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甘肅風俗名曲

甘肅風俗名曲

發布時間: 2022-11-05 09:35:53

1、你所不知道的甘肅風俗文化

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中,民俗文化始終占據著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國地大物博,每個地區的生活習慣、飲食、服飾、節慶、信仰等都會有所不同。甘肅是個歷史悠久的省份,自古以來,人們特殊的風俗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 甘肅文化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一、甘肅歲時習俗
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清明節
清明是農歷時令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日掃墓祭祖,謂之「春祭」。武威城鄉習俗,凡有墳瑩者,須於清明前一、二天到墳上供祭品、燒紙錢、添土;無墳莖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間,到郊外或於自家門前、街道巷口燒紙錢。禁忌在清明節當日上墳、燒紙。傳說當日燒的紙錢就成鐵錢,死者不能用。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也稱端陽節。是日清晨,家家戶戶門頭插柳枝,有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線或絲線繩,身佩香囊荷包,並在口、鼻、耳邊塗抹雄黃酒,相傳這樣可以避五毒(即蛇、蠍、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來」的說法,男女青少年身著時興的夏裝,盡情遊玩。青年婦女講究綉香草荷包,綴上流蘇,贈送親友。

舊時,未出嫁的姑娘將荷包帶在衣襟或系在發辮上,誘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會自慚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餅子卷糕,親友間相互饋送。下午,城鄉居民成群結伴,游覽寺廟,舊時游海子,現在海水乾涸,廟宇也毀於地震,改游文廟、古鍾樓、雷台、海藏公園、西郊公園等。小孩到野外攀樹折枝,編制柳帽,以預防暑氣。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是日城鄉居民家家蒸月餅,以示全家團圓。武威人的月餅是發面蒸的,如倒覆的臉盆大,種類繁多,有分層月餅、擰絲月餅、對瓣月餅、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來」的俗語,意思是八月已經秋收,食物豐盛。親友之間,互贈月餅,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潔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內,擺設香案,供上月餅及瓜果等祭品,點蠟燃香,全家圍坐賞月。少許,由主婦切開月餅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餅,談笑風生,頗有情趣。相傳祭月神供的西瓜,須剜成鋸齒形的兩個瓣,如家中有孕婦,可數瓜牙數預測男女,奇數生男,偶數生女。

二、金鎖、銀鎖、拴鎖鎖
張掖民間在過去有拴鎖鎖的習俗。「拴鎖鎖」是給孩子「過滿月」,請干大(即拜乾爹),或給小夥子、姑娘訂婚時舉行的一種儀式。 孩子呱呱墜地的第29天,須要「過滿月」。這天凡是來過滿月的親戚鄰里,一進屋門,首先要給孩子拴個「長命富貴」的鎖,以示祝福。

待「寶貝蛋」能跑會跳後,父母又要請三個不同姓氏、品行端正的人給孩子當干大(即乾爹),說是能鎮邪驅惡、逞凶化吉。父母給孩子尋好「干大」後,擇一良日,備好酒席,親自登門請「干大」們屆時光臨。這一天吃飯之前,三個「干大」須將各自揣在懷里的「鎖鎖」掏將出來,一一掛於干兒脖上。

娃娃長大後,說下了媳婦,完婚前須先訂婚,訂婚又要掛鎖鎖。這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在親戚的陪伴下,早早來到小夥子家,萬事就緒,賓主款款落席,一張大紅的八仙桌上,雙方的長輩笑呵呵地給孩子和姑娘互掛鎖鎖,鎖鎖一掛,這小夥子和姑娘就算被拴住在了一起,兩家正式成為親家。 不論是過滿月,請干大,還是訂婚所用鎖鎖,都是同樣的東西,舊時,有錢人家專請銀匠定製金鎖或者銀鎖,窮家不是銅鎖,就是串一串銅錢頂替。

三、隴東皮影
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

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離開窗子,他又啼哭起來。於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狀,不斷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戲也由此出現了。

北宋時,影戲演出已較為普遍。 《都城紀勝》說:「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宋仁宗慶歷年間,范仲淹鎮守慶陽,當時藝人以演皮影戲犒勞將士。清末甘肅大將董福祥曾把環縣皮影戲班帶到京城為慈禧慶賀壽誕。

四、康寧塞外農家風情
康寧村隸屬於張掖市小滿鄉,全村地勢比較平坦,由南向北逐漸延伸,水源充足,屬於大滿灌區,耕地肥沃,主產小麥、玉米、少量糜谷、洋芋、豆類,經濟作物有胡麻、蘋果、葵花等。

康寧村由於歷年來重視大力發展庭院經濟,種植梨樹,使得全村人均年收入一直處在全區各鄉村之冠,是個名符其實的「小康村」。張掖1992——1993年兩屆梨花節都在這個村舉行,白花的梨花一望無際,令遊客贊嘆不已,流連忘返。

2、甘肅有什麼特別風俗

在甘肅,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 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 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就這樣,歡樂的人們飛在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結束。

3、甘肅民歌有哪些?

1、《妹妹的山丹花兒開》

《妹妹的山丹花兒開西北民歌》是群星的音樂作品,收錄在《民歌聯唱200首》專輯中。

2、《荷花頌》

《荷花頌》是由劉熾作曲,程若作詞,童麗演唱。

3、《阿哥的白牡丹》

《阿哥的白牡丹》是馬紅蓮&何清祥的音樂作品,收錄在《一輩子不分開》專輯中。

4、《下四川》

中國民歌,是"河湟花兒"的代表性曲令,又稱"腳戶令",主要流行在甘肅、青海一帶。

5、《刮地風》 

這是一首流傳於甘肅定西地區的小調,這首小調的題名與唱詞內容並沒有關系,"刮地風"只是歷史上曾經廣泛流行的一個曲牌。

(3)甘肅風俗名曲擴展資料:

民歌的表現手法

比興、誇張、重疊、諧音等手法,在民歌中多有運用。揭露抨擊性的時政歌謠,常用諧音、隱語。雙關語在情歌中運用較多。擬人化手法,兒歌中較為常見。納西族的相會調,在大量運用諧音同時,通篇以物擬人,如用蜂花、魚水相會,比喻男女間的愛情。

民歌的風格,因地區、民族等不同而異。傣族民歌明麗,赫哲族民歌粗獷。漢族民歌,北方的多偏於豪放,南方的一般比較婉約。但同為南方民歌,吳歌又比楚歌更顯細膩。同是花兒,不同民族或地區,也各有特色。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常青的參天大樹,是我們華夏子孫的驕傲,它以豐富璀璨的繁花碩果,深廣久遠的歷史傳統,獨特而多樣的色彩風貌,巍然挺立於世界的東方。

參考資料:網路_民歌

4、甘肅過年風俗有哪些?

甘肅過年風俗有:

1、迎喜神

正月初一是四時之始,一切講究早。在天水,各家各戶要早早到附近的廟里燒頭香;過去沒自來水時,要早早到泉里擔回一擔水;早飯要吃早,吃完早飯,要早早地去迎喜神。

2、烤制年饃饃

趕制過年食用的饃饃對金昌人來說是大事情,重要的是要在烤饃饃的三天前發酵麵粉,和面,備好各種鍋盆面板等使用的物件。袖子高高的擼著,屋裡屋外,案前鍋旁,人們在灶口炕台忙的不亦樂乎。

3、耍社火

新年舞社火是甘肅各地春節期間的一項重要活動,同時也是一種載歌載舞,題材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大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

在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信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而且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表演社火藝人在化妝時,會根據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從而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舞,臘花等。

4、黃河燈會

在甘肅一些地方流行黃河燈會,這種燈會,取黃河九曲十八彎之意,形成一種陣排天地,勢擺黃河的玄妙。

一般而言,先選擇一大片空地,在其中豎立一根大桿上面懸掛旗幡,相當於燈陣的中心,然後圍繞大桿,燈陣布設365根燈,取九宮八卦之勢,然後按照一定規律,將燈桿連起來。

目前,張掖甘州區鹼灘鎮古城村「九曲黃河燈陣」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定「中國規模最大的燈陣」。每年元宵節前後,燈陣布展迎客,供當地群眾、遊客祈福祈願。

5、打鞦韆

正月打鞦韆,進入農歷正月,臨夏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

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勢,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勢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勢最受大人青睞。

5、甘肅有哪些風俗?

1、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的「臘八節」。武威習俗是日五更煮五色豆粥,全家食用臘八粥。臘八日夜晚,也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2、除夕

俗稱「年關」,臘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農歷一年最後一天。是日午後,家家戶戶打掃庭院,整理室內外環境,接著貼春聯、門神、半簾子,掛黃錢,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舊。晚上,家家吃青粉燴菜,叫「裝倉」,表示全家團聚,人壽年豐。全家老幼飽食後,還要剩廠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餘」。是夜,全家人徹底不眠,叫「熬年」或「守歲」。小輩給長輩磕頭辭歲,長輩要給小輩發「福錢」,也叫「壓歲錢」。

3、上元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亦稱元宵節(又稱燈會)。據乾隆十四牛張紹美編的《五涼考治六德集全志?武威縣志》載:「元宵,四市豎坊,懸燈,雜扮花鼓.高蹺.演百戲。」舊時,金塔寺等地有黃河燈會,情景亦十分壯觀。建國後,歷年元宵節的燈會勝似往昔。

節日之前,企事業職工,紛紛結扎彩門,懸掛花燈。有花卉燈、動物燈、八仙過海燈、西遊記故事燈,爭奇斗艷,氣象萬千。有愛好者在燈內裝置微型電動機,勝似走馬燈。最引人注目的是騰雲駕霧的金龍燈,足有lo多米長。是夜,城內和城郊居民,蜂擁而至,萬頭攢動,人流如潮。武威習俗,觀燈時必從龍燈下鑽過,祈求合家平安,萬字如意。又說龍是吉祥物,鑽了龍燈,就會人丁興旺。

4、二月二

格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據舊志載:是日城鄉居民以牲醴祀土祈豐年,各家炒豆類和麻籽食之,意示殺蚤滅蟲。如今祀土祈年活動已不存在,鄉間仍有炒麥豆之俗。

5、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為「中元節」。武威習俗,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把祖先。有的人家在門前或街道巷口焚燒紙錢。舊社會在這天,城內有人把城隍廟寢宮的木架城隍爺抬到暑三日,這叫「城蝗出行」。人們在行宮過廟會,搭台演戲。當時行宮設在現東角,地名叫賀家園子。

6、冬至節

二十四節氣之一。冬至是「交九」的開始,從這天起,白天漸長,夜間漸短各家要吃冬至飯。有的人家吃肉湯面條;有的人家用肉丁、面丁、豆腐、粉條做飯;也有人家吃「杏皮壇韃子」,也叫「擻耳子」;也有吃羊肉香頭飯或臊子面的民間有壘火堆,放麥草火的習俗。

7、臘月二十三

農歷臘月二十三送灶神。民間有「臘月二十三,灶爺上了天」的歌謠。是日晚上約八點左右,戶戶提前備灶書(用黃表紙書寫全家人的姓名、生年月日)、灶糖(麥牙糖和豆糖之類)、灶干糧(烙餅)、灶馬(黃表紙上印有備鞍的馬),並備一碟碎麥草,拌幾粒豆,子均供於灶神牌位之前焚燒,意示送灶爺上天庭。

6、甘肅的風俗習慣

新年舞社火
社火,廣泛流行於甘肅各地,是一種載歌載舞、體裁多樣、種類繁多的綜合表演藝術,多在農歷正月進行表演。民間社火表演中,以歷史上的豪傑英雄、善男孝女及民間傳說中的各種人物為角色。
為了塑造人物形象,藝人在化妝時,從人物的不同秉性品格出發,以豐富的想像,運用各種色彩,彩繪出各種臉譜,逐漸形成別具一格的臉譜藝術。
社火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他們通過社火臉譜,誇張、形象、生動地表達了自己的情感。在社火表演中獨具特色的有蘭州的太平鼓舞、武威的攻鼓舞,張掖的頂碗舞、隴東的秧歌和天水的扇鼓、臘花等。
正月打鞦韆
進入農歷正月,臨夏山村的大樹間,一架架鞦韆架起,開始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游戲。打鞦韆,有兩種基本姿式,一是自己坐在橫板上,由別人在後面送,悠悠晃晃,飛得不太高,這種姿式適合於年幼兒童;二是站立在橫板上,自己用力,使鞦韆快速飛升,這種姿式最受大人青睞。
整個白天,鞦韆是娃娃們的陣地,他們忽而如雄鷹展翅,欲飛藍天;忽而閉目橫坐,慢慢晃悠……喧喧鬧鬧、嘻嘻哈哈,一直到萬家燈火燦爛。
到了晚上,鞦韆又是小媳婦、大姑娘的天下了。她們打鞦韆,不吵不鬧,全都靜悄悄的。在朦朧的夜色中,只見一個個嬌娜的身影在空中翻飛,留短發的,如飛揚的馬鬃,飄逸著風采;梳長辮的,猶如一條游魚,來回穿梭,令人神往。待每人輪過一遍後,便開始玩花樣了。她們忽而兩人面對面站在橫板上,飛行中由反方向者用力,一張一弛,配合得非常默契。不一會,鞦韆就盪到半空中,像滿弦的弓箭在飛舞;忽而,一人坐在橫板上,一人站在橫板上,這樣,坐者可以毫不用力地盡情享受,而站立者則要花費兩倍的力量使秋干飛升,不一會便氣喘吁吁,香汗淋漓了。不過,這種花樣多是兩人輪流出力,倒也公平合理。
臨夏山村的正月,就這樣飛在了鞦韆上,天天飛、夜夜飛,直到正月十五。當圓圓的月亮浮上中天,家家門口閃出一把用燁木紮成的火把,一隻只匯聚到一塊,形成一條長龍,向山頂移去,各家門口燃起火堆,歡快的人們爭先跳躍。當打火把的人們上山了,跳火堆的人們進門了,鞦韆的主人便來到秋干邊,慢慢地提起它,抬頭瞅瞅大樹上的橫枝,兩手用力,嗖的一下,把鞦韆扔上橫枝,架了起來。月光下,樹影斑駁中,秋干在橫枝上靜靜地歇息了。
正月十六,鞦韆的主人爬到樹上,把鞦韆卸下來,一年一度的打鞦韆就結束了。

7、甘肅的端午節有哪些風俗?

甘肅的端午節習俗: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這一天,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7)甘肅風俗名曲擴展資料: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鍾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其中以湖北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和湖南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的「蘇州端午習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

因此,2009年端午節將三省四地習俗「打包」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成為唯一入選的節日類項目。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端午習俗

人民網-全國各地端午節的習俗

8、甘肅兩當縣的風俗有哪些?

甘肅兩當縣的民俗:兩當號子:「兩當號子」是兩當民歌中的一個獨特種類,自古擁有「隴南樂府」的稱號。主要流行於嘉陵江以南深山林區的站兒巷鎮、雲屏鄉、泰山鄉、廣金等鄉鎮,是人們傳遞情感抒發胸臆的一種方式。「兩當號子」曲調優美高亢,音域寬廣,節奏明快,粗獷而極富變化,有原始遺風。從古到今一直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自娛自樂的藝術表現形式,兩當號子的曲調主要有羽、徵、商三種調式,不同的曲調表達不同的情感。曲體結構流行的有一段體、兩段體和三段體,其旋律幅度跳躍較大,演唱時的表現力豐富而又強烈。有《大嗩吶號子》、《畫眉鳥兒跳架上》、《大雞公號子》、《生雞公號子》、《箱夫子歌》等曲目。其他民俗:社火、道情、狩五耗等。
居住在兩當縣南部深山林區,即秦嶺南麓、嘉陵江上游一帶的農民們,歷史上稱為「棚民」。所謂「棚民」,其祖上大多是從山外移居的客家人,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創造了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棚民文化。棚民文化是兩當獨有的一大地域文化品牌,更是影響隴南歷史的十大特色地域文化之一。棚民文化有以下主要鮮明特點:
其一:獨一無二的「湖廣廣腔」語言。由於當時棚民大都來自兩湖、兩廣、三江及川黔等地的移民,不同省份和地區的語言在長期共處中互相取捨,彼此融合,從而形成了與陝甘兩省截然不同的兩當方言語種。其發音既像湖廣,又有雲南、貴州、四川、湖北人的語言特點,純屬川楚方言變調形成的特殊語音,被當地人稱為「湖廣廣腔」。如今在兩當南部山區的泰山、站兒巷、廣金、雲屏等鄉鎮,仍保持著這種「湖廣廣腔」特殊語言和生活風俗。
其二:高亢粗獷的號子。流傳於兩當南部山區的兩當號子,是兩當民間文化的「土特產」,具有濃郁的地域風味。兩當號子從演唱形式上主要分為「花號子」和「排號子」兩種。「花號子」曲調高亢,無唱詞,但容量大,演唱者主要通過模仿動物或大自然的某種音符,表達一種狂野悠遠的意境。「排號子」曲調較低,有唱詞,每句唱詞一般由7個字組成,前四個字為一個音節,後三個字為一個音節;演唱形式生動朴實,習慣上由4至6人組成,演唱時特別注重接氣,也就是說第一組人即將唱完一句接氣時,第二組人即從上句末尾拖腔中接唱,達到一氣呵成的最佳效果。
其三:風格奇異的服飾。棚民在服飾方面,具有鮮明的苗族人的特點。男人包頭帕,顏色僅限黑白兩種,但長度必須夠一丈長;上衣穿大襟衣服,沒有領口,褲子為大腰褲,褲腿下寬,長度只到膝蓋以下。無論男女都統統打綁腳,也就是用布條或布帶纏小腿。男女四季都穿用榆樹皮或麻柳樹皮編制的草鞋。但婦女在走親戚或趕廟會時穿自家做的花布鞋。草鞋在60至70年代仍有流行。婦女的服飾與男人有所不同,上衣較長,後襟必須拖到大腿上,褲腿蓋過膝蓋以下;年輕姑娘、媳婦喜歡穿顏色素雅的衣服,而上了年紀的婦女則喜歡穿大紅大綠服飾。
其四:淳樸自然的風俗民情。當時棚民的主食是包穀,即用手磨或腰磨將包穀顆粒磨碎,按磨碎的顆粒大小又分為「大珍子」「末珍子」兩種。手磨和腰磨是當時加工食物的主要工具,動力主要是依靠人的力量推動石磨,一般是現吃現加工。逢年過節棚民戶戶都要殺一頭豬,並且釀造包穀酒,即今天的「明溜子酒」。殺年豬的同時還要「吃胞湯」,即殺完年豬的人家,要把全村的男女老幼請到自家屋裡,圍坐在一起吃肉喝酒,猜拳行令,打廣子(拉家常),彼此交流加深感情。「吃胞湯」的習俗至今仍在兩當南部深山林區廣大農村延續、流行。
其五:歡快的農作場面。當時的棚民生活條件極為艱苦,他們主要靠大面積廣種薄收來獲得全家一年的口糧。由於種植面積大,一家一戶的勞動力無法完成,必須請「蹚將」班子打「鑼鼓草」(即互相協作鋤草)。打「鑼鼓草」的日子一般選擇在雨後晴天的早上開始,按請的「蹚將」(幫工)的多少每人手拿一把月牙形的鋤頭在包穀地里一字排開,同時選出五六個聲音洪亮粗獷的「蹚將」站在包穀地的另一邊,另有兩名打鼓和五名敲鑼的青壯年「蹚將」。隨著鑼鼓聲同時有節奏的響起,一名「蹚將」高聲唱起了山歌。與此同時,鋤草的「蹚將」班子揮動鋤頭,踩著鼓點和歌聲,飛快地向前鋤地。一曲結束,鑼鼓聲暫停,「蹚將」班子才能稍稍休息。一個10至15人的「蹚將」班一天可鋤草數十畝。
其六:奇妙有趣的婚嫁習俗。在當時條件下,棚民的先祖們沒有「指腹為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約束。青年男女唱著山歌,吹著自製的竹笙自由戀愛。無論男娶女、女嫁男都一視同仁。
其七: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經過幾百年的傳承和發展,棚民的住房也有了很大的改觀,逐步由落地草棚變為土木結構的草房和瓦房。建築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即:修房必須先立房架子作為骨架,房架子有三柱落腳、五柱落腳、七柱落腳等;一般五柱落腳以上的房屋都建有廊檐,檐寬2至3米,主要用於吃飯歇涼或堆放農具雜物。

9、甘肅有哪些名歌啊!

這些是大家比較熟的~`

咱們的領袖毛澤東 (甘肅隴東民歌)

下四川(甘肅民歌)

刮地風 甘肅民歌

四季歌 甘肅民歌

和州花兒 甘肅民歌

軍民大生產 甘肅民歌

交親親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