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河池羅城仫佬結婚風俗

河池羅城仫佬結婚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7 11:44:36

1、仫佬族有哪些傳統文化與習俗

仫佬族禮儀文化
在長期的民族發展過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獨具特色的禮儀風俗,比如添丁報喜、滿月酒、敬婆王報人丁等。這些禮儀可以從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個地方反映出來,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現在就隨小編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添丁報喜
狗上岸後,跑到先民們的頭領面前,抖落了它背上沒被水打濕的地方粘帶著的穀子、小米和包穀。頭領撿起一顆包穀放進嘴裡,頓覺清香甘甜,於是,他明白過來,這是族人們的新的食物來源,他把剩下的種子仔細收藏起來,並帶領族人們開墾土地。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頭號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給外婆家報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備好的東西:雞(男丁母雞,女丁公雞)、背帶、花布、甜酒、黃糖、雞蛋前來賀喜。直到三朝後與接生婆、親家母共進喜餐之後才返回家中。
身體語言是指人的動作和舉止,包括姿態、體態、手勢和面目表情。它是一個人的修養、教育以及與人處事的基本態度的自然流露。
滿月酒
在仫佬人眼裡,滿月酒是慶賀「萬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滿月酒這天,外婆送來背帶、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來一副「白米擔」。男家親友送來雞、鴨、米、面等。諸位親朋都來慶賀,為小孩舉行「開齋」、「取名」的儀式。晚上外家與婆家各為一方,唱歌對擂。

2、仫佬族的風俗

仫佬族聚居地山巒起伏,奇峰聳立,山多地狹,可耕田面積較少,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小麥等。所以仫佬山鄉的飲食以玉米、大米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歡飲酒吸煙,不吃動物心。

家常飯菜 仫佬族以稻米為主食,麥類、薯類、玉米、豆類輔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為節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人家日食三餐。早餐吃粥,晚餐吃干飯。大多數家庭 午餐也都吃粥。

麥類的煮食方法:將麥類磨製成粉,烤作烙餅或作團子吃;有時把紅薯煮熟,除去外皮,搗成糊狀,與麥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

特色飲食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製成,後用桐葉包住,形狀似狗舌,其名由此得來。它松軟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無窮了。它還具有特殊的意義,要不然山歌怎麼將它與愛情唱在一起呢!原來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時節。坡場上青年男女唱罷山歌後,便圍坐在一起相互交換各自帶來的「狗舌糍粑」,意味著愛情像芝麻糖那樣香甜。 枕頭粽 逢年過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都包枕頭粽歡度佳節。傳說,枕頭粽是一群砍柴的壯家兒童傳教給放牛的仫佬族兒童的。枕頭粽每隻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個就夠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幾個小時,撈出晾乾後放些鹼水拌勻;然後把粽葉背面一層層地攤開約一尺多寬,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葉子圍邊,疊上一層葉子,鋪放一層米,像谷圍圍穀子一樣。最後用繩子綁緊綯牢,放進鍋里邊去煮一個晝夜。包枕頭粽的季節在二月社日。 白炠肉 白炠肉是仫佬山鄉的一種風味食品。其做法是:將整塊的豬肉或整個的雞鴨(去毛和內臟)放入水中白煮,肉熟後取出切成小塊,然後配以調味汁食用。白炠肉很講究火候,八成熟時就撈離煮鍋。因而每當切開肉時往往近骨處還夾著血絲,這樣烹調出來的肉鮮嫩味美。

鴨醬 鴨醬是仫佬山鄉味美色鮮的調味佳品,殺鴨時留下鴨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壇內的酸水,用筷子拌勻,以血液變成略為烏黑為適度,然後加入少許食鹽和薑末。有的不煮,認為這樣保留「血鮮」;大多略煮一下,一滾即得。用鴨醬調味而吃白炠肉,其味無比。

酒文化 重陽酒是仫佬山鄉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重陽酒醇香撲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時醉了都不曉得,醒來頭不暈。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選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陽酒的製作方法與漢、壯族地區的甜酒製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時間後才開壇飲用。

3、仫佬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仫佬族人民日常講話用仫佬語,唱歌卻用漢語小方言「七拐語」。仫佬族民歌可分為隨口答、口風和古條。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這是他們歷來用以歌唱生產、生活與感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藝術形式。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是即興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隨問隨答的對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數為六字頭七字尾,押腳韻;「古條歌」,即為敘事式歌謠。有歌舞,其內容為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以15--30首為一條組成的長歌,叫「古條」,是民間歌手世代相傳下來的;「口風」,是一種諷刺性歌謠,亦稱口角歌,內容不拘,隨編隨唱,有「正口風」和「爛口風」之分。前者較文明,後者較粗俗,都富有機智、幽默、詼諧。 仫佬族現代詩人包玉堂,繼承了仫佬族民歌的傳統,又吸收了漢族詩人寫詩的藝術技巧,創作了許多富有詩情畫意的敘事長詩,著有《鳳凰山下百花開》、《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兩岸》、《迴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詩集。

4、少數民族之仫佬族的傳統節日

少數民族之仫佬族的傳統節日

仫 佬族[mulǎozú]是中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 仫 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1]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 仫 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州、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雜居。

仫 佬族有哪些傳統節日?我收集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傳統節日

概述

仫 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 仫 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仫 佬族特殊的節日有:三月初三婆王節(又稱小兒節),其活動是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祭祀;四月初八牛節,其活動是讓牛休息,並拜祭牛欄神;五月初五端午節。除具有與當地漢族、壯族的端午節相同的內容外,各村寨還抬紙船巡田垌驅蟲,以保豐收;六月初二為吃蟲節,是發揚除蟲方法的傳統節日;八月十五為後生節,是各地青年男女開展“走坡”社交活動的節日。還有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的依飯節,每逢立冬後“吉日”舉行,大慶以村寨(宗教)為單位,備辦豬羊祭宗廟,舉行演戲、舞龍舞獅、唱山歌等活動;小慶則一家一戶單獨活動。

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常用老薑、雞蛋、芝麻、黃豆、老公雞、魚以及豬的心、肝、肺、腎、腸、謂等十二種食品供祭。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正月十五過小年要搗糍粑;二月春社要包粽子;四月初八要蒸糯米飯;八月十五要做狗(牛)舌粽;十二月二十四要做水圓(湯圓),蒸年糕;大年初一吃水圓,初二開始請客。出了嫁的婦女初二回娘家,並要帶豬肉、雞、鴨腿做為拜年禮品,返回婆家時照例也要帶回一些節日食品。糯米製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裡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糍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 仫 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酸食酸品

侗族有"侗不離酸", 仫 佬族的飲食也離不開酸。在 仫 佬山鄉,無論是哪一家,酸食是少不了的。諸如酸檸檬、酸木瓜、酸蘿卜、酸豆角等。

包桐葉粽

每年的八月秋社和中秋節, 仫 佬族家家包桐葉粽。此粽扁長,形似狗舌,又稱為狗舌糍粑。這種糍粑松軟而有彈性,味道鮮美而可口,老幼皆宜,是 仫 佬族的'風味美食。

喝重陽酒

仫 佬山鄉的農歷九月,稻子收獲了。人們使用最好的糯米釀製成濃醇而後勁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陽節,故稱“重陽酒”。

走坡

又稱坡會、歌坡、走坡節,是 仫 佬族傳統的青年男女聚會唱歌、尋覓知音而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形式,多在春節期間或八月十五中秋節舉行,一般選在野外風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場間,"走坡"是 仫 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尋找意中人的大好時機。這一天,女的盛裝打扮,撐著紙傘或花傘,男的也上下新裝,三五成群結伴而來,看準哪家姑娘,便以歌傳情,若女方也有意思,自會與之對唱下去,你來我往,互相贊揚,盤問姓名、年庚、住地等,並相約再會,互贈信物(一般男的送女的花手巾,女的給男的新布鞋),定下終身。"走坡"反映了 仫 佬族青年戀愛的自由,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 仫 佬族傳統文化的映照。

會親

是 仫 佬族婚姻的表現形式之一。所謂“會親”,就是媒人由男女雙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備辦酒席一擔,放在預定的十字路口,然後迴避。接著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親友來到路口,進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帶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備有酒席一擔放在路邊,由男家父母、親友去進食一餐。

依飯節

又稱“敬依飯公爺”、“喜樂願”、“祖先願”、“賀香火”等,是 仫 佬族祭祖、祭神,保護人畜平安和慶豐收的祭祀活動,是他們傳統的盛大節日。“依飯節”為期兩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飯,殺雞鴨,邀請親友來家飲宴。在廣西, 仫 佬族依飯節是羅城 仫 佬山鄉人民群眾的一個最為獨特、隆重而又富於神秘色彩和鮮明個性的傳統節日。在“請聖”儀式上要請36方神,他們分別是:(上排)填疊使者、花林太子、蒼王、功曹、三光、五嶽司圖、馬華光、點樓使者、掃壇、白馬娘娘、吳王、梁王;(中排)傳書請客、梅山法主、盤古、三元、太保、南曹、四馬司公、觀音、雷神、引光、婆王、土地;(下排)魯班、七聖牛歌、門官、聖母、梁九、三界、李社大王、開山使者、四山七娘、家仙、威德大王、社王。如今, 仫 佬族過"依飯節"時,加入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東西,如演新戲,唱新歌,進行各種體育比賽及經貿活動等,增進了民族的團結。

據鳳凰網報道,依飯節歷史達500年,成 仫 佬族文化傳承象徵。

搶糍粑

搶糍粑是 仫 佬族最熱鬧的活動。他們三人為一“冬”(組),共三“冬”人輪番用長筷子去搶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個人只能共用三隻腳著地,全靠手拉手、腳扣腳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搶到的粽子也會掉下地。一時之間滿場喝彩吶喊和擊鼓助威聲不絕,直到缸里的粽粑搶完為止,搶得粽粑最多的一“冬”為勝者。三角粽是 仫 佬族依飯節的吉祥物, 仫 佬族人相信,誰搶得多,得到的福氣也越多。

;

5、大家好!喜歡上一個廣西河池、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一個女孩子,想知道她們那裡的風俗習慣、文化、飲食?

品味這問題應該看個人的吧。我們這里一般早上都是吃粉的多,桂林米粉及柳州螺絲粉,還有一點小吃,晚上喜歡到夜市吃甜品。我是羅城的

6、誰給介紹下仫佬族的民俗啊

仫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 佬」。「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雜居。

婚俗

佬族青年男女歷來實行自由戀愛,除節日、集會和趕集時的交往相識之外,主要的戀愛方式就是在「走坡」中傳歌互答交友。「走坡」的季節是陽春三月和八月金秋,年輕人身穿盛裝,男女各自結伴,到集市上尋找對歌的夥伴。找到滿意的對手後,就邀到風景美麗的山坡草坪上開始對唱,以歌為媒,一問一答,相互滿意,互贈信物。最後托媒人通報家長,確定婚期成親。

媒人先由男方拜託,女方家若同意,就把女兒的生辰八字交給媒人轉遞男方。男方父母收到女方八字後,認為與兒子的八字相合,這門親事基本大功告成。接親方式各地略有差別,最有趣的是「送嫁十姊妹」。新娘過門前一個月,同村寨的同輩姑娘自願組成十人儐相,到未婚新娘家做姐妹,與新娘日夜相伴,幫她做新鞋,縫嫁衣,備妝奩。成親的那天,十姐妹與新娘打扮得一模一樣,穿相同的「情人鞋」、「送嫁衣」,撐同樣的「姐妹傘」,剪同樣的發型,扎同樣的辮子,甚至連舉止姿態都相近相似。

若非親友,真不知誰是新娘,誰是儐相。到了新郎家,十一個姑娘一起登堂入室,熱鬧非常。
接親的當天,許多地方都有設「歌卡」的習俗。男方一行人到女方村寨接親時,要唱答盤問方能通過「歌卡」進入新娘家。同樣,女方送親隊伍到男家村寨也得答出問歌才能進新郎的家門。有時從早一直唱到晚,圍觀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泄不通。最後若答不上來,那就自問自答,或由家長出面唱「和解歌」,宣告「欄門歌」結束。在長時間的對歌中,主人要供應好吃好喝給客人,以保證對歌時精力旺盛,情緒飽滿。
新娘進屋後,許多地方要「鬧歌堂」,即在洞房內外擺擂台賽歌,男女唱答。高潮時,喝彩聲、歡笑聲響成一片,成了青年人顯露才華的極好場所。
結婚的當天,新婚夫婦並不同宿,新郎和新娘都要陪伴著賀客和親友過夜。次日早餐後,新娘便隨同送親的人一起回娘家。直到第二年二月的社日,男家才接新娘回自己家過節。而到這天晚上夫妻才得同房共宿。次日新娘仍回娘家居住,平時祗有在農忙季節,新娘才暫時回男家短住幾天,直到懷孕生子後才不再回娘家久住。

服飾

仫佬族的服飾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因長期與漢、壯族交錯雜居,互相影響,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與附近的漢、壯族相同。
仫佬族服飾六七十年前一直保持著古代僚人的特點。如婦女上衣很短,僅及腰,袖背上全部綉上鱗狀花紋。下穿無褶筒裙,腳上穿的是鉤尖鞋。男子多穿對襟衣,男女均以長帕包頭。仫佬族的衣服,一般尚深青色。過去大都是自紡、自織、自縫。近代都已改裝,與當地漢、壯族的衣服沒有多大差別。男子穿的都是對襟上衣、長褲,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一般穿草鞋,跣足的不多。過去姑娘梳辮,出嫁後結髻,現在多已剪發。飾物有銀質的耳環、手鐲、戒指等。

飲食

仫佬族大都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飯和比較豐富的菜餚。農忙季節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為飯。紅薯是仫佬族主要輔助糧之一。黃豆平時的都經炒、煮後吃,節日和婚喪大事時用來製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醬,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飯菜煮熟之後,晾涼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熱。平時一般都喝生水。仫佬族烹調肉類習慣於「白氽」,即把大塊豬肉或宰凈的整個雞鴨放入水中白煮,然後切成小塊,食用時再加鹽,或蘸鹽水。魚類多用油煎,牛肉常作單炒。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腌制各種腌菜,有腌豆角、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蔬菜習慣先用水煮,再加油鹽。當地特產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燒飯、菜、燒茶的飲具。
仫佬族典型食品有:豆腐餚;白饃,仫佬族傳統點心,用熟糯米飯製成。

食俗

仫佬族主要聚居於中國南部廣西等地。"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聚居地山
巒起伏,奇峰聳立,山多地狹,可耕田面積較少,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小麥等。所以仫佬山鄉的飲食以玉米、大米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歡飲酒吸煙,不吃動物心。
以稻米為主食,麥類、薯類、玉米、豆類輔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為節日的食品原料。
仫佬族大都習慣日食三餐,早餐為粥,午餐食用早餐留下的粥,晚餐吃米飯和比較豐富的菜餚。農忙季節一般都是早餐吃粥,午餐和晚餐為飯。紅薯是仫佬族主要輔助糧之一。有時把紅薯煮熟,除去外皮,搗成糊狀,與麥粉混合煮食,香甜可口。黃豆平時的都經炒、煮後吃,節日和婚喪大事時用來製作豆腐。每年秋天,家家都要做二十至三十斤的豆醬,用以佐粥。
仫佬族一向喜冷食,飯菜煮熟之後,晾涼了才吃,一餐吃不完,下餐再吃也不用再加熱。平時一般都喝生水。
仫佬族喜食酸辣,家家備有酸壇腌制各種腌菜,有腌豆角、蒜頭等。民間早、中兩餐,只用酸辣小菜佐飯。蔬菜習慣先用水煮,再加油鹽。當地特產煤砂罐是仫佬族特有的燒飯、菜、燒茶的飲具。
重陽酒是仫佬山鄉農家最喜歡的傳統飲料。重陽酒醇香撲鼻,越喝越想喝,往往哪時醉了都不曉得,醒來頭不暈。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選出一部分上好的糯米熬酒。重陽酒的製作方法與漢、壯族地區的甜酒製法相似,封密窖藏一段時間後才開壇飲用。
狗舌糍粑
"狗舌糍粑"用糯米製成,後用桐葉包住,形狀似狗舌,其名由此得來。它松軟可口,味道甜美,再撒上香香的芝麻糖粉,那更令人回味無窮了。它還具有特殊的意義,要不然山歌怎麼將它與愛情唱在一起呢!原來八月十五和八月社日,正是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時節。坡場上青年男女唱罷山歌後,便圍坐在一起相互交換各自帶來的"狗舌糍粑",意味著愛情像芝麻糖那樣香甜。
枕頭粽
逢年過節,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都包枕頭粽歡度佳節。傳說,枕頭粽是一群砍柴的壯家兒童傳教給放牛的仫佬族兒童的。枕頭粽每隻有五、六斤重,往往是一家人共吃一個就夠了。其做法是:先把糯米浸泡幾個小時,撈出晾乾後放些鹼水拌勻;然後把粽葉背面一層層地攤開約一尺多寬,放上糯米到一定高度再加葉子圍邊,疊上一層葉子,鋪放一層米,像谷圍圍穀子一樣。最後用繩子綁緊 牢,放進鍋里邊去煮一個晝夜。包枕頭粽的季節在二月社日。
鴨醬
鴨醬是仫佬山鄉味美色鮮的調味佳品,殺鴨時留下鴨血(不凝固),配上自家酸壇內的酸水,用筷子拌勻,以血液變成略為烏黑為適度,然後加入少許食鹽和薑末。有的不煮,認為這樣保留"血鮮";大多略煮一下,一滾即得。用鴨醬調味而吃。
編輯本段建築仫佬族聚居區內,山嶺綿延起伏,武陽江、龍江流貫其間。在大石山與土山丘陵的交錯中,有縱橫不等的峽谷平壩。仫佬族多住在山區或半山區,依山傍水建立村落。仫佬民居,多為磚牆、瓦頂、矮樓建築。無論是在平地或是斜坡上,房基都要修成高出地面30至60公分的地台。牆基以火磚砌成。人住底層,樓上是倉房。民居中最突出的特點是以地爐取暖做飯,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地爐建於堂屋內大門兩側或廚房中。先在地上挖個坑,在坑中用磚砌好爐子,爐旁安放一個大水壇,壇口與地爐口都略高於地面,以避污水流入。爐前砌一個煤坑,上面蓋塊活動的板子。爐子除掏灰的爐門外,以及壇子的周圍,全都用泥土填平,表面還得打上三合土。地爐一天到晚都不熄滅,水壇中總有熱水。除隨時可架鍋做飯外,冬天象土暖氣設備一樣,使堂屋舒適溫暖。特別是在潮濕多雨的季節,屋裡的糧食和衣物等都不致發霉。逢年過節,家人親友就圍著地爐吃「火鍋」,非常方便。因為仫佬族地區產無煙煤,所以使用地爐十分普遍。

經濟生活

仫佬族至漢朝開始以族為姓。仫佬族之有姓有名,是漢族文化影響的結果。近代仫佬族中有羅、銀、吳、謝、潘、梁、周、韋、張、黃、呂、包、覃、盧等姓,其中以羅、銀、吳、謝為大姓、人口最多。仫佬族多是同姓聚族而居,自成村落。有的族內設有族長,通過推舉產生,有的沒有。但都有「冬」的組織,設「冬頭」,冬下設「房」,這是血緣聚居的遺跡。
由於自然條件及社會因素,羅城仫佬族長期生活在艱苦的環境中,經濟沒有得到大的發展。據一代廉吏於成龍的描述,其古時的狀況是「蒿草彌漫,無人行徑」;「黃毛直抵城下」;「城內居民六家,茅屋數椽」。因此,其艱苦條件可見一斑。在羅城成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之時還是國家一級貧困縣,但是在省政府的重視下羅城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擺脫了舊日的貧困面貌。
仫佬族居住的地區青山環繞,溪水長流。江河兩岸,山間壩子為發展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仫佬族以種植水稻著稱,早在宋代,龍江沿岸人民(包括仫佬族)即已「種稻似湖湘」。此外,仫佬族還種植玉米、紅薯、芋頭、穀子、小麥、蕎麥、高粱等,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黃豆、芋麻、芝麻、油菜等。早在明代,仫佬族已使用鐵制農具和畜力耕種。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與附近的漢壯民族大體相當。仫佬族地區的手工業也很早就有了發展。《說蠻》、《大清一統志》都有關於仫佬族「善制刀,,的記載。仫佬族打制鐵器工具和燒制缸瓦及陶器手工業,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在明代就有了本民族的鐵匠。仫佬族製造的沙罐在附近一帶很有名。
由於仫佬族地區蘊藏著豐富的煤、硫磺資源,素稱「煤鄉」,因此,仫佬族人民采礦形成了傳統。明清時代的文獻記載,有仫佬族人民採煤為生,掘地為爐、燒制沙罐。民國時期,仫佬族地區的煤礦開采量擴大,礦廠僱用了大批仫佬族人民(礦31)。使仫佬族成為生產工人占人口比重較大的少數民族。仫佬族地區如今擁有煤礦、水泥、化肥、農葯、農機修造、建築材料、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許多企業。交通運輸十分方便。人民生活水平發生了根本變化。

文化藝術

仫佬族人民日常講話用仫佬語,唱歌卻用漢語小方言「七拐語」。仫佬族民歌可分為隨口答、口風和古條。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這是他們歷來用以歌唱生產、生活與感情,傳授科學文化知識的藝術形式。歌的種類有:「隨口答」,是即興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談情說愛時隨問隨答的對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數為六字頭七字尾,押腳韻;「古條歌」,即為敘事式歌謠。有歌舞,其內容為民間流行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等,以15--30首為一條組成的長歌,叫「古條」,是民間歌手世代相傳下來的;「口風」,是一種諷刺性歌謠,亦稱口角歌,內容不拘,隨編隨唱,有「正口風」和「爛口風」之分。前者較文明,後者較粗俗,都富有機智、幽默、詼諧。
仫佬族現代詩人包玉堂,繼承了仫佬族民歌的傳統,又吸收了漢族詩人寫詩的藝術技巧,創作了許多富有詩情畫意的敘事長詩,著有《鳳凰山下百花開》、《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兩岸》、《迴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詩集。

傳統節日概述

仫佬族「依飯」節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是仫佬族最隆重的節日。「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 仫佬族特殊的節日有:三月初三婆王節(又稱小兒節),其活動是以村寨為單位舉行祭祀;四月初八牛節,其活動是讓牛休息,並拜祭牛欄神;五月初五端午節。除具有與當地漢族、壯族的端午節相同的內容外,各村寨還抬紙船巡田垌驅蟲,以保豐收;六月初二為吃蟲節,是發揚除蟲方法的傳統節日;八月十五為後生節,是各地青年男女開展「走坡」社交活動的節日。還有三年一大慶、一年一小慶的依飯節,每逢立冬後「吉日」舉行,大慶以村寨(宗教)為單位,備辦豬羊祭宗廟,舉行演戲、舞龍舞獅、唱山歌等活動;小慶則一家一戶單獨活動。
仫佬族過去崇信多神,節日較多。一年之中除十月、十一月之外,幾乎每個月都有節日。三年一次的「依飯」節也叫「喜樂厚」較為隆重。依飯節在立冬後的「吉日」舉行。做「依飯」的目的主要是向祖先還願,祈保人畜平安、五穀豐收。常用老薑、雞蛋、芝麻、黃豆、老公雞、魚以及豬的心、肝、肺、腎、腸、謂等十二種食品供祭。全村舞獅耍龍,唱歌唱戲,連續進行三天,因影響生產現已不多見。每逢節日,除進行各種慶賀活動外,家家要置辦豐盛食品。如:雞、鴨、魚、肉及糯米食品,還要按節令製作不同的節令飯菜。正月十五過小年要搗糍粑;二月春社要包粽子;四月初八要蒸糯米飯;八月十五要做狗(牛)舌粽;十二月二十四要做水圓(湯圓),蒸年糕;大年初一吃水圓,初二開始請客。出了嫁的婦女初二回娘家,並要帶豬肉、雞、鴨腿做為拜年禮品,返回婆家時照例也要帶回一些節日食品。糯米製品是各個節日和喜慶日子裡的主要食品。結婚、小孩滿月等均要製作糍粑,此外還要做豆腐,辦酒席。仫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酸食和酸品侗族有"侗不離酸",仫佬族的飲食也離不開酸。在仫佬山鄉,無論是哪一家,酸食是少不了的。諸如酸檸檬、酸木瓜、酸蘿卜等。包桐葉粽每年的八月秋社和中秋節,仫佬族家家包桐葉粽。此粽扁長,形似狗舌,又稱為狗舌糍粑。這種糍粑松軟而有彈性,味道鮮美而可口,老幼皆宜,是仫佬族的風味美食。
喝重陽酒
仫佬山鄉的農歷九月,稻子收獲了。人們使用最好的糯米釀製成濃醇而後勁很大的糯米酒。因是重陽節,故稱「重陽酒」。走坡又稱坡會、歌坡、走坡節,是仫佬族傳統的青年男女聚會唱歌、尋覓知音而進行社交活動的一種形式,多在春節期間或八月十五中秋節舉行,一般選在野外風景宜人的山坡上或峒場間,"走坡"是仫佬族男女青年互相尋找意中人的大好時機。這一天,女的盛裝打扮,撐著紙傘或花傘,男的也上下新裝,三五成群結伴而來,看準哪家姑娘,便以歌傳情,若女方也有意思,自會與之對唱下去,你來我往,互相贊揚,盤問姓名、年庚、住地等,並相約再會,互贈信物(一般男的送女的花手巾,女的給男的新布鞋),定下終身。"走坡"反映了仫佬族青年戀愛的自由,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是仫佬族傳統文化的映照。
會親
是仫佬族婚姻的表現形式之一。所謂「會親」,就是媒人由男女雙方商定,由男方家先備辦酒席一擔,放在預定的十字路口,然後迴避。接著是女方家的父母、叔伯、兄弟和親友來到路口,進食一餐,吃不完的全部帶回去。第二天,女方家也備有酒席一擔放在路邊,由男家父母、親友去進食一餐。
依飯節
又稱「敬依飯公爺」、「喜樂願」、「祖先願」、「賀香火」等,是仫佬族祭祖、祭神,保護人畜平安和慶豐收的祭祀活動,是他們傳統的盛大節日。「依飯節」為期兩天,家家包粽,作糯米飯,殺雞鴨,邀請親友來家飲宴。如今,仫佬族過"依飯節"時,加入了富有時代氣息的東西,如演新戲,唱新歌,進行各種體育比賽及經貿活動等,增進了民族的團結。
搶糍粑
搶糍粑是仫佬族最熱鬧的活動。他們三人為一「冬」(組),共三「冬」人輪番用長筷子去搶放在瓦缸里的三角粽,但是三個人只能共用三隻腳著地,全靠手拉手、腳扣腳在蹦跳中保持平衡,一不小心失了平衡,搶到的粽子也會掉下地。一時之間滿場喝彩吶喊和擊鼓助威聲不絕,直到缸里的粽粑搶完為止,搶得粽粑最多的一「冬」為勝者。三角粽是仫佬族依飯節的吉祥物,仫佬族人相信,誰搶得多,得到的福氣也越多。
禁忌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時不許講不吉利的話;進門時不能踏門檻;忌食貓肉、蛇肉,有的地方還忌食狗肉和豬心。

宗教信仰

仫佬族沒有統一的宗教,由其先民的自然崇拜,發展到信仰多神。過去仫佬族地區佛寺眾多,即信佛教,又信道教。在道教之中又分茅山教和梅山教兩種。仫佬族信仰多神,十分復雜,有家神和外神兩種,這是仫佬族地區科學技術沒有完全普及的緣故,人們過去對自然界許多現象,對人自身的生老病死現象迷惑不解,於是把美好、善良的願望寄託於鬼神的意志。如今仫佬族地區信教的群眾已經很少了。
仫佬族的祭祀活動多在節日中進行,過去凡遇重大節日,全村或數村聯合舉行集體禮拜儀式,所祭神主,根據節期不同而有所不同,每祭一次神,所用祭品的費用大家平攤,祭祀活動後,祭品按戶平分,稱為「拈份」。個人所得的拈份,回家後可用於祭祀祖先,然後作節日食品。四月八「牛生日」,當天要讓牛休息,並備雞、鴨、酒、肉,蒸糯米飯祭拜「牛欄神」,並給牛吃一團糯米飯。

7、佬族舞蹈有什麼特色?

佬族舞蹈的特色與簡介

少數民族的舞蹈大多都體現當地的民情。仫佬族是我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仫佬族的神話傳說多以歌頌英雄、描寫愛情為主旋律。仫佬族青年男女歷來都是自由戀愛的。那麼,一起走進仫佬族文化看看當地的舞蹈特色吧。

白馬舞,仫佬族舞蹈,有「白馬舞」為紀念白馬娘娘而跳,動作剛健明快,重視武藝。花燈舞吸收了依飯節師公表演「手訣罡步」等動作。仫佬族是中國人口較少的一個山地民族。他們自稱「伶」、「謹」。

壯族稱之為「布謹」,漢族稱之為「姆佬」。「仫佬」一詞在民族語言中,就是「母親」的意思。建國後統稱仫佬族。絕大多數居住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忻城、宜山、柳城、都安、環江、河池等縣境內,與壯族、漢族、瑤族、苗族、侗族、毛南族、水族等民族雜居。

特點是順手順腳,屈膝向右頂騰。步伐為起伏的橫墊步,有時向前走跳。仡佬族群眾性的娛樂舞蹈有龍舞、獅舞等。

明朝繼承宋、元制度·在羅城、天河、宜山等仫佬族聚居區設立流官,社會基層設立里甲。同時在縣官之下,增設土巡檢司、鎮和寨堡等機構,利用當地頭人任職,把流官與土官統治結合起來。人民須向朝廷交納夏秋兩稅。

清代將仫佬族地區縣以下劃分為「里」,在「里」下設「冬」。每「冬」約十餘戶,有「冬頭」,由大家推選,負責籌糧收款。「冬」原為繳納糧款而劃分的社會基層單位,由於仫佬族大部同姓聚族而居,因此「冬」以下又分「房」,實際上又成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姓、房組織。

8、廣西羅城有那些風俗?

羅城地處桂北九萬大山中心南麓,這里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岩溶地貌發育,自然生態完整,加上名震東南亞的歌仙劉三姐的第一故鄉在這里,給羅城這塊本來就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更加迷人的自然色彩。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的旅遊資源特點可概括為:濃郁的民族風情與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物豐融為一體。按照國家旅遊局資源開發司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編制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所規定的條款進行調查統計和分類,羅城的旅遊資源共有2個類16個亞類50多種 羅城典型的旅遊景區、景點主要有:
1、奇特的民俗風情
羅城是少數民族自治地區,也是我國(世界)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全縣除了仫佬族外還聚居壯、苗、侗、瑤等多種少數民族。所以各種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和風俗豐富有趣,尤以仫佬族的「依飯節」、「走坡節」、「坐夜歌」、「打老庚」春等最為獨特。
仫佬族 從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幾十人、幾百人,乃至幾千人聚會在山坡上或賽場里唱山歌,盡情歌唱勞動、生活和愛情
2、迷人的崖宜風光
從羅城向東行15公里的柏油路,就可抵達著名的小長安——崖宜風光所在地。在10多功能公里長的武陽江上,兩岸翠竹青青,奇峰異彩目不遐接,山村炊煙裊裊;江水清澈見底,水中嬉戲的魚兒清晰可見;舟行江上,水面波光粼粼,變化無窮。
在崖宜水壩下,可見無數疊水奔瀉而下,聲形兼備。船行20分鍾,可到一約2000多平方米的沙洲,洲岸鵝卵石天然鋪設,洲上自然草毯覆蓋,在此開展野營聚舍或是進行日光浴都是絕妙的場所。類似的綠洲在上游半個小時的舟程處又有一個,而目面積比第一個更大,約有3000多平方米,同時兩岸的景緻嚴然是幅上好的山水畫卷。武陽江兩岸沿途有千年古松、龍角山、神龜下水、犀牛山、馬口山、倍蕾山等眾多景點,可供遊人觀賞,其中的龍角山像一條巨大的蛟龍從水底探出頭來,一對龍角直立山上,龍身就潛在曲曲彎彎的武陽江里。整個武陽江10多公里長的風景河段一年四季水量適中、水質優良、河床坡降大小有變,很適宜開展遊人樂而忘返的漂流旅遊。
3、秀麗的劍江山水
劍江風光在距縣域35公里的懷群鄉劍江一帶。這里奇峰突兀,碧水悠悠,處處皆景。劍江十里畫廊,「不是桂林,勝似桂林」。劍江兩岸的山奇形怪狀,姿態萬千,有的山體巨大,給人以雄偉之勢,有的頂部尖細,似要沖上雲霄,青的像開屏的孔雀,青的似呼嘯的雄獅猛虎,有的如同戲水的鴛鴛,有的像忘情的歌仙劉三阻,個個形態逼真,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劍江,涓涓流淌,碧藍澄清,河底白色鵝卵石歷歷可數。河中不時露出半爿沙灘,沙質潔白細膩。山,聳立如林,密集重疊,千姿萬狀,維妙維肖,形神兼備。山谷里,竹木繁茂,遮天蔽日,清幽雅靜,岸邊翠竹成蔭,古榕參天。坐在夙尾竹的濃蔭下四望,河水潺潺,天邊白雲漫漫,岸上孤煙直直上升,如一幅美麗的圖畫。高達數十米的才龍瀑布、且興瀑布、堯河瀑布、肯才瀑布,宛如一條條銀河從上天飛落,奔騰咆哮,聲震林壑,氣勢雄偉,奇麗壯觀。拉t岩洞,奇詭怪異,五光十色。在一處峽谷上有一座天然石橋飛架,構成了一座高約50米,寬約30米的拱門,浩潔盪盪,巍巍峨峨。石橋畫上古木盤根錯節,青翠蒼郁。橋下倒掛著無數「胎生值物」,形態萬千,其狀莫名。拱門底端,小河潺流,窺視拱門那邊,群山疊去,沒入遠方。岸邊,古老人水車緩緩轉動。半山腰上,綠蔭掩映中,竹樓隱約,炊姻裊裊,處處灑撒著濃濃的鄉土風情。
4、神秘的百萬「原始森林」
從縣城向西邊天河鎮後向北共行約50公里,就可見到九萬大山(含羅城、三江等縣)百萬畝「原始森林」的外貌容顏。這里山高林密、峽谷幽深、茂林修竹、古木參天。飛泉瀑布、流水潺潺、雲海奇景、變幻莫測,且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自然景觀極其豐富優美、神秘莫測。
5、舊城遺址
舊城遺址在縣城西南20公里的四把鎮里勝舊縣屯,系唐代天河縣始建時縣治所在地,是縣內迄今發現最旱的古縣城遺址。依山處有岩洞,分上下層,下層有明代嘉靖年間閩人祭題書的摩崖石刻詩,詩日:「誰將鬼斧無量力,鑿破洪荒半壁天。山鳥四時調好韻,石龍干載吐寒涎。雲根不老菩提樹,岩胖初開大乙蓮。為愛邊方景奇絕,刊詩留與百靈傳。」此處已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古人類文化遺址
該遺址位於小長安鎮上東岸與下東岸屯之間台地上,牛畢河蜿蜒流過旁邊,距縣城約30公里。1986年秋,文物工作者在該處拾到石斧、石奔若干件,均以礫石磨就。經考證為新石器時代(距今約4千—1萬年)古人類主產工具。此遺存的發現,說明旱在4千~1萬年前羅城這塊土地上已有人類活動,而且智能的進步與外界(長江、黃河流域)沒有多大區別。
7、科馬堤岩
羅城北部的寶壇鄉是九萬大山南麓的中心腹地,地層出露發育完整,沉積相型多樣,標志典型,是華南最古老的元古界震旦系地層,國內外罕見的元古代具歷刺結構的科馬堤岩就奇跡般地出露在這里。專家們指出:室壇鄉科馬堤岩的發現是世界上的第二例,它對國內外目前正在研究華南早期地球的演化,地殼、地幔的發展,洋殼、陸殼的演變方式以及尋找多種礦物資源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近10年來,科馬堤岩已吸引了湍典、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的專家前來考察,國內很多地質院校經常有學生到這里來上實習課,採集標本。室壇已成為科研、教學和國際學術交流的勝地,被中外專家稱之為「自然地質博物館」。
8、含樂岩
在天河街北郊一公里山腳下,有一天然石穴,高約10米,寬約100米,深約1公里,岩內有7洞,洞洞相通,岩內石筍林立,石幔成簾,奇峰異石,琳琅滿目,有的如天女散花,有的如天上瑤池,有的如寶石龍燈,有的如八戒取親。漫步穴內,如遊仙宮,令人心曠神怡,留連忘返。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天河知縣林光棣曾入穴游覽,並新筆手書「含東岩」三字於穴上,此岩因此得名。
9、雅樂仙洞
在縣城西北32公里,天河街北郊(距天河街1公里)。系天然石穴,前臨小龍江河,俯道河面,竹林低首,奇峰倒立,左首是「漁村晚照」,右首是「九江九曲」。前面是「聖水三潮」(此三處均為舊天河縣八景之一)。岩口門上有正諧「雅樂仙洞」四字,蒼勁有力,為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天河知縣林光棣手筆。穴內另內外兩層。外層開闊平坦,略呈圓形,各種石案,氣勢磅礴;內層稍狹,石筍石乳,千姿百態,精巧玲瓏。有遊客恐人不知,於穴內壁上書:「仙山瓊廊在里頭」。遊人看後嘆道:都說掛林蘆笛好,此岩更勝蘆笛岩。
10、神泉景觀
羅城境內有各種奇特的泉水十幾處,如「潮泉」、「油魚泉」、「蝦泉」、「烏龜泉」等,其中數潮泉的旅遊價值最大。潮泉在小長安鎮門豆村後山下,泉水自罅中潺潺流出,碧澄透底,每日潮湧三次。每當潮湧時,氣浪翻滾,隆隆作響,水花越噴泉越高,宛如一條白龍升出水面,煞是壯觀。而且水量也較常勢增加二、三倍,經數分鍾後,徐徐縮小,恢復如常。據縣志記載已有干年歷史,日日如此,甚為奇迷。
11、樂登橋
位於縣城西南面約4公里處,該橋屬圓形三孔石橋,始建於明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是羅城境內歷史悠久,造型優美的橋梁之一。拱橋總跨度約27米,高3.6米,橋面寬4米。橋身由經雕鑿過的方形石磚堆砌而成,整個橋為三孔,孔徑3米,橋的兩頭除各有一石狗外,還鋪有石階通往橋面,橋墩底中央處兩頭用方石雕鑿出鯉魚尾狀,橋面有兩塊象草鞋印的方石在石磚上,甚為奇觀。對此,群眾中淬有很多有關此橋的美麗傳說。該橋屬舊羅城風景之一(「樂登仙跡」)。
12、開元古寺
位於縣城南面約4公里處,現屬東門鎮平洛村管區。寺廟始建年代不詳。清光緒24年(公元1898年)重修。建築群由前、中、後殿、廂房和天井組成,佔地面積4餘畝。中殿正脊隨粱枋上墨書「大清光緒貳拾四年歲次戊戌季秋穀旦…………暨九甲紳民人等重修棟字」中後殿之間兩側各有一個月亮門。該寺1987年已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3、烈士陵園
該陵園1957年修建於縣城北部鳳凰山公園內,是羅城人民為紀念解放初期剿匪英勇獻身的鄒燕兆、楊光輝等14烈士而修的。陵園內有烈士塔、烈士墓。墓內是烈士的忠魂,墓四周是蔥翠的桉樹林。1984年移建於縣城東北郊紅珠山腳下,陵園佔地面積3200平方米。園內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中央有紀念塔,塔高16米,塔頂鑲有五角星,墓前有英名碑,碑文記錄有參加辛亥革命黃花崗起義獻身的烈士,有解放戰爭和解放初期剿匪以及自衛反擊戰中英勇獻身的指戰員,共176名。紀念塔東西兩側各有一綠色的草地,周圍有欄桿,草地和欄稈之間植有塔松。下部由兩列分別為43個台階組成的人行道。台階與台階之間植有寶塔松,台階邊緣有起伏的欄桿,整個陵園肅穆、雄偉、壯麗。
14、「北京塘」
在仫佬族山鄉,有一口奇特的魚塘,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北京塘」。塘的面積有100多畝,塘的外觀與其他魚塘無異,但該塘內自然生長著無腥味的斑魚、鰱魚、點稱魚、黃鱔等,即使是從外地引來的各種魚類放入北京塘中飼養一段時間後,也同樣失去腥味。該塘所產的魚個大肥壯,魚外皮油亮,烹飪時魚身出油,肉嫩香甜,骨質松軟,不用另加花椒、沙姜、八角之類香料,同樣味美無比。

9、廣西河池市人民有什麼風俗習慣??

廣西是民族很雜的一個自治區,但是以壯族為主,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壯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曼」、「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族有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壯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傣語支。古文字是「模仿」漢字《六書》的造字法而創造的一種與壯語語音一致的「方塊壯字」。2 0 世紀5 0 年代,根據壯族人民的要求,創制了一種全民族能夠接受以拼音字母為基礎的壯字。目前仍在推廣使用。

廣西壯族節日,如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很多都與漢族相同。正月過年非常熱鬧,各村寨青年男女都要以傳統購「拋綉球戲撲」。打「磨秋」也是傳統內容之一,即栽一直木於地上,以一橫木鑿其中,合於直木頂的磨心上,二人一左一右撲於橫木兩端為戲,此起彼落,此落彼起,騰在半空,非常有趣。壯族每年固定的宗教節日甚多。如部分壯族正月(亦有在五月者)祭獻「老人廳」二月(亦有在六月初六或十月者)盛行過小年。每年二月「祭龍」是各支系的共同節日。「祭龍」時由村中兩戶或數戶人家輪流負擔祭日歷需要的雞、豬等犧牲品;祭日,外寨人或騎馬、戴斗簽者不得通過寨心,習慣認為每年殺豬「祭龍」能使人畜平安,五穀豐登。三月祭雷神,栽完秧後並祭「田公」。七月「接祖」。八月各寨祭獻土地。十二月「送祖」,送「灶王」。此外,還有許多帶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禁忌。如正月初一不準吹火,不得串門。平時不能坐在門檻中間。不能用腳踩灶台和三腳。不能抬著鋤頭或戴著斗笠進家。不能攀爬或砍伐龍山上的樹木。如有結婚之家,孕婦不準去看新娘。家有產婦時,門上懸掛草帽一頂,暗示外人不得入內。

10、仫佬族的特色和風俗是什麼?

仫佬族的特色和風俗是

仫佬族地區的手工業,大都沒有脫離農業生產。

打鐵工具雖比較簡單,但能加工製作各種農具、生活用品。缸瓦業所製造的「沙罐」,輕巧耐用,是仫佬族地區的特產。

羅城較大的東門與四把圩場,早在清代中葉以前即已形成。有些仫佬族人兼營商業,農閑時,不少農民也從事小商販的活動。

節日

仫佬族有著十分豐富的節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許多節日,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節日,這是因為仫佬族除了擁有春節、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陽、灶王節等當地壯族、漢族共同的節日外,還有不少帶有民族特色的節日。在仫佬族,即便與各民族共享的節日,也別具民族風味。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