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中西方風俗的差異

中西方風俗的差異

發布時間: 2022-11-02 02:49:15

1、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

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

每個地方的文化都各不相同。
習慣也是形態各異。
在飲食方面:
我們喜歡一家人
圍著就餐,而西方人就喜歡各顧各的,每個人都分得一份。我們用的是筷子,而
西方是用刀叉。西方多發達國家,他們都講究速度。所以他們的喜歡像麥當勞、
肯德基這類速食。

不止是中西方的習慣有差異,
在中方里在西方國家裡,
也有習慣的差異。
這都是
因為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的風俗,地理位置,海陸位置,政策的不同很差異所造
成的。

吃飯方面
:
西方喜歡用刀叉
,
而中的就用筷子
.
西方喜歡吃麵包
,
中方喜歡吃米飯
.
禮儀方面
:
西方人見面就要抱抱
,
而中的就握手
.
春節方面
:
西方人過的是聖誕節
,
他們崇拜的是聖誕老人
,
而中過的是春節
,
崇拜的是財神爺
.
等等,其實,中方和西方有著許多的風俗習慣上的差異。

1. Addressing people
稱呼

「comrade」是社會主義國家所特有的稱呼,在英語國家稱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
常用
Sir

Madam
。平時,我們常聽到學生稱呼他們的老師為「Teacher
Wang」(王老師
)
,其實這是不符合英美人習慣的。在英語中,「teacher」不能
用於稱呼。一般來說,英美人稱呼中小學的男老師為「Mr Wang」,女教師為
「Miss Wang」。我們中國人稱呼別人時常把對方的行政職務加上,如:王主任
(Director Wang)
等,在英語中這些是不能與姓氏聯用的。

2. Thankfulness
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
很怪,
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
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
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
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
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
(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or
drink

)
,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
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

就不必推辭,說聲「Yes,

please.」若不想
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
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 Compliment
贊美

在英語國家,
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
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

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對別人的贊美,最
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 如,
B

Your
shirt
looks
nice.
A

Thank
you.
4. Privacy
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
婚姻、
收入表示關心,
而英語國家人卻對此比較反感,
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有這樣的對話: A:「How old are you,
Miss
Green?」 B:「Ah,

it's a secret!」為什麼
Miss Green
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
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
青春永駐,
對自己實
際年齡秘而不宣,
婦女更是如此。
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

「你去哪兒?」
(Where
are you going?)


「你在干什麼?」 (What are you doing?) 在英語中就成
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 Greetings
問候

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說:您吃過了嗎?
(Have you had your meal?)

者說:
您上哪兒去?
(Where
are
you
going?)
而英美人見面時則說: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or Good evening


如果與熟人打招呼則說:
Hello!, Hi! or:
How are you?
如果用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說的

「您吃過了嗎?」 去問
候英美人,就會引起對方的誤解,認為你會

「邀請對方去吃飯」。如果見到英
美人時說:「您上哪去?」 他們會很不高興。因為這是干涉別人的私事。英語
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 Introction
介紹

「What's
your
name?」 出現的頻率相當高,但對於它在何種情況下使用卻鮮有
解釋。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在談話時一般先介紹自己的名字,如

「I
am
John
Smith.」 對方自然會即刻說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寫表格、面談等場合需要
問及姓名時,一般也只說

「Your name,please?」 或

「May I know your
name?」 如果使用

「What's your name?」 他們將有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7. Festivals
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
除大家共同的節日,
如新
年等,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
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
等;英語國家有
Valentine's Day(
情人節
)

Easter(
復活節
)

April Fool's Day(
愚人節
)

Mother's Day(
母親節
)

Thanksgiving Day(
感恩節
) and Christmas Day(
聖誕節
)
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
習慣也很不相同;
在節日里,
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
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也表
現出不同的態度。
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
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
接受後一般
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

「貪財」的嫌疑。而在英
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2、中西方風俗差異有哪些? 要詳細的!!速度啊!!! 好的話再加分!!!

1. 英美人姓名:名前姓後;中國人姓名:姓前名後。

2. 英美人忌諱問年齡(age)、 婚姻(marriage)、 收入(income)等問題。

3. 摩洛哥(Morocco)人認為"3"會帶來昌盛;香港(Hong Kong)人非常喜歡"3",含義"高升";西方人認為"3"不吉利,點煙忌諱第三次點著。西方人推崇"7",禱告說7遍,孩子生後第七天請客,婚後7日舉行紀念;而中國人逢"7"不探望病人。西方人忌諱"13",認為13是不幸的象徵,許多樓不設第13層。

4. 歐美人厭惡突然拜訪;中國人則對其感到驚喜。

5. 美國人離開晚會時通常不握手告別;中國人離開或會晤前總要打招呼或握手告別。

6. 中國人出門訪友,進客人家門脫帽有禮;墨西哥(Mexico)的一些地區進屋脫帽被視為敵意之舉;美國人遇友人向上提一提帽子,點頭致禮;義大利(Italy)男子要將帽子向下拉一拉。

7. 中國人走人行道靠右邊(right);而英國人走人行道靠左邊(left)。

8. 中國人就餐時多用筷子(chopsticks);西方人則習慣用刀叉(knife and fork)作為進餐的工具。

一 東西方文化的基本差異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生生活中影響最為廣泛最為深刻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一個不斷創造
發展的過程。從空間角度看,文化禰散於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從時間緯度看,它又延續在整個歷史長河之中。文化又是一個動態系統,內容十分廣泛。文化按其所面對問題可以分為三個方面:人與自然關系方面;人與人關系的方面以及人自身的關系即靈魂與肉體方面。按形態來看,文化又可以分為這樣三個層次:第一層是思想、意識、觀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
式;第二個層次是文物,即表現文化的實物,也就是人工改造過的物質;第三層是制度、風俗以及思想觀點凝結而成的條例、規矩等。
中西方文化產生分別產生於中國和歐洲,是屬於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此兩者之間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共性,但是差異也十分明顯。這種差異也就是此文化區別於彼文化的特殊性。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差異表現在許多方面,但是我以為更集中地反映如下三個方面。
首先,中西文化的差異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中國文化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而西方文化則強調征服、戰勝自然。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淵源可以追溯到《聖經》。聖經所講述的內容包含三個層次的內容,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統治自然的權力;人與自然是敵對的;
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艱苦鬥爭這才能求得生存。征服和戰勝自然的觀念在西方文化中是如此深入人心,以致思想家們都不願意花力氣去討論這個問題本身,他們討論最多的是如何去征服與戰勝自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培根提出的「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
中國古代思想家在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上的觀點可分為三種,一是以老莊為代表的服從自然說;一是以荀子為代表的征服自然說;但是佔主導地位的是以《周易大傳》為代表的天人協調說。《周易》認為,「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_________有男女
2內容:即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統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界有普遍的規律,人也要服從這普遍規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則和自然界規律是一致的;人生的理想就是天人的協調。
其次,中西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系特別是家庭問題上。中國文化以家庭為本,注意個人的職責與義務。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注重個人的自由與權利。

3、中國傳統節日與西方傳統節日的文化和習俗差異

1、 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不同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與人文文化有關,西方傳統節日主要與宗教文化相關。中國傳統節日最初的雛形是一些祭祀的日子;人們在春種、夏
長、秋收、冬藏的過程中認識到自然地變化規律,總結出時令。

2、 中西方節日文化中價值取向方面的差異

中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也源於中西方的不同價值取向:禮儀和法制。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是反映華夏主文化特徵的核心文化。這種禮治思想從集體本位主義出發,強調個體的義務,崇尚個體服從集體,因此中國節日注重的是節慶活動中的集體參與。

(3)中西方風俗的差異擴展資料:

在西方的節日體系中,並非絕對和他們的民間生活及傳統生活方式無關,但是這些節日就是因為基督教最後成為了大家主要的信仰,而且在他們整個社會生活當中,在普通人的生活方式當中,起到了主導作用,所以在他們節日體系當中就有非常強力的這樣一種情況出現。

中國傳統節日,第一和自然的關系在節日當中體現得很清楚,另外和時間的進展有很大的關系,就是一年四季的變化在我們這里也體現得特別明顯。另外就是人際關系,即創造一種社會和諧關系。再有就是自身的調節。

4、中國的風俗與西方的風俗的比較

一、中西方文化傳統差異
1、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特點是:維護專制,壓抑人性。西方文化的根本特點是,注重建設公平公正的社會,解放人性。
2、 中國傳統文化偏重實際、輕視思辯。不喜歡探究與實際無關的抽象概念,而把對人際關系的注意和研究放在首要地位。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人世倫理。中國傳統文化的惡果之一,就是使中國人變得虛偽自私,圓滑世故。
3、 西方文化重視實際,也重視精神的價值。尤其重視哲學和宗教,把對美好社會和人類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會倫理和人道主義價值觀。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個較為公平、公正的社會。
4、中國傳統文化,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主張人適應社會,關注的是人的處世,是人的修行。然而離開美好社會,去適應一個專制社會,結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國人。中國傳統文化結晶出一套關於畸形人格的個人倫理。
5、西方文化,在人與社會的關繫上,主張社會適應人,關注的是社會的公平,社會的改造,讓社會符合人性。所以,既改造了社會,又促進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發展。西方文化結晶出一套關於公平社會的社會倫理。

二、中西方的文化具體差異表現在諸多方面
1、中西方言談的 差異
在中國,對別人的健康狀況表示關心是有教養、有禮貌的表現。但對西方人的健康表示關心,就不能按中國的傳統方式了。一個中國學生得知其美籍教師生病後,會關切地說「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應該到醫院看看)。」不料,這句體貼的話反而使這位教師很不高興。因為在這位教師看來,有病看醫生這種簡單的事情連小孩都知道,用不著任何人來指教。如果就某種小事給人以忠告,那顯然是對其能力的懷疑,從而大大傷害其自尊心。中國人在飯桌上本的熱情好客經常被西方人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加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一位美國客人看到中國主人不斷地給他夾菜很不安,事後他抱怨說「主人把我當豬一樣看待。」 中國人路遇熟人時,往往會無所顧忌地說:「啊呀,老兄,你近來又發福了!」或者以關切的口吻說:「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體啊!」而西方人若聽你說「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較熟悉,也會感到尷尬和難以作答。

2、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 差異
(1).個人榮譽感與謙虛謹慎
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尤其為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從來不掩飾自己的自信心、榮譽感,以及在獲得成就後的狂喜。相反,中國 文化不主張炫耀個人榮譽,而是提倡謙虛。中國人反對王婆賣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國式的自我謙虛或自我否定卻常常使西方人大本為不滿。「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結果).」 這種謙虛,在西方人看來,不僅否定了自己,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這種中國式的謙虛在資本主義的競爭市場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與無私奉獻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很強,主要表現在:A、自己為自己負責。在弱肉強食的社會,每個人生存方式及生存質量都取決於自己的能力,因此,每個人都必須自我奮斗,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B、不習慣關心他人,幫助他人,不過問他人的事情。C、正由於以上兩點,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幫助在西方常常是令人難堪的事。因為接受幫助只能證明自己無能,而主動幫助別人會被認為是干涉別人的私事。
中國人的行為准則是「我對他人,對社會是否本有用,」個人的價值是在奉獻中體現出來的。中國 文化推崇一種高尚的情操——無私奉獻。在中國,主動關心別人,給人以無微不至的體貼是一種美德,因此,中國人不論別人的大事小事,家事私事都願主動關心,而這在西方會被視為「多管閑事」。
3、社會關系的 差異
(1).平等意識與等級觀念
西方人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會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利。同時,人人都能充分地尊重他人。在美國,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為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If working hard, even a cowboy can be president.) 新中國雖已建立了近六十年,但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2).核心家庭與四代同堂
美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簡單:父母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子女一旦結婚,就得搬出去住,經濟上也必須獨立。父母不再有義務資助子女。這種做法給年青人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並培養其獨立生活的能力,但同時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 中國式本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後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這種生活方式不利於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4、社會禮儀的 差異
中國人見面喜歡問對方姓名、年齡、單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討厭人家問及年齡與收入等個人私事。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過飯了么)?」 「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兒啊)?」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嗨)!」 「How do you do(你好)!」「Nice day, isn't it(今天天氣很好,不是么)?」對於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並有一套謙虛之詞,像「慚愧」、「哪裡」、「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
k you(謝謝)」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本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 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請隨便用)!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 而西方人只說:「Bye bye(再見)!」 「See you next time(下次見)!」 「Good night(晚安)!」
5、社會習俗的 差異——對女性的態度
美國婦女和中國婦女的地位都不高,但美國婦女卻有幸能享受許多傳統的騎士習俗,尊重婦女的禮節在美國社會隨處可見:男士為女士開門;扶女士下車;在馬路上,男士走外側,女士走內側,以給女士提供保護;女士進餐廳時,所有的男士都要起立;餐桌本前,男士要為女士拉開椅子,等女士站好了位置再把椅子送回女士的身後,請她就坐。 中國社會對女性的照顧和禮節似乎要少一些,且有一些專家注意到:漢字中帶「女」字旁的有相當一部分含
有貶義,如「妖、奸、奴、妒」等。
5、結語
綜上所述,中西方的 文化 差異還表現在許多方面,但簡單加以概括其實並不復雜:反映到思維方式上是抽象和具體的差別,反映到生活態度上則似乎可以理解為西方人更加實用,中國人多少更偏重一些精神感受。中西方的 文化有著很多的 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 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是人類的 文化發展本歷程,這些 文化的 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 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 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讓我們共同來維護各種 文化的發展,維護國家的安定,東西方的 文化互相促進,互相學習,這樣,人類的 文化歷程會走得更好

5、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除了表現在價值觀,習俗差異等外,還與生存環境,宗教信仰,歷史典故的不同有關。

1、生存環境方面:

語文的產生與人們的勞動和生活密切相關。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曾一度領先世界;而漢民族在亞洲大陸生活繁衍,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比喻花錢浪費,大手大腳,英語是spend money like lvater,而漢語是「揮金如土」。英語中有許多關於船和水的習語,在漢語中沒有完全相同的對應習語,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暫時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力圖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漢語的文化氛圍中,「東風」即是「春天的風」,夏天常與酷暑炎熱聯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燒」,「驕陽似火」是常被用來描述夏天的詞語。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英國的夏季正是溫馨宜人的季節,常與「可愛」「溫和」「美好」相連。莎士比亞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詩中把愛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2、宗教信仰方面

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人們相信有「佛主」在左右著人世間的一切,與此有關的語言很多,如「借花獻佛」「閑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在西方許多國家,特別是在英美,人們信奉基督教,相關的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幫助自助的人)」Go to hell(下地獄吧)這樣的詛咒。

3、歷史典故方面

英漢兩種語文中有大量的由歷史典故形成的。這些習語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如「東施效顰」「名落孫山」「葉公好龍」等等。英語中Achilles』heel(唯一致使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塗地),Penelope』s web(永遠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等。

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導致了中西方有諸如此多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又是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現代化的進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質產品的流通,將各個民族納入到一個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際成為每個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個企業若想讓自己的產品暢銷國際市場,不僅需要高超的經濟和技術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對象國的文化,使該產品在包裝設計和實用性方面符合對象國民眾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國,「龍(dragon)」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權力的象徵,中國人也以作為龍的傳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中,對「龍」就沒有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將「龍」理解為一種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某一企業家對此不甚了解,將印有「龍」圖案的產品推向國際市場,試想這種產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購買欲?能否給企業創造高效益。所以,克服文化差異造成的交際障礙已經成為整個世界共同面臨的問題。作為中學階段的英語老師,在英語教學中應重視語言能力的教學,特別要注意在日常教學中發展學生的交際能力,將語言的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作為一個重要問題對待。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在中學階段英語學習給學生帶來的干擾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稱呼語

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於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於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後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

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於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謝和答謝

一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族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如果用了,聽起來會很怪,或相互關繫上有了距離。而在英語國家「Thank you.」幾乎用於一切場合,所有人之間,即使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飲料,准備一桌美餐,對方都會說一聲「Thank you.」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你什麼忙,你都要道一聲「Thank you..」這是最起碼的禮節。

當別人問是否要吃點或喝點什麼時(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們通常習慣於客氣一番,回答:「不用了」「別麻煩了」等。按照英語國家的習慣,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辭,說聲「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說「No,thanks.」就行了。這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含蓄和英語國家人坦盪直率的不同風格。

3、贊美

在英語國家,贊美也常用來作為交談的引子。贊美的內容主要有個人的外貌,外表,新買的東西,個人財物,個人在某方面的出色的工作等。通常稱贊別人的外表時只稱贊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是她的天生麗質。因此贊美別人發型的很多,贊美別人漂亮頭發的很少。對別人的贊美,最普通的回答是:Thank you.如,A: Your skirt looks nice.

B: Thank you.

4隱私

中國人初次見面問及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卻對此比較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如在JEFC Book 1 Lesson 16 中有這樣的對話:「How old are you,Mrs Read?」 「Ah,it』s a secret!」為什麼Mrs Read不肯說出自己的年齡呢?因為英語國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顯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駐,對自己實際年齡秘而不宣,婦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國人表示關心的「你去哪兒?」「你在干什麼?」在英語中就成為刺探別人隱私的審問,監視別人的話語而不受歡迎。

5、打招呼

中國人日常打招呼習慣於問:「你吃飯了嗎?」如果你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認為你是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交通,體育以及興趣愛好為話題。

6、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 Year』s 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 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 Day(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於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後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並喜形於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並且欣然道謝。

7、詞彙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彙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彙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彙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徵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 the 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6、中西方習俗差異

1、婚禮中體現中西方風俗差異,中國在傳統婚禮中,新娘一般穿者紅色羅衣,而西方國家新娘則穿著長白色結婚禮服
2、日常交際過程中體現出來的中西方習慣差異,中國人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謙虛看作一種美德。
3、飲食上體現的中西方習俗差異,中國人有好客的傳統,西方人請客,是只重氣氛不重吃。
4、服飾禮儀的差異,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場合通常穿保守式樣的西裝,中國人穿著傳統的中山裝。
5、交際語言的差異,中國人經常使用日常用語打招呼,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

7、中美傳統習俗差異

節日風俗以旖旎的風情和獨特的風貌展現在人們面前,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映著民族的歷史風貌和社會生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它包涵著一個民族歷史形成和積淀下來的性格、心理、信仰、觀念、思維方式、
道德情操、審美情趣以及諸多民族文化深層結構內涵的價值取向,是民族精神在特定的社會土壤上長期孕養的結果和載體,是一個民族生存形態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節日習俗淺顯易見,易於表現,而民族精神則深嵌於各種表象之下[ 1 ]。因此,對比研究中美傳統節日異同,可以透過其表徵,揭示兩個民族的性格、心理、文化價值取向和民族精神。
中國傳統節日時序構成規律體現了中國歷史發展中農耕文明的主導地位,較清晰地記錄了歷史軌跡;而美國節日時序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藝復興之後對人性的回歸。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元宵節、清明

1.美國的節日主要有情人節、愚人節、復活節、母親節、父親節、萬聖節、感恩節、聖誕節以及馬丁路德日、華盛頓誕辰日、林肯誕辰日、烈士日、國慶節、哥倫布日、退伍軍人節等。
一方面主要為紀念基督教中的神,另一方面為紀念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至尊人物,反映了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在生活中的地位以及文藝復興之後對人性的回歸。美國工業、畜牧業發達,喜好遷移的生活使他們追尋內心的安寧,注重宗教活動,尤其是基督教。基督教的節日幾乎貫穿一年的始終,基督教文化將美國節慶連為一體。

2. 中國傳統節日具有極強的世俗性及泛神性;而美國傳統節日具有極強的一元神論宗教文化特徵。中國早期的社會結構是建立在以自然崇拜與人文精神相結合的習慣勢力的基礎之上,有異於西方古代的神本主義及近代的人本主義,其基本的哲學理念與理想的希望值是主張神靈與人二者之間相互的協調與平衡,即所謂「天人合一」。如七夕節觀星,人在宇宙中,企盼天上人間共美好;中秋節觀天賞月,天上人間共享團圓;重陽登高望遠,天高地厚,秋高氣爽,天人和諧。中國人心目中的神靈是為我所用的神靈,雖然許多時候是以求得神靈庇佑的形式出現的,這一文化特徵在傳統祭祀性節日中展現無余。如「灶君」在民間俗傳中是受玉皇大帝派遣來監視人們行為善惡、掌管萬家基督教的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創造者,他既不允許人們崇拜其他的神靈和偶像,人們也不必要去崇拜其他的神靈和偶像;人類的現世生命僅僅是一個過程,其福禍、壽夭、貧富都是上帝先天註定賜予的而非後天可以求得的。基督教主要節日—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升天節等都是圍繞著耶穌的宗教慶典活動。

3. 中國節日文化尊重人,但將個體融入群體,強調集體主義價值取向;而美國節日文化挖掘個體的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即個性主義。
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耕文明及其以血緣、家庭為紐帶的內向型經濟模式,決定了個人與群體的和諧統一。個體一般被納入整體當中,個人的價值因群體而存在並藉以體現。受到儒家文化的支撐,家族或宗族制度佔有重要地位, 個人是處於家族或宗族關系之中的,人們之間首要的關系是血緣關系,血緣關系則是「孝道」存在的基礎。儒家學說把這套宗親關系的社會制度納入到傳統節日中,使其具有鮮明的以「父性制為中心、以血緣為基礎」的節日文化特徵。如「清明節」所寄予的利益訴求與精神寄託就是中國人的傳統世界觀,即血緣子孫的繼承綿延。這種綿延寄託,體現在對祖先的敬仰,對生命的崇尚,也體現在物質(金錢、財產、官爵、職業)與精神(理想、抱負、事業)上,把不能繼承並張揚祖先事業功績、精神遺訓或物質遺產的人視之為不肖子孫,因此,將祖先的精神與物質遺產發揚光大是每一個中國人與生俱來的初始使命。
與中國擁有悠久封建制的傳統不同,美國的歷史是書寫在干凈利落的一張白紙上的。獨立戰爭之前,在沒有任何封建思想殘余的美洲大陸上,歐洲資本主義所崇尚的自由、平等觀念,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思潮的傳播使美國人相信每個虔誠的基督徒與上帝之間都有一種精神上的聯系。
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在上帝面前所有人都是一樣的。個人只對上帝負責,或者通過對自己行為的負責從而求得上帝的寬恕或青睞,在死後進入天堂;在上帝「最後的審判」面前,無論親疏尊卑貧富,人人都是平等的。個人追求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取得物質財富與社會地位———作為上帝選民的「標志」,最終得以升入天堂。同時,富有的美國人認為財富雖然是個人成就的象徵,但把過多的財富帶入棺材是一種罪過。於是,商業大亨們將揮金如土作為自我完善與提高的重要途徑。美國的文化與其標志性動物———禿鷹—一致:獨立、自由、剛強,追求個體的成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4. 中國傳統節慶傳承厚重的倫理道德,但發展演化到現代功利色彩濃厚;而美國節日則凸顯感恩情節,追求精神愉悅。
以父家長為中心的家族制度,正是中國傳統文化所依託的社會結構,它包含了「敬祖」、「祭祖」、「尋根」、「報本」,「孝道」、「團圓」、「奉獻」、「責任」和「繼往開來」等「孝親」元素。重陽敬老,端午敬賢無不透視中華民族所崇尚的美德。然而,節日的表現形式則漸顯功利。以「壓歲錢」為例:除夕夜由尊長向晚輩分贈錢幣,以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於小兒胸前,謂能壓邪驅鬼,藉以祝福,故名「壓祟錢」。但在現實社會中,已經幾乎完全異化成為了一種純粹的金錢交往,人們往往以給予量的多少相攀比。

5. 結論

正如世界上其他種類一樣,人類也有著不同的形態和性情。不同的民族之間既共性也有個性,而個性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個性才有魅力和存在的價值,「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國和美國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歷史源流和文化傳統,這就註定了他們的背向和發展的異途。但是透過中美節日文化差異,我們能洞察這兩個民族的文化和由此衍生的制度、倫理、審美價值等觀念的內在靈魂,通過比較與分析可以加深雙方的了解,在今天這個開放、競爭、合作的世界裡更好地加強溝通和交流。

8、東西方習俗有哪些異同點

東西方風俗及禮儀的差異,其實最根本的在於文化的差異。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西方相對於東方文化起步比較晚,但在他們內部之間,比如:南歐和北歐,西歐和東歐,就是英國,德國內部也有著異處,然而體現著本質差異的無疑還是東西方文化間的差異。

龍和鳳在中國,龍是圖騰的形象,在圖騰發展的進一步神聖化之後,形成了龍,鳳等具有多種動物特徵的綜合性圖騰形象, 在我國古代傳說中,龍是一種能興雲降雨神異的動物。因而,在我國龍鳳指才能優異的人,龍虎比喻豪傑志士。「龍」在成語中也被廣泛的利用,如、「龍飛鳳舞、藏龍卧虎」等。漢民族素以「龍的傳人」自稱,以「龍的子孫」自豪。我國的傳說中,鳳凰是一種神異的動物,與龍、龜、麒麟合稱四靈。鳳在中國還指優良女子,還有太平昌盛之意,舊時,鳳也為聖德。"鳳毛麟角"指珍貴而不可多得用來比喻有聖德的人。

在西方龍和鳳完全不是這個意思, 在西方,龍是罪惡和邪惡的代表,西方的鳳,是再生復活的意思.在西方傳說神話中,龍是一種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 ,能夠從嘴中噴火 。到了中世紀,龍演化為罪惡的象徵,要不Diablo(西方的著名電腦游戲)中的魔鬼diablo是個長得很像龍的怪物, 在英語中,龍所引起的聯想與「龍」在中文中所引起的聯想完全不同。要是對西方人表示贊美千萬不可用龍鳳等。

中華民族是一個渴望安定祥和的民族,因此,就想像龍、鳳是一種福音。從文化的角度上看,西方長期受宗教的影響,我國卻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封建思想的統治。西方人信仰上帝,與上帝作對就是過錯,就是罪惡;而我國人民信仰上天,佛祖,祈求上天能給我們帶來好運,神把龍作為自身的代表降到人間,是至高無上的象徵。

東西思維方式的沖突

在歐洲工作生活了26年,現在是中國駐德國大使的盧秋田老師說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在臨死以前,你問法國人,你死前最大的願望是什麼?法國人的回答是我想喝一杯最好的香檳酒。又問德國人,你死前有什麼願望?他說如果我還有力氣的話,我想再作一次報告。這就是德國人,喜歡作報告。我想這也許就是思維的不同,這還只是在西方內部,要說到東西方的差異,我想就更大了.

對於思維方式的特點,主要有四點:第一,思維的廣泛性.我曾看到過這樣一篇文章, 一個美國人給中國人寫信,中國人看美國人的信,一看就發火,因為美國人在信的開頭,將自己的要求放在最前面,開門見山,後面才講些客套話。中國人為了保持心理平衡, 把美國人的來信先看後面。而美國人看中國人的信,開始越看越糊塗,不知道對方要說明什麼問題,到信的末尾有幾句才是他要說的問題,前面說的都是客套話等等。 美國人讀中國人的信也是倒過來看。這種不同的寫法反映出不同的思維方式。

第二,思維方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的。我們年輕一代的思想變化也正是如此。我們已經與50,60,70年代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

第三,思維方式的差異有時感覺得到但很難說清楚,也不容易反饋給對方。

東西方文化的差異

第一,是義利關系問題。一般來說,西方人重利輕義,東方人重義輕利或義利兼顧。東方人的意識就是義字當先,古時的關羽不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義氣英豪.也被當時的人們大加贊賞,我想這也是由於古時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種文化意識.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這種重禮的不可忽視的原因.相對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這也正是現實主義的表現,從侵華戰爭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可以稱為不虛偽,實事求是的作風。當然,這也只是針對東方的絕大多數而言的。在東方比如中國人的生活中,謙讓是一種美德,而西方人對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數時候為了利益可以犧牲自己的義。

第二,是整體性和個體性問題。東方人強調整體性和綜合性,而西方人則重視個體性。比如中醫和西醫,中醫強調的是整體,西醫不一樣,從解剖學的角度來說,它重視整體中的局部。整體思維和個體思維之間差異還表現在交往中,比如在很多報導中,一為中國人到西方人家吃飯,當主人問今天吃中餐還是西餐時,客人很客氣的說道:「隨便。」「客隨主便。」西方人對這樣的答復難以理解,他們說一聽到撍奼銛這個詞就頭疼,不知道怎麼弄好,不好操作。我們思維方式深處,認為客隨主便是禮貌的表現,是對主人的尊重,可西方人不這樣看,這就是區別。反過來看看,歐洲人到中國來,你問他今天干什麼,他一定不會說「隨便」,一定會明確表明自己的願望。今天就吃西餐,或者就吃中餐,而中國人往往較少表示個人的願望,當我國代表團出訪時,外方接待我方代表團,對方問,各位想喝什麼?如果團長說喝茶,後面幾位可能也都說喝茶。人家奇怪,怎麼一個說tea,就tea,tea全下去了。

第三,是求同思維和求異思維的問題。我們中國人總是強調「和為貴」,「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則講究多樣的標立新說。我們在感謝對方接待時往往是這樣幾句話:你們國家很美麗,你們人民很友好,你們接待很周到,等等。他們認為萬里迢迢從東方到西方,難道沒有任何一點不同的感覺,為什麼一律都是這么三句話呢?後來有一個代表團走的時候,除了三句話以後,他說,我現在想提點建議。這幾個人馬上很認真聽,想聽聽代表團離開前的建議。第一條建議是希望你們介紹材料能譯成中文。第二條是你們這個牛肉能不能煮得爛一點,血淋淋的實在受不了。第三點希望你們對中國歷史和文化能有所了解。他們聽了感覺特別好,聽到了不同的意見。他們表示,能做到的我們一定做到,做不到的我們也知道你們喜歡什麼了。

第四,是東西方感情表達方式的差異。在很多問題上中西方的差異是的,我敢打賭西方人看《梁山伯與祝英台》一定看不懂,這里頭最大的問題就是中西方文化間的差異,從而造成了中國人細膩含蓄的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兩種不同的表達方式。中國古代的大家閨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無想像,更不必說中國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時的家法等一切束縛主義的思想。

第五,是我們思維方式里經常有意會性。他們是一種直觀性。比如我們有些文章或在生活中喜歡用暗示,或者喻古論今。這種含蓄需要你去意會,所謂此處無聲勝有聲,這與西方人的直觀性不太一樣。像錢鍾書先生的關於西方與中國文化方面的對比里,更是談到了中國詩的長處,它雖然只有寥寥數十字,但表達比西方的長詩更有意境。但對西方人來說,這又是很深奧且難以理解的東西。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聯接著確切。

這就是一般西洋讀者所認為中國詩的特徵。濟慈名句所謂:聽得見的音樂真美,但聽不見的更美。還常常用問句作回答,以問為答,問而不答,讓你對下文有著無限的憧憬和想像。

造成的教育差異

兩種不同的文化,造就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極其鮮明的對比體現了處在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說西方的教育,從體制到政策實施都近乎完備,一批批的孩子們都十分良好的接受高級的教育,唯一的缺陷是在這種情況下,有部分的學生養成了很多驕奢的習慣,也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但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他們的教育環境比起中國的簡直好之又好,他們的主體是過於培養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質,這也是鄙人比較欣賞的地方。從小時就鍛煉他們自己的生活能力,在國際夏令營中明顯看出他們的孩子比我們的要堅強的多。我想,這也有著一定的環境因素吧。

比而較之,中國的素質教育總也不能盡善盡美,除了環境因素外,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中國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難改變這種傳統。還有,中國的素質教育過分強調應試能力的培養,往往忽視了對能力的培養及自我能力的提高,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國學生在國際競賽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則遠不及人。在中國有很多學生對教育不滿,這也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兩種等級。

我想,兩種不同的教育制度並不能說明孰好孰壞,這只是兩種文化及社會制度的產物,他們各有好壞,我們應該互相吸取對方的好的方面,使得教育在不同的土地都得到良好的發展。

造成文化差異的原因

周老師說:「中國是陸上文明,而西方是海上文明。」 這話很有道理。一個是東西方社會發展的道路不一樣,中國長期農業社會和小農經濟造成我們大陸文化的民族心理。這種心理的特點很大程度上是強調一種鄉土情誼,一種鄉鄰的情誼。我們不是說,人生有四大喜事嗎?久旱逢甘雨,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他鄉遇故知」這在西方國度一定很淡漠,他們如果在國外遇到一個同鄉,不會很激動,而我們的華僑,在外面有很多同鄉會,西方人一般沒有同鄉會。我們經常講本土本鄉,甚至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等等。這些跟我們的長期農業社會都很有關系。還有落葉歸根的思想,這都帶有很濃厚的情,這種情的因素恰恰在西方很淡薄。

另一個是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歷史的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是以儒家為主、兼有諸子百家各學派的文化。這種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強調整體的定性思維方式,這與西方文化強調個體局部的實證思維方式大不一樣。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儒家哲學體系裡強調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講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分析,就分別形成了側重整體思維或個體思維的差異。

中西方的文化有著很多的差異,也存在著很多分歧,其中的很多習俗也產生了很多笑話。但是,不同的文化中的相同點就是這些都為人類的文化發展歷程,這些東西文化的差異不能說誰優誰劣,這是客觀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必將引起人類文化的繼續發展,在當今世界,任何民族和國家都不可能丟掉或擺脫自己的傳統文化。因此,來自外部的強加或內部的叛離,都不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9、中西方過節習俗有什麼差異

中西方習俗差異 1. 英美人姓名:名前姓後;中國人姓名:姓前名後。 2. 英美人忌諱問年齡(age)、 婚姻(marriage)、 收入(income)等問題。 3. 摩洛哥(Morocco)人認為"3"會帶來昌盛;香港(Hong Kong)人非常喜歡"3",含義"高升";西方人認為"3"不吉利,點煙忌諱第三次點著。西方人推崇"7",禱告說7遍,孩子生後第七天請客,婚後7日舉行紀念;而中國人逢"7"不探望病人。西方人忌諱"13",認為13是不幸的象徵,許多樓不設第13層。 4. 歐美人厭惡突然拜訪;中國人則對其感到驚喜。 5. 美國人離開晚會時通常不握手告別;中國人離開或會晤前總要打招呼或握手告別。 6. 中國人出門訪友,進客人家門脫帽有禮;墨西哥(Mexico)的一些地區進屋脫帽被視為敵意之舉;美國人遇友人向上提一提帽子,點頭致禮;義大利(Italy)男子要將帽子向下拉一拉。 7. 中國人走人行道靠右邊(right);而英國人走人行道靠左邊(left)。 8. 中國人就餐時多用筷子(chopsticks);西方人則習慣用刀叉(knife and fork)作為進餐的工具。 http://hi.baidu.com/woshixuchujun/blog/item/6226ad862c595c3e66096e59.html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