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黔江古老嫁妝

黔江古老嫁妝

發布時間: 2022-11-05 11:59:23

1、誰有古代婚嫁風俗的資料?

婚嫁風俗

男婚女嫁稱為婚姻。婚,即娶,意為「男往娶女」;嫁,謂之「女適夫家」。民間稱其為「合兩姓之好」,具有「承宗繼後」的重要意義。
千百年來,孔孟之鄉的鄒城居民,對古之婚嫁「六禮」既有遵循,又有變異,形成了一套地方特色的婚嫁禮俗。當然,就鄒城市地域范圍來說,東西狹長66公里,南北寬約35公里,面積1600多平方公里;而民謂「十里不同俗」,所以在鄒城各地,風俗又有所差異,尤其是鄒東山區與鄒西平原區別更甚。

當地婚俗主要有以下內容:

1、 提親
過去,兒女婚姻大事由父母包辦,通媒成親,基本上沒有自由婚戀。男女青年到了成婚年齡,雙方父母都特別關心子女的婚姻大事,一般都由男方主動先提,因為女方主動提親怕有「嫁不出去女兒之嫌」。提親,也稱「提媒」、「說親」。由媒人來往於男女雙方家長之間,商量締結婚姻關系。其前提主要看雙方是否門第相當(即門當戶對)、財產等同?品貌、年齡是否般配?舊時,鄒城提親還講究同姓不婚,姑血不能倒流。

2、 相媒

相媒,又叫「相親」顧名思義就是雙方根據每人的介紹去作進一步的觀察和對照,看媒人的話是否屬實。
媒人提親後,雙方一般都不一口應允,尤其是女方要斟酌考慮一翻,意思是要調查訪問一下。女方去男方相親,由媒人領著,去的人或為女方的父母、或為哥嫂。相看時一不抽煙,二不喝水,更不留餐,主要看看男方的家境如何,品貌怎樣,有時還要向男方的街坊鄰居打聽男方的情況,以核實是否如媒人所說。男方為了給對方留下一個美好的印象,此時往往要精心裝潢一番,盡量掩飾住明顯的缺陷,有的甚至去借別人家的物品和宅院以糊弄對方。「走馬觀花」一詞大概就是說的這種現象。
如果男方想去女方家相親,大多是由男方的嫂子或近門兄嫂找個理由去女方家看看,主要是看一下女方的相貌,打聽打聽女方家的大體情況。此俗至今在農村某些地方仍然流行。

3、 合婚與定親

男女雙方通過相媒,都感到滿意,同意結親後,要進行「合婚」。合婚又稱「合命相」、「合八字」,一般由男方請算命先生和陰陽先生合算。首先看男女雙方在屬相上是否相剋,如果屬相相剋而又無法破解,即使雙方再滿意也絕對不能成婚,否則為「斷頭婚」。
合婚後,如果男女雙方屬相相合,命相相生,即可定婚。先由男方出貼送往女方家,稱作聘啟;然後女方再出貼送往男方家,稱作復啟。

4、 看日子與下喜貼

看日子,也稱「選日子」。男方若想完婚,便提前派人去女家討取女方本人的屬相和生辰八字,請陰陽先生或算命先生根據男女雙方的屬相和八字,選擇黃道吉日,即迎娶之日,俗稱「看日子」。
擇定吉日後,男方要宴請媒人,用大紅紙寫上迎娶日期,由媒人或派專人送到女家,俗稱「下喜貼」,或叫「下喜書」。

5、 備喜

吉日定後,男女雙方都要為婚嫁做准備工作,稱為「備喜」。
男方。首先要布置新房,不少人家都是在定婚前蓋好新房,這是女方相親時看重的一項,有的男方家庭為了滿足女家的這一要求,往往要節衣縮食積攢錢物,還要向親朋索借,雖力不從心,也要蓋上新房。婚前幾日,新房內要鋪設新床,裝潢牆壁,油漆門窗;婚前一日,門上貼喜聯,內容為求吉納福之言。門前張燈結綵,門旁貼大紅「雙喜」字,一派喜氣迎門的瑞徵。喜期將臨,男方要向親戚、好友送喜貼,讓他們准備喝喜酒。
女方。主要是籌辦嫁妝,這是婚前的大事。嫁妝又稱「嫁奩」,由女方父母置辦一部分生活用品給女兒帶到男家,其數量和質量因時、因地、因女家的經濟狀況而定。在置辦嫁妝的同時,女方也和男方一樣,向親戚朋友送喜貼,親友們要送一些生活用品,有的直接給禮金,叫做「添箱」,實際上是幫助女家辦嫁妝。

6、 迎娶與送親

婚嫁之日,也稱「喜日」。男方家熱鬧非凡,喜氣洋洋,人人喜笑顏開;女方家也充滿吉祥瑞氣。就其整個過成來說,可分為迎娶與送親兩部分;就其規模氣氛來講,可分為大娶與小娶。舊時,迎娶即「親迎」,實為大娶,多為官府和富豪門第採用;送親,實為小娶,多為一般小農採用。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大娶由男方去女方家親自迎娶,小娶則是女方用四人抬的花轎或者用牛車把新娘送至男家。兩者的具體禮儀大體相同,只是小娶比大娶規模小,有些禮儀稍作簡化。

2、誰能告訴我哭嫁是怎麼回事?謝謝!!!

我少年時,是抗日戰爭後期,居住在縣城近郊,風氣較開,哭嫁之風已不盛行,而老人們卻還在津津樂道,稱述不絕。但實際哭嫁我僅見過一次。鄰居們都說是那家老祖母執意要行古禮古俗,晚輩們拗不過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從婚期前一個月的首日起,入黃昏,姑娘訴哭約一個小時,其聲嗚嗚。十天以後,她的母親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後,她的祖母加入陪哭。這家沒有諸姑姊妹,人們說,如果有的話,也應當加入陪哭行列的。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軒隨筆·坐堂詞》雲:"婚姻之禮,各省風俗不同。然酌禮准情,各省亦大同小異。凡男家娶婦先賦之詩,謂之'催妝';女家親串頌女之詞,謂之'坐堂'。坐堂者,女當喜期將近之先數夕,其諸姑伯姊,置酒為女祖餞,各述吉祥之詞,以為頌美,女則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則隨而嫻習者也。其詞要多鄙俚,然有音韻凄清,風格遒勁,如古歌古謠者。羅江明府蔡,微服巡查鄉里,一日行至某處,值有女子歸,諸娣姒咸以諛詞頌女,女申意以答。忽風吹句入耳,詞曰:'鳳凰落在桌子上,哪個女兒肯離娘'。一字一轉,音韻凄其,誰謂天籟之鳴,不在愚夫愚婦耶!"雲雲。吉道人姓周名際唐,成都人。吉道人記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記了一句哭嫁詞,難窺全豹。好在舊時坊間叢刻中有《訓女哭嫁》一種,可見一斑。這本小書的目錄有《閨聲哭》、《娘訓女》、《嫂哭妹》、《哭爹媽》、《哭哥嫂》、《花轎到屋哭》、《哭叔爺》、《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爺》、《拜香火哭》等等,編次有點凌亂,似乎隨手所記,未經文人之手。遙想《詩》十五國風未刪之時,大約也不過如此吧!現錄幾段如下。
閨聲哭
娘聽後園鳥雀驚,要聽房中女兒聲。
我娘當門苦葛藤,手攀苦葛訴苦情。
我娘苦情苦過了,女兒苦情才起根。
............
桔子開花葉子青,陽雀開聲我開聲。
新打銅盆才裝水,新打剪刀兩面青。
娘不開口我開口,娘不開聲我開聲。
當門一根木蓮樹,目連樹上掛卷經。
一本經書背完了,未見我娘來開聲。
虧了我娘睡得穩,爹媽眼淚貴如金。
哭爹媽
月亮彎彎照華堂,女兒開言叫爹娘。
父母養兒空指望,如似南柯夢一場。
一尺五寸把兒養,移干就濕苦非常。
............
勞心費力成虛恍,枉自爹娘苦一場。
哭兄弟
黑漆茶盤烏木頭,姐姐離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飯,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當家掙家忙,嫁了姐姐買地方。
上頭買齊潼川府,下頭買齊遂寧鄉。
............
這個本子所記是川北的歌詞,而我以前所見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記的是川西,川東,大約也不會大異的。遺憾的是,該書所記哭嫁詞雖有"只怨媒人莫良心"等語,卻沒有列出"罵媒專目,大約是怕媒人太難堪了吧!
其實,罵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節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詞。舊社會,婦女無婚姻自由可言,由於"三從四德"的束縛,平時對於自己的終身大事幾乎不能置一詞,全由媒人和父母擺布;因此,這登花轎之前的"罵媒",便是難得的發泄機會。這早已反映在戲曲和民間說唱等藝術之中。
以前,川劇《柳蔭記》有《英台罵媒》一折,英台罵媒人,言詞激烈,聲色俱厲,充分表現了祝英台剛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罵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亂語嘴喳喳......唯願你,房屋遭火化,田園水推沙。"但這場戲現在卻被刪掉了,五六十年代還有的,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的川劇《柳蔭記》也有這一折,是陳書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獎。現在城裡人大約以為媒婆不必罵了,但偏遠地區,媒婆似乎還在肆虐。不過,據說,媒人從來不怕你罵,反倒怕你不罵;你不罵,他的"霉(媒)氣"反而脫不了。這也是風俗民情中的一種幽默吧!
在三峽民間,特別是在巴人(土家族)的生活習俗中,哭嫁無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種婚嫁儀式。女子大多都要從小時開始學習哭嫁。
新娘從出嫁前半個月就開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轎。哭嫁的風俗與古代的婚姻制度有關。土家族過去有這樣幾種不合理的婚俗廣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二是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到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個女子被幾個男子同時看上並舉行了行放炮定親儀式,男方有時候甚至打倒婚敵來贏得婚姻,當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搶親;四是過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方對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對未來生活充滿著擔憂。在這樣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種必然。
哭嫁的過程先是待嫁姑娘獨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親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圍坐一屋,輪番哭述。哭述的內容逐漸衍化成有一定調式和韻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新娘不僅要對家中的每位親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內容一般都是訴說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誼和離別之苦,或者是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擔心等等。
一首與母親辭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媽呀我的娘,您為女兒辦嫁妝,十天趕三場,一月趕九場,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雞子剛開口,娘在路上走;麻雀進了林,娘在半路行2喜鵲落了窩,娘在路上摸;紅紅綠綠幾大宗,湊湊合合辦得多。我的媽呀我的娘,韭菜開花九匹葉,我娘懷我十個月。十月懷胎受苦難。十月一滿臨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鐵釘斷,雙腳踩得地皮穿。醒來一看兒的身,是女非男娘傷心。娘的好處千千萬,十天半月數不完。」
又如流傳在重慶江北區三聖鄉的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壽鑼,逼得我心碎意亂莫奈何!我的爸呀我的媽,我在你奶根腳下長大,費盡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沒報,萬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離開你,不知他家是個啥,內心話向誰去表達?我的爸呀我的媽,我願侍奉二老不願嫁。」
哭嫁歌朴實自然,情真意長,帶著明顯的三峽特色,也是三峽民風淳厚的表現。如一首與兄嫂辭行的哭嫁歌中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個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節,逢年過節要來接;一個雞蛋沒散黃,你家姊妹日子長;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親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親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媽媽囑咐幾句話: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細賢,茶飯要均勻,火燭要小心,炒菜要潔凈;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掃,貴客來到家,裝煙又遞茶;六要學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貪玩多,日後窮了靠哪個。」歌詞就是母親在女兒臨行前點點滴滴的叮嚀與囑咐。
也有好友回唱的歌:「妹妹親,姊妹親,揀個石榴平半分,打開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哭嫁之風現已在大多數地方消失,只在重慶的黔江、石柱、秀山和湖北的巴東、長陽等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還可見到

3、黔江的女方嫁妝要買哪些 都有哪些風俗

黔江目前結婚的風俗是頭一天,在新娘家辦花園酒,意思就是待嫁的姑娘,答謝父母、親戚以及身邊的朋友.當天下午,男方會帶著聘禮來到女方家.聘禮齊全,大到衣物、小到頭上的發卡、頭繩、襪子等.還有好多吃的、米、酒、煙等.新娘子在結婚當天會請命好的長者給自己上頭,梳頭時,長者會一邊梳一邊念:"一梳梳到頭……一梳梳到尾"所以聘禮中還要用一個小盒子裝上給上頭人的禮物:一條毛巾、一把梳子(最好是紅色、老式為佳)一塊生豬肉、兩個紅包。聘禮的數量都以雙數為佳,比如衣服要2套、4套等,鞋子也最好是2雙、4雙……,其意思就是好事成雙。最有趣的是,聘禮中還要有半邊豬。不過經過城市的發展,時代的演變,這個風俗也逐漸被人們所變通。他們通常把一頭豬的重量設想成240斤,半邊豬也就是120斤。將豬肉已6圓或者8圓一斤算,也就摺合成錢,送到女方。如果是在比較有錢的人家,男方也會在聘禮中加上禮金。送聘禮,會被男方看成是頭等大事,會專門請當地,或者身邊德高望重的老者或者長輩擔當「押禮先生」,以前的押禮先生,是要負責捆綁禮物(所有禮物,包括衣物、碗、碟、鍋等)在一個個筐里,這項工作技術難度很高。在行走山路的過程中,不被挑夫因山路顛簸而被擔出來。如果禮物沒有捆綁結實,男方也會很不高興。

在當地,女方辦花園酒這天,新娘與新郎是不允許見面的,說是見面之後不太好。花園酒當中,女方會特別照顧男方送禮來的人,據說這是有關於禮數與面子的問題。專門會派喝酒厲害的人物陪他們吃好這頓飯。據傳言,這天晚上,新娘子與自己的姐妹們所聊的話題很多的內容都是自己以前的那些花兒,是對過去的緬懷,也是對前路的期待。

這個晚上,是很難熬的。有好多的風俗。比如幾點的時候,女方家要點香上燭(這個時間要根據女方家找算命先生具體算的時間為准)。時間到了,男方排人來接新娘了。在接親的過程中,男方與女方有個不可調和的矛盾。在新郎來到女方家之前,新郎的父母、親人一定會在家裡叮囑「到了女方家,一定不能先喊人,要一句話不說」。然而到了女方家,女方當然不允許這個男人一句話不說,一定要他點頭喊人之後才把女兒交出去。所以,雖然是有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是男方在這個時候一般都會屈服。因為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呀!新郎站在女方的門口不能進門,到了吉時,女方把新娘接出來,交到男方手中。等新郎向新娘鞠躬之後,才允許出門,但在出門前,男方不得不進新娘家,喊一聲爸爸、媽媽。爸爸媽媽給過兩個新人的紅包(這個紅包數目有點大喲),就出門了。這時,新娘踏上了自己生命新的一步。新娘去男方家,還會帶去自己的陪嫁。有父母給的錢(所以古時候會說女兒是陪錢貨)被子(一般為8床、12床、16床。呵呵,太多了,根本就沒什麼用)、五子(米子、橙子、瓜子|豆子、還有一子忘記了)、最重要的是一副碗筷(風俗說,這是父母給女兒吃飯的碗筷,意思是自己的孩子以後不愁吃)

到了男方家,會進行拜天地等儀式,就象大家在電視頭看到的一樣: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送入洞房。拜完堂後,新娘和新郎會搶著去坐床。這在黔江,乃至於土家族苗族地區人人都知道的風俗小游戲。意思就是,誰先坐到床,誰也就是這個家的一家之主。

還有一個就是回門。回門也就是結婚後,女兒與女婿回到娘家。當地有個風俗,如果當天不回門的話,就必須三天之後才回門。回門時,必須帶一根肘子,然後回門後,回家的時候,天不能黑。具體的原因也不清楚。

4、傳統民俗十里紅妝,究竟所指的是什麼?

「十里紅妝」這個說法是怎麼來的,嫁妝真的有十里那麼長嗎?這其實是古代一種誇張的說法了!從南宋開始,女孩子出嫁的時候,大家抬的花轎、以及裝嫁妝的箱子都是紅色的。加上南宋的經濟發達,老百姓比較富裕,大戶人家的嫁妝就更多了,抬嫁妝的人走在路上,遠遠地望過去是一片紅色,於是就有了「十里紅妝」的說法。

紅妝成了嫁妝的代名詞,現代社會中,嫁妝的攀比現象仍然很嚴重,雖說沒有十里紅妝那麼誇張,可是頻頻報道某某地方,嫁妝中的金銀首飾是用公斤來算的,是使用籮筐來挑的。我們今天不來討論誰家的嫁妝多,只說嫁妝怎麼挑?有人說,那還不容易,直接往車上抬唄!其實,既然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還保留了抬嫁妝的習俗,那麼咱就是講究人兒,抬嫁妝可沒那麼容易哦。「禮節」沒到位,嫁妝都不能出門!

紅妝成了嫁妝的代名詞,現代社會中,嫁妝的攀比現象仍然很嚴重,雖說沒有十里紅妝那麼誇張,可是頻頻報道某某地方,嫁妝中的金銀首飾是用公斤來算的,是使用籮筐來挑的。我們今天不來討論誰家的嫁妝多,只說嫁妝怎麼挑?有人說,那還不容易,直接往車上抬唄!其實,既然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還保留了抬嫁妝的習俗,那麼咱就是講究人兒,抬嫁妝可沒那麼容易哦。「禮節」沒到位,嫁妝都不能出門!

下面我們逐一來分析:

抬嫁妝的用品

一、紅繩

紅繩用於將箱子、被子等捆綁在一起,以方便抬嫁妝的人挑出門或抬上車。這個系紅繩的過程其實不難,真正難的是如何系住紅色的大腳盆(關於為什麼要有紅色腳盆,上一篇文章有說明:終於知道「壓箱底的錢」是啥意思了!解讀女孩出嫁如何置辦嫁妝?)大家知道,盆子是個圓形的,那麼如何才能穩穩的系住呢,其實源於農業社會中捆綁籮筐的技巧,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體現。

二、扁擔

很多地方還保留著挑嫁妝出門的習俗,扁擔通常是男方挑嫁妝的人准備,在扁擔兩頭包上紅紙。女方家人有可能會將扁擔藏起來,等到要挑嫁妝出門的時候,可以找新郎要紅包。當然這只是習俗中為了喜慶熱鬧,並不是有意為難新郎。

三、紅紙或紅毯

用來墊嫁妝中的被子、箱子等。

「發嫁妝」的過程

提前訂好了「發嫁妝」的吉時,一般在中午12點之前。發嫁妝之前,所有的嫁妝都歸置整齊,紅繩都已經系好,嫁妝下面都墊上了紅紙。最前面的嫁妝,一般為子孫桶,桶內有紅花生、紅棗、桂圓、鴨蛋、柏樹枝、筷子等等。也有的是挑的腳盆,也就是聚寶盆。那麼這第一擔嫁妝挑出門可不簡單,過去講究的是送嫁妝,現在大家都簡化了,就在家門口進行:由新娘的兄弟來挑這第一擔,送到門口,新郎家的兄弟再接過來,繼續挑到嫁妝車上,期間不能落地,最重要的是這個過程中,兩邊挑的人,都需要給紅包,還是大紅包哦。

還有一種習俗,我們之前的文章中也提到過的,第一個抬出門的嫁妝,是陪嫁箱;新娘家人會提前將新娘的一件舊衣褲放在嫁妝箱里,待到出門的那一刻,新娘的弟弟會快速跑上前去,迅速的將箱子里的衣褲拿出來,用自己的上衣包裹住,揣在懷里,然後馬上鎖上箱子。

(大家可以想一想關於這個習俗的寓意,為什麼要從嫁妝里拿一件舊衣褲出來?歡迎大家在評論區與我討論,記得點擊關注哦)

新郎的弟弟將箱子的鑰匙拿走,給新娘的媽媽保管。然後等著最後新郎新娘出門的時候,要找丈母娘要鑰匙,需要給個大大的紅包哦。抬嫁妝的過程,有的地方習俗是每一樣嫁妝出門,都要給紅包,不過有的地方簡化了,重要的嫁妝才給,比如箱子、子孫桶等。

其實我們的傳統習俗中,還是有很多的好玩的地方,比如還有的地方,給抬嫁妝的人臉上塗上紅色等等。「十里紅妝」也被申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大家也不要過於摒棄,覺得有些東西是封建迷信,每個地方習俗不同,我們還是出於一種尊重的態度,更重要的是婚禮上的喜慶氛圍,大家就是為了圖個熱鬧吧。

5、土家族的起源為何時

其來源說法不一,一說為巴人後裔;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甚至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還有人認為是漢人戍邊將士和土著女子的後代。根據復旦大學對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結果顯示,土家族父系血統以阿爾泰血統為最,約佔28%(大致為匈奴和鮮卑等民族);其次為百越25%;作為土家語言文化主體來源的藏日緬反而在三大來源中位居第三,佔21%(羌氐);除此之外還有漢14%、苗瑤7%以及印歐5%(應當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通過史籍記載(土家族於唐朝後期才正式出現於史籍中)、語言學研究(土家語中的阿爾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結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詩記載,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與武陵山區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後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為主導,摻雜阿爾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後期基本成型。盡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緬民族,藏緬文化才是畢基文化的核心,與和族、緬甸族(緬族)、藏族、彝族、曼尼普爾族、克倫族、若開族、景頗族(克欽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納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諾族、門巴族等均為兄弟民族,較早來到東亞的藏日緬民族一員,從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說。

6、中國古代婚禮習俗

開臉
屆時請兒女雙全的婦女,以兩條線互相絞合,為待嫁女子拔除臉面之汗毛。有的地區,婚內後再拔容一次,俗稱「挽面」。
戴絨花
當女子出嫁時,頭上多戴一朵絨花。絨花由編草製作成為人的形象,如麒麟送子之類。因絨花與榮華諧音有榮華富貴的意思。
穿鳳衣戴鳳冠
新娘出嫁時的穿著習俗。鳳衣鳳冠是綉有鳳龍圖案和彩飾的衣冠,象徵吉祥富貴,為古代貴族所獨有,後不分貴賤,行於一般女子,繼而又傳襲於婚禮,但因家庭貧富而有所增減。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