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德化美湖嫁妝

德化美湖嫁妝

發布時間: 2022-10-31 03:34:07

1、美湖鄉的自然資源

美湖鎮是德化重要的礦藏基地之一,境內礦藏資源豐富。鐵礦石主要分布在陽山、斜山、美湖等村,儲蓄量在1億噸以上,品位高、含鐵量多數在50%以上,是福建省第二大鐵礦儲藏地,開采歷史悠久,宋代就進行開采冶煉,歷代延續不斷,境內以陽山鐵礦、鑫陽礦業、陽春礦業為龍頭的鐵礦石生產基地,年加工精鐵礦粉60萬噸,是全省鋼鐵原材料基地之一;冶煉業、鑄造業較為發達,生產抗耐磨材料、生鐵、硅鐵、錳鐵等產品外銷;還有高嶺土礦和石灰石礦,高嶺土質量優、儲量大,是德化名瓷生產原料的重要基地。此外,還有煤炭、鉛、鋅、鎢、石英石等礦藏待開發。

2、泉州風俗傳統文化是什麼?

一、方言文化

泉州市通行閩南話,屬於泉州音。泉州方言的形成,跟晉唐、五代十國時期中原漢人大批南下入閩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還保留著古漢語語音、詞彙的許多特點,猶如古漢語的"活化石"。泉州方言由於受臨近地區方言的影響,新派和老派,市區和郊區在說話上存在用詞和腔調有差別。

短語/俗語:豬公一公豬,塗沙一泥沙,天烏一天黑,熏斗一煙斗,鼎蓋一鍋蓋,汝一你,伊一他,走一跑,歷日一日歷,人客一客人等。

二、節日文化

泉州民俗古樸,除了具有傳統和地方習慣互相結合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元節、中秋節、冬至等傳統節日。

還有隨著泉州市各區人民生活習慣及社會發展而形成的旅遊節慶活動,如二月的永春北溪文苑桃花節、三月的德化美湖鄉小湖村樟樹王節、六月的鯉城關帝文化節、永春魁星文化旅遊節等,節日文化可謂絢爛多彩兼具地方特色。

三、嫁娶文化

現代泉州結婚習俗:新娘新郎「上頭」、哭緣、挑花擔、跨米篩火爐去邪、新娘撐紅傘「進男方家房」、敬雙親「烏糖茶」、洞房飲「合歡茶」、探房等。

現代泉州市結婚流程:探家風→談聘金和衫褲錢、系紅包→找日子,送日頭→擔盤,上頭,舉行結婚典禮→回娘家,請女婿,請親家。


四、飲食文化

泉州人的飲食文化主要形成於唐宋時期,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輔以甘薯(地瓜)、麥類,有早茶晚酒的飲食習俗。由於泉州地區依山傍海,物產富饒,副食佐餐種類繁多,比如鮮蔬菜、腌漬菜、豆製品、水產品海鮮、肉蛋類等。

五、喪葬文化

舊時泉州素重「慎終追遠」,崇拜祖先,喪葬禮俗悉循古禮,沿習官儀,喪禮隆重侈靡,故有「要吃要穿在蘇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之俗諺。

泉州喪葬流程:發喪(報喪、收殮、點腳尾燭)、入殮(上水、辭生祭)、開吊(做功德)、殯葬(土葬、火葬)、服喪(禮盡三年)、禁忌(報喪者不得進入人家大門、春節拜年,不得向居喪人家道賀「恭喜」等。)

3、德化有哪些鄉鎮

德化縣下轄10鎮、8鄉:潯中鎮、龍潯鎮、三班鎮、龍門灘鎮、雷峰鎮、南埕鎮、水口鎮、赤水鎮、葛坑鎮、上涌鎮、蓋德鎮、楊梅鄉、湯頭鄉、桂陽鄉、國寶鄉、美湖鎮、大銘鄉、春美鄉。

1、潯中鎮

潯中鎮位於福建省德化縣南部,為德化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與龍潯鎮隔滻溪相望,東南連三班鎮,東與龍門灘鎮接壤,北接國寶鄉,東北緊挨雷峰鎮,西邊毗鄰蓋德鎮。素有「德化瓷都」,」潯中瓷鄉「之美譽。

2、龍潯鎮

龍潯鎮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城關滻溪南部,土地總面積40.43平方公里,轄6個村、8個社區,總人口11萬多人(其中戶籍人口5萬多人),鎮黨委下設1個企業黨委、1個黨總支和64個黨支部,現有黨員1315名,是德化縣政治、經濟、文化、信息中心。

3、三班鎮

三班鎮位於德化縣南端,與永春縣接壤。全鎮土地面積56.27平方公里,屬低山丘陵地帶,地勢南北高,中部低,海拔1079米的天馬山和700多米的觀音岐分別橫卧境內南北部。

4、桂陽鄉

桂陽鄉位於德化縣北部,鄉人民政府所在地——桂陽村,距離縣城68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122.69平方公里,共73個自然村。轄9個村民委員會,設69個村民小組。1999年末全鄉總人口8192人,均為漢族。

5、大銘鄉

大銘鄉位於德化縣西部,閩南遊覽名勝九仙山的西側。鄉人民政府駐大銘村,海拔820米,距縣城35公里。全鄉土地總面積76.4平方公里,下轄大銘、聯春、金黃、上徐、瓊英、瓊山、瓊溪7個行政村,共有50個自然村落,53個村民小組。

4、記憶深處作文的一處美景怎麼寫600字

記憶深處的一處美景
藍藍 溪水,清清戴雲山,清新的空氣,神奇的山水景觀,源遠流長的陶瓷文化。走進德化,就像走進了一座藝術宮殿。  
 德化的桃仙溪竹伐漂流,石龍溪的皮伐艇漂流,岱仙觀瀑,瓷都賞瓷等都反映了德化的風土人情和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  
 德化的山,雲峰峻偉,雄險奇艷,充滿陽剛之氣。德化的水,流清 澈,多姿多采,有陰柔之美。德化的山因人文而充滿靈氣。山水,人文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魅力的人文,生態景觀。  
 德化境內的戴雲山,主峰高1856米,被稱為「閩南屋脊」。戴雲山高逼雲霄,綿延千里,氣勢磅礴。春天,山上百花奼紫嫣紅,五彩繽紛;夏季,山上樹木舞影婆裟,清涼的風使人心曠神怡;金秋,山上林木盛裝迎賓,紅樹黃花,漫天飛舞,多情的風,使人樂而忘返;瑞冬,山上雪花飛舞,銀裝素裹。  
 石牛山素以峰險,石怪,樹奇,洞幽而聞名。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的岱仙瀑布就在石牛山腳下。山因水而壯美,水因山而聞名。  
 德化的山,氣勢磅礴,各俱風采。瓷都的水又有另一番韻味。  
 龍門灘景色怡人,靜謐和諧。泛舟河上,既能欣賞美麗的山光水色,又能品泛舟垂釣之樂趣,既能領略「高峽出平湖」的氣勢,還能體會人與自然融洽相處之感,這真是一個休閑,療養的勝地啊!  
 石龍溪水流湍急時如飛珠濺玉,平緩時如銀湖白波,溪水清澈見低,波光瀲灧。原始森林,藍天白雲,險峰奇石,盡在清澈見底的溪流的映襯之中。河上之景與河中之水相互映襯,更凸顯出一份奇麗。  
 除了以上這些,德化還有美湖的千年古樟樹,西天寺的世外桃源,古寨古堡里的刀光劍影,身臨其境,讓你流連忘返。  
 瓷都不僅有其獨特的生態景觀,還有其悠久的歷史。  
 德化是中國歷史上三大古瓷都之一,陶瓷文化最俱魅力。境內宋,元,明,清的古窯址星羅棋布,其中的屈斗宮古窯址更是名揚天下,現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保護單為。  
 德化瓷都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精湛的質量與獨特的風格,及其在中國陶瓷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都是令人心生感慨,嘆為觀止而不可及,使得中外學者爭相考證論述。  
 德化因陶瓷而美麗,陶瓷因德化而美麗。千年古都正在發光發亮,她在呼喚著世界

5、請教德化本地人,從德化美湖鄉下姚村的汽車到泉州的公共汽車有幾班,車費多少,

首先上姚不是美湖鄉,是下洋鎮,你可以來陽山坐到德化的車。我知道中午12點有一趟。早上也有一趟,下午三點也有一趟。到德化就有很多車去泉州的。你也可以坐拼車到動車站。德化沒有直接到動車站的班車。

6、關於娶泉州德化女孩的一些問題

我不是德州人,看到這個問題,我想回答你的問題,不管是哪方置辦嫁妝肯定是你們兩人用,你可以和你爸、媽去你女朋友家,談談這個,讓你爸媽把自己辦嫁妝這事說說,女方父母同意就ok啦!因為這事你爸媽說好點!

7、白族的文化

本主崇拜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白語叫「武增」,是「本境福主」的簡稱,意即「我的主人」。他們是白族村社的保護神,有的一村供奉一個本主,也有幾村供奉同一本主的情況。只要和白族村社有密切聯系的人和事物都可以成為本主,所以在本主神祇中既有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山川樹木、蟲魚鳥獸之神,也有佛道之神、儒家典範人物及民間傳說中的人物;既有王室、貴族,也有英雄、平民;既有白族人物,也有漢族和其他民族的人物。這充分體現了本主崇拜兼容並蓄的特點。每位本主都有自己的節日,就是本主廟會。在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節慶、重大事件都要到本主廟去獻祭,舉凡婚喪喜慶、疾病災害、出門遠行等,也要到本主廟祭祀,以祈求本主神的保佑。
此外,道教、基督教在白族群眾中也有一定影響。 白族的服飾有一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並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白族人崇尚白色,服飾款式各地略有不同,以白色衣服為尊貴。
秦漢至南北朝時期,白族先民以滇池為中心的滇僰人「頭飾羽翎」。在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器舞蹈圖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頂插長翎,上身裸露,下著獸皮羽毛帶狀裙。洱海地區,唐初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蠻,男女以氈皮為披,女子絁布為裙,男女赤腳。《雲南志》卷五雲:「東有白蠻,丈夫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婦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澤發。貴者以綾錦為裙襦」。「若子弟及四軍羅苴以下,則當額絡為髻,不得戴角;當頂撮髽髻,並披氈皮。俗皆跣足,唯頭囊特異耳。南詔以紅綾,其餘向下皆以皂綾絹。」「曹長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帶)」。「有超等殊功者,則得全披波羅皮(即虎皮)」。南詔王室及清平官、大將軍,已效漢服,上衣圓領寬袍大袖,下著寬褲緊腿,有靴。詔王頭囊為鍾鼎式,文官頭囊為黑色蓮花式,武官為虎頭式。

大理國白族服飾,王室及官員皆衣綾羅綢緞。元代,服色,「略本於漢」,「男人披氈椎髻,婦人不施粉,酥澤其發。以青紗分編繞首系,裹以攢頂黑巾。耳金環,象牙纏臂。衣綉方幅,以半細氈為上服」。
大理等中心地區男子一般纏白色或藍色包頭,上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下穿白色、藍色長褲。洱海東部白族男子則外套麂皮領褂,或皮質、綢緞領褂,腰系綉花兜肚,下穿藍色或黑色長褲。出門時,常背掛包,有的還佩掛長刀。
明清以來,白族服飾,一般說來,男子的服裝各地大體相同,婦女的服飾則各地有著差異。
女子服飾各地有所不同。大理一帶多用綉花布或彩色毛巾纏頭,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藍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右襯結紐處掛「三須」、「五須」銀飾,腰系綉花短圍腰,下穿藍色寬褲,足蹬綉花鞋。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於後或盤辮於頭,都纏以綉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在白族姑娘的頭飾上,蘊含著一個大家非常熟悉的詞語,它就是:風花雪月。解釋: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是洱海月。
婦女頭飾更是異彩紛呈:大理一帶未婚女子梳獨辮且盤在花頭帕外面,再纏上花絲帶等,左側垂著一束白絛穗;婚後發辮改為挽髻,盤在頭頂,外包紮染或蠟染的藍布帕,纏素色布條。鳳羽、鄧川、洱源的姑娘喜戴「鳳凰帕」;有的地方則頭包花毛巾或只將辮子盤頭上,再纏一束紅頭繩;有的地方頭飾為「一塊瓦」;有的地方頭上用多塊頭布相疊覆蓋,最外面的一塊布上綉白族人民喜歡的圖案。再外纏多種顏色的頭繩,格外美觀。婦女們都喜戴玉或銀手鐲、墜耳環。城鎮居民多穿漢族服裝,青年人愛著時裝。
壽鞋:雲南省洱源縣的鳳羽壩子里,白族姑娘、媳婦,從小就有學做壽鞋的習俗。不會做壽鞋的婦女,常被人們笑為無能。壽鞋,用大紅色的綢緞或布料製成。鞋頭拼有壽字圖案,圖案下用藍色的絲線綉著一枝素雅的針葉松;鞋幫後跟是對稱直角三角形圖案;鞋底的三層底。穿壽鞋標志著人已進入高年,福祿雙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壽日開始穿第一雙壽鞋。 語言
白語是白族的民族共同語。中國民族語言學界一般認為白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但也有研究者認為白語和漢語的關系更為密切。20世紀50年代白語方言調查以後,將白語分為大理(南部)、劍川(中部)和怒江(北部)三大方言。其中,怒江方言原稱碧江方言,因怒江州碧江縣於1986年撤銷,故又改稱怒江方言。也有將白語三大方言改稱西部(怒江)、中部 (劍川)、東部 (大理)的新意見。兩種提法所涉及的方言區域劃分基本一致。
和其他一些少數民族語言相比,白語的方言總體上看差別不大。各地白語的語法系統基本一致,詞彙大部分相同,只是在語音上有一定的差異。語言使用方面,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和國家民委文宣司合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中國藏學出版社1994年版)中的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約53.19萬,劍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約42.37萬,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約4.1萬(以上據1982年人口材料)。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材料,大理方言的使用人口為60餘萬人,劍川方言的使用人口約50萬人,怒江方言的使用人口約10萬人。再加上省內其他白族聚居區的白語人口(包括大理一帶以白語為主要交際語言的回族人),白語的使用人口約有130萬左右。白語三個方言之間,劍川方言和大理方言比較接近,除了一些方言詞和語音的差異外,一般都可以相互通話。怒江方言和上述兩種方言(特別是大理方言)的差別較大,通話有較大困難。一般認為,怒江方言最為「古老」,受其他語言(主要是漢語)的影響較少,劍川方言次之,大理方言受漢語的影響最大。
白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以白語為主要交際工具,縣以下白族聚居區群眾活動都使用白語。由於受白語影響,大理州境內的一些漢族人口也兼通白語,居住在大理市境內的回族也以白語為主要交際用語。怒江州的蘭坪縣城內,由於多民族雜居,而白語影響又比較大,白語因此成為當地各民族的共同交際語之一。從分布地區看,居住在平壩地區以及城鎮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漢語,多為雙語人。而邊遠山區、交通阻塞地區的白族群眾只通白語,如洱源西山、劍川象圖等白族村寨,白族居民大多不懂漢語。從人口構成來看,白族青壯年男子因有相對較多的機會接受漢語文教育,加上普遍有外出務工的習慣,因此一般兼通漢語,而婦女懂漢語的比例要低得多。白族地區的電影、廣播、電視和報紙都使用漢語文,民間文藝活動則以白語為主。學校教育方面,白族各聚居區的中小學都用漢語文授課,小學低年級則普遍使用白漢雙語進行教學,一些地方的小學高年級也仍用白語作為教學輔助語言。從歷史發展情況看,白族地區的白漢雙語狀況是比較穩定的,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也沒有產生白語人口大規模轉用漢語、白語功能大規模萎縮的現象,這都說明白語的使用和功能是基本穩定的。可以肯定,在以後的很長時期內,白語仍將作為白族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和民族特徵而存在。
文字
白族有兩種民族文字,即老白文和新白文。老白文是在漢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白文則是新中國成立後創制的拼音文字。
白族在長期使用漢語文的過程中,由於社會生產、生活的需要,很早就開始借用漢字來記錄白語,到南詔中後期,又通過增損漢字筆畫域仿照漢字的造字法將漢字偏旁部首組合成字等辦法,創造了「白文」,用來書寫本民族的語言。這種文字歷史上又稱為「僰文」,為了和建國後創制的拼音白文相區別,又稱「老白文」、「古白文」、「方塊白文」或「漢字白文」。它是一種典型的漢字系文字。
白文形成以後,一直在白族民間使用。由於南詔、大理國兩個民族政權都以漢文為官方文字,沒有對白文進行規范和推廣,因此,白文一直沒有能發展成為全民族通用的文字。但從南詔到明代400多年的時間里,白文還是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不僅白族民間掌握白文的人很多,南詔和大理國的統治階級和上層知識分子也經常使用白文。從文獻材料看,不僅被用於書寫各種碑刻銘文,還被用來書寫歷史著作、文學作品,說明白文的流傳使用是較為普及的。明代以來,雖然白文仍在白族民間使用,但它的使用范圍已大大地縮小。流傳至今的只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為數不多的白文碑銘和書面文獻,且明代以前的十分少見。一般認為這與明代在雲南推行文化,大肆焚毀民族古籍有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創制的白族文字一般稱為新白文或拼音白文,是一種以拉丁字母為符號基礎的拼音文字。1958年設計的「白族文字方案」(草案),採用拉丁字母,字母次序、名稱、書寫方法、讀音都和漢語拼音方案大致相同。受特定歷史條件的影響,該方案制訂以後,並沒有得到試驗和惟行。1982年,又在1958年方案的基本框架內進行修訂,制訂了「白族文字方案」(草案),以中部方言(劍川)為標准音。這個方案在劍川縣受到普遍歡迎,但由於沒有充分考慮其他方言的特點,該方案在其他白族地區的推廣情況並不理想。1993年,又制訂了試行的「白文方案」(修訂稿)。該方案確立了兩個基礎方言並存的認識,形成了兩種文字變體並用的新的文字方案。該文字方案制訂以後進行了試驗和推廣,在劍川、大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白族的雕刻藝術聞名於世,主要體現於石雕和木雕。石雕以劍川石鍾山石窟和大理國經幢為代表。開鑿於南詔大理國年間的劍川石鍾山石窟是中國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石窟之一,享有「西南敦煌」的美譽。大理國經幢,又名「地藏寺經幢」。經幢造型優美,雕刻技術精湛,具有密宗佛教造像的特點,被譽為「滇中藝術極品」。白族木雕主要運用於宮廷廟宇、民居建築的裝飾上,尤以劍川木雕最為出名。北京人民大會堂雲南廳的堂門和木雕屏風就是出自劍川木匠之手。
白族碑刻歷史悠久,數量眾多,重要的碑刻有《南詔德化碑》《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元世祖平雲南碑》《詞記山花·詠蒼洱境》等,是研究白族歷史、文化、藝術的重要資料。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是白族盛大的節日和佳期。農歷三月十五至二十日在大理城西的點蒼山腳下舉行。最初它帶有宗教活動色彩,後來逐漸變為一個盛大的物資交流會。
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繞三靈,農歷四月下旬,為期三四天。
石寶山歌會,農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鍾寺舉行三天;
劍川騾馬會
本主節
蝴蝶會

茈碧湖歌會
海西海歌會
朝雞節,農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農歷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葛根會,農歷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舉行。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後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通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感情,尋覓自己的意中人。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戀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辱房製作「魚羹」;婚後第一個中秋節新娘要做大面糕,並以此表現新娘的烹調技藝。婚禮斯間講究先上茶點,後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白族好客,無論平時或節日,若有客至都要先奉沈茶,並且連斟三道,稱三道茶。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背婚是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夥子們必須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後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後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可以讓他們表演節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於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佔大多數;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痴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必須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後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後,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於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不過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角色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後,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起生活,由父母自己選擇,一般選擇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可以終身守節,也可以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在個別地區,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後,嫂可以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象已不多見。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後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你(謝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後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聖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面跨過。家庭內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白族民間娛樂活動豐富多彩,種類繁多,有賽馬、盪鞦韆、耍麒麟、潑泥賜福、跳花盆、跳山羊等。
盪鞦韆:白族山區森林密布,藤條縱橫林間,農民與山民平時采蕎伐木,砍柴取暖,常於藤條蔓枝過手,練就盪藤攀索的本領,極喜愛盪鞦韆的活動。每年春節,山區,常在大榕樹下捆綁篾索以成鞦韆;壩區,則在寬敞的壩坪立起三四丈高的桿架綁扎鞦韆。最精彩的莫過於青年男女雙雙同盪,這時常贏來圍觀群眾的戲耍逗趣。 飲食習慣
白族注重節慶,幾乎每節都有一至數種應景食品。如春節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吃肥羊;冬至節吃炒養粒和羊肉場。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 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必須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餚。進扭時長輩上坐晚輩侍奉。
特色飲食 砂鍋魚與砂鍋豆腐:將火腿片、嫩雞塊、冬菇、蛋卷、臘乾片、豆腐、玉蘭片、肉圓等按比例與弓魚(或鯉魚)放入砂鍋內,放好調料,文火燉制則成。若把主料魚換成豆腐和少量捲心菜,則成砂鍋豆腐。 乳扇:是著名特產。做法是用羊奶放在鍋中,點上酸水(或明礬),使之呈半固態,用筷子挑起來,曬干即成乳扇,可生食,也可煎煮。 豬肝鮮:「將豬肝切碎,拌上鹽、辣椒、酒、芝麻、八角、草果等,密封在陶罐里,可存放1年。可蒸食,也可做調味品。 吹肝:將完整的鮮豬肝吹足氣後,放點鹽,掛在陰涼通風處晾乾。食用時,將豬肝切片,放入香油、醋、辣椒、蔥、香菜。涼拌即可。 生皮:將豬宰殺後,用火燒烤去毛,使皮烤成金黃色,肉得半生不熟,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蔥、姜、醋、蒜泥等調料可吃了。生皮是舊時年節的宴客菜餚。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