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春節風俗
1、廣東的春節風俗特色有哪些?
廣東的春節風俗特色具體如下。
一、年廿四,送灶君
北方有臘八節,廣東沒有,卻有送灶君。傳說這一天灶君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過去一年的種種,所以要供奉美食,尤其是放甜的食品賄賂他,如糖、甘蔗、柑、紅棗,讓灶君多講好話。
二、年廿五,辦年貨
送灶君後家家戶戶開始辦年貨。以前都是家庭主婦製作賀年糕點食品,例如油角、煎堆、年糕,在製作的過程很謹慎,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所以一般不讓小孩參與。但現在越來越多都是采買年貨了。
三、年廿八,洗邋遢
春節將至,辭舊迎新,這一天會將家裡一切進行徹底大掃除。
四、年廿九,責年
責年是指買耐放的食物准備在過年期間享用,通常選擇好聽吉利的.食品,如蔥、芹、蒜、鯪魚。蔥,芹,蒜都要留根,象徵有頭有尾。這三種蔬菜都諧音聰明,勤力,精打細算,魚則取其年年有餘的意思。
五、年三十,慶團年
這天是除夕夜,一家人吃團年飯。飯後不睡覺,一起守歲。對廣東人來說,這一天是最重要的,一家人一定要穿得齊齊整整,菜要有好彩頭的菜。以前的廣東小孩還會在飯後上街賣懶,一手拿著小紅燈籠,一手捧著盛蒸熟雞蛋和茨菇的碗,然後連群結隊邊走邊喊:賣懶,賣懶,買到年卅晚,人懶我唔懶。意思是賣掉懶來年變勤快。
六、大年初一,拜年
年初一,廣東人有吃齋的習俗,這一天不吃葷、忌打破物品、忌水土出門(直至年初四都不掃地)、忌使用利器等。親友來拜年要拿出各種小吃招待。拜過年後,已婚的長輩會給後輩派利是。
七、年初二,開年
在這一天的早上,長輩負責切年糕,分配給家中各人吃,象徵開年。而出嫁的女兒也可以返娘家吃開年飯,而開年飯上的各種菜餚都有好彩頭的食材。
八、年初三,赤口
大年初三赤口,也稱為赤狗日,大家在這一天會足不出戶留在家。
九、年初四,求文昌
是祈求小孩讀書聰明將來有前途。拜文昌時,小孩記得帶蔥、芹、和蒜;而且僅記這些都要有頭,才代表頭腦聰明,勤力,好算術。
十、年初七,人日
這一天叫做人日,傳統上都會吃粥,寓意「豐衣足食」。廣東人有吃「及第粥」的,取其好彩頭,寓意狀元及第。
2、廣州人過春節的習俗
1、行花街
廣州人在年廿七至除夕之間,前往指定馬路或廣場臨時集市,賞花買花的慢行鍛煉,講究「跟貼粘隨扯拉抱」。「行花街」,以前是鮮花盆花盆果互砍價格的現場買賣,現在是創意工藝品的行情試水。「行花街」的動機,源於男女「行桃花運」、「行好運,甩衰運」的良好願望。
2、紅紙
廣府人家裡布置年桔桃花或盆花時,吊掛內藏低值現鈔的利市封或沒有現鈔的吉封,並且用吉祥賀詞的紅紙包裏桔盆,用紅紗或紅紙捆綁水仙腳,所使用的紅色紙品或紅色紗布,統稱為「紅紙」。
它代表著喜慶吉祥、承載福報的寓意。有時,派發利市謙虛和低調講:「利利市市,紅紙一張!」
3、頭尾
年前籌備的蔬果菜餚,十分講究其形態的原整性,叫做「有頭有尾,開枝散葉」,做事有始有終,比喻「齊齊整整合家歡」。
為了順應這一種廣府過年的風俗,農民特別擺賣:有根須的生菜(生財)、有葉子的桔子(吉祥)、有蔗葉的甘蔗(甜蜜)。後來拜神也講靈活變通,燒豬太大,帶皮的燒肉頂上。
4、食齋
正月初一,食齋日,是廣府地區百姓的一種春節食俗,既有拜神祈福、齋戒上香的動機,也有除夕團年飯大魚大肉後的葷素的養生調節之需,以前是全天素齋,現在是早餐午餐的半日彈性素食。
初一食齋,從早餐開始:步步高升的年糕、馬到功成的馬蹄糕、富貴臨門的桂花糕、發財利市的大發糕。
3、廣州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廣州春節的風俗:
1、年三十:團年飯,行花街
除夕之夜,吃年飯、守歲和逛花市是老廣州辭舊迎新的三件大事,這一天,廣州准備除舊迎新,一家相聚共進晚餐,使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行花街」(廣東方言:逛花市)是最為人熟知的廣州過年傳統,是縈繞在廣州人心裡的情結。
2、年初一:拜年送大桔
廣州俗稱的「拜神」不但是到寺廟里拜神,還特指在家參拜神靈和祖先。不少廣州人在初一的中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菜、冬菇等煮成一鍋「羅漢齋」,希望一年該吃的素菜在這天吃完,往後可以大魚大肉;而派利市紅包傳達吉祥意,「利事」,常說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3、年初二:開年打牙祭、回娘家
廣州人時興初二、十六打牙祭,正月初二是一年之中的「頭牙」,吃開年飯,所以要做得早,叫做搶頭牙。出嫁的女兒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反映的情意卻甚濃。
4、年初三:赤口
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爭執,會選擇足不出戶。
5、年初五:接財神
接財神回家,如果舊年不如意可用「一碗清水、三支香」祭灶王,舊年發達的要用雞鴨魚肉祭拜。
4、廣東過年的風俗有哪些?
廣東過年的特色風俗有:逛花市,派利是,醒獅,舞龍,行通濟,廣府廟會。
風俗以及寓意:
逛花市:逛花市這個是廣東的傳統風俗,據說在中國唯廣州獨有,後來這個風俗逐步推及輻射到其他縣市,成為廣東人過年的風俗。
派利是:這是廣東春節的習慣,代表的是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醒獅: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製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春節期間很多商場都會請來醒獅隊,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
廣東過年的其他風俗:
行通濟:是廣東省佛山市一帶的傳統民俗活動。作為在元宵節期間舉行的遊玩祈福活動。
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會扶老攜幼,自清晨到夜幕,舉著風車、搖著風鈴、提著生菜浩浩盪盪地由北到南走過通濟橋,祈求來年平平安安、順順利利。
廣府廟會:是廣東"一城一特"春節活動之一,是廣東省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廣州市越秀區在傳統元宵節期間,即農歷正月十五至廿一舉辦的傳統廟會。
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並稱中國兩大廟會,廣府廟會開幕式設在元宵節當天,為期七天,是一項廣府文化嘉年華活動。
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中的一種,是一種由鑼鼓樂與管弦樂組合而成的演奏形式,由歷代相沿的鼓吹樂類演變而成,是潮汕地區最具群眾性的樂種之一。
5、廣州春節的習俗
廣州春節習俗:拜年。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廣州春節習俗:回娘家。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廣州春節習俗:逛花市。現代新式花街上世紀初到50年代中期,廣州的中心花市都在槳欄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州一度金融較為穩定,工商業有所發展,花市也隨之興旺。人們在馬路兩旁搭架做花檔,中間行人。夜市燈光明亮,如同白晝。花市高峰時人如潮湧,摩肩接踵,花市裡紅紫紛華,使人眼花繚亂。由於人潮擁擠,買了花枝花束,都要高高舉起,否則就要給人擠落,空剩殘枝。那時花的品種不多,工商業戶多采購桃花。雖然物價較低,但花較昂貴,一枝中等桃花可售數元,中上的達一二十元。
新中國成立後,花市更加興旺。上個世紀50年代,在太平路(今人民南路),從上九路口至晏公街口這一段馬路和大新西路一段設為花市。後來,為適應需要,廣州分開幾個地區開設花市,中區花市設教育路,為廣州市的中心花市;西區花市在多寶路、逢源路;東區原來設在東較場,後來遷到東川路;南區則設在海珠區的濱江路。
近二十多年,政府也開始重視花市,在原有基礎上進行有效管理。傳統花市從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開始,歷時三天,第三天延至新年初一凌晨才結束。一般在除夕前一個星期,花街已禁止通行。過年期間,十里花街,吐艷爭芳,張燈結綵,人流川流不息,日夜不分。南國的浪漫,此刻達到極致。
廣州春節習俗:
1.在年初一前三日:廿七,廿八,廿九(有三十的話就從廿八開始,無就從廿七開始)就有花市了!這幾天都可以去逛.
2.每年年廿八都要"洗邋遢",將家裡的衛生都搞好.
3.到年初一大家都在家裡呆著,年初二就回娘家拜年.年初三就可以到各個親戚家拜年.
4.凡是未結婚的人都可以得到已經結婚了的長輩的利市(紅包),多少不等.
5.年三十晚(無年三十就在年廿九)吃團年飯,年初二吃開年飯.
6.年初一不能搞衛生,屋裡有多臟都好,都要等到年初二開年(拜神)之後才可以搞.
6、廣東春節習俗有哪些?
1、行花街
「行花街」(廣東方言,意為逛花街)是最為人熟知的廣州過年傳統,「行過花街才過年」是縈繞在廣州人心裡的情結。以前老人家常說:「行花街就是為了討個好運氣。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現在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看花以外,更是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
2、派利是
「派利是」就是發紅包的意思。「派」指派發,「利是」也就是紅包,是粵語地區的普遍說法,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
3、食年糕
春節前,廣東人要蒸一「底」(廣東方言:意為盆)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等等,年糕諧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長大、步步高(糕)升。而每一種糕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
4、舞醒獅
舞醒獅:漢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廣東各地。因起舞過程中有「食青」、「醉青」、「睡」與「醒」等動作,故名。以嶺南獅為最著名;其中又分佛山獅與鶴山獅兩大類。
5、炒米餅
廣東有很多種餅,最著名的當屬陽江炒米餅,俗稱粉酥或硬餅。它與佛山盲公餅、中山杏仁餅、西樵大餅合稱廣東四大名餅。在廣東,春節會有做炒米餅的習俗。
7、廣東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一、廣東人的春節習俗有哪些:
行花街
「行花街」(廣東方言,意為逛花街)是最為人熟知的廣州過年傳統,「行過花街才過年」是縈繞在廣州人心裡的情結。以前老人家常說:「行花街就是為了討個好運氣。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現在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看花以外,更是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
派利是
「派利是」(廣東方言,意為封紅包),這是廣東春節的習慣,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不過,最早的「利是」是跟錢無關的,它始於漢代,是拿來辟邪的吉祥物。後來老人家就用紅線把它串起來,在年三十晚,壓在小孩的枕頭下,給他辟邪,叫壓祟。現在改為年歲的歲。如今,大家是封一個紅包,表示利是,也是壓歲。
食年糕
春節前,廣東人要蒸一「底」(廣東方言:意為盆)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等等,年糕諧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長大、步步高(糕)升。而每一種糕的含義也是不一樣的。比如,馬蹄糕用荸薺作原料,配上鮮馬蹄,更香甜爽口,廣東方言稱「荸薺」作「馬蹄」,過年食馬蹄糕,可以清熱、消滯,其調節胃口的作用已為實踐所證明,而且還有「馬不停蹄」、自強不息的寓意。
舞醒獅
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製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廣東的特色。春節期間很多商場都會請來醒獅隊,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藉此活動希望獅子能把好運帶到家裡。
二、廣東人春節吃什麼
年糕
在廣東,過年的時候必備的年貨是年糕,就算不吃,也要在家裡擺上一塊,圖個好意頭。年糕皆因有個好彩頭——「年高」,有發財、步步高升、甜蜜的意義,寓意新一年圓滿甜美的生活。
廣東人喜歡把年糕切成片,放進鍋里煎香。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氣撲鼻,裡面則是粘稠軟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歡極了。
糖環
在應節食品當中,糖環大概是最為美觀吸引眼球的,它形狀別致,外面一個圓環,;裡面像五角星,寓意環環相扣,生生不息。
糖環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東莞縣志》的記載,糖環是東莞先人南遷,由北方帶來的食品之一。古時中原地區,糖環用麵粉製作,後來到了嶺南則改為糯米粉,放到油鍋里炸至熟透後,呈金黃色,亦有黃金滿屋的寓意。
湯圓
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說元宵象徵著闔家團圓,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大約形成於宋代。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面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天空上。天上明月,碗里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徵著團圓吉利。
臘味
過年吃臘味是廣東的一個傳統習俗,以前,臘味是年前才有的美食,如臘腸、臘肉、臘豬頭等,其味之香美,令人流涎。舊式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因為腌制臘味所需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開始。
選購臘肉時,要選外觀色澤光潤,瘦肉堅硬呈棗紅色,肥肉用指按無凹痕,呈金黃色,每條肉整齊,帶有香濃鮮美的糖酒香味的是上等品,吃起來會是特別雙而不膩,假若臘肉已有異味,肉色變黑,就表明存放時間太久。
炒米餅
廣東有很多種餅,最著名的當屬陽江炒米餅,俗稱粉酥或硬餅。它與佛山盲公餅、中山杏仁餅、西樵大餅合稱廣東四大名餅。在廣東,春節會有做炒米餅的習俗。
南粵習俗,春節做炒米餅,後來變成全年皆宜的`零食。全家老少齊上陣,和樂融融來做餅。鐵鍋炒熟生米,石磨輾研成米粉,粉摻黃糖白糖紅糖,再加入花生等配料,壓入木餅印中,脫模後由木炭烘焙而成。
煎堆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對於老廣來講,過年做煎堆,意味著「煎堆碌碌,金銀滿屋」。早在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祖及饋贈親友者也。」
在以前,做煎堆是一件隆重的事,要把孩子們都趕出製作間,還要一邊炸一邊說吉利話,以祈求來年好運。
蛋散
廣州人過年也炸蛋散,以香酥著稱。相傳是有一回過年,當每家人都准備好花生、芝麻、糖等餡料包油角下鍋時,有一家人卻窮得沒錢買餡料,於是就把本來用來包油角的面團壓扁下鍋。新年到,窮人拿出那些面團來招呼朋友,大家都發現其又酥又脆,入口即化非常好吃,於是便問起名字,窮人細想後說:「因為配料有雞蛋,而且入口即化的特點就像是散了架一樣,就叫蛋散吧。」
蛋散只需要麵粉、雞蛋、南乳就可以。通常的做法是撮好的麵皮切成長方形,在長方形麵皮正中切三刀,然後把長方形的一邊往中間切口穿過去,呈蝴蝶結狀,隨後下油鍋炸即可。
蘿卜糕
蘿卜糕是一種廣州人喜愛的點心,更是過年過節的應節食品。過年前的幾天,主婦們就會到市場買回來好幾斤的白蘿卜,還有蝦米、粘米粉等配料。
做蘿卜糕其實一點也不輕松:先將蘿卜皮削掉,然後再耐心地把它刨成絲。通常,能乾的主婦也要花上半小時才能完成這項工作。接著,還要講蘿卜絲煮熟,混入粘米粉,將兩種原料攪成糊狀,加入蝦米、臘肉、豬油、胡椒粉、醬油、味精、精鹽等拌勻蒸熟即可。蘿卜糕一般在平鍋里用油煎幾分鍾,香口好吃,是過年時候很多小孩子的最愛。
油角
廣州人過年要炸油角,取「起鍋」意頭,是為求來年的日子像那隻油鍋似的油油潤潤、富富足足。以前的廣州人,不管是富家還是窮人,到來歲晚,總要開油鍋。油角有大有小預示平安。由於型像「荷包」,油角也象徵著來年錢包滿滿。
8、廣東的春節都有哪些風俗?
1、行花街,逛廟會,以前老人家常說:「行花街就是為了討個好運氣。鮮花象徵著花開富貴,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現在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看花以外,更是廣州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志。
2、舞醒獅,春節期間很多商場都會請來醒獅隊,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
醒獅是舞獅文化之一,優秀的傳統民俗舞蹈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或店鋪開業,民間都以舞獅前來助興。
3、買金桔,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東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
4、食年糕,年糕包括有:糯米年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等等,年糕諧音「年高」,寓意快高(糕)長大、步步高(糕)升。
5、派利是,這是廣東春節的習慣,利利事事,寓吉祥之意。
9、廣州春節傳統習俗
春節為農歷元旦,是中國也是廣州最重大的傳統節日。廣州的春節既有中國春節的基本內容,又有自己的地方特色。從農歷十二月中旬開始置辦年貨;除夕前,在大門上或廳堂里掛上「福」字或年畫,有的人家還將「福」字倒掛,意即「福」到。除夕夜,一些家庭到賓館酒家吃團圓飯,然後「行花街」。初一至十五,親友或相識的人互相拜年時,已婚或年長者要給未婚者或小孩封「利是」(即紅包),以示吉利之意。正月十五元宵節食「湯圓」,寓意全家人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團圓、幸福美滿。廣州的春節風俗還有別於其他地區的是:1、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2、置鮮花。家家必置,包括擺年桔、擺水仙、插鮮花。3、慶人日。人日為大年初七,廣州人多在這天設豐盛的家庭筵席,以示慶賀。
吃團圓飯、逛花街,小朋友和未婚的人收紅包,還要放煙花鞭炮,舞龍舞獅,擺年橘,擺水仙,插鮮花……
這些習俗大家都知道,可是,這些習俗是怎樣來的?
最早廣州的春節習俗逛花街是從明朝就流傳下來。也有來歷,在當時海珠區的南部,芳村區的花地灣,盛產各式各樣的鮮花,漸漸地把鮮花在春節時在市場上大量買賣,後來就流傳了逛花街。
舞龍舞獅又是怎樣來歷?傳說在古時候,在廣州有一頭兇殘的大獅子,常常竄到人家裡吃人,有一位大英雄聽說了這件事後,決定要殺了那頭獅子,他帶了兩把刀,一刀就把獅子的頭砍了下來,為了紀念殺掉獅子的大英雄,就產生了舞隆舞獅。
廣州的春節習俗和外地有許多不同,例如:外地只給小朋友紅包,廣州既給小朋友紅包,也給未婚的人紅包。
拜年,送大桔
拜年,初一一早,人們起床穿好新衣後,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然後長輩再給後輩曉以期望。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說的是拜年越早越見其誠意。故此,有的人起床後就立刻向親戚朋友拜年去了,回來後才吃飯。
拜年的人,無論帶了多少禮物,其中大桔是不可少的。大桔取其諧音「大吉」,帶多帶少都沒有關系,但是不能是奇數。拜年者進了親友的門,應該看不同對象說不同的祝語。對老人說「新春如意」「壽比南山」,老人會咧開沒牙的嘴笑;對有工作的人則說「工作順利」、「新年進步」,聽的人會覺得十分順耳;如果是做生意的人,最中聽的莫過於「新年大賺」、「發財利市」了;如果是正在讀書的小孩,他們最希望的莫過於新年學習進步、成績突出。送他們這種祝語,他們會對你十分友善。臨走,主人便會從來者的禮物中留下兩個大桔,然後取出自家大桔交換,意在互贈吉祥。有好詣詼諧者新正出門給人拜年,往往只在褲兜里裝上兩個大桔,一一拜年後,褲兜里依然是裝著兩個大桔不變。因此,民間有善詣者稱年初的拜年禮俗為「換柑運動」。
回娘家
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干、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盡管在初一日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廣州春節禁忌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廣州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說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凶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不慎打壞時,在取水一俗已經徒有形式而已。禁掃地這一習俗也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燃放鞭炮,人來客往,地上紙屑、垃圾特別多,不打掃一下的確有礙大雅。因此,從講究衛生出發,不少年輕人也就對這些傳統禁忌習俗不怎麼講究了。
這一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裡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初一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這將給家裡帶來不祥。同時,忌該天理發,因為人們在這一,天總喜歡把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這一天甚至忌殺生,殺生被認為會導致刀災、兵災、血災等災禍的發生,但是,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東西圖個新鮮,為了口腹之快,也就沒什麼顧忌了。
飲食方面,這一天嚴禁吃葯。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葯不斷。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幾種說法: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是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10、廣東春節習俗有哪些?
廣東春節習俗
1、農歷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舉辦迎春花市,數以百萬計的人參加逛花市活動。
2、送壓歲錢是習俗中重要的一項,長輩要分錢給後輩,能掙錢的後輩也要送錢給長輩。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對拜年,往往是後輩先祝福長輩。早飯後,就各自向自己的親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遠的地方。
3、廣東人過年一定要買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是的,廣東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樹買回家的。桃花之於廣東人,猶如聖誕樹之於西方人。廣東人對花情有獨鍾,無論是高雅之士還是庸俗市井,過年都要買桃花等老幾樣,再配搭各種各樣的鮮花。
4、廣東的獅子與外省不同,稱為「醒獅」。在遠古時期,廣東南海一帶發生了瘟疫,死人無數,這時出現了一隻神獸,神獸走過的地方,瘟疫全部消失了。為了報答神獸的恩情,鄉民們便用竹篾和紙,紮成神獸的樣子,配合鼓樂舞動,以表示禮祀之心。
因為神獸的模樣酷似傳說中的獅子,因此又被鄉民們稱為「瑞獅」,而「瑞」在粵語中和「睡」是諧音,叫「睡獅」不吉利,為了避諱,加上「瑞獅」也暗喻著驅邪鎮妖的寓意,便將「瑞獅」改為了「醒獅」。
5、謝灶 :臘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爺上天,叫「謝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