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風俗習慣節日
1、壯族的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陀螺節、隴端節、銅鼓節、螞拐節、花婆節、「三月三」歌節、牛魂節、中元節等。壯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國廣西、廣東、雲南、貴州、湖南等地區。
一、春節。壯族的春節從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3天,但初三至初五仍算春節期。
二、陀螺節。在廣西壯族聚居的地方,每年都舉行一次有名的體育盛會,就是陀螺節。時間是由舊歷年除夕前兩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歷時半個多月。
三、隴端節。隴端節從農歷三月二十五日開始,歷時三天。
四、銅鼓節是東蘭縣隘洞、長樂鄉一帶壯族傳統節日。分別在每年農歷正月初一、十五、三十日舉行。
五、蛙婆節是東蘭、南丹、天峨等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
六、花婆節。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和姐妹,都會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
七、三月三歌節是壯族的傳統節日。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農歷三月初三的歌節最為隆重。
八、牛魂節。壯族、侗族、仫佬族、仡佬族等民族祭祀牛神的傳統節日。牛魂節又稱牛生日、牛王節、脫軛節。一般在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六月初八或八月初八舉行。
2、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嘗新節、蛙婆節、吃立節、花婆節、葯王節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
3、壯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有什麼
1、壯族的傳統節日:年三十晚、春節、春社節、花王節、清明節、廟會、三月三歌節、花炮節、端午節、嘗新節、中元節、中秋節、重陽節、慶豐節、冬至節、送灶節。
2、壯族(壯文:Bouxraeuz,英文:Bourau),舊稱僮(zhuàng)族,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一個少 數民族,民族語言為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
3、壯族節日習俗: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傳說唐代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創造了聲調悠揚、寓意深遠的歌謠,歌頌人們從事勞動和愛情的幸福,揭露上層統治者的貪婪與不仁,因而至今仍得到壯族人民的傳頌,被稱為「歌仙」。壯族有定期聚會唱歌的傳統,而且唱歌的地點也比較固定,這種集體唱歌的特定場所叫「歌圩」。
4、「牛魂節」,又稱「牛王節」、「開秧節」。多在春耕以後的一天進行,有的地區固定於農歷四月初八進行,因為相傳這一天是牛王的誕辰。傳說牛王原來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幫助人們耕作。人們感激他的功勞,便在其誕辰祭祀牛魂。這一天,各家各戶都將牛梳洗一番,並修整牛欄,帶著一籃五色糯米飯和一束鮮草,到牛欄旁邊祭牛魂,然後把一半食品及鮮草分給每頭耕牛吃。
4、壯族有什麼習俗和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5、壯族的風俗 傳統節日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6、壯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三月三」歌節最為隆重。壯族一向以能歌著稱,早在漢代劉向的《說苑·善說篇》中,就有關於先秦時期壯族先民所唱的《越人歌》的記載。
壯族民歌形式、內容豐富多彩,有二三句的,也有三四句以至更多的;流行七字句和腰腳韻。有盤歌(或稱「猜歌」)、哭嫁歌、賀新居歌、生活歌、農事歌、時政歌、歷史歌,等等。
壯歌的特點是善於觸景生情,托物取喻,以猜謎、盤問的形式,唱出有聲有色、動人心弦的歌詞。傳說唐代有個著名的女歌手劉三姐,創造了聲調悠揚、寓意深遠的歌謠,歌頌人們從事勞動和愛情的幸福。
(6)壯族的風俗習慣節日擴展資料:壯族的服裝,大部分和漢族相同,但在桂西鄉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婦女,還保存著自己民族服裝的特點。
如廣西西北部,中老年壯族婦女多穿無領、左衽、綉花滾邊的衣服和滾邊、寬腳的褲子,腰間束綉花圍腰,下身穿褶裙和綉花鞋,喜戴銀首飾;廣西西南部龍州、憑祥一帶的壯族婦女,至今仍穿著無領、左衽的黑色上衣,頭上包成方塊形狀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寬腳褲子。
古代壯族曾流行過文身、鑿齒等習俗。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壯族古稱之一)盡是文身人。
7、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哪些
壯族的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婦女們清早就到田裡割回綠稻葉供在神龕上,並供上飯菜果品,然後燒香、點亮油燈。一切准備就緒後,把狗喚到神龕前,舀一大勺新米飯,加上各樣菜餚喂狗。待狗吃飽後,全家人才圍坐聚餐。傳說最早的谷種是狗帶來的,為了感謝狗的功勞,嘗新節必讓它先吃。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人們把大年初一找到的第一隻青蛙奉為神聖,抓獲此蛙者受到敬重和擁戴,並成為當年主持祭蛙儀式的首領。現代蛙婆節已演變成群眾娛樂節慶活動和歌會,故又有「螞歌會」之稱。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沒有生育的婦女,是日要到野外採花來戴,以求花婆神賜花送子。若日後懷孕,為使小孩出生後有靈魂,須請師公到野外念經求花,還要在路邊小溝做架橋儀式,把花從橋上接過來。小孩出生後,要在產婦床安上花婆神位,定期祭拜。此俗現已淡化。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以為此舉可使皮膚光潔,不生疥瘡。靖西縣的壯族則在這天開設葯市,專賣各種草葯,買者踴躍。傳說此日之葯有特效。此外,各家各戶還包三角粽,在屋裡熬醋液,燒柚子皮,在門邊插艾草,以示驅邪逐疫。
8、壯族有哪些傳統節日
嘗新節、蛙婆節、吃立節、花婆節、葯王節等。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
嘗新節、蛙婆節、吃立節、花婆節、葯王節等。
1、嘗新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七八月間新谷成熟時舉行。一般各家各戶單獨過,也有請鄰近親友一起聚會的。是日,家家戶戶都用新米煮飯,並殺雞宰鴨備豬肉,祭祀祖宗及各路神靈,酬謝其護佑豐收。
2、蛙婆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俗稱螞拐節。節期從農歷正月初一至三十(有的地方至十五)日,以大村寨為單位或幾個村寨聯合舉行,有「請蛙婆」、「唱蛙婆」、「孝蛙婆」、「葬蛙婆」等祭祀儀式。整個節日活動以贊頌蛙神給人間帶來雨水、保佑豐收的功績貫穿始終,為樂神娛伯歌舞盛會。
3、吃立節:龍州縣、憑祥市一帶壯族民間節日。「吃立」壯語意為「歡慶」或「補過春節」。相傳在1894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法國侵略者進犯邊疆,為打擊侵略者,當地青壯年紛紛拿起武器,保衛家園,所以未能按時過春節。正月三十日,出征的將士凱旋歸來,鄉親們殺雞宰羊,做糯米糍粑,盛情款待,歡慶勝利,補過春節,並相沿成俗。節日期間,人們舞獅子、耍龍燈,唱歌跳舞,熱鬧非凡。
4、花婆節:壯族的傳統節日。民間傳說,壯族始祖 六甲是從花朵中生出來的。後來主管賜花送子之事。所有的人都是從六甲花園中的花轉到世上來,故其被奉為花婆神。農歷二月二十九為花婆神的誕辰日。壯族婦女舉行祭祀儀式,村寨里同一輩的婦女結異姓姐妹,湊錢備辦雞鴨從和香燭錢紙,供祭花婆神,然後成群結隊到野外採花來戴,祈求生育和保佑小孩健康成長。
5、葯王節:亦稱葯師節。壯族傳統節日。傳說葯王是壯醫葯神。他發現葯草,為人治病,還向眾人傳授種葯、采葯、治病的知識。昔時壯族地區各較大村寨都立有葯王廟,每年五月端午節祭祀葯王並進行采葯防病活動。如桂北一帶的壯族此日上山採回烏桕、田基黃、葫蘆茶、元寶草等草葯煮水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