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縣風俗
1、介紹一種民族的民風民俗
你是不是南師附小的學生,我是,今天我們布置的就是這個作業.
京族介紹
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市的(氵萬)尾、山心、巫頭潭吉4個自然村。京族以漁業為主,以農為輔,屬沿海漁業和農耕混合的經濟文化類型。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 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 0 0 多 年的歷史。京族過去被稱為"越族"。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京族。京族有本民族語言,通用漢語文,信仰天主教、道教。
蒙古族介紹
現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布在中國的東北、西北地區。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被譽為「草原驕子」。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
白族介紹
有人口1594827 人。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西部以洱海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貴州、湖南等地。由於白族風俗尚白,歷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稱。新中國成立後,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大多數白族通曉漢語,並作為與其他民族的交際工具。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有著自己光輝燦爛的科學文化。在天文、歷法、氣象、醫學、文學等領域都有許多發明創造和優秀作品。
等等....
2、銅仁民族風俗有哪些
銅仁聚居著土家、漢、苗、侗、仡佬等29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70.45%。
銅仁民族風俗:
1、跳喪鼓
無論誰家老人去世,必請師傅到家裡來打喪鼓。當夜,嗩吶高奏,鑼鼓喧天,鞭炮不停。喪鼓一響,相鄰村寨的人們齊來奔喪。「跳喪鼓」是在靈柩前由擊鼓師傅擊鼓,歌師叫歌,跳者接歌而起的舞蹈。一般以兩人以上的雙數舞者在棺木前對舞,跳至高潮時少則可達百人,多則可達上千人前來或舞或觀。舞者交替上場直至天明。
2、議榔制
議榔是不同宗的家族組成的地域性村寨組織,即農村公社組織。各地苗族的叫法不一。黔東南叫「構榔」或「勾夯」,也叫「構榔會議」;廣西叫「栽岩會議」或「埋岩會議」;湘西大部分地區稱「合款」;雲南金平縣叫「叢會」或「里社會議」。
3、理老制
理老(或稱「寨老」、「鄉老」)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領袖,他自然形成,不經選舉產生,也不世襲。理老大致有三級:一個村寨的理老,稱之為「寨老」或「勾往」,主要調解發生在本村寨內的糾紛;一個鼓社(氏族)的理老,稱為「鼓公」或「婁方」,主要調解管理發生在本氏族內的糾紛。
4、蘆笙節
苗族同胞一年一度的蘆笙節,當地苗族同胞身著節日盛裝歡聚一堂,開展蘆笙比賽、燃放花炮、未婚年輕男女覓知音等民族民俗活動,慶祝豐收,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全寨苗族所有蘆笙匯聚到蘆笙堂一齊吹奏,響徹雲霄;在清脆的爆竹附和下,沖天的花炮在天空中綻放朵朵絢麗的火花,場面熱鬧非凡蔚為壯觀。
5、儺戲戲劇
仡佬族的戲劇有儺戲和地戲兩種。儺戲是一種驅鬼的儀式,從中原傳入,因其具有一定的戲劇情節而被稱為「儺戲」。當儺戲於中原消失之後,儺的活動卻尚保存於貴州民間。仡佬族的儺戲主要流行於黔北、黔東北。伴奏樂器有鑼、鼓、牛角等,表演者須戴面具。
3、苗族的風俗習慣是什麼
飲食
1.苗族飲食習俗自有其特點。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為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麥、燕麥等為主食。
2.副食種類很多,肉類有自家養的家畜、家禽和魚類,蔬菜有豆類、菜類、瓜類,此外還採集野菜和從事漁獵等以補充。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
3.苗族人尤其喜歡吃酸,幾乎家家戶戶都自製酸湯、酸菜、酸辣,腌制魚肉,苗家的酸湯魚肉嫩湯鮮,清香可口,聞名遐邇。
4.苗族喜飲酒。平時勞作之餘,喝一點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勞;親友來訪,逢年過節,紅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傳統習俗和禮儀,很多地方的苗族宴飲和敬酒時,還有唱酒歌的習俗。
湘、桂、黔交界地區的苗族還流行喝油茶,它不僅是苗家待客時必備的飲食佳品,而且還是平時飯前飯後的一種特製飲料,有些地方甚至以油茶當中飯吃。
禁忌
1.生活習俗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隨時洗刷飲甑、飯包、飯盆,只能在吃新米時洗,以示去舊米迎新米。隨時洗刷會洗去家財,飯不夠吃。在山上飲生水忌直接飲用,須先打草標,以示殺死病鬼。忌動他人放於路邊的衣物,以免傳染麻風病。
忌孩子在家中亂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頭頂,否則孩子長不高。禁忌婦女與長輩同坐一條長凳。苗族的禁忌,據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
2.產忌:產婦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誤入者,出門時須洗腳,並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將產婦的奶水「踩干」。產婦忌吃老母黃牛肉、母豬肉、公雞肉、小魚、蔬菜、辣椒等。有些苗族地區,忌孕婦與孕婦會面,亦忌去別的產婦家,否則會被認為延長產期。
3.農事禁忌: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裡送糞歸來時忌見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時若見秧田有魚時忌說魚,否則魚會吃秧根。有些村寨,收獲小米時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問及,忌說「不要了」,要說「它們未長大」,否則以後小米因傷心而拒絕再長。
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聽到前來糟蹋莊稼,只能以「他們父子」來代稱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後,凡遇戊日忌動土挑水。
4.喪葬禁忌:有些苗族地區,忌男性死於白天,女性死於夜晚,認為時辰不對,死者須再要一異性死者相伴。故死時不適,喪家常請巫師念咒「改」,同時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
忌棺內放鐵、銅等非銀金屬及棉花和塗有桐油之物,以為如是死者在回東方的路上買不了水喝,鐵、銅還會折騰死人。在些苗族地區,村寨死人當天,可以勞動,但忌下田。是日,同村人忌挑柴回家,否則挑柴者會有災難。停柩期間,家屬忌吃蔬菜。入葬後1月內,家中任何東西不得出賣或借人。
節日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苗族傳統節慶按功能含義分為:
1、農事活動節慶;
2、質交流節慶;
3、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慶;
4、祭祀性節慶;
5、紀念性、慶賀性節慶。
語言,文字
苗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有部分苗族操漢語、侗語、瑤語、布依語、壯語等其他民族語言。苗語的方言、次方言和土語盡管存在著一些差異,但相通部分仍佔60%以上。
宗教信仰
苗族很早就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它包括自然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
建築
苗家人喜歡木製建築,一般為三層構建,第一層一般為了解決斜坡地勢不平的問題,所以一般為半邊屋,堆放雜物或者圈養牲畜,第二層為正房,第三層為糧倉,有的人家專門在第三層設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麗,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關系。
(3)松桃縣風俗擴展資料:
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於中國的黔、湘、鄂、川、滇、桂、瓊等省區,以及東南亞的寮國、越南、泰國等國家和地區。
根據歷史文獻記載和苗族口碑資料,苗族先民最先居住於黃河中下游地區,其祖先是蚩尤,「三苗」時代又遷移至江漢平原,後又因戰爭等原因,逐漸向南、向西大遷徙,進入西南山區和雲貴高原。自明、清以後,有一部分苗族移居東南亞各國,近代又從這些地方遠徙歐美。
從中國苗族的分布情況看,其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從人數上看,聚居的人多,散居的人少 。
4、苗族的風俗節日
苗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
1、苗年:主要盛行在貴州,廣西兩省苗族聚居區。分別為農歷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龍)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苗年前後歷時九天,這是苗族人民民間最隆重的節日。
2、春節:是我國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共同歡渡的節日,在我國黔東南的苗族把春節叫「漢年」與傳統的「苗年」共存,那些不過苗年的苗族地區,主要還是過春節。
3、龍船節::是苗族水面劃船比賽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在貴州台江,施秉兩縣的清水,巴拉河兩岸。時間為每年的農歷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這五天。
4、四月八:每年農歷四月初八是貴州黃平,松桃,湖南湘西等地苗族為紀念苗族英雄亞宜的傳統節日。
5、吃新節:是每年農歷六,七月間稻穀抽穗時,苗族家家戶戶在午日或辰日聚會歡渡「吃新節」。各地過節的時間不一,節期一般為2天~5天。「吃新節」是苗族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日。
6、蘆笙節:是貴州舟溪一帶苗族祭祀祖先,慶祝豐收的節日,一般在農歷正月,二月或三月或七月舉行,持續四~五天時間。
7、花山節:又名「踩花山」,「踩花場」,「踩場」,「踩山」等,流行於貴州西北,四川南,雲南東南部的苗族地區,此節因苗族的住地不同,所以過山節的日期和名稱也不一樣。
8、趕秋節:每年的立秋之日,時間一天。這一天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寨山場,唱歌跳舞,尋求伴侶好不熱鬧。
9、踩鼓節:是苗族青年男女,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笫一個豬場天,自動聚地在當地規定的歌場上踩鼓。
10、祭尤節:此節時間為農歷10月的笫二個牛場天。祭尤節是苗族的古老傳統節日。
5、苗族民風民俗資料
苗族民風民俗資料
苗族是我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長期的歷史發展歷程中,苗族在服飾、節慶、婚嫁、喪葬、娛樂、禮節、禁忌、飲食等方面演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本文特意為大家收集整理了苗族民風民俗資料,供大家學習參考!
一、服 飾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飾,男女不同很小,一律是色彩斑瀾;上身穿花衣,下著百褶裙,頭蓄長發,包赭色花帕,腳著船形花鞋,佩以各種銀飾。
清代雍正年間改土歸流,政府指令服飾宜分男女之後,變化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換上漢人服裝。如今天的永順、龍山等縣的苗族,其服飾與漢族已無別離。但在花垣、保靖、鳳凰、吉首、古丈、瀘溪等縣境內,苗族的服飾尚有特色。
苗族男子的衣飾較為簡單;頭纏布帕,身穿對襟衣,衣袖長而小,褲簡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腳。頭帕有青帕和花帕兩種,帕長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纏戴時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顏色有花格、全青、全藍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為七顆。有的青年男子,為使人欣羨本身的富有和豪爽,穿衣多到七件。最外層的衣服只扣最下邊的一對紐扣,第二層衣服扣下面兩對紐扣。。。。。以此類推,一直到扣完最里層的七對紐扣為止。這樣,層層新衣全能由外看出,別有一種情趣。
與苗族男子的簡單衣著相反,苗族婦女的服飾十分精美復雜。
頭帕:苗族婦女的頭帕,因地而異。鳳凰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多加包短帕一珙,長三尺多,由額頭包至腦後,連耳朵都包在內面。花垣等縣境內的苗族婦女喜用黑帕(父母去世者戴白帕),折疊整齊,包得平平正正,不偏不斜,末挽一道,恰齊額眉。吉首縣境內的苗族婦女頭帕較雜,與鳳凰縣相接的地區包花帕,與花垣縣相鄰的地區包黑帕。瀘溪、古丈和吉首東部地區的苗族婦女則包白色頭帕。帕上綉有四對青色花蝶,樸素美觀,獨具風韻。所謂"頭上帕子四個角,四個角上綉飛蛾",說的就是這種白帕。
首飾:苗族婦女的首飾,造型精美,種類繁多。以製作的原材料分,有金飾、銀飾、銅飾、鋁飾、玉飾等,而以銀飾最為普遍。從佩戴的部位分:有銀帽、銀盆、鳳冠、蘇山耳環、項圈、手鐲、戒指、牙簽、扣絆等,而以手鐲和戒指必需常戴。從造型上分,僅耳環一項,就有瓜子吊耳環、石榴耳環、梅花針耳環、圈圈耳環、龍頭耳環、梅花吊瓜子耳環、耙粑耳環、龍頭瓜子吊耳環等等。
衣褲及其他:苗族婦女的衣服,過腰大而長,衣袖大而短,沒有衣領。袖口之大,約在一尺以上。胸前及袖口,習慣要滾邊、綉花或縷紗,並要加上欄桿花瓣於其問。有的還需在開岔和放擺前後兩面的邊沿刺綉挖雲鉤。衣服式樣一律是滿襟,無對襟式。製作一套苗族婦女的衣褲,縫工、綉工精緻的,需工日數十。褲子較短,褲腳較大。褲筒邊沿的滾邊、綉花或數紗與衣服相同。禮裙長而寬,下腳沿邊滿綉花紋,並滾欄桿及大小花瓣,五光十色,焯耀眩目。鞋子滿綉花,頭尖口大,後跟上耳,以便穿著。
新中國成立後,在一些苗漢雜居地區,苗族服飾受漢族的影響較大,一些青年已改著漢裝。
二、節 慶
苗族的節慶較多,活動規模大。以湘西苗族為例,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有:
1.趕年場。農歷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熱心的是趕年場,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約定。趕年場。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著節日盛裝,互相邀約,成群結隊去趕場。年場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異常熱鬧。人們不但可以進行物資交流,還可以參與或觀看打鞦韆、舞獅子、玩龍燈、上刀梯等活動,青年男女也多利用這種機會,物*侶,談情說愛。歌郎歌娘更是大顯身手,三五結伴,說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盤根,或祝賀,或敘述傳統故事,或即興演唱新詞。唱的人愈唱興致愈高,聽的人愈聽精神愈振。即使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年場也要如期舉行。
2.三月三。這是湘西苗族的傳統歌舞節。這一天,苗族人民自動集中到約定的歌場上,參與對歌、聽歌、跳舞、觀舞,盡情歡樂。
3.趕清明。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節,又稱"清明歌會"。相傳,因苗族多散居在偏僻的崇山峻嶺之中,一切日常用品都必需到比較遠的漢區趕場交換,經常被騙*。所以,苗族人民便相約以清明節這一天作為本身的場期,互相交換物資,同時會見親友。這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清明歌會"了。
清明歌會均有傳統的中心會場。吉首市東部的苗族人民趕清明,其中心會場每年都在丹青的清明場上。到時,苗族歌手以手托腮,引吭高歌,你唱我和,喜氣洋洋。有的唱到夜幕降臨仍不肯散會,一直唱到通宵達旦。
4.看龍場。每年從農歷三月穀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龍El,習慣稱做看頭龍後十二天又輪轉到辰日,再逢看龍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踴躍參與。若在這天幹了農活,就屬於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對於"看龍"的事,非常重視。
5.四月八。"四月八"是鳳凰縣落潮井鄉一個小山頭的名稱。傳說古代有一個名叫"亞宜"的苗族首領,領導苗民向統治者進行斗爭。他曾組織各寨苗族頭人在現在的"喝血坳"地方喝雞血,發誓共同聯合,戰斗到底。並約定四月八日在某山頭聚眾起義。起義後,義軍連連獲勝,一直打到了四川、貴州。第二年的四月八日,亞宜不辛戰死在貴陽市的噴水池四周。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便於每年的四月八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追思亞宜的業績,為戰死者掃墓。清代乾嘉苗民起義後,統治者禁止湘西苗族人民舉行這一活動,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個 極其有意義的傳統節日。解放後經國家民委批准,將"四月八"定為苗族統一的節日。
6.六月六。這是遠古遺俗,是苗族人民紀念六個男女祖先,希望本身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後代的祭祖活動。每年的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鳳凰縣落潮井一帶的苗族人民都要在勾良山上舉行盛大歌會。鄰近的花垣、吉首等縣和貴州的松桃、銅仁等地的苗族人民也都前來參與。到會人數經常達兩三萬人之多。
7.七月七。這是苗族的傳統鼓會,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帶最為流行。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著一新,歡聚鼓場,擊節敲鼓,翩翩起舞,縱情歡樂。
8.趕秋。趕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慶節日之一。每年的"立秋"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農活,身穿節日盛裝,邀友結伴,興高彩烈地從四面八方湧向秋場,參與或觀看各種文娛活動。傳統的秋場有吉首縣的矮寨場、花垣縣的麻栗場、鳳凰縣的勾良山、瀘溪縣的潭溪和梁家潭等地。這一天,秋場上人群摩肩擦踵,附近山坡,人影晃動,花團錦簇,歌音裊裊,笑語盈盈,十分熱鬧。
趕秋的由來,有的說是趕"立秋日",有的說是"趕鞦韆"。相傳很久以前,苗寨有個名叫巴貴。達惹的青年,為人正直,英武善射,深受眾人仰慕。一天,他外出狩獵,見一山鷹從空中掠過,便唾手拉弓,一箭射中了那隻山鷹,同時墜下了一隻花鞋。這只花鞋,綉工極為精巧,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聰明美麗的苗家姑娘之手。巴貴達惹決意要找到這只花鞋的主人,在鄉親的幫忙下,他設計、製造了一種可以同時坐八個人的風車形鞦韆,取名"八人秋"。立秋這天,他邀約遠近村寨的男女前來打秋取樂。打鞦韆本是苗族姑娘最喜愛的活動,巴貴達惹想,那個做花鞋的姑娘,必然會來。果然,巴貴達惹的願望實現了。在秋場上,他找到那隻花鞋的主人--美麗的姑娘七娘。他倆通過對唱苗歌而建立感情,結成伉儷,生活十分美滿。從那之後,人們沿襲此例,一年一度地舉行這種活動,擇配佳偶,形成"趕秋"盛會。
9.櫻桃會。苗山多櫻桃樹,每當春季櫻桃成熟之時,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約聚會在櫻桃林中唱和山歌,進行社交活動。此種活動,苗語叫做"柳比娃",用漢語直譯的意思是"摘櫻桃"。以花垣縣和保靖縣一些苗寨最為盛行。
10.跳香會。跳香會流行於吉首、古丈、瀘溪和沅陵一帶,舉行此會時,以跳舞為主,兼及其它游藝活動。
三、苗族文化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又多姿多彩的民族,自稱"木"、"蒙"、"達木"、"達吉"。他稱有幾種情況,一是以服飾顏色而稱"紅苗"、"花苗"、"白苗"、"黑苗"等;二是以住地或種植的作物而稱"高地苗"、"八寨苗"、"栽姜苗"等;三是舊時代統治者對他們的侮稱,如"生苗"、"熟苗"、"麻布苗"等。新中國成立後統稱"苗族"。廣西的苗族佔全國苗族人口5.5%,占廣西人口1%,在廣西各族人口中排在漢、壯、瑤族之後位居第四。全國苗族的主要分 布地在貴州和湖南,廣西的苗族主要居住在與湖南、貴州、雲南接界的廣西北部、西北 部和西部的山區。苗族最大的.特點是盛產各種木材和土特產,保持燦爛古樸的民族傳統文化。
苗族有豐富的民間文學。由於數千年來沒有文字,這種文學僅能以口頭進行創作、演出和承傳,因此口頭文學就成了苗族文學最普遍的體現形式,其數量浩如煙海。在眾多的口頭文學中,又有詩歌、故事、寓言、謎語、笑話、順口溜等形式。
苗族詩歌講求音韻,有五言體、七言體、長短句。語言簡練和諧、勻稱,通谷易懂,能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具有很強的藝術傳染力,是苗族民間文學的最重要體現形式,使用范圍極廣。如至親摯友迎來送往,男女間談情說愛,甚至做媒說親,調解糾紛,制訂鄉規民約,教育子女,敘述家譜、家規,有時也用詩歌表達。勞動時也用詩歌來助興,勞動之餘又借詩歌來消除疲勞。
創世歌:是一種很古老的神話故事歌,主要是敘述天地日月的起源,萬物的產生。這類歌有《開天闢地歌》、《萬物起源歌》等。
祖先歌:主要敘述人類的產生,民族的來源和遷徙,如《人類起源歌》、《洪水滔天》等。這類歌主題思想積極進取,在相當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真實的歷史,有史料研究價值。
婚姻歌:反映了苗族由氏族內婚到氏族外婚,由母系制到父系制的演變歷程,是研究婚姻史不可多得的材料。其中較著名的有各地普遍流傳的《兄妹成婚》,黔東南的《開親歌》、《男婦出嫁》、《換嫁歌》(女子換男子出嫁),黔北遵義地區的《接女婿》、《送親歌》等。
遷徙歌:在苗族中大量存在。各地苗族都有本身的遷徙史,因而都有本身的遷徙歌。其中著名的有黔東南的《跋山涉水》,松桃、銅仁地區的《修相修瑪》,黔西北的《楊魯話》,貴陽地區的《格羅格桑》等。松桃和黔東南的遷徙歌,反映場面宏大,表述了人與人和人與自然斗爭的激烈情況。是一部英雄的史詩,對研究苗族歷史很有價值。
理歌、議榔詞:反映了苗族古代社會組織情況,主要是敘述各種社會倫理、行為規范,規勸人們去惡從善。
生產勞動歌:各地都有。其中以黔東南的最為完整,如《刺綉歌》、《種棉歌》、《紡紗織布歌》、《蠟染歌》、《造酒歌》、《造船歌》等。主題思想積極,多是勉勵人們努力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作品。
苦歌:是敘述階級*和民族*的詩歌。有控訴土司*的,有控訴地主惡霸的,也有許多是怒斥官府的。
起義斗爭歌:又稱反歌,多是控訴舊*和傳頌人民的反抗斗爭。如黔東南的,張秀眉之歌》、黔南的《柳天成》、黔西北的《陶新春》,都很有代表性。這類歌情調激昂,富於戰斗精神。
情歌: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時所唱的歌。用詞含蓄優美,富於抒情。有表白式、問答式等,多是托物言情。
由於沒有文字,苗族的書面文學,在歷史上多用漢文來創作,數量微乎其微。在建國前僅湖南、川東一帶發現較多。近年來,貴州也陸續發現了一些苗族文人詩文。清康熙年間,今道真縣小里梅江貢生張應遷、張應松、張懿德、張滿德,一族四人皆有文譽,共著有《蔭語山房詩稿》。錦屏縣亮江鄉也發現了清代苗族文人龍紹訥的詩文,其中1878年刊印的《亮川集》四卷,收集了作者主要詩詞和雜文。內容多是描寫苗鄉侗寨的風土人情,有濃烈的鄉土風味。民國年間雷山縣著名的苗族學者梁聚五也寫了一些詩文。他的政論文充滿了被*民族的感情,披露了少數民族政治上的無權和經濟上的盆困狀況。建國後,在黨和政府的關切培養下,苗族開始有了本身的書面文學創作步隊,涌現了一批苗族作家,他們的著作有許多在國內獲獎,有的被翻譯介紹到國外,受到好評。在民間文學的研究、搜集、整理、翻譯、出版方面,也有一批本身的人才,並取得了許多成就。
樂器
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樂器,古代在所有苗族中都很盛行。近代以來,除湘鄂川黔四省邊區苗族已完全失傳外,其餘各地苗族仍普遍使用。蘆笙曲調也是苗族音樂中最有代表性的曲調,且往往因地而異。傳統曲調有舞曲、代歌曲、問訊曲、祭祀曲等幾種,每種又有若干曲牌。舞曲的節奏較輕快,給人以明顯的抑揚頓挫之感。代歌曲曲調柔和婉轉,帶有尾聲。問訊曲曲調緩款,節奏明朗。
除蘆笙外,還有嗩吶、芒筒、琴、簫、笛、鑼、鼓。嗩吶各地都普遍使用,並配有大號和皮鼓。在松桃、銅仁、思南地區,嗩吶使用較廣,是這一帶苗族代表性的樂器,節日、喜慶時多喜吹奏,有三十多個曲牌,其它地區主要是辦喪事吹奏喪歌時使用。芒筒,流行於雷山、丹寨等縣,其構造是用獨管安上銅簧,穿入竹筒即成。大的用樹干挖空而成,長約六尺,直徑約六七寸,小的用二三尺長、直徑約三四寸的竹筒做成,吹奏起來起到低沉音響作用。簫、笛、系用單枝小竹做成,一般只有五音。銅鼓,除松桃、銅仁、思南等地已不用外,其它地區仍然使用,以雷山、台江、麻江、平塘等縣為多。琴,在苗族中不普遍,只威寧、台江有月琴,丹寨地區有古瓢琴。貴州西部還有竹製的口琴,長約三寸。鑼、鼓,各地普遍有,大小不一,多在節日時使用。
舞蹈
蘆笙舞:是除銅仁地區以外全省苗族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節目,歷史悠久,北宋時已進入朝廷演出。大的隊形主要有兩排一字形和圓形兩種。由數十名青年男子在前吹笙引導,數十名至百餘青年婦女踏著蘆笙拍節,跟隨於後,進三步退一步,圍繞場地循序而進。
音樂
苗族音樂,有民歌曲調、蘆笙曲調、嗩吶曲調和簫琴曲調等,其中最普遍的是民歌曲調和蘆笙曲調。
史歌:多為中老年人演唱,帶有朗誦形式,往往是唱一段,道白一段。歌詞也很長,少的有幾十行幾百行,多的千行萬行以上。如《開天闢地歌》、《祖先遷徙歌》、《婚姻根源歌》、《理歌》等等。史歌以黔東南的最完整,也最有代表性,其曲調渾朴,拍節分明,矯健剛勁。
情歌:是民歌的一種,為青年男女所唱。曲調很多,旋律柔和優美,調意富於抒情,一般是低聲對唱。有些地方如六枝、晴隆的苗族情歌,還具有高吭豪邁的特點。
飛歌:以其唱腔高吭、聲調宏亮而得名。一般是青年男女交際時對唱。也有的是勞動之餘,為表達心情愉快,即興獨唱,也有多人合唱。聽者雖相隔數百米,也能把歌詞聽得分明。這類歌以黔東南地區最為著名。
喪歌:是對老年人正常死亡的一種悼曲。曲調悲戚,詞意凄楚。歌者唱到悲慟時,經常聲淚俱下,聽者往往淚如泉涌。黔東南、黔中南、黔西北、黔北等地苗族均有。六盤水苗族的悼歌曲調更為著名。
苗族音樂曲調大多是秉承傳統唱法,著名歌手的主要成就不在於曲調的更新,而在於歌詞的創作修飾與提高,所以曲調的變化很少。各地都有著名的歌師。已故的黔東南雷山縣苗族歌手唐德海,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熟練地把握了苗族傳統的古歌和民歌的唱法,能唱好幾種民歌曲調。他創作的歌詞有數千首,其中僅苗漢對照新歌就有1300多首。
;
6、苗族有哪些習俗,節日,飲食,服裝?
一、苗族的飲食習俗
1、黔東南、湘西、海南島和廣西融水的苗族,主食大米,也有玉米、紅薯、小米等雜糧。
2、黔西北,川南,滇東北的苗族,則以玉米、土豆、蕎子、燕麥等主食。黔東南地區的苗族把糯米飯和蔬菜一起封存壇內,一、二個月後再取食的醅菜,是一種特具風味的酸腌菜。
3、苗族飲酒十分普遍,凡遇婚喪、節日或親友來訪,都用酒招待賓客。
4、苗族的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二、苗族的禁忌習俗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禁忌。
1、在苗家做客,切記不能去夾雞頭和雞肝吃,按苗族傳統的禮節,雞頭是要敬給老人的。客人一般也不能夾雞雜和雞腿,雞雜要敬老年的婦女,雞腿則是留給年紀小的小孩。
2、遇苗家門上懸掛或插在門邊的草結、樹枝時,不要冒然就進去了,這是苗家人豬牛生產或是請巫師來做法事,謝絕外人進入家門的做法。
3、苗族禁殺狗、打狗,不吃狗肉。
三、苗族的服飾
苗族的服飾在各地各有其特點。
1、男子服飾。
黔西北、滇東北的苗族男子穿帶有花紋的麻布衣服,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
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對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長褲,束大腰帶,頭纏青色長巾,冬天腳上多纏裹綁腿。
2、女子服飾。
各地區的苗族婦女服飾差異較大,式樣約幾十種之多,但大多數地區婦女穿大領對襟短衣和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長及腳面,有的短至腿根,僅七、八寸長。
四、苗族的節日
1、踩花節
踩花山是境內苗族人民的盛大傳統節日,一般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初三、初六這幾天舉辦。凡有苗族居住的各縣,這幾天都要立花桿,舉行隆重的踩花山活動。
2、打背節
打背節流行於境內富寧縣的部分地區,於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這幾天舉行,是苗族男女青年的節日。
(6)松桃縣風俗擴展資料:
苗族習俗來由
1、飲食口味來由
酸辣二味是苗族生活中不可缺少之物。過去,由於山區缺少食鹽,因此很多苗族人民終年淡食,只能以酸辣調味,日久形成習慣。
2、語言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湘西、黔東和川黔滇三大方言。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3、文字來由
傳說苗族古代曾有文字,與漢字可能同源,後來失傳,這些傳說如今已難以考證。20世紀初,一些苗族知識分子為發展苗族文化教育,創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創制的方塊苗文、石啟貴創制的速記苗文,貴州松桃龍紹華運用國際音標編制的苗文課本,等等。
網路-苗族
7、家鄉有哪些端午節的風俗習慣是你最喜歡的?
「賽龍舟」和「搶鴨子」是我最喜歡的端午節家鄉習俗。
我的家鄉位於貴州省東北部「松桃苗族自治縣」,地處貴州、重慶和湖南的交界處。也許大家對「松桃」這個地名比較陌生,但是提到「邊城」也許大家會有所耳聞,從「邊城」開車約1小時就可以到達我的家鄉。
每年端午節,松江上都會舉辦隆重的「賽龍舟」活動,屆時會有很多不同村鎮的隊伍前來參賽,松江兩旁也會擠滿前來看熱鬧的人,整個場面可以用人聲鼎沸來形容。
記得小的時候,奶奶給我講過關於「賽龍舟」這個習俗的來歷,不同於紀念屈原,這個習俗來自於「故亞」的傳說。
故亞是一位善良勇敢的苗族老伯,他斬殺禍害族人的惡龍、營救年輕的後生,最終族人過上了安穩的生活,他卻因與惡龍搏鬥受傷過重而犧牲。因為他的這一壯舉感動了族人,大家為了紀念他更是為了弘揚舍己為人的精神,特意在每年的端午節開展起「賽龍舟」的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所有參賽的隊伍在比賽前的一個月就開始著手准備起來,他們白天奮戰在各自的崗位上,晚上集結在一起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體能、耐力、協作等不同項目的訓練,所有的汗水都為了能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而流。
來到正日子,各只隊伍會帶著自己准備的龍舟來參賽,霸氣的龍頭、色彩絢麗的龍身、高高翹起的龍尾,讓整個龍舟看起來那麼的神氣威武。龍舟下水後各支隊伍按照編號齊頭排好,參賽隊員們則是彎腰低頭肌肉緊綳,手中緊握船槳,靜待發出。隨著信號槍的發射,一條條飛龍貼著水面沖出起始線。坐在最前面的鼓手揚手揮錘,有節奏地敲打著鼓面,不絕於耳的「咚咚」聲頓時響徹松江上空,節奏有力的給隊員加油打氣,讓他們心往一起擰,勁往一起使。開始還是齊頭並進的幾條龍舟很快就拉開了差距,劃在前的龍舟極力沖刺,落在後面的龍舟奮力追趕,兩岸的觀眾也在用力吶喊為各自心中的冠軍助威。百隻船槳把平日里平靜的松江水翻得浪花四起,千萬觀眾把平日里安靜的縣城鬧得沸沸揚揚,江上和江岸的熱情遙相呼應,作為看客的我激動的心情被瞬間燃起。
待比賽分出高下,名次各歸其隊,第二波小高潮就開始了—「搶鴨子」活動。家鄉的族人認為鴨子代表著幸運和吉祥,誰抓鴨子抓得多,誰以後的生活就會好運連連,抓到的鴨子也可以作為戰利品帶回家。
隨著幾十隻鴨子被工作人員從高台拋入松江,早已在岸邊急不可耐的精壯小伙們如下餃子般紛紛躍入水中,沖著驚魂未定的鴨子們猛沖過去,鴨子為了不被抓住,各個撲棱著翅膀四散奔逃。這邊小夥子在水中身姿靈巧,用智慧和體力與鴨子周旋,那邊已經抓到鴨子的小夥子把自己的戰利品高高舉起,與看客分享快樂。
無論是「賽龍舟」還是「搶鴨子」都能夠讓我感受到家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以及濃濃的生活氣息,每當腦海里浮現出當時的畫面,遠在他鄉的我總能被這剪不斷的鄉情所溫暖。
8、銅仁松桃女方結婚男方要出錢嗎?
一、2020年貴州彩禮一般給多少
1、貴陽
市區內的彩禮一般在10-15萬元之間,還會另外購買結婚三金,縣城、農村的彩禮經過整治後數額與市內相仿。
2、安順
彩禮一般在4-10萬元之間,根據家庭情況調節具體彩禮數額。
3、六盤水
六盤水煤老闆比較多,家境比較好的都會給十幾萬,普通家庭的彩禮數額是4.8-8.8萬元之間。
4、銅仁
5-10萬是比較受認可的財力數額,也有很多家庭比較好的出15萬以上的彩禮。
5、黔南
黔南的彩禮經過整治後有所降低,不過也在5-10萬之間。而且這里的結婚風俗比較多,對於傳統彩禮物品的置辦要認真對待。
6、遵義
一般情況下都是8-10萬元,根據男方的經濟能力有所調節。
二、貴州人結婚彩禮多少錢
貴州的網友這樣說:
@木吉**
其實彩禮這東西該給,但只是應個景,是個習俗,給個萬兒八千的是個意思就行了,那些獅子大開口動輒10萬8萬的都是些想錢想瘋了的!
@『華**
我愛人家裡當初要了十萬,最後給了不到5W,但是五金加起來大概有6W多,後來都差不多陪回來了,一樣的。
@雙子**
很多人要彩禮只是個意思,然後再添點當嫁妝。我結婚的時候老公去提親就拿了8瓶酒6條煙而已。問我家要好多彩禮好准備現金,我爸爸說太麻煩了,拿來拿去的何必咯,直接給了我6萬買東西,就不走這些過場了。
@54750**
本人結婚彩禮六萬八,這邊的彩禮一般都是擺禮(訂婚)以後就給你倆的,所以就是走個形式,屬於你的心意,你要是真的讓老人安心,對你媳婦好就行了,老人不圖啥,要是有時間多來看看老人,買點衣服水果的,他們也會很高興的。
@裸奔的**
主要是看女方家怎麼說,女方家說不要禮金也行,這你一定要放在心上了!這說明女方家人不看重錢是很希望女兒嫁個好人 ,生活過得好。如果你想表示誠意,盡孝道,最好是去她家辦個酒席,酒席很簡單,就是請街坊鄰居親戚朋友聚聚,主要是讓她父母放心把女兒光明正大放心的交給你,彩禮隨便你,一般5—6萬也就行了,表示下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