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少數民主嫁妝

少數民主嫁妝

發布時間: 2022-10-30 20:38:17

1、哈薩克族在婚嫁方面有什麼習俗?

哈薩克族的婚嫁禮儀,嫁姑娘要唱哭嫁歌。

少數民族哈薩克民族的婚嫁禮儀是從搭建新氈房開始的,新氈房裡的嫁妝、鍋碗瓢盆都是由親戚們來准備的,還要在搭起的新氈房天穹上拴上布條,並舉行燒燎門檻的婚嫁禮儀。

根據哈薩克民族的婚禮習俗,准備出嫁的姑娘必須完成「認門」禮儀。到各個年長的親戚家去品嘗食物,得到長輩們的祝福,這也算姑娘與娘家親戚們的告別。姑娘的父母親要將自己多年來為女兒准備的各種嫁妝展示給親家及親家母過目,看了嫁妝之後,親家和親家母會給女方家償禮。

出嫁的姑娘臨嫁時,要扯起嗓子唱起哭嫁歌,表示對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親人,故鄉朋友們的依戀之情,嫁姑娘唱的哭嫁歌這種歌曲就叫作「森斯瑪」。

待嫁的姑娘唱了「森斯瑪」歌之後,伴郎會帶上一個小夥子,來到姑娘身邊,同樣唱起深情的歌曲,以此來告慰深情依依的姑娘。

根據哈薩克民族的古老傳統和民族禮儀,出嫁姑娘的喜宴舉行完畢之後,要在娘家住一宿,娘家人會選擇吉辰良日,舉行出嫁禮儀。這時,他們會將這個消息告訴整個阿吾勒的人,並打點整理姑娘的嫁妝,還要為親家、親家母准備饋贈禮物。

2、中國少數民族的婚禮是怎樣舉行的?

傣族婚禮

傣族「開門節」即陽歷10月15日後,才能舉行婚禮,婚禮十分熱鬧而隆重。婚禮開始前,新婚夫婦要先到佛寺拜佛,祈還求吉祥幸福,白頭到老。之後,在女方家竹樓上舉行婚禮,雙雙在並坐在婚禮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長者的祝福。桌上擺著送給女方的衣、筒裙、銀器、長刀、煮熟的雞、米酒、糯米飯、紅糖、芭蕉、鹽巴、白線等。祝福後,新人要去搶酒盅里的檳榔葉,據說誰先搶到誰就會在將來的家庭居於主導地位。之後,婚禮主持人要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線,從男方左肩一直圍到女方右肩,再拿起兩束白線,分別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線象徵純潔,拴線意味著把他們的心拴在一起,婚禮儀式就算結束了。之後,便開始婚宴,在贊哈(歌手)的歌聲中,開懷暢飲,人們不時發出「水、水、水」的歡呼,頻頻舉杯向新人祝福。

苗族的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幹涉,每逢節慶、趕場的日子,他們便利用聚會的時機對唱情歌、談情說愛、互訴衷情。這種婚前戀愛的方式在貴州黔東南稱為"遊方"。遊方是黔東南一帶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戀愛的一種傳統習俗。遊方的地點除在每個村寨所設的固定的"遊方坡"外,還可選在離村寨較遠的河岸、撟頭、田間或花木叢生、風景宜人的山谷去進行遊方活動。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規矩,青年男女遊方的地點必須在公開的地方進行。如果在隱蔽的地方進行這一活動,一旦被人發現,就會認為是不正當的行為,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

新婚當夜不同房

經過一段時間的遊方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贈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訂婚。私下訂婚的男女到了約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請幾個夥伴到女方寨子"遊方",順便將女子帶回家中。按照習慣,新婚夫婦當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過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攜帶禮物去女家提親。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禮物,宴請媒人。隨後,女方備一份與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禮物回贈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贊成這門親事,便設宴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戚朋友。

新婚後不落夫家

過去,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在新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新娘結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屬於父母包辦婚姻的新娘,在舉行結婚儀式的當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時間,未成年的早婚婦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婦女一般為三四年。在此期間,僅僅在農忙和重大節日,或遇到夫家喪事時才可暫回夫家居住。
滿族的婚禮習俗:

提起滿族的婚俗,得從一段滿族的神話故事講起:長白聖母佛庫侖,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見到一隻嘴噙朱果的五彩靈鳥飛來,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懷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庫里雍順。
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也說明滿族的婚俗是從群婚制、對偶婚制、最後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婚俗受到漢族的影響,禁止了早婚,取締了收繼婚,婚姻儀式也滲入了漢族婚俗的許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滿族的婚嫁依然保持著很多固有的傳統風俗。下面我們不妨作一簡介。
先說訂婚。據《柳邊紀略》載:
「婚姻擇門第相當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珥、布帛。女家無他辭,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親家叩頭……」。
從這一段記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滿族訂婚要經歷說媒、相看、「換盅」這樣三步曲:
說媒,這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男女雙方家長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訂下兒女親事,男方就主動託人去說媒。
另一種是雙方並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間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說親,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語有雲:
「成不成,三瓶酒。」
還說:
「媒人是桿秤,全靠兩頭硬。」
相看(也叫相親),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婦。相看的內容,無非是門風、財富、才幹、美醜、健康這五個方面。
「換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訂親彩禮。到了女家,禮品要置放在西牆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後兩親家翁並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稱之謂「換盅」。「換盅」之後,兩家就算正式訂親。
再說娶親。滿族人規矩大,結婚的說道比較多,從問娶、親迎到完婚,十分復雜:
「問娶」又叫「問日子」,由男方擇定吉日,置備酒淆至女家與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飾及肉、酒到女家,俗稱「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則要把陪送的嫁妝送到男家,俗稱:「過箱櫃」。
娶親一般要熱鬧三天:頭一天叫「響棚」,第二天是「亮轎」,第三天才成親。娶親時的穿戴:新郎是頭戴纓帽,身著箭衣,腰扎達荷帶,披紅帶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頭梳大卷式,上蒙紅蓋頭。迎親時去的人是單數,回來是雙數。喜車必須在清晨趕回男家門口,在門口要停一會兒,俗稱「練性」。待到新娘下轎時,新郎要朝轎門簾輕輕射三箭,這是古代滿族掠奪婚姻的遺風。新娘下轎,要紅氈鋪地,腳踏紅氈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紅氈將一對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門坎時,新郎用箭桿(後來改為手或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郎新娘進新房時,親友們要向他們身上拋撒五穀雜糧,取人壽年豐之意。進了洞房以後,新郎新郎就開始對坐,俗稱「坐福」。
滿族還有鬧洞房的習俗,參加婚禮的親友們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齊」,其大體意思是:美麗的姑娘結婚了,祝願你們白頭到老,生活美滿幸福。新人在洞房內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嘗子孫餑餑。圍觀的親友還要有人用一語雙關的話向新娘發問:「生不生?」,然後由迎親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貴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煙問安,謂之「分大小」;婚後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稱「回門」。

-------------------------------------------------

回族的婚禮習俗:

男家看中一家姑娘,先請親友中的一位長輩或德高望重、能言善辯者,攜帶茯茶、四色包包、衣料〈2 件〉去女家提親,俗稱「下茶」或「送問包」、「送說茶 」。經商議,女家若同意這門親事,即留下禮物,否則當即退還。有時女家無法當場給話,雙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親心切而久等無音時,再次請人攜帶禮物上門催問,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後,雙方共同協商選定媒人各一人,並言定具體日期,准備訂婚儀式,俗稱「送禮」、「下占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茯茶、肉方、衣料等物和腦粉花兒、紅綠頭繩等化妝品,女方回敬以鞋、綉花襪子等。西寧地區還回贈乾果(核桃棗兒)一盤,濕果(將厥麻、杏仁、核桃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二盒,叫 「倒果子茶」, 表示這門親事己定。男方接到這些回禮後,即分送給所有親戚共享,客觀上將兒子已經定了終身大事的信息告訴他們。其它地區則將饋贈的茯茶分成小塊,分贈親戚。在定婚後至結婚前的一段時間里,若遇到齋月卡爾德節、古爾邦節,男家須按自己的財力,攜帶禮物去女家拜訪,不可缺少;女家則因送時新果子回禮。

訂婚以後,雙方協商具體日期送彩禮,俗稱「送禮」。屆時 ,男方邀請媒人及家下成年男人若干名到家,稍事招待,即帶彩禮去女家送禮。彩禮的輕重,一般按女方的意願和男方的財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還開出禮單,彩禮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飾、現款、羊肉等,一般稱現款為「干禮」。當送禮的人們端著盤子、提著包袱來到女家時,女方家中的人在長輩帶領下出門熱情歡迎,並以乾果碟子、放有一對紅棗的奶茶、糖餃兒包子、熬肉米飯、火鍋子等豐盛的食物款待客人,男方送禮畢,女方派人回以獲茶、四色包包及專為女婿做的衣帽、鞋或腰帶、兜肚等物。男家接到回贈的茯茶後,同樣分成小塊,分送親戚共享。

接下來就是按照商定的日子舉行婚禮。一般人家在婚禮前頭一天先要念個「亥亭」,以祈禱真主保佑、告慰列祖列宗;也在這一天 ,男方家在院落天井搭起篷布,請來各方親朋,謂之遵婚。這一天,男方家要請來幫忙料理喜事的人進行具體分工,稱為「邀跑竄」, 送親的、娶親的、壓馬的等一幹人也在這時一一選定。同時,新郎新娘還要行沐浴禮(做大凈)和修面、開面禮,男女儐相有責任向新郎新娘傳授簡單的性知識。

舉行婚禮的一天,新郎連同自己的父親、伯父、叔叔、阿舅、兄弟等有關人,在媒人的帶領下,大盤子里端著核桃、棗兒、肉方、大米等禮物,一早去女家舉行婚禮儀式一一念「尼卡亥」。主客按規矩在大炕上就坐後,開始念「尼卡亥」。第一項,由跪在大炕上座的主婚人阿訇向跪〈或坐〉在地下的新郎一一考問有關伊斯蘭教信仰(「乙麻尼」)、信仰箴言(「克利買」)等常識,答得上者,即行下一項;答不上者,要受到指教,直至當場學會為止。第二項,阿訇詢問一對新人的經名(即小名),並向他們及雙方父親詢問是否同意這樁婚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即宣布這一婚姻合乎教法,並當眾說定「買亥日」錢〈一種宗教聘禮〉。第三項,全體肅然而脆,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頌婚姻證詞經文,念畢,眾人作「都哇 」祈禱。最後一項,阿訇撤核桃棗兒,孩子們向新郎討喜錢、討眼淚錢、破面錢 ,女方家設宴席招待客人。

席散客走,男家即有兩名娶親的人帶一盤花捲饃、一頂蓋頭〈或一首帕〉、一套衣服等俗稱「要裹」的禮物,隨馬(或 車、轎)前往女家迎親。待娶親的吃過飯,新娘子梳妝打扮停當,便以紅氈裹嚴,由她的兄長抱著送到馬上,再同各位長輩、兄弟、妯娌、兩位送親的、一位壓馬的男孩、一位掌管箱子鑰匙的小孩,陪同兩位娶親的,組成送親隊伍,浩浩盪盪,護送著新娘及嫁妝向男家而去。新娘臨出門前,有的地方將一碗牛奶潑灑在接親馬的馬蹄及其周圍,謂之「白奶送」, 到了男家門口,又有一婦女迎來仍舊潑灑牛奶,謂之「白奶接」。 新娘下馬行至門道時,新郎上屋頂踩上幾腳,期望制伏妻子,婚姻扎實。

卸嫁妝時,拉馬壓轎的小孩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壓轎錢」 。若男家不給或所付錢數太少,他們就不搬嫁妝、不入席,直至滿意為止。湟中、化隆等地,迎親的一幹人要在男家住上一夜,其間,新女婿的伯父、叔叔等家要宰羊備席,輪流宴請。

新娘子在人們的呼喚簇擁下進入洞房。入洞房後的新娘子,前來鬧床的人們蜂湧而至,有些地方的農村,宴席曲唱家們口唱《恭喜歌》前來恭喜鬧床,並為東家演唱宴席曲。鬧床鬧到一定的時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親的)攜帶夜餐和核桃棗兒前來洞房鋪床,將核桃棗兒壓在氈角下,又各置數枚於新娘懷里,祝福兒女滿堂。有的地方,還請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紅棗的牛奶。也有的在新被子的角中塞上紅棗、花生、瓜子等,意為早生貴子,白頭借老。這時,新郎要給鋪床人送些錢,以示謝意。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沐浴,並由陪客(伴郎)陪同,新郎去女家向岳父岳母及有關長輩親戚說「賽倆目」請安(也叫回門),娘家以餃子款待新女婿,表示婚事圓滿成功。新娘則由娶送親的陪伴 ,走出洞房,一邊聽取娶親的介紹,一邊向公婆及所有婆家長輩一一施禮致敬。拜完一個人,那人就將 用紅紙封好的叫「封筒兒」 的見面禮送給新娘,這份錢叫「拜作錢 」。中午時分前來討喜吃席的客人紛紛來臨。席間,新郎在陪客陪同下,不斷去各桌向客人說「 賽倆目」讓客;新娘也要出面向各桌客人行禮敬讓,客人們要贈錢給新娘。俗話說:「宴喜三天沒大小」,這一天,前來吃席的客人們要「鬧公婆」即抓住公公、伯父、叔叔中的任何一二位,抹一臉鍋墨,或給他戴上一副用蘿卜圈做成的眼鏡、一頂破草帽、翻穿破皮襖,再令其倒騎在毛驢(或牛)上,滿巷道游轉,為喜事助興。

次日,丈母娘偕同娘家人中的女性親戚一道,來男家認親吃席,探望女兒。

最後是回門、拆篷,款待各位為婚事出過力的「跑竄」(協理),慶賀喜事圓滿告成。

3、我的女友是雲南生楚雄市元謀縣的 請問她們那結婚都是什麼習俗呀?彩禮錢給多少呀?她們家應該給什麼嫁妝呀

我就是雲南楚雄的,只是我的家離元謀有100公里。我們這里結婚的習俗和大多數的漢族結婚時一樣的,不過要看你的女朋友是不是少數民族,要是那你就要有心裡准備了,各個少數民族的結婚習俗也不一樣。彩禮就看你的口袋了,如果你有錢可以給個九百九十九萬,也沒有誰會反對,如果女方不愛錢,愛你的人的話,你也許一分錢也不用給,就給一份真感情就好了。人家都已經把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兒嫁給你了,你還好意思要什麼嫁妝,你是不是男人,還好意思要。。。。。。。。。。。。。。。。。。。。。。。。。。

4、為什麼有人稱女兒為賠錢貨?

舊時,養女兒經常會被人稱為養賠錢貨。直到現在,也會偶爾聽到罵女兒時,會用這樣的字眼。這種貶損的字眼容易讓人產生憤慨的聯想。然而,賠錢並不是指養育過程中開銷大,這跟很多地區的婚嫁習俗有密切關系。

所謂的賠錢,其實是指在很多地區,有女兒出嫁要陪嫁的習俗。

陪嫁又叫做發奩。許多地方,俗規嫁妝不能成為「送」,其顧忌在於俗語說「送上門的貨不值錢」,所以俗稱「發嫁妝」。

在以前,陪嫁可講究了。無論是貧困人家,還是大戶人家,為了女兒今後婚姻生活幸福,不會被別人瞧不起,都不惜傾盡所有,送去各種豐厚的嫁妝,體體面面的嫁女。

在漢族的一些地區,大富人家發奩除了送大件貴重物品,還多送田地、山林,一般人家也會送去衣服、蚊帳、被絮、澡盆、腳盆、洗臉盆、提桶、木箱、木櫃、大桌、小桌矮凳、火盆、木炭、茶具餐具等等。貧寒人家的陪嫁,有的也會由男方備辦一些,事先悄悄送到女方家庭。這是男方有多體恤女方家庭啊!

在浙江、杭州一些地區,有意思的是,必不可少的,會送一隻紅漆馬桶。對,你們沒聽錯,是馬桶。這種東西,居然能夠登大雅之堂呢!

馬桶在這些地區稱為「子孫桶」,在馬桶中還會放進一些棗子、花生、桂圓、栗子、荔枝之類,意為「早生貴子」、「五子登科」等,還有的會放入五個紅蛋,也是「五子登科」之意。

有學者寫光緒十五年蘇州地區大富人家一場婚禮的嫁妝:面盆、腳爐、茶飲、妝台、茶器、絲蘿、團圓鏡、象牙筷及床上用品等等,銅、錫、瓷、牙、竹、木各式器具齊全。

舊時北京大富人家的陪嫁場面更是讓人咂舌。在林語堂的《京華煙雲》中,木蘭出嫁的排場蔚為壯觀,

書中寫華太太看著抬過去的:「一個金如意(是一種禮器,供陳設之用),四個玉如意,一對真金盤、龍鐲子,一對蝦須形的金絲鐲子,一個金鎖墜兒,一個金項圈,一對金帳鉤,十個金元寶,兩套銀餐具,一對大銀瓶,一套鑲嵌銀子的漆盤子,一對銀蠟台,一尊小暹羅銀佛,五十個銀元寶;一套玉刻的動物,一套紫水晶,一套琥珀和瑪瑙(木蘭自己的收藏品),一副玉別針,耳環,戒指兒,一個大玉壓發,兩條頭上戴的大玉鳳,一個大玉匣子,一個小玉瑪瑙匣子,一個舊棕黃色玉筆筒,一對翡翠鐲子,一對鑲玉鐲子,兩個玉墜兒,一尊純白玉觀音,有一尺高,一顆白玉印,一顆紅玉印,一支玉柄手杖,一尊玉柄拂塵,兩個玉嘴旱煙袋,一個大玉碗,六個玉花水晶花瓣的茶杯,兩個串珠長項鏈,一副珍珠別針,一副珍珠簪子,珍珠耳環,珍珠戒指、珍珠鐲子各一個,珍珠項飾一個。然後是若干個古表銅鏡,若干個新洋鏡子,福州漆化妝盒子,白銅暖手爐,白銅水煙袋,鍾,卧房傢具,揚州木浴盆,普通的便器。再隨後而來的是文具,古玩,如檀香木的古玩架,古玩櫥、凳子、古硯、古墨、古畫,成化和福建白瓷器,一個漢鼎,一個漢朝銅亭頂上的銅瓦,一玻璃盒子的甲骨。再隨後是一匣子的雕刻的象牙,再往後是十大盒子的綢,羅、緞,六盒子的皮衣裳,二十個紅漆箱子的衣裳,十六盒子的絲綢被褥,這些一部分是新娘自用的,一部分是贈送新郎的親屬,做為新娘的禮物。」

書中說,姚家所送出的嫁妝,有七十二台。看到這樣豐厚的嫁妝,小編的眼鏡都跌下來了。別說各種各樣的玉器、金銀器,光那綢、羅、緞,二十個箱子的衣裳,絲綢被褥也是極大的大排場,真讓小編覺得自己真的沒見過世面哎。

那麼除了漢族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會不會有陪嫁習俗呢?

少數民族的陪嫁豐盛程度也不容小覷。比如苗族,以銀飾為嫁妝。一套銀飾盛裝最少也要幾萬元以上,有錢人家可以當年打制,而沒錢的人家,則需要更長時間來積蓄,這種盛裝,甚至會由母親傳給女兒,再由女兒往後傳,舊了再翻新。一般女孩子都有一套完整的銀飾,富有的家裡,配飾會完整點,盡量完整齊全的服裝銀飾可達30斤。因為非常貴重,所以女孩子一生也就擁有一套這樣的盛裝。

侗族地區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嫁妝多為1―2床棉被、2―3個洗臉盆、1―2個木箱等,等有了孩子,再補送織布機、紡車等等。到了80年代後,嫁妝就更為豐富,衣櫃、書桌、縫紉機、床上用品到電視劇、冰箱、電風扇都有送了。

還有藏族姑娘,結婚時自帶嫁妝蜜蠟、松石、珊瑚、瑪瑙等等這些昂貴的物品,這些物品都是家傳的,極為貴重。

陪嫁內容如此之豐盛,難怪民間有俗語:「生崽滿堂紅,生女一場空」。到了現代,陪嫁習俗,在某些地方,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所以啊,女方家庭一生氣,罵起女兒來,有的就會一口一聲「賠錢貨」了。不過,這罵歸罵,嫁女的時候,還不都是花大心血「賠錢」置嫁妝啊!

圖片來自網路

5、為什麼有人說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

那是因為東北本來就是清朝的地盤,所以當滿清掌握了國家之後,滿族也變成了五十六個民族之一,那麼他曾經的地盤東北,就變成了中國的領土,但是,注意了,下面才是重點。說是“東北是清朝帶來的嫁妝”這句話,是一句徹頭徹尾的謊言,是不正確的,東北一直都是我國的固有領土,並不是哪個朝代帶來的“嫁妝”。

一、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有一些人是這樣認為的,在很久很久以前,公元前2世紀的時候,那個時候的東北還不是我國的領土。當時,東北地區是有少數民族作為政權且獨立存在著的。這個少數民族建立起一個王國,名為扶余。不僅如此,這個少數民族所建立起的國家,當時並不是我國的附屬國,他們又不像是匈奴那樣攻打我國,所以更沒有被滅掉。所以當時的東北,不屬於我國。

後期,比如說宋朝時期,東北地區就落入遼、金等少數民族的手裡了。後來,蒙古族統一全國,在被朱元璋打敗之後,又回到蒙古,而女真族也在這一片活動,包括東北地區。到了明朝時期,努爾哈赤等後金的壯大,使得東北地區被金人實際掌控,等到滿族入主中原,就把東北的掌控權一並帶了進來,所以就有人說,東北其實是滿洲的嫁妝。

二、那事實是怎麼樣的呢

這一切其實都是無稽之談,東北地區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要說到東北,最早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有文字記錄開始的時期。而《尚書·禹貢》中,更是把“冀州”的地盤劃到了遼寧西部,“青州”則到了遼寧東南部,更有《周禮·職方氏》記載:

“東北曰幽州,其鎮山曰醫巫閭。”

而後東北經過了一系列的變遷,首先是箕子被分封到了遼寧遼河,他帶著商朝的遺民在這里建立了“箕氏侯國”,後來被燕國所滅。再後來,秦國滅了燕國,建立長城,其勢力達到了整個遼寧。到了漢朝,當時的軍隊滅掉了衛氏朝鮮,將版圖擴大到了朝鮮的北部以及整個吉林。而這個時候,朝廷就派人前來對這個地方進行管轄。這之後的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也是如此。

然而,到了唐朝末年,契丹人趁機佔領了這個地方,就開始了悠久的,被少數民族控制的時期。到了宋朝,因為趙匡胤並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就死了,所以東北地區還是在遼的掌控之下。再後來,金逐漸崛起,也就是女真人,他們佔領了東北,並且發展出了勢力。到了蒙古開始爭奪天下的時候,這里又一度被蒙古所佔領。直到明朝滅了元朝,東北才重新回到漢族人的管理之下,明朝朝廷還在這里設置了定遼衛都衛。

但是,明朝末年,努爾哈赤在這里重新建立起了後金,將東北的主導權奪走。所以,東北地區被滿族人奉為祖地。但是,這並不能說明東北就是滿族人的,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算起,也不過短短幾百年的歷史,而我國對於東北地區的掌控卻有幾千年的歷史了。所以,這句話是完全錯誤的。

6、撒拉族婚俗

撒拉族的婚俗受伊斯蘭教的影響較大,由父母做主,"嫂吉"(媒人)做媒,一夫一妻。婚姻的締結,一般要經過說親、送定茶、送聘禮、舉行婚禮四道程序。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谷地,以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一帶。

 

撒拉族婚俗簡介:

撒拉族的婚俗受伊斯蘭教的影響較大,由父母做主,"嫂吉"(媒人)做媒,一夫一妻。婚姻的締結,一般要經過說親、送定茶、送聘禮、舉行婚禮四道程序。解放前,在婚姻方面有幾種特點:


一是男子有重婚、多妻的特權。


二是男子有憑「口喚」,離棄妻子的特權,即男子如果對妻子不滿意,只要說三聲「我不要你了」,就算宣布離婚。而女子卻無權提出離婚。


三是早婚現象很普遍。女9歲,男12歲,就要承擔婚嫁的「非日則」(神聖的天命)。從此,阿娜們不準出大門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閨房綉花或學做茶飯,等媒人登門說親。


四是近親通婚的較多。解放後,這些情形幾乎都已改變。

 

撒拉族婚嫁流程:

說親:

說親是締結婚姻的第一道程序,男家看準了某家的姑娘,首先央請"嫂吉"帶上禮品,向女家說親,女家父母應允後,還要請其親房叔伯、阿舅,徵求他們的意見,其中阿舅的意見尤為重要,大家都同意方可決定。

 

訂婚:

獲女方家同意後,男方擇定日期,多為"主麻日"(星期五),請媒人向女方送"訂婚茶",進行第二道程序。一般送茯茶一封、衣料兩件、耳環一對,女家接受,即表示應允,並當場議定聘禮。一經定親,女家則不得將女兒再許與別人。

 

彩禮:

第三道程序是送"麥海勒"(彩禮),結婚前,男家要向女家送"麥海勒",其多少視男家經濟情況而定。據清朝龔景翰《循化志》記載:"富有的男家可送馬兩匹、騾一匹,若家貧無騾馬者,可用四小牛抵之。"一次納不起彩禮者,可先送一半,日後再補。富戶送彩禮則衣料和彩金倍增。臨娶時還要送衣服面料及化妝品等。這是舊的習俗,現在隨著社會發展,送的彩禮越來越豐富了。

 

婚禮:

最具風情、最熱鬧的要算婚禮了。雙方擇定吉日,婚期至,新郎在男賓陪伴下到女家迎親,到女家時,新郎及男賓都不進家門,而是坐在門外的場院里,先有女方一位長輩給新郎戴上新帽、繫上綉花腰帶,女家用油香等茶食招待,然後請阿訇誦"尼卡哈"(證婚詞)。誦"尼卡哈"時,新郎跪在阿訇面前,新娘跪在家中,阿訇站在場院高聲誦經,阿訇念一段贊頌真主安拉的經文後,問新郎:"XXX你願意娶XXX為妻嗎?"新郎答曰:"願意!"阿訇又問新娘的父親:"你願意將你的女兒XXX許配給XXX為妻嗎?"答曰:"願意!"誦畢,阿訇將桌上的紅棗、核桃、糖果等撒向場院中,在場者爭搶,人們還品嘗放在桌上的一種叫"古古麻麻"的油炸食品。證婚儀式結束,女家宴請新郎及男賓,席畢,新郎及男賓先回到自家迎候新娘到來,女家則准備送新娘。

 

新娘出嫁梳妝時,要哭唱"撒赫斯"(哭嫁歌),然後由至親長輩二人攙扶哭著緩緩退出大門,在門前的場地上從左至右繞走三圈,徐徐撒完一把糧食,象徵家中五穀豐登,到婆家生根發芽,然後騎上新郎家送來的迎親的馬,帶上面紗,由至親中已婚的兩名婦女陪伴,其他親朋簇擁護送前往男家。途中經過村莊時,與新娘同村、已嫁到這里的"女相",按照撒拉族的傳統習慣,讓送親人飲食她們所准備的"油攪團"和熬茶,迎送新娘。

 

新娘來到大門口,撒拉族婚俗中頗具情趣且非常熱鬧的"擠門"開始了,新郎村裡的小夥子們聚在一起,層層阻擋新娘入門。送親的一方認為,這天是新娘一生中最寶貴的日子,應該足不沾塵,由長輩直接抱入洞房;迎親的一方卻認為新娘不走進去有損新郎身價,以後難駕馭新娘,硬要新娘下馬步行。於是,你沖我堵,互不相讓,致使送親者"生氣"要把新娘帶回去,這時本村長者故意對小夥子們嗔怪一番,對送親者陪個不是,客人們仍和好如初,新娘長輩把新娘從馬背上抱到洞房。

 

對這一習俗,撒拉族學者韓小平先生在其《撒拉族婚禮與駱駝戲》一文中進行了生動、精彩的描述:"新娘來到婆家門口時,幾乎全村的男女老幼早已把整個巷道擠得水泄不通,爆竹聲震耳欲聾,更有一群小夥子湧上前來,和送親隊伍扭作一團,你推我搡,這是撒拉族婚俗的又一風俗,送親的男眷簇擁著新娘,保護著她強行走馬進門,取意新娘有強大的後盾,警告婆家日後不得虐待。而男家則堵著門,硬是要讓新娘下馬步行,取意新娘日後要規規矩矩,孝敬公婆,尊敬丈夫,不得無禮。為此,雙方常有爭執,但並不因此傷害感情。"

 

新娘入洞房後,由新娘的嫂子或嬸娘用一雙新筷子揭開新娘頭上的面紗,撒拉語叫"巴西阿什",同時說唱一段新娘生根、開花、結果、和睦相處的祝詞。這雙象徵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費收回。之後,新娘就餐,餐畢,新娘家的妯娌們端來一盆凈水向新娘索要喜錢,新娘把硬幣投進水中,表示清白如水,紮根結果,撒拉語叫"蓋吉爾喬依"。之後,男家設宴招待女家親屬,男方宗族也宴請女方親屬。這時,村裡的年輕人又起來,把新郎的父親、哥哥、阿舅捉起來,打扮一番--臉上塗上鍋底灰,戴上破草帽和空心蘿卜眼鏡,翻穿老羊皮襖,或倒騎牛轉圈,或用木棒抬起,任意嬉耍,熱鬧非凡,直到討得一筆客觀的喜錢才肯罷休。晚上,小夥子們表演"對委奧依納"即駱駝戲,追述撒拉族先民從中亞撒馬爾罕遷至青海循化的歷史,懷念祖先這段不平凡的經歷。然後唱起優美吉祥、詼諧有趣的宴席曲。

 

第二天,女方為新娘展示嫁妝,並向男方近親、阿舅贈送禮品,男方也向女方親屬分送羊背子、衣料和現金,撒拉語叫"打發啦",表示謝意。同時盛宴招待女家親朋,席將終,新娘母親或女家長輩說幾段"吾熱赫蘇斯"(囑托詞:親家之言),誇贊長輩、阿舅、媒人等的功德,囑托親家對年幼無知的新娘要多加教育和愛護,祝願新郎新娘相親相愛、白頭偕老。說完這帶有濃郁喜慶色彩的"吾熱赫蘇斯"後,便一一告別,全部婚禮儀式也就結束了。

 

撒拉族婚俗特色:

婚齡:神聖界定的天命

撒拉族一般實行早婚制,女子9歲男子12歲就要承擔婚嫁「非日則」的安排。從此,符合年齡的女子們不準出大門一步,只能整天待在閨房綉花或學做茶飯等媒人登門說親。 撒拉族這種早婚的習俗來自他們對婚禮 「門檻」的界定,顯示出了信奉宗教領域 的人們對待婚禮的神聖性。撒拉族的婚俗同生活習俗一樣,受宗教影響很深。婚姻是組成家庭的先決條件,而家庭又是組成社會的細胞。按照伊斯蘭教義來看撒拉族地區男女早婚的社會現象,是積極履行結婚義務、履行伊斯蘭教中「天命」的具體體現。所以撒拉族家庭中男女9-13歲結婚是婚齡「神聖」界定的表現,更是傳統婚姻形態的典型。

 

媒人:嫂計的立功立德

「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這是撒拉族人形容青年男女婚姻的一句俗話。撒拉族男女青年成婚,須由「嫂計」(即媒人)作介紹,主要是父母做主。在撒拉族人不論男女,均以做媒為榮,認為每成全一件婚事,就等於積了立一座「米那勒」(宣禮塔)的功德。 在撒拉族當中,男家看中了誰家的姑娘,首先邀來「嫂計」,去致意女家。女家父母應允後,還要請其親房叔伯俱至,其中阿舅的意見尤為重要。大家都答應後,然後再由媒人選擇「主麻日」(星期五),向女家送訂婚茶一份和大耳環一對。

 

茶葉是送給父母的,耳環是送給姑娘的。當日,女家做「油絞團」,又名油香,請來親房叔伯與媒人同吃,表示婚事己定,決無反悔,並當場議定聘禮。 聘禮在撒拉族被稱為「麥海勒」,一般送馬兩匹或一馬一騾,窮人則送四頭牛,以及布匹衣服等禮物,現在大都改送穿、戴、用等生活用品。雙方商定後,媒人帶著餘下的「油香」,送給男家,作為復命(如同漢族的婚書)。這就決定婚禮已經定下,等待擇日迎娶。

 

婚禮:隆重繁瑣的美滿

雙方擇定吉日後,等待婚期的到來,新郎在家人和好友的陪伴下來到女家迎親,到女家時,新郎及男賓都不能進家門,先有女方一位長輩給新郎戴上新帽繫上綉花腰帶,女家用油香等茶食招待,然後請阿訇朗誦「尼卡哈」也就是證婚詞,證婚儀式結束後新郎及男賓就可以回到自己家等待迎候新娘的到來,這時候女家則准備送新娘過門。

 

新娘出嫁梳妝時,要哭唱哭嫁歌,然後由至親長輩二人攙扶哭著緩緩退出大門,在門前的場地上徐徐撒完一把糧食,象徵家中五穀豐登,到婆家生根發芽,然後騎上新郎家送來的迎親的馬,帶上面紗,由家族中已婚的兩名婦女陪伴,其他親朋簇擁護送前往男方家中。 新娘來到大門口,撒拉族婚俗中頗具情趣且非常熱鬧的「擠門」開始了,新郎村裡的小夥子們聚在一起,層層阻擋新娘入門。於是,你擠我堵,致使送親者「生氣」要把新娘帶回去,這時本村的長者故意對小夥子們責備一番,對送親的人陪個不是,客人們立刻和好如初,新娘長輩把新娘從馬背上抱到洞房。 新娘入洞房後,由新娘的嫂子或嬸娘用一雙新筷子揭開新娘頭上的面紗。

 

然後,新娘就開始吃飯,吃過飯後,新娘家的妯娌們端來一盆凈水向新娘索要喜錢,新娘把硬幣投進水中,表示清白如水,紮根結果。等到第二天,女方為新娘展示嫁妝,並向男方親戚們贈送禮品,男方也向女方親屬分送羊背子、衣料和現金等,表示謝意。同時盛宴招待女家親朋好友,等宴席快要結束的時候,新娘母親或女家長輩說幾段囑托詞誇贊長輩、阿舅、媒人等的功德,並囑托新郎家人要對年幼無知的新娘要多加愛護。說完這帶有濃郁喜慶色彩的話後,便一一告別,整個婚禮儀式也就結束了。

7、山東男人和東北女孩結婚,女方該給多少嫁妝和要多少彩禮?

女方出嫁妝錢沒有固定的,女方一般結婚包買傢具和車的錢,這個就相當於嫁妝了,像有的家庭不管結婚和新房的事,也不買車,一般都是十萬不等,看女方家裡面的家庭情況了,一般對於女方沒有說道的
男方的彩禮很重要,如果男方能給女方一個很好房子,裝修也有,車子也有,怎麼也得少說二十萬的彩禮錢,如果男方要是沒有房子和車什麼的,那二十萬也不會有的,因為沒有錢怎麼給女方呢,現在都是二十一世紀了,沒有那麼多的說頭,只要二個家庭在這方面協和好,比什麼都強

8、少數民族新娘結婚穿什麼樣的婚紗禮服?[圖]

中國少數民族的婚紗婚禮服與漢族有很大差異,但也是其民族特性的表現。許多民族的婚禮服飾都有著一些世代流傳下來的特殊風俗講究,她們很大程度上是把盛裝當作嫁衣,精裝版的民族服飾便是他們的禮服。 瑤族姑娘在婚禮服上有許多裝飾,如開屏孔雀,水中游戈的魚,三十六顆梅花等。他們極其喜愛佩帶銀飾,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兩只衣袖有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袖口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多穿百褶裙,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 水族婚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的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壓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 彝族新娘在出嫁之日要著花邊紅色喜衣、紅色喜帕類似漢俗的蓋頭,披一件精工製作的羊毛披氈。 朝鮮族人舉辦婚禮時新郎要頭戴紗帽,身穿禮服,腳穿白襪;新娘頭挽"大發",上戴"簇頭里",發釵上懸垂兩條寬"發帶",垂於前胸兩側,穿淡綠色上裝,下穿紅色長裙,外披長衣,腳穿白襪和勾勾鞋。 回族辦拖尾婚紗婚禮,都要穿上紅色的棉襖,主要是講究吉慶。新娘頭上還要搭上一塊紅綢子或紅紗頭巾。 侗族等地區有新娘穿舊衣出嫁的風習流行,新娘出嫁這天,送親的姑娘都穿新衣,戴銀器、首飾,惟獨新娘卻穿著舊衣、草鞋,且無頭飾、首飾,不帶嫁妝。 壯族新娘出嫁時要穿黑色的嫁衣,並由穿黑衣褲的伴娘陪伴,打著黑傘去男家。壯族認為穿黑色嫁衣才表示喜慶、吉利。(編輯:青青草原)

9、苗族女為什麼不嫁漢族

苗族女不嫁漢族的原因:

1、一方面是由於苗族和漢族人的生活方式是有很大的差異的,特別是飲食習慣上也有很大的區別。苗族的女人都有一個美麗的歌喉,他們很多時候在跟自己心儀的對象之間溝通的時候,都是通過用唱歌的方式來解決的,而在漢族小夥子很少與人對唱,也就很少能打動苗族姑娘。

2、在苗族的話他們有著自己的文化,而且會堅持自己的民風,民族,與漢族人的歷史風俗是大不相同的,所以很多時候在思想觀念或者是處事方法上會有很多的出入,那麼這樣的不一樣的兩個人在一起生活的話可能會有很多的麻煩,並不一定會幸福,所以也很少有苗族女人選擇嫁給漢族。

和苗族姑娘結婚的好處

1、我國的少數民族還是比較多的,徐州苗族的名氣還是很不錯的,和苗族姑娘結婚可以發現他們的嫁妝是比較豐厚的,因為在苗族他們帶的頭發還有手鐲都有很多,據說一套物品加起來都有十幾斤,價格肯定也不菲。

2、苗族姑娘一般都是長得很漂亮的,關鍵是人也非常的溫柔善良,心靈手巧。跟苗族的姑娘結婚以後,你會感覺自己的日子過得非常的幸福,因為她非常的能幹,在家裡面收拾的乾乾凈凈的,你下班了之後只需要靜靜的享受美食就可以了。

3、苗族姑娘是非常忠誠的性格的,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民俗民風,所以他們一般結婚以後都是對自己的丈夫忠貞不渝,不會有二心。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