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北京喝酒風俗

北京喝酒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1 09:35:29

1、各地的喝酒規矩,酒桌上喝酒都有哪些講究?

<

2、北京風俗習慣

最佳答案檢舉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國現今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歷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歷,至今風靡全國。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里,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准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製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乾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咸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製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徵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3、飲酒的禮儀知識

飲酒的禮儀知識

飲酒的禮儀知識,酒席、宴會的祝酒,既能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又可增添席間的熱烈氣氛,用酒來表達對賓客的歡迎或謝意,是世界各族人民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下面說說飲酒的禮儀知識。

飲酒的禮儀知識1

歐美人對飲酒很有講究。飲酒,一般分為「餐前酒」、「餐間酒」、「餐後酒」三種。「餐前酒」指正式進餐之前飲的各種混合酒,即開胃酒;「餐間酒」指正式進餐之前飲用的各種葡萄酒;「餐後酒」指用餐後喝的各種助消化的酒,威士忌的白蘭地等。

菜餚以魚、蝦或湯為主,用小高腳酒杯喝白葡萄酒;菜餚以牛肉或雞蛋為主,用大高腳杯喝紅葡萄酒;吃點心時一般用口小肚大酒杯喝香檳。

飲酒是各種宴會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項目,在正式的宴會上,服務員打開酒瓶之後,先要倒上一點給主人品嘗。主人應先飲一小口仔細品評,然後再嘗一口,感到所上的完全合乎要求,再向服務員示意,可以給客人們斟酒了。斟酒的順序是:先主賓,然後才是客人。斟酒時,酒杯應放餐桌上,酒瓶不要碰到杯口。

會喝酒的人飲酒前,應有禮貌地品一下酒。可以欣賞一下酒的色彩,聞一聞酒香,繼而輕啜一口,慢慢品味。不要為顯自己酒量,而一飲而盡。

敬酒要適可而止,意思到了就行了,不要成心把人灌醉。對於穆斯林教徒是不充許敬酒,甚至不能上酒。

在宴會上不會喝酒或不打算喝酒的人,可以有禮貌地阻止他人敬酒,但不要什麼都一概拒絕,至少要喝上一點飲料,拒絕他人敬酒有三種方法。

主動要一些非酒類的飲料,說明自己不飲酒的原因。

讓對方在自己面前的杯子里斟少許酒,然後輕輕推開酒瓶。按照禮節,杯子里的酒是不可以喝的。

當敬酒者向自己的酒杯里斟酒時,用手輕輕敲擊酒杯的邊緣,這種做法的含義是「我不喝酒,謝謝」。

注意:當主人或朋友向自己熱情地敬酒時,東躲西藏,或把酒杯翻過來,將他人所敬的酒悄悄倒在地上,都是失禮的。

飲酒的禮儀知識2

1、日常交往用酒禮儀

主人在為客人斟酒時,常說「滿上滿上」,這個「滿」不是指滿到杯口幾乎溢出來,而指斟滿八成就行了。

主人斟酒時,客人可行「叩指禮」,表示感謝主人斟酒。行「叩指禮」時,客人把拇指、中指捏在一塊,輕輕在桌上叩幾下。

席上喝酒講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須把杯中的酒喝乾,一口氣喝下去,還要把杯子倒過來讓旁人看看杯子是乾的`。

在酒席上還常常有「無三不成禮」的說法,意思是喝酒一次高潮必須是三杯以上。所謂「酒過三巡」也是這個意思。

喝酒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還有許多不同的風俗和禮節。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喜歡飲酒的民族,喝得酩酊大醉也不為恥。成年人不僅在宴會上飲酒,在一天工作後,也往往要走進酒館喝上兩杯再回家。按照日本人的風俗,飲酒是重要的禮儀。同日本人共同進餐飲酒,應隨時注意將別人及自己的酒杯斟滿,酒不滿杯在日本人看來是不禮貌的。還要了解日本人相互斟酒的習俗,客人在主人為其斟酒後,應馬上接過主人的酒瓶給主人斟酒。在宴飲之中,客人和主人均不往自己酒杯里斟酒,而是互相斟酒。日本人認為這是主客之間平等的表示,即便是高級經理同一般辦事員一起對斟,也是雙方互相斟酒。日本傳統飲酒的方法是:在桌子中間擺上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桌上放一塊潔凈的白紗布。主人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吸干,斟酒後,雙手遞給客人,看著客人一飲而盡。客人飲完,也將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在白紗布上吸干,同樣斟滿酒,雙手遞還主人,請主人飲盡。如此交杯換盞,盡興而飲,表示主賓之間的親密無間。如果是一般朋友,不必如此飲酒。在日本飲酒時,將酒杯放在桌上讓主人斟滿是失禮行為。斟酒時要右手拿著酒壺,左手從下面托著,千萬不能碰酒杯。客人要右手持酒杯,左輕托杯底,接受對方斟酒。在一般情況下,第一杯酒接受為禮節,第二杯客氣地謝絕不為失禮。日本人喝完酒往往都將酒杯扣在桌上,但是謝絕了第二杯酒的人,千萬不要將酒杯扣起,要等大家都喝完,一起把酒杯扣在桌上,才是禮貌的作法。

中國人講「酒逢知己千杯少」,日本人則是「千杯之後成知己」。可見喝酒不但是中國社會也是日本社會重要的交際手段。

2、敬酒。

飲酒之樂除了酒質優良帶來的樂趣外,飲酒的氣氛和場面更是一種享受,因此,文明飲酒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向人敬酒,是表示祝願、福福等。在祝酒時,應注意一些事項:

(1)首先應了解對方飲酒習慣,即為何人祝酒,何時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准備。

(2)根據社交禮儀的規定,提莫大家乾杯、向來賓祝酒的只能

是男主人,其他人則不宜這么做。

(3)在為歡迎某位貴賓而特意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在男主人祝酒之後,男主賓也可祝酒。

(4)碰杯時,主人和主賓先碰,人多可同時舉杯示意,不一定碰杯。

(5)祝酒時注意不要交叉碰杯。

(6)在主賓和主人致辭、祝酒時,應暫停進餐,停止交談,注意傾聽,也不要藉此機會吸煙。演奏國歌時就肅立。

【FS:PAGE】nbsp;(7)主人和主賓講完話與貴賓席人員碰杯後,往往到其他各桌敬酒,遇此情況應起立舉杯。

(8)碰杯時,要目視對方致意。

(9)依慣例,乾杯宜用香檳酒,不用普通的葡萄酒、啤酒。

(10)參加各種宴會切忌喝酒過量致使失言、失態。

3、碰杯禮。

碰杯禮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來自古希臘。古希臘人認為,在飲酒的時候,鼻子能聞酒香,眼睛能看酒色,舌頭能嘗酒味,唯獨耳朵不能感受。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他們想出在飲酒前互相碰杯的主意,使耳朵能聽到酒杯的清脆響聲。久而久之,這種做法逐漸成為飲酒禮節。第二種來自古羅馬。在古羅馬武士「角力」競賽前,雙方先要喝一杯酒,以示相互勉勵。但由於酒是事前准備好的,為了證明酒中沒有毒,在喝酒時,決斗雙方先把酒倒出互相拌和,然後一飲而盡。這種風俗逐步成為酒席上的碰杯禮節。

4、乾杯禮。

據說「乾杯」一詞起源於16世紀的愛爾蘭,原意為「燒麵包」。當時的愛爾蘭飲酒者常有這樣的習慣,將一片烤麵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和消除酒的不純潔性。直到18世紀,乾杯才有了今天的含義,並發展成配以祝酒頌詞。乾杯時人們往往要相互碰杯,碰杯的響聲與教堂敲鍾一樣,是為了驅除惡魔。過去乾杯還必須右手執杯,伸直與肩齊,這是為了向對方表明自己腰間沒有暗藏武器,以示友好。

5、歐美人用酒禮儀。

歐美人敬客,宴請多用酒,其用酒講究種類、配製和禮節。

(1)客人來訪,久坐之後主人要以酒敬客,常以淡酒為主。女客若酒最小或不會喝酒,多以桔子汽水或啤酒解渴,這是常見的敬客酒。:

(2)如果家庭請客、外交宴請,多採用雞尾酒。飯前用酒,往往也選擇雞尾酒。飯時,改用白酒和紅酒,先白後紅。在用魚蝦海味的時候飲清淡的白酒,可以使海味更覺可口;隨之後進禽鳥牲畜等肉類食品時,則改用醇香的紅酒,愈醇愈佳。席畢,還要用白蘭地或香檳酒,這是常見的宴請酒。

(3)時逢慶賀典禮的歐美各國,最考究的是飲用香檳酒。在客人用過水果或甜食之後,若是面前放上鏤有花紋的廣口半球形底鴛鴦腳杯時,便是主人要敬香檳了。

「酒能成禮,過則傷德」,「不喝傷心,喝多傷肝、傷胃、傷情」,因此飲酒時應注意酒忌,方可避免酒後失禮。值得注意的是,飲酒不可成心把人灌醉,更不能偷偷地在他人的飲料里倒上烈性酒;不可通宵達旦無節制地狂歡酗酒,也不可在席上強人所難;不可出現在酒席上爭執、惡謔、佯醉等不良之風;更不可失言失態,一喝酒成千古恨。酒量好,固然最好不過,但酒德好,酒禮好,則是在享受美酒的同時給人們帶來最大的樂趣,願這種樂趣永遠倍伴著您、我、他。

4、過年飲酒有什麼講究嗎?

一方一俗養一方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 ,山川秀美,風景如花,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不同物產,不同習俗,繼承著不同的風俗。

簡介

漢民族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

過年,也叫除夕,是漢族最為注重的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麼喝酒,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

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們一般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開始,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准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餚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5、中餐喝酒禮儀知識

吃中餐、酒席、宴會的喝酒,既能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又可增添席間的熱烈氣氛,用酒來表達對賓客的歡迎或謝意,不但是我國人民的傳統風俗習慣,也是世界各族人民增進友誼的一種方式。以下是我整理的中餐喝酒禮儀,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中餐喝酒禮儀1

1.日常交往用酒禮儀

主人在為客人斟酒時,常說「滿上滿上」,這個「滿」不是指滿到杯口幾乎溢出來,而指斟滿八成就行了。

主人斟酒時,客人可行「叩指禮」,表示感謝主人斟酒。行「叩指禮」時,客人把拇指、中指捏在一塊,輕輕在桌上叩幾下。

席上喝酒講究碰杯,要碰杯就必須把杯中的酒喝乾,一口氣喝下去,還要把杯子倒過來讓旁人看看杯子是乾的。

在酒席上還常常有「無三不成禮」的說法,意思是喝酒一次高潮必須是三杯以上。所謂「酒過三巡」也是這個意思。

喝酒在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國家還有許多不同的風俗和禮節。

日本,自古以來就是喜歡飲酒的民族,喝得酩酊大醉也不為恥。成年人不僅在宴會上飲酒,在一天工作後,也往往要走進酒館喝上兩杯再回家。按照日本人的風俗,飲酒是重要的禮儀。同日本人共同進餐飲酒,應隨時注意將別人及自己的酒杯斟滿,酒不滿杯在日本人看來是不禮貌的。還要了解日本人相互斟酒的習俗,客人在主人為其斟酒後,應馬上接過主人的酒瓶給主人斟酒。在宴飲之中,客人和主人均不往自己酒杯里斟酒,而是互相斟酒。

日本人認為這是主客之間平等的表示,即便是高級經理同一般辦事員一起對斟,也是雙方互相斟酒。日本傳統飲酒的 方法 是:在桌子中間擺上一隻裝滿清水的碗,並在每人桌上放一塊潔凈的白紗布。主人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吸干,斟酒後,雙手遞給客人,看著客人一飲而盡。客人飲完,也將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在白紗布上吸干,同樣斟滿酒,雙手遞還主人,請主人飲盡。如此交杯換盞,盡興而飲,表示主賓之間的親密無間。

如果是一般朋友,不必如此飲酒。在日本飲酒時,將酒杯放在桌上讓主人斟滿是失禮行為。斟酒時要右手拿著酒壺,左手從下面托著,千萬不能碰酒杯。客人要右手持酒杯,左輕托杯底,接受對方斟酒。在一般情況下,第一杯酒接受為禮節,第二杯客氣地謝絕不為失禮。日本人喝完酒往往都將酒杯扣在桌上,但是謝絕了第二杯酒的人,千萬不要將酒杯扣起,要等大家都喝完,一起把酒杯扣在桌上,才是禮貌的作法。

中國人講「酒逢知己千杯少」,日本人則是「千杯之後成知己」。可見喝酒不但是中國社會也是日本社會重要的交際手段。

2.敬酒。

飲酒之樂除了酒質優良帶來的樂趣外,飲酒的氣氛和場面更是一種享受,因此,文明飲酒便顯得尤為重要了。

向人敬酒,是表示祝願、福福等。在祝酒時,應注意一些事項:

(1)首先應了解對方飲酒習慣,即為何人祝酒,何時祝酒等等,以便作必要的准備。

(2)根據社交禮儀的規定,提莫大家乾杯、向來賓祝酒的只能

是男主人,其他人則不宜這么做。

(3)在為歡迎某位貴賓而特意舉行的歡迎宴會上,在男主人祝酒之後,男主賓也可祝酒。

(4)碰杯時,主人和主賓先碰,人多可同時舉杯示意,不一定碰杯。

(5)祝酒時注意不要交叉碰杯。

(6)在主賓和主人致辭、祝酒時,應暫停進餐,停止交談,注意傾聽,也不要藉此機會吸煙。演奏國歌時就肅立。

(7)主人和主賓講完話與貴賓席人員碰杯後,往往到其他各桌敬酒,遇此情況應起立舉杯。

(8)碰杯時,要目視對方致意。

(9)依慣例,乾杯宜用香檳酒,不用普通的葡萄酒、啤酒。

(10)參加各種宴會切忌喝酒過量致使失言、失態。

3.碰杯禮。

碰杯禮的由來有兩種說法:第一種來自古希臘。古希臘人認為,在飲酒的時候,鼻子能聞酒香,眼睛能看酒色,舌頭能嘗酒味,唯獨耳朵不能感受。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他們想出在飲酒前互相碰杯的主意,使耳朵能聽到酒杯的清脆響聲。久而久之,這種做法逐漸成為飲酒禮節。第二種來自古羅馬。在古羅馬武士「角力」競賽前,雙方先要喝一杯酒,以示相互勉勵。但由於酒是事前准備好的,為了證明酒中沒有毒,在喝酒時,決斗雙方先把酒倒出互相拌和,然後一飲而盡。這種風俗逐步成為酒席上的碰杯禮節。

4.乾杯禮。

據說「乾杯」一詞起源於16世紀的愛爾蘭,原意為「燒麵包」。當時的愛爾蘭飲酒者常有這樣的習慣,將一片烤麵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和消除酒的不純潔性。直到18世紀,乾杯才有了今天的含義,並發展成配以祝酒頌詞。乾杯時人們往往要相互碰杯,碰杯的響聲與教堂敲鍾一樣,是為了驅除惡魔。過去乾杯還必須右手執杯,伸直與肩齊,這是為了向對方表明自己腰間沒有暗藏武器,以示友好。

5.歐美人用酒禮儀。

歐美人敬客,宴請多用酒,其用酒講究種類、配製和禮節。

(1)客人來訪,久坐之後主人要以酒敬客,常以淡酒為主。女客若酒最小或不會喝酒,多以桔子汽水或啤酒解渴,這是常見的敬客酒。第一 範文 網:

(2)如果家庭請客、外交宴請,多採用雞尾酒。飯前用酒,往往也選擇雞尾酒。飯時,改用白酒和紅酒,先白後紅。在用魚蝦海味的時候飲清淡的白酒,可以使海味更覺可口;隨之後進禽鳥牲畜等肉類食品時,則改用醇香的紅酒,愈醇愈佳。席畢,還要用白蘭地或香檳酒,這是常見的宴請酒。

(3)時逢慶賀典禮的歐美各國,最考究的是飲用香檳酒。在客人用過水果或甜食之後,若是面前放上鏤有花紋的廣口半球形底鴛鴦腳杯時,便是主人要敬香檳了。

「酒能成禮,過則傷德」,「不喝傷心,喝多傷肝、傷胃、傷情」,因此飲酒時應注意酒忌,方可避免酒後失禮。值得注意的是,飲酒不可成心把人灌醉,更不能偷偷地在他人的飲料里倒上烈性酒;不可通宵達旦無節制地狂歡酗酒,也不可在席上強人所難;不可出現在酒席上爭執、惡謔、佯醉等不良之風;更不可失言失態,一喝酒成千古恨。酒量好,固然最好不過,但酒德好,酒禮好,則是在享受美酒的同時給人們帶來最大的樂趣,願這種樂趣永遠倍伴著您、我、他。

中餐喝酒禮儀2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范化的 飲食禮儀 ,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准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饢、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後,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聖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於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現代的標准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後主人;先女賓,後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後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後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中餐喝酒禮儀3

一、什麼時候敬酒

如果是宴會,敬酒一般是在宴會開始之前。由主人向賓客敬酒以表示歡迎之意。而 其它 人一般是在主菜吃完,開始上甜點時開始敬酒。不過,在非正式的場合,敬酒的時機可隨敬酒的人而定,而敬酒人隨時都可以舉杯以表達對他人的祝願或祝賀。

二、誰最先敬酒

按照傳統習慣,一般是由女主人或男主人最先開始敬酒,不過這只適用於正式的場合。在非正式的場合,如朋友聚餐,經常是由賓客最先敬酒,這是為了表達對主人的感謝。值得注意的是,無論誰敬酒,都應確保每個酒杯中都有酒。

三、引起注意

主人在敬酒時,應舉杯站立,並引起在座賓客的注意。不管宴會上有多嘈雜,都應有禮貌地說道:「請大家注意!請大家聽我說!」

四、坐下還是站立

是坐著敬酒還是站起來敬酒,應該視情況而定。如果在餐前且在客廳中敬酒,則敬酒的人可以站起來敬酒。而如果是在用餐時,賓客較少的話,敬酒的人可以坐著敬酒,而如果賓客較多,則應站起來敬酒,以便被敬酒的人能聽到祝酒詞。同時如果在向新婚夫婦、領導或長輩等敬酒時,也需站起來敬酒。

五、如何答謝

當被敬酒時,被敬酒的人不需要站立,只需要微笑著接受,然後說聲「謝謝」即可。隨後,站起來,舉杯向主人或者其他人敬酒。

六、祝酒詞

祝酒詞應簡短得體。宴會上第一個敬酒的人應該准備一段簡短的演講,演講內容可以是回憶往昔、與宴會相關的 故事 或者玩笑等,只要符合宴會的氛圍都可以。如果覺得說一段祝酒詞有困難,選擇加入群體敬酒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幾個人一起舉杯高喊「為__乾杯」不僅免去了復雜的祝酒詞,更活躍了氣氛。

七、如何碰杯

在敬酒時一般會相互碰杯,但高腳杯杯口很薄很脆,杯口相碰容易破碎,因此,敬酒時,應該手心相對,杯口岔開,盡量用杯肚相碰,目光直視對方,以表示尊敬。

八、避免乾杯豪飲

在敬酒時,最好避免乾杯豪飲。喝葡萄酒時,乾杯要文雅和舒緩。因為真正的美酒都有它的故事和風土人情,大口吞咽未免可惜。


中餐喝酒 禮儀知識 相關 文章 :

★ 中餐喝酒禮儀文化常識有哪些

★ 中餐敬酒禮儀知識和忌諱

★ 餐桌上喝酒的禮儀以及技巧

★ 中餐禮儀基本常識

★ 中餐斟酒基本禮儀常識有哪些

★ 中餐禮儀中的飲酒禮儀

★ 餐桌敬酒禮儀基本知識

★ 中餐飯桌上應注意的禮儀基本常識

★ 敬酒的社交禮儀常識

★ 中國餐桌上的敬酒禮儀常識

6、北京人的習俗有哪些?

北京的「吃秋」習俗:
咱四九城的老北京人在入秋後有「吃秋」之俗,民間亦有「立秋燉大肉」的俗語。為什麼要吃秋呢?這與先民們把夏季稱為惡季,夏老虎有關,舊京時環境衛生差各種疫病叢生,害病後體質瘦弱;又因數伏時節氣候酷熱潮濕,人們常出現胸悶不適、四肢無力、出汗較多、精神萎靡、胃納欠佳等症狀,使人體日漸消瘦,所謂「一夏無病三分虛」,古人稱這些症狀為「苦夏」。老北京還有「秋季補的好,冬天病不找」的俗語。正因上述的緣故老北京傳承著吃秋進補的習俗。吃秋,老北京時不同的階層人們有不同的吃法。一般中下層的百姓人家講究「吃秋鮮兒」他們認為吃新糧吃新的蔬果最富有營養。俗語曾有「去暑找黍,白露割谷」之說,入秋後各住戶中的主婦們要嘗鮮兒,常去購買新上市的玉米(即玉蜀黍)面、玉米渣、高粱米,新小麥磨成的白面,用這些新糧為老少一家人蒸制出美味的棗窩頭、棗饅頭、懶龍、花捲以及玉米渣粥、高粱米飯等花樣主食,或者割點肉買點新上市的韭菜、茴香、小白菜製作出饞人的水餃、鍋貼、菜團子、糊餅、餡盒子等。家境較好的四合院人家入秋後常烹制紅燒肉、紅燒魚、燉雞鴨等富含蛋白質的肉類佳餚來貼秋膘。而舊京的一些社會名流、文人墨客、演藝界名伶們的吃秋則非常講究,常攜家人或約好友下飯庄飯館。聚餐,飲酒品嘗名餚或吃北京風味的烤鴨烤肉涮肉等名吃。一些人還有手提著全聚德的烤鴨或水果等相互饋贈之俗。這些吃秋及送禮之俗曾是舊京街市及四合院一道市井秋景兒。另外秋季正是山貨水果蔬菜豐收之時,在舊京廟市上和街市果局裡及胡同里都有吆喝售賣舊京郊區盛產的核桃、栗子、柿子、蘋果、京白梨、山裡紅,以及平谷或桃郎家園的棗兒等山貨,百姓們常嘗鮮兒並儲存起來。如今北京人的生活無限美好,飲食上大肉大魚常吃再不缺營養去貼秋膘,人們在進入秋冬後更需多吃些蔬果五穀雜糧平衡膳食,以使人體更加康健益壽延年。
老北京的喪葬習俗:
靈堂設置和祭奠:人死後的停喪日期因家境不同而有長有短。除「四天接三五天埋」和極貧之家不計時日外,有七天、九天、十一天、十三天和三七、五七、七七(四十九天)種種日期,都是三日接三,出殯前一天伴宿,其中念多少棚經是隨便的。早年人死後很少借廟宇移靈辦事的,都是在本宅搭棚辦事。人死的當天一方面准備棺殮,一方面就招棚鋪搭棚。搭棚是平地立桿,頃刻便成樓台,和杠夫抬杠全是北京特有的技術。所搭的棚按不同季節區分質料:冬日搭「暖棚」、「布棚」;夏日搭「涼棚」、「席棚」,凡四面上一半玻璃的叫做「玻璃棚」。以形式分:大富之家可搭「起脊棚」、「三殿兩卷棚」、「一脊一平棚」,有脊棚只能用在喪事上。中等人家都搭「平棚」,上素玻璃。下等人家好的可以搭「一撒竿涼棚」,次的只能支「布帳子」。喪事靈前應有「月台」,並有頭二三號之分。頭號月台上有天井,可以由前、左、右設階,二號稍小一點,三號設天井,只前方一階。窮家沒有月台,可以平地安欄桿,再窮連欄桿都可不用。有身分的人家,棺木例加紅錦
「落地罩」,左右設幔帳,由外看不見守靈的喪家婦女。靈前扎素花靈幃,前掛白布靈幃,棺前設紅錦大坐椅,椅前設靈桌,桌上設「悶燈」和五供。旗籍世家還在桌前設矮桌,上放「錫奠池」,池左設「執壺」和「奠爵」,備來賓奠酒致祭。如遇皇帝賜奠或尊長上輩致奠,即改設高茶幾,以便立奠。漢人不設奠池,體統的人家設高茶幾,預放香爐燃炭,備檀香,為來賓拈香致祭。次一等的即在五供內高香爐中放五炷高香或白速定,白紙黏妥,來賓舉香後,仍插入爐中。月台中心設藍布拜墊,上罩紅毯,表示喪家不敢請來賓跪素墊,而由來賓自行揭去紅毯以示謙遜。
北京生子習俗:
老北京的育兒包含大量滿族習俗。老北京皆知「子孫娘娘」、「送子娘娘」,是眾「娘娘」中重要的一位。不少人家(不論旗漢)在家裡供奉著這位娘娘。無子者供之,是為了求子。有子者供之,是為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長。這位「娘娘」原籍關外,是滿人進關時帶到北京的,其原名叫做forifodo omosi mama,是滿族薩瑪信仰中的「保嬰之神」。原稱mama是滿語,意思是「奶奶」,即祖母,進關後依漢俗而改稱為「娘娘」,可能是漢俗稱女神為「娘娘」吧。依北京舊俗,生子滿三天必須「洗三」。老北京開玩笑說「人有兩個三,先洗三,後接三」。自從洗三那天開始,老北京的育兒中是滿漢舍璧的混合習俗。先說「掛線」。洗三之日可以掛線,彌月(滿月)之日也可以掛線。自姥娘家始(滿族稱外祖母為姥娘。(紅樓夢》中有尤老娘,即是。姥姥一稱是華北漢族的稱
法),親戚皆可掛線,當然本家長輩也可給孩子掛線。掛線就是用藍白二色棉線掛在孩子脖子上。老北京不論旗漢皆有此舉。「線」實際上來自滿族習俗。滿族薩瑪信仰有「背燈換索」、「柳樹枝求福」請祭。「線」就是由「索」演變而來的。依滿族舊俗,為了孩子健康,用藍白二色線和碎布條捻成「索」,掛在孩子脖子上。祭「佛多媽媽」(即前述forifodo omosi mama),並用柳樹枝與神板相連。祭畢,將「索」從孩子脖子上取下,放入「媽媽口袋」里,掛在西牆神板下面。這是純滿族舊俗,來自其久遠先世。滿人入關將此俗帶人北京,成了老北京習俗。再有,洗三之日,用艾蒿煮水給孩子沐浴,這時有「添盆」之俗。添盆就是親友來賀時,將銅錢放入孩子沐浴用的盆里。這是漢族的古老習俗,但後來北京旗人的孩子洗三之日,沒有不添盆的。掛線和添盆說明北京育兒是滿漢合壁。滿族人原不信佛教,而自古即保持其薩瑪信仰。滿人入關日久,至清中後期,滿人從漢人學得與信佛有關的一些舉動。依漢族古老習俗,最好將不好養活的孩子送到廟里,拜和尚為師。這個孩子雖仍養在家裡,但認為是已經出家為僧,稱為「記名和尚」。家長每年送給廟里一些錢以為謝禮。認為這樣一來,孩子已不是在家人,而已成出家人,「三災八難」不侵害出家人,不好養活的孩子就逃脫了災難。人們開玩笑稱這樣的孩子為「小和尚」。還有的記名和尚由其和尚師傅賜以法名,就更帶佛教色彩了。這樣的孩子長大成人,至於婚配之年,必須「還俗」後始可議婚。怎樣還俗昵?原來有一番儀式。孩子成年後,家長與老和尚商議要當,訂出日期。到這一天,家長帶孩子到廟里,先拜佛,然後拜和尚師傅。事先己在殿門口擺下一條板凳。禮拜完畢,老和尚手執木棍一根,朝孩子打去,孩子忙躲避,往外跑,老和尚追。孩子跑到殿口,只見有一條板凳攔路,孩子從凳上一躍而過,跑出廟外,儀式完成。這個儀式稱為「跳牆」,這個孩子叫做「跳牆的和尚」。一跳了牆,就由僧返俗就是還俗。還俗後即是俗人,就可以議婚了。這是純漢族習俗。到清代後期,滿族人家的孩子嬌生慣養,所以不少到廟里記名的,後來跳牆還俗。不但一般旗人如此,連王公宗室家也有這樣的。「抓周」是汊族的古老傳統,滿族原無此俗。滿族原來的習俗是生男孩在門口掛弓箭,並無周歲抓物的舉動。清代末期,滿人家也效漢俗而行,也抓周,但與漢族稍有區別。滿族男孩抓周時,備有小弓小箭,還有小刀之類,總之不失其先世的狩獵傳統。女眷跪拜兔兒爺,兔子因繁殖能力極強而被認為是生殖的象徵,在正月十五,全家女眷跪拜兔兒爺,以佑人丁興旺。但兔兒爺被祭拜完後就成了兒童玩具。北京的兔兒爺造型滑稽,穿上武將服裝,還騎著虎。天津有兔二爺,造型就簡單多了,更像兔子。兔兒爺是北京文化里所獨有的。
北京年節習俗:
北京年節習俗南北城也各有不同。一般來說,北城文化好鋪張,比較重面子,南城文化玩的心態比較重,比如花鳥魚蟲,多來自南城。北城有荷花市場,多以文人雅士為主,而南城有天橋,像大兵黃那樣罵大街的也成了藝人,位列八大怪之一。過去南城藝人到北城表演,在曲目上要做修改,力求內容更文雅一些。老北京年節關鍵詞吃年夜吃素餡餃子從現在的眼光看,傳統北京的年夜飯不科學,肉比較多,且以肥肉為主,這樣的暴飲暴食容易引發膽囊炎等,有害健康。但老北京人晚上吃的卻是素餡餃子,因為要敬神,而且製作復雜,比如要把胡蘿卜切丁,用香油煸炒。北京年夜飯不一定要有魚,老北京不是產魚區,所以對吃魚沒有特別的規矩,大戶人家有吃鯉魚要吃全身的說法,並不普及。在廟會上,鹵煮火燒一般大戶人不吃,因為不是「正經肉」,但豆汁卻是宮廷與民間都吃的。宮廷喝豆汁是為了餐前解膩,這和窮人當飯吃不一
樣,兩者做法也不太一樣。穿舊棉襖洗染成新過年要添給孩子新衣裳,但過去大多數北京人生活不富裕,因此往往是把舊棉襖拆了,洗一遍,染色,重新縫起來,這就算是新衣服了。冬天很冷,洗完的衣服一旦結冰,就不好乾,所以多用「烘籠」,烘籠為鐵制,把洗完的衣服掛上去,用家中取暖的爐子烤乾,往往需要一天。此外,一般家庭會買靛青,和衣服一起煮,30分鍾後,再用熱的淘米水泡一下,這樣衣服就重新被染了一遍藍色,使舊布看上去和新布一樣,但這樣染來的布比較容易掉色,不經洗。住破五之後修老房老北京都住平房,取暖條件不太好,此外,下雪後屋頂的瓦會被壓壞,而大部分房子都有漏水的情況,必須趕在春季前檢修,否則一旦下雨,房屋就有塌的危險。北京春節期間是不可以修房子的,只有等到正月初五「破五」後才能動工。特別是房屋比較簡單的崇文等地區,一到破五各家都在修房子,漸形成了「破五修房子」的習俗。玩舞獅不舞龍過去北京不允許舞龍,因為龍代表皇權,只能宮廷中太監舞給皇帝玩,事先必須有特赦才可進行。宮中舞的是「火龍」,龍體透明,內置點燃的油燈,在黃昏或夜晚時進行,蔚為壯觀。舞獅在北京比較普遍,但北京舞獅不像南獅,沒有過多的雜技技巧,主要講究威武庄嚴。初期很簡單,是一塊布,獅頭用泥巴或紙漿做成,非常醜陋,幾乎全是禿的。而南獅相對精細,但造型更像貓,沒有獅子的威風。
老北京年節風俗禁忌
正月初一:已出嫁的女兒不可以回娘家,早餐忌吃稀飯(否則出門遇大雨)、葷食及葯品,忌打碎傢具(包括盤、碗、酒具等易碎物品),否則要連說「歲歲平安」。此外,白天不可午睡。初一不能說不吉利的話,如果小孩說了,要用手紙擦嘴,以示小孩的嘴與屁股一樣,說了沒有什麼效力。
正月初二:有送財神者不可說「不要」,要說「已有」。
正月初三:不可以午睡。
正月初四:禁忌出門,傳說灶王爺來查戶口,不可外出。
正月初五:忌走親訪友,忌諱吃藕,忌梳頭。
正月初七:稱「人日」,忌諱動針線,不能打孩子。
正月初八:稱「穀日」,豐收之日,大家年假結束,都來上班互相送吉語吉言,大吉大利,恭喜發財。
忌殺:漢東方朔《占書》雲「歲後八日,一日雞、二日犬、三日豬、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馬、七日人、八日谷。是說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所以民間有「正月一日不殺雞、二日不殺狗、三日不殺豬、四日不殺羊、五日不殺牛、六日不殺馬、七日不用刑」之說。
老北京飯桌上的講究:
飯桌上的文化,就是「飲饌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會、經濟、習慣、環境的影響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飯桌文化,眾多家族在飯饌方式上有「家宴」、「賓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過節和各種喜慶活動而設的宴席;賓宴是宴請親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飯。老北京飯桌上各種禮儀十分講究,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折射出老北京的價值觀念,自覺或不自覺地構築了具有「禮」、「孝」、「德」、「教」為內容的飯桌文化。「禮」是指飲饌的禮節和禮儀。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觀念和風俗習慣形成的禮節、儀式和個人的禮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長」(家長、長輩)為主,賓宴要以「客」為主。因此,就形成了許多規矩約束家人,尤其對孩子們的約束更加嚴格。禮有形式之禮和待侍之禮。形式之禮是指禮儀的形式和氛圍所體現的禮,比如宴請場所的選擇、禮儀的檔次、環境的營造、用具的准備,都要體現對客人的一種尊重。待侍之禮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禮節,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長為先、師為先、遠為先的原則,即按輩分排座,家庭教師要優先入座,遠道而來的親戚朋友要優先入座,對待家境貧窮的親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顧,主人在席間與其交流的時間要長些,敬酒次數要多些,並有意識地向客人介紹他們的「絕活」如棋藝、書法、唱功,以獲得眾人的贊賞和尊重。同時嚴格要求管家和僕人不準慢待這些人。雖然每次宴請視客人身份和禮儀風俗的特點,在飯菜種類、質量檔次、飯庄的選擇上是有區別的,但絕不能讓客人挑出「不是」來。在宴請中的祝詞、敬酒、交談、進餐、辭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禮節。開宴前主人要將重要賓客介紹給大家,並致簡明熱情的祝詞;開宴時主人要親自斟酒,按順序向長輩和客人敬酒,不能強求;主動替不勝酒力的客人喝酒,並向客人致
意;向賓客敬菜時,要注意客人的飲食愛好,次數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則會讓客人尷尬;主人要注意席間相互交流的廣泛性,不要熱此冷彼,如有女賓,更要注意談話內容和對女賓的尊重;主人不能先於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辭宴;主人要陪主賓,漱口、凈手後到另座飲茶。大戶人家做飯時,要求廚師盛盤上菜時盤子四周不能有菜漬,上菜要用雙手端盤、端碗,手指不能摳在盤沿和碗邊上;盛飯、盛湯,倒茶時不能太滿,斟酒要滿,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動作要規范,切忌將碗蓋扣在桌子上,茶壺嘴對著客人;倒茶後要後退一步再轉身離去;給客人上煙時要用盤子端給客人,切忌用手遞煙,不要用一根火柴給數人點煙,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滅火柴和隨意扔掉火柴梗,不準當著客人掃地、撣桌子,尤其不準將茶水潑在地上。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訓斥孩子和僕人;主與客的孩子發生爭執,主人要將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誰是誰非,都要向對方表示歉意,但不能當著客人面教訓自己的孩子,否則客人會感到不自在。賓宴一般也是不讓孩子參加的。記得小時候家宴時,要求孩子們要做到懂規矩、尊敬人、講禮貌、有教養,有三個不準:吃飯時不準出現喧嘩聲、碗筷碰擊聲,更不準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準吧唧嘴和出虛恭。二祖母說吃飯時聽到吧唧嘴的聲音讓人作嘔,吃飯時出虛恭令人難以忍受。並讓吃噎著連續打嗝的孩子主動下桌,不準拖拉椅凳以免發出刺耳的聲音,這就是不準出聲的要求;二是不準「下嘴」,長輩不動筷子孩子們是不能先夾菜的,不準將嘴填得滿滿的,不準狼吞虎咽,不準站起身來夾菜,夠不到的菜可示意長輩給夾,不準用筷子在菜盤中亂挑亂翻,不準邊吃邊用雙眼緊盯著桌上的菜,不準用筷子指人,不準將不愛吃的東西和口雜牙穢扔在或吐在地上,不準掉飯粒,揭饅頭皮和剩飯要將飯碗扒拉干凈。最忌諱的,就是孩子將筷子直插在飯碗中;三是絕對不準孩子喝酒。當年兩個祖母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樂樂,在飯桌上玩些游戲,輸了要出節目,吃完飯還要讓孩子們比比誰的飯碗和桌面最干凈,席間溫馨的氣氛十分濃厚。「孝」家宴時講究要尊重長輩,要盡孝道。小時候入席時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癱瘓,不能參加但要給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發話「都來坐」時,大家才按排行順序入座,年紀小的孩子們要另桌而食。幾位大媽和我母親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後給布菜、斟酒、倒茶、遞毛巾。兩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給幾個兒媳婦點她們最喜歡吃的菜,以犒勞她們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稱犒勞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嚴。在飯桌上大家要觀察兩位老太太的情緒。情緒不好時,必須按規矩辦事,敬酒、說個奉承話都不能少,用詞要有長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謹慎。情緒好時,二老也談笑風生,拉拉家常誇誇對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時會發話:「大夥兒在一塊就是圖個樂,還那麼規矩干什麼?」這時大夥才會放鬆,氣氛和諧愉快,大人們還要領著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給老人問好。姐姐會討老人的歡心,從兜里掏出幾粒花生豆或糖塊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興得合不攏嘴,對外孫女贊不絕口。二祖母更隨便一些,會到孩子們桌前逗逗孩子,還讓孩子夾點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們也特別高興。大家就是在活躍融洽的氣氛中享受著天倫之樂。這種「孝」不只是晚輩對長輩的敬、尊,也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因此,晚輩就更加敬重長輩更加孝順老人,在每個人的心中鑄就了真誠的孝道。「德」是一種品行,在家族的飲饌中有「讓、度、儉」的要求。「讓」是要求大家相互謙讓,不要好吃的搶著吃,要先讓別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氣,要做到讓為先;「度」要求喝酒吃飯要有度,不能暴飲暴食,更不能勸酒無
度,置人於醉。「儉」是要節儉,不能浪費,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費糧食,兩位祖母經常囑咐設宴不要鋪張奢侈。宴席結束後,都要將沒動過筷子和未曾上過桌的菜帶回家。「教」是飲饌方面的家庭教育。通過口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地繼承了家族中的老規矩和禮俗,在與家庭教師共同用餐時,祖母總是要求幾位教師給孩子「訓話」,並根據社會時尚向孩子們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現象就去指點一下,讓孩子們知道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寓教於吃中。在禮、孝、德、教的影響下,孩子們養成了較好的飲食習慣,進而形成了禮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為、教重繼承的飯桌文化,而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個縮影。老北京三伏天食俗老北京民間有句俗語:「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就說的是舊京數伏天家家信守的飲食民俗。為什麼有這個食俗和俗語呢?據說與節氣和那時菜農生產技藝有關:農業落後,也沒有暖棚設施,沒有更多夏令青菜供應百姓,夏至數伏時正是蔬菜青黃不接斷檔之時,也因老北京伏天時特炎熱,汗流浹背的人們都願在此時弄些簡單少油又清淡爽口的飯食,所以就衍生出伏天吃餃子、面條、烙餅的食俗。餃子,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餃子最初稱「餛飩」。據史載: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一書中就記述一種餛飩食品:「今雲餛飩,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近年在吐魯番一個唐代古墓里出土的木碗中就發現了十多個餃子,其形狀跟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到清代時吃餃子稱為煮餑餑,《燕京歲時記》上雲:「每屆初一,無論貧富人家皆以白面做角食,謂雲煮餑餑。」以上可見老北京人吃餃子歷史之悠久。北京人一年四季都愛吃餃子,在伏天餃子的品種及用餡也多種多樣,有水煮餃子、燙面餃子、油煎餃子、鍋貼餃子等。餡有一個肉丸的,有肉拌南瓜倭瓜或西葫蘆的,有一年四季吃不膩韭菜餡的,還有用鮮藕、木耳、雞蛋、口蘑製成的藕餡餃子。小時候家裡還喜歡製作瓜餡的鍋貼餃子。來源: 北京晚報餃子也叫「伏(福)貼」或「貼伏(福)」餃子,「伏」與「福」諧音,有納福吉祥富貴之意。老北京社交會友禮儀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面、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桃形、正方形等,裝在一個長方形紙板盒內。「小人件」是雙份,十六件裝在一個紙盒子里。過去,遇到女兒回娘家,給長輩拜年等,都要去糕點鋪買一盒大八件提在手中,大方而漂亮。後來,北京人送禮只要提一個裝滿各色糕點的紙盒即可,或是再提一個裝滿各種應時水果的小柳條筐,上蓋一方紅紙,便可走親訪友。家裡來了客人,要洗刷茶具,給客人現沏新茶,倒舊茶給客人喝是極不禮貌的。講究「茶要半酒要滿」。茶水不能倒滿杯,七成則可,否則也是對客人不尊重。而且倒茶水時,壺嘴兒不能沖著客人。舊時大戶人家留客人用飯,一般是到飯庄去叫飯,時間不長,伙計即用車送到。由於保溫做得好,飯菜還是熱的。來了貴客,則要到飯莊裡吃。舊時宴請官長,或團體聚餐,或初交見面,不需到大飯庄,以整桌之席餉之(若知己朋友則可不拘)。主人必先到,迎客人。客至奉茶敬煙,陪坐周旋,客齊入座。次序以左為上,右為次。上座之左為三座,次座之右為四座,以下類推。主人與首座相對,舉杯邀飲。客起立,舉杯致謝,就座後,且飲且餐。先上冷葷菜,後上熱葷菜,繼之以最貴重的萊餚。諺語雲:「燕窩魚翅鹵鴿蛋,小炒點心果滿盤,魚盤鴨池醬鹵菜。」這種菜一上,吃飯就到終席了。所有的菜都適合吃酒,但不能空著肚子吃酒,在上萊時要附帶上小點心。吃什麼菜,配什麼點心。每進一菜,主人必舉杯勸飲酒,舉筷動食。宴中飲酒猜拳或行酒令。反畢略用茶,客人即向主人致謝而去。一般人家,來了客人要請吃面條(抻或撈),表示讓客人長住下來。若客人在主人家留宿下來,主人則定要請客人吃頓餃子,以示熱情。

7、各地方飲酒習俗

【滿月酒或百日酒】

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俗之一是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

舊時孩子出生後,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廟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後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並邀請親朋好友痛飲一番。

【壽酒】

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俗,一般50、60、70歲生日稱為大壽,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樑酒和進屋酒】

在我國農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樑又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樑這天要辦上樑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並致喬遷之喜,二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酒和分紅酒】

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工之時,老闆要置辦酒席,以致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分紅酒。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

【壯行酒】
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在戰爭年代,勇士們上戰場執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

【節日酒】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日,都有相應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飲「菖蒲酒」 ,重陽節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當地郵局可訂閱禾苗後,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春節是中國人最為注重的節日,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平時不怎麼喝酒,年夜飯中的酒也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俗。正月的第一天,有些地方人們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准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餚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屠蘇酒】

新年伊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俗,飲酒時,從年幼者至年長者依次飲用。據說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歲酒】

這是朝鮮族飲酒的習俗。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前釀造。歲首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葯材,類似於漢族的「屠蘇酒」,但葯材配方有所不同,用於春節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新谷酒】

這是哈尼族飲酒的習俗。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雲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人,按照傳統習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穀豐登,人畜平安。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裡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後方山牆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後取下穀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泡酒。喝新谷酒要選定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飯飽。

【菊花酒】

古已有之,《西京雜記》曾記載:「菊花舒時並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8、喝酒的禮數

山東人喝酒規矩多
2006-02-19 作者:輪回的困惑 來源:中國酒文化網
山東人素善飲,天下皆知。但本人作為一個山東人,浪跡酒桌十餘年,發現山東人其實論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論飲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東北人。但是,山東人酒桌上的風俗和禮節多,喝法也多。這些東西好壞攙雜,有些增進氣氛,而有些則讓人不喜歡,這里給各位說個一二。
先說入座。山東自古是禮儀之幫,所以酒桌上的賓主、長幼之分是不能馬虎的。酒桌上,一般沖門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東家的(就是買單請客的人),酒桌上有時戲稱為「莊主」;在他的對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來招待客人的,叫「主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是弄不清除其中的原委,告訴你個簡單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疊法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兩個位置的餐巾的疊法是與眾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折疊成圓筒形狀,插在杯子裡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則是疊成扇面狀的。其位置的餐巾則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狀。整個餐巾的布局有點象是展翅的鳳凰。定好了這兩個位子,別的位置就好確定了。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賓」,右面的是「次賓」;相對應的,左面挨著主賓的是「副主陪」,右面挨著次賓的叫「次陪」,但叫「三陪」的多。其餘的位置賓主可以隨便坐,酒桌上戲稱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沒有」三賓」、「四陪」的叫法。
賓主落座,開始倒酒。山東人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大碗喝酒。這似乎有梁山好漢之遺風。如今雖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你若是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看到山東人用那種三錢的小酒盅喝酒,那純粹是在扯淡。山東時下的標准杯是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究竟是什麼人最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8度左右(山東人並不太喜歡喝高度酒)。當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http://www.jiuwenhua.cn/news/2006-02-19/content_1762.htm

趣談各地喝酒風俗
2006-02-15 作者:編輯 來源:中國酒文化網
去了些地方,交了些朋友,對這些地方飲酒的習俗、習慣也就是酒習有了些了解,回想起來很有意思。
不管南北東西,最常見的習慣是開席後,全體稀稀拉拉地起立,由首席執行官(飯局CEO)舉杯致詞,不管喝白的、黃的、色的或飲料的,都象徵性地來一口,在誰都不知道他嘟囔了些什麼的情況下落了座。這時,陣營已經分明,負有使命的都知道應該找誰喝喝什麼。再往後,大抵有兩種結局:走過場的飯局,不會喝的不滿意,沒有吃好吃盡興;會喝的也不滿意,沒有喝夠,沒有灌倒幾個。動真格的飯局則皆大歡喜,該吃的吃了,該喝的喝了,該灌的灌了也倒了,甚至「薅草打兔子」捎帶地撂倒幾位。不喜歡這種喝法,有點模式化,包括結局。
有意思的是,雲南的飯局是反常規運行,主賓入座後,按照各人的需要倒好酒或飲料,卻按兵不動。飯局CEO簡單地寒暄幾句,眾人就開始吃飯,就著配套的下飯菜,大家話語不多埋頭苦幹。飯吃完了,便進入正式的喝酒程序,下酒菜也陸續上桌,以後嘛,過程相似,結局也差不多,就像韓劇一樣。
山東朋友是另一套路數,先在你面前一字排開3個「一口盅」(約3錢左右),接著非常誠懇地 「勸進酒」,你要是堅持再三不喝也就罷了,不幸的是你面太薄心太軟,把那3小杯一飲而盡,心想喝了不就結了?山東朋友立即把笑容和 「一口盅」收了,換上一個玻璃杯,能裝4兩的那種,露出一副看見獵物掉進陷阱的憨笑:「俺這兒的規矩是,喝了那3杯,說明你能喝,那就得接著喝了,要不就是看不起俺了」。涉及到面子工程,比天都要大的事兒,只好自個兒往酒壇子里鑽。前兩天在北京跟幾位山東朋友喝酒,還說他們喝酒「不厚道」,搞「陰謀」。他們大笑:「俺們搞的是陽謀,俺們好些人的面前都放了 『一口盅』,那都是陪你喝的,你喝多少俺們一滴不拉的陪著喝。那天,俺們5個哥們兒陪你一個,俺們倒了仨才醉了你一個,誰虧了你倒是說說看!」他倒佔了理。
比較痛快的是內蒙朋友,上來先把喝酒的量定下來(事實證明都要追加指標,就像決算永遠高於預算一樣:頭戴三尺帽准備挨一刀),比如說兩瓶「二鍋頭」吧,大家把酒杯排好在轉盤上,飯局CEO的執行秘書在眾目睽睽之下小心翼翼地把酒均勻地倒在每個杯子里,他(更多的場合是她)不這樣不行,倒多了的那位肯定會裝出無辜受害的樣子,但凡酒局開始前的心態是一致的:「不能讓別人看出我能喝」。這種喝法倒是充分體現了「三公原則」,至少在開場的時候是這樣的。後來到廣州和珠海,當地朋友也是這么個喝法,而且從來如此,真是大大出乎意料,相距數千里的地方喝酒的習慣居然如此驚人的一致。
只要是第一次跟你喝酒,除了黃、啤、色酒,上海人都比較謹慎地選擇用小杯子喝白的,而且態度堅決的拒絕跟著你喝,那種你喝幾杯我就陪幾杯的喝法。他們往往委婉地以你的身體健康為由勸你少喝而達到他不喝或少喝的目的。即使是相交多年的上海朋友中酒量好的也不多,在飲酒這件事情上,他們顯得頂海派的,要不就是跟他們特別注重養生之道有關。溫州人是例外,不少人酒量驚人,即使白酒也毫不遜色,而且很豪爽,說拿大杯子就大杯子,有一種不喝趴下就沒個完的氣勢,跟他們做生意的魄力極為相近。
劃拳是比流行音樂還要流行的酒習,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只要有酒館,就有人劃拳,其游戲規則的全國一致性令這次十運會的主辦方汗顏。劃拳的大聲吆喝當然有欠文明,不過,因為叫喊而引起全身心地投入運動,大量的排汗對於喝多了酒的身體倒是有益的。看老對手劃拳是很有意思的,他們一會兒氣勢如虹,一會兒喃喃細語,充滿了挑逗、刺激對方的幽默情調,這種場面大多數人是可以接受的。至於比較文明的就玩蟲子棒子雞,氣氛就大不如劃拳,少了忽高忽低的聲浪就顯得冷清得多。人就是這樣,太熱鬧太冷清都受不了。
古代有像投壺、猜謎、接詩、對歌等很多文雅的酒習,隨著時代的演變,工作壓力的增大,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希望在最短的時間里用最簡捷的辦法來釋放心底的壓抑,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酒習,已經衍變成開桌就侃就喝就吃就醉的四幕劇,不能說這是生活方式的退化,應當說需要可以改變一切。
http://www.jiuwenhua.cn/news/2006-02-15/content_1767.htm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