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晃侗族自治縣風俗
1、請問湖南省懷化市新晃縣結婚習俗是什麼?定婚要給定金嗎?給多少合適?然後後面會退給女方嗎?
定下來,新晃風俗是叫放炮,指男方給女方買三金,兩套衣服,給女方最親之人打發紅包,如父親的兄弟姐妹,父母,堂兄弟;母親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般最少是一百二,如女方的爺爺奶奶是二百四,父母八百,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一百二,其他都是一百二,這些都是會退回來一些的,叫做打發,有的會打發100,有點回一雙鞋,大概可以回來一半吧!還有要放很多鞭炮,大概一千多的炮,還要挑些女方請這些人到她家吃飯的食物,大概就這么多吧!這是禮數,必不可少的,如果這些都省了,除非是你先把她女兒肚子搞大了,不然人家是不會答應的!結婚你來不來錢無所謂,因為丈母娘家都會倒貼錢把女兒嫁過去,巴不得你不要,呵呵!但這次不能省,不然沒聲沒氣的,人家會說她女兒跟別人跑了哩!呵呵
2、湖南懷化新晃風俗
這是我的家鄉,它位於湖南最西部,北西南都深入貴州,是一個侗族自治縣。侗族人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在縣城裡方言和普通話口音差不多,但在鄉鎮里大部分侗族人都說侗話,很難聽懂,不過年輕人都會說普通話,所以交流起來還是很方便的拉。風俗習慣的話你可以查一下侗族人的風俗就可以知道了,有如下:侗族是個講究文明禮貌的的民族,而且非常注重教育。「一株好苗眾人栽,一朵好花眾人愛」,這是侗族人民的一句格言。在侗 鄉哪個寨子多出幾個讀書人,就是那個寨子的嬌傲。寨子里不 管誰家的孩子出門上學,全寨就象過節一樣,帶著各種禮物到這 家表示祝賀。侗族人熱情好客,如果你去侗寨作客,一進屋全家老少都會 起來讓座,歡迎你的到來,老人給你遞煙,大娘給你端油茶, 並用侗家最講究的「酸宴苦酒」來款待你。苦酒是用糯米釀制 的,酸宴是腌制多年的魚、肉、菜等,一般不再下鍋。如果客人 吃不。慣,主人便把酸魚、酸肉放在鍋里爆炒或油煎一下。在侗鄉的 路上即使素不相識,也互相打招呼,並謙讓請對方先走。更有趣 的是兩個姑娘出嫁,在路上相遇,雙方各自從身上解下一根花帶 或頭帕贈給對方,以示尊敬和互祝幸福、侗族對公益事業、助人 為樂非常重視。冬天有人在鼓樓的火塘里生起火供人取暖;夏天 有人把泉水、涼水送到涼亭、鼓樓供行人飲用。有的人在自己過 生日或逢年過節時,總喜歡到風雨橋、鼓樓上打掃衛生或修橋補 路,他們既不圖名,也不圖利。所以人們都說,到了侗鄉,上山 必有路,逢水必有橋,山腰、山頂有涼亭歇息,十字路口有路 碑指道。
3、侗族有什麼樣的習俗呢?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男子裝束,近城鎮者與漢族無異,唯邊遠山區略有差別,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婦女裝束各地互有差別,有著管褲、衣鑲托肩、釘銀珠大扣、結辮盤頭者;有衣長齊膝、襟邊袖口褲腳有滾邊或花邊、挽盤發者;有著大襟衣、大褲管、柬腰帶、包頭帕、挽頭髻者;有著對襟衣、襯胸布、圍褶裙、系圍腰、著腳套或裹綁腿、髻插銀椎者;有寬袖大襟、衣滾綉有龍鳳花卉、長裙過膝,梳盤發者;也有著漢裝者。 一般都喜歡戴銀飾。
侗族人民的飲食以大米為主要食物,平壩地區以粳米為主,山區則多食糯米。普遍喜食辣椒和酸味。自行加工的「醅魚」、「醅肉」,貯藏十數年不壞。用油茶待客,是侗族人民的一種好客習慣。侗族的村落依山傍水,以南部地區最富有特色。村頭寨尾多蓄有古樹,溪流上橫跨「風雨橋」,寨中魚塘四布。按族姓聚居,鼓樓聳立其間。住「干欄」房,樓上住人,樓下關養牲畜和堆置雜物。
「月也」,是這一村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4、侗族有什麼節日
1,活路節
活路節為貴州鎮遠縣報京、報友、白岩、龍奔、平明、奶對、高坎、巴鎖、高度溝等侗寨於春耕大忙前的節日。節日在每年除夕日至正月上旬逢戊日的第二天舉行。
2,嘗新節
嘗新節,俗稱「吃新節」,是湘、黔、桂等省區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每年夏歷六七月間新谷登場時擇日舉行。
3,林王節
歷史上的侗族先民,為反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舉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武裝起義,產生了千千萬萬難以忘懷的英雄。「林王節」就是錦屏縣寨母一帶的侗家人紀念明代英雄林寬的節日。
4,祭牛神節
新晃侗族自治縣以侗、苗、回族居多。回族是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祭牛神」的活動是新晃縣內侗、苗所共有的一種祭事活動。原因在於他們都是敬牛的民族。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祭牛神,稱為「牛辰節」或「洗牛身」。
5,蘆笙節
蘆笙節,為苗族地區最普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該節日以蘆笙踩堂、賽蘆笙為主要活動。蘆笙節一般以坡會的名稱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龍坡)。
5、湖南的民風民俗、節日習俗?
湖南人過年,要先從除夕說起了,除夕一定會吃雞、肉、魚三樣,而且得是大魚大肉。雞要整隻的清燉,要選擇公雞,燉好後把雞頭立起來放;魚蒸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而且三十晚上的魚千萬不要吃完,要留到初一再吃,這是象徵著年年有餘、五穀豐登,辣椒當然代表的就是紅紅火火了。初一早上吃一些點心後,就要准備好頭天做的米酒,也叫甜酒。甜酒的材料有糯米、紗布,還有特地從湖南帶來的酒葯子,這性質與咱們所有的發酵用的酵母類似。
豐盛的年夜飯是 各家各戶都少不了的
大家都知道有俗語稱,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這樣玩弄文字的目的在於形容湖南人嗜辣的飲食習慣。湘菜愛放辣椒,辣椒可說是湘文化的精神圖騰,製法也是多種多樣,辣字當頭,也兼顧色、香、味,讓食客吃罷汗流浹背,唇齒留辣,回味良久啊!這湘菜中有名的菜式卻都是普通之物,如老薑炒子雞,湘潭剁椒魚頭、毛式紅燒肉等,均是經濟實惠之物,價格與滋味都平易近人,因而廣受大眾食客追捧.
家家戶戶基本都會做的菜:香乾炒臘肉
湖南過年時還有吃臘肉的傳統,不過與四川人吃蒸臘肉不一樣,湖南人喜歡把臘肉與香豆乾或者是干豆角混在一起炒著吃,吃起來油香滿口,特有嚼頭。有時候,也會用冬筍與臘肉一起炒,這樣在咸香之外還會有一種清鮮的感覺。
湖南人拜年、看龍燈、放鞭炮之外,還有唱花鼓戲等等.....
6、侗族民俗都有哪些禁忌你知道嗎?
侗族禁忌 〔生活禁忌〕如忌對著太陽、月亮小便;太陽將落山時忌見到人打樁,怕夾自己的魂魄;忌天火(大流星)掉進寨,怕受火災;忌雞早啼,牛夜叫,認為是火災之兆。忌清早說死、殺、鬼等凶語,否則不吉利。忌在野外碰見獸類及蛇等動物的屍首,認為見了會家破人亡。傳說見了蛇蛻皮、交尾,男女野合,也會惡疾纏身,不治而亡。忌正月巳、亥日出遠門或上坡;每月逢七與九日忌出遠門等
〔婚禮禁忌〕在締結婚姻時,忌同姓結婚;還有五行相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十二屬相相沖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龍怕虎、馬怕牛、金雞見犬淚交流之說)。有的地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親,忌寅年婚嫁,接親時忌碰見孕婦、喪事。新嫁娘忌在半路說話。新娘進新郎家門時忌碰見新郎家人,全家要迴避,否則不睦。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實;已嫁之女,回娘家時忌開禾倉、拿炊具。
7、侗族的生活習慣有哪些?還有習俗
侗族風俗習慣:
「月也」,是這一村 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三月三日或二月二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侗族婚禮禁忌:1)忌同姓結婚。2)五行相剋不婚(尤不喜水克火)。3)屬相相沖不婚(有羊怕鼠、蛇怕虎、龍怕虎、馬怕牛、金雞見犬淚交流之說)。4)忌正月、三月、五月嫁娶、定親。5)忌寅年婚嫁。6)忌接親時碰見孕婦、喪事。7)新嫁娘忌在半路說話。8)新娘進新郎家門時忌碰見新郎家人,全家要迴避,否則不睦。9)陪嫁的箱子、水桶、盆忌空去,一定要用它物或米充實。10)已嫁之女,回娘家時忌開禾倉、拿炊具。[3]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8、侗族主要分布在哪個省 侗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導讀:少數民族眾多的我國,民族分布也是獨具特色,那麼你知道侗族主要分布在哪個省,侗族有哪些風俗文化嗎?想知道侗族服飾有什麼特點,侗族的重要節日有哪些,就來瞧瞧我的介紹吧。
侗族主要分布在哪個省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會同縣、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水稻已有悠久的歷史,兼營林業,農林生產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侗族地區的萬山叢嶺中夾雜著許多當地稱為「壩子」的盆地。過去侗族的村寨都由寨老們來管理,寨老又稱為鄉老。他們大都是寨內有聲望的族長和頭人,也有少數是青壯年。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點。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環抱之中,寨邊梯田層層,寨腳溪河長流,寨頭村尾樹木參天。大的侗寨六七百戶,小的二三十家。侗寨的房屋建築,一般是用杉樹建造的木樓,有一至二層的小樓房,也有三到四層的大高樓。近河或陡坡的寨子,依地形建造吊腳樓。
侗族服飾有什麼特點
服飾特點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手工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服飾裝飾
頭飾和銀飾是平秋婦女最講究的裝飾品。她們擅留長發,用紅頭繩扎發盤在頭上再包黑紗帕,腦後別上銀簪、銀梳,頭戴銀盤花、銀頭冠,耳吊金銀環;領口兩組銀扣對應排列,外加鈄襟扣兩組;頸戴五隻大小不同項圈;胸佩五根銀鏈和一把銀鎖用以鎮魔壓邪;手腕戴上銀花鐲,四方鐲等。銀飾品中有雕龍畫鳳,鳥蟲花草等圖案,均為當地匠人所製造。此裝古樸繁雜,銀光閃閃,叮當作響。
顏色特點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
侗族的重要節日
侗族的節日以春節、祭牛神(農歷四月初八或六月初六)、吃新節(農歷七月間)較為普遍。有些地區還有在十月或十一月過侗年。由於民族之間的交往,侗族還有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節。
吃社飯:(二月春社之日)侗族有吃社飯之俗,但不搞什麼活動。做社飯的方法是用野菜、野蒿、臘肉、花生、胡蘿卜……和多種蔬菜切碎攪合糯米同蒸,加入油鹽即成,吃起來別有風味,其功能是防疫去瘟,促進健康。
過冬節:也就是「冬至」,這天所有侗族地區地人們都過侗年,相當於過春節,各地區活動熱鬧非凡,有賽蘆笙、多耶、侗戲、對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廣西南寧沒能回家過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這天在南寧的很多侗族同胞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歡歌、交流。
播種節: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這天放花炮;有的踩蘆笙,坐歌堂;有的走親邀客。而最風趣的是「舞春牛」。接著農耕隊還要表演谷種農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成一塊田,扮演農民的幾個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鋤頭,還有的背竹簍。他們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動作逼真、優美,用歌舞表現了侗家田間耕作的歡樂氣氛。
新婚節:每年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節」,常有數十對青年男女在這一天成親,類似今天的「集體婚禮」。貴州劍河縣小廣、化敖等地還保留此風俗。
架橋節:相傳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橋發子發孫,架橋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侗族人民為了紀念這個日子,把這一天定為架橋節。
9、侗族有什麼傳統節日
一、年節
除夕之夜,他們講究每人喝一碗稀飯,表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有一個「舀水」習俗:姑娘們搶著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為最吉利。
新年裡,侗族同胞盛行「打同年」。這種活動類似漢族的「團拜」。當「打同年」的隊伍到達一處時,那裡的婦女就排成隊伍,用唱歌的形式向對方提出各種問題,對方則要迅速作出回答,就象電影《劉三姐》中的對歌一樣,一唱一和,很有趣味。
二、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游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三、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里,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綉花圍腰和編帶,手提刺綉荷包,包里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四、鬥牛節
每年農歷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干凈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將軍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沖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彩,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這種特殊的娛樂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五、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愛好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這天放花炮;有的踩蘆笙,坐歌堂;有的走親邀客。而最風趣的是「舞春牛」。接著農耕隊還要表演谷種農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成一塊田,扮演農民的幾個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鋤頭,還有的背竹簍。他們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動作逼真、優美,用歌舞表現了侗家田間耕作的歡樂氣氛。
六、姑娘節
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歷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娘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唱歌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糍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著許多烏飯糍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七、嘗新節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為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
湖南通道嘗新節這天,狗是上賓,新米飯煮出來,讓狗嘗過以後人才嘗。因為傳說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絕了谷種,是一條白色的神犬飄洋過海,在西王母的曬谷坪里打了一個滾,滿身粘穀粒,在回來時身上的穀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翹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帶著幾顆穀粒。人類靠這幾粒谷種才發展到今天。為了不忘狗的功勞,因此新谷登場要請狗先嘗。嘗新節是侗族地區共同的節日,各地嘗新節內容大同小異。
黎平縣稱「嘗新節」為「天貺節」,俗稱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這天包粽粑,又稱粽粑節。特別是肇興、岑岜、龍額、水口、東郎、新平等鄉的侗族過得特別隆重,僅次於過年。
八、趕歌會
農歷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收集、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致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過歌會成為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為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九、過冬節
也就是「冬至」,這天所有侗族地區地人們都過侗年,相當於過春節,各地區活動熱鬧非凡,有賽蘆笙、多耶、侗戲、對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廣西南寧沒能回家過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這天在南寧的很多侗族同胞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歡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