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廣西有什麼風俗習慣

廣西有什麼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10-31 14:23:43

1、廣西的民俗是怎麼樣的?

廣西的民俗:

1、廣西的壯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群眾,至今都保持著給孩童做虎頭帽、虎頭鞋的習俗。這些帽子形態各異,充滿了童趣,同時也都具備老虎這一關鍵元素。廣西民族博物館展出的一頂壯族綉花帽,乍一眼看去,上面並沒有老虎的圖案,但是,帽子卻借用了老虎的造型。

2、廣西民間節慶繁多,大體一年之中,大節以十數,小節以百計,世人有「四季皆聚慶,無月不過節」的俗諺。節慶的形式和內容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濃溢,民族特點鮮明,是廣西各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3、廣西許多傳統節日,既有漢族之俗,又有少數民族之風,前人稱此為「同不盡同,異不盡異」,「是壯、瑤之節而類漢,是漢族之節而似壯、瑤」,具有濃厚的廣西特色。其中最隆重的節日是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三月三歌圩節、清明節、中秋節、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幾乎每個月都要過節。

4、二月二最有名的是龍抬頭搶花炮。花炮節是流行於廣西三江、龍勝、融水和湖南通道等地侗、壯、苗、仫佬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各地節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五月十五、二月初二等。以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花炮節最為熱鬧,主要活動是搶花炮。

5、廣西人過端午時,為紀念屈原而沿襲下來的傳統習俗有賽龍舟、吃粽子、備牲醴等。而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則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而保健、避疫,又主要體現在掛艾葉菖蒲、佩香囊避邪,以及洗中葯浴、泡飲草葯酒和雄黃酒上。

2、廣西壯族自治區有什麼習俗?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隴端」(壯語,趕田壩之意),相傳這個節日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原是為了紀念民族英雄儂智高(壯族)於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對宋王朝的事跡。現在,隴端街已發展成為富寧縣一帶壯、瑤、苗、彝、漢各族人民進行物資交流,共同歡慶的傳統節日。壯族的其他節日與漢族相同。

壯族的春節
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四至初五仍算春節期。它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般從臘月二十三起就開始做准備,家家戶戶搞衛生、縫制衣褲、購買年貨、張貼對聯、製做糕點、殺豬、包粽子。春節又是個團圓的日子,凡是在外面工作的人,一般都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團聚,吃團圓飯。春節期間,除了走親訪友,男女青年多去參加對歌、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等文娛體育活動。 除夕

家家殺雞殺鴨,蒸制扣肉、粉精肉,製做叉燒肉等等。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 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剩到第二天吃,象徵著富裕。
年三十晚

家家都要守歲,直到半夜雞叫,燃放鞭炮,除舊迎新。過去,有的地方把放鞭炮謂之「招牛魂」(壯語叫「歐魂懷」),意思是老黃牛的魂魄尚散落在田野,把牛魂招回來,新的一年開始,老黃牛又該辛辛苦苦地為主人家效力了。「招牛魂」開始,有的人家敲鑼打鼓,吹蕭吹笛,整個村寨洋溢著一片歡天喜地的氣氛。壯家包粽子過年,但年三十晚絕不吃粽子。

正月初一、初二
凡來客必吃粽子。壯家的粽子是較高貴的食物。粽有大有小,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二三兩,還有一種叫「風莫」(特大粽子)的,重達一二十斤。粽子主要原料是糯米,但要有餡兒。餡兒是由去皮的綠豆、半肥不瘦的豬皮拌上面醬製成,挾在粽心裡,煮熟後,其味之香堪稱一絕。

陀螺節
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陀螺,壯語叫「勒江」,它有大有小,有輕有重。有大如河田柚的,重一斤左右,有小如鵝蛋的,也有二三兩。製作陀螺一定要選用質地優良的堅木。它的「頭」要圓滑。「打」的時候,用兩三尺長的麻繩一圈一圈往上纏,一直纏到自己認為適當的地方,再用右手的無名指和小指挾住麻繩的尾端,迅速往地面一旋,陀螺就「呼呼」地轉動起來。質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的技術高明,轉起來長達七八分鍾才倒下來。比賽打陀螺更是熱鬧非凡,獲第一名者榮稱「陀螺王」。據說打陀螺自興起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隴端節
隴端節,是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壯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隴端」是壯語譯音,意為到寬闊平坦的地方去相聚。相傳在北宋年間,為了抵制封建統治者的殘酷壓迫和剝削,儂智高率廣西壯族揭竿而起,取得節節勝利,建立「南天國」,自稱「南天王」,克南寧,破欽州,打廣州,勢力很大。後來起義軍失利,退守富寧。北宋統治者為平息農民起義,削弱起義軍力量,把壯族人民遣散到貴州等地。臨別前,壯族人民紛紛集會,傷心敘別,囑咐鄉親們來年歸來團聚。此後,每年農歷三月,客居他鄉的壯族人民返鄉歸寨同親友團聚。隨著時間的推移,形成了「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節前,作為東道主的村寨,殺豬宰牛,在田壩上搭戲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屆時,姑娘們穿上衣角、袖口鑲著銀排和綉有花邊圖案的無領斜襟上衣和蠟染統裙,戴上壯錦胸兜,腳穿綉花鞋,各個花團錦簇,美不勝收。英姿勃勃的小夥子與姑娘們相聚,載歌載舞,直到日落。仍有餘興者還可隨姑娘進寨繼續對歌。

吃立節
吃立節,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人民特有的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壯族人民素有歡度春節的傳統。但在1894年春節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侵略我邊境,為了打擊侵略者,青壯年奔赴疆場,英勇殺敵,保衛了家園。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粑,盛情款待,共同歡慶勝利,補過春節。從此以後逐漸形成吃立節。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婭拜節
廣西者寧、索烏一帶的壯族,每年四月屬兔那一天,都要殺一頭牛、一口豬、兩只雞和四十八尾魚,到婭拜山去,奠祭壯族婦女婭拜。那天,男女老少都到場,禮儀十分隆重。相傳婭拜是一個壯族山寨的頭領,她率領壯家百姓同官兵打仗,失敗後被殘殺。眾人把她埋葬到高山之巔,並將此山叫作婭拜山。每年到婭拜遇難之日,壯族人民就殺牛宰豬去祭奠她。這樣年年祭奠,從未中斷,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個節日——婭拜節。

3、廣西有什麼習俗呢呢?

1、三月三和歌圩。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2、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3、牛魂節。時在農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

4、壯姑夏裝。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夏裝,上白下青,用料多為細棉布,現在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款式為平領、對襟、中袖。中襟綴兩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綉有「花欄桿」,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花形也多種多樣。

4、廣西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廣西春節的風俗有:貼窗花、守歲、祭灶、掃塵、壓歲錢等。
1、貼窗花
貼窗花是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新春佳節時,中國許多地區的人們都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還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2、守歲
守歲又稱守歲火、照歲等,其由來已久,中國漢族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新年前除夕夜晚守歲,民俗活動主要表現為點歲火、守歲火,即所有房子都遍燃燈燭,合家歡聚,迎接新年。
3、祭灶
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如《釋名》中說:「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4、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5、壓歲錢
壓歲錢,又名壓祟錢(「祟」就是不吉利的東西。古人借這個習俗來表達來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發生。)。壓歲錢是漢族的傳統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計時由長輩將錢裝在紅包內給晚輩。壓歲錢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認為可以辟邪驅鬼,保佑平安。

5、廣西的習俗有哪些?

三月三和歌圩、干欄、牛魂節、壯姑夏裝、壯族婚俗等。

1、三月三和歌圩:壯族傳統歌節。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岩洞外唱的歌,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裡,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2、干欄:也叫木樓、吊腳樓。壯、侗、瑤、苗、漢都有。多為兩層。上層一般為3天間或5開間,住人。下層為木樓柱腳,多用竹片、木板鑲拼為牆,可作畜廄,或堆放農具、柴火、雜物。有的還有閣樓及附屬建築。一般干欄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開闊,採光也好。一個寨子一個群落,整體肜去,既雄偉又壯觀。有些村寨,家家相通,連成一體,就像一個大家庭。

3、牛魂節:時在農歷四月初八。又稱脫軛節,流行在桂北龍勝一帶壯族山村。傳說這天是牛王誕辰。要給牛脫軛,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豐美的地方。牛欄要打掃干凈,鋪上乾爽稻草。不準役使,更不準鞭打,還要給牛唱山歌,喂烏米飯。過去有些寨子里還建有牛魔王廟,過節這天,要殺豬祭祀,村民們在廟里聚餐。

4、壯姑夏裝: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姑娘的傳統夏裝,上白下青,用料多為細棉布,現在也有用絹和洛綸的。上衣款式為平領、對襟、中袖。中襟綴兩只布扣,手工精巧,有蝴蝶形、菱形等樣式。袖筒中腰和袖口綉有「花欄桿」,用絲和配色極為講究,花形也多種多樣。

5、壯族婚俗:桂林地區龍勝縣龍脊一帶壯族,結婚時有背新娘、砍梯、拆橋、對歌等獨特婚俗。新娘出嫁時,通常由一個父母健在、子女雙全的男子或者由姑娘的父親,背著出門,叫做背新娘。背時,要脫去新娘的鞋,到門外才給穿上,表示她腳印已經出門,日後一心向著夫家。也暗示姑娘離家並不情願,是讓人背走的。

6、廣西的風俗傳統文化有哪些?

廣西的風俗傳統文化:

1、武鳴壯族三月三

三月三舉辦歌圩,是壯族人民的傳統,在廣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鳴三月三歌圩以規模大、特色鮮明著稱!從2011年,武鳴區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歌圩晚會,晚會以壯族駱越文化為主線,展示武鳴深厚的民族文化傳統。三月三這一天,整個武鳴大街小巷都變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當地還有拋綉球、搶花炮、跳竹竿等壯族的傳統娛樂活動。

2、賓陽炮龍節

炮震千山醒,龍騰百業興。賓陽炮龍節有著悠久歷史,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每年農歷正月十一舉行,吸引了數十萬當地群眾和遊客共同狂歡祈福。賓陽炮龍節有獨具賓陽民族特色的舞龍舞獅隊、威風凜凜的龍鼓隊、仙馬、壯錦、彩鳳、游彩架、踩高蹺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節

隆林彝族火把節享有「中國民族風情第一夜」、「東方狂歡夜」美譽。2006年,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辦,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著民族衣服,將火把燃起來,手拉手圍成圈子,載歌載舞。

4、牛王節

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會舉行熱鬧非凡的牛王節。每到牛王節,莎莉人都會身著盛裝,吹響牛角,奏起嗩吶,抬著紙扎牛頭模型和祭品,為牛披紅掛彩,載歌載舞,舉行各種節目。整個節日的重頭戲當屬牛王爭霸賽,當裁判一聲吆喝,主人放開韁繩,兩公牛向對方俯首沖去開始一場激烈的廝殺,四周的觀眾屏住呼吸觀賽,遇到精彩時刻不吝嗇掌聲並大聲喝彩,全場熱鬧非凡!

5、金山花炮節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節是廣西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為金山花炮節。這一天當地人們會舉行隆重的觀音出巡活動,身著盛裝的金山姐妹們小心翼翼地將神像抬出,請觀音菩薩出寺送福。

7、廣西傳統節日風俗有哪些?

廣西傳統節日風俗:

1、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人們紛紛選購以備春耕。桂北的農具節稍早一些,是農歷二月初八,每年農具節當天盛況空前,街上萬人擁擠,熱鬧非凡。

2、銅鼓節

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長樂鄉一帶壯族人把銅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頂上,懸於木架,首先擊鼓祭祖,然後進行擊銅鼓比賽。其法是大鼓對大鼓,小鼓對小鼓,以四面為1組,每鼓3人,輪換著打,不能中斷。以打得響亮動聽、節奏明快、耐力持久為勝。比賽往往通宵達旦。同時,男女青年結伴縱聲對歌。比賽結束,人們以從家裡帶來的粽粑等食物進行野餐。

3、花婆節

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花婆節又稱花王節、花王聖母節。流行於廣西壯族各地。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

4、三月三歌節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歷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在壯族傳說中,是壯族始祖布洛陀誕辰日。在廣西,農歷三月三,不僅是壯族傳統踏青歌節,也是壯族祭祖、祭拜盤古、布洛陀始祖的重要日子。每到三月三時節,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

5、壯年

壯族新年,時間比春節早一個月。每年農歷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日,壯族村寨家家戶戶殺豬宰羊,合家祭祖,聯寨拜社,喜迎新年。村寨之間便進行規模盛大的集體互訪,會親飲宴,對歌作樂;青年男女則開展社交活動,小夥子們成群結隊走村串寨「鬧姑娘」,對歌擇偶。這些活動延續至新年農歷一月十五前後結束。


8、廣西習俗是什麼呢?

廣西習俗有:

1、壯族的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歌節。農歷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在古代壯族青年男女聚集街頭歡歌、匯聚江邊飲宴。

2、瑤族的盤王節:自農歷十月十六日的盤王節歌會,每逢這天,瑤民便匯聚一起,載歌載舞,紀念盤王,並逐漸發展為盤王節,現代的盤王節已逐步發展為慶祝豐收的聯誼會,青年男女則藉此機會以歌道情,尋覓佳偶。

3、苗族的踩花山:「踩花山」最初是為了祭祀苗族的祖先蚩尤,後來的活動內容又花山祭桿儀式、爬花桿、蘆笙歌舞、鬥牛、武術表演等。節日期間,盛裝的苗族男女打著五彩繽紛的花傘對唱情歌,熱鬧非凡。

4、仫佬族的走坡節:走坡節是仫佬族青年對歌交友的傳統節日,流傳於羅城、柳城等仫佬族地區。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前後,仫佬族男女青年結伴到村外的山坡上、叢林里及風景優美的河畔對歌交友,尋覓意中人。

5、侗族的花炮節:花炮分為頭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繫上一個小鐵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時,鐵圈也被高高拋起。當鐵圈落地時,人們便按傳統比賽規則奔跑沖撞、爭搶鐵圈,場面異常火暴刺激,被稱為「東方的橄欖球」。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