鄠邑區風俗
1、陝西的風俗有哪些呢?
陝西的風俗有如下: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2、鄠邑怎麼讀拼音鄠邑讀音和解釋
1、鄠邑(hùyì)區,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原稱鄠縣、戶縣,位於西安市西南部,北臨渭水與興平市、咸陽市秦都區隔岸相望,東以高冠河、灃河與長安區毗鄰,西以白馬河與周至縣為界,總面積1282平方千米。
2、鄠邑區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圍棋之鄉。
3、截至2021年1月,鄠邑區下轄14個街道、1個景區管理局。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鄠邑區常住人口為459417人。
3、鄠邑區居住什麼民族?
西安戶邑區,主要居住的大部分都是漢族,當然也有極少數的其他民族,比如回族,但是數量非常非常的稀少
4、陝西的風俗文化有哪些?
陝西人喜歡吃酸湯臊子面,比如岐山哨子面,乾縣一口香等。陝西人愛秦腔,比如陝西電視台的《秦之聲》就一直是陝台收視率最高的節目。陝西人性子直,嗓門大,比如演小品的郭達就是陝西人的代表。陝西人很有一種優越感和自豪感,因此外出打工的不是很多。因為這里曾經是十三朝古都,風調雨順,氣候濕潤。……
唐三彩陶
是在漢代單色釉陶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新品種,是在白地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在用黃,綠,青等色加以裝飾,燒制而成,色彩鮮麗,光澤柔和,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俑,實屬三彩之冠。
面花
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每逢婚喪嫁娶,年節慶典,鄉親們製做出各種各樣的花饃,造型別致,形態逼真,或擺茶陳列,或饋贈親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品。製作花饃,和面、蒸饃的火候都有講究,只有那些技術高超的人才能蒸出形狀好、不變形的花饃。
眉戶
眉戶在陝西關中地區最為流行,也為外省如甘肅、寧夏、青海、河南、山西等地群眾所喜歡,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盛行於華陰、華縣地區的稱東路眉戶,西路眉戶最早盛行於眉縣及戶縣,唱腔委婉細膩優美動聽。眉戶的唱腔音樂有50多個曲牌,可以表現人物在舞台上豐富的情感和曲折的劇情。
戶縣農民畫
陝西農民畫原於民間,所畫內容多取材於人物、動物、花鳥等,構圖簡潔美觀,注重色彩數量,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色彩艷麗,筆法自由,同時也兼收中外其他美術派別的長處,給作品增添了新的格調。 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受國內外遊客和專家的好評。陝西農民畫主要分布在關中的戶縣,陝北的安塞和洛川。戶縣被譽為「農民畫之鄉」已擁有2000多名土生土長的農民畫家,許多優秀作品被國內外藝術館收藏。
陝北剪紙
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每逢春節,家家窗上,門上貼滿各式各樣剪紙,把人們喜慶,快樂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近年來,這株黃土高原出生的民族藝術之花飄洋過海,深受國外賓朋的歡迎。
鳳翔彩繪泥塑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傳說明代朱元璋的軍隊駐扎此地,士兵大都是江西老表,會制陶手藝。落戶為農後,他們在農閑時做些玩具和禮物,久而久之,發展成為今天的彩繪泥塑。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這朵古老的民間藝術之花更加繁盛,成為陝西重要的旅遊紀念品。
鳳翔木板年畫
已有四百七十多年的歷史,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紮根於農村。從年畫畫稿,調版,印刷到彩繪,都是鄉村勞動人民在農閑時,手工操作。按農民生產,生活美好期望取材,按農民傳統愛好的造型配色習慣而研製的。經過不斷的吸收前人興味,藝人逐步修改,提高出新,形成了都特的藝術風格。在陝,甘,寧,青,川一帶享有盛名,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仿秦兵馬俑
隨著秦兵馬俑的發掘與展出,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其造型逼真,品種適宜於藝術館、博物館等陳列,也可供家庭陳設、裝飾、饋贈親友。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使秦俑走出陝西,遍跡世界。
仿秦銅車馬
秦銅車馬是1980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東側挖掘出土的兩件大型彩繪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仿秦銅車馬形象栩栩如生,能以假亂真,既滿足了中外遊人的購物需求,又充實了我國工藝美術品寶庫。
秦腔,以西安易俗社,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重點主要在農村,體制多樣,組織分工嚴格有序,保留著民間說書的歷史痕跡 ,是近代陝西諸種戲曲的前身。陝西皮影不僅唱腔種類繁多,表演技術高超,而且影人的雕刻技藝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傳統劇目有《會陣招親》《游西湖》等。
5、鄠邑怎麼讀拼音 鄠邑讀音和解釋
1、鄠邑(hù yì)區,隸屬於陝西省西安市,原稱鄠縣、戶縣,位於西安市西南部,北臨渭水與興平市、咸陽市秦都區隔岸相望,東以高冠河、灃河與長安區毗鄰,西以白馬河與周至縣為界,總面積1282平方千米。
2、鄠邑區是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華詩詞之鄉、全國文明縣城、國家衛生縣城、全國圍棋之鄉。
3、截至2021年1月,鄠邑區下轄14個街道、1個景區管理局。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鄠邑區常住人口為459417人。
6、張,王,李,趙,為什麼24祭灶,其它姓氏都23祭灶?
祭灶是23還是24,不是按照姓氏分的,而是各地風俗不同區分的。 【祭灶時間】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
民諺曰:「二十三,祭灶關。」舊俗農歷臘月二十三為祭祀灶神的日子。
祭灶傳說】 據說,古代有一戶姓張的人家,兄弟倆,哥是泥水匠,弟弟是畫師。哥哥拿手的活是盤鍋台,東街請,西坊邀,都誇獎他壘灶手藝高。年長月久出了名,方圓千里都尊稱他為"張灶王"。說來張灶王也怪,不管到誰家壘灶,如遇別人家有糾紛,他愛管閑事。遇上吵鬧的媳婦他要勸,遇上凶婆婆他也要說,好像是個老長輩。以後,左鄰右舍有了事都要找他,大家都很尊敬他。張灶王整整活了七十歲,壽終正寢時正好是臘月二十三日深夜。張灶王一去世,張家可亂了套,原來張灶王是一家之主,家裡事都聽他吩咐,現在大哥離開人間,弟弟只會詩書繪畫,雖已花甲,但從未管過家務。幾房兒媳婦都吵著要分家,畫師被攪得無可奈何,整日愁眉苦臉。有天,他終於想出個好點子。就在臘月二十三日張灶王亡故一周年的祭日,深夜,畫師忽然呼叫著把全家人喊醒,說是大哥顯靈了。他將兒子媳婦全家老小引到廚房,只見黑漆漆的灶壁上,飄動著的燭光若隱若現顯出張灶王和他已故的妻子的容貌,家人都驚呆了。畫師說:"我寢時夢見大哥和大嫂已成了仙,玉帝封他為'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你們平素好吃懶做,妯娌不和,不敬不孝,鬧得家神不安。大哥知道你們在鬧分家,很氣惱,准備上天稟告玉帝,年三十晚下界來懲罰你們。"兒女侄媳們聽了這番話,驚恐不已,立即跪地連連磕頭,忙取來張灶王平日愛吃的甜食供在灶上,懇求灶王爺饒恕。從此後,經常吵鬧的叔伯兄弟和媳婦們再也不敢撒潑,全家和睦相處,老少安寧度日。這事給街坊鄰友知道後,一傳十,十傳百,都趕來張家打探虛實。其實,臘月二十三日夜灶壁上的灶王,是畫師預先繪制的。他是假借大哥顯靈來鎮嚇兒女侄媳,不料此法果真靈驗。所以當鄉鄰來找畫師探聽情況時,他只得假戲真做,把畫好的灶王像分送給鄰舍。如此一來,沿鄉流傳,家家戶戶的灶房都貼上了灶王像。歲月流逝就形成了臘月二十三給灶王爺上供、祈求合家平安的習俗。祭灶風俗流傳後,自周朝開始,皇宮也將它列入祭典,在全國立下祭灶的規矩,成為固定的儀式了。祭灶的時間各地不一,北方為臘月二十三,南方為臘月二十四。民間還有「官三、民四、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老百姓在二十四,水上人家在二十五舉行祭祀。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並存,神靈之數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並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的祭灶節日。
山西境內,絕大部分地區是臘月二十三日祭灶。只有榆社、文水、黎城、陽城等少數地方是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7、西安的風俗特色有哪些?
1、吃五豆。臘月初五,將大豆、小豆、綠豆、紅豆、黑豆,放入鍋中煮熟,全家人食用,但不能吃完,必須要吃後有餘。以此預祝來年五穀豐登,吉慶有餘。
2、四色禮。四色禮也稱四樣禮,是西安地區比較講究的一種晚輩對長輩所行之禮。譬如男女定親以後,男方第一次到女方家,必帶四種禮品:煙、酒、肉、罐頭或水果及其它東西,女方家也必湊成四禮品回送,如鞋、襪、鋼筆、筆記本等,讓男方捎回。
3、民間剪紙。以單色剪紙為主,造型簡潔質朴、注重誇張變形,傳承著古老的審美情趣和造型觀念。在內容上多以動物花草為主。
4、五毒圖案。五毒圖案是西安關中地區民間流傳的一種辟邪圖案。關中人認為,蠍子、蛇、蛤蟆、壁虎、蜘蛛等五種動物是最毒的動物,俗稱「五毒」。人們在小孩的兜、背心、鞋帽等衣服上綉制五毒圖,對傷害孩童的邪毒之物以制約。
5、過年蒸花饃,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
(7)鄠邑區風俗擴展資料: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1、方言:
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普通話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2、戲劇: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3、繪畫: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鍾馗故里鍾馗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8、陝西獨特的風俗有哪些?
一、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合成新的獨特的舞種,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整支舞蹈熱烈而充滿歡快的氛圍。
二、皮影戲
皮影戲被許多專家認為是中國各類影戲的鼻祖。2006年2月,華陰老腔被確定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腔皮影戲源於華陰市(1990年前為華陰縣),流行於渭南市各區、縣及山西運城市、河南三門峽市相鄰的黃河金三角地區。老腔是皮影戲最早的唱腔,因為她在華陰、華縣一帶形成時間較早,與隨後形成的碗碗腔(時腔)相比,顯得古樸粗獷,故稱老腔。
三、寶雞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社火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文面,文身、巫術、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驅儺、祭社活動。社火臉譜的紋飾證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號,在臉譜上被完整的繼承了下來。
四、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五、綏米嗩吶
綏米嗩吶是陝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雇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
9、陝西人的風俗文化都有哪些?
陝西人的風俗文化有:
唐三彩陶。
面花。面花的製作盛行於陝西關中和陝北,當地人稱為花饃。
眉戶。它是由民歌脫胎發展而來的。
戶縣農民畫。源於民間,追求強烈的直觀效果,鄉土風情濃厚,內容健康,朴實,給人積極向上的激情。
陝北剪紙。剪紙俗稱窗花,為聰慧的勞動婦女所創作,她濃縮著古老的黃河文化。
鳳翔彩繪泥塑。以造型優美、色彩艷麗、生動逼真而享譽海內外。
鳳翔木板年畫。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紮根於農村。
仿秦兵馬俑。秦兵馬俑復製品也日漸成為中外遊客理想的紀念品和禮品。
仿秦銅車馬。工藝精湛,造型生動。
秦腔。秦腔最為著名皮影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