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石首風俗革新

石首風俗革新

發布時間: 2022-11-01 02:03:14

1、石首的社會

建國前,石首無科技記載;建國初,群眾性的農業技術推廣活動首先興起,隨後,許多工廠開展了以改進工具和操作方法為內容的技術革新運動;1978年後,科技發展從以農業為主,向工業、交通、建築等各個方面擴展;1986年後,石首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4月,制定了「科技興市」的發展戰略,1994年,作出了《科教興市的決定》,1996年又作出《加速科技進步的決定》,至1998年,全市已形成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和16個鄉鎮科技辦公室為主的市鎮(鄉)兩級科技管理網路,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8289人,其中高級職稱474人,1986─1998年,共取得各類科技成果78項,其中獲獎成果28項。 石首鮰魚指產地在石首、名字叫石首的長江鮰魚。相傳宋代詩人蘇軾從四川老家眉山出發,自岷江乘船入長江,沿江獵奇作賦,途經石首城區,吃了久負盛名的石首鮰魚,聽了前所未聞的石首民謠「鮰魚石首有,名字叫石首,白天棲石洞,晚上戲迴流」,即興賦詩「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葯人。寄語天公與河伯,何妨乞與水精鱗」。詩人用粉紅石首對比雪白河豚說,粉紅石首比雪白河豚好看、好吃、仍無骨、不葯人,最後點題《戲作鮰魚一絕》。鮰魚的石首之稱就這樣從石首民謠進入蘇軾詩篇,成為鮰魚叫石首的文字依據。鮰魚為鯰形目鱨科鮠屬魚,鯰形魚類多以洞穴為棲息地,只是各科各屬對洞穴的要求不同。例如鮰魚棲石洞,石洞在迴流,伸頭能捕食,縮頭能防守,出洞戲迴流,其中棲息石洞伸出頭就像石之首,故有石首之稱的生物基礎。石首江段九曲回腸,流經城區萬石成灣,鮰魚在這里繁衍生息不僅水質條件好、天然餌料多,而且水溫差別大。在冬季3個月和春頭秋尾的3個月里,石首江段水溫低於12℃,低於這個水溫,鮰魚不再進食,所以石首鮰魚只能半年生長、半年瘦身,不像廣州鮰魚四季生長,這也是石首鮰魚久煮不糊湯,落口彈性好,味道美極了的奧秘所在。
團子

團子的外皮主要用熟糯米攪拌成泥製作而成,外表白白圓圓扁扁,裡麵包的主要材料是胡蘿卜、臘肉、臘豆腐,口味有些些辣,味道極好,是石首人超愛的美食。在當地,團子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煎團子,一種是蒸團子。通常在街頭販賣的,現場製作的,是煎團子(在鍋里被油煎的兩面焦黃就可食用)。
豆皮
武漢老通城的三鮮豆皮,此處所指的豆皮與武漢的豆皮截然不同。石首的豆皮是用大米、綠豆還有麵粉做的;做法是先一張一張將製作好的麵皮攤開,再在裡面放入特有的肉和菜,放入鍋中來回煎疊,最後盛出來是如小書本一樣大小長方形的一塊;口味分兩種,葷的和素的;吃法亦有兩種,老的和嫩的。在石首,最出名的便是臭豆腐酒家的豆皮。
豆巾
將大米和綠豆按比例兌好加水泡濕磨漿。做成一層麵皮,然後下鍋用很少的油燙好就製成了。很有質感,綠色的,過早用的,炒著吃,煎著吃,放調味吃熱的。
蘭花豌豆
把蠶豆(豌豆)在清水中泡好,泡開時剪開外面的皮,繼續泡好之後,加純鹼下鍋炸酥,可以拌鹽當做零食,可以拌麻辣醬下酒。
發餅 流糖餅
結婚時候或者過喜事的時候。主要原料為精麵粉、飴糖、奶粉、甜酒、純鹼、蘇打等,經面團調制、甜酒發醇、腌糖、切塊、成型、烘烤等工序精製而成。餅呈扁圓形,表面乳白色,底面棕黃色,入口松軟。
炒米
炒米是直接將生大米炒熟,與炒瓜子花生差不多。被炒熟的大米會膨脹,像爆米花一樣。那時有人會拖著爆米花的機器過來為爆米花。
炒米粉.禾粉.米粉
這里將禾粉叫做米粉的,以至於到外面的時候一直問老闆有沒有米粉,知道看了別個點了禾粉才發現,本地的炒麵和炒米粉不錯,1塊加小白菜,1塊5加蛋的,2塊加豬肉,以前過早經常吃。
鍋巴粥
農村都是用柴禾灶炒菜做飯。轉頭砌的灶台,口部砌個架子,可以放一個小小的罐子。等飯菜都熟了,罐子里的湯也煨好了。這樣煨出來的湯也特別好喝。還可以把紅薯、玉米棒之類的埋在柴禾堆底下,做飯的時候順便也烤好了。做飯一般都是用大鐵鍋燜熟的,當然就比不上電飯煲那麼受熱均勻,所以總會燜出鍋巴來。奶奶經常用這些鍋巴加水煮成稀飯吃,告訴我說這是鍋巴粥。呵呵,變廢為寶,我覺得比米飯還要好吃。
鍋巴油油飯
就是炒鍋巴.味道特好
糍粑
過年的時候會做糍粑。將糯米煮熟了,趁熱使勁搗成一塊,冷卻以後變得硬硬,然後可以切成一片片的,煎著吃或者烤著吃。我特別喜歡烤著吃,在小小的炭火下烤好的糍粑真正好吃。
油餃
用麵粉包裹後,做成月亮的形狀,通過清香的菜籽油炸過後,飽滿多汁的菜餡、金黃的月亮似的外表,讓人倍感食慾,一口咬下去外面脆酥,裡面美味多汁。
榨菜糯米飯
糯米飯帶炸榨菜,
苕皮 苕皮子
將苕煮熟之後,抹在床單那麼大的布上,然後一直讓其曬太陽。稱為刮苕皮,一直等它乾的可以從布上掉下來。然後用剪刀剪成菱形。可以煎炸。
頂糕
又名發糕,首頂糕的製作很有趣,工具十分精巧。頂糕的原材料主要是糯米粉,最後還會在上面放一點紅糖泥,通常一分鍾不到就會被蒸熟,白白嫩嫩,上面一小抹糖色,就像一個莖特別粗大的平底蘑菇。
汽水耙
汽水粑,又以成對出賣而稱對耙,通常小孩叫汽水粑粑。其原料有大米、麵粉、白糖、純鹼等。汽水粑粑做法簡單,樣子好看,外面成色金黃,裡面雪白。
炒藕腸子
藕腸子,又名藕稍,是藕在生長荷葉初期時,所生長的細嫩荷葉梗。石首的炒藕腸子味道獨特。
炒蓮子
由於蓮蓬必須吃新鮮的才能嘗其真味,所以炒蓮子,成為石首當地又一特色小吃,通過特殊方法炒制過的蓮子,易於儲存,外皮由綠轉黑,蓮肉變硬,蓮芯略苦,但味道極佳,營養保健,方便攜帶,令人回味。
特色燒烤
石首的燒烤與別處不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烤牛筋,烤洋芋(此洋芋就是土豆,但圓圓小小,與在市面上看得到的不同,一般只有湖北極少地方才有),當然烤藕、烤千張、烤雞爪、烤魚、烤台翅也都是當地的特色。
牛板筋
牛板筋,是牛肉表面的一層白色筋膜,可以和牛肉一起做火鍋吃,最經常的吃法是燒烤,好吃極了,並且要趁熱吃更好吃,每次回家一定會去岳佳美食廣場吃牛板筋。
鍋塊
一種用大筒形燒碳的爐子,貼在爐壁上用爐火烤熟的燒餅,主料是和好的面,面里有蔥有肉,,在表面刷上一點辣椒醬,味道好。也有甜的。

2、湖北石首風俗情況

婚俗: 基本沒有,大多都是漢族

石首小吃
石首地域環境獨特,九曲回腸,所以有很多特色食材。石首人通常很會吃,也很會做吃的,但一般好吃的都藏在自己家裡,所以相對來說鮮有好吃的餐館,卻有許多特色小吃。石首人朴實知足,所以雖然特色小吃不少,卻通常只此一家,無對外擴張之心。因此,石首小吃,皆屬精品。雖然湖北其它縣市可能有類似食品,但以下介紹的幾種小吃口味獨特,令人迷戀,只有去石首當地才能一品其風味。

團子 團子的外皮主要用熟糯米攪拌成泥製作而成,外表白白圓圓扁扁,裡麵包的主要材料是胡蘿卜、臘肉、臘豆腐,口味有些些辣,味道極好,是石首人超愛的美食。在當地,團子有兩種吃法,一種是煎團子,一種是蒸團子。通常在街頭販賣的,現場製作的,是煎團子(在鍋里被油煎的兩面焦黃就可食用)。

豆皮 湖北武漢老通城有很出名的三鮮豆皮,但是此處所指的豆皮與武漢的豆皮截然不同。石首的豆皮是用大米、綠豆還有麵粉做的;做法是先一張一張將製作好的麵皮攤開,再在裡面放入特有的肉和菜,放入鍋中來回煎疊,最後盛出來是如小書本一樣大小長方形的一塊;口味分兩種,葷的和素的;吃法亦有兩種,老的和嫩的。在石首,最出名的便是臭豆腐酒家的豆皮,從石首出去的遊子最饞的就是這個。

豆巾 將大米和綠豆按比例兌好加水泡濕磨漿.做成一層麵皮.然後下鍋用很少的油燙好就製成了.很有質感.綠色的.過早用的.炒著吃.煎著吃.放調味吃熱的.都很好吃.

蘭花豌豆 把蠶豆[方言裡面稱豌豆]在清水中泡好.泡開時剪開外面的皮.繼續泡好之後.加純鹼下鍋炸酥.可以拌鹽當做零食.可以拌麻辣醬下酒.
發餅.流動餅 結婚時候或者過喜事的時候。主要原料為精麵粉、飴糖、奶粉、甜酒、純鹼、蘇打等,經面團調制、甜酒發醇、腌糖、切塊、成型、烘烤等工序精製而成。餅呈扁圓形,表面乳白色,底面棕黃色,入口松軟
炒米 炒米就是直接將生大米炒熟了,其實就跟炒瓜子花生差不多。被炒熟的大米會膨脹,就跟爆米花一樣。那時有人會拖著爆米花的機器過來為大家爆米花。每當這種時候,各家各戶都會拿些大米排隊去爆,場面熱鬧極了。爆米花機器爆出來的膨米花膨脹得更大,也更好吃。可惜這機器不是常來的,也不是總捨得花錢去爆的,不能想吃就吃,因而愈發顯得好吃了。

炒米粉.禾粉.米粉 這里將禾粉叫做米粉的.以至於到外面的時候一直問老闆有沒有米粉.知道看了別個點了禾粉才發現.本地的炒麵和炒米粉不錯.1塊加小白菜.1塊5加蛋的.2塊加豬肉.以前過早經常吃.

鍋巴粥 農村都是用柴禾灶炒菜做飯。轉頭砌的灶台,口部砌個架子,可以放一個小小的罐子。等飯菜都熟了,罐子里的湯也煨好了。這樣煨出來的湯也特別好喝。還可以把紅薯、玉米棒之類的埋在柴禾堆底下,做飯的時候順便也烤好了。做飯一般都是用大鐵鍋燜熟的,當然就比不上現在的電飯煲那麼受熱均勻,所以總會燜出鍋巴來。奶奶經常用這些鍋巴加水煮成稀飯吃,告訴我說這是鍋巴粥。呵呵,變廢為寶,我覺得比米飯還要好吃。

鍋巴油油飯 就是炒鍋巴.味道特好

糍粑 過年的時候會做糍粑。將糯米煮熟了,趁熱使勁搗成一塊,冷卻以後變得硬硬,然後可以切成一片片的,煎著吃或者烤著吃。我特別喜歡烤著吃,在小小的炭火下烤好的糍粑真正好吃

榨菜糯米飯 中學的時候吃不飽.晚上餓的話.補校外面5毛一份的糯米飯.還送榨菜的.就著很好吃.

苕皮.苕皮子 將苕煮熟之後.抹在床單那麼大的布上.要很薄的.然後一直讓它曬太陽。稱為掛苕皮.一直等它乾的可以從布上掉下來。然後用剪刀剪成菱形。可以炸著吃了.過年必備.

頂糕 又名發糕,在石首的街頭,特別是電影院附近,總會有人擺一個小攤,熱呼呼的叫賣頂糕。石首頂糕的製作很有趣,工具十分精巧。頂糕的原材料主要是糯米粉,最後還會在上面放一點紅糖泥,通常一分鍾不到就會被蒸熟,白白嫩嫩,上面一小抹糖色,就象一個莖特別粗大的平底蘑菇。一般顧客付了錢,就會站在擔子前靜靜地看師傅嫻熟的在小小的、玩具一般的木蒸籠和裝糕粉的木頭抽屜之間忙活,一邊吃著,一邊看著頂籠等著新的頂糕一個接一個被頂出爐。頂糕通常都是現做現賣的,顧客也都是趁熱現吃,當然也可以帶走,但不如現場吃來的寫意。對此,還有一句話戲稱「有錢吃頂糕,無錢看人頂」。

汽水耙 汽水粑,又以成對出賣而稱對耙,通常小孩叫汽水粑粑。其原料有大米、麵粉、白糖、純鹼等。汽水粑粑做法簡單,樣子好看,外面成色金黃,裡面雪白,是小孩子的最愛。

炒藕腸子 藕腸子,又名藕稍,是藕在生長荷葉初期時,所生長的細嫩荷葉梗。石首的炒藕腸子味道獨特、爽口怡人,由於季節、水土和製作方法的得天獨厚,外地朋友要一嘗炒藕腸子的極致美味,必須在特定的季節來石首才能一品其味。

炒蓮子 每年到吃蓮蓬的季節,石首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會有人叫賣蓮蓬,石首本地的蓮蓬又大又甜,由於蓮蓬必須吃新鮮的才能嘗其真味,所以炒蓮子,成為石首當地又一特色小吃,通過特殊方法炒制過的蓮子,易於儲存,外皮由綠轉黑,蓮肉變硬,蓮芯略苦,但味道極佳,營養保健,方便攜帶,令人回味。

特色燒烤 石首的燒烤與別處不同,其中,最出名的就是烤牛筋,烤洋芋(此洋芋非一般所指洋芋,口味樣子類似土豆,但圓圓小小,一般只有湖北極少地方才有),當然烤藕、烤千張、烤雞爪、烤魚、烤台翅也都是當地的特色。

牛板筋 牛板筋,是牛肉表面的一層白色筋膜,可以和牛肉一起做火鍋吃,最經常的吃法是燒烤,好吃極了,並且要乘熱吃更好吃,每次回家一定會去岳陽燒烤(現在改名叫岳佳美食廣場)吃牛板筋。

3、荊州有什麼風俗?

荊州花鼓
荊州花鼓源自民間窮苦人乞討謀生的「沿門花鼓」和「薅草秧歌」。這種「花鼓」是一人擊鼓唱詞,數人幫腔和調。近幾十年來,荊州花鼓已演變成獨具特色的地方花鼓戲。..
荊河戲
荊河戲是湖北荊州市地方傳統民間劇種,是以本地彈腔為主,吸收崑腔和高腔的優點融合而成。在明代永樂年間,沙市已有荊河戲演出,時稱「楚調」。晚清至民國年間,著名戲班有「三元班」、「泰壽班」。現今茶..
荊州關帝廟會
每年正月和農歷5月l3,荊州關帝廟都要舉行大型廟會,屆時,人們在這里玩龍燈,劃采蓮船,騎馬射箭,吹喇叭套轎子,把關帝廟內外鬧騰得紅紅火火。..
石首勤儉民俗
湖北荊州石首人向來以勤勞節儉為榮, 素以「早起三日當一工」、「富日子當窮日子過」、「正三年,反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等傳統節儉諺語。..
荊緞
荊緞亦稱荊綿,是一種以蠶絲為原料的絲織物,是荊州傳統紡織品。荊緞通常以經緯紗按一定的結構方式提花織成,表面平整,富有光澤,是一種高檔的服裝面料。..
荊州習俗禁忌
先秦時期楚人經過了兩千年衍變和發展,積淀了一定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內容。在民俗活動中,禁忌實際上是以消極迴避的方式實行自我抑制,其具體表現為..
洪湖漢綉
洪湖漢綉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地刺綉,到了清朝中葉,以漢口為中心向周邊擴散,鼎盛之勢與蘇綉、湘綉平分秋色。那時候,朝廷在漢口設織綉局,徵集貢品,可見其一時之盛。..
洪湖貝雕
洪湖盛產淡水珍珠貝,其貝殼質地堅硬,色彩絢麗,晶瑩光華,是上等的工藝材料。早在清朝時期,就有藝人用這種貝殼做原料,加工製作成各式貝雕工藝品,極受市場青睞。..
沙市人過早
湖北省荊州市沙市人吃早餐叫「過早」。荊州沙市人一日三餐,最看重早餐和晚餐,早餐在外面的小館子或小吃攤點上「過早」,美美的吃上一頓,心情愉快地去上班、上學。..

4、用簡潔的語言介紹石首有哪些民俗?

春天的節俗
在石首春天的節俗主要有:大年拜賀、鬧元宵、龍抬頭?社日、寒食?清明、立春?花朝?踏青等。荊州民間是最看重過年的,其習俗也多。民諺雲:「過年為大」,「有三十過年,無三十也過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自除夕到年初一,各地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顏開,參加豐富多彩的大年拜賀活動,出現了以迎春納福為主題的各種風俗習尚。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與之全國各地相比,石首民間過年的習俗,既有「大同」,亦有「小異」,小異之處則存在不同形式的楚文化內涵。如「開門禮俗」的內容就有開門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貼春聯、貼年畫等。如「玩春景」的活動形式就包括玩龍燈、舞獅子、采蓮船。石首民間在元宵節張燈觀燈,可謂源遠流長。早在漢代就有了燈事活動,隋、唐、五代到漢代,出現了各種製作精巧、獨具匠心的花燈,其中鏤刻金箔的「魚形燈」最引人注目。
· 夏天的節俗
端午節是我國民間三大傳統節日之一,石首民間多稱之為「端陽」。端午節盡管名稱頗多,含義各異,但楚人駕舟拯救、紀念屈原為端午節的主要內涵,是世人皆知的。由此可說,先秦時代的楚人及楚國的文化民俗氛圍,對端午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節乃是荊楚地區的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以祭奉屈原而形成的儀俗,在荊州民間主要有劃龍舟、吃粽子、懸掛蒲艾、喝雄黃酒、系香袋等。
· 秋季的節俗
七夕、七月半、八月中秋、九九重陽等傳統節日在石首民間也有著獨特的習俗。八月中秋在石首民間就曾經流行過一種較為奇特的習俗,即「到中秋,賽摸秋」。摸秋,就是中秋之夜偷摘他人田園的瓜果不視為偷,失瓜果的主人也不視為被盜。俗信這天月娘下凡,未生育的已婚婦女若摸秋不被人發現,可早得子。石首就有這樣的俗諺:「中秋中秋,送子摸秋」。摸秋的婦女一般是結伴而行,所摸來的瓜果放置在床內側,並與之陪睡,第二天將瓜果煮熟食之,據說可以懷上兒子。建國後,摸秋之俗已消失。荊州民間特有的風俗還有重陽節吃九黃餅。相傳東漢年間,重陽節達官貴人扶老攜幼出遊荊州龍山,正是天高氣爽、風霜高潔之時,熱飯熱菜既不好帶,又容易冷,為方便遊人登山食用,荊州民間糕點師傅便製作了九黃餅。其名謂九黃餅,乃取九月重陽,登高賞金黃菊花之意也。此種餅子,面如黃菊顏色且酥脆,餡子系用冬瓜條、桂花、冰糖、白糖拌和而成,吃起來香甜可口,頗受遊人稱贊,成為一種應時節令食品。至今石首民間仍偏愛重陽節吃九黃餅。
· 冬天的節俗
石首民間在這一季節,大都有冬至、臘八、小年、除夕等傳統節俗。拿冬至來說,和北方農村不同是,荊楚大地的人們,往往會在這天開始淘洗糯米,磨漿瀝干,製成「沉(讀去聲)漿」,然後用糖、或肉製成餡,包成團,先是祭祖、祭灶,然後閡家團聚,共同分享,還可饋贈親朋好友。又如農歷臘月二十四,俗謂「小年」,又稱為「小過年」、「小除夕」,是石首民間很看重的一個年節。民諺雲:「臘月二十四,家家小團圓」。是日,「吃壞吃好,一人不少;有吃無吃,團圓一席」,一家人必須在一起吃團圓飯。

5、荊州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沔陽花鼓戲

沔陽花鼓戲,俗稱花鼓子,中路花鼓戲。清道光年間起源於湖北沔陽州,已有200多年的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湖北省江漢平原一帶備受觀眾喜愛的傳統戲曲劇種。在民間,盛傳著「聽了花鼓戲的喲喂喲,害起病來不吃葯」的美譽。

2、天沔花鼓戲

天沔花鼓戲又稱沔陽花鼓戲,荊州花鼓戲,是一種湖北的地方傳統劇種。誕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門、沔陽一帶,這一帶平原遼闊 ,湖 港交織,歌天沔花鼓樂一起千人應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荊昔稱"花鼓子"。

3、關帝廟會

各地先後建有關王廟、關帝廟、老爺廟、關廟、武廟等多種廟宇 每逢夏歷五月十三日舉行關帝廟會。民間傳說這天是製造旱災的怪物旱魃經過的日子,因於祀典關帝時祈其顯靈,驅邪避災,普降甘霖,以解農憂。是日又稱「雨節」。

4、荊州國際龍舟

荊州國際龍舟節是中國湖北省荊州市舉辦的一項國際性的龍舟賽事,從2000年開始舉辦,極大提高了荊州的旅遊和文化宣傳活動。也被稱為荊州龍舟賽,荊州賽龍舟。

5、說鼓子

說鼓子又稱荊州說鼓,是一種湖北省的傳統曲藝曲種,以說為主,說中帶唱,擊鼓說書,用嗩吶伴奏的傳統民間曲藝形式。流行於松滋、公安、石首、監利等地。老輩藝人認為「說鼓子」是由元、明「詞話」 衍變而來。主要流行於湖北荊州地區的石首、松滋、公安、監利等縣。

6、忘了告訴您,6月份是回門的日子。男方准備在陽歷4月28日或者29日舉辦婚禮,地點湖北石首。

陽歷4月28日或者29日皆在陰歷3月,是新娘公姑月,若用之,對公婆全家有傷害。
婚禮吉日尚未確定,回門日子還無從談起。
你們一會兒問2011年6月26日,怎麼一會兒又問起4月28日或者29日?
阿彌陀佛!

7、石首人過年是怎樣過年的?

石首人過年的話,是大家聚在一起一起大吃大喝過年的。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