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商嫁妝
1、求天津的與天津鹽商有聯系的名人極其與天津鹽商交往故事
清代詩人張船山(問陶)稱譽天津「十里魚鹽新澤國。二分煙月小揚州」。前人多看重天津的水鄉景色,即漁(次要的)鹽(主要的)之利帶來的風月繁華。這一點,天津與揚州也很相似。行銷淮鹽的商人與行銷蘆鹽的商人,所創造的文化扭轉與意蘊,在當時是頗為接近的。
天津鹽商文化對天津民風民情的改變,有積極影響,也有負面疚,從天津民俗整體看,都很明顯。
就天津情況講,有一條顯而易見的規律:正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鹽。遂閑堂張家行鹽有了錢,兒孫都步籬仕途;無錫華氏(南華)北遷後,祖先業鹽,後世出了內閣中丞華世奎。李叔同(弘一)之父李世珍(小樓),為同治進士,致仕後因辦鹽務成了巨富;楊一昆及其子楊恆占(進士)也是先仕而鹽發家的。無論如何,科場功名,總是對文化的一種啟動力。
但鹽商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用錢堆起來的,無論起造園林,收藏名跡,延攬名士,縱情詩酒,沒有錢是辦不到的。風月繁華的基石是白銀。這說又影響天津的社會風氣「俗尚奢華」。「八大家」中的鹽商振德黃、長源楊、益德王、益照臨張(海張五)、李善人,無不以揮霍性開支而聞名津沽。天津鼓樓東姚家也是鹽商,而且姚豐年、姚承豐父子兩世進士,財力不下「八大家」,但家風清正,生活簡約,就不屬八大家。從這一點看,鹽商文化對天津風俗糜爛又有大關系。聘閨女講究:「過嫁妝」,娶媳婦講究「亮轎」,死人講究「出大殯」,辦會講究「設擺」,把家中珍貴文物擺出去,實際是「擺闊」。由於金錢悖入悖出,因此天津又有「寶貴無三輩,清官不到頭」的說法。楊一昆在〈天津論〉里說:「第一是走鹽商,走久接(結)地方。一派綱總(鹽商公會頭目)更氣象:水晶頂,海龍裳,大轎玻璃窗兒亮,跑如飛蝗,把運司(鹽官)衙門上。店役八九個,圍繞在轎旁,黑羔馬褂是尋常。他(鹽商)的來頭可想。」這就是鹽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
鹽商辦文化事業並不單純出於傾心文化藝術,主要還是附庸風雅。張霖、查蓮坡皆能詩,但有幾首為人傳誦?天津詩人還是「獨有清韻在梅花」,屬於那家族累世清芬、佳仕途蹭蹬的梅成棟祖孫。清代天津也沒有出現大書法家、大畫家,更沒有「金陵八家」、「吳門四子」畫派。鹽商中人對於藝術總是浮皮蹭癢、水過地皮濕,點到而已(鹽商後裔另論)。這種創作風氣,影響甚深。
鹽商八大家
天津「八大家」,是對天津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富戶豪門的一種統稱。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八大家」,成為明末清初天津海運、糧業、鹽務、工商業發展的一個縮影。清咸豐初年開始,流傳著有關「八大家」,的說法:韓(海運業)、高(大鹽商)、石(大地主)、劉(糧、油業,大地主)、穆(經商),黃(大鹽商)、楊(大鹽商)、益照臨(鹽務)。即:「天成號韓家」、「益德裕高家」、「楊柳青石家」、「土城劉家」、「正興德穆家」、「振德黃家」、「長源楊家」、「益照臨張家」。後又有「新八大 家」之說:天津衛,有富家,估衣街上好繁華;財勢大,數卞家,東韓西穆也數他;振德黃,益德王,益照臨家長源楊;高台階,華家門,冰窖胡同李善人。
鹽商文化與天津民俗
清代詩人張船山(問陶)稱譽天津「十里魚鹽新澤國。二分煙月小揚州」。前人多看重天津的水鄉景色,即漁(次要的)鹽(主要的)之利帶來的風月繁華。這一點,天津與揚州也很相似。行銷淮鹽的商人與行銷蘆鹽的商人,所創造的文化扭轉與意蘊,在當時是頗為接近的。
天津鹽商文化對天津民風民情的改變,有積極影響,也有負面疚,從天津民俗整體看,都很明顯。
天津屯本為軍事建制。因此,民風慓悍,造成遇事講打講鬧的社會風氣。而鹽商如順治時張霖、康雍間的查日乾(天行)、安歧(儀周),起造園林,延攬名士,換名話說,在天津,「引進文化」,成為一時風氣。安歧「無聲爭之好,惟涉古今書畫名跡」,「收藏之富,甲於海內」,不能不說是一個天津文化的建設者,范寬〈雪景寒林圖〉,孫過庭〈書譜〉都是字氏家中物。鹽商收
藏名跡的風尚,在晚清「八大家」中李善人身上遺風猶存。李家珍藏宋元明珍本圖籍多種,是旬清大藏書家之一。
天津儒學始於明正統間。在明、清兩代,不但有文學、武學,還有商學。商學的生員即來自商、灶(鹽灶)兩稽查,主要來自鹽商,早期也由鹽商承擔經費。鹽商積極興學,既因本身富於財力,又因商、灶兩稽查子弟可人科場,步入仕途。天津第一所學校(康熙五十八年)「三取書院」,早期經費全由長蘆鹽商支會。第二所「問津書院」。則由鹽商查為義獻產而設。天津河東鹽索一帶,從不講讀書習文,乾隆舉人楊一昆(無怪)在此設「起鳳樓書社」,使民風民情大為改觀。而楊家即是鹽商。天津一地,民風民俗由尚武而崇文,不能不承認鹽商文化是具有促進作用的。
就天津情況講,有一條顯而易見的規律:正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鹽。遂閑堂張家行鹽有了錢,兒孫都步籬仕途;無錫華氏(南華)北遷後,祖先業鹽,後世出了內閣中丞華世奎。李叔同(弘一)之父李世珍(小樓),為同治進士,致仕後因辦鹽務成了巨富;楊一昆及其子楊恆占(進士)也是先仕而鹽發家的。無論如何,科場功名,總是對文化的一種啟動力。
但鹽商文化的一大特點,就是用錢堆起來的,無論起造園林,收藏名跡,延攬名士,縱情詩酒,沒有錢是辦不到的。風月繁華的基石是白銀。這說又影響天津的社會風氣「俗尚奢華」。「八大家」中的鹽商振德黃、長源楊、益德王、益照臨張(海張五)、李善人,無不以揮霍性開支而聞名津沽。天津鼓樓東姚家也是鹽商,而且姚豐年、姚承豐父子兩世進士,財力不下「八大家」,但家風清正,生活簡約,就不屬八大家。從這一點看,鹽商文化對天津風俗糜爛又有大關系。聘閨女講究:「過嫁妝」,娶媳婦講究「亮轎」,死人講究「出大殯」,辦會講究「設擺」,把家中珍貴文物擺出去,實際是「擺闊」。由於金錢悖入悖出,因此天津又有「寶貴無三輩,清官不到頭」的說法。楊一昆在〈天津論〉里說:「第一是走鹽商,走久接(結)地方。一派綱總(鹽商公會頭目)更氣象:水晶頂,海龍裳,大轎玻璃窗兒亮,跑如飛蝗,把運司(鹽官)衙門上。店役八九個,圍繞在轎旁,黑羔馬褂是尋常。他(鹽商)的來頭可想。」這就是鹽商的日常面貌和文化形象。
鹽商辦文化事業並不單純出於傾心文化藝術,主要還是附庸風雅。張霖、查蓮坡皆能詩,但有幾首為人傳誦?天津詩人還是「獨有清韻在梅花」,屬於那家族累世清芬、佳仕途蹭蹬的梅成棟祖孫。清代天津也沒有出現大書法家、大畫家,更沒有「金陵八家」、「吳門四子」畫派。鹽商中人對於藝術總是浮皮蹭癢、水過地皮濕,點到而已(鹽商後裔另論)。這種創作風氣,影響甚深。
2、乾隆皇帝有什麼故事?3
代帝王中的乾隆,遊山玩水遍及大半個中國,吟詩題字,行圍射獵,擺弄古董,無所不好。其父雍正卻「秉性不華糜」、「崇儉而不奢」、「日夜憂勤」。究之於史實,他也的確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終日忙於打擊政敵,整頓吏治,清查錢糧,籌劃軍務等等,以至從未遠巡,絕少游幸。 滿清於1644年入關,傳至第四代皇帝乾隆已百年。高宗是清朝統治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在位六十年,又當了三年太上皇,死時八十九歲。這一時期歷史上稱為「康乾盛世」。高宗生前自稱「古稀天子」、「十全老人」。相傳乾隆學其祖父康熙先後亦曾六次下江南巡視。在六次南巡中,有四次到了浙江的海寧縣陳閣老處。作為封建時代的「太平之君」,乾隆沉於安樂,習於驕奢,游山水成性,嗜園林成癖,又縱瓷聲色,鋪張無度,晚年益甚。他六次南巡,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遊山玩水,正如他自己所說:「江南名勝甲天下」,正可借南巡之機,「眺覽山川之佳秀,民物之豐美」,因此,他與康熙南巡「非為游觀」不同,每於南巡前一年,就進行周密准備,指定親王一人任總理行營事務大臣,負責勘察路線,修橋鋪路,葺治名勝,興建行宮等事宜,南巡中,除皇太後孝聖憲鈕祜祿氏、皇後、妃嬪外,另有扈從官兵,上至王公大臣,下至章京侍衛,拜唐阿兵丁等二千五百餘人,興師動眾,前呼後擁,浩浩盪盪。行進中,陸路用馬五、六百匹,太平車四百餘輛,征調夫役不計其數;水路則用船一千多隻,首尾銜接,旌旗招展,聲勢顯赫。沿途興建行宮三十多處,供停留歇息。因乾隆講究排場玩樂,地方官吏自然爭相逢迎,獻媚爭寵、惟恐或後。每到一地,「聖駕入境前一日」,地方官員便專程出境迎接,並准備大量美食佳餚,「以便取用」,甚至差遣獵戶,捕捉麻雀野兔等禽獸,以供乾隆隨身所帶鷹犬食用。盡管乾隆於每次巡行之行,都照例申飭一番,要求地方官吏,「各敦本業,力摒浮華」,「時時思物力之維艱,事事惟奢靡之是戒」,實際上乾隆對地方官吏的逢迎,不僅默許,甚至獎勵。如三十年乾隆奉皇太後南巡,地方官吏以「慈駕臨駐旃廬,究不若屋宇之安善」,紛紛葺建行宮,加以修飾。乾隆不僅不予勸止,反而從公項內撥出巨款,凡有行宮處,各「賞銀二萬兩充用」。素以豪華著稱的兩淮鹽商,每在乾隆南巡時,都獻納巨款,供其揮霍,乾隆不僅不予推辭,還稱贊他們:「踴躍急公,捐輸報效」,甚至特意加恩賞賜。乾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至四月二十日,乾隆皇帝南巡,同行的有孝聖憲太後,皇後和自己的令貴妃、慶妃、容嬪、永常在等六人。二月的一天,途經碭山巡察黃河故道南岸,日落西山宿營,乾隆皇帝諭旨,諄諄告誡:滿洲風俗,素以尊君至上,撲誠忠敬為根本,自騎射之外,一切玩物喪志之事皆無所漸染。乃近來多效漢人習氣,沒建行宮,皇上則不住民宅!這時弄得地方官吏目瞪口呆,晚知皇上駕臨,不及營造行宮,作了難。隨乾隆心腹大臣——京師九門提督和總理行營事務大臣揣知皇帝好悟禪理,稟皇上乾隆,只有足下訾庄(現唐寨區夾堤鄉)有寺院廟宇,再搭黃布城和蒙古包帳房,可否?乾隆隨口諭:「今夜且在寺宇歇宿一宵。周圍三十里以內,地方官員一律朝服接駕,耆民老婦紳衿生監排列跪伏,謝皇上。乾隆升座,故道鹽商揣知皇帝好悟禪理,花重金僱人剃了頭,充當和尚,大、小和尚入見,請了安,殷勤侍衛。這時豐知縣(現江蘇)、沛知縣(江蘇)、碭知縣(安徽)早已逢迎進貢美食、土特產品:「豐縣的煙、沛縣的酒,碭山的酥梨謝花藕」。碭山縣令不但早備飯食,夫馬等項事宜,並早從訾庄,郭樓選備了馳名酥梨,呈送貢品與乾隆皇帝,說:小官無貴禮應酬,酥梨乃七品縣地特產,呈皇上品嘗解渴。膳房章京水洗,承恩公德保傳隨膳單小刀五把,削皮遞呈乾隆品餐數口一枚,諭雲:「全國進貢果梨不少,此酥梨乃甲天下矣。再為聯精選上品,帶回京呈貢皇考(雍正)祭品,賞賜郎世寧七十壽辰,酬謝為父『畫鷹、松林、靈芝』恭賀即位。」 從乾隆品嘗碭山酥梨後又口諭捎帶為皇考進貢佳品,看出乾隆是素以尊君親上的。所以從略述之中,可看出雍正的確是清代最勤政的皇帝之一。 三十年二月里一天的次晶,起碼上千官兵,由大、小和尚合手送程,「老佛爺一路平安!」乾隆:「免。」「阿彌陀佛!」乾隆皇帝四月下旬回京後,為對訾庄寺宇和尚殷切招待,不久便賞銀二萬兩給和尚,擴建廟宇,金粉修飾,更名「皇封閣」。又新建戲樓,配以迴廊,甚為壯觀。至今當地群眾仍流傳著乾隆皇帝與碭山酥梨的故事。因為皇帝住過這里的廟宇,吃過這里的井水,所以這里夏季都沒有蚊子。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採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採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後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後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趕回京城。其實太後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裡不適,並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麼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後已經幹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的。太後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後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後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後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葯。"乾隆皇帝見太後這么高興,立即傳旨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採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後。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遊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故事(一)
春節剛過,年味還濃。乾隆皇帝在宮中覺得煩悶,決定微服出宮散心,當他青衣帽一個人走在大街上時,看到街上人們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很是熱鬧,家家大門貼有對聯,內容無非都是求財保平安,歌頌聖恩的,乾隆看了很是得意。就一家家的看下去,不覺來到一家門口,看了這家的對聯,就怒氣上升:
驚天動地門戶;
數一數二人家。
橫批:先斬後奏
乾隆想,是何等人家如此狂妄,竟敢「先斬後奏」!要找這家人問問。進入這家人的院子,看到園中一個老漢正在曬太陽。乾隆向前寒暄:「老人家過年好啊?」老漢一看來人氣宇軒昂,非等閑人物,就急忙讓座,問有何事?乾隆說:「我有一事不明白,請老人家解釋一下。」老漢點頭微笑:「您可問的是對聯的事?」「是。」 老漢說:「『驚天動地門戶』,我大兒子是個打更的,夜深人靜,梆子一敲,一條街都聽得清楚,是不是驚動地門戶?」乾隆點頭笑道:「這『數一數二人家』說的有點大了吧?你們家比得上帝王、宰相家嗎?他們才是數一數二人家。」 老漢接著說:「我的二兒子是個管糧庫的,每天斗進斗出的,都要從『一斗、二斗……』的數,這不是數一數二人家?」乾隆又說:「這『先斬後奏』可是目無國法!」老漢不看來人的怒色接著說:「我三兒子是個廚子,每天殺雞宰鴨,做好菜端上去都要報菜名,這就是先斬後奏!」乾隆聽了後哈哈大笑,給老漢道謝後,走了出來。心想:太有意思了,不知還有沒有這樣的對聯,再走幾家看看。預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故事(二)
書接上回。乾隆邊走邊看,又走了幾家來到一個小破門前停了下來,門上的對聯是: 家有萬金不算富;兒子五個是絕戶。橫批:寡人在此乾隆看了心想:人心不足蛇吞象!家有萬金還不滿足,要多少才算富啊?看了橫批不由大怒,稱孤道寡這是謀逆之罪啊!進去問問,但是有了上次的經驗,乾隆心中雖不高興,卻也沒有發火。院中靜悄悄的,來到正屋門前,便高聲問道:「屋裡有人嗎?」「誰呀?就來了。」過了好一會兒,門開了出來一個七、八十歲的老婆婆,一臉飽經風霜的樣子。乾隆問了「過年好」又寒暄了幾句,就把話題引到對聯上:「你家有萬金還不算富,要多少才算啊?」 老婆婆說:「你說的是對聯啊?我告訴你,我有十個女兒,生個女兒叫『千金』,十個女兒不是『萬金』嗎?女兒長大了都要結婚,出嫁時我都要陪送嫁妝,十個女兒都出嫁了,我也賠窮了,這就是『家有萬金不算富』。」乾隆說:「你還有五個兒子呢。」老婆婆說:「俗話講,一個女婿半個兒,我十個女婿就是五個兒。生的外孫都是隨別人的姓,我家後繼無人,就絕戶了。」乾隆忍住笑說:「稱孤道寡可是要殺頭的呀!」老婆婆繼續說:「女兒都出嫁了,前幾年老頭子也死了,就剩我一個孤寡老婆子,不是『寡人在此?』乾隆連連說:「領教了,領教了!」
出得門來,乾隆想: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一個北京城就有這許多新鮮事,天下還不知有多少呢。聽說「江南色美,人物多才俊。」何不出去走走看看?由此就萌生了下江南的念頭。
3、清代詩人鄭板橋故事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也稱鄭板橋。江蘇興化人,乾隆時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知縣,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下面我整理的清代詩人鄭板橋故事三則,歡迎閱讀收藏。
清代詩人鄭板橋故事
鄭板橋,曾當過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剛正,深入民間,洞悉民間疾苦,他對下層百姓有著十分深厚的感情,對民情風俗有著濃重的興趣,頗為當地人民做了一些好事。在他的詩文書畫中,總是不時地透露著這種清新的內容和別致的格調。終因救災而得罪了巨室,冤枉被參,他宦情已薄,毅然辭官返里。在任時,他畫過一幅墨竹圖,上面題詩:「衙齋卧聽瀟瀟竹, 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官濰七年,板橋無論是在吏治還是詩文書畫方面都達到了新的高峰,吏治文名,並留下佳話數篇。
板橋巧斷賴婚案
傳聞鄭板橋於濰縣擔任縣令時,受理一樁賴婚案,窮秀才告其岳父不守諾言,無端賴婚。鄭板橋事先已知窮秀才的岳父是一位大地主,他令窮秀才暫留衙內,派人傳喚地主與他的女兒到堂上。於是,板橋問道:「你為什麼要賴婚?」財主答:「因窮秀才養活不了我的女兒,他們不宜生活在一起。」板橋說:「原來如此,看來你的女兒確實不應該嫁給一位窮秀才。不過,你也得為你的女婿想想。這樣吧!你出一千兩黃金,我來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保證你滿意。」
財主聽說鄭板橋要幫他解除女兒與窮秀才的婚約,頗為高興。他按時如數付現。板橋說:「你的女兒遲早總是要嫁人的,倒不如我給你找個乘龍快婿,這一千兩黃金就算是嫁妝之資,你意下如何?」財主聽了之後,眉開眼笑,連連點頭哈腰說:當然好!當然好!在說話之間,板橋已令人把窮秀才傳了出來,當即命他與財主女兒拜堂成親,隨後雙方攜金而去。財主瞠目結舌,不知所措,最後哭笑不得,退堂而歸。
板橋智售過期扇
清朝的鄭板橋在晚年時,曾在濰縣當縣令。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趕集,見一賣扇的老太太守著一堆無人問津的扇子發呆。鄭板橋趕上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見扇面素白如雪,無字無畫,眼下又錯過了用扇子的季節,自然也就沒有人來買了。鄭板橋在詢問的過程中得知老太太家境貧困,決定幫助她。於是,鄭板橋向一家商鋪借來了筆、墨、硯台,揮筆潑墨。只見冉冉青竹、吐香幽蘭、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飛到扇面上,又配上詩行款式,使扇面詩畫相映成趣。周圍的看客爭相購買,不一會兒功夫,一堆扇子便銷售一空。
板橋妙語斥小偷
鄭板橋辭官回家,「一肩明月,兩袖清風」,惟攜黃狗一隻,蘭花一盆。一夜,天冷,月黑,風大,雨密,板橋輾轉不眠,適有小偷光顧。他想:如高聲呼喊,萬一小偷動手,自己無力對付,佯裝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聲吟道:「細雨蒙蒙夜沉沉,樑上君子進我門。」此時,小偷已近床邊,聞聲暗驚。繼又聞:「腹內詩書存千卷,床頭金銀無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罷。轉身出門,又聽裡面說:「出門休驚黃尾犬。」小偷想,既有惡犬,何不逾牆而出。正欲上牆,又聞:「越牆莫損蘭花盆。」小偷一看,牆頭果有蘭花一盆,乃細心避開,足方著地,屋裡又傳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著月黑趕豪門。」
拓展閱讀
鄭板橋人物評價
揚州畫家李鱔(《楹聯叢話》):三絕詩書畫,一官歸去來。
清代袁枚:板橋書法野孤禪也……亂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學者康有為:乾隆之世,巳厭舊學。冬心(金農)、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
書畫家啟功(《論書絕句》):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蕭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舊板橋。
清代戲曲家、文學家蔣士銓(《題畫蘭》):板橋作畫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寫蘭如作字,秀葉疏花是姿致。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興化鄭進士板橋風流雅謔,極有書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筆,兼眾妙之長。
清末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書法藝術家楊守敬(《學書邇言》):板橋行楷,冬心分隸,皆不受前人束縛,自辟蹊徑。然為後學師范,或墮魔道。
人物軼事
以怪出名
鄭板橋的「怪」,頗有點濟公活佛的味道,「怪」中總含幾分真誠,幾分幽默,幾分酸辣。每當他看到貪官奸民被遊街示眾時,便畫一幅梅蘭竹石,掛在犯人身上作為圍屏,以此吸引觀眾,藉以警世醒民。
頗有罵名
鄭板橋無官一身輕,再回到揚州賣字畫,身價已與前大不相同,求之者多,收入頗有可觀。但他最厭惡那些附儒風雅的暴發戶,就像揚州一些腦滿腸肥的鹽商之類,縱出高價,他也不加理會。高興時馬上動筆,不高興時,不允還要罵人。他這種怪脾氣,自難為世俗所理解。有一次為朋友作畫時,他特地題字以作坦率的自供:
「終日作字作畫,不得休息,便要罵人。三日不動筆,又想一幅紙來,以舒其沉悶之氣,此亦吾曹之賤相也。索我畫,偏不畫,不索我畫,偏要畫,極是不可解處。然解人於此,但笑而聽之。」
個人潤例
鄭板橋賣畫,不像歷來文人畫家那樣猶抱琵琶半遮面。既然已經邁進市場,索性大大方方的。他制定《板橋潤格》,成為中國畫家明碼標價賣畫的第一人。「大幅6兩,中幅4兩,小幅2兩,條幅對聯1兩,扇子斗方5錢。凡送禮物食物,總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心中喜樂,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為賴賬。年老體倦,亦不能陪諸君作無益語言也。」還在最後附了一首詩:「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明明是俗不可耐的事,但出諸板橋,轉覺其俗得分外可愛,正因他是出於率真。
好吃狗肉
板橋定潤格,規定凡求其書畫者,應先付定金,並作潤例,頗為風趣。當時,許多豪門巨紳,廳堂點綴,常以得到板橋書畫為榮。但板橋不慕名利,不畏權勢,生平最不喜為那些官宦劣紳們作書畫,這在他老人家的潤格里是不便聲明的。有一次,一幫豪紳為得其書畫,運用計謀,設下陷阱。他們了解到板橋愛吃狗肉,就在他偕友外出交遊的必經之路上,借村民的`茅舍,烹煮了一鍋香噴噴的狗肉,待板橋經過時;主人「笑臉相迎,並以狗肉好酒相待。」板橋不疑,開懷暢飲,連贊酒美餚不止。飯罷,主人端出文房四寶,言請大人留聯以作紀念。板橋深覺今有口福,便立刻應諾,隨即起身提筆,並詢問主人大名,署款以酬雅意。書畢,盡興而歸。後來,在一次宴席上,他偶然發現自己的書畫作品掛在那裡,方知自己受騙,十分後悔,自己嘴饞不已。
刻苦習字
據說,鄭板橋早年學書相當刻苦,寫眾家字體均能神似,但終覺不足。有一次,他竟在妻子的背上劃來劃去,揣摩字的筆畫和結構。妻子不耐煩了,說:「你有你的體,我有我的體,你老在人家的體上劃什麼?」這無意間說出的一語雙關的話,使板橋恍然有悟:不能老在別人的體格上「規規效法」,只有在個人感悟的基礎上,另闢蹊徑,才能獨領風騷。於是,他取黃庭堅之長筆劃入八分,誇張其擺宕,「搖波駐節」,單字略扁,左低右高,姿致如畫。又以畫蘭竹之筆入書,求書法的畫意。清人蔣士銓說他「寫字如作蘭,波磔奇古形翩翩」,生動地道出了「板橋體」的特質。
板橋姻緣
鄭板橋文采蓋世,可惜早期窮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門前,驚覺門前的對聯是自己的詩作,鄭生向戶主饒夫人問個究竟,饒夫人說自己女兒極愛鄭板橋的作品,鄭生忙道自己正是鄭板橋,饒夫人馬上把女兒五娘叫出來,並且把她許配給鄭板橋,鄭板橋後來高中進士,大小登科一道兒至,夫婦二人也恩愛一生。
巧罵豪紳
有一次,一個豪紳求鄭燮題寫一個門匾。那個豪紳平日里巴結官府,干盡了很多壞事。鄭燮決定要捉弄他一下,便寫了」雅聞起敬「四個字。油漆門匾時,鄭燮叮囑漆匠對」雅、起、敬「三個字只漆左半邊,對」聞「字只漆」門『字。過了一段時間,豪紳樓前門匾上的字沒上漆的部分模糊不清了,而上漆的部位越發清晰。遠遠一看,原來的「雅聞起敬」竟成了「牙門走苟」(「衙門走狗」的諧音)。
4、孫志高結局小說哪一節
孫志高的結局在小說是75章。
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小說中,孫志高母子結局淪為了乞丐乞討為生。
孫志高12歲就中了秀才,因此成為了當地十分有名的紅人,盛淑蘭的父親盛維是經商的,不像盛明蘭的父親盛紘一樣是做官的,《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所設定的環境中,做官的和讀書的身份都非常尊貴,但是經商的即使有錢,身份地位也遠遠比不上做官的。
所以孫志高家裡雖然很窮,盛淑蘭家裡雖然很富有,但是孫志高一家依舊看不上盛淑蘭。
類似的情況還有顧廷燁的生母,顧廷燁的母親白氏出自鹽商之家,家財萬貫,但是進了顧家之後卻因為這個身份被人看不起,連下人都管不了。
孫志高休盛淑蘭
孫志高之所以要休了盛淑蘭,是因為她堅決不讓青樓女子進門。
在跟盛淑蘭和離後,孫志高立馬把那個女人接進了門,安排在主卧,好吃好喝地伺候著。那個女子也不負所望,生下了兒子。
和離後的孫志高仗著那一半的嫁妝在外面花天酒地,出行都要講究排場,孫志高母親不懂行情,拿著大把的銀子到處亂投資,最終把家產敗得一干二凈。當孫志高沒錢後,最先著急的人不是他,而是那個女人。
那個女人趁著孫志高母子熟睡,把家裡的田產鋪子都賣了,能卷的錢全部捲走,跟著孫母的侄子跑了。
到了這個時候,孫志高和其母才知道,那個女人肚子里懷的孩子是孫母侄子的,也就是說,孫志高白做了一回接盤俠。
5、知否:顧偃開為什麼會吐血而亡?他曾做了男人最丟臉的什麼事?
《知否》里有很多父親角色,我覺得最失敗的是顧廷燁的父親顧偃開。在感情上,顧偃開一生不幸,至死都不識「枕邊人」。顧偃開鍾情於自己的原配大秦氏,但那時候顧家家道中落,為了振興顧家,顧偃開被迫休了大秦氏,娶了顧廷燁的母親白氏。白氏是鹽商之女,備受家人的疼愛,但顧偃開求娶白氏完全是看中了白氏的嫁妝。白家在嫁女兒的時候陪送了四五十萬兩白銀,救活了顧家,可大秦氏卻因為鬱郁寡歡最後離世。
白氏入門後小秦氏故意將此事透露出來,白氏懷胎八月,被大秦氏之死和自己不受寵之事的真相所震撼,動了胎氣難產而死。但顧偃開卻始終惦記當年對大秦氏的過錯,為了彌補,白氏去世後,他娶了大秦氏的妹妹小秦氏為妻。曾經,顧偃開為了家族的興衰舍棄了自己的愛人;而後,又因為沉浸在悔意里冷落白氏,毀了白氏的一生;最後,他娶的小秦氏,表面賢良淑德,實則心有城府,最擅長的就是借刀殺人,堪稱「史上最強白蓮花」。
他作為父親,有三個兒子,卻沒有一個幸福的。大兒子顧廷煜身體孱弱,天資聰慧,但一生都在記恨和算計中度過;二兒子顧廷燁前半生受盡陷害和算計,連父親臨終前最後一面也沒見著;三兒子顧廷煒還算單純,但一生碌碌無為。武將出生的顧偃開,一生戰績顯赫,但他始終不是一個好父親,他犯得三個錯直到今天仍值得我們深思。
第一:父母偏心,會引發孩子的恨看到顧廷燁在顧家受的那些委屈,是人都受不了。顧廷燁是顧家最有出息的孩子,卻被自己父親的偏心,兄弟的陷害,繼母的算計,成了京城有名的紈絝子弟。他聲名狼藉,盡管生在侯爵府,卻沒有一戶有名望的人家願意把女兒嫁給他。我只見他,少年時,結識飽讀聖賢書的盛長柏,兩人暢談天下事,一見如故。白家為爭奪家產,派人刺殺顧廷燁,顧廷燁誓死保護朋友盛長柏的周全。盛明蘭年幼時母親難產,她到大街上哭喊,只有顧廷燁挺身而出幫她找大夫醫治。成年後,顧廷燁更是文韜武略,壯志滿酬。連盛老太太都評價他:是個頂天立地的好男兒。
可在父親顧偃開的口中,他一直是那不爭氣的「孽畜」。小時候,哥哥自己摔倒了賴他推的,他爹信;哥哥偷爹扳指賴他偷的,他爹信。長大後,他那些堂兄弟做那些爛事都推到他身上,他爹也信。唯獨,父親從未信過他。成年後,顧廷燁科舉考試落榜,父親問了主考官原因,知道是因為顧廷燁年少時的一句戲言傳到皇帝耳中,令皇帝震怒,遂令他終身無功名。
顧廷燁說出是哥哥將戲言傳出陷害了他,但是父親依舊拔劍對向他:「就算他說了,也得有他說的東西,若你沒說這狂悖之言,他就是想要傳到八里之外,也得有他說嘴的東西。」就如顧廷燁自己所說,就算他渾身上下都長滿了嘴,也抵不過他父親的偏心。「既然你覺得我是冤孽,你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顧廷燁從小到大,都被這樣的痛苦折磨著,埋怨、傷心、後悔、委屈等等一起涌了出來,沒有地方渲瀉,自然轉化成了痛徹心扉的恨。
第二:愛之深責之切,卻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都說,愛之深,責之切。意思是當愛孩子到了很深的程度時,對於這孩子父母就會很關注、有很高的要求。可是,我認為這句話應該加個前提,那就是孩子能在愛的包圍下安全的成長,獲得安全感。顧廷燁年幼喪母,他的哥哥弟弟都當侯府的嬌子,精養著。只有他,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被父親逼著,沒日沒夜地練武。他一旦想要偷懶,就會挨父親的打罵。他跪祠堂,從來都是從天亮跪到天黑。如果這樣的嚴苛是父愛的表達,那麼顧偃開是失敗的。可憐,顧廷燁年少時所有的放盪不羈都是為了引起父親的注意。
對於一個沒有安全感,又渴望被愛、被關注的孩子來說,父親越是嚴厲,越是待他與其他孩子不同,他會越想用不羈的方式博得父親的關注和關心,最不濟哪怕是多看一眼和一個微笑也好。顧偃開對顧廷燁只有責之切,卻沒讓兒子感受到愛之深。正所謂,凡事有度,過猶不及。不注意方式方法和分寸,孩子無法理解父親的愛,反而感覺被拋棄,受到傷害和打擊。因為「愛」的反面往往就是「恨」。
第三:不解釋不表達,會令孩子迷惑有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男孩是通過觀察父親的行為來學習如何感受一切的。換句話說,如果父親一味地責罰兒子,又沒有溝通,他們會對父親的行為表現出迷惑不解。顧廷燁始終對母親的死耿耿於懷,可父親從不屑於解釋。在顧廷燁的眼中,父親不愛他的母親,甚至間接害死了他的母親,父親也不會愛他。事實上,從小到大父親對他不是打就是罵,從未給過他好臉色。我們經常會看到顧偃開指著顧廷燁說:「我打死你。」要說父親會為了他到主考官家中送禮賠小心問自己為何會落榜;也會為了他的終身幸福寧願折身到余家求親。
顧廷燁不信,一點都不奇怪。顧偃開是個鋼鐵直男,明明也有關心兒子顧廷燁的前程和終身幸福,卻始終不曾服過軟。顧廷燁有樣學樣,他也不會表達。直到最後,顧廷燁也要向父親問個明白:「你有沒有想過我的母親?」顧偃開一口鮮血吐在顧廷燁身上,至死都沒有來得及解釋。顧父是被「父親」這樣一個身份禁錮住了,不願放下架子跟兒子好好溝通,這才導致了悲劇。作為父親,只有你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孩子才知道如何表露自己的內心感受。
親情是最復雜的東西,因為它天生帶了血緣,又歷經了歲歲年年的風雨。顧偃開臨終前,顧廷燁被繼母和大哥算計趕出了侯府,他連父親的最後一面都沒見到。幾年後,顧廷燁的大哥因病將逝,他才告訴顧廷燁顧父臨終前的遺言。原來顧父臨終前嘴裡不停念著顧廷燁的名字,甚至還親筆留下了書信,信中寫道,顧廷燁母親的嫁妝全都留給顧廷燁,爵位也由顧廷燁繼承。顧廷燁痛苦了幾十年,在心裡問了無數遍的問題,到這一刻終於有了答案,原來父親一直以來都是愛他的。只是,斯人已逝,得知真相後的顧廷燁痛哭不已。
顧偃開和顧廷燁這對父子之間的矛盾糾葛即使放到了當今社會也不少見。一些男人習慣了在外廝殺謀生,習慣了隱忍和承受,可回到家中要用柔情的一面和妻子、兒女相對時,很多人都沒做好角色轉化的心理准備。所以,有些父親的形象就是綳著臉來嚴厲斥責孩子,就像《知否》里的顧父,一言不合就提鞭子抽人,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有時卻會適得其反。其實,父愛也可以是溫柔體貼的。作為父親,最重要的是給予子女堅強、自立、自強、自信、寬容,使孩子能感覺到你的愛!
6、知否:老侯爺如此嫌棄顧廷燁,為何又將其母親的嫁妝留給他?
其一,父母愛之子必為之計深遠;其二,留下這些嫁妝相當於讓顧廷燁承了一份情。不得不說老侯爺還是非常老謀深算的,只不過他確實不太過問後宅之事,才導致家裡烏煙瘴氣。
1、老侯爺是把嫁妝和信託付給了顧廷煜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顧廷燁的身份,顧廷燁的母親白氏是繼室,也就是說顧廷燁也是嫡子。而顧廷煜是顧偃開老侯爺的嫡長子,顧廷燁的母親白氏是在顧廷煜母親之後進的門。老侯爺之所以會娶白氏,就是因為白家有錢,而候府正好需要這筆錢。
而顧廷煜在小秦氏的刻意哄騙下,一直以為是顧廷燁和他的母親白氏害了自己的母親,所以他一直十分痛恨厭惡顧廷燁。那麼作為一家之主的老侯爺到底知不知道這件事呢?恐怕是知道的,即使當時老侯爺沒發現小秦氏的居心叵測,後來也發現了,但為時已晚,兩個兒子的性格已經被小秦氏帶的扭曲了。
但是明顯顧廷煜比顧廷燁要聰明得多,他很快發現了小秦氏的真面目,但是對於自己弟弟他依然還是厭惡的,但在厭惡的同時他又深深的羨慕這個弟弟,羨慕顧廷燁像顧家人身體健壯可以去征戰沙場。因為顧廷煜就是病秧子,也可能是天妒英才吧,如果顧廷煜不是身體不好,顧廷燁完全沒可能繼承侯府。
那麼老侯爺為啥要把顧廷燁母親的嫁妝單子和臨死前的親筆信交給顧廷煜呢?老侯爺是故意的,不管這兄弟倆哪一個繼承候府,候府都不會倒,也不會發生敗落的可能。如果顧廷煜身體變好了,那麼這個嫁妝就會被他扣下,而顧廷煜拿了這筆財物,自然也不會對顧廷燁趕盡殺絕,也許將來還會還給顧廷燁。
2、老侯爺是在為侯府和兒子長遠做打算
這封信就是阻止顧廷燁摧毀顧家的轉折,也是讓顧廷燁甘願接受現實的倚仗。為啥這么說呢,因為老侯爺知道小秦氏的真面目自然不可能讓她的兒子繼承侯府。而繼承侯府的只有顧廷煜和顧廷燁這兩個可能,一筆嫁妝,可以讓顧廷煜放過顧廷燁,也可以讓顧廷燁放過顧府,畢竟一筆寫不出兩個顧字。
很顯然老侯爺賭對了,他把自己兩個兒子的性格摸得透透的。在顧廷煜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時,顧廷燁風頭正盛之時,這封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這封信的出現,讓顧廷燁受傷的心得到了撫慰,他明白了父親去世之時沒有在生他的氣了。
同時顧廷燁也懂了一件事,父親知道所有的真相和來龍去脈,其實顧偃開也是想保護顧廷燁的,可惜他確實病入膏肓了。而顧廷煜也是在病入膏肓以後,把所有的籌碼都壓在了弟弟顧廷燁身上為的就是能讓顧廷燁保全自己的妻女,保全顧府。
老侯爺留下的信拯救了顧廷燁也拯救了顧廷煜,最終這兩兄弟並沒有真的反目成仇。老侯爺這一招釜底抽薪真是妙啊,讓顧廷燁心甘情願的把過去一筆勾銷,也為顧廷煜把後路全安排好了。
7、《知否》中林小娘想給墨蘭陪嫁的「十里紅妝」到底有多土豪?
有歷史研究的人都知道揚州鹽商非常豐富。清代乾隆南巡。富商一夜之間用真金白銀建造了一座白塔。一夜之間,朋友們,我們可以看到揚州鹽商的財力。
雖然老大是官家,但也有其他生意,因為馮紹峰飾演的後爺府次子顧二舒名下有三家鹽店,每家每年有9000兩,可見宋代鹽店的盈利能力。
既然阿姨能養十里紅妝,倒不是華蘭婚後失去了在盛福的權利,也就是說,她能養十里紅妝。否則,林曉娘怎麼敢對盛振說她想認識王若飛?她一定知道王若飛手裡有很多錢。但錢是王若飛的,盛丹買不起十里紅妝。他不敢想王若飛的錢。
既然林小娘一心想要墨蘭嫁給小公爺,也知道論家世門楣,盛府根本就沒辦法和齊府比,所以只有拿出來很多很多的錢才能補上這個虧空,她能說出來十里紅妝,就說明這么多嫁妝,論誰看了都是錢的味道。古代嫁女在古代多指嫁妝豐厚,對比到今天,應該就是泉州人嫁女了吧,這樣的社會新聞不是一次兩次上熱搜了。泉州人嫁女,金子從頭傳到尾,而且還有好幾箱子的陪嫁,嫁妝太豐厚了,看完後只有一個字:壕!無人性!
8、《知否》中林小娘想給墨蘭陪嫁的「十里紅妝」到底有多土豪?
華蘭能「十里紅妝」出嫁,那是因為大娘子拿出了自己的錢給女兒貼補,還有老太太私下給了華蘭不少嫁妝,看這一箱子金銀珠寶和一箱子銀票,都是祖母貼給大孫女的。加上盛家比伯爵府的門第要低,當然就要多用點錢財充場面。那麼這個讓女子出嫁氣場倍增的「十里紅妝」到底有多麼土豪呢?能讓沒腦子的大豬蹄子都厭棄了林小娘,這肯定不是個小數目。
古代漢族送女兒出嫁,嫁妝是充場面的最主要因素。特別是官宦家庭,不止要攀比誰家的轎子華麗,還要看誰家的陪嫁出的多。這些陪嫁通常都是裝在漆成紅色的木箱子里抬走,裝不下的大件就直接刷上紅漆抬走。
為了女兒今後的生活無憂,富裕家庭會盡力多的帶嫁妝,這些物品不僅有大件的箱子櫃子,連鞋襪衣物,被褥布匹,甚至連針頭線腦之類的小玩仍也都包括。說是搬走了一個小家也不為過。這么多的東西,送親隊伍的人數又眾多,遠遠望去一片紅色。於是古人就誇張了一下,說嫁妝的長度連起來能達到十里,就成了「十里紅妝」的由來。
大娘子娘家的官位比盛家要高,收入也更高,為了讓這個嫡女過的舒服,怕是二十里的紅妝也給的了。這才能給華蘭出嫁貼補出「十里紅妝」的規模。而林小娘的娘家早已敗落,跟著盛紘簡直就是從地獄到了天堂,全靠夫家的憐惜才有了點小產業,哪裡能貼給墨蘭這么多嫁妝來彌補門第的差距呢?
9、知否:白氏用嫁妝挽救了顧家,為何顧家沒有一個人感激她的恩惠?
第一:白氏出自商賈世家
在那個用“士農工商”排名的社會,商人的地位比官員低了好幾個檔次,而白氏的身份恰恰就跟淑蘭一樣是商人之女,當初孫秀才是如何糟踐淑蘭的相信看過《知否》的觀眾都還歷歷在目,一個小小的秀才都敢看不起家大業大的宥陽盛家,堂堂侯府怎麼可能會看得上商賈出身的白氏呢?即便顧家是依靠白氏的嫁妝才渡過難關的,他們也只當這是一筆銀貨兩訖的生意,畢竟顧偃開是給了她侯府正室夫人的名分的。
第二:大秦氏的死或與白氏有關
電視劇里常嬤嬤的回憶中說起過白氏去世的原因是聽到有人對顧廷煜說他們之間有殺母之仇,然後白氏挺著大肚子跟顧偃開大吵了一架導致的難產;原著中顧廷燁也有講述傳聞說顧偃開原本只想娶白氏做偏房,但白家不肯答應一定要做正室,然後生生逼死大秦氏的事情。聯想到顧偃開對大秦氏的感情,就算真相與白氏無關,他也很有可能把原配正室的死怪在白氏的頭上,故意放縱他人往白氏身上潑臟水,以此來減輕自己對大秦氏的愧疚。
第三:小秦氏一直在背後挑撥離間
小秦氏在閨閣之中時就非常羨慕姐姐與姐夫之間的感情,她一直盼望著身體不好的大秦氏病逝之後自己能夠嫁給顧偃開,沒想到卻被白氏這個半路殺出來的程咬金給截了胡,小秦氏自然咽不下這口氣!於是她在顧家局勢穩定之後,經常以親戚的名義去探望年幼的顧廷煜,不厭其煩地告訴顧廷煜是白氏害死了他的生母,顧廷煜自懂事起就恨上了白氏和顧廷燁,動不動就把這事兒拿出來嚷嚷,其他人本就看不起白氏,又見顧偃開並未出面阻止,也就跟著一起誣蔑白氏了。
值得一提的是,顧家當年虧欠戶部的錢是八十八萬兩白銀,而白氏帶進顧家的嫁妝光銀兩就有一百萬,另外還有不少田莊鋪子,這可都是明面上的財富啊!大家就看顧家另外幾房那貪婪的嘴臉,他們怎麼可能忍得住不把白氏的財產占為己有呢?那搶奪的第一步,不就是攻擊白氏嗎?可憐白氏帶著這么大一筆財富嫁給顧偃開,結果還要賠上自己的性命,不得不說,這顧家當真是個吸血的魔窟啊!
10、露珠說紅樓(九):論林黛玉的家世以及林府錢財的去向
文/第一滴露珠
01
常看到有人說,黛玉是「貧寒孤女」、無依無靠,比不得寶釵是富貴的皇商之女,因此勢利的王夫人棄黛玉而選寶釵作自己的兒媳婦。王夫人遠黛玉而親寶釵的原因,且留待以後再專門撰文分析,如今只來論一論黛玉的家世,以及林黛玉家的錢財去向。
先來看黛玉的家世。黛玉的父親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去世前的官職是蘭台寺大夫兼兩淮巡鹽御史。曹雪芹為了規避文字獄,小說中寫到官職名稱等時,習慣故意混淆模糊朝代界限,所以《紅樓夢》里的官職名稱各個朝代的混用。這「蘭台寺大夫」一職也可以說是亦真亦幻,半遮半掩,「大夫」是古代高級文職官階,那麼不管林如海具體是管什麼的,總之是個朝廷高級文官無疑了。但「兩淮巡鹽御史」一職卻是明明白白的官職名稱,而且是個實權在握、肥得流油的差使!
古時候,鹽鐵專賣,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而兩淮地區的鹽業,又是全國產鹽最多、也最富裕的地區,歷來有「兩淮鹽,天下咸」的說法,兩淮鹽商的管理中心便設在揚州,所以你看書中寫的是林如海到揚州上任。兩淮巡鹽御史管的是整個兩淮地區的鹽務,包括如今的江蘇、安徽等六省大部分地區,這里的所有鹽商的經營和納稅,都要受巡鹽御史的監管,所以你看林如海的權力有多大吧。揚州鹽商富甲天下,他們的主管官員能窮得了?即使林如海是個清官,不營私舞弊,只他分內該得的和一般的人情往來所得,只怕就不會是個小數目。再加上他的巡鹽御史不過是兼任,京中另有本職,拿的又是雙份俸祿,祖上又是侯爵出身,且一直世襲了四代,四代的財富積累,加上自己數十年做官所得,還有就是林家枝葉不盛,沒有賈府那樣的敗家子來敗家,綜合以上種種可知,林家不但不比榮國府窮,恐怕還要勝過賈家許多。
看到這里,也許會有人問了,林黛玉如此清高,她的父親會不會也是個清高之人呢?通過書中有限的描寫可以看出,林如海確實是個清高自持的文官,但並非不通世故、不問錢財的人。第三回的開頭寫到,林如海為了報答賈雨村對女兒的教育之恩,讓賈雨村和女兒林黛玉一起進京,並寫好了一封書信給自己的二舅哥賈政,讓賈政幫賈雨村謀一個復職候缺,而且,所有打通關節的費用都一概不用賈雨村自己操心。這足以說明林如海對世事人情瞭然於心,否則,他也當不上巡鹽御史這樣替皇上操心半個國庫的差使啊。
以上說的是林府的「富」,下面再來說說林府的「貴」。林如海的祖上是列侯,到如海這一輩,業經五世,而賈府呢,賈赦賈政是榮國公的孫子,才至三代上,雖然按照公侯伯子男的排位,「侯」比「公」矮了一個爵位等級,但是賈家還未發達的時候,林家已經坐享兩代的富貴了,家世家底可比賈家深厚多了。而且林如海的官職是自己打拚來的,他乃是「前科探花」,這可是經過鄉試、會試、殿試三層科考,最後由皇帝欽點的全國第三名進士!這才華,豈是賈家的男人可比的?賈家男人的官職都是世襲得來的,除了賈政也沒有一個愛好讀書的,這賈政本欲以科甲出身的,蒙皇上憐恤就額外加恩封了官,就此免去了科考的機會,我們也就無從得知倘若他真正參加科考,到底能不能考得上了。
再看兩府的「現狀」。賈府是在走下坡路,賈珍賈赦一味奢侈靡費,而賈政做的也是個無用閑官,平日里只知和清客閑談,根本不懂理財治家之道,賈府外面的架子雖未甚倒,「內囊卻也盡上來了」。反觀林府,林如海考中探花以後,官職節節上升,最後又去富庶之地揚州兼任巡鹽御史這個肥差,足見他甚得皇帝信任,他的宦途、他的家道,正處於上升階段。
只可嘆林如海子嗣不旺,只有林黛玉這一個寶貝女兒,在黛玉的母親、他的嫡妻病逝後沒幾年,他又中年得病而逝,這才讓林家的興旺和傳承出現了斷裂。不得已,他只好在臨終前,把女兒託付給賈府教養,抱憾而去。
至此,我們已經清楚了,林黛玉家既富且貴,黛玉的家世絲毫不弱於賈家。那麼,接下來的一個關鍵問題是:林如海死後,林家的錢財到底去了哪裡?
02
有很多人說,在林如海死後,林家的錢財都被林家的同宗之人瓜分了,因為,在古代,女子是沒有繼承權的。
古代女子果真沒有財產繼承權嗎?這幾天,我搜尋研究了許多有關古代財產繼承法的資料,得出的結論是:封建社會歷朝歷代的財產繼承法各有差別,但都是以男子為主,女子為輔,一般的情況下是,若是有兒子,則女兒沒有財產繼承權,但可以通過出嫁時陪送嫁妝的方式得到父母的部分財產,若是父母沒有兒子,則女兒可以得到全部或者大部分的財產。
宋代法律規定,戶絕家庭中只有在室女,女兒可得家產的四分之三;只有出嫁女,則只能繼承財產的三分之一,其餘沒入官府。明代法律《大明令·戶令》明確規定:「凡戶絕財產,果無同宗應繼者,所生親女承分。無女者,入官。」《大清律例》規定:「戶絕,財產果無同宗應繼之人,所有親女承受。」
古代所謂的「戶絕」,就是指沒有兒子的家庭,林如海死前只有黛玉這一個女兒,沒有兒子,也沒有同宗的侄孫輩,就構成了事實和法律意義上的「戶絕」。從《紅樓夢》的第五十七回可以明確知道,林家確實沒有什麼人了,也並沒有什麼同宗的人繼承林家的遺產。在這一回中,紫鵑因為著急寶黛的親事,拿話試探寶玉,說過幾天黛玉就要回蘇州老家去了,把寶玉嚇的,當時就得了痴呆病,賈母忙告訴寶玉說,林家的人都死絕了,沒有人接林黛玉回去,寶玉病好了後,紫鵑也認真地告訴寶玉說,林家實是沒了人口,縱有也是極遠的,族中也都不在蘇州住,各省流寓不定。所以,是不存在什麼同宗族的人來和黛玉爭家產的問題的。何況,林如海病逝前後的整整一年時間里,賈璉一直待在林家照應著,林如海的餘威加上賈家的勢力,又有誰敢來虎口奪財!
所以,林家的家產理論上應該是由林黛玉全盤繼承了的。但是,從書中的一些細節可以看出,林黛玉其實並不知道父親留下了多少家產,她自己的身邊也並沒有藏下多少錢物。那麼,林府的大宗家產去了哪裡?
自然是去了榮國府。
林如海病重,寫信來接女兒回去,賈母不放心黛玉,派賈璉跟了去全程陪護。賈母為什麼派賈璉去?真的只是為了方便再把黛玉接回來嗎?這裡面有更深層的原因。林如海既然病重,肯定自知不久於人世,在給岳母的書信里,一定已經談了自己去後對女兒的擔憂和顧慮,隱晦或者明確地表示了自己對賈府的期望,賈母派賈璉去,便是去表姿態的,讓林如海放心,你的女兒由我來照顧,她長大後,我會讓她和寶玉成親。而林如海生平只有黛玉這個愛女,一定會在走之前深思熟慮,為女兒的終生幸福做好打算的。他的打算是什麼呢,就是以自己的全部家產做陪嫁,來換取女兒終生的幸福!
03
至此,林家的財產去向已經明了:一多半入了榮國府的賬,一少半進了賈璉和鳳姐兩口子的腰包。書中有幾處細節暗示,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
第一處在第十四回,林如海死後,賈璉打發心腹小廝昭兒趕回京都,向老
太太匯報工作,同時,聆聽下一步的行動指示。
第二處,平兒和鳳姐說,我們二爺那脾氣,油鍋里的錢還要找出來花呢,賈璉和鳳姐都如此愛財,賈璉一個人在揚州,掌管著林府的大宗財產,豈有不貪污之理!在那江南風流富庶之地,不知已悄悄花了多少林府的銀錢去追歡買笑。
第三處,在第二十六回開端,小丫頭佳蕙和紅玉聊天,佳蕙說,她去林姑娘那裡送茶葉,可巧老太太那裡給林姑娘送錢來,正分給她的丫頭們,她去了,林姑娘隨手就抓了兩把給她。這段話里透露出兩個信息:第一,老太太時常給林黛玉送錢,這個錢應是在月例外的,因為月例都是鳳姐負責發放的。第二,林黛玉雖然身邊沒有多少錢,可她是不缺錢花的,老太太經常給她送錢去。不管老太太給她的錢是自己的私房錢還是林家的錢,總之老太太對黛玉確實是真心疼愛的。
第四處,第七十二回中,宮里的太監接二連三來打抽豐,賈璉和鳳姐感嘆道:「這會子再發個三二百萬的財就好了。」注意這里說的是「再」,而不是「能」或者「要是」,就是說他們曾經發過二三百萬的財,賈璉和鳳姐能有什麼門路發這么大一筆財?就只有在林家的家產上做文章啊。
林家的財產到底有多少?肯定不止三二百萬。榮國府蓋的省親別墅大觀園,連在宮里見多識廣的貴妃元春都嘆息靡費太過,只聘教習、采買唱戲的女孩子、采辦樂器行頭,就要花費三萬兩銀子,置辦花燭彩燈並各色簾櫳帳幔就用去兩萬,建造整個大觀園的花費該是個巨額數字,這錢從哪裡出,看賈府入不敷出的狀況,他們哪有這么多銀子啊,自然都是挪用林家的財產。也不應該叫做挪用,因為林如海在去世前,既然把林黛玉託付給了賈府,自然也就默認自己的全部家產都歸榮國府所有了,唯一的條件就是要賈母等人照顧好女兒,並且在女兒長大之後讓她和寶玉成親。
林家的家產入了榮國府的事實,上下人等應該都朦朧知道,但知道林府具體財產數目的,估計就只有賈母、賈璉和鳳姐三人。林家的家產,如房產大宗器具等不好攜帶的,賈璉肯定就地變賣折現了,那些古玩珠寶,多半是裝了箱子帶回了榮國府的。別的不說,光黛玉母親賈敏當年的嫁妝就不知有多少箱子才能裝得下。賈敏是賈母的愛女,又是在榮國府的全盛時期出嫁的,她的嫁妝能少得了,你看鳳姐在書中時時吹噓自己的嫁妝有多好,黛玉母親的嫁妝只能比她更多更豪華,隨便拿出一件來,就能賣個幾千兩銀子。
賈母曾說過,賈府的男男女女,都是「一個富貴心,兩只體面眼」,倘若不是知道林黛玉是帶著巨額的「嫁妝」入府的,府里的那些管家媳婦和婆子們能對林姑娘那麼欽敬?你看闔府中除了王夫人和她的心腹敢對林黛玉淡淡的,誰不是把林黛玉和賈寶玉擺在同一位置上供著。這其中,固然有賈母寵愛黛玉,寶玉愛護黛玉的原因,但若黛玉真的是一無所有入賈府的,賈府的上下人等早就明裡暗裡冷嘲熱諷了,可是你看闔府上下,哪個不是對黛玉敬愛異常,誰敢像對待邢岫煙、迎春那樣呢。
黛玉自己,從小錦衣玉食,書香相伴,對錢財根本沒什麼概念,是真正的貴族小姐做派。你看第四十五回結尾處,雨夜裡寶玉去看黛玉,臨走時黛玉怕他雨里滑倒,就讓他舉著自己的玻璃綉球燈照亮,寶玉說自己也有這么一個,怕打破了就沒帶來,黛玉當即批評寶玉說,跌了燈值錢還是跌了人值錢?就失了手也是有限的,怎麼突然變出這剖腹藏珠的脾氣來,說的寶玉心服口服,忙接了過來。黛玉就是這么的天性高貴,對於她來說,人比財珍貴,情比錢珍貴。
賈母倒是一心想履行和女婿的約定,讓黛玉嫁給寶玉的,無奈王夫人一派明裡暗裡的阻撓,讓賈母一直沒有機會成全黛玉和寶玉。而賈政又是個怕老婆耳根子軟的無能之輩,曹雪芹給他起名叫「假正」,真是人如其名,假正經,假公正,闔府里花著妹妹妹夫的錢財,卻任由老婆拆散了一樁好姻緣,眼睜睜看著外甥女香消玉殞,真是辜負了妹妹和妹夫對他的信任,辜負了賈母的一片苦心,可悲可厭可恨可嘆!
露珠說紅樓(七):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說說賈寶玉(上)
露珠說紅樓(八):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關風與月——說說賈寶玉(下)
露珠說紅樓目錄
想看更多連載作品,請點擊: 連載風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