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內蒙古人的風俗習慣

內蒙古人的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10-29 22:32:52

1、內蒙古的風俗習慣有什麼

1、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2、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3、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凈地。

4、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2、內蒙古有什麼風俗習慣?

1、草原上春節的高潮,附近的牧民們都要相互喝茶,然後人們扶老攜幼聚集在年長者的家裡,進行除夕「乃日」 (宴會)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電視節目。接著牧人們要到邀請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時因戶多,宴會往往通宵達旦;

2、除夕時,牧民家家都要擺放「花盤」即將點心、奶食、糖果等整齊地擺放在一個大盤子里,擺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圓柱體,也有方形的,每層一種,很有規則。這一習俗,不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襲著這傳統 ;

3、駕(乘)車在草原上游覽或到牧民家訪問做客,汽車行駛中路遇畜群,要早鳴笛,以使畜群早些避開,否則車輛猛然驚畜,牲畜急跑會掉膘。

如果在草原上遇見畜群,汽車和行人要繞道走,不要從畜群中穿過,否則會被認為是對畜主的不尊重。到牧民家時要看看蒙古包附近是否栓著馬,不要貿然駛入,免得馬驚掙斷韁繩跑失;

4、進包要從火爐左側走,坐在蒙古包的西側或北側,東側是主人起居處,盡量不坐。入座時不要擋住北面哈那上掛著的佛像。進包後可席地而坐,不必脫鞋,但不可坐在門檻上;

5、在牧民家或在旅遊點,主人或服務小姐首先會給賓客敬上一碗奶茶。賓客要微欠身用雙手或右手去接,千萬不要用左手,否則會被認為是不懂禮節。主人或服務小姐斟茶時,賓客若不想要茶,要用碗邊輕輕把勺或壺嘴一碰,主人便即刻會明白賓客的用意;

6、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民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

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瞧不起主人、不願以誠相待。賓客應隨即接住酒,接酒後用無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爐方向點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要是你前頭的人都不得不喝下這碗酒,那你也非得喝下不可,這時最好方法是多給天、地、火神敬獻一點。)

7、尊老慈幼蒙古人長幼有序,敬老慈幼。到牧民家做客,見到老人要問安。不在老人面前通過,不坐其上位,未經允許不要與老人並排而坐。

稱呼老人要稱"您",不許以"你"相稱或直呼其名。見到牧民孩子不要大聲斥責,更不能打罵。不要當著家人的面說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對孩子和善、親切,被認為是對家長的尊重。

3、內蒙古的習俗

1、「那達慕」大會

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2、鄂溫克馴鹿習俗

鄂溫克人飼養馴鹿具有悠久的歷史。相傳,在很早以前,他們的8位祖先在山中狩獵,捉住了6隻野生鹿仔帶回飼養,久而久之,發展成了今天人工飼養的馴鹿。據有關專家考證,鄂溫克人飼養鹿可追溯到漢朝以前。

3、手扒羊肉

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4、 春節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 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要趕回家,准備過年。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5、敬酒

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傳統方式。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

4、蒙古人的風俗習慣

蒙古人的傳統風俗習慣,蒙古民族對來客,不論是熟人還是陌生人,一見面總是熱情問候,請客人進蒙古包,全家老少圍著客人坐下,問長問短,好似自家。 我就體驗過一次這樣的待遇,蒙古人的待客之道是非常貼心的,在待客中喝奶茶之後,慷慨大方的主人總是把香甜的黃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乳酪以及獨具草原風味的「手扒肉」一一擺在客人面前,請客人痛飲飽餐。

蒙古族的飲食大致分三大類,即肉食、奶食、糧食。一日三餐,兩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條、吃包子。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愛的食品。尤其願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種多樣。常見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飲料主要有三種: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飲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發酵後的馬奶「其格」以及發酵後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熱止渴,且富有營養;奶酒,又叫蒙古酒。把發酵的奶放入鍋中慢火熬煮、蒸餾後即釀成透明醇香的奶酒。

在蒙古住了幾天,蒙古人一大清早就開葷這是蒙古人的飲食習慣,因為一整天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所以不吃多點肉是維持不了體力的。一大盤手扒肉就著醬汁吃,大口大口非常過癮!蒙古人的早餐有多能吃?就得介紹這款早餐——羊血腸。早餐看著這一大坨黑不溜秋的傢伙,真的吃不下飯了,雖然賣相不怎麼討好,但是這味道和營養價值就不可低估了。因為這是用羊血漿灌入大腸裡面,經過加工變成這美味可口的羊血腸!

5、蒙古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近些年受到內蒙古大草原旅遊熱的原因,很多蒙古的風俗已經被遊客所熟知,這里不準備贅述,但是還有一些比較有趣的習俗和來由大家並不清楚,今天主要給大家介紹一些有趣的習俗:

蒙古族名字的趣事:蒙古族人名字非常好聽,他們沒有姓氏,起名字非常隨性,自由而富有詩意,男孩子經常起一些陽剛的名字,鐵鋼、巴圖、康熙、帖木兒、巴特爾等,這些名字都有結實、堅強、勇敢、英雄等意思,而女孩子的名字大多用花草的名字來命名:這是一個非常好玩的習俗,如果你來到了純牧區的蒙古包前,學幾句花草的蒙古語,大聲呼喊出來,運氣好就會有漂亮的蒙古族姑娘從蒙古包中跑出來,比如:其木格、塔娜、格日勒、薩仁、娜仁、敖登、哈斯等,它們都有不同的意義,其中「娜仁」是太陽的意思,「薩仁」是月亮的意思、「敖登」就是星星,「其其格」是花的意思,「其木格」是花蕊的意思,「高娃」是俊美的意思,而「斯琴」是寶石,現在你知道「斯琴高娃」的一日了吧?還有「斯琴格日樂」也明白了吧?不是「聽笑話第二天才樂」。

所以說,到草原上旅遊,學幾句簡單的蒙古語非常有好處,一下子就能拉近同他們的距離。

蒙古族喝茶的講究:蒙古人一日至少喝三次茶,都是那種熬制的奶茶,草原上蔬菜和水果非常少,即使運過去也不新鮮,所以蒙古人吃的蔬菜和水果比較少,但是很少缺乏維生素,主要原因就是喝奶茶帶來的好吃,還有一個好玩的地方,蒙古人可以頓頓吃肉,遊客連吃幾頓就受不了,原因也是沒有喝奶茶的原因。

蒙古人喝奶茶非常講究,不僅要長幼有序,還要有儀式感:具體是要先敬、天、地,新奶茶要在蒙古包外向天和地潑灑一些,以敬山、水、土地、神靈等,倒茶的時候要用右手持壺或勺子,壺嘴和勺子的頭部要向北側和向里,不能向外(朝門)向外,倒茶時一定要倒半碗,不能太滿,端碗的手指不能探入茶中,敬茶的時候要按照長幼的順序,先給老人或者尊貴的客人,填茶也要有講究,不能等客人喝完,要在快喝完時填茶,懂的客人也會主動留下一些,一般情況下,喝完茶長者還要唱一段《祝詞》來感謝茶。

那達慕中的習俗:到草原上旅遊,相信很多人都體驗過那達慕,會發現他們的很多比賽不講級別,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在摔跤比賽的時候,運動員捉對廝殺,不分年齡和體重的級別,輸了就淘汰,剩下的晉級,最後只決出冠亞軍,其它不記名次,看似不公平,其實是最優秀的選拔制度,充滿了不確定性,因為運動員之間有相互制約的情況,這種不確定,冠軍的技術含量非常高,是選拔人才的好方法;

同樣,他們在賽馬的時候也是如此,不分年齡和體重級別,而且是30-50公里的那種長途賽,甚至不分男女,大家一起上,一次比賽下來,有幾百匹馬同時沖出跑道,不僅需要體力,還要智慧和運氣,場面非常好看。

其實蒙古族好友很多好玩的習俗,都是有原因的,這些背後的原因更加有意思,以後會繼續講解,希望大家喜歡,謝謝閱讀!

6、蒙古族人民有哪些風俗習慣?

1、背弓挎箭,蒙古族的婚俗之一,解放前蒙古人娶親時,新郎要佩帶弓箭,跨駿馬啟程。到女家後,摘下弓箭,放在蒙古包的西南方。次日走時再挎上。

2、刁帽子,也稱搶帽子。通常是送親者想方設法把娶親者的帽子搶過來,挑在馬鞭上,或者扔到地上,迫使新郎下馬去揀,以影響其行速。娶親者彼此掩護,而不讓送親者搶去帽子。一路上,你追我趕,互相嬉戲。

3、獻哈達,常在迎送、饋贈、敬神、拜年以及喜慶時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賀。這種禮節由來已久。據《馬柯·波羅游記》中所寫,蒙古族「過年過節時都互相用金銀玉石做的禮品同白色綢布一起捧獻」。

4、遞鼻煙壺,遞鼻煙壺是蒙古民族古老的習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個精緻象個瓷瓶樣的小壺,敬給客人嗅。

5、血祭,就是把自己喂養的牛、馬、羊宰殺了,供奉在敖包之前。這種祭法由來已久,現在各另地方還有。

7、內蒙古的習俗

1、民俗風情之飲食——烤全羊

整羊整牛,也稱全羊、全牛,是蒙古人款待貴賓的傳統禮儀。 自古以來,蒙古人就有吃整羊、喝馬奶酒和給遠徵人攜帶綿羔羊熟肉條的習慣。元世祖忽必烈登基,建造白色大蒙古包,用整羊招待來客和祭禮神祗。

2、民俗風情之那達慕大會

「那達慕」大會,是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的蒙古、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人民的盛大集會。「那達慕」是蒙古語的音譯,意思是「娛樂」或「游戲」。每年夏、秋季節舉行。大會期間,各地農牧民騎著馬,趕著車,帶著皮毛、葯材等農牧產品。成群結隊的匯集於大會的廣場。並在會場周圍的綠色草原上搭起白色蒙古包。

3、民俗風情之鄂倫春

春節是鄂倫春族最隆重的節日,每年農歷正月初一舉行,一般要進行四至五天,主要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和東北鄂倫春族地區。鄂倫春族的春節源於漢族習俗。節前,人們忙著置辦年貨,清掃庭院;上山狩獵或在外工作的人們,都要趕回家,准備過年。除夕,家家戶戶祭祀祖先和北斗星,吃團圓飯,守夜。

4、民俗風情之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面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等。

祭敖包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

5、民俗風情之敬獻哈達

哈達,蒙古族人民用來表示敬意的一種禮品。蒙古族人民的最高禮節就是獻上哈達。哈達,是一種生絲織巾,顏色很多,與辦多用白色、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1.5米,最長的有4米,寬度不等。兩端有穗,約6厘米。哈達上綉有佛像或雲紋、八寶、壽字等吉祥圖案。哈達最初是喇嘛教寺廟中一種祭神的用品。

8、內蒙古人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1、手把羊肉是蒙古人傳統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須選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殺,剝皮入鍋,放入佐料,進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餚。因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愛穿的長袍,是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獨特衣著裝飾。

3、蒙古族婦女頭上的裝飾品,用寶石、金銀等製成,多在節慶宴會上或探親訪友時使用,平時則用彩色長綢纏繞。

4、蒙古袍兩袖長而寬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領子較高,大襟右釘扣;領口、袖口、衣邊常用花邊鑲飾。男袍多為藍色、棕色;女袍多為紅色、綠色、紫色。

5、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滿語將家或屋稱為「博」,因為詣音,所以後來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將自己的住房稱為「格爾」;漢族人稱蒙古包為「穹廬」或「氈房」等。

6、蒙古族婚禮,則以其獨特的民族特色、濃郁的生活氣息、悠揚的歌舞形式和熱烈隆重的場面,表達了勤勞、勇敢、智慧的蒙古族人對美好生活的熱情追求和粗礦、豪爽、善良的性格。

9、內蒙古的風俗習慣有什麼?

1、草原盛會一那達幕:即游藝、聯歡的意思,源於七百年前。那達幕之日商販雲集,說書獻藝應有盡有,熱鬧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過於賽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壯、稻穀飄香的8月份舉行。

2、蒙古包:蒙古包一詞來自於滿族人對蒙古族住所的稱呼,是游牧生活的產物。一般高七八尺,寬丈余,先用木桿、牛皮訂成網狀方架數片,然後連成園倉式,再用園木組成傘形園頂,頂中央有一個圓形天窗,晴啟陰合,用以流通空氣,吸收陽光,是草原牧區最喜歡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遊人最感興趣的下榻場所。

3、祭敖包:這是蒙古族傳統的宗教活動,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頭、土塊、柳條等壘築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無邊草原上建立起來的能識別方向、道路、邊界的標志,後成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舉行。祭祀時敖包上插樹條,上面掛有五顏六色的布條或紙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聖的凈地。

4、手扒羊肉:蒙古語稱手扒羊肉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簡便實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剛屠宰後的羊,挑選好的部位,(頭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鍋,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調味齊全,不加任何調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術,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時不用餐具,用手扒著吃。

5、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是最能表達朋友之忠誠的珍貴食品。主人將美酒斟在銀碗或金杯中,托在潔白的哈達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達自己的真誠與感情,此時客人理應隨即接過酒,能飲則飲,不能飲則品嘗少許,然後將酒歸還主人,萬不可推推讓讓、拉拉扯扯,謝絕主人的敬酒,否則他會認為您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交朋友、不能以誠相待。

10、內蒙古有什麼風俗習慣?

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好習俗從古代一直流傳到現在。帶你了解一些常見的內蒙古習俗-內蒙古風俗習慣與禁忌。
假如你有機會來蒙古包里作客,立即被好客的牧民擁著進入蒙古包。蒙古包里鋪著氈子或地毯,大家都席地而坐,在氈子上坐著是可以不脫鞋的,這不算失禮。但待主人讓座後放可就坐,然後要順次向主人全家致以問候。見面禮儀過後才開始說明來意談正事。
一、 客來敬茶
客來敬茶一種高尚的蒙古族傳統禮儀。在蒙古歷史上不論是富貴之家還是貧窮之家,不論是上層社會還是平民百姓,也不論在交際上或在家裡,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場合,莫不以茶為應酬品。家中有客來,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們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貴賓獻上一碗奶茶,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禮貌。接著主人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製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但這些奶食品都是很飽人的,所以如你不便多吃,掰一小塊奶豆腐或舀一點奶油表示品嘗就行,這同樣使主人高興。
二、奶酒敬客
接著穿戴民族盛裝的家庭主婦端來清香撲鼻的奶酒款待客人,這也是蒙古族的傳統禮節。要是你表現出幾分客氣的樣子,大家就唱起感人肺腑的敬酒歌,主人則用詩一般的語言勸酒:「遠方的客人請你喝一杯草原佳釀,這是我們民族傳統食品的精華,也是我們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當你接受主人的盛情,接過酒杯一飲而盡時,主任會感到極大的愉快。因為你尊敬主人並接受了主人象奶酒一樣純潔的友情。這時候,好客的主人遇到知心朋友,和你對酌,多喝幾盅酒。確實也有那種「相逢意氣為君飲」 的豪邁氣概。只有在這時你才真正置身於蒙古「酒文化」的歡樂氣氛中。
三、獻哈達
獻哈達是蒙古族人民的一種傳統禮節。哈達是一種禮儀用品,拜佛、祭祀、婚喪、拜年以及對長輩和貴賓表示尊敬等都需要使用哈達。哈達以絲綢為料,一般為白色、淺藍色和黃色。長度通常為五尺左右,寬度不等。有的綉有「雲林」、「八寶」等民間花紋圖案。對長輩獻哈達時,獻者略彎腰向前傾,雙手捧過頭,哈達對折起來,折縫向著長者;對平輩,雙手平舉送給對方;對小輩,一般將哈達搭在脖子上。

四、敬鼻煙壺
敬鼻煙壺是蒙古族牧民的一種日常見面禮。鼻煙壺用玉石、象牙、水晶、瑪瑙、翡翠、琥珀和陶瓷等製成。晚輩同長輩相見時,晚輩曲身鞠躬,雙手捧著鼻煙壺,敬獻長輩,長輩用左手接受,聞後歸還。同輩相見時用右手相互交換鼻煙壺,雙方聞後歸還。
五、禁忌禮節——火忌
禁忌禮節火忌,蒙古族崇拜火,認為火神或灶神是驅妖辟邪的聖潔物,所以人們進入蒙古包後,禁忌在火爐上烤腳,更不許在火爐旁烤濕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爐灶或腳蹬爐灶,不得在爐灶上磕煙袋、摔東西、扔臟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將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從鍋中取肉。
六、禁忌禮節——忌蹬門檻
忌蹬門檻,是蒙古族禁忌之一。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時,絕不許踩蹬門檻。農區、半農半牧區的蒙古族也有此禁忌。在古代,如果有人誤踏蒙古可汗官帳的門檻,即被處死。這種禁忌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七、禁忌禮節——水忌
水忌,也是蒙古族禁忌之一。蒙古人認為水是純潔的神靈。忌諱在河流中洗手或休浴,更不許洗女人的臟衣服或向河流中扔贓物。這由於草原乾旱缺水,牧民逐水草放牧,無水則無法生存。所以牧民習慣節約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潔,並視水為生命之源。
八、白 節
白節,蒙古語稱查干薩日(白月、正月),意為新年、春節。古代蒙古人以白色為純潔、吉祥之色,故稱春節為白節。白節在正月初一。過白節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習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時,就非常重視過白節。臘月三十晚上,全家即穿上節日盛裝,歡聚一堂,拜賀新年,徹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燒香拜佛,然後晚輩向長輩獻哈達或磕頭、敬酒、禮拜。初一清晨,家族親友開始互相拜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結束。
九、祭火
祭火,是蒙古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動之一。也就是祭火神、祭灶神。普通農牧民的祭火一般都在農歷臘月二十三;貴族和台吉則在臘月二十四。有個別的地方秋季祭火,在婚禮上還要祭火。
十、祭敖包
祭敖包,敖包是蒙古語,意為堆子或鼓包。祭敖包是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動之一。敖包通常設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頭堆成的一座圓錐形的實心塔,頂端插著一根長桿,桿頭上系著牲畜毛角和經文布條,四方放著燒柏香的墊石;在敖包旁邊還插滿樹枝,供有整羊、馬奶酒、黃油和乳酪等。祭祀時,在古代,由薩滿教巫師擊鼓念咒,膜拜祈禱;在近代,由喇嘛焚香點火,頌詞念經。牧民們都圍繞著敖包,從左向右轉三圈,求神降福。
十一、祭尚西
蒙古族還有祭尚西(神樹的意思)的習俗。通常是在一棵孤獨的神樹下,用五額六色的花布條把樹枝裝飾得特別艷麗,一位扮裝的尚西老人盤膝坐在神樹下,男女老少匯聚在周圍拜祭尚西,並推選幾名主祭人手捧哈達、美酒、奶食品,向尚西老人敬獻。儀式結束,便進行蒙古族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體活動。
十二、祭成吉思汗陵
祭成吉思汗陵,這是蒙古民族最隆重、最庄嚴的祭祀活動,簡稱祭成陵。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崇敬的民族英雄,他在13世紀初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蒙古汗國,橫跨歐亞兩洲,震撼世界,成為「一代天驕」。蒙古民族祭祀成吉思汗的習俗,最早始於窩闊台時代,到忽必烈時代正式頒發聖旨,規定祭成吉思汗的各種祭禮,並使之日臻完善。現今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成陵的成吉思汗祭典,就是沿襲古代傳說的祭禮。祭禮一般分為日祭、月祭和季祭,都有固定的日期。祭品齊全,皆供整羊、聖酒和各種奶食品,並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每年陰歷三月二十一日為春祭,祭把規模最大、最隆重,各盟旗派代表或個人前往伊金霍洛旗的成陵奉祭。
十三、祭蘇魯定
祭蘇魯定,蘇魯定是成吉思汗的軍旗或軍徽,蒙古民族最珍重的古代文物之一,珍藏於鄂爾多斯高原的成吉思汗陵園內。蘇魯定是成吉思汗遠征時所向披靡的旗微,又是太平無事時的吉祥物。蒙古族在每年陰歷三月十七日,都隆重舉行祭蘇魯定的儀式。祭祀時,祭桌上擺放了整羊,還有馬奶酒、奶食品等供品。參加祭祀的蒙古族群眾絡繹不絕,各自帶著祭品,虔誠地叩拜蘇魯定,藉以表達對成古思汗的敬仰,緬懷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
附:其他忌諱
忌摸頭、忌別人打狗、忌產婦住處外人進入探訪。
病忌,牧民家裡有重病或病危的人時,一般在蒙古包左側掛一根繩子,並將繩子的一端埋在東側,說明家裡有重患者,不待客。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