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萊州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

萊州風俗習慣和生活習慣

發布時間: 2022-10-30 00:09:07

1、萊州當地過春節傳統和風俗習慣

不管怎麼樣,都得從食物聊起。朝鮮族人大多不會製作那麼復雜的菜餚,但是泡菜卻是必不可少的。以辣白菜為主,還有英菜、蘿卜條(朝鮮族語叫「gagi」)淹製作的泡菜也很好吃。所以,去朝鮮族朋友家做客,光是泡菜就能擺上一小桌子!

糕點以粘大米為主製作的打糕是最主要的節日用點,製作起來算是容易。多是蘸紅小豆吃,也有蘸黃豆面吃的,還有蘸白糖吃的。

米腸,我比較喜歡吃這東東。但是製作起來也麻煩,用豬血混合粘大米灌入豬腸里再入鍋煮。有一年我生日的時候,老婆為了討俺歡心就製作米腸,結果是她當場累得暈S過去,在醫院住了一夜才回家。從那以後,我家就再沒做過這東東。唉,買來的就沒有那麼好吃了。

我最喜歡吃的是一種朝鮮族語稱作「shergi」的糕點,製作起來比較麻煩:將瓦盆的底挖一些圓洞洞,坐在朝鮮族人特有的那種大鐵鍋上面,然後將磨成粉的粘米面一層一層地鋪在瓦盆中,每一層粘米由紅小豆隔開,上面蓋上蓋子蒸制,真好吃!因為製作起來太麻煩,現在的朝鮮族人家也少有那種大鐵鍋,所以算是罕見了。

朝鮮族人自然也包餃子,朋友們看韓劇聽他們講一種叫作「mangu」的東東,譯過來叫「餃子湯」。對,顧名思義,是湯!我吃過,當時很奇怪,在湯里發現了餃子!而且陷里有豆腐,哈,也別有一番風味!

准備好食物,大年三十就和我們一樣,也吃年夜飯、包餃子,所有中國人都一樣。大年初一,頭一件事就是祭祖。朝鮮族人祭祖在春節時並不去墓地,從不燒紙,而是在家擺上供桌拜祭。儀式簡單。接下來就是拜長輩,不僅僅要拜自家的長輩,年輕的男子(女孩子不參加這種儀式),要去村裡所有有老人的家裡去叩拜長輩。而且,如果有的人家有爺爺輩的前輩在,父輩也要前去叩拜。有老人的家裡,都會准備一桌酒菜,以招待前來叩拜的人,當然有的人喝上一杯酒,有的就只拜完就走。很是熱鬧。

等叩拜老人的儀式完後,家人就可以坐下來吃飯了。如果是人多,那麼男人一張桌,女人一張桌。有典型的大男子主義的傳統。

朝鮮族人喜歡玩花圖,可惜這種游戲我不會玩。還有一種拋點的走棋。

2、萊州春節民俗

膠東人過年,有一個獨特的習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棗餑餑。餑餑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紅棗。

菜州一帶,春節上供要製作大棗餑餑,繭餑餑。棗餑餑用來供祖先,財神,菩薩。天地眾神。五個餑餑疊放,臘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個繭餑餑和三個大聖蟲餑餑。供奉時中為祖先,右供財神,左供菩薩,意為多財多子。聖蟲頭部為一圓饅頭形,雞冠,黑眼睛,紅舌頭,軀干做蛇盤狀。祖先,財神,菩薩面前各放一碗糧食,聖蟲放在盛糧食的碗里,供奉完後,繭餑餑食用,聖蟲放大糧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們分食之。聖蟲"的"聖",膠東諧音"剩",意為"剩餘",寓意五穀豐登,連年有餘。福山,牟平等地還將"聖蟲"做成公母刺猖狀,口含紅棗,放在米麵缸中,錢櫃衣櫥里,祈求財物增多,使用不盡。

膠東至今保竄著七夕用模子磕 "乃果"的習俗。

萊州沿海一帶做巧果是在面里摻上七種食用色磕成,然後油炸,串成串取悅孩子們。中秋節的月餅不僅用於供奉,食用,還用來饋贈親友,互祝團圓,表達祝福。萊州人做月餅時,餅上捏出兔子搗葯的圖案,夜晚,兒童捧著月餅對月唱到:"圓月了,圓月了,一畝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婚後一年內新媳婦,也要從娘家帶回炸面魚,花花巧餅,包子等到婆家,以示祝福。

3、山東萊州的結婚習俗

婚嫁習俗
山東一帶的婚嫁,大體上分為這樣幾個步驟:議婚、訂婚、送日子、鋪房、迎娶、拜堂合巹。
在這幾個步驟中,迎娶最為熱鬧,也最為有特色。婚禮日早晨,吹鼓手最先來到主家大門口鼓吹一通,然後進洞房再吹。稍事休息後,迎親的花轎就要起程。一般迎親的花轎有兩乘,新郎坐的叫「官轎",給新娘准備的叫「花轎」。
去迎親的時候花轎不能空著, 一般要找一個父母雙全的小男孩坐在裡面,執事的大扇上也要寫上「小登科」字樣。一切就緒,三聲炮響「三吹三打」後,新郎才能進入女家門內。新郎先要拜女方的祖先和家長。新娘梳妝打扮完畢,吹鼓手高奏喜樂。新娘由其兄弟用椅抬出閨房,送入轎中,意為腳不沾娘家的土。博山一帶,新娘是「抱」上轎的。
結婚那天,新娘的兄弟背著新娘跑,伴娘在後護衛,新郎則帶人追趕,經過一陣象徵性爭奪後,才把新娘請上轎子。新娘上轎後,許多地方都有潑水的風俗,謂之「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待新郎、新娘在轎中坐穩後,轎頭便喊號起轎,兩頂轎子同時抬起,姑娘便隨著娶親的隊伍出嫁了。
居住習俗

山東村莊多聚一處,稱「屯」、「村」、「庄"。大多數人住平房,有院落。鄉間房屋,一般有草房、瓦房、泥平頂房等。草房之中,有一種海帶草房頗有特色。海帶草房是用一種海生的植物——海帶草做成的。屋頂坡度很陡屋脊做成卷棚式,渾圓、厚實。從高處遠望,象大魚的脊樑。這種房子,冬暖夏涼,可保四、五十年不漏

4、山東的民俗

山東的民俗
山東民俗源遠流長,代代傳承。據史料記載、民間傳說和考古發掘可見,早在
新石器時期,反映東夷文化的民俗就在山東地區大量存在,諸如飲食器物、衣著妝
飾、生產工具、成年禮儀、婚姻形式、墓葬類型、圖騰崇拜、山川信仰等,都顯示
出史前時期山東民俗的特色。
商周時期,特別是齊魯封建之後,山東曾經出現過列國殊俗的局面,但隨著孔
孟學說的形成,便逐步樹立起齊魯禮儀之邦的整體形象。從此,以「禮」為核心的
山東民俗在整個封建社會都處於主導地位,「風近鄒魯」經常被各地取為評價民俗
的准則,到今天對國內乃至世界仍然產生著影響。
歷史上的齊、魯民俗之別,對後來山東民俗的地區差異與復雜多樣有較為深刻
的影響,這一史實有力地說明民俗的形成及流變是與一定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
狀況密切相關的,而這與之相關的狀況又時常因地而異。姜尚治齊,採取的是「因
其俗,簡其禮」的政策,因此齊俗繼承東夷文化傳統,較少受宗周禮制的束縛,其
通商惠工、尊賢尚功等行事,更帶有商品經濟的色彩。魯俗則試圖用周禮來替代原
有的文化傳統,其敦本抑末、崇禮重教,更帶有自然經濟的色彩。齊魯風俗雖有如
上區別,但是,同源於東夷文化的傳統,又都以禮義為民俗思想和民俗行事的核心,
齊地化禮成俗,無為而治,魯地以禮易俗,廣行教化,方法的不同,並不能改變基
本內容的一致。這一時期興起的孔孟儒家學說,對山東地區包括民俗在內的傳承文
化起了極大的規范作用。孔子所謂「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就是對這一
時期山東民俗文化殊途同歸的一個基本概括。
秦漢一統之後,尤其是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孔孟儒家學說成為中國傳統
文化的主流,山東地區的民俗進一步統一在儒家思想的框架之內,並形成為傳統。
其間雖歷經數次改朝換代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但以禮儀為核心的民俗文化傳統並
無大改變。到了近代,隨著封建社會的沒落、西方文化的影響,山東民俗開始向現
代化演進。「五四」運動以後,特別是抗日戰爭開始之後,山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使一代新俗得以生成發展,如春風吹遍山東大地,深深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
沂蒙山區的春節群眾性文藝表演活動,至今仍沿襲著革命根據地的傳統,甚至稱青
年婦女為「識字班」的習俗都一如當年。
新中國建立初期,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廣大人民群眾破舊俗、樹新風,
新風新尚逐漸形成,有力地推動了山東的經濟和社會發展。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
全會後,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山東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
新的民俗事象層出不窮,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同時,黨和人民政府對社會上又復
燃的一些封建陋習,採取了種種措施,凈化社會環境,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山東民俗,由於各種條件的影響,表現出自身的多樣性、地域性。山東腹地濟
南、青州、泰安、兗州一帶,一向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自古四民有常業,
六禮有常儀,歲時有常節,衣食住行有常制,其民俗傳承對周圍地區有典型意義,
可作為山東民俗的代表。這一地區的曲阜、鄒城為孔孟故里,泰安有五嶽之首的泰
山,民俗特色尤為顯著。孔孟家族習俗不僅影響當地,而且遠及於國內外。孔府的
家族親族俗制、祖神祭祀、婚禮喪禮、年節習俗、衣食住行是大家望族習俗的典型。
泰山是歷代皇帝封禪之地,也是百姓朝山拜神之所,是研究民間信仰的一座活的標
本庫,也是開發民俗旅遊資源的一個熱點。
東部沿海地區,漁業習俗和外出經商的習俗最為突出。漁村以日照、榮成、蓬
萊、長島等地最具典型性。蓬萊、龍口(黃縣)、萊州(掖縣)沿海地帶居民,沿襲「
齊人好逐利」的傳統,外出經商的習俗歷代不衰。蓬、黃、掖的「買賣人」不僅在
東北有很大影響,在京、津、滬等地也多見他們的足跡。
魯東南的沂蒙山區,古代文化發祥較早,既有山地特色,又較多地保留著傳統 的民俗事象。而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形成的一系列良風佳俗,在新中國建立
後又得到了進一步發揚光大。
魯西南、魯西北地區為黃河沖積平原,民俗事象與古老的黃河緊密相連,獨具
特色。其戲曲曲藝、音樂舞蹈、民間工藝(如剪紙、刺綉)等,都已走向全國、走向
世界。
山東的城市民俗也能獨成系列,其中又有各種不同類型。濟南是一座千年古城,
舊街巷、老字型大小、古風古俗遍地。它同時又是一座泉城與湖城,北國江南的風采為
天下所獨有。青島是一座百年之間拔地而起的新興城市,現代城市的氣氛最為濃烈。
煙台城市的發展,以明代防禦所城為起點,在近代逐漸將周圍村莊納入市區,最能
顯現城鄉匯融、土洋並存的特色。
一方土產與特別技藝,往往造成地方的特有風俗,因特產而形成特別風俗的,
如煙台被稱為蘋果之鄉,萊陽為梨鄉,肥城為桃鄉,德州、昌樂為西瓜之鄉,樂陵、
無棣為棗鄉,章丘為大蔥之鄉,蒼山為大蒜之鄉,菏澤為牡丹之鄉,萊州為月季之
鄉,平陰為玫瑰之鄉,平邑為金銀花之鄉等,都形成與當地特產有關的民俗活動。
因特別的技藝而形成風俗的,如蒼山蘭陵鎮、安丘景芝鎮、即墨城的釀酒、賣
酒、飲酒習俗,東阿、陽谷、平陰制阿膠的古俗,棲霞、牟平、乳山等地放養柞蠶、
織繭綢、吃蠶蛹蠶蛾的風俗,昌邑、博興、臨沂等地印刷、穿著藍色印花布的風俗,
嘉祥等地印製、穿著、使用彩色印花布的風俗,濰坊、平度、高密、陽谷張秋鎮、
聊城、惠民清河鎮印製、銷售和民間張貼木版年畫的習俗,高密聶家莊、臨沂褚庄、
蒼山小郭、惠民河南張與火把李、莘縣等地泥玩具藝人的從藝風俗,郯城樊埝、鄄
城劉家旋木玩具藝人的從藝風俗,曲阜楷雕藝人的從藝風俗,菏澤麵塑藝人的從藝
風俗,即墨、膠南、福山等地雕果模和果模流行的風俗等,都有著強烈的地域特色。
山東民俗文化由古及今,因移民、交通、外出謀職等原因,不斷發生地域之間
的交流,表現於民俗演變,形成了吸收與開放兼有的態勢。
因移民而帶來的民俗文化對山東民俗產生了深刻影響。明初推行「移民就寬鄉」
的民墾政策,當時山東許多縣份被列為「寬鄉」,從洪武二年到永樂年間大批移民
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遷至山東德州、濱州、聊城、泰安、菏澤、濟寧一帶,其中一
部分又先後由濱州一帶東遷。這樣,山西移民幾乎遍布山東各地。「問我祖先在何
處?山西洪洞大槐樹」這首歌謠,一直在山東二十幾代人中流傳。山西風俗影響山
東居民的痕跡依然存在,如寒食節不火食,相傳是為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忠臣介子推,
寒食節民間所制面燕也稱作「子推燕」。魯西北數縣居民,多有明代初年由直隸(
今河北省)棗強縣移民而來,他們當中也有歌謠流行:「要問老家在哪邊?直隸省
的棗強縣。」他們居住的地方,年畫、泥玩具等民間藝術品,至今與棗強風格相近。
明初由四川移民到山東的,多集中在萊州,因此萊州風俗多有與其東鄰不相同的地
方。黃河口附近的利津縣和墾利縣,在近現代經歷過幾次官方安排的和民間自發的
移民,在這里可以看到移民使民俗文化互相融匯的各種現象。墾利本為利津析地設
置,其土地幾乎全部為黃河在近百年攜來泥沙淤積而成,利津的墾荒者稱這里為「
大窪」,墾荒之後稱為「墾利窪」,地方在今墾利縣城左右,風俗與利津相同;縣
城東北一帶,墾荒者多來自壽光與廣饒,而以壽光為多,風俗近似壽光;近黃河口
處,1935年由官方安排從東平、梁山、平陰、陽谷等地遷來水災後的災民,他們基
本保存著魯西南的風俗。60年代開發勝利油田,數萬工人攜家帶口來到黃河口,在
原來的東營村建起東營市,石油工人以四川籍、陝西籍、東北籍的工人最為集中,
於是,東營又成了四川、陝西、東北風俗與當地風俗並存的地方。
元明清三代繁盛一時的京杭大運河沿岸的碼頭城鎮,如山東地段內的德州、臨
清、東昌(今聊城)、張秋、大安山、濟寧、南陽、台兒庄等,受南北漕運影響,風
俗與山東其他地方多有不同。這些城鎮中大多有一個竹竿巷,集中了江南才常見的
竹編店鋪;街面上開設茶館,其鋪面格局、賣茶、飲茶風俗與江南茶館大致相同。
濟寧的玉堂醬園由蘇州沿運河遷入,其產品至今保持著江南風味,並且仍用「姑蘇
老店」的招牌。臨清的哈達織造,因喇嘛沿運河進京而興旺。江南以馬桶陪嫁的習
俗,在東昌沿運河的部分村莊流行。
外出謀職帶來民俗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當數歷史上的山東人下關東。山東人
下關東大致有兩種不同類型:一種是攜家移住東北農村和林區,帶有逃荒性質,俗
謂「被逼無奈下關東」;一種是家在山東,但大半生在東北做生意,俗稱「住地場」
。他們將山東的風俗帶去東北,又將東北的習俗攜回山東。長期的交流,使兩地的
民俗文化有了許多相似的方面,特別是一些內容相同的民間故事,如禿尾巴老李的
故事和人參的故事等,在山東與東北同樣廣泛流傳。山東風俗受東北影響以膠東最
為突出。長白山滿族故鄉有過年以豆面蒸燈的風俗,其中有一種倉囤形的燈,俗稱
為「月」,蒸燈時看「月」中水氣卜來年各月份水旱。這一風俗在長白山區幾近失
傳,但在榮成、文登民間卻繼承下來。
山東的民俗學研究起步較早,成績可觀。「五四」時期,北京大學創辦《歌謠》
,向全國徵稿,當時山東即有人起而響應,搜集數十首山東民謠,在《歌謠》發表。
30年代又有人搜集整理出版了《山東民間兒童游戲》等書。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
間,革命根據地軍民利用各種民間文藝形式,創造了許多為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
用以鼓舞軍民的革命熱情,一時成為風氣

5、河南風俗二月二農村為啥上墳榨炒豆呢?

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甦,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山東各地在這一天,也都有很多習俗。

萊州:攤煎餅炒豆 做對麵塑龍抬頭

在萊州市,二月二這天,市民也都有攤煎餅、炒豆的習俗,祈求今年五穀豐登,有個好收成。

家住萊州市平里店鎮呂村的孫秀芹大娘,就開始燒火准備攤煎餅、炒豆,據她介紹,攤煎餅的麵粉都是前一天提前和好的,這樣攪和好的麵粉才能夠浸泡透徹。

孫大娘介紹說,別看攪和麵粉幾分鍾就能完成,但要想攤出香軟可口的煎餅,火候掌握非常重要。

孫大娘還說,家裡二月二這天一般都會做煎餅和炒豆來吃,炒豆也和攤煎餅差不多,用的黃豆也是提前一天泡好的。

二月二這一天是諺語所說的龍抬頭的日子,這一天許多人都會吃煎餅,因為煎餅是圓形的,吃煎餅又叫龍鱗,祈求今年五穀豐登。

在二月二這天,膠東的麵塑藝人則會做上一對大龍,預示著生活越來越美好。

當記者來到萊州市程郭鎮下董村麵塑藝人宋敏英的家中時見到了一對做好的麵塑大龍,龍頭、龍眼活靈活現。麵塑藝人宋敏英告訴記者:「咱萊州有個風俗習慣,到二月二了,就是二月二龍抬頭,在這個階段,做套大龍。」

宋敏英告訴記者她用兩天的時間,用了十五斤麵粉製作了這對大龍。她說,麵塑製作三分做七分畫,功夫都用在繪畫上了。

宋敏英還告訴記者,咱們膠東的麵塑基本上都與當地的風俗習慣有關,一般都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泰安:「撒灰引龍」、「打灰囤」

在泰安農村,這一天有「撒灰引龍」、「打灰囤」的習俗。

農歷二月初二前後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的驚蟄。傳說,冬眠的龍到了這一天,被隆隆的春雷驚醒,便抬頭而起;「龍」又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受到人們虔誠滴尊奉。在泰安農村,「二月二」有「撒灰引龍」、「打灰囤」的風俗。

這一天,天還蒙蒙亮的時候,家家戶戶就開始撒灰了,用簸箕盛著草木灰,沿著自家房子外圍牆根密密的撒一圈,因為這條灰線又細又長,形似傳說中的龍,所以這個舉動也被叫做「撒灰引龍」,寓意把象徵吉祥的龍請到家裡。

除此之外,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場院用草木灰圍成一個個圓圈,中間放上五穀、硬幣。代表著糧食屯、錢屯,有的囤外再畫上梯子,以表明囤的高大。一邊用灰畫圈還一面嘴裡念叨著:「二月二、打簸箕,大囤滿、小囤漾」,希望來年家裡糧食豐收,財源滾滾。人們還會在畫好的倉囤中挖一小坑,將穀子、豆子、玉米等各種糧食放置其中,埋好,幾天後看哪種先發芽,以此判斷各種農作物的收成好壞。

實際上,撒灰除了象徵意義,在實際中也是有用的,在農村,舊式的農家房屋為土木建築,房舍牆體或由土墼壘砌,寒冬里,牆縫、炕縫自然成了蠍子、蚰蜒、「草鞋底」等毒蟲蟄伏之處。驚蟄以後,這些毒蟲伺機出動,危害人身。二月二當天,村民便在炕牆下面及房屋牆根底下撒上點草木灰,也有熏蟲辟邪的作用。

新泰:吃炒豆 剪頭發圖吉利

二月初二,民間最大的習俗是「剃龍頭」,不管是老人小孩,剪發、修容,讓自己煥然一新,預示著可以求得一年的好運。從一大早開始,新泰市區一理發店裡就人來人往,顧客迎門,理發師們都忙得不亦樂乎。

在店裡記者了解到,許多人之所以選在今天來剪發,是因為民間有習俗,正月剃頭不吉利,所以很多人普遍是在年前理一次發,然後一直等到二月二才「理發去舊」。

據了解,在這一天除了「剃龍頭」的習俗外,不少地方還有一些吃豆子,舞龍燈等活動,為的就是祈福送福。一大早,商家就將各種豆子擺了出來,供大家挑選。許多市民一邊詢問著價格一邊品嘗味道如何。現場記者也發現,雖然各種豆子花樣較多,但是還是傳統的黃豆受到大家的歡迎。

6、簡介紹端午節的習俗在介紹萊州的習俗

一、端午節的習俗。

1、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節對我們印象最為深刻,快到端午節時家家戶戶都在包粽子,空氣中都帶著糯米的甜膩香味,每到吃粽子時是我們最開心的時候。相傳吃粽子的習俗是為了紀念屈原,幾千年前,屈原投江自殺,人們為了不讓江里的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就用粽葉包裹糯米投入江中餵食魚蝦,後來這習俗就一直延續下來了。

2、賽龍舟。

賽龍舟也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投江死後,楚國人民十分悲痛,紛紛到江邊憑吊,漁夫劃起船打撈屍體,卻不見蹤影,後年五月初五借劃龍舟驅散魚蝦,以免魚蝦吃掉屈原屍體,現劃龍舟也被批為國家為物質遺產。

3、掛艾草。

可能很多朋友都會記得,每到端午節時,家裡大人都會在家門口掛一種草,那是我們很不理解,這種草叫艾草,端午節在古人眼中是為不好、不吉利的日子,掛艾草是為辟邪。而且在端午節前後是疾病多發時期,艾草獨特的香味有驅病、防蚊的效果,配合菖蒲有一定防病作用。

4、沐蘭湯。

蘭並不是蘭花,而是一種叫佩蘭的菊科植物,有香味,可用來熬水沐浴,可治療皮膚病,去邪氣,後多用艾草和菖蒲洗澡。

5、塗雄黃。

小時候大人都會在端午節時用雄黃酒在小孩額頭塗抹,這樣可驅除毒蟲,也可在額頭寫個王字,借老虎森林之王的氣勢來驅邪。

6、放風箏。

端午節放風箏主要在南方地區,帶孩子放風箏能消除災害,還可以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稱之為「放秧」

二、萊州的習俗。

1、正月,元旦,設燎,祭五祀、先祖,拜父母及親屬、友朋。上元,張燈火,陳雜戲,喧闐竟三日夜。

2、二月 二日,以灰畫地作圈,置五穀其中,謂之「祝年」。炒豆,謂之「報捷」。

3、三月 清明祭墓,添墳頭土,郊外踏青。女子作鞦韆戲。

4、五月 端午,食角黍,泛蒲酒。懸艾戶牖,並簪戴之。以雄黃塗小兒耳鼻。

5、六月 六日,曬書及衣。

6、七月 七夕,女子設「乞巧筵」,姻親饋瓜果、五色餅。

7、八月 中秋,互饋果餅,祭月。以月之明暗卜來春上元晴雪,輒驗。

8、九月 重陽,登高,飲菊酒。

9、十月 一日,祭墓。

10、十一月 冬至,祭先於寢。

11、十二月 八日,以棗栗雜果煮粥,謂之「臘八粥」。二十三日,供餳「祀灶」。「除夕」「守歲」。

7、分析萊州春節風俗與萊州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春節又稱元日、元旦、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為夏歷新年的第一天。由於歷法不同,各代歲首之日不盡一致:夏代為正月初一,商代為十二月初一,周代為十一月初一,秦代為十月初一,漢武帝時又恢復到正月初一,並延續至今。

「春節」,各代所指也有區別。漢代指立春這一天,南北朝指整個春季,到了近代才指正月初一。它是我國歷史最悠久、活動內容最豐富、禮儀最隆重、場景最壯觀、食品最精緻的一個傳統節日,全國56個民族中的53個(除去藏、白、傣族)都要舉行盛大的家宴或族宴慶賀,故又稱「元日大慶宴」。

春節的起源

據史籍記載,春節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義指穀物生長周期,穀子一年一熱,所以春節一年一次,含有慶豐的寓意。又傳,春節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他們用硃砂塗臉,身披鳥羽,唱跳吃喝,熱鬧非凡。至於

互相拜年宴請,則起自漢初,對此《通典》有所記載。

歷代春節食俗

※東漢時期,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和習俗。據崔提《四民月令》稱:「正月之朔,是為正日。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家室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

※南朝時期,春節闔家互相拜賀、飲宴,並開展娛樂活動。據粱人宗懍《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欽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還有畫雞、燃爆竹、懸索、乞如願等游戲。

※唐宋元明清時期春節食俗中的禮儀成分逐漸加重。據南宋吳自收《夢梁錄》記載:「土大夫皆交相賀,細民男女亦皆鮮衣,往來拜節」,《梵天廬叢錄》記載:「男女依次拜長輩,主者牽幼出謁親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清波雜志》載:「宋元佑年間,新年賀年,往往使用傭僕持名刺代往」。親朋拜年,主家必須設宴款待,酒肉異常豐盛。據《嘉泰會稽志》記載:「元旦男女夙興,家主設酒果以奠,男女序拜,竣乃盛服,詣親屬賀,設酒食相款,日歲假,凡五日而畢。」至清代,《帝京歲時紀勝》雲:「士民之家,添衣冠,肅佩帶,祀神祀祖;焚楮帛畢,味爽闔家團拜,獻椒盤,斟柏酒,扶蒸糕,呷粉羹。出門迎喜,參葯廟,謁影堂,具柬賀節。路遇親友,則降輿長揖,而祝之日新禧納福」,對於前來拜年春,「縱非親厚,亦必奉節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爛醉!俗說謂新正拜節,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車馬喧闐,追歡竟日,可謂極一時之勝也矣」。

春節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准看不準吃,名為「看余」,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干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冷盤,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面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8、我想知道咱煙台有哪些民俗?

煙台民俗節慶活動, 這個是官方對外的:

毓璜頂廟會 農歷正月十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每逢這天,來毓璜頂公園祈求玉皇大帝保佑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京劇表演、大秧歌民間手工藝品和地方風味小吃等令人樂而忘返。
三月三塔山會 農歷三月初三,塔山梨花盛開,漫山遍野一片雪白,加之山巔有儒佛道三教合一的太平庵,至此祈福者甚多,久之形成山會。屆時舞龍燈、耍獅子、地方戲劇表演、斗雞羊表演等紛紛登台。山會可持續一周左右。
萊陽梨花節 萊陽盛產梨,舉世聞名,素有「梨鄉」之稱。四月的梨鄉,連阡接陌的梨花,如皚皚白雪,似渺渺輕煙,漫步於梨花叢中,徘徊於梨樹下,使人飄飄若仙。每年4月20日舉行的梨花節,請您觀賞這「千樹梨花千樹雪,一溪楊柳一溪煙」的梨鄉景色。
萊州月季花節 萊州是月季之鄉,每年5月25日為「萊州月季花節」。此時,正是月季盛開的季節,全市遍地萬紫千紅,絢麗多彩,花香四溢,沁人心脾。

這個讓你全面了解民間
http://www.shm.com.cn/yantai/node_4289.htm

9、中國的長壽之鄉是哪裡?當地的風俗習慣都有哪些?

中國的長壽之鄉有海南澄邁,廣西巴馬,湖南麻陽,山東萊州,江蘇如皋,廣東三水區,他們的共同之處如下:

廣西巴馬的風俗習慣:裸浴是巴馬當地的風俗,每當天河暖和時,在盤陽河谷常可見村民野浴其中,無論男女老少,悠然似神仙,長期裸浴,不僅可使肌膚滑嫩,而且可以驅疾健身。因此有人說,裸浴這一巴馬村民返璞歸真的古風,也是幾千年來這里人們長壽的秘訣。巴馬還有藍靛瑤拋綉球,土瑤射弩、打陀螺等古樸的風俗。

山東萊州的風俗習慣上元,張燈火,陳雜戲,喧闐竟三日夜。二月 二日,以灰畫地作圈,置五穀其中,謂之「祝年」。炒豆,謂之「報捷」。三月 清明祭墓,添墳頭土,郊外踏青。女子作鞦韆戲。五月 端午,食角黍,泛蒲酒。懸艾戶牖,並簪戴之。以雄黃塗小兒耳鼻。如皋居民以漢族為主,如皋歲時習俗有立夏中午吃甜菜、兒童稱體重,端午節吃粽子、兒童戴百索和香袋,中元節燒經祭祖、「齋孤」,中秋節吃月餅、藕餅、鴨子等,尤以春節前後祭祀活動為多,且伴有諸多禁忌。

我國長壽區域的分布呈現幾大顯著特徵:一是均處於北緯38°線以下的南方地區,主要分布在廣西、四川、海南、雲南、廣東和新疆等地。二是多沿江河流域分布,主要分布在珠江、長江、瀾滄江流域和近海地區。從氣候條件來說,主要分布在中南亞熱帶、熱帶邊緣和新疆的暖溫帶地區,沒有溫帶地區。這些地方自然環境優美,海拔高度適中,一般都在1500米以下。氣候相對更加涼爽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有益健康,利於長壽。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