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絲綢風俗

絲綢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3 22:16:03

1、中國古代絲綢在國民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衣、食、住、行是人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四大要素,而絲綢作為衣料,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一方面,絲綢美化、滋潤著中國人的生活。艷麗柔美的綾羅綢緞裝飾著男女老少的服裝,裝飾著家庭中的床褥,裝飾著廳堂廟宇等公共場所,裝飾著古籍書畫等文房用品。甚至小到手帕、荷包等小件,都可以覓見絲綢的蹤影。另一方面,蠶桑絲織業是中國農村經濟特別是南方農村經濟的主要依賴,也是國家最重要的財政及外貿收入之一,在國民經濟建設中起著很大的作用。除了與這些表面的服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密切相關外,絲綢也與中國傳統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
一、 絲綢與語言文學
在已經發現的甲骨文中,以「糸」為偏旁的有100多個。許慎《說文解字》所收字中「糸」旁260個,「巾」旁75個,「衣」旁120多個,都直接或間接與絲綢紡織有關。在以「糸」為偏旁的文字中,關於紡織絲綢業的有繅、繹、經、緯、繪、織、綜、統、紀、紡、絕、繼、續、紹、紆、約、紊、辮、結、練、綉、繢、編、緝等,關於紡織纖維和紡紗搓線的有緒、緬、純、綃、綹、細、級、線、縷、繩、紉、繆、綢等,關於紡織品種類的有繒、紈、綺、縑、綈、縞、綾、縵等,關於紡織品色彩的有綠、縹、緹、紫、紅、紺、繰、緇、縟等,關於服裝飾品的有纓、紳、綬、組、紐、綸、緣、絝、絛等,其他引申義的還有紙、彝、綏等。其中關於絲綢工藝和服飾的佔主要地位,約為50%;絲綢品種其次,佔35%左右;織物色名約佔30%;其他文字約佔15%。
到南北朝時期,由紡織絲綢衍生出來的文字進一步增加。梁顧野王《玉篇》收錄與「糸」相關的七部共計400餘字。而到宋本《玉篇》中則收「糸」部計459字,「巾」部172字,「衣」部294字。至清代《康熙字典》中的「糸」部約有830字,又較宋代增加很多。這說明中國語言與絲綢的關系相當密切。
在現代漢語中,源自絲綢紡織的一些詞彙還有很多復合片語和成語,大大地豐富了我們民族的語言,增強了表達力,如「綜合」、「繼續」、「線索」、「約束」、「編輯」、「組織」、「機構」、「聯絡」、「連綿」、「經天緯地」、「錦心綉口」、「提綱挈領」、「作繭自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其中,「作繭自縛」原指一條家蠶吐絲結繭的過程,後多用來指自我束縛、自我封閉;「錦心綉口」、「錦綉河山」、「錦上添花」等都是用絲織物的美麗來形容其他事物的美麗;「經天緯地」取經緯相交構成整個天地之意,如今的地理學上所用的「經度」、「緯度」就來源於此;「組織」的原意是織物的經緯線交織的結構,後泛指各種人為的組合;「機構」乃是織機的結構,後泛指一切機械和組織結構;「綜合」原是指眾多的絲線穿過綜眼而被有序地集合在一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為藍草染料在染色後能得到比草色更深的色彩,用於比喻後輩超過前輩;「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則是對染工整日在染缸旁被染料沾染的形象描繪,比喻人的思想易受朋友或環境的影響。
除了大量專業性的紡織科技著作,如《蠶書》、《梓人遺制》、《天工開物》等直接記述絲綢生產外,中國古代還有大量的詩詞小說等文學作品與絲綢生產有關。這些文學作品出現的基礎是封建社會中男耕女織的生產狀況。由於家庭絲織在古代社會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女性又較易成為文人描寫的對象,因此,「女織」就成為文學家們的重要題材了。這類的實例極多。
我國最早的文學作品《詩經》中已有許多關於絲綢生產的描述。著名的《豳風?七月》中有一段描寫蠶桑絲綢生產的詩句:「七月流火,八月萑葦。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揚,猗彼女桑。七月鳴,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再如《小雅?采綠》則與染色染草有關:「終朝采綠,不盈一。予發曲局,薄言歸沐。終朝采藍,不盈一襜。五日為期,六日不詹。」到漢魏六朝時,仍然有大量與絲綢有關的詩歌被記錄下來,如漢代《古詩?上山采蘼蕪》:「上山采蘼蕪,下山逢故夫。長跪問故夫,新人復何如……新人工織縑,故人工織素。織縑日一匹,織素五丈余。將縑來比素,新人不如故。」逮欽立輯校:《古詩五首》,《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一二《古詩》,中華書局1983年。再如漢樂府《陌上桑》,描寫了一個採桑女子羅敷的故事,同樣十分著名:「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善蠶桑,採桑城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逮欽立輯校:《陌上桑》,《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漢詩》卷九《樂府古辭》,中華書局1983年。此外,六朝有許多詩歌如《蠶絲歌》、《採桑度》等也是以絲綢生產為題的。
唐代是我國詩歌創作的高峰期,各種與紡織相關的詩歌更多。許多著名詩人均寫下了這類詩篇或詩句,如杜甫的《白絲行》和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的詩句等。唐代詩人中以此為題材寫得最多的是白居易、王建等人。白居易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多有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作品,如《繚綾》、《紅線毯》、《重賦吟》等,專以絲綢生產為題。其中《繚綾》一首廣為傳唱:「繚綾繚綾何所似,不似羅綃與紈綺。應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雪。織者何人衣者誰,越溪寒女漢宮姬。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樣人間織。織為雲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廣裁衫袖長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紋。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王建是晚唐詩人,寫了許多如《簇蠶詞》、《田家行》、《織錦曲》、《搗衣曲》等反映蠶桑絲織生產的詩。其中,《織錦曲》描寫四川織錦戶的生活:「大女身為織錦戶,名在縣家供進簿。長頭起樣呈作官,聞道官家中苦難。回花側葉與人別,唯恐秋天絲線干。紅縷葳蕤紫茸軟,蝶飛參差花宛轉。」
宋代以詞著名,詞中也有不少對蠶桑景象的描繪。蘇軾《浣溪紗》就曾描寫農村的繅絲生產:「麻葉層層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隔籬嬌語絡絲娘。」「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辛棄疾有《鷓鴣天》雲:「陌上柔條初破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又有《粉蝶兒》雲:「昨日春如,十三女兒學綉,一枝枝、不教花瘦。甚無情,便下得,雨風。向園林、鋪作地衣紅縐。」均與絲綢生產有關。而宋詞中寫得最好的紡織詞要數無名氏的《九張機》,它寫活了一個織錦女子把相思之情織入圖案的故事:「一張機。採桑陌上試春衣。風晴日暖慵無力。桃花枝上,啼鶯言語,不肯放人歸。兩張機。行人立馬意遲遲。深心未忍輕吩咐,回頭一笑,花間歸去,只恐被花知。三張機。吳蠶已老燕雛飛。東風宴罷長洲苑,輕綃催趁,館娃宮女,要換舞時衣。四張機。咿啞聲里暗顰眉。回梭織朵垂蓮子。盤花易綰,愁心難整,脈脈亂如絲。五張機。橫紋織就沈郎詩。中心一句無人會。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恁寄相思。六張機。行行都是耍花兒。花間更有雙蝴蝶,停梭一晌,閑窗影里。獨自看多時。七張機。鴛鴦織就又遲疑。只恐被人輕裁剪,分飛兩處,一場離恨,何計再相隨。八張機。回紋知是阿誰詩。織成一片凄涼意。行行讀遍,厭厭無語,不忍更尋思。九張機。雙花雙葉又雙枝。薄情自古多離別,從頭到底。將心縈系。穿過一條絲。」
明清時期,小說盛行,小說中常見蠶桑絲綢的描寫。明代的「三言二拍」中經常能見到這類描寫,如《醒世恆言》中曾寫到江蘇盛澤鎮有一個名叫施復的手工業者,原是一家每年養幾筐蠶的小機戶,但由於他養蠶、繅絲的技術好,織出的綢質量上佳,商人們爭相增價搶購。僅僅幾年間,他就增添了三四張機子,並僱工織造。另一部明代小說《金瓶梅》則以開綢緞鋪的西門慶為主要人物,其中寫到的絲綢品名、貿易情況也十分多(圖042)。曹雪芹是江寧織造曹寅的後代,對絲綢生產和產品有著非同一般的理解,因此,其名作《紅樓夢》中亦有大量描寫絲綢紡織品之處,如鎖子錦、妝花緞、蟬翼紗、輕煙羅、繭綢、羽紗、緙絲、彈墨、洋縐、西洋布、雀金呢、哆羅呢、氆氌、倭緞等,不勝枚舉。
二、 絲綢與藝術
絲綢自古就是重要的書畫材料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量的帛書帛畫用的就是絲織品。唐宋之間,絲織品是文人繪畫的主要材料,傳世唐宋繪畫中大多數是絹本。到明清之際,絹本逐漸減少,紙本增加,但仍有不少書畫以絲綢作底,稱為絹本或綾本。約從宋代開始,絲綢還成為書畫的裝裱材料。宋元時主要使用緙絲和織錦做裱材及包首,明清時較多地用錦綾來裝裱書畫。因此,絲綢與美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周膺:《略論絲綢對中國繪畫的影響》,《絲綢史研究》1985年第2期。
在中國歷史上,絲綢與美術的關系更多地體現在絲綢生產場景作為常見題材頻繁出現在古代美術作品中。
商代青銅器上已見有蠶的紋飾,戰國時期則有許多帶採桑場面的青銅壺出土,採桑圖反映了當時採桑女勞動、歡愛、歌舞、祭祀的情景,十分生動。漢魏六朝至隋唐,絲綢生產場面經常出現在畫像石、畫像磚、壁畫、木板畫上。尤其是漢畫像石,在山東滕縣的宏道院和龍陽店、山東嘉祥縣武梁祠、山東肥城西北孝堂山郭巨祠、山東濟寧晉陽山慈雲寺、江蘇沛縣留城鎮、江蘇銅山洪樓、江蘇泗洪曹庄、四川成都曾家包等地都有紡織畫像石的發現,其主題多為曾母斷機訓子,圖中機具都為斜織機。趙豐:《漢代踏板織機的復原研究》,《文物》1996年第5期。在甘肅嘉峪關的魏晉壁畫墓中,則發現了大量關於採桑、絲絹的畫像磚。唐代則有兩幅傳世名作與絲綢生產有關,即《搗練圖》和《倦綉圖》,畫中不但反映了絲綢精練、刺綉、縫衣等過程,而且人物所穿著的服飾也反映了當時的絲綢圖案。
最為有名的反映絲綢生產過程的繪畫作品是南宋初年於潛縣令樓繪制的《耕織圖》。《耕織圖》以當時的農業和絲綢生產為題材,共設耕圖21事,織圖24事。其正本進呈宋高宗,被翰林畫院摹繪成彩色絹本,收於宮內,成為皇室成員了解蠶織生產的參考和欣賞品;副本留在家中。現傳宋元時期的《耕織圖》版本有吳皇後題注本、梁楷本、程棨本等。其中吳皇後題注本中共有浴蠶、切葉、暖種、拂烏兒、摘葉、體喂、一眠、二眠、三眠、暖蠶、大眠、忙采葉、眠起喂大葉、拾巧上山、簇、裝山、熁繭、下繭、蠶蛾出種、約繭、剝繭、稱繭、鹽繭、瓮藏、生繅、謝神供絲、絡垛、紡績、經靷、籰子、做緯、織作、挽花、下機、入箱等畫面,並繪有最早的腳踏繅絲車和提花綾機,生動而詳盡。乾隆時期,有人進元程棨本《耕織圖》,其上所繪嚴格按照宋樓次序。乾隆令人製成《耕織圖》的刻石,藏於頤和園。
明清各朝,《耕織圖》摹本紛紛問世,尤其是清代特別重視。康熙三十五年(1696)二月,康熙皇帝命宮廷畫家焦秉貞仿樓圖繪成《御制耕織圖》,並親自寫序作詩,刊發各地,勸諭農桑。後來雍正、乾隆各朝也予以效法,一時間摹刻《耕織圖》之風大盛,一些農書、方誌上也印有《耕織圖》,連許多石刻、窗戶木雕、瓷器彩繪、年畫紙幣、墨硯上都有《耕織圖》。《耕織圖》的盛行,還導致相同類型《棉花圖》的誕生。
絲綢與其他裝飾藝術的關系也很密切。絲綢曾是室內裝飾的牆布,因此在建築圖案中經常模仿絲綢的紋樣。青銅器、陶瓷、漆器、金銀器等裝飾紋樣也都曾跟隨絲綢裝飾之風,或與絲綢風格互相影響,體現著共同的時代特徵。例如,從青銅時代中期開始,各種禮器上出現的動物紋樣的周邊和間隙之處填滿了各種小幾何紋,如回紋、雷紋等,可能正是由於幾何紋暗花織物上加以動物為主題刺綉的影響所致。宋元之後的設計中經常可以看到的錦地開光圖案,以小幾何形的瑣紋如曲水紋、鎖甲紋、球路紋等作地,上布帶環的窠狀紋樣作主題,無疑也是來源於絲綢圖案設計,並大量出現在瓷器、金屬器、漆器及建築等幾乎所有的藝術中和生活用品上。
絲綢與藝術的關系還可以在音樂領域中找到。據史載,野蠶絲一直被用於製作琴弦,由此看來,作為中國器樂主要形式之一的弦樂也離不開絲綢,中國古代的器樂也因此被稱為「絲竹」。
三、 絲綢與宗教禮儀
古代中國是一個有著嚴格禮儀制度的國家。在古代社會中,絲織品本身就是高貴與身份的標志,而棉麻織品則是普通人的服用品。
「天子」的服飾無疑是最高等級的。《尚書?益稷》中已見對早期冕服十二章的記載:「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綉;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據後代的解釋,這十二章的含義是:日、月、星辰,取其照臨光明之意;龍,能變化而取其神之意;山,取其能雲雨或鎮重之意;華蟲,雉屬,取其有文章之德;宗彝,謂宗廟之尊,上有虎、蜼之形,取其勇猛智慧之意;藻,水草有文,或取其潔;火,取其明;粉米,取其養;黼,作金斧形,取其能割斷之意;黻,兩己相背形,取臣民有背惡向善之意。周錫保:《中國服裝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5頁。十二章可以根據等級的不同而使用不同的數量。東漢明帝永平二年(59),定天子用日、月、星辰十二章,三公、諸侯用山、龍九章,九卿以下用華蟲七章。周錫保:《中國服裝史》,中國戲劇出版社1984年,第18頁。早期的十二章紋飾並無圖像傳世,現在可以見到最早的十二章紋是在山西大同北魏司馬金龍墓中的漆畫屏風中的帝王人像以及甘肅敦煌壁畫上描繪的皇帝圖像,但不全。真正帶有十二章的實物是北京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的緙絲袞服。
龍紋也是皇帝服飾中的專用圖案題材。從史料記載和考古出土實物來看,龍紋最遲於遼代已用於皇帝服飾。到元代,五爪大龍被專用於皇帝服飾,而較小的三爪龍仍然可以用於一般場合。從明代起,則有五爪龍和四爪蟒的分別,還有與龍十分相似的飛魚、鬥牛,除五爪龍之外,蟒、飛魚和鬥牛都用於賜服。
除圖案外,色彩也是分辨等級的重要因素。史載秦時祭服尚黑,西漢尚黃,東漢則尚赤。但漢代又根據時令為服色之別,《後漢書?與服志》載: 五時色朝服為春青、夏朱、季夏黃、秋白、冬黑。紫色一般為貴者宴居之服,而綠色則為民所常服。唐代高祖時天子用赤黃袍衫,遂禁臣民服用赤黃之色,並規定三品以上服紫色大科綢綾及羅;五品以上服硃色小科綢綾及羅;六品以上服黃絲布、雜小綾、交梭、雙。太宗時命七品服綠色,龜甲雙巨十花綾,九品服青絲布及雜小綾。《舊唐書》卷四五《輿服志》。 大抵紫、緋、綠、青四色可定官品之高卑,即始於隋唐。宋代官服色彩等級與唐相同,但時服中有織錦圖案的區分。第一等用天下樂暈錦,第二等用簇四盤雕細錦,第三等用黃獅子大錦,第四等用翠毛細錦,第五等用紅錦,其餘將校則賜窄錦袍,有翠毛、宜男、雲雁細錦,獅子、練鵲、寶照大錦和寶照中錦七等。
明清文武百官更多用補子表示品級。洪武二十四年(1391)規定常服花樣品級如下:「公、侯、駙馬、伯服,綉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黃鸝,九品鵪鶉;雜職練鵲;風憲官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明史》卷六七《輿服志三》。清代補子有圓、方之分,圓補主要為龍、蟒之類,用於王公貴族;方補用於百官。其中,文官: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八品鵪鶉,九品練雀;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除官服需要用絲織品的花色來區別等級、確定禮儀之外,農、工、商、釋、道、儒亦都有自己特定的服飾。
絲綢還大量地用於宗教場合。無論是佛教的寺廟,還是道教的觀宇,總是布滿了色彩絢麗的絲綢。《洛陽伽藍記》載,宋雲、惠生使西域時見絲綢之路沿途的佛教場院總是「懸彩幡蓋,亦有萬計」。這類絲綢幡蓋中有佛像的幢幡,在當時被稱為「綉像」。這類綉像在藏傳佛教中被稱為「唐卡」,直到今天,大量的唐卡仍然保存在西藏、青海的藏傳佛教寺廟中。
四、 絲綢與風俗
我國悠久的絲綢歷史對民俗風情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從唐代王建的《簇蠶詞》中,我們已經可以見到部分內容:「蠶欲老,箔頭作繭絲皓皓。場寬地高風日多,不向中庭曬蒿草。神蠶急作莫悠揚,年來為爾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無蒼蠅下無鼠。新婦拜簇願繭稠,女灑桃漿男打鼓。三日開箔雪團團,先將新繭送縣官。已聞鄉里催織作,去與誰人衣上著。」而明清時期著名蠶鄉杭嘉湖一帶的習俗則更加豐富多彩。
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人們把豐收的期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因此進行各種祭祀活動。據史書記載,從3000多年前的周代開始,朝廷的統治者對祭祀蠶神活動就很重視。歷朝歷代,皇宮內都設有先蠶壇,供皇後親蠶時祭祀用,每當養蠶之前,須殺一頭牛祭祀蠶神嫘祖,祭祀儀式十分隆重。民間也是如此,蠶神的崇拜是蠶鄉風俗中最重要的活動。除祭祀嫘祖外,各地根據當地的風俗祭祀所崇拜的蠶神,有祭祀「蠶母」、「蠶花娘娘」者,有祭祀「蠶三姑」者,也有祭祀「蠶花五聖」、「青衣神」等蠶神者。民間供奉蠶神的場所也不完全相同,有的建有專門的蠶神廟、蠶王殿,有的在佛寺的偏殿或所供奉的菩薩旁塑個蠶神像,有的蠶農家在牆上砌有神龕供奉印有蠶神像的「神碼」。
養蠶一般在清明前後開始,浙江湖州地區有軋蠶花、劃龍船之盛會,其實是養蠶之前的精神調節和准備蠶具。養蠶之前要祛蠶祟,即用各種神像、畫符或其他法術驅趕一切有害於蠶的鬼邪、病毒、蟲害,同時也是一種衛生防疫措施。養蠶時蠶室門口用紅紙書「育月知禮」或「育蠶」等字,告知互不往來,稱為「蠶關門」。蠶過三眠,俗稱「出火」,此時蠶繭收成已成定局,蠶農家家做一種米粉小湯團,稱為「繭圓」,以祀蠶神。蠶兒上山結繭時,蠶農可以開門走動,稱「蠶開門」,並且各親戚間還以豬蹄、魚鮮、花果、糕點等食品互相贈送並探詢養蠶收成,俗稱「望蠶訊」。端午、小滿前後,蠶農往往要舉行一些慶祝活動,如湖州稱「謝蠶花」,德清謂「吃蠶花飯」,盛澤則有小滿戲,請來戲班公演。
養蠶時禁忌甚多。金代《務本新書》載蠶之雜忌有:「忌食濕葉,忌食熱葉。蠶初生時,忌屋內掃塵。忌煎魚肉。不得將煙火紙捻於蠶房內吹滅。忌側近舂搗。忌敲擊門、窗、槌、箔及有聲之物。忌蠶屋內哭泣、叫喚。忌穢語淫辭。夜間無令燈火光忽射蠶屋窗孔。未滿月產婦,不宜作蠶母。蠶母不得頻換顏色衣服,洗手長(常)要潔凈。忌帶酒人切桑飼蠶及抬解、布蠶。蠶生至老,大忌煙熏。不得放刀於灶上、箔上。灶前忌熱湯撥灰。忌產婦、孝子入家。忌燒皮、毛、亂發。忌酒、醋、五辛、羶、腥、麝香等物。」文中所禁多合科學道理,現在蠶鄉也有此類禁忌。嘉湖一帶還有許多語言禁忌,如忌「亮」字,忌說「醬」,因亮蠶、僵(與「醬」同音)蠶是蠶病,等等。
絲綢生產的相關行業也有著自己的生產習俗,祭祀著各行各業的發明神。比如,絲織業的祖神是黃帝軒轅氏,在蘇州城裡還有一座軒轅宮,正是蘇州絲織業祭祀的祖師神。染業的祖師是晉代葛洪,杭州景區葛嶺上抱朴道院邊出土了葛翁染業的石碑,杭州染坊工人每年都會到這里進行祭拜。刺綉業的祖師神則是上海露香園顧氏,雖然年代較晚,但也為蘇綉工人所推崇。

2、舉例說明中國絲綢在歷史上的特殊作用和影響。

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東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路。在工業化到來的時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長的新亞歐大陸橋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開發的新價值。
商品交流
正如「絲綢之路」的名稱,在這條逾7000公里的長路上,絲綢與同樣原產中國的瓷器一樣,成為當時一個東亞強盛文明象徵。絲綢不僅是絲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費品,也是中國歷朝政府的一種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國的友好使節出使西域乃至更遠的國家時,往往將絲綢作為表示兩國友好的有效手段。並且絲綢的西傳也少許改變了西方各國對中國的印象,由於西傳至君士坦丁堡的絲綢和瓷器價格奇高,令相當多的人認為中國乃至東亞是一個物產豐盈的富裕地區。各國元首及貴族曾一度以穿著用腓尼基紅染過的中國絲綢,家中使用瓷器為富有榮耀的象徵。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隨著商隊的行進不斷流入歐亞各地。這種遠早於絲綢的貿易品在歐亞大陸的廣泛傳播為帶動歐亞貿易交流做出了貢獻。這種珍貴的商品曾是兩河流域各國財富的象徵。當青金石流傳到印度後,被那裡的佛教徒供奉為佛教七寶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遠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蘿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稱為波斯菜)、黃瓜(漢時稱胡瓜)、石榴等的傳播為東亞人的日常飲食增添了更多的選擇。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歷史的發展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當中。商隊從中國主要運出鐵器、金器、銀器、鏡子和其他豪華製品。運往中國的是稀有動物和鳥類、植物、皮貨、葯材、香料、珠寶首飾。
文化交流
技術西傳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剛經》就發現於敦煌。造紙術曾經為中國古代科技領先於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然而這種技術似乎只有東亞及南亞部分國家才有發達的造紙工業。隨著絲綢之路的開辟,紙製品開始在西域以及更遠的地方出現。人們已在在樓蘭遺跡的考古發現了2世紀的古紙。而中亞地區雖然也是用紙,但沒有發現造紙工業的證據。很多人認為造紙術的西傳為歐洲及中亞帶來了一次巨大的變革,而最初這場變革卻是殘酷的:唐朝與新興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亞的勢力摩擦不斷。在對中亞政治格局具有強大影響力的怛羅斯戰役中,阿拉伯人將中國戰俘沿著絲綢之路帶回撒馬爾罕,而這些戰俘中就有長於造紙術的中國工匠。最終造紙術就這樣傳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區沙漠密布,各國的繁榮與水往往是脫不開關系的。天山與昆侖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補給水源之一。然而收集這些雪水並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後積聚在山腳的水很短時間就會被蒸發或滲入地下。自漢朝派遣軍隊囤積在西域發展農業時,流傳於山區的坎兒井和井渠技術被同樣需要水源的軍人使用在西域,並逐步流傳至更遠的國家。早先西域地區坎兒井技術究竟是由中國還是波斯傳入西域一直事件有爭議的問題。不過井渠技術和穿井法被證實是用中國傳向西方:《史記》中記載,貳師將軍李廣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斷絕水源的方式圍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漢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堅持了很長時間。
中國古代印刷術也是沿著絲路逐漸西傳的技術之一。在敦煌、吐魯番等地,已經發現了用於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紙製品。其中唐代的《金剛經》雕版殘本如今仍保存於英國。這說明印刷術在唐代至少已傳播至中亞。13世紀時期,不少歐洲旅行者沿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將這種技術帶回歐洲。15世紀時,歐洲人谷騰堡利用印刷術印出了一部《聖經》。1466年,第一個印刷廠在義大利出現,令這種便於文化傳播的技術很快傳遍了整個歐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紀)時在中國北方發現的西方傳教士像東漢初期,佛教自於聞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北側之「絲綢之路」子孔道,全面傳到西域各國。關於佛教傳入西域地區,目前尚有許多說法。但是國內外「學術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紀以後,晚在公元前1世紀末已傳入西域了」。據此,佛教公元前87年傳入西域於闐以後,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聖地於闐向西或北方向傳播到葉城、莎車、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克蘇、庫車、焉首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北路各地和向東北方向傳播到且末、若羌、米蘭、樓蘭等西域之「絲綢之路」南北路諸地是理所當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並沿著絲綢之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與其他亞洲國家。
拜火教(一名為祆教)是中國人對波斯瑣羅亞斯德教(這可能與西域地區與拜火教敵視的伊斯蘭教有關。)的稱呼,該教於前5—前1世紀沿絲路向東方傳播,被認為是最早傳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國教,在阿拉伯帝國興起後被迫東移。有記載當時西域各國都信仰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受到當時南北朝時代的北方各國皇帝的支持,唐朝時也有許多祆祠以備「胡商祈福」,地方統治者為控制拜火教的發展,設立薩薄一職,試圖將宗教納入國家管理體系中。但該教宋朝以後則基本消失。其宗教風俗則被維吾爾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為一種民族文化的風俗。
景教則是敘利亞基督教聶斯脫里教派的一個分支,史料記載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長安興建廟寺一所,初稱「波斯寺」,後更名為「羅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間,阿羅本被奉為鎮國大法主,往後教堂亦掛上歷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景教徒伊斯曾協助郭子儀平亂,後被賜紫衣袈裟。從635年開始,景教在中國順利發展了150年,與祆教及摩尼教並稱唐代「三夷教」。在會昌法難之後,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續到明朝天主教進入中國時。
從西方到東方絲路在元朝之後的逐漸不受注意後,間接刺激了歐洲海權興起,馬可·波羅的中國游記刊行後,中國及亞洲成為許多歐洲人嚮往的一片繁榮富裕的文明國度。西班牙、葡萄牙國家開始企圖繞過被義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線與舊有的絲綢之路,要經由海路接通中國,並希望能從中獲得比絲路貿易更大的利潤。一些國家也希望將本國的所信仰的宗教傳至東方。1492年,哥倫布遠航的一個目標就是最終能到達中國,並開創另一條比絲路更好的貿易要道,但他卻在大的失望中帶領歐洲發現了美洲這一塊新大陸。於是哥倫布之後的探險家在美洲開啟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時代,17世紀之後,荷蘭與英國也陸續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擴展他們的勢力。19世紀初期,盡管歐洲強權已在海上遍布,中國依然被西方認為是嚮往之地,是最興旺與古老的文明,學者多認為這是絲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帶來的精神性影響,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間,認為與中國交易能獲得巨大利潤的印象。

http://biz.ifeng.com/huanan/detail_2013_10/12/1322753_0.shtml

3、誰知道為什麼老人去世親人要送絲綢被面

以前有這么一種風俗,即至親長輩去世要送『重被』(就是小型的棉被)的,放在他們的棺材內的,讓他們使用,現在簡化了,用絲綢被面替代了。 送這個是對故世的長輩的敬意啊,以前都作為陪葬的,現在是留給後人的,意在永遠懷念他們啊。

4、夏季歲時有哪些流傳的習俗?

夏季節氣共有5個,分別為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和大暑。

夏季歲時習俗有演小滿戲、送花神、安苗活動、煮青梅、稱人體重、烹制新茶、吃伏羊等。古人會舉行各種儀式,來度過整個夏季的每一個節氣。

據記載,1827年,江南盛澤絲業公所興建了先蠶祠,祠內專門築了戲樓,樓側設廂樓,台下石板廣場可容萬人觀劇。

小滿前後3天,由絲業公所出資,邀請各班登台唱大戲。不過演戲也有個行業忌諱,就是不能上演帶有私生子和死人的情節的戲文,因為「私」和「死」都是「絲」的諧音。

絲業公所在小滿前後演出3天,所有戲目都是絲業公所董事門反復斟酌點定的祥瑞戲,目的是討個吉利。

古代利用節氣討吉利是常有的事情。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滿,它的本意是指麥類等夏熟作物灌漿乳熟,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沒有完全成熟,故稱「小滿」。

二十四節氣的神像中,只有小滿神全身「清朝人」打扮,大概是取「滿」字的意思。

小滿前後的民俗節慶,在我國台灣省南北各有不同,南部最大的是王爺廟,李王爺誕辰大典;北部是神農大帝生日,神農大帝就是傳說中的神農氏,也叫「五穀王」。

小滿節相傳為蠶神誕辰,所以在這一天,我國以養蠶稱著的江浙一帶,小滿戲非常熱鬧。

小滿戲成為具有行業特徵的社會性民俗活動。相傳農歷小滿節為蠶神生日,而蠶花娘子是其中之一,他們要紀念這蠶花娘子,並且希望蠶花娘子保佑四鄉農民所養的蠶有豐滿的收成。

古代,太湖流域為我國主要蠶絲產區。明清時期以來,江浙兩省崛起諸多絲綢工商市鎮,民間崇拜蠶神等絲綢行業習俗十分盛行。

各蠶絲產區市鎮如江蘇省的盛澤、震澤,浙江省的王江涇、濮院、王店、新塍等皆建有先蠶祠或蠶皇殿之類的蠶神祠廟,供奉蠶神以祈豐收。

小滿節時值初夏,蠶繭結成,正待採摘繅絲,栽桑養蠶是江南農村的傳統副業,家蠶全身是寶,及鄉民的家食之源,人們對它充滿期待的感激之情。於是這個節日便充滿著濃郁的絲綢民俗風情。

芒種已近農歷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

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綉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桿頂端綴有氂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於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安苗活動是皖南的農事習俗,始於明代初期。每至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

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穀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後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穀豐登、村民平安。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後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

芒種這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在南方,每年農歷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

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鹼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

在芒種節氣里,我國有許多習俗,每隔兩年就有一次端午節出現在芒種期間,其中,端午節是我國民間四大節日之一。

端午節又稱「端陽」、「重午」、「天中」、「朱門」、「五毒日」。端午節有喝雄黃酒、吃粽子、吃綠豆糕、煮梅子、賽龍舟的習俗。

夏至是個重要節氣,也有很多習俗。《禮記·月食》記載,周代每逢夏至這一天,皇帝必親自帶領公卿大夫到京城的南郊迎夏,並舉行祭祀炎帝祝融的隆重典儀。

皇帝迎立夏於南郊,原本是一種祭祀。因為南是祝融的方位,屬火,祝融本身就是火神。

這種迎夏禮,為歷代王朝所承傳。帝王的迎夏儀式,可謂正式而隆重。據《歲時佳節記趣》一書記載,先秦時各代帝王在立夏這天,都要親率文武百官到郊區舉行迎夏儀式。

君臣一律身著硃色禮服,佩帶硃色玉飾,乘坐赤色馬匹和朱紅色的車子,連車子的旗幟也是朱紅色的。這種紅色基調的迎夏儀式,強烈表達了古人渴求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

後來,古人立夏習俗有了變化。在明代,一到立夏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官員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官員。其實,皇帝立夏賜冰,並非起於明代,兩宋時期皇帝立夏賜冰給群臣就已經成為一項慣例和習俗。

民間為了迎接夏日的到來,也會舉行各種有趣的活動。這些趣味盎然的活動,逐漸形成了許多傳統習俗,一些風俗甚至保留至今。

我國幅員遼闊,古代各地迎夏的習俗也不相同。

南方人有的地方有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寓意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霉。

有的地方立夏必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紅糖,煮成一大鍋粥,由大家來分食。

還有的地方立夏吃蛋,立夏當日,孩子們的脖子上總要掛上一個用紅色網套套著的蛋,還要吃芋頭和金花菜合成的煎餅,中午時無論男女老幼都要稱一下體重,俗稱「稱人」。

立夏稱人分室外、室內兩種。於室外懸秤於大樹上,主要是為老人和孩子稱體重,以驗一年的肥瘦。室內則懸秤於屋樑,婦女們互相稱量,笑語紛飛,成為一種閨房游戲。

清代詩人蔡雲曾寫過這樣一首詩:「風開綉閣揚羅衣,認是鞦韆戲卻非,為掛量才上官秤,稱量燕瘦與環肥。」

在我國北方,立夏正是小麥上場時節,因此北方大部分地區立夏日,有製作麵食的習俗,意在慶祝小麥豐收。立夏的麵食主要有夏餅、面餅和春卷。

我國素以農立國,春天插秧是禾稷的肇始,至夏天,除草、耘田,亦是重要的農事活動,否則難有秋獲冬藏的好收成,所以各朝各代十分重視這個節氣。

民間在立夏日,以祭神享先,嘗新饋節以及稱人、烹茶等活動為主。嘗新,即品嘗時鮮,如夏收麥穗、金花菜、櫻桃、李子、青梅等。先請神明、祖先享用,然後親友、鄰里之間互相饋贈。

立夏烹制新茶,是宋元時期以來的習俗,實際上是民間茶藝比賽。家家選用好茶,輔料調配,汲來活水,升爐細烹,茶中還摻上茉莉、桂芯、薔薇、丁檀、蘇杏等,搭配細果,與鄰里互相贈送,互相品嘗。

一些富豪人家還藉此爭奢斗闊,用名窯精瓷茶具盛茗,將水果雕刻成各種形狀,以金箔進行裝飾,放在茶盤里奉獻。文人墨客則要舉辦「鬥茶會」,品茶食果,分韻賦詩,以示慶賀。

至今,一些地方仍流傳在立夏日,吃「立夏蛋」,吃螺螄,吃「五虎丹」:紅棗、黑棗、胡桃、桂圓、荔枝,是立夏嘗新古風的遺存。

在小暑這一節氣里,民諺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之說。這些都是有關小暑飲食的。

伏天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濕、悶熱的日子,一年有「三伏」。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

入伏的時候,恰是麥收不足一個月的時候,家家谷滿倉,又因為每逢伏天,人精神委頓,食慾不佳,而餃子是傳統食品中開胃解饞的佳品,所以人們利用這個機會,打打牙祭,吃頓白面。

伏日吃麵食,這一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據《魏氏春秋》記載,三國時期玄學家何晏在「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們才知道何晏肌膚白皙不是塗粉掩飾,而是自然白。這里的「湯餅」就是熱湯面。

南朝梁時期學者宗懍《荊楚夢時記》記載:「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農歷五月是「惡月」,天氣潮濕悶熱,蚊蟲孳生,傳染病流行;六月也沾惡月的邊,故也應「辟惡」。當然這是迷信的說法,但是伏日吃麵食,確實對身體有好處。

伏日人們食慾缺乏,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至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葯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面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

大暑節氣的民俗主要體現在吃的方面,這一時節的民間飲食習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吃涼性食物消暑。如粵東南地區就流傳著一句諺語:「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

我國的台灣地區則有在大暑吃鳳梨的習俗,因為這個時節的鳳梨最好吃,而且有敗火的作用。

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們習慣在大暑時節吃熱性食物。如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羊肉和米糟來「過大暑」。

湘中、湘北素有一種傳統的進補方法,就是大暑吃童子雞。湘東南還有在大暑吃薑的風俗,「冬吃蘿卜夏吃薑,不需醫生開葯方」。

5、絲綢之路其中一個城市的習俗

絲綢之路經過很多城市

比如喀什(古代叫疏勒)

喀什市是一座以維吾爾族為主要居民的古老城市,民族特色濃郁,被稱為「歌舞之鄉」,一千年前喀什歌舞就傳到了中原,隋唐時代,喀什的音樂和舞蹈譽滿長安。

喀什風俗飲食方面禁食豬肉、驢肉。住宅大門忌朝西開。坐下時,要求跪坐。

服飾方面很有特色,男女老幼都喜戴綉工精緻的四楞小花帽,愛穿長統皮靴,有時靴外還加套鞋。

再說一個外國城市,那就是古代絲綢之路的終點之一:君士坦丁堡(今天叫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有著名的市集,世界上最大的有蓋市集就在伊斯坦布爾。

伊斯坦布爾有很多清真寺。

6、絲綢之路經過那幾個省市?經過的這幾個省市的風土人情.特產.習俗.物資!!!!!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從長安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參見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參見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交河故城 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交河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蒙古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敦煌壁畫中,描繪了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中唐時代開辟的。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今哈薩克城市)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堡)

7、絲綢之路的民俗資料

陸路絲綢之路的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東段
東段各線路的選擇,多考慮翻越六盤山以及渡黃河的安全性與便捷性。三線均長安或者洛陽出發,到武威、張掖匯合,再沿河西走廊至敦煌。
北線:從涇川、固原、靖遠至武威,路線最短,但沿途缺水、補給不易。
南線:從鳳翔、天水、隴西、臨夏、樂都、西寧至張掖,但路途漫長。
中線:從涇川轉往平涼、會寧、蘭州至武威,距離和補給均屬適中。 西安(長安):須彌山石窟、麥積山石窟、炳靈寺石窟 武威(涼州) 張掖(甘州) 酒泉(肅州) 敦煌(沙州):莫高窟、榆林窟
公元10世紀時期北宋政府為繞開西夏的領土,開辟了從天水經青海至西域的「青海道」。成為宋以後一條新的商路。 天水 西寧 伏俟城 索爾庫里盆地(索爾庫里)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南道(又稱於闐道):東起陽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經若羌(鄯善)、和田(於闐)、莎車等至蔥嶺。 陽關 若羌(鄯善) 且末 尼雅(精絕),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和田(於闐)
中道:起自玉門關,沿塔克拉瑪干沙漠北緣,經羅布泊(樓蘭)、吐魯番(車師、高昌)、焉耆(尉犁)、庫車(龜茲)、阿克蘇(姑墨)、喀什(疏勒)到費爾干納盆地(大宛)。 玉門關 樓蘭(為鄯善所兼並,現屬新疆若羌縣) 吐魯番(高昌):高昌故城、雅爾湖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 焉耆(尉犁) 庫車(龜茲):克孜爾千佛洞、庫木吐喇千佛洞 阿克蘇(姑墨) 喀什(疏勒)
北道:起自安西(瓜州),經哈密(伊吾)、吉木薩爾(庭州)、伊寧(伊犁),直到碎葉。 哈密,水道縱橫盛產哈密瓜 烏魯木齊,迴文意思解作美麗的草原 伊寧(伊犁) 碎葉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北線:沿鹹海、裏海、黑海的北岸,經過碎葉、怛羅斯、阿斯特拉罕(伊蒂爾)等地到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 烏魯木齊 阿拉木圖(哈薩克) 江布爾城(怛羅斯,今哈薩克城市) 托克瑪克(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城市) 薩萊(俄羅斯) 薩克爾 伊斯坦布爾(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城市)
中線:自喀什起,走費爾干納盆地、撒馬爾罕、布哈拉等到馬什哈德(伊朗),與南線匯合。 喀什或喀什葛爾 白沙瓦:哈拉和林大道 喀布爾 巴米揚:著名的巴米揚大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摧毀。
南線:起自帕米爾山,可由克什米爾進入巴基斯坦和印度,也可從白沙瓦、喀布爾、馬什哈德、巴格達、大馬士革等前往歐洲。 馬什哈德(伊朗) 薩卜澤瓦爾 赫卡托姆皮洛斯(Hecatompylos,番兜,和櫝,可能位於如今的伊朗達姆甘和沙赫魯德之間。) 德黑蘭 哈馬丹 克爾曼沙汗 巴庫拜(伊拉克) 巴格達 阿布哈里卜 費盧傑:沿幼發拉底河至阿列頗。 拉馬迪 阿列頗(敘利亞) 大馬士革 阿達納(土耳其) 科尼亞 安條克 布爾薩 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8、杭州風土人情及風俗習慣有哪些

1、七家茶為杭州茶鄉飲茶習俗,相傳起源於南宋,至今尚流傳西湖茶鄉。每逢立夏之日,新茶上市,茶鄉家家烹煮新茶,並配以各色細果、糕點,饋送親友比鄰,以象徵鄰里之間的和睦相處。

在杭州的春節民間有敬元寶茶習俗。從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五,至親好友,相互往來,恭賀新喜。講究的人家,首先敬一杯元寶茶,在茶中加兩顆青橄欖,或金桔,以取新春吉利的意思。飲茶而佐以橄欖、金桔,清脆可口,茶味更香。

2、採茶的習俗,「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杭州自古就是人們嚮往的旅遊勝地,夢中天堂,杭州美,美在西湖。

素有天堂瑰寶之稱的龍井茶就產在風景秀美的西子湖畔。這里土地肥沃,其獨特的山區小氣候非常有利於茶樹的生長發育。大自然特別的垂青和茶農精心的培育誕生了品質優異、名揚中外的龍井茶。

3、荷花節,每年的7-8月份杭州都會舉辦西湖荷花節,舉辦地在麴院風荷,主要活動有:賞荷花、采蓮蓬、剝蓮子、做荷花餐、聽民間戲曲、放荷花燈祈福、荷花交易會、西湖荷花小姐攝影模特大賽、中國荷花品種展覽會等。

4、觀潮,錢江涌潮為世界一大自然奇觀,,它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每年農歷八月十五,錢江涌潮最大,潮頭可達數米。

海潮來時,聲如雷鳴,排山倒海,猶如萬馬奔騰,蔚為壯觀。觀潮始於漢魏(公元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 (公元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歷經2000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5、臘八日:十二月初八謂臘八日,亦稱「臘八節」。臘八節,又是佛祖的成道節。為了紀念,中國寺院於每年臘月初八日熬制「臘八粥」供佛,並饋贈前來進香禮佛的信徒。

後杭人於此,也以胡桃、松子、蓮子、棗兒、花生、桂圓、荔枝等煮粥,送給親友,名曰「七寶五味粥」。 

6、冬至:早晨吃年糕,佐以開缸的冬鹹菜。是日供祖宗,祭品有包頭魚。又以淘籮盛米,上鋪年糕、桔子、黃菱肉等,再以紅綠絲紮成扇形的花朵,插其上,稱「供年飯」,亦曰「聚寶盆」。冬至夜最長,故杭諺有「咽覺要咽冬至夜」。

9、為什麼以前結婚用絲綢面的棉被或者緞面的棉被做婚被?有點搞...

喜慶而已,也是以前留下來的一種傳統婚慶儀式。絲綢與緞面在那時是很值錢的,也是很體面的一種陪嫁嫁妝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