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風俗項目
1、春節的10種民俗活動
春節的10種民俗活動
春節的10種民俗活動,在春節的期間也有非常多的民俗活動,而這些民俗活動都是經過了時間洗禮,和人們一代一代的相傳,大家都春節的民俗活動都不是很陌生,以下分享春節的10種民俗活動
1、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 。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 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2、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貼上對聯,慶祝新年的到來。
3、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4、祭祖
新年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祭祖,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每個地方祭祖的形式也不同,有的是去野外掃墓,有的是祠堂叩拜,不管形式如何,這都是懷念故人。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6、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捲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准備大年初一的飯菜,或者准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節目。
7、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春節前晚輩及小孩子夢寐以求的大事。壓歲錢也叫「壓歲錢」「壓祟錢」「壓勝錢」「壓腰錢」。除夕吃完年夜飯,由尊長或一家之主向晚輩分贈錢幣,並用紅線穿編銅錢成串,掛在小兒胸前,說是能夠壓邪驅鬼。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個習俗自漢魏六朝開始流行。《宣和博古圖錄》中記載:「錢形長而方,上面龍馬並著,俗謂佩此能驅邪鎮魅。」因為「歲」與「祟」諧音,「壓歲」即「壓祟」,所以稱為「壓歲錢」。因為是守歲夜給錢,所以又稱「守歲錢」。
8、燃放爆竹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宋朝政治家王安石的這首詩也提到了春節燃放爆竹,可見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由來已久了。在春節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亦稱「炮仗」「鞭炮」「炮」等。
9、拜年
大年初一清早,大人小孩穿著節日的盛裝,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家中拜完年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相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四季平安」等吉言。
10、逛廟會
一提起逛廟會,就會想起北京春節的廟會,廠甸廟會、白雲觀廟會、蓮花池廟會,人們蜂擁而至,處處交通堵塞,鬧市區實行交通管制。廟會又叫「妙會」「廟市」或「節場」。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集市交易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於是過年逛廟會就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娛樂活動。部分地區,每年的廟會宗教色彩越來越淡化,只有娛樂性的仿祭祀活動表演,更多的是「有會無廟」,公園、體育場、商場等都成了廟會的舉辦場所。廟會也就漸漸地演化成為集娛樂和短期的集市交易為一體的民間活動。
2、新年有哪些節日風俗?
新年有如下節日風俗:
1、臘月二十三,小年。農村人一般要大掃除,辦年貨,送灶君菩薩上天。也有些地方在這一天祭祖。過年拉開序幕。
2、大年三十,除夕夜。貼對聯,放鞭炮、煙火,吃年夜飯,守歲,祭天地菩薩。有些地方在這一天開始給「壓歲錢」了。年夜飯是比較隆重的,家人要團聚,飯菜要豐盛,要有魚,取「年年有餘」之意;除夕飯不能全吃完,要留飯於初一吃,取「吃剩有餘」之意。守歲一直到晚上12點,新歲到來,煙花慶祝。
3、正月初一,過大年。首先是「開門炮」。初一凌晨,家家戶戶爭先恐後打「開門炮」,一般認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聲中送舊迎新和接福,俗謂「接年」。
打「開門炮」有講究,一般是先放小鞭炮一串,稱「百子炮」;再放雙聲大爆竹三發,意謂可解除一年的疾病災難,並表示接新年。三發鞭炮越是聲音洪亮清脆,越是吉祥。一般鞭炮的外皮和里皮均一色通紅,燃放後紅花滿地,喜氣洋洋,此時,年味最濃。
4、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內,晚輩給長輩拜年。從初二起,鄰里和親友之間,往來拜節。按舊習,溫州人正月初一不走親戚。拜年時間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習俗在浙江部分地區還保留。
5、春節期間的習俗。新年鼓:春節期間,民間娛樂活動較多,如新年鼓和吹打樂。新春天亮,小孩結隊成群,沿街敲鑼打鼓,叫「新年鼓」。有些村子則集合村民,演奏各種樂曲,有吹打曲,也有清唱,歡樂而熱鬧。
3、春節民俗活動有哪些?
1、辦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
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
2、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3、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做「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4、貼年紅(揮春)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5、年夜飯
年夜飯,又稱年晚飯、團年飯、團圓飯等,特指歲末除夕的闔家聚餐。年夜飯源於古代的年終祭祀儀,拜祭神靈與祖先後團圓聚餐。年夜飯是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很講究意頭。吃團年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
席上一般有雞(寓意有計)、魚(寓意年年有餘)、蚝豉(寓意好市)、發菜(寓意發財)、腐竹(寓意富足)、蓮藕(寓意聰明)、生菜(寓意生財)、生蒜(寓意會計算)、臘腸(寓意長久)等以求吉利。中國人的年夜飯是家人的團圓聚餐,這頓是年尾最豐盛、最重要的一頓晚餐。
4、新年的風俗有哪些?
1、掃塵,所謂「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清掃蛛網、揚塵、清洗。雖說「二十四,掃塵日」,實際上從祭灶前後到年終,均為掃塵時間。
2、貼春聯,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漂亮的紅春聯貼於門上,辭舊迎新,增加喜慶的節日氣氛。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拜歲,過年風俗之一,是指在歲首新年辭舊迎新之際,拜祭歲神(太歲)。拜歲是中華民族流傳最悠久的傳統風俗之一,這一傳統習俗代代相傳,人們在歲首舉行祭祀儀式,迎新歲、祈年、接福。
4、年夜飯,每年新年前的重頭戲,不但豐富多彩,而且還講究很多寓意。傳統上年夜飯是在除夕祭祖後才食用。吃年夜飯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儀式完畢後才開飯等等。
5、接財神,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節日習俗。因為中國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
5、新年有哪些習俗
春節有什麼風俗
春節的風俗主要有買年貨、貼春聯、剪窗花、掛年畫、年夜飯、壓歲錢、守歲、吃餃子、吃湯圓、放鞭炮、看春晚、拜年、貼福字、扭秧歌、逛廟會、踩高蹺、舞獅子、換桃符等。
春節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是集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有什麼風俗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祭祖、祈福攘災、放鞭炮、放煙花、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拜祭祖先不僅涵蓋了中國所有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春節的風俗有哪些 春節有什麼風俗
春節又稱過年,在歷史發展中,雜糅了多地多種民俗為一體,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春節期間均以除舊布新、祭祖、驅邪攘災、祈求豐年為主要賀歲內容,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地域特色。
6、過年傳統民俗活動有哪些?
春節民俗活動有很多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吃年夜飯、守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
過年之前要做很多准備,要買很多東西,有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乾的、鮮的、生的、熟的等。統名之曰「年貨」。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7、新年的風俗有哪些?
新年的風俗有:
1、祭灶
農歷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2、掃塵
在民間,新年前夕有「臘月二十四,掃塵(亦稱掃屋)」的習俗。民諺稱「二十四,掃房子」。民間稱作「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年前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掃塵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以祈來年清吉。
3、貼年紅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戶戶「貼年紅」(年紅是春聯、門神、橫批、年畫、「福」字等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統稱)。過年貼年紅(揮春),是中國傳統的過年習俗,增添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並寄予著人們對新年和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4、守歲
除夕守歲是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守歲的民俗主要表現為所有房子都點燃歲火,合家歡聚,並守「歲火」不讓熄滅,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迎接新歲到來。
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曰「燃燈照歲」或「點歲火」,所有房子都點上燈燭,還要專門在床底點燈燭,遍燃燈燭,謂之「照虛耗」,據說如此照過之後,就會使來年家中財富充實。
5、壓歲錢
壓歲錢,年俗之一,年晚飯後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派發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
8、過年的風俗有什麼
過年的風俗有什麼
過年的風俗有什麼,過年,又稱春節,是我國以及附近的亞洲地區最隆重的節日,媲美西方世界的聖誕節。那麼過年,我們又有哪些習俗呢?下面就請和我一起看看過年的風俗都有哪些。
過年的風俗有什麼11、春節習俗貼春聯
按照古代歷法的規定,臘月三十這一天被稱為「大年」。在過大年這一天早上起來,需要貼門神和貼春聯。春聯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民俗象徵,在過春節的時候貼春聯是一個非常隆重的項目。
所謂「春聯」就是用紅色紙張為底,然後在紅色紙張上面寫下美好的祝福詞語。其實,這也是文化與春節的一種有機融合。當人們將紅彤彤的春聯,貼在自己家大門兩側之時,也就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的時候,這其實就意味著春節的序幕被正式拉開。
貼春聯在古代又可以被稱為「貼年紅」,除了包括門兩側的春聯之外,還包括大門上的紅色「福」字。無論貼春聯還是貼「福」字,其實都是為了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有的地方還要貼上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位「門神」,認為可以讓一家人驅邪避災。
2、放爆竹
除夕夜放爆竹的習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雖然現在為了環境保護,很多地方已經基本上禁止了這個習俗,但在一些偏遠地區還依然保留了這個習俗。相傳在除夕夜子時,放爆竹是為了驅趕「年」獸。
在這個「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關鍵時刻,當爆竹聲響徹中華大地,不僅可以嚇跑「年」獸,還寓意新的一年會更加興旺、繁盛。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地方,在除夕子時要點一堆「旺火」,就是希望在這辭舊迎新之際,一家人事事順利、吉祥如意。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在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而新的一年已經來到。過了春節之後就是春分時節,老百姓要開始准備春耕事宜,所有的事情都在向著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除夕夜放爆竹的習俗其實主要的作用就是,古代人為了趕走晦氣,期盼新年之後有好運氣。
除夕夜除了要放爆竹、祭祖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就是「守歲」,又稱為守歲火或照歲等。在除夕當晚要點亮家裡所有的燭火,而且一整晚家裡都要燈火通明。而這種習俗有可以被稱為「照虛耗」。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家中添財進寶。
3、除夕守歲與壓歲錢
在我國有很多地區大年夜「守歲」,其實就是全家人無論長幼,過年當晚都不睡覺。而且一定要等到初一八點鍾之後才能睡覺。主要的寓意就是希望一家人平安、健康。尤其是對於小孩子來說,只有在除夕「守歲」才能健康長大。
很多地區會在吃年夜飯之前給晚輩「壓歲錢」,年紀比較小的孩子需要跪拜長輩,並且給長輩磕頭才能拿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壓歲錢」。所謂的「壓歲錢」可以起到「壓住邪祟」的作用,是長輩對晚輩的一種呵護與祝福。
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在民俗文化中寓意辟邪驅鬼,保佑平安。壓歲錢最初的用意是鎮惡驅邪。因為人們認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壓歲錢壓祟驅邪。在新年倒計時時由長輩分給晚輩,表示壓祟。包含著長輩對晚輩的關切之情和真切祝福。
3、除夕年夜飯
其實,春節當晚的重頭戲是「年夜飯」,又稱為團年飯、團圓飯等。無論家裡是窮苦還是富裕,在除夕夜當晚,都要預備一桌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餃子和豐盛的菜餚,追憶過往展望未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南方地區的年夜飯一般多以海鮮和青菜為主,而北方則講究大魚大肉擺滿桌子。在年終歲尾的時候一家人齊聚一堂、團圓聚餐,這其實也是眾多春節習俗中,最值得大家傳承的習俗之一。
年夜飯的飯桌上一般都會有魚有雞,寓意有計以及年年有餘。所謂有計指的就是生計,在新的一年裡生計不愁才是最重要的大事。生菜、生蒜寓意生財和會計算,南方人還會做一盤臘腸,希望一家人能長長久久、永遠安康。
過年的風俗有什麼2南北方過年風俗差異
1、除夕晚宴
南方人喜歡樣式多樣的除夕晚宴,雞鴨魚肉滿滿一桌子菜。年糕也是南方人過年必不可少之物,與「年年高升」諧音,預示著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的意思。
北方人過年盛行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一家人待在一起做餃子聊天說笑,也是非常美好的時光。
同時,還會在餃子裡麵包入硬幣,花生或者棗子,寓意財運亨通或者早生貴子的意思。
2、湯圓or元宵
湯圓、元宵相信有很多人分不清楚到底有什麼不同,反正小卡只吃過湯圓。
吃元宵
北方人一般吃元宵,元宵一般只用素的固體甜餡料,蘸水後在糯米粉中翻滾,也是「滾」元宵,寓意開年好兆頭!
而南方人吃的湯圓呢,則餡料有葷有素,甚至還有水果餡,一般是煮熟了帶著湯喝。
吃湯圓
3、貼窗花
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中國古老的漢族傳統民間藝術之一。
在過去,南方人過春節貼窗花,但是如今已經不怎麼貼了,我也過年也沒有試過貼窗花,一般都是貼春聯和掛點裝飾品就沒有了。
而北方人仍舊盛行貼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手巧的人還可以自己剪窗花,也是十分好玩哦~
4、大桔VS葫蘆
在北方人眼裡,葫蘆同「福祿」添福氣,所以葫蘆絕對是北方人過年的寵兒,什麼冰糖葫蘆,西葫蘆水餃,或者關於葫蘆的擺件,都非常多。
而南方人則鍾情大桔,有大吉大利的意思,無論是商場,街上還是家裡,都隨處可見大桔的植物花卉,只要一看到它,就知道過年啦!
5、游 玩
作為春節的重頭戲之一:玩,當然也各有不同啦!
南方人比較多的是張燈結綵舞龍燈,相當於一個流動的廟會,也是比較有意思的.活動,另外廣州這邊過年喜歡去逛花市,琳琅滿目的鮮花,邊走邊看~也十分熱鬧。
北方人則喜歡逛廟會,北方的廟會一般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舉行,也是我國集市貿易形式之一,現在基本上發展成為過年期間一個主要的吃喝玩樂的場所。
6、春節晚會
春晚雖然現在口碑已經大不如從前,但是每個人在新年的時候仍舊會討論一番。看春晚可以說是過年的重要項目了。
春晚對於北方人來說更好玩好看,特別的裡面的小品,許多笑點都是北方人才可以GET到,但是南方人一般都一臉蒙圈,不過隨著春晚的越來越年輕化,這個舞台的多元化,已經讓南北方的觀眾都可以共同欣賞啦!
7、紅 包
最後,則是紅包!
如果說上面的南北習俗都在可控的范圍之內了,那麼關於紅包的這場大戰,則絕對可以引發許多問題,因為,差距實在是太大啦!
許多北方人過年給紅包都是動不動就一個發幾千,普通的紅包也起價在100以上,給直系親屬的晚輩,則一般都是一千以上。所以北方的小朋友來說,過年收到上萬塊錢的紅包一點都不會覺得奇怪,也是很想到北方去收紅包啊!
北方人豪爽的紅包真的讓南方人掩面而泣,心疼自己收了這么多年的「假紅包」,來看看南方人的紅包規模,小卡相信很多人都感同身受!
南方人的紅包數量多,但是金額顯然是縮水很多啦,一般都是幾十塊錢到幾百塊錢不等。
過年的風俗有什麼3過年的由來傳說故事
相傳,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今年的除夕,象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關於過年的其他傳說故事
貼春聯和門神
在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游盪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郁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後來就形成了春節貼門神的傳統習慣。
爭花治天下
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流傳著有關春節的傳說故事。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幫忙探查。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借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