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無錫端午節的風俗

無錫端午節的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1-01 02:03:43

1、無錫張端午要送幾樣東西

送三樣比較好,如咸鴨蛋、粽子、香囊等。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五節、天中節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

2、江蘇的風俗

江蘇傳統節日文化富有鮮明的地域特色,蘇州端午習俗、南京秦淮燈會、姜堰溱潼會船分別代表中國民族傳統節日端午節、元宵節和清明節等地域特色的文化習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倉七夕節、金壇柚山放燈節、宜興觀蝶節等形式獨特的民俗活動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蘇目前仍然比較活躍、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廟會有:南京地區祠山廟會、媽祖廟會、薛城花台會,蘇州「軋神仙」廟會,無錫泰伯廟會、惠山廟會,鎮江金山寺水陸法會、華山廟會、九里季子廟會,徐州子房山廟會,宿遷皂河廟會等。江蘇傳統生產商貿、生活消費以及禮儀習俗比較典型的有揚州「三把刀」(菜刀、剃頭刀和修腳刀,分別指代飲食、理發和沐浴行業習俗)、海州灣漁俗、洪澤湖漁家婚嫁禮俗等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蘇州甪直水鄉婦女服飾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端午想出去玩 什麼地方比較好呢 離無錫近一些的

端午民俗游、避暑游、親水游、採摘、賞荷花成為無錫端午節旅遊熱門選擇,本文盤點了無錫十大端午節旅遊景點,可以去太湖、蠡湖看龍舟賽,去三國水滸景區體驗端午民俗、品楊梅和祈福,去盪口古鎮、惠山古鎮體驗端午民俗活動,去無錫黿頭渚、梁鴻國家濕地公園賞荷花,可以去靈山景區賞花祈福、雪浪山賞薰衣草等,下面請看詳細介紹。
1、太湖風景名勝區
太湖風景名勝區是以太湖、沿湖山丘、島嶼的山水景觀為特色,具有悠久文化歷史的天然湖泊風景區,包括蘇州的木瀆、石湖、光福、東山、西山、甪直、同里景區,無錫的梅梁湖、蠡湖、錫惠、馬山景區,和常熟的虞山、宜興的陽羨景區。每年端午節期間,太湖風景名勝區都會在太湖西山島舉辦一年一度的蘇州「太湖杯」龍舟賽,萬頃太湖,煙波浩渺,西山島如水中仙子,飄然落於碧波之上。島內景點眾多,乃蘇州度假好去處。端午節可以來這里看龍舟比賽,賞煙波浩渺的太湖景色。端午節一般處於6月上中旬,來太湖度假避暑也是不錯的選擇。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蘇州市、常熟市、宜興市
2、黿頭渚
無錫黿頭渚獨占太湖風景最美一角,山清水秀,天然勝景。每年夏季,黿頭渚景區已成為賞荷勝地。每年6月-8月,景區內十里芳徑、水景苑、翠湖、藕花深處、長春橋畔、櫻花林小河、太湖仙島大覺灣等處近萬平方米水域的荷花已競相綻放,粉的、白的、黃的、藍的、紫的,或嬌嫩欲滴,或高雅純凈,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與水榭、幽廊、亭台、樓閣相映成趣,別具一格,美不勝收。其中,千畝荷田綻放是太湖黿頭渚最壯觀的賞荷地。睡蓮6月初已開放,還可以觀賞到「小荷才露尖尖角」含苞待放的荷花美景。初夏時節,黿頭渚景區花菖蒲園內,引進種植的上萬支「情花」爭相盛開。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黿渚路1號
3、三國水滸景區
三國水滸景區坐落在美麗的太湖之濱,是中國一家以影視文化與旅遊相結合的主題園,分為唐城、三國城和水滸城三大景區。每年端午節,三國水滸景區都會將傳統文化、端午民俗與現代形式相結合,舉辦相關的端午節活動,如端午習俗射五毒、端午民俗DIY製作香囊、編織鴨蛋網等端午活動。端午節還有除瘟避毒驅疫的習俗,景區內露寺里就供奉著一位能驅除瘟疫的烈帝,每逢端午節,這里香火旺盛得很。三國城坐落在無錫市大浮村,大浮為丘陵山地,又處太湖、五里湖之間,土壤為砂質,適合楊梅生長。大浮楊梅品質上乘,肉厚核小,酸甜可口。6月正是楊梅成熟的季節,端午節正好是楊梅成熟時節,可以去三國城品梅。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山水西路128號
4、靈山景區
靈山景區是集湖光山色、園林廣場、佛教文化、歷史知識於一體,是集中展示釋迦牟尼成就的一處佛教文化主題園區。端午節除了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外,還可以來這里祈福。靈山勝境旁邊就是拈花灣小鎮,景區內有一大片「梵天花海」,栽種的有波斯菊、硫華菊和百日草三種春季和夏季花卉,面積達數百畝,放眼看去,真是花的海洋。每年5-6月份,正是花開最茂盛之時,端午節剛好處於盛花期,端午去靈山大佛祈福、拈花灣「梵天花海」賞花海也是不錯選擇。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馬山鎮靈山路1號
5、蠡湖
蠡湖是無錫太湖山水組合奇佳、歷史人文積淀深厚的天然風水寶地,形成了風光旖旎、山水獨勝的蠡湖風光。而龍舟賽所在的蠡湖水域,坐擁水岸秀色、一覽新城繁華,毗鄰無錫大劇院,貼近濕地公園生態氧吧,常年保持著良好的氣候和溫度,寬闊的水面也是龍舟賽不可多得的比賽場地。每年端午節,無錫都會在蠡湖水域舉辦一年一度的「無錫蠡湖端午龍舟賽」,每年的五六月里,蠡湖上進行龍舟訓練的隊伍就有100多支,景色宜人的蠡湖水面、同舟共濟的龍舟精神、端午佳節的民俗文化共同構成 「水韻無錫,動感蠡湖」的體育旅遊品牌形象。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山水東路6號
6、盪口古鎮
盪口古鎮是秀麗的鵝湖孕育的歷史名鎮,河道縱橫、湖盪密布,小橋流水、環境幽雅,是集旅遊、休閑、觀光、度假為一體的江南水鄉古鎮。每年端午節,盪口古鎮端午節日氛圍濃重,都會舉辦相關的端午節活動,包粽子、舞龍舞獅、掛艾草、佩香囊等,還有精彩的水上戲曲表演等,以及民俗傳承,龍舟競渡,熱鬧非常;端午節游江南水鄉盪口古鎮也是不錯選擇。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錫山區鵝湖鎮
7、宜興竹海
竹海景區擁有有2萬畝翠竹,蒼翠欲滴,綿延八百餘里, 形成了一片翡翠的海洋。景區內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一日之內,四季之間,奇趣天成,美不勝收。夏遊竹海滿山翠竹,比城市裡低5-6度,置身竹海海底,也是很涼爽的!端午節正處於6月,此時已經是初夏,氣溫升高,端午游竹海景區可以避暑。景區所在的湖㳇鎮,有楊梅近1萬畝,每年6月,湖㳇都會舉辦盛大的楊梅節,吸引各地遊客前來感受採摘楊梅的樂趣。端午節剛好處於6月,剛好可以去這里採摘楊梅。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
8、惠山古鎮
惠山古鎮景區文物古跡眾多、山水林泉俱佳。有風景名勝景點200多處,有古街、古園、古寺、古泉、古書院、古詩社、古祠堂等多種傳統文化資源,時跨數千年歷史。山清水秀,綠樹成蔭,連綿的古風建築構築起惠山古鎮悠久的文化底蘊。同時惠山古鎮也是著名的惠山泥人、錫綉、留青竹刻等大批非遺項目的發祥地。每年端午節,惠山古鎮結合傳統民俗,都會舉辦端午節相關的端午民俗活動,如包粽子、掛香囊及驅邪五彩繩等活動,端午節來這里也是不錯選擇。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長壽里15號
9、陽山桃花源
陽山桃花源景區一年四季皆風景、山環水繞桃花源,形成「春花、夏綠、秋果、冬浴」。陽山有水蜜桃栽培基地面積30000多畝,以其形美、色艷、味佳、肉細、皮韌易剝、汁多甘厚、味濃香溢、入口即化等特點而馳名中外。陽山水蜜桃早桃品種5月底開始上市,持續到晚桃品種9月上旬成熟,端午節正好處於陽山水蜜桃成熟期,來這里採摘水蜜桃也是不錯選擇,還有垂釣、登山、拓展、觀鳥、電瓶車、自行車、遊船等游樂項目。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陽山鎮
10、無錫梅園
無錫梅園以梅飾山,倚山植梅,梅以山而秀,山因梅而幽,別具特色。除了梅花外,景區內種植了達6000多平方米,共有草綉球品種26個,數量達28400多棵,而且品種繁多,主要以大花綉球為主,優良品種有:無盡夏、藍色媽媽、精靈、粉色回憶、夢幻藍、無盡夏新娘、玫紅媽媽、珍貴、羅斯、帝澳利等等。綉球花花色豐富,有紅色、白色、藍色、粉色、紫、鑲邊復色等。梅園綉球花主要集中種植在梅藝苑周圍、北區蠟梅園周圍、花溪、主幹道花壇花境等處,最佳賞花期為5月下旬至6月中旬,而端午節一般處於6月上中旬,此時正是綉球花盛花期,來這賞花也是不錯選擇。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濱湖區梁溪西路

4、無錫端午節的風俗

首先,無錫人肯定是要吃粽子的,市場上隨處可見粽子
其次,咸鴨蛋也是肯定要吃的

5、無錫姑娘出嫁以後 有沒有送夏的禮節?

無錫姑娘出嫁以後,端午節要到了,肯定就要回娘家送節禮,這是必須的,不光要端午節,還要中秋節,春節,這個是禮節性的,都是要送禮的

6、家鄉風俗作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相信寫作文是一個讓許多人都頭痛的問題,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家鄉風俗作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家鄉風俗作文1

我的老家在年味十足的黑龍江大慶。

從小年開始,家家戶戶就開始忙碌了——大家開始掃除,把家收拾的乾乾凈凈的。就連平時不光顧的犄角旮旯也要打掃的一塵不染。而在掃除時,各家也有各家的習俗,媽媽常說:「二十四,掃房子。」而我們家就是用了「老小通吃」法——老人、小孩都要參與其中,感受濃濃的年味。

而在十八時,我們就要在門口貼上對聯。相信這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不過,我們家有個習俗——貼對聯由小孩來貼,既有守歲的意義,也有希望我們勤勞能幹、健健康康的寓意。

而重磅戲就是年夜飯了!前期大家坐在沙發或椅子上,享受著、欣賞著春節聯歡晚會。在凌晨12:00的鍾聲響起時,餃子准時「閃亮登場」,大家開始分享元寶樣的餃子。噓~不瞞你說,我們的餃子里可是有「寶藏」的!「寶藏」就是我們餃子里的硬幣!我們把餃子里包上餃子。小孩吃到硬幣表示新一年能夠茁壯成長、學業有成;大人吃到硬幣表示新的一年能夠越長越年輕、工資越來越高;老人吃到硬幣表示新的一年能夠體如泰山、延年益壽。不瞞你說,沒到三十,我們都瘋了似的吃餃子,不吃到就不罷休,我還曾有把硬幣吞進肚子的囧事……

哎,好期待今年的新年啊!

家鄉風俗作文2

春節悄悄地跟著冬天的腳步,歡天喜地來和我們歡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店鋪也掛上了喜慶的紅燈籠,整個世界都變得喜氣洋洋,紅紅火火。

春節是 中國的傳統佳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進臘月,人們就像蜜蜂一樣忙碌起來了:曬臘肉、腌咸魚、曬臘腸、炸丸子、做藕夾……還要為孩子們准備新衣服、壓歲錢,希望他們來年學習更上一層樓,天天開心。雖然有些累,但每個人都開心地笑著,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國紅在這一天可謂是最受歡迎的顏色了:紅紅的鞭炮、紅紅的對聯、紅紅的燈籠、紅紅的紅包……紅色,在 中國人眼裡,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裡忙外,做著團圓飯。孩子們呢?則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帶著去放爆竹煙花。一聲聲煙花劃破天空的聲響,打破了夜晚的寂靜,無數煙花綻放空中,描繪著除夕之夜的美好畫面。

「吃飯啰!」「我要吃魚丸!」「我要吃雞腿!」……孩子們吃著,笑著,嚷著:「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大家高興地接過紅包,心裡盤算著多少錢去買零食,多少錢去買文具……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煙花閃爍,鞭炮引吭,過年的氣味仍彌漫在空中,沁人心脾。

家鄉風俗作文3

春節,伴著冬天的腳步悄悄來臨,和我們歡聚在一起。你看,家家都貼上了紅紅的對聯,戶戶都掛上了喜慶的紅燈籠,店鋪里也擺滿了紅紅的鞭炮、紅紅的紅包…… 中國紅,在這一天可謂是歡迎的顏色了,整個世界都喜氣洋洋,紅紅火火。

作為 中國的傳統佳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這段日子,人們就像蜜蜂一樣,忙碌起來了:曬臘肉、腌咸魚、曬臘腸……還要為孩子們准備新衣服,壓歲錢,希望他們來年學習更上一層樓,天天開心。雖然有些累,但每個人都開心地笑著,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裡忘外,做著團圓飯。而我們小孩子最喜歡的,則是點鞭炮,放煙花。聽著一聲聲煙花劃過天空的聲響,打破了平常一樣夜晚的寂靜,無數的煙花在空中綻放,幻化成了各式各樣的花樣,描繪著除夕之夜的美好畫面。夜晚的天空頓時在黑色的幕布上綉上了幾朵美麗的金絲花兒。

「吃飯咯!」「我要吃魚丸」,「我要吃雞腿,還有臘腸」……除夕的桌面上擺上了滿滿一桌好吃的食物:年年有餘、節節高升、團團圓圓……每一份食物都被賦予了美好的祝福。

孩子們吃著,笑著,嘴裡還嚷著:「恭喜發財,紅包拿來」!在大人們寵溺的笑容里,歡天喜地的接過紅包,悄悄心裡盤算著又該買點什麼?又該挑些什麼?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煙花盛放、鞭炮響亮,在一家家其樂融融的歡聲笑語中,過年的氣味已彌漫空中,沁入心田。

家鄉風俗作文4

隨著時間的推移,春節的腳步離我們近了。又是一個春光明媚的一天。

備年貨

超市裡人聲鼎沸,裡面的音響又在大聲播報:「豆角二塊六毛錢一斤,西紅柿三塊錢一……」隨即又響起了喜氣洋洋的歌聲:「好運來,祝你好運來……」人們在各個貨架上挑選著自己心儀的物品,一瞬間貨架前竟擠滿了人。

有人在挑選著蔬菜,有人在挑著魚肉,有人在挑著新衣服……可能是因為過年的緣故,人們都有秩序地排好隊,等待著付款。出了超市門,每個人都憧憬著新年除夕夜的到來……

大掃除

過新年,當然要有一番新氣象,新面貌。正是為了辭舊迎新,所以才會打掃自己的家。掃地、拖地、擦窗、洗被子、洗碗筷……每一個縫隙都不放過。雖然很辛苦,累得直不起腰,但是辛勤換來了一番干凈、整潔。地板可以照清你的臉,窗戶閃閃發光,干凈的衣物在窗外翩翩起舞。然後是自己的衛生,每個人都要洗澡,換上新衣新襪。整天大家都忙得團團轉。

除夕夜

除夕的光景總是短暫而美好的。飯菜一個個送上餐桌,濃郁的香味頓時敞開來,使人垂涎三尺。當全部菜餚上桌時,就好比一桌「滿漢全席」。

大人們站起來祝酒,小孩子們就抓緊時間,爭先恐後地夾起好吃的往嘴裡送。燙燙的飯菜總是會使我們張開嘴哈氣。大人們坐下來時,除夕的團圓飯才剛開始:有人一聲不吭地享受著美食,有人和老者們談笑風生,顧不上吃飯,還有人吃一口,然後沒等咽下去就開始說話了。

飯後,大人們笑著離開,小孩們口袋裡塞得鼓鼓囊囊的,裝的全是零食。除夕夜裡,老人們守歲,小孩子們總是沉沉地睡去,做著香甜的夢……。

春節已經過去了,但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記憶。它像一本書,記載著我的成長,它又像一盞燈,照亮了新的開始。

家鄉風俗作文5

端午節是我們國家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習慣,在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舉行各種各樣的節目來紀念這個日子。我們這邊當然也不例外,舉行活動的節目也是非常多的。當然其實各地的習慣都是差不多的,不是賽龍舟就是吃粽子,灑雄黃酒等等。當然還有一個就是我們會在門口的地方掛上艾葉和菖蒲這類東西,具體的效果我也沒有細問,不過我最喜歡的就是一邊吃粽子一邊看龍舟了。

在端午這天,必定是要賽龍舟的,我們往年的龍舟競渡是非常激情的。「端陽的下午,小孩們都穿上新衣服,佩帶「香囊」和「蛋兜子」,高高興興地跟著大人們觀看龍舟競渡。他們都會擠去碼頭或者河邊,掌聲,吶喊,尖叫,口哨,鑼鼓讓你聽不見你自己在說什麼。旌旗,浪花,赤裸的黝黑的臂膀,破浪的龍舟讓你目眩神移。紅旗高舉,飛出深深楊柳渚。鼓擊春雷,直破煙波遠遠回。歡聲震地,驚退萬人爭戰氣,沒有親眼目睹的人是沒有辦法體味當中的激動和振奮的。」而且誰劃龍舟贏了還會被人表揚,說明我們這個村的村民比較厲害。現在賽龍舟也都帶有一點比賽的性質,幾個村組合到一起,大家進行比拼。

我們每年都是如此,在岸邊上吃著粽子然後看大人們在下面進行比賽。以前我小的時候,我爸爸也是一個龍舟的選手,不過現在已經不是了,劃龍舟還是很需要體力的,我爸爸年紀不小了也就不去賽龍舟了。不過現在可以帶著我在岸邊觀看,端午節日還是快樂的度過了。每年到這個節日就是我們最開心的日子,有好吃的粽子有好看的龍舟,我們這也有自己的風俗和民俗,可能跟全國各地都差不多,但是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別的,只有走南闖北的人才能夠體會到其中的不同。

家鄉風俗作文6

不管是小村莊,還是大城市,家家戶戶都要拜年。說它是年俗之首,也並非是,只不過在我心中,它是那樣高等的寶座罷了。

我的家鄉在河南,那裡大年三十的前一天貼對聯,初一去廟里拜佛求平安,初二去外婆家拜年,初三到崗上給去世的親人上香、燒紙錢······令我覺得最有意義的事就是給外婆拜年。

大年初二那天,美麗的小雪花在空中飄飄悠悠地飛舞著。爸爸帶我們來到了外婆家。我們下了車後,從後備箱里拿出幾箱早已備好的禮品,然後悄悄地推開大門,想給兩位老人一個驚喜。

「外公外婆新年好!!!」我高聲喊道。

外公外婆不約而同地從灶火屋裡走出來,臉上露出異常興奮的笑容。他們接過我們手中的禮品,把我們請進了堂屋。剛坐下,幾個大人便嘮起了總也說不完的家常事,我和姐姐只好去房間里看電視。

終於,她們不再聊了。我便從爸爸的愛車里拿出我精心准備的賀卡,送給年逾花甲的外婆。外婆收到我的祝福後,幸福地笑了。她笑得那麼甜,那張平日布滿皺紋的老臉上,綻開了一朵美麗無比的野菊花。

我感到無比自豪。

父母生日、教師節、婦女節、母親節、父親節······我送過無數張賀卡。對方開心,我也開心,可從未有一次像今天這樣自豪過。因為,這一次的小小舉動,換來的是一位長年心事重重的老年人一個寶貴的笑容。

家鄉風俗作文7

我的家鄉離嘉興市區不遠,有古色古香的西塘,有原汁原味的八珍糕……那就是我的家鄉——嘉善。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現在就讓我來說說嘉善那兒是怎麼過迎新年的吧!

家鄉的每家每戶為准備新年都忙得不可開交,應接不暇。再忙,也必須要做的一項事——「切切叫」,什麼是「切切叫」呢?奶奶說就是撣煙塵。細細區分,在廿六撣煙塵叫「樂陣陣」,廿七叫「切切叫」,聽起來真是喜慶的名字!廿七那天,奶奶與附近鄰居們一早就在撣煙塵,「啪啪啪」的聲音打破了寒冬臘月的寂靜,似乎天上都下起了灰色的雪。在「切切叫」同時人們也理發、洗澡、洗衣服、拆洗被褥和洗器皿等,我又迷糊地問奶奶:「這些事還要挑日做?」奶奶用當地的俗話告訴我:「乾乾凈凈辭舊歲,輕輕鬆鬆過新年,這些事可不能隨便做!」

在廿六、廿七後,廿八、廿九更忙碌了。做團子、劃方糕,奶奶一刻也停不下來。她做了一大蒸鍋的團子和方糕,又拿了幾個裝進紅色的袋子里,我猜測:奶奶做這個比別的要更加小心認真,這一定是祭佛用的吧?果然,奶奶說這是除夕日祭祀祖先和神佛用的,奶奶忙碌地只說了短短一句,我只好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在除夕之夜,人們除了要洗碗、刷鍋、洗菜、切菜、淘米……這些家常,還要再點燃一支爐或在灶肚裡燃樹塊,燃至年初一。我看奶奶忙,就跑去問爸爸這樣做有什麼寓意?爸爸耐心地回答我:「方言中『火』與『富』同音,火燒到年初一就意味著今年富到明年。」

在這個除夕,我收獲滿滿:了解了家鄉我不知道的習俗和文化,也知道了人們對過年的重視,每件事只為一個字——「年」!

家鄉風俗作文8

我的家鄉在福建,那裡充滿了我甜蜜的童年回憶。那些美好的瞬間讓我難以忘懷,那些美味的水果也讓我念念不忘,還有那些特別的風俗讓我記憶深刻。

我的家鄉有很多奇特的水果。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午後,媽媽出門去了,我自己一個人在家玩,不一會兒,飢腸轆轆的感覺驅使著我到廚房裡去尋覓好吃的。我在廚房裡翻翻這兒,看看那兒,頓時,一個金黃金黃的大木瓜出現在我的眼前,怎麼吃呢?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刀把它切開,黃燦燦的果肉包裹著一顆顆滾圓滾圓的小黑籽,就像一顆顆圓溜溜的小珍珠,摸起來滑滑的。我捏起一個放入嘴裡,咬了一口。哇!好辣啊!滿嘴都充斥著火辣辣的味道。這個小黑籽味道還挺怪呢,害我喝了三杯水才讓那味道在我嘴裡漸漸淡去。不過,木瓜的果肉的確好吃,吃起來甜甜的、軟軟的。

除了木瓜,在我的家鄉還有很多奇特的水果,比如小檸檬和波羅蜜。說起波羅蜜我總會想到大榴槤,它們長得實在是太像了,外面都有尖尖的刺,好像同胞兄弟。雖然它們長得像,但吃到嘴裡的味道卻有很大差別。大家都知道榴槤聞起來臭臭的,吃起來香香的,而波羅蜜的氣味和味道都是甜甜的,吃完很久,嘴裡還留存著它的香甜。相比較而言,我還是更喜歡那香甜的波羅蜜。

此外,我的家鄉還有一些特別的風俗,比如我們家每當過年吃完年夜飯的時候都要跳火群。什麼是跳火群呢?就是把地瓜藤放在院子里,然後放火燒起來,讓全家老小都從火群上跳過去,預示著新的一年裡所有的霉運都被火燒光了,很特別吧?

家鄉風俗作文9

我的家鄉在無錫,那裡有山有水風景秀麗,也有著各種傳統節日,而我參與最多的是無錫的清明節

每年的四月份春暖花開是無錫最美麗的季節,在那個時候所有的花兒都綻放起來,那些樹鬱郁蔥蔥,綠油油的草地上花兒都顯得格外美麗。可是往往在這個美麗而又寂靜的時候,總會迎來我們那悲傷的節日——清明節。

記得每次清明假期,我家的國外親戚都會來到上海一起開車到無錫去掃墓,看一下已去世的曾祖父和曾祖母和一些已過世的親戚。我們會上山去燒香祭拜,我總會見到那些大人都會拿著花,在那兒默默地祈禱。掃完墓後我們還總是會去參觀以前曾祖父和曾祖母住的老房子,爺爺奶奶們也會回憶起他們小時候的點點滴滴。每次聽著他們的述說,我都會幻想起老人們的童年,讓我身臨其境彷彿回到了他們的年代。看好老房子後我們會在一起聚餐聊著閑話,每次清明節的聚餐都是一天中最開心的時候。總是在這個時候,他們都忘記了剛才的憂傷,都會談論著各自的將來。

這就是我家鄉無錫的清明節,有悲傷、又有歡樂,又有童年的回憶,又有豐盛的美食,這些點點滴滴都構成了我們每次回家鄉的常態。

家鄉風俗作文10

我的家鄉在淄博,端午節有吃粽子的習俗,包粽子變成了過節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

粽子做法並不單一,有豆沙的,黑米的,紅棗的等,五花八門,在端午這一天,家家都會包各式各樣的粽子。

小時的回憶,爺爺摸著黑就會起床,忙前忙後,先用水把粽葉洗凈,晾乾,再准備好糯米,洗凈放在一邊一會兒用,再拿出豆沙,紅棗,黑米放在一邊。等一切准備停當,我們就開始盼著爺爺的'話了。

爺爺是一個比較守舊的人,定要等到十點十分——十全十美,而我們卻不敢頂撞爺爺,只好在一旁等候。

十點十分爺爺一起身,我們就來桌前,爺爺可是一個包粽子老手了,他一拿,一盛,一放,一包,一個粽子就包好了,爺爺一邊包,一遍不一會兒,一筐粽子就包好了,而我呢,卻把米搞得一身,好不容易包好了一個,一拿,米像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樣沖了出來,滿地都是,而大人們呢,則在一旁哈哈大笑,爺爺卻和藹的看著我。

這包進去的,是我的快樂,包進去的是餡,是美好的心,更是大人們對我們的關心和耐心。

沒過一會兒,一鍋美味可口的粽子被蒸好了,刨開一層粽葉,吃到了那甜甜的膩膩的味道,吃到了爺爺那輩的老手藝,帶著對歲月滄桑的處置坦然,,帶著對傳統的畢恭畢敬,帶著對一家人的十全十美的祝願。

吃在嘴裡,甜在心裡。

家鄉風俗作文11

我記憶中最快樂的事莫過於過新年,按照四川的風俗習慣,過新年差不多從臘月初就開始准備了,家家戶戶都要掛長長的香腸,而在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你們知道人日是什麼嗎?聽爸爸說這個節日大有來歷呢!人日,又稱人節、人慶節、人口日、人七日等,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是古老的中國傳統節日。傳說女媧出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羊、牛、馬等動物後,於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生日。當然了,對於一個吃貨來說,我更在意的是過節這一天吃什麼,至於習俗什麼的一提到吃,我就把它們拋之腦後了。人日這一天要吃面條,寓意是長壽;戴人勝,所謂的人勝就是頭飾;登高,這個習俗可不是只有在清明節的時候才有的;吃七寶羹,所說的七寶就是用七種新鮮的節令蔬菜加米粉做成羹食用,稱為「七寶羹」。有新年大豐收的寓意!

在初七這一天更是熱鬧,我們家院子里傳來一陣陣笑聲,這個笑聲自然不是那些古板的大人們弄出來的,而是由「開心果」本人弄出來的。初七早上,我看見桌子上擺著一碗又一碗的「白條子」,我走近一看原來是面條,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今天為什麼吃面條啊?」媽媽說:「因為今天是人日!」我說吃面條是不是有長壽之意?」媽媽說:「對!我急忙跑去找爺爺奶奶說:「爺爺奶奶,你們今天要多吃面條!」爺爺奶奶一臉驚奇的問:「為什麼?」我說:「因為吃面條有長壽之意呀!」不出半秒,一屋子的人鬨堂大笑,雖然不知道在笑什麼,反正跟著笑就是了。

每當回想起這一切時,就好像自己還留在那時候一樣,熱鬧的大街,特別的風俗,歡樂的笑聲,那裡的一切讓我無法忘懷!

家鄉風俗作文12

我的家鄉是四川華鎣的一個小鎮,說起家鄉的風俗,我想最有趣的最值得說的,就算是舉辦婚禮了吧。

結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男女雙方的父母都十分重視。在舉行婚禮前,雙方的父母忙前忙後的,發喜帖辦嫁妝等等。買來的嫁妝先放置在女方家裡,到了新娘出嫁的那一天才一起送到男方家裡。最熱鬧的還是舉辦婚禮的那天。那天的一大早,新娘在女方家梳妝打扮,等待新郎的到來。新郎到來以後,新郎、新娘一起走出女方的家門時,新娘用手捂住臉輕聲的哭泣,表示對娘家的留戀。當接新娘的隊伍開始走時,女方家裡人就開始放鞭炮。另外,新娘還帶去幾位年輕的女子,表示陪嫁。男方去接新娘回家時,一般來說都不超過中午十二點鍾。如果在同一條街上,有兩戶人家娶媳婦,誰先娶回來得快,就意味著誰先得孫子,先發財。所以娶新娘,娶回越早越好,如果新娘去新郎的路上,要過橋的,新娘必須往水裡拋幾枚硬幣。新娘到男方家後,新房裡的蚊帳是由男方的舅母或嬸嬸幫掛的,一邊掛一邊還說一些吉利的話,男方的父母給掛蚊帳的人一個紅包。

在喝喜酒的時候,最高興的還是小孩子了,因為他們可以得到一個對於他們來說是數目不小的紅包。

家鄉的風俗除了舉辦婚禮是有趣的以外,其他的像三月三、端午節等等,也非常有趣,有機會再給你們介紹。

家鄉風俗作文13

莒國歷史,源遠流長,這里的春節必然會隨著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而豐富多彩。

記憶中的春節從臘月中旬就開始了,大家紛紛忙著看望親朋好友,樂不可支。臨近小年,大家又開始購買糖果、柿餅等年貨,等臘月二十三晚上祭祀神仙,尤其是灶王爺。過完小年,人們就見縫插針地打掃房間,將自己的家收拾得一塵不染。

盼星星,盼月亮,久違的除夕終於到來了。這天,我總是先幫助爸爸把各種福字貼好,接著便能隨心所欲地玩耍了。夜幕逐漸降臨,媽媽端上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飯菜,整整齊齊地擺上六隻酒杯和六雙筷子,姥姥倒上三分之一的白酒,倒三次,間隔約五分鍾,說是先讓神仙來吃。姥姥到陽台燒事先疊好的寶和打好的紙,我則給天底下各路神仙,家裡的觀音老母、灶王爺、財神爺燒香。大家一起磕頭,以示尊重,祈求保佑。

神仙們吃完,我們一邊看著春晚,一邊相互敬酒,共享年夜飯。在精彩春晚的陪伴下,不知不覺就到了十二點,爸爸下樓放鞭,媽媽去煮水餃,我再把香燒一遍,吃幾個餃子,倒頭就睡。

一覺醒來,便是大年初一。先祝福家人一句「新年好」,穿上嶄新的衣服,給長輩磕頭拜年,說吉祥話,長輩就贈與紅包。接下來的幾天,無非就是拜年、待客,春節忙碌的影子也漸漸遠去了。

年年歲歲,我們一如既往地過一年一度的春節,累並快樂著。

家鄉風俗作文14

湛江,一個著名的海港城市,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還有很多獨特的習俗。今天我就帶大家見識一下吳川的元宵節。

在我們吳川,我們經常會吃一個叫做湯圓的傳統東西,這種東西是用糯米粉包裹著花生餡和芝麻餡一個小圓圓的圓形小球,只要取一鍋熱水就可以把它煮熟了,這種東西我們都很喜歡吃。

今年的元宵很特別,買不了湯圓,我只能自己試一下包湯圓,我首先准備好了糯米粉,和一大壺熱水,然後和成面團放入冰箱醒發一會兒。

接下來我准備好了花生,芝麻,紅糖,白砂糖,等等的餡料,把花生打成碎,加入紅糖,就變成了紅糖花生餡,把芝麻和白砂糖一起攪碎,那就變成了芝麻餡,這兩種新料經過加熱之後都會變成液體,所以做成爆漿湯圓不是夢,當然我做了這兩個是經典的餡料,別的人還會弄紫薯餡吶,芒果等等。

一個小時過去了,我取出面團,把面團搓成一個小圓球,然後按壓碾平,成為一個薄薄的小圓餅,我便用勺子包入餡,捏和,滾成一個小圓球,放在一邊,但是我做面團的時候不小心用了溫水,所以面團粉粉的一動就爛,每做一個湯圓都難的登天,只不過想到爸爸媽媽姐姐們吃到了這些湯圓幸福的笑容,我還是堅持了做了下去。

做了一個小時終於做好了十幾個大小相等的湯圓,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把鍋洗干凈,然後放入水把它們煮沸,放入湯圓用筷子攪拌一下,防止粘鍋,過了幾分鍾,湯圓煮好了,我洗完碗,用碗乘著湯圓,給了給我的家人們。

我們一邊看著月亮吃著湯圓,看著煙花,說著笑。我想:這個元宵也許不像之前那樣喜慶,但是也過得美好。

我喜歡元宵節,更喜歡我的家鄉!

家鄉風俗作文15

誰沒有自己的家鄉?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呢?每個人的家鄉雖然不一樣,但對家鄉的熱愛卻是相同的,我當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 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一些風俗吧!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和竹葉。甜的要加入豆沙、花生和紅棗,鹹的要加香菇、肉絲和鹽巴等。首先用兩片竹葉捲成錐形,然後放入米和餡,用筷子插幾下,使米和包餡更結實,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後,用草繩把它梱緊。蒸好的粽子香氣撲鼻,可好吃了!端午節時,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艾草,可以驅趕蚊蟲,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還可以驅邪。劃龍舟是端午節才有的比賽。幾條龍舟一字排開,哨聲一響,幾條龍舟就像離弦的箭一樣向終點沖去,先劃到終點,並奪到旗子的隊伍就獲勝了。那是多麼精彩的比賽呀!

除了端午節以外,我家鄉的春節也很讓人喜愛。每到春節前,人們會絡繹不絕地到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都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鵝、魚、豬肉等,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在家裡,大家忙個不停,手拿掃把,腳踩椅子,爬高爬低,把屋子裡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掃得乾乾凈凈。新年新景象,大家都為新的一年有個好開始而忙碌著、快樂著。不用說我們小朋友是多麼喜歡春節的到來了。

我愛家鄉的風俗,更愛家鄉的親人!

7、無錫有哪些古老的風俗

春節

年的歲首稱春節。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朝、三始、三元等別稱,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1949年12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規定每年春節放假3天。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壽。建國後,健康的民間習俗依然保留。

元宵節

正月十五稱元宵節,又名上元節。元宵意即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故又稱元夕、元夜。元宵節早晨吃薺菜蒸糕或湯圓(又名元宵),中午吃春卷,晚上園家在一起吃團圓飯。這天茶館里泡茶,慣例加進青橄攬,俗稱"吃橄攬茶",又稱"吃元寶茶"。橄攬象徵元寶,寓意發財得福。夏歷正月十五又是燈節。這天晚上,無錫民間所掛花燈名目很多,有龍燈、風燈、魚燈、兔子燈、走馬燈以及各種神話燈、歷代人物燈,有的用燈紮成燈樹、燈樓、鱉山、牌坊等,還有踩高院、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龍舞、耍獅子舞等活動。花燈上還寫有燈謎,吸引人們觀燈、猜謎。在城裡,最熱鬧的是崇安寺,明清時期,這里的燈市極盛,整條街上懸燈結綵。晚飯後,人們紛紛點起各種彩燈,敲著鑼鼓,聚集崇安寺鬧元宵。有的還跳大頭娃娃舞,有的賽花燈、放爆仗。花燈比精巧和數量,爆仗比放得高與響。還有翻筋斗、豁虎跳、三角倒立、跳百索等雜耍比賽。有的設步障、扎高台,選嬌男美女,身穿綾羅衣衫,扮演新戲。每年從正月十五一直鬧到正月二十才結束。在農村,人們在晚飯後,點著各種彩燈,青壯年組成龍燈隊.敲著鑼鼓,到各村去耍龍燈。龍燈內點燃許多蠟燭,在夜空中翻滾,宛如火龍飛舞。觀者如雲,故無錫有"正月半,龍燈看"的民謠。元宵節前後的幾天晚上,錫山龍光塔的每隻角和每一窗口都掛彩燈,恍如火樹。元宵節晚上,還有人攜帶酒、菜登錫山、惠山,一面觀賞市內夜景,一面飲酒賞月。建國後,元宵節仍有早晨吃元宵、晚上吃團圓飯的習俗。

上巳節

三月初三為上巳日。古時以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稱為"上巳"。三月初三多逢巳日。這天,人們把薺菜花鋪在灶上以及坐、睡之處,認為可除螞蟻等蟲害;把莽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內,認為衣服可以不蛀;婦女把莽菜花戴在頭上,認為可以不犯頭痛病,晚上睡得特別香甜。城鄉人民還登惠山、鴻山、斗山、西高山踏青。三月初三為南鄉峻嶂山的廟會節場,香船游肪停滿燒香濱。嬸嬸山麓雪浪鄉的農民,有快船比賽風俗。上午,各村青年搖著快船,滿載村民,趕至輝躥山看廟會,游節場。午後,快船集中到葛埭橋附近的長廣溪參賽,看過迎神賽會和游節場的男女老少也到此觀看快船比賽。參賽的快船先作自由表演,各顯神通。接著由表演中涌現出來的佼使者自由結合,以兩船為一組進行比賽。小組優勝者再自由結合,依次比賽,直至決出冠軍為止。比賽時,岸上人聲鼎沸,鑼鼓喧天;河中船如飛箭,急流勇進,甚為壯觀。

清明節

無錫民間開始種植蔬菜、果樹。蠶農在清明夜把蠶種裹在棉衣里進行孵化。這天,人們紛紛上惠山踏青。不上惠山的,上城牆繞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東門東林庵一帶,為士女聚集處,故有"東林庵里看桃花"的說法。這天,也是東鄉膠山和北鄉斗山的節場,附近還有賽會,故斗山別名清明山。人們都上山踏青,趕節場,觀看賽會。從元宵節至清明節,大人孩子,三五成群,至野外放風箏,別有情趣。清明時節祭掃祖墳(俗稱"上墳"),為無錫傳統民俗。掃墓時挑些新土壅墳瑩。凡新墳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掃;舊墳可以過清明,但不能過立夏。新媳婦一定要去祭掃祖墳,俗稱"上花墳"。掃墓時用葷、素菜看和酒、飯等祭奠。後用於果糕點等替代。

立夏
一、立夏

民間歷來有立夏嘗三鮮的習俗。三鮮分地三鮮、樹三鮮、水三鮮。地三鮮即蠶豆、苑菜、黃瓜(一說是莧菜、元麥、蠶豆,也有說是莧菜、蠶豆、蒜苗);樹三鮮即櫻桃、批把、杏子(一說是梅子、杏子、櫻桃,也有說是梅子、櫻桃、香椿頭);水三鮮即海螄、河豚、鰣魚(一說是鰣魚、鯧魚、黃魚,也有說是鰣魚、銀魚、子鱭魚)。其中以嘗地三鮮最為普遍。有的地方還有立夏吃霉豆腐的習俗,說吃了霉豆腐就不會倒露。

二、夏至

無錫人早晨吃麥粥,中午吃混飩,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諺語說:"夏至餛飩冬至團,四季安康人團圓。"吃過混鈍,為孩童稱體重,希望孩童體重增加更健康。

端午節

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本名端五,又稱端陽,還有午日、地臘、蒲節、重午節、天中節等別稱。這天,無錫人早晨吃粽子。對午飯十分重視。其時新鵝上市,常殺鵝宰雞。人們在這天還喝雄黃酒,或將雄黃酒灑在地上,或蘸徐身上,或在孩子額上寫一"王"字,以示驅毒怯病。也有人家在門上掛艾葉、葛蒲,稱為艾旗、艾劍,用以辟邪。有的用艾葉熏蒸室內,用以滅菌消毒。端午節,城鄉龍舟比賽很盛,其中蓉湖龍舟競渡最為壯觀。每年夏歷四月下旬,參賽者就進行操演。從五月初一起,龍舟集中在江尖至黃埠墩一帶繼續操演。五月初五那天,參賽龍舟齊集蓉湖。狹長的龍舟,首尾及船身裝飾成龍形,頂用青布、白布作縵,舟上樹綠旗,兩旁置16-20支快槳,人執l槳,舟尾有1人擊鼓指揮。一聲令下,競賽開始,眾人高聲陷喝,齊心劃漿,群舟如飛。人們為了觀看競賽,在京杭運河兩岸搭滿高台,上設屏風。有的高台有四五層。還有許多裝載觀眾的畫肪、燈船停泊在競賽線路兩側,船船相接,人們以一睹為快。

七夕

七月初七夜稱七夕,是傳說中牛郎織女每年相會的日子。七夕風俗中流傳最久、最廣的是"乞巧"。這天晚上,少女紛紛結綵線,穿七孔針。穿得快,就意昧著乞到的巧多。白天,有些少女在庭院中放茶幾,上置一碗用井水和河水混合而成的鴛鴦水,挨次把綉花針平放到碗中,視陽光下的各種投影,判斷乞巧的情況。有些婦女,採集各種鮮花,放在盛著水的銅盆里,露置院中,第二天取來搽面,據說可使皮膚嬌嫩自凈。有些婦女搗風仙花,取汁,染無名指和小指指甲,稱"紅指甲"。有些婦女還唱《乞巧歌》:"乞手巧,乞容貌,乞心通,乞顏容,乞我爹娘千百歲,乞我姐妹千萬年。"乞巧風俗今已不存,僅留牛郎織女的傳說。

中秋節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無錫人過中秋節.早晨吃紅燒糖芋頭,晚上賞月、吃月餅。這一風俗延續至今.並多有群眾團體舉行的中秋賞月晚會,以增進友誼。

重陽節

九月初九為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為陽,九月初九兩個陽重疊,故稱重陽,亦稱重九。無錫人重陽節一般吃重陽糕,有的還吃"九品糕"(用荸薺、栗子、蓮心等9種果品煮成的羹),意取甜蜜、和順。這天的主要活動是上山登高。現在,重陽節被定為敬老節,以弘揚我國敬老傳統。

冬至

無錫人對冬至很重視,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冬至的前一天稱"冬至夜",一家老少團聚在一起吃冬至夜飯。如家裡有人外出未歸,要留個座位,擺副碗筷,象徵性地盛些飯菜,以示思念。吃夜飯前,先祭祖宗。祭畢,把菜回鍋燒一燒。如不燒就吃,說是記憶力要衰退。飯里要放黃豆,叫"元寶飯",飯碗里預先放兩只熟荸薺,吃飯時把荸薺夾出來,叫"鉗元寶"。冬至夜飯,有錢人家吃得很豐盛。"有錢的吃一夜,無錢的凍一夜"。冬至那天的早晨稱"冬至朝",吃隔夜做好的糯米團子,故有詩雲:"家家搗米作團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史傳,冬至這天在周代是新年元旦,故今無錫地區仍有吃了冬至夜飯長一歲的說法,俗稱"添歲"。

除夕

十二月的最後一夜稱大除夕,俗稱大年夜;其前一夜稱小除夕,俗稱小年夜。除夕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撣灰塵,乾乾凈凈迎新年。用一定比例的糯米和粳米磨成粉,做成年糕,象徵年年高、節節高。刷掉門上舊春聯,貼上新春聯,以示除舊更新。除夕之夜,家家祭祖,焚香,點燭,燒紙錢,祭品豐盛,反映人們對祖宗的崇敬。祭畢,全家男女老少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合家歡")。晚上,有的在灶神龕內換上新的灶神像,兩邊貼"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紅紙對聯,上供品,俗稱"接灶",把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奏事的灶神接回來。有的掛鍾馗像,以避鬼祟。農家還在屋前空地上用石灰畫糧囤,企求五穀豐登。入睡前,放3聲"關門爆仗"。有人還在大除夕守歲,做圓子,切糕絲,在燈光中達旦不眠。

龍舟競渡

每年端午時節,我國江南水鄉有龍舟競渡的習俗,俗稱賽龍船。無錫地區,自明清至抗戰前夕,龍舟競渡曾經盛行,北塘黃埠墩和盪口的鵝湖均為競渡勝地。
黃埠墩競渡,於清代初期最盛。每當農歷四月下旬即作準備,參賽的龍舟分別在各水路操演,至端午節才會集北塘。龍舟頂部均張起青白色的布幕,插上一面面彩旗,五色繽紛,乘風燁燁。比賽時,銅鼓喧天,每艘船上有16或18、20名劃手,列坐左右船舷,各執一槳,奮力擊水。數舟齊發,劃槳齊起齊落,真如游龍破浪前進,鱗爪飛動,蔚為壯觀。前往觀看競渡的有城鄉男女老少,觀眾沿塘排列如堵,多達四五層;水上則遊船麇集,互相擊撞,其中有出城的少年子弟和仕女,乘坐畫船,簫聲鼓鳴。龍舟賽後,好事者往往投放鵝鴨於河中,看龍舟往來搶奪,這成了競渡的一種插曲。民國三年(1914),黃埠墩競渡曾在6月暑天舉行,亦一時稱盛。
盪口鵝湖,於光緒初年,每逢端午節有龍舟大會。屆時,數十里外遊客爭趨觀看。湖中舟滿,夜則燈火通明,管弦聲沸,甚為熱鬧。鵝湖水面開闊,民國時期端午競渡,有5艘大龍船,分成五色,名為紅龍、黃龍、青龍、白龍、烏龍。比賽時,鼓聲咚咚,槳聲嘩嘩,五舟競發,湖畔人山人海,爭睹為快。

調馬燈

舊時,調馬燈是江南一帶元宵佳節的一大奇觀。在元宵節夜,每聞三聲銃響,即是馬燈出陣的信號,男女老幼都會簇擁在街巷道口,神情格外的專注。
打先鋒的是一桿丈八大旗,上書九個大字"大將軍出陣八面威風"。在寒風中獵獵生響。後面是太平鑼鼓喧天,號角嘹亮。接著是八大流星錘打前站,夜幕中燃燒的木炭火星四濺,閃著整齊劃一的弧張。八盞排燈上書"迴避"、"肅靜"字樣分立左右,人流自覺讓道。馬隊前領隊的旗督,手持紅綠信號令旗。旗督後面是馬前流黃羅傘蓋,頭馬緩轡而行。二馬是匹紅鬃烈馬,俗稱"騷馬",丑角裝扮,馬前卒青衣凈練。馬有八匹,公馬為清朝將領,項戴花翎,團龍馬褂,高挽蹄袖。整個燈會陣容龐大,兩班鑼鼓長短嗩吶吹吹打打,興師動眾,動輒百十號人馬,浩浩盪盪經過。後陣鼓樂一緊,旗督得令,手中紅綠令旗一揮,立馬人增精神馬撒歡,前隊轉後隊,腳踩鼓點開始串鎖鏈環進場子。場子內有流星錘開道壓陣,把潮水似的人流壓向場外,中間騰出一塊廣場。馬隊開始擺陣:八卦陣、星羅陣、龍門陣、迷魂陣……馬首咬馬尾,陣陣相應,環環相扣,令觀者目不暇接。

場中最精彩的片段是觀"騷馬"跑場。八匹馬馬首相擠。紅鬃烈馬作驚馬狀,撒蹄狂歡,馬夫平地幾個後空翻,勒韁收馬,馬脫韁而奔。馬夫一個"倒栽蔥",行"蜻蜓"路,繞場一圈。"騷馬"停驂遙望,被勒住轡口跑馬圈地放"煙火","煙火"是特別的"金標火花",光芒四射能繞場三匝。此時,便有專程瞄住煙火的後生仔蠢蠢欲動,多半是新婚的郎君,相傳搶回煙火就能生個兒子,這煙火無形中也就身價百倍了。

最後的壓軸戲是聽馬隊中戴氈帽執蒲扇的一位"書生"來"打叉",也就相似於一般的快板書,不同處是以打扇壓拍。說詞皆押韻,琅琅上口。唱詞中多半是勸世行善,也不乏插科打諢,常常是葷素參半。此刻成千上萬的人鴉雀無聲。鄉土俚語,聽來分外親切。唱詞是現炒現賣,皆是出自地方上幾位土秀才的手筆,唱詞編得實在叫絕。翌日,學舌的孩童就能在街頭巷尾把整段的唱詞傳唱開去。此情此景會使我油然憶起陸龜蒙的一首舞馬詞來:"月窟龍孫四百蹄,驕驤輕步應金鼙。曲終似要君王寵,回望紅樓不敢嘶。

8、無錫有哪些民俗風情啊?

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蟲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動

無錫一年四季節慶不斷,皆宜旅遊,尤以4月-10月為旅遊的黃金季節。 主要旅遊節慶有: 泰伯廟會:2月4日-6日, 錫山區梅村鎮 無錫國際梅文化節:3月,梅園 無錫陽山桃花節:3月-4月,陽山鎮 西高山廟會:4月19日-21日,吳文化公園 櫻花之旅:4月-5月,黿頭渚 宜興陶瓷藝術節:5月,宜興市各景區 太湖旅遊節:9月-10月,無錫太湖各景區 此外還有:太湖中秋賞月、馬山國際釣魚節、吳地蟋蟀節、國際門球邀請賽、徐霞客文化旅遊節。

無錫過年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9、無錫人安家有哪些風俗習慣

無錫的風俗文化

 一、春 節

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俗稱年初一,這是傳統節日中最大的一個節。春節也兼指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的一段時間,俗稱新年裡。
年初一,每家晨起開門,放開門炮仗2響或3響,取開門大發之意。男女老幼卻穿戴全新。小輩向長輩拜年,解放前行跪拜禮或鞠躬,年齡大的一般口頭叫一聲「拜年」,解放後通行叫一聲「拜年」;長輩發給孩童紅紙包壓歲錢(有的預先在大除夕發給)。解放前,有些人家還在堂前掛有祖先神影(神影,或稱神子,即神像畫鈾,在大除夕懸掛),家主率子弟依次瞻拜。早餐吃糕團,取團團圓圓、高高興興之意;也有吃面的,取長壽之意。中餐素食,或吃面,或吃飯,晚餐葷食,吃飯。米飯都是大除夕留下的「年夜飯」,意為有吃有剩,素菜有長梗菜(即青菜)、百葉炒菠萊和黃豆芽,象徵長庚(長壽)、波波鍵鍵和稱心如意。這一天,禁掃地,不倒垃圾,據說不讓財氣出門;上了年歲的人,上茶館吃早茶,吃的是橄欖茶,稱「元寶茶」,以取吉利;晚上忌點燈,父母哄騙孩童早睡,說是聽老蟲(老鼠)做親,有的預先在枕頭邊暗藏幾個紅雞蛋,讓孩童明晨醒來摸到,信以為真。
春節期間,出門首次近見熟人,作揖道賀,口稱「恭喜」、「新年好」、「拜年」。年初二起,親友間互吃「年晝飯」(解放前要過年初五)。解放前,從年初一到年初四,街上商店不開門。年初五,俗稱「路頭生日」,各家要祭路頭神,以祈求發財,叫做「接路頭」,商店接路頭尤為隆重,並爭先取早於年初四下午或晚上祭祀,然後於年初五開門營業。
春節期間盛行的群眾娛樂活動,有鬧元宵和掉龍燈。年初一,村莊上大人小孩被鑼打鼓取樂,稱「鬧元宵」,到處鑼鼓聲喧。掉龍燈是由一個村莊20人左右的青壯年組成一個龍燈隊,扎條龍燈,到鄰近村鎮去掉,算是「壓邪」,祈求人口太平、五穀豐登,故有「太平龍燈」之稱。一般從年初二掉到年初五為止,掉一次龍燈所募集到的錢大多用於舉辦本地公益事業。洛社地區解放前的龍燈,有洛社上塘的小龍,中陶巷的青龍,大樹庵(花渡)的雞毛龍,吳巷(花鍍)的青龍,滸泗橋的青龍,南蔣巷(徐貴橋)的黃龍,杭水渠(徐貴橋)的黃龍,小徐巷(正明)的青龍,彭村(雙廟)的黃龍等。大樹庵的雞毛龍已於1986年恢復,更名為風羽龍,並參加首屆「洛社之春藝術節」表演。
春節的習俗在演變,解放後,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禮節、習慣逐漸廢止(如跪拜,祭神、禁忌等)。由於人民生活日益改善,走親訪友的風氣更盛,幾乎每家卻請吃「年晝飯」,主人都以豐盛的酒餚殷勤待客。春節因物資充足,各行各業又休假歡度節日,比較空閑,人們舉辦喜事一般已集中在春節期間,成了新興的習俗。

  二、元 宵

正月十五(正月半)為元宵節,俗稱燈節。早晨吃熯糕(煎年糕),考究的吃薺菜熯糕。從早到晚人們破鑼打鼓「鬧元宵」。有句歌謠,「五月半,龍燈、馬燈齊來看。」這說明掉龍燈、馬燈是燈節的主要活動,日夜都掉。解放前,杭水渠的龍燈和花渡吳巷、葛巷的馬燈於元宵節晚上都曾到洛社鎮上去掉,並到店家穿堂,店家賞給紅紙包。上塘的大寺場(開利寺門前)和下塘西沿河的聾坊場(今無錫縣通用機械廠所在地),均為聚觀掉演的場地。杭水渠的一條龍燈是
「打柴龍燈」,共9節,每節竹柄上用竹篾紮成長方形的龍骨,中空,形如打柴榔頭,掉夜龍時裡面裝上蠟燭,掉起來宛如火龍飛舞,頗為壯觀。

三、清 明

清明,在公歷4月5日前後,即從隔年均冬至起共106天。清早,家家折楊柳枝條,插上門桶,叫做「催燕」,兒童嬉戲,將楊柳技條的皮剝開,捋成楊球,取其諧音,叫做「娘舅」。清明時節,人們結伴而行到郊外,欣貨田園風光,稱為「踏青」,現已發展為春遊活動,到外地游覽名勝。春節以後,到清明為止,本地原有放風箏的活動(清明,田裡麥苗已長起來,放風箏停止,以免踏壞麥苗)。風等俗名鷂子,有蜈蚣鷂、蝴蝶鷂、八角鷂等,還有兒童放的瓦爿鶴。民國時期,葉巷村上的放風等是有名的。村人製作了三、四面大的風等,在晚上,用長長的麻繩拉著,趁著風勢把它們馱起來放,繩上系著幾十盞燈籠,帶上夜空,似串成星斗,這叫做「鷂燈」,煞是好看。
解放前,清明和冬至,同姓宗族有祠堂(祭祀祖先的場所)的都要祭祀祖先,以示慎終追遠。凡年滿16歲的男丁都到祠堂內,由族長(俗稱老長輩)、房長帶領祭奠。祭祀禮畢,合族宴飲,叫做「吃清朋」、「吃冬至」,統稱吃公堂。然後議事:清帳理財,整頓族規,謂解家庭糾紛(如夫妻不和、兄弟分家、忤逆不孝等)。各家在清明節或清明的前一天(寒食節)要掃墓,人們攜酒饌、香燭至祖墳祭拜,同時飄紅、白、黃、綠彩紙,叫做「飄白紙」。有些客居異鄉的遊子,也要特地趕回掃墓,以表孝心。有的人家還對祖墳整修,植樹培土。解放後,掃墓增添了新的內容。清明到來,機關、學校及群眾團體開展祭掃革命烈士墓活動,以緬懷先烈,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一般前往無錫市革命烈士凌園(在惠山),敬獻花圈憑吊,瞻仰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

  四、立夏

立夏,在公歷5月6日前後。這天能嘗到三鮮,有「立夏見三鮮」的諺語,主要指莧萊、蠶豆、蒜苗。解放前,有稱人的習俗。午後,村前樹上掛著一桿大秤,男女老少都去稱體重。也有在家中稱的。洛杜開利寺前的石牌樓,曾是立夏稱人懸掛大秤之處。立夏稱人有個傳說:
三國魏蜀吳棺繼滅亡,晉朗開國之君司馬炎(晉武帝)統一中國。當時在南方邊疆,曾被蜀漢丞相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聞知蜀漢後主劉阿斗(即劉禪)被幽禁在都城洛陽,他為了報答諸葛亮的寬容之恩,就請求司馬炎在生活上優待阿斗,並在每年立夏這一天,特地前往洛陽,親自給阿斗稱體重,若缽重減輕,他就要起來反晉。可嘆亡國昏君劉阿斗竟說出「此間樂,不思蜀」的話來。

  五、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陽節,俗稱端午節。家家門上插菖蒲劍(即菖蒲葉,俗稱蒲郎,削劍形),孩童手上系菖蒲根做的葫蘆,都有驅瘟逐疫的作用。
早晨吃棕子,相傳是紀念戰國時期投泊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舊有「瑞陽勿吃棕,死則嘸人送」的諺語。在隔日下午,家家戶戶就忙著裹棕子,品種有米棕、赤豆棕、豌豆棕、豆瓣棕;家境好的還裹火腿棕、鮮內棕。式樣有小腳棕、菱角棕、三角棕。午餐,飲雄黃酒,並噴灑牆角、床下,可祛五毒(指蠍、蛇、蜈蚣、壁虎、蟾蜍),菜餚有黃魚、黃鱗燒肉兩樣傳統菜。大人用手指蘸雄黃酒給孩童額上寫個
「王」字,以示壓邪。有的還在腳背上寫「王」字,防蛇蟲百腳(蜈蚣)咬。午後,室內煙熏蓬艾(俗稱煤蓬頭),以消毒殺蚊。解放後,插菖蒲劍、飲雄黃酒、煙熏蓬艾等習俗已廢止。

  六、夏至

夏至,在公歷6月22日前後。中午吃餛飩。

  七、七月半

農歷七月十五,俗稱七月半,多數人家在這天或超前兒天要祭祖,謂之「過七月半」,祭品中有西瓜、茄餅(用茄子做餡的米粉餅)。有些人家還請親戚吃晝飯,親戚離去時送些茄餅,有句歌謠:「七月半,做了茄餅送親眷。」解放後,這一習俗基本廢止。

  八、七月三十

農歷七月三十晚上,人們都要點燃棒香及蠟燭,插在家門前的階石間和場地上,謂之「插棒香」。棒香,是用細的竹梗或木梗做芯子的一種香。插棒香的風俗有兩種說法。一說七月三十日為地藏菩薩誕辰,焚香燃燭插於地上,是「插地藏香」,帶有迷信色彩。另一說,也是比較流行的說法,稱插棒香為「插狗屎香」,這有個由來:
元末張士誠舉兵起義,據姑蘇稱吳王,深得民心,後被朱元璋擊敗,城破被俘而死,時為七月三十日。百姓為感激他的功德,於是每年在他死期的晚上,用焚燒棒香的方式來紀念他。因張士誠小名「九四」,特取名為「九思香」,又恐怕觸犯明王朝,就託名「狗屎香」
插棒香這一風俗,解放前在本地盛行,似乎成為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每逢農歷七月三十晚上,村村莊庄,男女老少,都不約而同地手捧點燃的棒香,一炷炷地插到家門前的地上,這時家家戶戶的屋檐下,星火點點,光彩閃耀,宛如一條條火龍,煞是壯觀!愛玩的大孩子,還在場中心把棒香插成正方、長方、圓圈、多角等圖形;有的把一炷炷棒香遍插在幾個大南瓜上面,安放在春凳上,好象一盞盞彩燈。

  九、中秋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八月半。這天要吃糖芋頭(早晨吃)、麥餅(家家戶戶在當天下午做)和月餅。有句歌謠:」八月半,糖燒芋頭吃吃看。「也有說」八月半,做了麥餅鍋里熯"。
晚上,各家團聚歡宴。解放前,洛社鎮上一些店家還於門前或天井中燒斗香(用線香編成升籮形的香斗,中放檀香、末香,插上線香)齋月。中秋月明之夜,有些居民往往約三五友好,出門散步,連走大小3座橋(如洛社大橋、南小橋、北小橋),別有雅趣,謂之「走三橋」。

  十、重陽

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節。按照古代的說法,九為陽數,九月初九,因日月均屬陽數,故稱重陽,也稱重九。
登高與吃糕是重陽節的兩個習俗。重陽登高的由來是:
東漢時侯,有個桓景,跟隨方士(指通曉追道術的人)費長房學道。一次,費長房對桓景說:「九月九日,你家將有災疫,應急令家中人縫制緯(深紅色)囊,盛放茱萸(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這里指它的果實),每人結在臂上,登高飲菊花酒,此災可避。」桓景依費長房所囑,到了九月九日,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見雞犬暴死,而人免於災。
本地因無山可登,故重陽無登高之舉。惟解放後興秋遊活動,也有人於重陽節去惠山登高眺覽的。吃重陽糕,解放前較盛行,「校」和「高」諧音,寓登高避災之意。

  十一、冬至

冬至,在公歷12月22日前後。先一日晚叫做冬至夜,有「先有冬至夜,慢有冬至朝」的諺語。人們重視吃冬至夜飯,舊時還有「有末冬至夜,嘸末凍一夜」的諺語,意為有錢、人家吃冬至夜飯,無錢人家只得挨餓受凍。解放前,冬至和清明一樣,同姓宗族有祠堂的都要祭祖(見前「清明」記述)。

  十二、臘八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節。中午,吃臘八粥,粥里有八樣食物,各家大同小異,一般用青菜、黃豆、赤豆、蠶豆(發芽豆)、油豆腐、百葉、芋頭、山芋合煮而成;考究的有棗子、蓮心、白果等物。

  十三、除 夕(包括除夕前)

除夕為農歷一歲之最後一天(大月為十二月三十,小月為十二月廿九),俗稱大年夜。其前一日稱小除夕(相對而言,除夕亦稱大除夕),俗稱小年夜。從農歷十二月中旬起到除夕,人們忙於送舊歲、迎新春的過年活動,分述如下:

  (一)撣檐塵

俗說「若要發,撣十八」,「十七、十八,越撣越發」。家家戶戶都要在農歷十二月十七、十八這兩天內,束扎稻草帚系在長竹竿上,撣除四壁、屋枯的灰塵,並用稈稞或竹筏通灶間煙囪,謂之「撣檐塵」。實際上這是進行一次大掃除,准備乾乾凈凈迎新年。

  (二)送灶

農歷十二月廿四,據說是灶神(俗稱灶家菩薩)上天的日期,傍晚,各家做腳跟團子(團子半個白,半個黃,成橢圓形),送灶神上天,並在神龕上貼「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析求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時多說好話,少說壞話,以保合家平安、到了正月半再接灶,迎接灶神下界。此風現末絕跡。

  (三)蒸糕做團子等

十二月廿四送灶後,蒸糕做團子。事先「牽淘磨」(即淘米後用人力牽石磨磨粉),鄰居互助協作。現在牽淘磨已發展為用鋼磨機械軋粉(各村都有糧飼加工廠),節省了不少人力。條件好的人家殺豬宰禽,有的還在十二月初就釀了年酒,有的村上車水干河,捉魚、分魚。家家采辦年貨,市場繁榮、熱鬧,一派過年景象。

  (四)祭記

敬神祭祖,俗稱過年,早者在十二月廿六、廿七左右舉行,晚者在大小年夜舉行。解放前,過年比較隆重,先祭天地,後祭祖先,祭把過程俗稱祝餉。祭祀時,燃香點燭,敬酒接羹飯,供魚肉葷素(有葷湯蘿卜)和年糕年團子等,全家行跪拜禮。解放後,禁祀過年曾大為城少,近年來又逐步恢復,但禁禮已簡化,許多人家僅祭祖先。

  (五)畫弓箭、貼春聯

到了除夕傍晚,家家要畫弓箭、貼春聯。畫弓箭,是用草帚蘸石灰水在門前場上畫張弓射箭的圖形(有的把箭頭畫成戟頭),以示鎮邪。有些人家畫在大門、後門內外場地,並在場上書寫「天下太平」。「風調雨順」、「國秦民安」等吉利話。抗戰前,曾有人家畫飛機、大炮的。此俗解放後已廢止。春聯,解放前稱門對(包括大門對、二重門對、房門對等,一般指大門對),貼春聯是喜迎新春。解放前的傳統聯語有「運轉三陽泰,時來萬事通」(通用);「種田千倍利,養蠶十分財」(用於農家);「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用於經商);「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用於讀書人家)之類。解放後,春聯的內容大為革新,並隨著形勢的發展而有變化,同時不拘泥於平仄。例如:「翻身不忘共產黨,幸福全靠毛主席」(解放初期較為普遍);「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60、70年代較為普遍);「九州生氣逢春旺,四化新潮逐日高」(1978年以來,下同),"萬眾一心創大業,五講四美立新風」;「春回大地喜盈門,國展宏圖民致富」。

  (六)吃年夜飯

除夕晚上,合家團聚吃年夜飯(有些人家趁這天祭祖之後吃年夜飯),酒餚豐盛,在外地工作的也都趕回家,探親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寄母家還要請寄子(在開始三年內)吃年夜飯。
解放前,一到農歷十二月下旬,便有人到附近村莊喊火燭:「寒冬臘月,火燭小心,水缸挑挑滿,柴倉擄擄清。」同時提防盜賊,兼喊:「前門撐撐,後門閂閂。」到了除夕,就挨戶索取年夜飯米或年糕年團子。現在有的村在除夕前還有人喊火燭,由村委給予報酬。

  (七)守歲

吃過年夜飯,家庭主婦炒長生果(花生)、南爪子,准備年初一的食物和穿的新衣。一切事畢,全家團坐,吃茶和瓜子、長生果等,談天說地,直到深夜,叫做「守歲」。睡覺前,放關門炮仗2響或3響。1980年以後,有電視機的人家逐漸增多,除夕之夜全家在熒屏前欣賞春節文藝聯歡節目。
解放前,窮人欠租、負債,過年如過關,故稱年底為年關。有句歌謠:「十二月半,拔掉鍋子剩個煙囪管。」這就是形容諸債畢集的窮人一貧如洗。他們還不起債,往往在除夕這一天外出躲避,到年初一才敢回家(按規矩,債主不得在年初一索債)。這種現象解放後已絕跡。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