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風俗傳說
1、安陽的五個民間傳說
安陽市「洪洞移民」的傳說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續安陽縣志》載:「按安陽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縣遷來者頗多。」境內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傳:祖居山西,洪武年間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據傳,元末統治者橫征暴斂,民不聊生,中原一帶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加之黃河決口,連年災荒,造成「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的慘景。朱元璋創建明朝後,曾數次從山西一帶向中原地區移民,恢復農業生產。由於洪洞縣位於晉南,靠近中原,便於遷徙,故多次組織當地「有丁無田」或「丁多田少」的農戶遷籍。傳說,當時負責選民的後軍都督僉事李恪,採用多種方法,誘遷不願意離開故土的農民。有次揚言:凡自願遷籍的農民可到廣濟寺內辦理手續,凡不願遷籍者可到寺左側的大槐樹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經傳開,應遷農戶多數擠至大槐樹下。結果,凡到樹下的農戶,全部被遷徙。據說,當時大槐樹上有個鸛巢,被遷農民望著鸛巢,觸景生情,紛紛說:老鸛尚有個窩,咱到何處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廣濟寺側的大槐樹,便成了先人忍別故里的標志。
洪洞遷民的傳說,已歷600餘年。縣西水治鎮一帶群眾,傳留下來的一些姓氏、族譜,也多把大槐樹下遷來的先祖為其始祖,另傳,遷民時,被遷農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雙腳小趾咬裂,以示紀念。因而,至今境內多數居民的兩腳小趾甲蓋仍是兩瓣。
1566年初秋的一天,郭朴趁回鄉探親的機會,微服私訪,獨自一人來到鳳凰嶺(南崗)上。正走著,忽聽背後有人急聲叫道:「老哥!老哥!」郭朴回頭一看,只見一個中年人推著滿滿一小車棒槌,正使勁往坡上推。見郭朴回過頭來,他上氣不接下氣地求告著說:「老哥,幫幫忙,幫咱推推車吧!」郭朴快步上前,幫他推上了坡。郭朴在朝中聽膩了那些唯唯諾諾的奉承話。今天,突如其來有人喊他「老哥」,覺得怪新鮮,很多年以來,沒人喊他一聲「大哥」了。郭朴非常高興,對推小車的說:「好,好,好,我就認了你這個窮兄弟。」談話間,知道推小車的是賣棒槌的,就問他:「這些棒槌都是你自個做的么?」賣棒槌的回答道:「是自家做哩,推到會上去賣,多謝這位老哥了。」郭朴說:「我既然認你作了兄弟,就跟親兄弟一個樣兒,有啥好謝的。這樣吧,過幾天到八月十五,你給我送一車棒槌來,能辦到吧?』』推小車的說:「別管了,大哥,到時候一準給你送去。」他萬萬也沒想到,今天幫他推車的布衣「大哥」竟是大明王朝的閣老郭朴。八月十五這天是郭閣老的生日,來祝賀的官員自然很多,賓客盈門,一派喜氣洋洋。可是,天都晌午了,郭閣老還不讓開席。客人們一個個飢腸轆轆。家裡人有些坐不住了,問郭朴咋還不開席呢?郭朴回答:「先別慌,我還有個朋友沒來呢,大家再耐心等等吧。」大家正在納悶時,有個賣棒槌的被家人攔在門口。家人說:「今天家裡有事兒,你要賣棒槌就先到別處去吧,況且,這兒也不是你賣棒槌的地方。」家人說著就攆他走。賣棒槌的說:「有位大哥讓我今天送棒槌來。」家人問:「你大哥是誰?」他答不上來,只是口口聲聲要找「大哥」。家人也著了急:「走,走,走,你肯定找錯了門兒!」賣棒槌的認定不錯,急得滿頭大汗,家人進去一通報,郭朴親自出門迎接。走進客廳,郭朴讓賣棒槌的和他並肩坐著,客人見狀,都猜不透等來的是啥樣的人物,這樣受抬舉。片刻,有個當地的大鄉紳問:「他是閣老的啥親戚?」郭閣老說:「他是我的一個窮兄弟,是賣棒槌的,今兒個是來向我祝壽的,順便也給大家送棒槌來,送給每人一對棒槌,作為見面禮。他家裡窮,日子過得很艱難,還要養活80多歲的老母。大家隨意給他一點回贈,也算個心意吧。」說完,當面取出十兩銀子,給了賣棒槌的窮兄弟。這么一來,前來祝賀的官員、鄉紳見德高望重的郭閣老這樣敬重這位窮兄弟,也都紛紛贈送銀子。有三兩的,也有五兩的,有些沒帶零碎銀兩的就慷慨地送了隨身攜帶的珠寶。一會兒,就有了幾百兩紋銀,還有珠寶玉器等貴重物品。賣棒槌的心裡非常感激他這位「大哥」,忙又謝了眾賓客,告別郭閣老,推車出門去。臨別,郭閣老對他說:「好兄弟,回去用這些銀兩置買些土地,好好種地以養家餬口吧。」
(二)
郭閣老在安陽幾乎是家喻戶曉。然而,郭閣老在大明王朝究竟是怎樣一位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呢?官場之上,宦海沉浮,免不了有人被政治激流斷送了性命。只要是忠臣良將,郭朴從不袖手旁觀。當時有個年輕氣盛的廣東人叫海瑞,海瑞原是淳安縣的一個知縣,後來升任戶部主事。誰知仕途險惡,海瑞栽了個大跟頭,一頭栽進了政治漩渦里;海瑞惹惱了皇上!
海瑞危在旦夕!
事情發生在明嘉靖四十四年冬天。年輕氣盛的海瑞誓死要給皇上提意見,而且意見提得十分尖刻,尖刻得就是平常人也難以接受。世宗皇帝看過海瑞的奏章,頓時七竅生煙,火冒三丈,將海瑞的奏章狠狠摔在地上,厲聲對殿前侍衛喝道:「這哪裡是提意見,分明是對朕的惡意攻擊,膽大狂徒,一派胡言,快與朕拿住此人,不要放走了他!」一個名叫黃錦的太監馬上告訴皇帝:「皇上,聽說這個海瑞上疏時,預先就買了一口棺材,並且和妻兒老小訣別,給家裡所有的閑雜人等一一發了銀兩,讓他們各自投親靠友去了,這個海瑞決不會逃走的。」皇上當下傳旨,將海瑞打入死牢大獄。御林軍奉命去後,太監黃錦將海瑞的奏本撿起,放在御案之上,氣急敗壞的世宗皇帝又重讀奏本,不知不覺心裡有所觸動,感到海瑞所說,亦有可取之處。世宗皇帝自言自語道:「這個海瑞還有點像商王朝那個叫比乾的忠良,可朕並不是殷紂王啊。」轉眼間,冬去春來。明嘉靖四十五年,世宗皇帝已是花甲之年。便召郭朴近見,問郭朴對此有什麼良策。郭朴見世宗皇帝身體虛弱,勸皇上保重身體,暫時不宜出宮,有些事情暫緩處理為好。世宗又道「郭愛卿,你也知道那個海瑞給朕提的意見是多麼尖刻!朕不愛護自己的身體,致使病痛纏身。如果朕像前幾年精力充沛地在金殿之上執掌朝政,及時處理國家大事,何至於被那海瑞尖刻地指責呢。這個海瑞真是死有餘辜。」提起海瑞,皇上就氣不打一處來。郭朴奏道:「海瑞這樣做,實在愚笨,他做知縣時就憨厚剛直,但是,海瑞的內心也是為了陛下好,其心尚可原諒,老臣乞請陛下開恩,饒恕海瑞,他一定會為陛下的江山社稷肝腦塗地。」世宗嘆道:「朕也不願多殺這些敢於向朕提意見的諫臣了。」郭朴退出後,太監躬身遞上法司的奏摺,奏稱:「海瑞實為對皇上諷刺譏笑,論罪當死。」世宗略略一瞧,便將奏摺擱在一邊,並不加批復。如果世宗隨手加上批復,海瑞性命難保。海瑞不死,多虧了郭朴。這一幕,實在令人驚心動魄。
郭朴一貫秉公辦事,惟才是舉,知人善任。雖然手握重權,卻從不濫用,雖然深受皇上寵愛,他從不恃寵專橫。所以,明史稱郭朴「為人長者」(德高望重的人)。
檢舉回答人的補充 2009-11-17 14:10 名稱由來北蒙——盤庚遷殷之前,安陽稱北蒙。公元前1300年,商代第20位國王盤庚率領臣民從山東「奄」遷來北蒙。他們自稱為「商」。商朝滅亡以後,有人把他們稱為「殷」。
安陽——安陽之名,始於戰國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國寧新中,更名為安陽。變寧為安,其意相近。古時以水北山南為陽,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陽。秦統一六國後,分天下為36 郡。安陽分屬上黨、邯鄲二郡。三國時安陽屬魏郡。
相州——公元401年,北魏在鄴城立相州,取河(檀)甲居相為名,是為相州名稱之始。鄴城仍屬相州治理。公元580年,北周滅北齊,鄴城被焚,鄴民全部遷至安陽。安陽遂稱相州,亦稱鄴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彰德——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為彰德府。此為彰德府名稱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國初年。1913年,廢彰德府,復置安陽縣。1949年成立安陽市,隸屬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消,安陽市為河南省直轄市。
大禹治水
大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人物,由他所創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夏、商、周三代之首。雖然夏王朝只是一種部落聯盟,和秦、漢以後中央集權的專制王朝大不相同,總算已具備了國家形式,使得中國歷史從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大禹治水,又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件大事。雖然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關於洪水的傳說,但是中華大地上的洪水為患一定特別嚴重,所以才產生了「洪水猛獸」的成語,認為洪水比猛獸更為可怕。大禹治理水患,讓大
2、結婚風俗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那位於河南北部的安陽市結婚風俗是怎麼樣的呢?
河南安陽市,在結婚的時候一般需要穿三套服裝,包括秀禾服,婚紗和敬酒服,然後男生要提前一天到女生家裡面去納吉
3、安陽的五個民間傳說
安陽市「洪洞移民」的傳說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續安陽縣志》載:「按安陽民籍,洪武初,自山西洪洞縣遷來者頗多。」境內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傳:祖居山西,洪武年間從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據傳,元末統治者橫征暴斂,民不聊生,中原一帶群雄割據,戰亂頻繁,加之黃河決口,連年災荒,造成「生民百遺一,千里無雞鳴」的慘景。朱元璋創建明朝後,曾數次從山西一帶向中原地區移民,恢復農業生產。由於洪洞縣位於晉南,靠近中原,便於遷徙,故多次組織當地「有丁無田」或「丁多田少」的農戶遷籍。傳說,當時負責選民的後軍都督僉事李恪,採用多種方法,誘遷不願意離開故土的農民。有次揚言:凡自願遷籍的農民可到廣濟寺內辦理手續,凡不願遷籍者可到寺左側的大槐樹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經傳開,應遷農戶多數擠至大槐樹下。結果,凡到樹下的農戶,全部被遷徙。據說,當時大槐樹上有個鸛巢,被遷農民望著鸛巢,觸景生情,紛紛說:老鸛尚有個窩,咱到何處才有安居之日啊!由此,廣濟寺側的大槐樹,便成了先人忍別故里的標志。 洪洞遷民的傳說,已歷600餘年。縣西水治鎮一帶群眾,傳留下來的一些姓氏、族譜,也多把大槐樹下遷來的先祖為其始祖,另傳,遷民時,被遷農民多把自己初生子女的雙腳小趾咬裂,以示紀念。因而,至今境內多數居民的兩腳小趾甲蓋仍是兩瓣。
4、安陽人說「不過了十六會,就不算過完年」,為什麼安陽人都熱衷於過十六會?
如果你們在安陽,肯定都聽說過這么一句話,「不過了十六會,就不算過完年」。我們發現安陽這片地方的人就特別熱衷過十六會,似乎不過廟會就像是生活就少了一部分似的。安陽人對於過廟會也這件事情也是很熱衷。
由此可見,安陽人對十六會的興趣真的是太大了。十六會就是安陽在正月十六的廟會,早在明朝就有了安陽廟會,沒有因為時代的變遷而衰落,而是發展得越來越好,所以,直到現在,安陽的廟會也是赫赫有名的,甚至還有其他地方的人慕名而來,由此可見,安陽廟會的熱鬧程度和受歡迎程度了。
至於對安陽人來說,更是他們童年的回憶了,承載了太多太多美好的記憶,安陽人的每年的慣例娛樂地點。不可能改變,也不會去改變的。
而且廟會對於孩子和吃貨來講,真的是人間天堂,有很多的小吃,平時不常見的,吃不到的,在正月十六的廟會上,我們天天可以吃到,這樣的安陽正月十六的廟會,安陽人怎麼可能不喜歡呢,肯定是越來越喜歡。
假如我們去安陽的話,千萬不要錯過這正月十六的廟會啊,真的是一段美好的回憶。這是為什麼安陽的人都很喜歡過正月十六的廟會的原因吧。而且廟會也是文化遺產,也值得我們去保護和傳承它,所以安陽人熱衷去廟會,也是為了對廟會的保護,希望能永遠的存在著。
5、河南安陽正月十六的廟會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怎麼興起的?
我們知道河南安陽正月十六的廟會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此可見的歷史悠久與繁華。
咱們最熱鬧的是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但是對於大部分安陽人來說,最熱鬧的自然是正月十六的廟會啦,過了這個時候,新年的快樂才能慢慢畫上句號。
早在明朝玄武年間,安陽廟會就已經出現了,那個時候的安陽有一座大王廟,每年的正月十六,人們都會到這里去祈福平安,而且也出現了很多小攤販,慢慢的就越來越熱鬧了,我們也習慣正月十六去安陽趕廟會了。
這么多年了,也一直保留了廟會的存在,到現在為止,安陽的廟會也是安陽這一片的老百姓每年最快樂的地方,不僅歷史悠久,而且規模巨大。所以,安陽的廟會也就應人們的需求,越辦越好。
這也是很多安陽人的童年記憶,安陽的廟會承載了很多回憶,也到現在為止,安陽廟會沒有因為久遠而落寞,而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來逛廟會了。甚至名氣大到會有人慕名而來。
而且,安陽的廟會因為有很長的歷史了,受到了政府部門的保護,希望可以繼續延續下去,最令安陽人民激動的是,安陽的正月十六的廟會還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實在是可喜可賀。
所以,作為文化遺產,我們更加需要傳承保護,現在很多古老的文化遺產由於我們沒有關心愛護而消失,實在是太心痛了。
6、安陽市人白事啥風俗習慣?
安陽葬俗多而繁雜,當地人舉行葬禮時,必有一套完整的安葬儀式,認為只有這樣才算盡了孝心。如果老人的葬禮太過簡單,就會被當地人說不孝之類的言語。那麼究竟哪些安葬儀式,才算真正向逝者盡孝呢?接下來的安陽傳統葬俗拾零,為您揭開古城安陽傳統葬俗。
得濟、老盆、搭靈棚,安陽傳統葬俗拾零
其一、得濟:老人狀況不好時,嫡系親屬都要在場。如果老人思維還清晰,多數會給子女一個交代,諸如家庭問題、社會問題以及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情等。也有彌留之際,一直處於昏迷狀態中的,這樣的人安靜地離去,通常不會受太多痛苦。當地人有一個說法,當老人臨終時,誰在跟前守著,亡人就得了誰的濟。(人得濟,是對親人孝順的意思。實際上在人活著的時候,從精神上、生活上照顧周到,才是真正的得濟)。
其二、壽衣:壽衣以「領」和「腰」為單位,只能單數,不能雙數,不論冬夏,都有單衣、棉衣。壽衣不論內衣外衣,一律不能使用紐扣,只能用帶子,扣子諧音是「克子」,意思是對子女不利。帶子是指後繼有人,並能給後代帶來好運。
得濟、老盆、搭靈棚,安陽傳統葬俗拾零
壽衣的衣料忌諱用緞子,緞子諧音是「斷子」,所以不用。還不能使用皮衣、皮帽、皮鞋等皮製品,據說皮製品亡人穿了,到陰曹會被誤認為是獸類,下世不能轉生為人。壽衣的製作時間多講究閏月,閏月為四年輪一次,據說什麼時間做的壽衣,什麼時間穿,所以閏月製做的壽衣,就不會很快使用上。意思是讓使用者健康長壽。
亡人要穿不鈉底的軟底布鞋,女人要穿綉花布鞋,男、女都穿白色襪子,用黑色綁腿帶,男人戴黑色或蘭色帽子,女人用黑紗包頭,男女都要頭枕雞鳴枕,表示死者能知晨昏,足蹬蓮花枕,以示吉利(足蹬蓮花上西天)。
三、停放:亡人穿戴整齊後,要往靈床上停放,這叫做「抱喪」,靈床上要放七根穀草,本地叫草鋪(有恆溫棺可直接停放到恆溫棺內),靈床應放在堂屋正中與門口稍偏一點(據說只有皇帝才能在正中間),靈床上要鋪綠色褥子,亡人身上要蓋紅色被子,停放時亡人的頭應朝門口,停放好以後,要用麻皮把亡人的手、腳輕輕兜住(麻皮叫「拌腳繩」)。
據說是防炸屍時,屍體不能大步行走,出殯時要把拌腳繩剪斷,不然下世不會走路)。亡人的兩手不能空,一隻手拿一個用白布手絹包著的元寶,另一隻手要拿一包五穀雜糧(相傳:元寶是亡人在黃泉路上花銷,亡人在黃泉路上要過好多關口,螞蟻山是其中一個,在過螞蟻山時,亡人把五穀雜糧撒掉,螞蟻去吃時就會閃開一條路,亡人才能順利通過)。靈床正後還要放小鏡子一個,以示亡靈出遊不會迷路。
得濟、老盆、搭靈棚,安陽傳統葬俗拾零
其四、閉口錢:用硬幣一枚(古銅錢最好)中間鑽眼,用紅線穿住放到亡人的嘴裡,另一頭分男左女右掛在耳朵上(本地有個說法叫:抬手銀子閉口錢。閉口錢是用來買口緣的,相傳,人的吃福是有限的,如果一生陽間沒有吃夠,到陰間就用閉口錢來買自己喜歡吃的食物,叫買口緣),閉口錢放好以後,要用草紙把亡人的臉蓋住,有人瞻仰時,把紙錯開,如果用恆溫棺就不用蓋紙了。
其五、靈前供桌:靈床正前要放小供桌一張,供桌上有供燒香的香爐一個,燈盞一個,沒燈盞可用白蠟燭一支(據說點燃的燈盞與蠟燭是亡靈出遊時照路用的,如果想讓亡靈活動,就點燃,想讓亡靈休息,就息滅,也有點常明燈的)。
7、安陽的風俗有哪些
安陽的風俗有春節吃餃子、放鞭炮、穿新衣服、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和走親訪友,除了這些還有農歷六月初一過小年、嬰兒出生第九天做九兒、殷商文化旅遊節等風俗。
安陽有哪些風俗
安陽的風俗有送羊,女兒結婚生子後每年農歷五月回娘家「瞧羊」,六月娘家准備羊形麵食等送到女兒家「送羊」。
安陽的風俗還有傳統戲曲劇種落腔、呂村戰鼓、湯陰幃子舞等。
安陽風俗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像璀璨的明珠點綴著人們的生活,增添許多情趣和光彩。
8、安陽有什麼風俗
1,落腔
落腔(原名「落子腔」,俗稱「嘮子腔」或「撈子腔」,也稱「安陽腔」),河南傳統地方戲曲劇種,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落腔源於民間曲藝蓮花落,在宋代時通常是七言句的順口溜,到了元代,「蓮花落」演變成為一種長調。到清代則演化成為一旦一丑登台演唱故事的形式。清代中後期結合黃本地的民間小曲,固定曲調板式命名為「落腔」。
2,呂村戰鼓
呂村戰鼓是河南省安陽縣呂村鎮獨有的舞蹈文化和民間藝術,因其歷史悠久,魅力獨特,它起源於殷商時期,以戰爭為素材,用鼓為表揚道具,以多變的舞蹈隊形為表演形式。
3,跑幃子
湯陰幃子舞又稱經緯舞,俗稱跑帷子。是活躍在豫北區域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跑帷子使用的道具名叫「帷子」,它是一根兩米多長的木桿上扎「帷帽」,周圍掛五彩繽紛的綵帶及銅鈴,實際上帷子象徵的是一種招魂幡,表演者持帷子跑各種陣圖,故名「跑帷子」。
(8)安陽風俗傳說擴展資料
落腔文化特徵:
1,樂器種類落腔曲調由安陽當地民歌小調發展而成,曲調輕快,主要伴奏樂器為皮胡、竹笛等。1956年以後增加了全套打擊樂器及嗩吶、二胡、笙、大低胡等。後又增加了兩支大號和「四大扇」增強了伴奏效果。
2,唱腔板式
落腔的唱腔板式有慢板、流水板、贊子板、娃娃、散板五大類和一些民歌雜調。落腔的曲牌音樂有早期戲曲的遺存,如大桃紅、風入松、滴溜子、哪吒令等,還有數十個民間雜曲和小調。
9、安陽送羊的風俗
即每年農歷五月,凡出嫁後當了母親的女兒,都要帶上禮物回娘家去「看羊」。
在安陽有一種習俗——送羊。即每年農歷五月,凡出嫁後當了母親的女兒,都要帶上禮物回娘家去「看羊」,而到了農歷六月,姥姥家再把羊送給外孫和外孫女,叫做「送羊」。隨著時代變遷,送羊已經演變為送面羊,但情意不變。豫北地區有「送羊」的習俗,女兒結婚生子後都要在農歷五月去「瞧羊」。民間流傳有「割罷麥子、打完場,誰家閨女不瞧娘。瞧娘不是瞧娘,是讓娘家去瞧羊。」之說,由娘家用白面蒸成羊形麵食24個(大、中、小羊各8個),送給女兒家。圖為7月7日,安陽市一百姓家「送羊」,並讓小朋友「背羊」的歡樂場景。
送羊節的風俗,主要是外祖父、舅舅給小外孫或小外甥送羊。如外祖父母已故,由舅父、妗子送羊。民間有「妗不倒,羊不了」之說。送羊時間濃烈一般是在農歷六月二十日之前,二十日之後送的羊稱為瘸羊。此舉取"羊羔跪乳"之意,教育外孫長大成人要孝敬雙親。有的只送3年,有的送到外甥結婚後,有的只要外甥在一直送。河北省臨漳縣,河南省安陽城鄉頗為重視此俗。冀南、豫北好幾個地方都有這個風俗。
10、安陽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一、祭灶神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
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二、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乾乾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願。
三、倒貼福字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嚮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不過這一習俗的地域性比較強,有些地方甚至從來都沒有。
(10)安陽風俗傳說擴展資料:
春節的由來:
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虞舜時期,舜即位做了天子,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神靈。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
古代的祭儀情形雖渺茫難曉,但還是可以從後世的節儀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跡;如嶺南部分地區沿承有在歲首(新年初一)拜歲的習俗,新年期間隆重盛大的拜神祭祖節儀活動,由此可見上古時代歲首祭祀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