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州風俗
1、廣西賀州八步的過春節有哪些習俗
有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習俗。
爆竹聲聲除舊歲。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除夕那天,大家貼對聯、拜祖先、互相拜年,到了晚上,放煙花、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晚會,好不熱鬧!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歷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1] 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春節的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屬於漢字文化圈的一些國家和民族也有慶祝春節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盡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 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關於賀州飲食文化
一方水土育一方食客,也孕育出賀州人「不拘一格,鍋納百菜,食出精品,燴常翻新」的飲食 文化 。接下來就隨我一起來了解下吧!
賀州飲食文化習俗
賀州的百菜釀,是賀州飲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一種餐桌風味。賀州人逢菜必釀,一年四季中,不論你什麼時候來到賀州,都可以在賀州品嘗到別具一格的菜釀。賀州菜釀,五花八門,有豆製品類、果菜類、根莖菜類、葉菜類、甚至豬大腸、豬血、豬網油、還有生蔥大蒜都可以做成菜釀。有人做過統計,賀州菜釀有108種之多。南鄉的豬大腸釀,是用生糯米直接灌進豬大腸內製作的,豬血釀是用糯米粉拌豬血灌進豬小腸中製作的。賀州的竹筍釀有釀糯米飯的,有釀糯米粉,也有釀肉餡的。還有客家人的油豆腐釀,本地人的茄子釀、蒜釀、瓜類釀等都有各自的特色。豆腐釀是賀州客家人迎親宴上一道必不可少的 菜譜 ,由當地十分流行的一句 歇後語 「豆腐釀——放心」衍生而成,表示男女婚慶已經宴請親朋道賀,雙方日後盡可以放心白頭到老。大寧人釀的油豆腐釀,大大方方,外色金黃,內白滑嫩,被譽為「金包銀」, 傳說 是朝廷的貢品。賀州餐桌上還有一種特製的生蔥釀,是一道情人菜譜,寓意著對有情人的一種情感祝福,希望心上人聰明伶俐。賀街人的瓜花釀,大鍋煎煮,甜透心窩。桂嶺人的燈籠椒釀和信都人的茄子釀,油泡煎炒,香飄三家。同樣的餡料,同樣的製作手藝,換了一個地方,就改變了原產地的味道了,賀州人稱其為「變味」。豬婆菜是一種上不了大雅之堂的青菜,一般人煮來都不好吃,因此,這種菜在許多地方主要是用來喂豬的。但是,南鄉人用豬婆菜葉來包糯米飯或糯米粉釀,它的味道就別具一格,所有的釀心都是選擇精肉均勻地切碎後加上 其它 調料精心調制而成,使人食之不厭,不覺肥膩。有的賀州人還能將豬下水做成各種精美的菜釀。賀州菜釀講究傳統製作,不需要太多的現代調料,也不鍾情於先進的微波爐煎煮 方法 ,農家的大鍋煮豆腐釀、大鍋的瓜花釀最純正。這些經過千百年釀制而成的飲食精品,沉澱成一種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一直在民間傳承著,受到了無數南來北往客人的贊賞。賀州的信都白斬雞、信都水晶辣椒、信都紅薯干、黃姚豆豉、燕塘粘米糍、公會酸牛腸、開山甜酒姜、南鄉白切鴨、南鄉白糍粑、黃田扣肉、桂嶺燈籠椒、賀街油茄、瑤族的煙熏肉等,都是餐桌上的佳餚上品。
賀州飲食文化知識
賀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賀州菜釀也充滿著豐富的民族特色。南鄉鎮是一個壯族人口聚居的鄉鎮,這里的壯族人民祖祖輩輩保存著豬大腸釀和豬血釀的傳統習慣。現在我們介紹一種豬血釀。豬血釀是將豬的小腸洗凈後放好,然後再將經過炒熟磨成粉的糯米粉拌入豬血中,加入蔥花、五香粉等調料。最後用漏斗灌入豬的小腸里煮熟即可。從古到今,南鄉壯族人在縫年過節或辦喜慶酒席時,都製作豬血釀。
賀州的菜釀還具有地域特色,如大寧的豆腐釀,必須是用寧江水製作的豆腐才別具風味。傳說中寧江上有一塊巨大的四方豆腐石,祖傳大寧豆腐的加工方法是:用寧江水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成生豆漿煮熟後,再用取自寧江的巨石重壓。加工出來的白豆腐經野油茶油急煎成四方塊的油豆腐,大大方方,色澤內白外黃,肉白嫩滑,人稱「金包銀」,據說是封建社會朝庭的貢品。每縫喜慶佳節,大鍋大鍋的大寧豆腐釀香飄十家,令人垂延欲滴。令人不解的是,同樣的加工方法,在別的地方加工出來的豆腐就沒有這樣的獨特味道了。
賀街鎮是賀州歷史上作為政治中心最長的古代城池,兩千多年的郡縣制使賀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賀街方言——賀街官話,賀街官話說起來溫柔纏綿,十分好聽。象賀街官話一樣,賀街的瓜花釀在賀州也是挺有名的。賀街瓜花釀的製作是臨賀故城家庭主婦們拿手好戲,每到瓜花成熟的季節,家家戶戶都飄出瓜花釀誘人的芳香。瓜花即南瓜的花,加工時撥凈花耳,取出花芯,剝好花梗,將花朵浸入清水中洗凈,然後將花梗切碎,拌入主料水豆腐和碎豬肉,再加入油條、冬菇、蝦仁、雞蛋等配料,將餡釀進花朵中,放到鐵鍋中煮十多分鍾即可。瓜花釀的特點是香滑鮮嫩,飽食不膩,大鍋煮的味道更濃更香。瓜花本身的味道是清甜,花梗爽口,冬菇蝦仁清香,豆腐油條雞蛋嫩滑,盡管大碗大碗地吃。賀街瓜花釀是臨賀故城眾多飲食文化中的一種,它的淵源與臨賀故城一樣悠久。
將菜釀融入愛情文化,也許是賀州人的獨創。賀州客家人迎親宴上有一道必不可少的豆腐釀,從他們的一句「豆腐釀——放心」歇後語上可以看出,男女婚慶已經宴請親戚朋友道賀,雙方盡可以放心白頭到老。瑤族姑娘為心上人特製的生蔥釀,寓意著對有情人的一種情感祝福,希望心上人聰明伶利。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具有悠久歷史的賀州菜釀無不充滿著地方特色,大寧的豆腐釀、賀街的瓜花釀、桂嶺的燈籠椒釀,信都的茄瓜釀、里松的葫蘆瓜釀,黃田的豬網油釀、壯族的豬腸釀、瑤族的竹筍釀,釀、釀、釀,千釀百釀,同樣的餡料,同樣的方法,換了一個地方,就沒有了原來正宗產地的味道,沒有了大寧江的水,沒有了賀街桂花香井的水,少了賀州各民族家庭主婦們代代相傳的那種麻利手藝,賀州菜釀還會這么香嗎?賀州菜釀就是離不了那一方神奇的土地 。
賀州菜釀講究傳統製作,善於釀湯。它融入了儒家文化中食不厭精的文化精髓,提倡粗糧細做,體現了人類進步和社會的文明。將肥肉、豬下水做成精美的食品,連人們最不喜歡的豬婆菜菜葉,用來包糯米粉釀也使人吃了還想吃。傳承了千百年的賀州菜釀不鍾情於先進的微波爐煎煮方法,農家的大鍋煮豆腐釀、瓜花釀最純正,賓館里推出的豆腐、瓜花、葫蘆瓜三釀一鍋煮,不知醉倒了多少外地遊客。歲月悠悠輪回,時代腳步匆匆,賀州人的百菜釀釀著生活中的甜蜜,釀著一個民族不老的歌謠。
賀州的風俗民情
綜合概述
賀州地區也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瑤族,尤其是在瑤族大家庭中的一個瑤族支系—— 土瑤風情獨特迷人,有瑤家迎親,拜堂,耍歌堂,上刀山,土瑤長桌酒,飲酒歌,舂糍粑等。每年農歷10月16日是這里有名的盤王節,廣大瑤胞載歌載舞, 慶豐年,頌盤王,吸引了各地瑤胞數萬人參加。另外,還有浮山歌節、花炮節及富陽街燈節等各民族節日慶典,都體現了賀州的民風民俗。 [19]
中原文化、百越文化、 湘楚文化等多種文化在這里交匯,早在明清之際, 這里就是桂湘粵三省(區)的商品集散地,特殊的歷史文化造就了賀州眾多的人文景觀、名勝古跡。境內有國家級、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多處。 較著名的有賀州市區的臨賀古城、玉印浮山、方型客家圍屋、文筆塔、千年桂花井;昭平縣內的素有「夢境家園」之美稱, 保存著全國最完整明清古建築群的 黃姚古鎮,「廣西省工委舊址」紀念館,孫中山率師北伐途經昭平時的演講台以及 何香凝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抗戰期間在黃姚古鎮的舊寓所; 富川縣內的素有「宋明清民居博物館」之稱的 秀水狀元村,以及明清時代的古城、風雨橋、 瑞光塔等等。境內還出土有戰國時期代表嶺南文化的重點文物神獸麒 尊。 三是民族風情多姿多彩。瑤族的「盤王節」、「情人節」、「打油茶」、「長鼓舞」;壯族的「三月三」、「廟會」、「炮期」、「舞火貓」;苗族的「蘆笙踏堂舞」等古樸奇異的民風民俗。 [19]
地方語言
賀州市地處湘、粵、桂三省區的交匯處,有「三地通衢」之稱,是全國罕見的多語言多方言地區。統計在內的方言,有29種。全國漢語方言按七大分區, 賀州方言中就有其中五種,還有一些系屬未定的土話。賀州語言生態呈現多樣性、復雜性特點,被稱為「語言博物館」,是研究方言的「天然實驗室」。 [20] 除 壯語、 瑤語外,賀州市漢語方言主要有:本地話( 賀州話)、 客家語、鋪門話、九都話、壩佬話、鸕鶿話、開建話、懷集話、 桂柳話、鍾山土話、土白話、陽山話、船家話、富陽話、民家話、七都話、八都話、寶慶話、南鄉話等 [3] 。每個縣區都有較流行的語言,八步區以客家話為主,鍾山縣以鍾山土話為主,富川瑤族自治縣以富陽話為主,昭平縣以昭平土白話為主。
宗教文化
____:八步區基督____里松鎮基督____沙田鎮基督____鍾山縣燕塘鎮基督____公會鎮蓮勝村基督____聚會點。
佛教:2005年登記佛教群眾7000餘人,廟宇各縣區都有,如鍾山縣回龍鎮獅子庵。
看了賀州飲食文化的人還看:
1.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文章
2. 中餐禮儀中如何理解飲食文化
3. 試論中國飲食文化在越南的傳播及影響
4. 關於元旦的特色飲食
5. 中國春節飲食文化是什麼
3、廣西賀州市各縣各鎮各村民間習俗節日日子
1、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
4、賀州的春節主要有哪些習俗
有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習俗。
爆竹聲聲除舊歲。春節,是中國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除夕那天,大家貼對聯、拜祖先、互相拜年,到了晚上,放煙花、放鞭炮,看春節聯歡晚會,好不熱鬧!
5、廣西賀州農歷七月十四有什麼習俗
根據咱們壯族的民間傳說:
人死後變成鬼,都要到陰間去。只有到七月初七至十五才能「放假」,回到人間探望親人。至於無家無親的「孤魂野鬼」就只能在荒野上游盪,所以在這個時段里,都不得在外面閑逛,免得被「野鬼」拉去做替身,故又稱「躲鬼」。
以前廣西老百姓也在農歷七月十五過節。到宋朝末年,南方戰亂,廣西老百姓正准備過中元節,聽聞元軍大舉進攻嶺南,為避戰亂,只好提前一天過節了。後來便一直延續了下來。
廣西的一些地方會把鬼節當做一個重大的節日來過,武鳴、邕寧等地一般都會默認中元節前後兩天基本都屬於鬼節的范疇。
6、廣西賀州市各縣各鎮各村民間風俗節日日子
【民風民俗概念】: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內為模式或規范。風俗容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我國5...
7、誰知道賀州的結婚習俗
廣西賀州婚俗--「炮火」入洞房「炮火」入洞房 壯族的一種婚俗。 迎親那天新娘要經過「炮火」的洗禮後才能進門入房。這個婚俗,在廣西田陽縣玉風等壯村流行。新娘來到新郎家以前,要稍停片刻,做好「沖鋒」進門的准備,因為在門口、廳堂、洞房等三個地方分別由七八個男青年組成的「炮火」組,手拿著串串鞭炮等著新娘過來。當新娘將要靠近門口時,「炮手」們點響鞭炮,形成道道=、「火牆」,擋住新娘的進路。如果是膽小的新娘,這時只好退卻在門外,再等第二次「沖鋒」。「炮手」們也總結勝利的經驗,做好第二次的「阻擊」准備。可以說,新娘不經過兩三次的「沖鋒」是進不了門的。圍觀的客人,里三層外三層,好不熱鬧。新娘經過苦戰躍進門口,來到洞房門前,這是難通過的最後一關,因為「炮手」要放「火炮」。這時,聰明的伴娘和迎娘左右「偵察」,乘「炮火」稀疏時夾著新娘跳到洞房裡。頓時歡聲雷動,祝賀新娘「旗開得勝」。婚宴後到掌燈時分,客人們還要觀看新娘在迎娘的指引下摸黑出門「挑水」。新娘將把水缸挑滿,這是在考驗新娘是否吃得了苦。就這樣,直到夜深了新娘才能入洞房。 背字 在廣西宜山和環江縣交界的一些地方,壯族青年結婚,至今流行「背字」習俗。「背字」是壯話譯音,實際上背的不是「字」,而是一條長一丈四尺、寬一尺多的寬頻,由女方母親用自織自染或買來的深黑色(以此色為最優)土布縫制而成。女兒出嫁那天,讓男方指派「背字」人把布帶「背」回新郎家,以備外甥出世作襁褓之用。這種習俗,當地壯語稱作「背字」。「背字」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生父生母雙全;未婚的青少年男子;機靈識禮。「背字」儀式在女方家裡的正廳舉行。主持儀式的人必須是村上德高望重、當了爺爺的長者。長者首先向「背字」人敬上兩杯當地名酒,「背字」人很有禮貌地雙手捧杯,恭敬地給長者回敬兩杯,雙方都要一飲而盡。接著長者把准備好的帶子從「背字」人的兩肩繞過扎緊,繼而又互相敬酒,說吉利之語。「背字」完畢,鳴放鞭炮,歡送迎親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長者鞠躬辭別,步出大門,打開雨傘,意為庇護「外孫」離開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燒香放炮,歡迎「背字」人勝利歸來。少傾便舉行「卸字」儀式,同樣由長輩主持,互敬酒後,長者輕輕解下布帶,交給家母保管。新郎父母還要酬謝「背字」人。時過不久,新娘及其女伴便成群結隊來到新郎家,喜日更加熱鬧。 新娘過河 流行在廣西桂北地區龍勝各族自治縣內的壯族婚俗。在桂北山區,本來只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卻要涉水過五六次河,跨過三四座橋。所以成親時,新娘過河過橋都要請人背。背新娘的人稱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過河時,鳴炮三聲,喇叭齊鳴,「水手」兩掌按住自己的膝蓋,弓下腰,背好後才能過河或過橋。背新娘特別講究文明禮貌,行動上不能有半點粗野,更不能調笑。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佳者。過河時,「迎娘」(由未婚女青年擔任)在旁邊給新娘打雨傘遮蔭,在寬約五六十米的河面上,迎親隊伍拉成一條線,熱鬧非常。上岸後,乖巧的「迎娘」把傘放得很低,不讓別人偷看蒙著面紗的新娘。龍勝的壯族婚姻是要過「三關」闖「十門」的。先談戀愛,後定親,才能成親,謂之「三關」。迎接、對歌、出門、穿村過寨、過河過橋、入門、唱調、回門、回家、入洞房,謂之「十門」。「過河」只是「十門」中的第五個「門」,「十門」過了才能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