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風俗人情的資料

風俗人情的資料

發布時間: 2022-10-30 13:21:54

1、什麼是風土人情?

風土人情,讀音ēng tǔ rén qíng,漢語成語,是指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

原文:「又問了問褚一官走了幾省,說了些那省的風土人情,論了些那省的山川形勝。」

釋義:又問了褚一官我們到底走了幾個省分,說了一些,當地的風俗習慣,討論了當地的山川形態。

中國本土的一些風土人情:

漢族:重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陽節」「冬至」「七夕」等。信仰儒、道、佛、祖先崇拜。葬禮古代為土葬,近代改為火葬。

彝族: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此外,還有「密枝節」「插花節」等 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有搶婚的風俗。

壯族:「三月三」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太大區別,女子則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束花圍腰。節日有吃五色飯,五色蛋的習俗。實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1)風俗人情的資料擴展資料:

「風土人情」的近義詞:

風俗人情,讀音fēnɡ sú rén qínɡ,漢語詞語,意思是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

出 處 唐·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誌》

原句:「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釋義:由於聽說燕趙兩國的地勢險惡,當地的教育令當地的風俗習慣有區別其他地方。

歐洲的風土人情:

1、比利時人愛把做生意和娛樂結合在一起,喜歡招待別人,也喜歡被別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夥伴的頭銜。

2、匈牙利人比較迷信,新年的餐桌上不許擺放禽類製作的菜餚,認為那樣的話,幸運會隨禽類飛走。

3、丹麥人喜歡桑那浴和飲酒,且酒較昂貴。商務活動中倘若招待一場桑那浴或多帶幾瓶蘇格蘭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談資合作為最佳饋贈。

2、不同的地區的風土人情

1、中國風土人情

中國注重傳統文化和傳統節日,如中國特有的節日中秋節、春節、七夕等,不同民族也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例如:

分布在全國各地的漢族:重要節日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除夕」 「重陽節」「冬至」「七夕」等。信仰儒、道、佛、祖先崇拜。葬禮古代為土葬,近代改為火葬。

分布在雲南地區的彝族:傳統節日以「火把節」最為隆重,此外,還有「密枝節」「插花節」等 民間崇拜「萬物有靈」和祖先神靈的原始宗教活動,有搶婚的遺俗。

分布在廣西的壯族:「三月三」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太大區別,女子則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多穿無領左衽上衣,下著寬腳褲,束花圍腰。節日有吃五色飯,五色蛋的習俗。實行棺木土葬,善歌舞。

分布在雲南的傣族:節日多與宗教活動有關,主要有「關門節」「開門節」「潑水節」 潑水節為傣歷新年,屆時舉行潑水。普遍愛好歌舞。舞蹈以「孔雀舞」和「象腳鼓舞」著名。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建築,竹籬環繞,各戶自成院落。

2、比利時風土人情

比利時人愛把做生意和娛樂結合在一起,喜歡招待別人,也喜歡被別人招待,注重外表,注重生意夥伴的頭銜。

3、挪威風土人情

挪威人講究守時及與人談話保持一定距離,拜訪或出席家宴,要准備花或糖果送給女主人。出外郊遊不要驚嚇河鳥(挪威國鳥),普遍視紅色為流行色。

4、德國風土人情

德國人,有一種名副其實的講究效率的聲譽。德國談判者的個人關系是很嚴肅的。要習慣於在所有場合下穿一套西裝。饋贈要針對個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義。

5、西班牙風土人情

西班牙人強調個人信譽,寧願受點損失也不願公開承認失誤。如果你認為他們在協議中無意受到了損失而幫助他們,那麼便永久地贏得了他們的友誼和信任。

6、法國風土人情

法國人給人印象是最愛國的,即使英語講得再好也會要求用法語進行談判,且毫不讓步。對穿戴極為講究,在會談時盡可能穿最好的服裝。

7、英國風土人情

英國人凡事都循規蹈矩。他們的汽車行駛方向和歐洲其他國家正好相反。基於將英語作為母語的自負,除了英語外,英國人不會講其他語言。英國人在除夕這一天,家裡必須瓶中有酒,櫥中有肉。他們認為,如果沒有餘下的酒肉,來年便會貧窮。

除此之外,英國還流行新年「打井水」的風俗,人們都爭取第一個去打水,認為第一個打水人為幸福之人,打來的水是吉祥之水。

3、中國的風土人情

風土人情:風--當地的民風,民俗。 土--地理特性(區別與他處的山山水水) 也包括有地方特色的土特產,美食。 人--當地的人文,文化。 情--待人接物,禮節以及生活習慣。 總之風土人情 就是 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雲南十八怪
雲南因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區,受緯度位置和垂直高差雙重影響,氣候類型多樣,南方是熱帶季風區形成的河谷盆地,東部是被形容成"萬紫千紅永不凋"的冬暖夏涼氣候。雲南還是中國少數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漢族以外還聚居著有彝、白、壯、傣、納西、藏、瑤族等其他25個民族,佔了全省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風貌,特殊的氣候狀況,多彩的民族風情,奇特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許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奇異現象,隨著遠來的遊人、匆匆的過客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暫的足跡並離開之後,他們所耳聞目睹的那些奇聞異趣也逐漸流傳開來,並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傳下"雲南十八怪"、"雲南二十八怪"、"雲南八十一怪"等說法。

雲南第一怪:

雞蛋用草串著賣:老鄉們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蔑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牆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雲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當鍋蓋: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雲南第三怪:

三隻蚊子一盤菜:雲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大,故誇張說3個蚊子一盤菜。

雲南第四怪:

火筒能當水煙袋:當地人抽煙所用的煙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雲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餌塊:雲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象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雲南第六怪:

背著娃娃談戀愛:少數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後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雲南第七怪:

四季服裝同穿戴: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艷麗,絢麗多彩。

雲南第八怪:

螞蚱能做下酒菜: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螞蚱、蝗蟲等,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雲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雲南有些地區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實就是指姑與娘,而把姑姑與娘娘喊為老太,所以你問姑娘他說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內地人所稱的小姨。

雲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談戀愛:雲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接壤,而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雲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雲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從小到老都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雲南第十二怪:

新鞋後面補一塊:少數民族婦女在綉花鞋後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綉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雲南第十三怪:

汽車還比火車快:由於有許多的高山峽谷,所以雲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雲南第十四怪:

腳趾常年都在外:雲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於是就做成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雲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帶:雲南的婦女們歷來勤勞,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干,而男子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清閑,大多都呆在家裡帶孩子。

雲南第十六怪:

花生蠶豆數著賣:舊時滇省民風多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人心就是秤一桿。

雲南第十七怪:

這邊下雨那邊曬: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里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里便會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艷陽天,一面雨傾蓬。

雲南第十八怪:

四個竹鼠一麻袋: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筍。食竹筍的鼠多肥碩,形壯與家鼠有很大差相異。用這樣的山珍待客真是賽過雞鵝。

http://bbs.pep.com.cn/thread-412848-1-1.html裡面有好多,去看看。

4、各地民風民俗資料

<

5、外國的風土人情與風俗

外國的風土人情與風俗有許多,例如西方國家的聖誕節、北歐的復活節、萬聖節等等,具體有:

1、復活節 

復活節是西方國家的一個重要節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復活的日子。

春分過後第一次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就是復活節,一般在3月底或4月初。這是基督教紀念耶穌復活的一個宗教節日,按照傳統,復活節有不少很有特色的慶祝活動,蛋和兔子都是復活節的象徵,復活節時,商店裡會出售各種復活節小兔和彩蛋,有的是巧克力做成的。

2、萬聖節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在中文裡,常常把萬聖節前夜(Halloween)訛譯為萬聖節(All Saints' Day)。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3、聖誕節

聖誕節也是西方世界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公共假日,在聖誕節,許多家庭隨賀卡帶上年度家庭合照或家庭新聞,聖誕節這天,指出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理想,只有以和平與仁愛的言行達成。除表示慶賀聖誕的喜樂外,就是向親友祝福,以表懷念之情。

4、丹麥風土人情

丹麥人喜歡桑那浴和飲酒,且酒較昂貴。商務活動中倘若招待一場桑那浴或多帶幾瓶蘇格蘭威士忌酒,便可增加談資合作為最佳饋贈。

5、德國人講究效率

德國人,有一種名副其實的講究效率的聲譽。德國談判者的個人關系是很嚴肅的。要習慣於在所有場合下穿一套西裝。饋贈要針對個人,即使是以公司的名義。

6、漢族民風民俗的資料

 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 尚農務本

漢族是一個古老的農業民族,自古以來農業人口一直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農風俗源遠流長。從遠古起,漢族就視農業為本業。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就提出了「以農業為本」的主張。他說:「倉稟之所以實者,耕農之本務也。」《韓非子·詭使篇》。在尚農思想的影響下,漢族社會形成了「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商君書·畫策篇》。「男耕女織」可說是一幅典型的漢族社會風土人情畫。只是到了現代,特別是解放後才有了較大的變化。

二十四節氣是漢族農歷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創立與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產習俗密切相關。隨著一年四季氣候的變換,農事和農活的內容也隨著變化。二十四節氣名稱本身的含義,都明顯地反映了這一點。至今漢族農民仍習慣按節氣進行農事,安排農活。

與尚農風俗相關的是漢族對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義》雲:「地載萬物者,釋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稱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稱社。《禮記·郊特牲》雲:「壯、祭土,而主陰氣也……壯,所以神地之道也。」發展到後來,漢族社會層層都有社祭。民間對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廣泛,解放前土地廟幾乎到處可見。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漢族的千古遺風。尊祖即是對祖先的崇拜。商代時即信上帝與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則信上帝與祖先分開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為重要的傳統。漢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績的遠祖和血緣關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習俗直到近、現代。民間尊祖的祭祀活動仍十分隆重,有時祭、堂祭、節祭、歲祭、房祭、祠祭等,逢年過節有的還要瞻仰歷代祖宗遺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並與祖宗共享喜慶或求祖宗賜福保佑。漢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廟或宗廟,祖廟、宗祠遍布各地。

與尊祖習俗相關,在封建宗法制的長期影響下,漢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譜。由於聚族而居,漢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長達幾百年,真是「長幼濟濟,風禮著聞」。這種世代同居共財的宗族,俗稱「義居」或「義門」。明代時浙江省浦江縣鄭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詔旨特敕建造鄭義門給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雖趨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較普遍。

從尊祖延伸而來的敬老習俗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詩經·大雅·既醉》雲:「孝不匱,永賜爾類。」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無窮無盡,勢必經常感化影響整個家庭,乃至整個民族。漢族民間敬老習俗,相沿至今,是值得發揚光大的優良傳統。

7、風土人情是什麼意思

風土人情的意思:風土:山川風俗、氣候等的總稱;人情:人的性情、習慣。一個地方特有的自然環境和風俗、禮節、習慣的總稱。

【出自】: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又問了問褚一官走了幾省,說了些那省的風土人情,論了些那省的山川形勝。」

譯文:又問了問我一個官職逃了幾省,說了些那省的風土人情,論述了些那省的山川和名勝古跡。

【示例】我們這村上的人,一個個如此模樣,難怪風土人情如此頹敗。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指地方習俗等。

(7)風俗人情的資料擴展資料:

風土人情近義詞:

1、風俗人情

【解釋】:指一地相沿而成的風尚、禮節、習慣等。

【出自】:唐·杜牧《唐故范陽盧秀才墓誌》:「因言燕趙間山川夷險,教令風俗人情之所短長。」

譯文:因此說燕趙一帶山川艱險,教育使風俗人心所長短。

【示例】:她問他關於日本的風俗人情。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指風俗習慣等。

2、人情世故

【解釋】:為人處世的道理。

【出自】:宋·文天祥《送僧了敬序》:「姑與之委曲於人情世故之內。」

譯文:姑且和他們在人情世事內委曲求全。

【示例】:我說你到底沒有經練,所以這些人情世故一點也不懂。

【語法】:聯合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形容與他人的關系。

8、請問有誰知道關於一些地方風俗 風土人情的資料嗎

莆田風土人情(部分):
一、節慶飲食
大暑食荔枝、羊肉。荔枝是莆仙第一名果,興化郡城因而雅稱荔城。郭沫若游莆詩以「荔城無處不荔枝」概括出莆田的特點。大暑食羊肉,是莆田又一節令食俗。莆田民間認為大暑這一天要把熱氣發透,全年方能無災無病。因而莆俗在大暑日專食羊肉、荔枝。
七月半食金果。金果是莆仙民間過中元節的主要供饈。把糯米浸水後磨成濃米漿,加適量食用鹼製成,蒸成後形如圓盤,色呈金黃,故名「金果」。民謠雲:「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果賞味;十三十四,挑來挑去。」所謂「挑來挑去」,是指女子回娘家祭奠已歿的父母,俗稱「送紙」。如今迷信俗例雖已破除,但七月半吃金果的習慣仍存在。金果質粘軟,不用刀切而用線割。
中秋食月餅、芋頭、米粉、栗子。中秋食月餅,是我國各地的普遍習俗。莆俗中秋也備月餅。同時,莆仙民間過中秋最普及的食物是煨芋頭、炒米粉、板栗拌豬瘦腿肉,俗稱「芋君米粉炒」。這時,新芋剛上市身價百倍。栗子也是民間傳統的進補食品。詩人范成大贊曰:「紫爛山梨紅皺棗,總輸易栗十分甜。」栗子從殼的柄端切一刀,放入沸水鍋中煮10分鍾,撈起冷卻,剝去殼膜,食之鮮甜不膩。
重陽節食九重果。重陽節莆俗吃「九重果」,飲「菊花酒」。清初莆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藍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自注雲:「莆人以重九日采草為曲,郊垌兒女如蟻。歸則和米搗成如彈丸大」。這是幾百年前流行的一種曲果。而近代以來,人們又把曲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果。此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形,四邊層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冬至食糖丸子。莆俗冬至前夕,全家人要圍在一起搓丸。《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曰:「前期粉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於祖考。」這種丸子用糯米磨漿壓干搓成,煮時放入薑片、茴香、加入板糖煮沸,質韌味香,甜美爽口。
除夕食紅團。莆俗民俗中,紅團是象徵喜慶和團圓的。年關近時,莆仙農村家家戶戶都忙於做「紅團」。即用麵粉或米粉為「團皮」原料,以紅綠豆、糯米或地瓜干加糖煮熟為團餡,皮包餡用木印模印成飽滿的圓月形,染上食品紅,以「雞葉」(學名囊荷)為襯底,做成後放入蒸籠蒸熟,色香味俱佳,為除夕節令老幼皆喜的食物。 二、請「鞋樣」
在沿海,如果說「訂親」是確定男女之間婚姻關系基礎的話,那麼,請「鞋樣」便是敲定結婚的具體日期,自古至今都要舉行這個儀式。
請「鞋樣」是在結婚當年的前幾個月舉行的一個儀式。至於請「鞋樣」的具體日子,要經男女雙方父母協商後確定。一般選擇偶月偶日(農歷8月或10月的某一天),偶月偶日意為成雙成對。
請「鞋樣」那天,男方要派一個親人,在媒婆的陪同下一道前往女方家中,攜帶的禮物除了鞋外,還有豬腳和線面。讓男方給女方買鞋,就是希望女方嫁到男方家後穿新鞋走新路,在今後人生漫長的道路上走好每一步。就女方而言,要男方買鞋,則希望男方不要給新娘子「小鞋」穿(意即不要為難她)。況且這鞋只能送一雙,因為「一」字包含從一而終的意思。至於豬腳則是喻指女方嫁到男方家後能開科發達;線面則喻指夫妻白頭偕老,長命百歲。
請「鞋樣」那天,女方要擺上幾桌酒席,宴請親戚朋友,並當眾發布姑娘年內出嫁的消息,暗示他們喝了喜酒後可別忘了「捧花粉」。在沿海,女兒出嫁,凡是有禮上往來的親戚朋友都要給其女兒「捧花粉」。禮物通常是一塊布,作為女孩的嫁妝。時過境遷,現如今,就不時興用布料走喜,已有所變化了。
三、重陽節習俗
莆仙鄉民沿襲舊俗,蒸九重陽米果,利用登山之機,祭掃祖墓。《荊楚歲時記》雲:「九月九日宴會,……佩茱萸,食餌,飲菊花酒,方令人長壽。」「餌」即今之糕、米果之類。宋《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莆仙人以重陽祭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清初莆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自注雲:「莆人以重九日采草為米曲,郭垌兒女如蟻,歸則和米搗成如彈丸大。」這是幾百年前流行的一種米曲米果 。而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曲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梧塘東福林姓,重陽節這天上山祭祖墓。他們祖宗留有祭田,收取的田租由每年輪當值的祭戶收入,用以購買祭品。全族規定:凡男性參加上山祭墓的,每人各分熟豬肉4小兩,紅柿一個,丁餅一雙,下山到主祭戶飽吃一餐「大擦粉」,或干飯配肉湯,並暢飲米酒。莆仙沿海,重陽節這日,公社則慶祝社公生日,以報慶秋收。九月初九乃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天後祖祠奉祀之宮廟祭祀。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6年,根據東方健康長壽中心的建議,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1990年10月26日,重陽節被福建省人民代表大會定為「老人節」。每逢重陽節,莆仙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廣泛開展群眾性的登山活動,鍛煉身體,培養人們了解自然、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品德。
四、劃龍船
端午節前後,莆田一帶有劃龍船習俗(賽龍舟),意為紀念屈原,慶祝豐收,祈求平安。 「龍舟爭快楚江邊,吊屈誰知特愴神。」這是北宋政治家、詩人余靖《端午日寄酒庶回都官》的詩。這詩反映了一千多年前,民間就有賽龍舟、吊屈原的習俗,相沿至今,長久不衰。早在四五百年前,莆田南北洋一帶就有人開始造龍舟,端午節把柳枝幹雕成的龍頭,裝在木船後面,龍舟下水前要舉行「龍王祭」和「龍舟點睛」典禮。凡參賽的龍船,由道士上香稟告「龍王尊神」,主持者用紅綵綢蒙上龍船的「眼睛」,並在「龍角」上掛上「龍燈」、花環、餅圈等。接著,龍舟在執事者的護送下,由長老用彩筆為龍舟開光點睛,使其成為真正的「龍」後,龍舟才在一片熱烈的掌聲和震耳的爆竹聲中下水,再進行龍舟比賽。
新中國成立後,劃龍舟活動更加彭勃地開展,這其中以黃石鎮龍舟最多最活躍。全鎮有一百多艘龍舟,平均一個村就有二至三艘。黃石鎮以東花一鄉的龍舟最多。為什麼東花鄉群眾對龍舟產生這么大的興趣呢?原來,「江東、東花吃米無沙。」這是莆田人常說的一句古話。意思是說,江東東花是平原地區,鄉里一擔沙無處找,地處木蘭溪下游,莆田南洋平原的東花,全鄉現已分成華東、華西、華堤三個行政村,總人口達上萬人。境內水田五千餘畝,河網密集,大小河流有幾十條。其中華東村的大溝琴;華西村的大溝前、華堤村的五個宮前的興太岩。這三條溝長達一千多米,寬百餘米,溝路筆直且深(平均5—6米深),是賽龍舟的好場所。農民們一到端午節,就想扒龍船娛樂。村裡的男人撐溪船拉網捕魚佔大多數。因此早在明朝中葉,這個鄉便開始舉行龍舟比賽。至解放時,劃龍船的水手多達五六百人,有的父子同舟,有的叔侄同船,有的父親掌舵兒劃船。端午節這一天,農民們吃完端午飯,抹了雄黃,換了新裝後,相爭下水扒龍船。人人像水裡的蛟龍,岸上觀看的群眾擠得水泄不通。「扒呀!(劃的意思)扒呀!加油、加油!」的歡呼助興聲震撼整個水鄉,連四鄉八鄰的群眾也跑到東花來看扒龍船,所以人們稱東花是「龍舟之鄉」。
劃龍船不但東花有,莆田南北洋許多地方都有端午劃龍舟習俗,一直沿襲至今。近年不但有男子龍舟隊,還有女子龍舟隊,龍舟競劃,為端午節增添了濃濃的節日氣氛。
五、元宵節
莆田的元宵節,不僅限於正月十五日這一天,有的村提前十來天,有的村則延長到正月底。鬧元宵,既是勞動人民寓春祈秋報、納福迎祥之意,又是他們在春耕前開展文娛活動的大好日子。莆田鬧元宵的節目,來自民間,豐富多彩。其節目有靜的,有動的,也有動靜結合的。靜的有五彩繽紛的燈市,也有曲徑通幽的「假山」;有古色古香的書畫展覽,也有雅俗共賞的詩謎競猜;有「莆田一絕」的「疊果(蔗)盒」,也有巧奪天工的「擺齋菜」……動的有上演莆仙戲,合奏車鼓、十番、八樂,也有踩高蹺、放焰火、弄龍、舞獅……真是金鼓齊鳴,弦歌達旦,燈月交輝,遊人如醉,鄉土風情分外濃。
六、舞獅
舞獅,莆俗叫「弄獅」。是民間一種為老少所喜愛的舞蹈形式之一。它與舞龍齊名,故有「弄龍弄獅」的俗諺。
據鄉先賢資料所記:在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楚軍駐扎在莆田。那年正月元宵,由「湖南勇」裝飾「弄獅」隊,敲鑼打鼓地向各衙門、大商鋪領賞。可知舞獅是湖南的民俗,它傳入莆田,為本地人所吸收,與「弄龍」一起取其吉祥之意。歲以為常,形成莆人的習俗。
「弄獅」和「弄龍」一樣,只流行於集鎮。扮獅的由年青人擔任,執獅球的是指揮人,同時配合鑼鼓的節奏進行「弄獅」。
舞獅時,有大獅,也有小獅。小獅一般只有一隻,多的有二、三隻。大獅由二人合演:一人在前面,戴著獅頭面具,兩手扶著面具不時地作出搖擺抖顫的姿態;另一人在後面,彎著腰曲著背藏於獅身披內,跟著前面那個人的步伐走。如獅子忽上忽下,時快時慢,二人間須亦步亦趨,走則同步,跳則同跳,滾則同滾,配合和諧,渾成一體。如稍一差池,不僅會出洋相,而且會危及安全。對此,我們可知他們平時是訓練有素的。
耍獅球的是個經驗豐富的「弄獅」師傅。他常以某些動作來暗示、指揮「弄獅」人作好准備。如他把獅球往地上打一下,獅子就要打滾;打幾下則滾幾下;球向東打是往東滾,向西打則向西滾;球打獅頭,就須向上看,球打獅尾,就要彎過身來……弄獅的花樣,大抵有搶球、吐霧、舐毛、跳桌子以及戲小獅、背小獅等,其中以搶球的動作為最活躍多姿,以跳桌子的技能難度最大。
「弄獅」的打擊器樂,與「草鑼鼓」(車鼓)的打擊法相彷彿。它是鑼鼓鐃鈸同時齊鳴,令人聽起來有「嗤嗤咚咚、嗤嗤咚咚、嗤咚、嗤咚寬」諸種聲色。它的這種調式,始終隨著舞獅動作的變化而變化,一般是在搶球、吐霧、打滾之時,鑼鼓聲高昂急促;在戲小獅、舐毛之時,鑼鼓聲則低沉緩慢。
七、南日島有個「惠女村」
穿惠安服,講閩南話,遵循惠安習俗——在南日島有這樣一個「惠女村」浮葉村。據說,380年前,浮葉村的開拓者(當地稱開基祖)惠安人,名叫林向伯的漁民,打魚遇風浪漂流到此島,發現這里水產資源十分豐富。隨之一些林姓宗親陸續遷住於此,使荒僻的海島開始人煙繁盛,逐漸形成村落。經過幾代人的勤勞「打拚」,他們依山傍海建起秀美的家園。如今,該村方圓1.7平方公里,人口4300人。他們依然保留著拓業者帶來的方言和服飾。「節約衫,浪費褲,封建頭,民主肚」的惠女服飾,村裡的老太太們身上是風流不減,加上腦後盤著發髻,髻上別著閃亮銀簪,在愛美的年輕女子身上也依然可見。保留著原有古樸的風味。這里選取了一組南日島上「惠女村」里的鏡頭,定格下他們勤勞、古樸的身影。
八、初二不登門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十一月間,倭寇進犯興化, 到處殺掠,至次年正月底始退。農歷二月初二,出外逃難的百姓才陸續回家。此時城中屍骸遍地,慘不忍睹。親友之間急先互相探望,表示慰問。並以二月初二(後改為正月初二)這一天為「探亡日」,這一天互不登門,以從對死難親人的哀悼。後來因感到;春節期間互不登門,終究不便,就變通為初一如己到親友家拜過年,初二日就不必忌諱了。同時,由於那年家家都沒過大年,於是決定在初四(仙游為初五)補過。以後為了紀念那段慘痛的歷史,民間相約以除夕為小年夜,正月初四(初五)為大年夜,亦稱「做大歲」。
九、白 額 春 聯
全年各地春聯均為一色滿紅,唯獨興化(以及福清市一帶)春聯的聯頭上多了一截白額,紅白相間,格外醒目。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濫殺無辜,不少人家因辦喪事貼了白聯,表示哀悼。時值春節,清廷又強令家家戶戶貼紅聯,表示「國泰民安」。有人在被迫貼紅聯時,有意讓原來的白聯露出一小截,以示心有餘哀。各家起而效之,遂成「白額春聯」,流傳至今。

作者: 回莆陽 2005-10-29 10:17 回復此發言

--------------------------------------------------------------------------------

4 回復:請了解:莆田風土人情(部分)
五、元宵節

八、初二不登門
九、白 額 春 聯
這么一些我有見過,其他的,我幾乎也是全不懂

9、民風民俗資料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庭院多栽花卉、葡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維吾爾族人待人講究禮貌。在遇到尊長或朋友時,習慣於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身體前傾,連聲問好。家裡來客都熱情招待。維吾爾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輕巧、優美,以旋轉快速和多變著稱,反映了維吾爾族人樂觀開朗的性格。

維吾爾族以農業為主兼營牧業,有經商傳統,同時傳統手工業十分發達,而且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他們製作的地毯、刺綉、絲綢衣料、銅壺、小刀、民族樂器等,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

(9)風俗人情的資料擴展資料: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10、傣族的風土人情和民俗習慣

1、民俗

傣族人忌諱外人騎馬、趕牛、挑擔和蓬亂著頭發進寨子;進入傣家竹樓,要把鞋脫在門外,而且在屋內走路要輕;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過火塘,不能進入主人內室,不能坐門檻;不能移動火塘上的三腳架,也不能用腳踏火;忌諱在家裡吹口哨、剪指甲……

傣族的婚禮,民間稱為「金欠」,含結婚宴請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開門節」至「關門節」(傣歷十二月十五日以後,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

這段時間成婚儀式在新娘家舉行,屆時要殺豬、殺雞(有的人家還宰牛),備辦豐盛的酒席宴請親朋好友和本寨父老鄉親。

2、風土人情

傣族視孔雀、大象為吉祥物,人民喜歡依水而居,愛潔凈、常沐浴、婦女愛洗發,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稱。

傣族人民特色鮮明,愛好歌舞,傣族舞蹈生動形象,感情細膩,姿態優美,其最流行的是「孔雀舞」,優美的舞姿及投入的感情把孔雀美麗的姿態展現的淋漓盡致,把孔雀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同把人們帶入詩的境界。

傣族人民不僅能歌善舞,還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生活,傣族人民主要以傣歷、傣醫葯和詩經為名。

(10)風俗人情的資料擴展資料:

傣族的語言文字及歷法

傣族也有自己的語言及文字。語言有大泰、蘭納、暹羅等三大方言及若干個次方言,臨近的方言之間發音差距很小,隨著空間距離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論何地方言均能進行簡單交流。

文字有暹羅體、瀾滄體、蘭納體、端體、綳體、那體、阿洪體等七種字體,均由印度婆羅米字母演變而來,都是自左向右書寫,自上而下換行,只在形體結構上有所差異。

現今,由於現代國家概念的形成,泰國全境使用素可體(泰國文),寮國全境使用瀾滄體(寮國文),其他地區的傣族使用所在國文字,只有少數人還在使用屬於自己的文字。

傣族歷法有兩種,分別是大傣歷和小傣歷。大傣歷是傣族最早使用的歷法,是傣族先民在漢族農歷的基礎上創造的歷法,現今只有民族意識比較濃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堅持使用這種歷法。

因而被稱作「大傣歷」。小傣歷實際就是緬歷,由緬甸傳入傣族地區,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這種歷法的傣族,因而被稱為「小傣歷」。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