成成人的。農村生活環境、農民思想意識、農家生活方式,對一個人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家長主宰一家事務。家長普遍認為家有家風,門有門風。故有「將門出虎子」、「有什麼樣的老子,就有什麼樣的兒」和「拙手笨腳的娘,培育不出會描龍綉鳳的閨女來」之說。農家很少有成文家規、家教,但卻有共同的、約定俗成的代代相傳的治家、教子方式方法。

一、家風
在農村,長期以來,農民完全依賴土地,靠於吃飯,起五更,睡半夜,終日操勞,所收無幾,生活十分艱苦。環境迫使人們漸漸養成勤勞、節儉和忠厚的優良品質。勤勞、節儉、忠厚是農民教子、治家的綱領。

勤勞

過去,農民一年四季,風吹日曬,暑去寒來,辛苦耕耘。農忙季節耕種收獲,農閑季節男人們平整土地,墊圈積肥,拾些燒火,修繕房屋,修理農具。女人們紡紗織布,縫補衣衫,碾米磨面,洗洗涮涮,拉火做飯。小孩子們很少上學讀書。

農家的信念:人不哄地,地不哄人。一分辛勞,換得一分甜。只有受得苦中苦,方可換來甜上甜。

65V.Net

節儉

農家人人深知手中的糧棉是血汗換來的。從小教育孩子「一粥一飯,當思不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唯艱。」農村把糟蹋糧食看得很重,叫「造罪」,以造了罪要遭「龍抓」,或爺爺打屁股來嚇唬孩子們。吃飯時講究桌上碗底不剩一粒米。吃玉米面餅子怕掉渣渣,用雙手捧著吃。如果屢教不聽,家長會責備、訓斥,說什麼「敗家子」、「不成器」。對待糧食是這樣,對待其他物件也必須十分珍惜。家長嘴邊的話是「東西有限,必須省用,省得吃,省得穿」。

忠厚

農民多和土地打交道,種地是實實在在的事,來不得半點虛假,忠厚、誠實是農民的品質。

農家與社會交往面狹窄、穩定、持久。客觀條件與經驗使他們堅信待人必須誠實。遇事寬以待人,誠以待人,不與親友「爭高低論上下」,「讓人一步道路寬」,「後退一步晴空萬里」,「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就是他們的座右銘。

二、家教

《三字經》、《弟子規》比較全面宣揚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國流行甚廣,影響深遠,被官方、民間認為是良好啟蒙讀物。農家多取其精華,變為口頭語言,或小故事教育子女。這種教育是口頭的,隨時隨地的,一點一滴的,反反復復的,日積月累進行的,這種教育如同毛毛細雨,滋潤著人們的心田。又如同無形的刻刀,雕塑著每個人的心靈。母教子、婆傳媳,言傳、身教、耳濡目染。其具體內容可概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孝廉四則

1、順為孝 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泰山。子女對父母必須恭恭敬敬,一切聽從父母之命。對父母的批評、指責必須先接受、決不允許爭論,更不論可反駁。父母呼喚立即答應。

2、敬父母 若出門必先告訴,回來後應來照個面。有事應與父母商量,不可擅作主張,更不可瞞著父母去干那些有損於家庭和睦的事情。

3、史弟睦 兄弟姊妹之間要珍惜骨肉情,互敬互愛。兄弟和睦相處,讓父母放心、高興就是孝。兄弟之間不可把財物看的太重,互豐爭奪、傷感情,以免釀成禍根。

4、習禮義 吃飯、進屋、落座長者先,幼者後,對長者不可直呼其名。路途相遇要問候。長輩站著,自己不可坐下。對長者說話不可高聲喊叫,聲音應放低些。對待叔叔、伯伯及親友,應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恭敬。

6、石家莊的風俗,習俗

石家莊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唐代的馬球表演、樂伎表演,北宋時期的宮詞演唱都曾在古城正定留下千古余韻。尤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樸,更是在這里創作了《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牆頭馬上》等千古傳唱的元雜劇。絲弦劇是河北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演出的《空印盒》、《白羅杉》、《楊家將》等劇目深受廣大城鄉觀眾的好評。深澤墜子劇團的《回龍傳》、《包公案》、《劉公案》也到了觀眾的好評,石家莊絲弦、深澤墜子作為地方戲曲稀有劇種有著獨特的魅力。在石家莊1584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廣泛流傳著跑旱船、踩高蹺、跑竹馬、舞龍燈、獅子舞、霸王鞭等藝術形式,以及井陘的「拉花」、無極的「官傘」、正定的「常山戰鼓」等民間歌舞,可謂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由這些傳統藝術形式組成的民間花會,也逐步由田頭、廟會走向了城市街頭廣場,登上了高雅藝術的殿堂。
除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歌舞、秧歌藝術以外,石家莊市還有許多絢麗多姿的民間工藝。辛集市是國家文化部命名的「現代民間繪畫之鄉」,質朴的農民畫家用誇張、浪漫的特色,反映了秀美的田園風光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海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石家莊是隨著近代鐵路開通而崛起的城市,改革開放給石家莊提供了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建成現代化大都市的機遇,石家莊市雖然建市時間較短,但其驚人的發展變化卻令人贊嘆。
多年來,石家莊市文化系統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文化投入不斷加大,基礎設施發展較快,社會文化事業全面發展被列在「五大工程」之內的「小康文化工程」和「彩色周末文化工程」活動成效顯著,城市共建成了5個全國文化先進縣、8個省級文化先進縣。同時藝術創作、生產和演出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現在石家莊市已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9個,藝術表演場所22個,群眾文化機構300個,從數量上基本實現了市有群藝館、縣縣有文化館、鄉鄉有文化站。城市現有公共圖書館20個,擁有書庫1個,總藏書量達171.4萬冊。近年來,石家莊的藝術創作共獲國家級獎33項、省級獎60項,其中現代評劇《淀上人家》獲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古裝評劇《胡風漢月》、《竇娥冤》獲首屆中國評劇節優秀劇目獎和優秀演出將。
文化市場的繁榮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對改善石家莊市的投資環境、促進兩個文明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目前,全市共有縣以上科研和科技開發機構298家,其中專業科研機構98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54家,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機構146家。城市共有各級各類學校5500所,在校生200多萬人。石家莊的公辦本科學校有:河北醫科大學、河北師范大學、石家莊鐵道學院、河北經貿大學、河北科技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石家莊學院等。石家莊市完成高新技術技工貿總收入120億元,連續三次榮獲「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稱號。
截至2004年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27個,藝術表演場所22個。文化館、群藝館25個,公共圖書館21個,藏書量280萬冊。廣播綜合覆蓋率99.2%,電視綜合覆蓋率99.1%。
石家莊市第二中學附近有清真寺街,是回民聚集地,並建有一座清真寺。可以在那裡吃到正宗的羊肉串、羊肉泡饃。

7、古徽州人生活的起居禮儀

徽州人生禮俗作為社會民俗的禮儀,與徽州文化及宗族社會特正交織在一起,形成復雜、多種、多重的民俗結構,呈現出一種由生到死的社會生活過程和由死到生的信仰生活過程。
生兒育女是家庭生活中的大事,也是宗族的一件大事。人口的增加,可使家庭興旺,宗族發達,提高家庭和宗族在社會中的地位。歙縣石門、葉村、楊村一帶,本族新婚之家,祠堂要送一盞「百子燈」,直到生了小孩,祠堂才將這盞燈收回。
嬰兒出生的第三天「做三朝」時,給孩子取名。在徽州嚴格的宗族制下,不可偏廢於「親疏有別,長幼有序」的規律,必須按祠堂所擬定的排行,順次取名。如歙富溪大本堂汪氏七十二世至九咐一世排行詩:「仁玄文學士,元世大昌宗;裕德應承志,經書啟後昆。」一個字代表一代人。如遇過房承繼,可按昭穆,弄清輩份,,然後辦理宗祧立嗣過繼。
男子一般18歲成丁,女子15歲成人,到時男子行「冠禮」,女子行「笄禮」。給男孩加冠,須是德高望重的男性尊長;給女孩加笄,須是子孫雙全的老太。行過冠禮後,開始有資格人祠祭祖,並在宗譜上添名。首次入祠要向祖宗獻金「謝恩」,俗稱「冠金」,數目多少視冠丁家境而定。結婚後的第二天,新郎新娘著禮服,攜祭品至祠堂謁拜。
社交禮儀是人生禮俗中的重要一環,在徽州社會生活中占重要地位,這些禮儀不但是等級秩序的標志和人際往來的行為准則,而且也是一種被強化的道德觀念。宗族禮儀是社會禮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徽州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成為一種道德控制的社會力量,直接反映了徽州地區的社會風貌,並揭示了御州社會風俗的本質特點。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