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老天倉風俗

老天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6 09:42:36

1、漢族民間有一個傳統節日叫做填倉節,為什麼現在很少人知道?

填倉節是以前人們比較擔心吃不飽而設定的節日,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為吃不飽而犯愁,所以這個節日慢慢的被人們遺忘了。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涵蓋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歷法、易理術數等人文與自然文化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從遠古先民時期發展而來的中華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先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文化內容,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

填倉節,為每年正月二十五,據說是倉王爺的生日,這是中國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

2、老天倉是哪個天,添,填

正月二十五,俗稱」老天倉」,也就是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這些風俗如今看不到了.由於城市和農村的生活內容不同,"填倉"的含意也不同。城市中的"填倉"有二個含意。一是填肚子。這天筵請親友大吃一頓,一是添購生活物品,因為過年的年貨已吃用不少,家內存貨不多,需購進新物,故叫"填倉"
據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一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帝不顧人民死活,照樣強征皇糧,以致連年飢荒,餓殍遍野,尤其在年關,窮人走投無路。這樣,給皇帝看糧的倉官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並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放火燒倉自焚。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雖然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准備春耕。

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呂梁地區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熏的牆土取一些謂之填倉。晉南地區要用稀面攤極薄餅,中裹以菜餚,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山西境內舊有民謠:「過了年,二十二,填倉米面作燈盞。拿箕帚,掃東牆,拾到昆蟲驗豐年。」講的是填倉的民俗。
各地過填倉節的風俗不盡相同.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一些鄉村,剪綵色紙片,貼於門上,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

3、老天倉什麼意思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
英文名稱
FillpositionsInsection
背景簡介
填倉節
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載道:「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畢竟而去,名曰填倉。」「填倉」意即填滿谷倉。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帝不顧人民死活,照樣強征皇糧,以致連年飢荒,餓殍遍野,尤其在年關,窮人走投無路。這樣,給皇帝看糧的倉官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並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放火燒倉自焚。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准備春耕。農歷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是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農民用柴灰灑圓圈於地,內放各種作物種籽,用瓦蓋上,祈求風調雨順,五穀滿倉。也有正月二十為小填倉的習俗。 填倉節填倉節分為小填倉、大填倉兩個節日。小填倉為正月二十日,大填倉為正月二十五日。不少地方,如今不分大小,在正月二十三日一並過填倉節。正月二十五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按照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一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填倉節
正月二十五,俗稱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撒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按照民間傳說,正月二十五填倉,是為了紀念一位好心的無名氏倉官。
節日由來
在古代,填倉節(Fillpositionsinsection)是一個隆重的節日.每當節日到來,民間親朋往來,佳餚盛餐,醉飽方歸。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國北方民間都要過填倉節。在華北農村.還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這一天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面湯,慶賀節日。可見北方人民生活的儉朴了。填倉節
立春以後北方還有填倉節。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就有記載:「正月二十五,人家市羊彘肉,客至苦留,必竟而去,名曰填倉。」關於此節又一傳說,相傳在很早以前,中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顆粒未收。可是封建帝王不顧黎民百姓死活,同往年一樣,橫征暴斂,弄得怨聲載道,餓殍遍野。卻說有個看守糧倉的官吏,目睹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將糧倉打開,救濟了百姓。他知道這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後,就放把大火把倉庫燒了,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件事發生在正月二十五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個好心的官吏,重補被燒壞的「天倉」,於是相沿成俗,這一天便成為「天倉節」,後來成為填倉節。不過,後來填倉的意義擴大了,人們又賦予了其它各種不同的含義。在北京,正月二十三是「小填倉」,「大填倉」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此俗曾流行於全國各地,尤以北方地區盛行。關於填倉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這一天要吃飽吃足,這樣一年都不會挨餓,會很順心。實際是以酒食飽腹為填倉。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引明朝陸啟宏《北京歲華記》說:「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第二種說在這一天要糴米積薪,收貯煤炭,把這叫做「填倉」。清朝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中說:「京師之民不事耕鑿,素少蓋藏,日用之需,恆出市易。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曰為填倉。」實際是提醒人們,居家過日子實屬不易,要時時注意積攢過日子的必需之物,不要過了今天不顧明天。這正是中國人特有的勤儉節約的美德。第三種說法,是在農村,這一天把少許灰撒在場院的地上,畫成糧囤的形狀,在其中放少許穀物,象徵圍倉,叫做「填倉」。這是一種企盼豐收的儀式。這三種說法老百姓更喜歡第一種,它更實際。填倉節
填倉節民俗講究喜進厭出,這一天,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以便求得一年順當富足。農民也忌在此日賣糧食,但是糧店卻喜歡在這一天收購糧食,為的是討個喜兆。為了吸引賣糧食的主顧,糧店特意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就選擇在此日賣糧了,先不管吉利不吉利,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一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填倉節填倉節,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特別是山西,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呂梁地區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熏的牆土取一些謂之填倉。晉南地區要用稀面攤極薄餅,中裹以菜餚,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全省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呂梁地區最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夜晚,再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在家中。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雞娃多下蛋」等等。填倉節
與填倉相類似的風俗叫「填窮坑」,這種風俗主要流行於陝西。在銅川一帶。夏歷正月初五這一天,人們吃早飯時要吃得特別飽,相傳這樣可以填平窮坑,引來富源。在關中,正月初五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文字記載
在古代,填倉節是一個隆重的填倉節
節日。每當節日到來,民間親朋往來,佳餚盛餐,醉飽方歸。宋代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就有這樣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饗竟日.客至苦留,必盡而去,名曰填倉。」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國北方民間都要過填倉節。在華北農村,還流傳這樣一句諺語:「填倉填倉,小米干飯雜面湯。」這一天要吃香噴噴的小米飯,細絲滑韌的雜面湯,慶賀節日。可見北方人民生活的儉朴了。
相關傳說
填倉節是為了紀念一個倉官。倉官是誰?在民間有兩種傳說:一說西漢淳於衍曾做過糧倉官,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獄,經女兒上訴赦免,後人為了紀念他,定正月二十五為天倉節。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國北方遇到連年旱災,赤地千里,顆粒無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弄得民間怨聲載道。看守李家糧倉的倉官,目睹這一慘景;於心不忍,便毅然打開皇倉,救濟災民。他知道,這樣做是觸犯了王法,皇帝絕不會饒恕他。於是,他讓百姓把糧食運走了以後,就一把火把皇倉燒了,連同自己也活活燒死。這一天正好是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放糧救災民的無名氏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炊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這樣,填倉節的習俗就世代流傳下來。後人為了紀念這名倉官,每年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圓圓的囤形的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並在囤中撒以五穀,象徵五穀豐登,來表達人們填滿倉谷救倉官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但填倉佳話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提醒人們從這天起清倉掃囤,晾曬種子,整修農具,准備春耕。不過,後來填倉的意義擴大了,人們又賦予其他各種不同的含義。填倉節
另一說填倉節又叫天穿節。宋代以前,以正月二十三為天穿節,相傳這一天為女媧補天日。在遠古時期,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盪,猛獸巨鷹橫行撲食難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氏,采來五色彩石日夜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正是正月廿五這一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好。女媧氏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殺死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媧氏,人們就在正月廿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系餅投在房屋頂上,謂之「補天穿」。蘇軾曾有:「一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故正月廿五又稱為「天穿節」、「天倉節」。關於這個節日,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節日時間有所不同,節俗也不一樣。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記載:「《拾遺記》曰,江東俗正月二十四日為天穿。……池陽以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系餅投屋上,謂之補天。」又載「《荊楚歲時記》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為補天日,以紅絲縷系煎餅置屋上,謂之補天穿。蘇軾詩曰:「一枚煎餅補天穿。」說明這個節日由來已久。
節日活動
燕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祁縣是家家戶戶蒸一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麵食。左權是蒸制一種叫「倉谷連」的麵食埋入糧囤內。昔陽縣是用黃米面蒸成五穀(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狀食品,並要蒸一個人形倉官。平遙縣是用白麵包紅糖蒸成口袋狀或元寶狀的面餅,俗稱「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採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填倉節
食習慣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呂梁地區喜吃糕。文水縣將糧倉內燈熏的牆土取一些謂之填倉。晉南地區要用稀面攤極薄餅,中裹以菜餚,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婦,新媳婦要親手將煎餅置放糧倉。山西境內舊有民謠:「過了年,二十二,填倉米面作燈盞。拿箕帚,掃東牆,拾到昆蟲驗豐年。」講的是填倉的民俗。城鎮里的平民百姓雖不舉行祀祭,但在這一天都要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些米面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比喻添倉。當天天津地區必吃米飯熬魚湯,吃魚比喻連年富裕有餘(魚)之意;山西地區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老北京人則全家要吃烙餅,吃薄餅卷「盒子菜」。吃餅有飽腹脹滿填倉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時傳統吃食,由熟肉鋪或豬肉杠子(豬肉鋪)製作出售。那時四九城裡最盛名的是西單天福號醬肉鋪、前門外糧食店的福雲樓等。將醬好的清醬肉、醬肘子、豬頭肉、豬肚、豬肝、醬口條等京味醬肉,分別放入雕漆食盤內,然後裝進有九個格子的食盒內,顧客訂購時,用帶手提梁的籠盒負責送至家中供食用,吃薄餅時抹些甜面醬夾些大蔥絲一起服食。
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禁止外借
天倉節這一天,各家各戶均不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裡借東西也必須拒絕,在民間已成為古老的習俗。講究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舊俗農民賣糧,忌在此日。糧店收購糧食卻喜歡在此日。是日,糧店要擺酒設宴,對前來賣糧者熱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農民,也就只好在此日賣糧了,反正能賺頓好飯。至今,一些上年紀的城市居民,仍習慣在填倉日購米買面。
點燈祀神
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呂梁地區最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數,各人屬相,用面捏成相應的本命燈。然後再捏上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以及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酒盅、酒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等等。夜晚,再將這些面燈注油點燃。本命燈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門口,雞放院中,魚浮水缸、驢站畜圈,倉官老爺掛在天窗,其餘均在家中。置放面燈時,口中還要高呼相應的吉利發財語言,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雞娃多下蛋」等等。
祭奠倉官
是填倉節一項重要的習俗。人為了紀念倉官,每到這一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平遙的居民是在天倉節夜晚,點燈燒香供奉天倉官,並大聲喊「天倉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黑小子,趕車來,元寶糧食趕到俺家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各地習俗
北京地區
老北京時,農歷正月里幾乎每天都是「節」,都有填倉節
好些典故、傳說與民俗。正月里過了「破五」後,初六是各商鋪開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勝節」(即人日,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孫滿堂),初八是「順星日」(祭祀諸星君,以獲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後七天歡慶燈節。到正月廿五日,則是填倉節。北京有民諺道:「過了年,廿三,填倉米面做燈盞。拿簸帚,掃東牆,撿到昆蟲驗豐年。」又說:「天倉,天倉,大米干飯雜面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這些諺語流傳至今。這天的早飯,要吃當時最好的,吃小米干飯雜面條,比喻飲食豐富腹中飽食填滿糧,有「填倉」之意。吃飯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飯後把壓糧食的磚拿開,任自家的雞狗等動物去啄吃,表示糧滿倉囤不怕雞狗吃。那時家家糧囤要添些糧,缸里添滿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晚間農院里要點滿燈燭以祭倉神,並且還打著燈籠或電筒在院屋內外找各種已復甦的小昆蟲,發現越多兆頭越好,那時稱為「填倉蟲」,有些人家還剪些彩紙小葫蘆,貼在門窗或氈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除百病保一家平安。這個習俗,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仍很盛行,至今我記憶猶新。正像一些縣志上所記載:「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圖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之漲囤,又謂之填倉。」填倉節
在老北京的東直門內曾建有很多糧倉,清代時最多達十五座糧倉,至今北京仍保留有祿米倉、海運倉、南新倉、北新倉等地名,而南新倉的遺址仍像六百年前原樣保存著。當年每逢正月廿五這天,糧倉及糧商們都要張燈結綵,設供致祭,焚香叩拜倉神——附會敬仰的韓信神像。清韶公的《燕京舊俗志》雲:「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韓信的第一任官職就是倉官,並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來被民間奉為倉神,將韓信定為糧倉的祖師爺。在北京的東岳廟里,就供有韓信的神像供人們拜祭,舊時還曾有過很多民間香會活動。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
西北地區
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填倉節,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一些鄉村,剪綵色紙片,貼於門上,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
天津地區
到了正月二十五的時候,也是正月的尾聲了,但是還是有濃郁的年味兒,在這天老人們都會有「填倉,填倉,吃米飯,熬魚湯」的說法,以圖五穀豐登,年年有餘的好兆頭。在大年三十所帖的吊錢也會在填倉這天撕掉,並且把撕下的吊錢疊整齊後放在櫃子里或壓在床下保存一年(但是所帖的窗花、福字卻不在收藏的范圍,因為他們沒有像「掉錢」那麼好的兆頭),這樣也有錢滿櫃的意思。
風俗習慣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填倉節
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填倉節(Fillpositionsinsection),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一些鄉村,剪綵色紙片,貼於門上,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老北京時,農歷正月里幾乎每天都是「節」,都有好些典故、傳說與民俗。正月里過了「破五」後,初六是各商鋪開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勝節」(即人日,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孫滿堂),初八是「順星日」(祭祀諸星君,以獲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後七天歡慶燈節。到正月廿五日,則是填倉節。填倉節是民間祀祭倉神祈望來年五穀豐收的古老節日。相傳在很多年以前,連年大旱,地里顆粒無收,可是朝廷不管百姓死活,照樣催稅收租,惡霸地主乘機橫行,老百姓民不聊生。這時有個給皇家看糧倉的倉官,看到父老鄉親的悲慘情景,毅然開倉放糧救濟一方百姓。人們取得救命的糧食,非常感謝這個倉官。皇上知道後要派人來拿他問罪,他放火燒了空糧倉,自己也投入火中而死,這一天正是正月廿五,從此,後人為紀念這個糧倉官吏,每逢這一天人們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畫(壘)個糧囤狀樣,以示補倉,並對倉官的懷念,意喻填滿糧倉,故這天稱為「填倉節」。在中國北方的農村和北京郊區,都盛行過這個填倉節。北京的習俗是正月廿三為「小填倉」,廿五日為「大填倉」。北京有民諺道:「過了年,廿三,填倉米面做燈盞。拿簸帚,掃東牆,撿到昆蟲驗豐年。」又說:「天倉,天倉,大米干飯雜面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這些諺語流傳至今。填倉節幾十年前,曾在農村老家度過春節,親眼見到並參與過填倉節的活動。每逢正月廿五這天,各個農戶在早晨沒出太陽前,全家就忙碌起來,在農院或場院內用草木灰畫幾個不同的像糧囤樣的圓囤狀。當時人們都先將草木灰放在簸箕里,一手端著簸箕,一手拿個小木棍邊敲打邊撒灰,逐漸撒出畫成一個個圓囤,並在中間畫個十字形,圓邊再畫個梯子狀圖。在每個格里撒進些麥粒、高粱粒、穀子、豆子或玉米粒等糧食,然後用磚將糧食壓住,比喻壓倉壓囤。在十字的中心,放些面條和銅錢,意喻五穀豐登、富富有餘。畫個梯子意喻糧囤高高,即大囤滿,小囤流,吉祥如意,好日子步步高。填倉節
這天的早飯,要吃當時最好的,吃小米干飯雜面條,比喻飲食豐富腹中飽食填滿糧,有「填倉」之意。吃飯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飯後把壓糧食的磚拿開,任自家的雞狗等動物去啄吃,表示糧滿倉囤不怕雞狗吃。那時家家糧囤要添些糧,缸里添滿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晚間農院里要點滿燈燭以祭倉神,並且還打著燈籠或電筒在院屋內外找各種已復甦的小昆蟲,發現越多兆頭越好,那時稱為「填倉蟲」,有些人家還剪些彩紙小葫蘆,貼在門窗或氈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除百病保一家平安。這個習俗,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仍很盛行,至今我記憶猶新。正像一些縣志上所記載:「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圖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之漲囤,又謂之填倉。」祭祀倉神更是那時城鄉糧倉和糧商們的習俗。《晉書?天文志》雲:「天倉六星,在婁南,谷新藏也。」清人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也載:「當此新正節過,倉廩為虛,應復置而實之,故名其日曰填倉。」在老北京的東直門內曾建有很多糧倉,清代時最多達十五座糧倉,至今北京仍保留有祿米倉、海運倉、南新倉、北新倉等地名,而南新倉的遺址仍像六百年前原樣保存著。當年每逢正月廿五這天,糧倉及糧商們都要張燈結綵,設供致祭,焚香叩拜倉神——附會敬仰的韓信神像。清韶公的《燕京舊俗志》雲:「相傳倉神為西漢開國元勛韓信,俗稱之曰韓王爺。」韓信的第一任官職就是倉官,並曾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後來被民間奉為倉神,將韓信定為糧倉的祖師爺。在北京的東岳廟里,就供有韓信的神像供人們拜祭,舊時還曾有過很多民間香會活動。城鎮里的平民百姓雖不舉行祀祭,但在這一天都要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些米面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比喻添倉。當天天津地區必吃米飯熬魚湯,吃魚比喻連年富裕有餘(魚)之意;山西地區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老北京人則全家要吃烙餅,吃薄餅卷「盒子菜」。吃餅有飽腹脹滿填倉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時傳統吃食,由熟肉鋪或豬肉杠子(豬肉鋪)製作出售。那時四九城裡最盛名的是西單天福號醬肉鋪、前門外糧食店的福雲樓等。將醬好的清醬肉、醬肘子、豬頭肉、豬肚、豬肝、醬口條等京味醬肉,分別放入雕漆食盤內,然後裝進有九個格子的食盒內,顧客訂購時,用帶手提梁的籠盒負責送至家中供食用,吃薄餅時抹些甜面醬夾些大蔥絲一起服食。填倉節據說吃烙餅的習俗又與女媧氏補天有關。相傳在遠古時期,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盪,猛獸巨鷹橫行撲食難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這時被稱為人類始祖的女媧氏,采來五色彩石日夜冶煉,煉了七七四十九天後,正是正月廿五這一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好。女媧氏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殺死猛獸巨鷹,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媧氏,人們就在正月廿五這天吃烙餅煎餅,並要用紅絲線系餅投在房屋頂上,謂之「補天穿」。蘇軾曾有:「一枚煎餅補天穿」的詩句,故正月廿五又稱為「天穿節」、「天倉節」。另外,在一些城鄉還有用谷面做面燈點燃之習俗,有的做成糧囤、倉官爺和各種家畜禽的形狀,內包熟的棗豆並插好棉燈芯。正月廿五之夜,燈內注滿油,點燃後放在屋內外和糧囤灶台等地,邊置燈邊念叨:「倉官爺爺飲馬來,銀錢糧食馱著來……」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又因填倉節與二月二龍頭節接近,所以填倉節也有吃煎餅、找昆蟲,婦女在這天也忌做針線活以免扎壞倉官的眼睛等習俗。總之,各地填倉節的習俗,都有期望五穀豐登,迎接越來越紅火的日子、吉祥喜慶之意。填倉儀式:華北地區農歷正月二十五日填倉,亦稱「打囤」。黎明時分,新媳婦或主婦先給財神上香擺供,然後用畚箕盛上灶灰,在院內平坦處撒成灰圈。圈內撒灰十字,名曰「糧囤」,在灰十字上各放五穀雜糧,糧上壓磚塊,即為「填倉」。在倉內燃放鞭炮,稱之「崩囤」。屆時,放出雞鴨食之,以象徵囤滿倉溢,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填倉節填倉節,又稱為「添倉日」、「天倉日」。一些地方,如山西、陝西等地,多有小填倉和大填倉之分,小填倉在正月二十日,大填倉在正月二十五日。也有地方只一次,或在十九日,或在二十日,或在二十三日,以選擇二十五日的居多。此俗主要流行於北方。填倉的方式,各地也有所不同。在河南新鄉,十九日「添倉」,家家祭倉神。在陽武,十九日添倉,屆時,在存放糧食的地方燃燈設祭,祈求一個好年成。這天,屋內、門外、槽頭、雞窩、石碓、水缸等處,都要點燈。而新婚夫婦屋裡的箱櫃、幾案、床上床下都要點上燈,祝願他們能早早生育。填倉節

4、老天蒼 龍鳳日 的來歷是什麼啊,這兩個節日是在一天嗎?

老天蒼龍鳳日這兩個節日是在一天,都是正月二十五。
來歷:
老天倉
俗話說,過了正月二十五才算過完了年.正月二十五,俗稱「老天倉」,也就是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這些風俗如今看不到了.由於城市和農村的生活內容不同,「填倉」的含意也不同。城市中的「填倉」有二個含意,一是填肚子。這天筵請親友大吃一頓,一是添購生活物品,因為過年的年貨已吃用不少,家內存貨不多,需購進新物,故叫「填倉」。
龍鳳日
舊時,各家各戶都要用蒜秸或細高粱秸(截為一厘米左右長條)、各色彩布(剪成銅錢大圓形)用線穿成串,掛於小孩帽子上,稱為"戴龍尾"。建國後漸絕。正月二十五日為第一個「龍鳳日」,這是正月繼元宵節之後的又一個民間傳統節日,據說有上千年的歷史,至今鄉間依然按老規矩過。盡管「龍鳳日」來歷的說法頗多,但農家百姓向來認為這是取「龍鳳呈祥」之意,希冀新春伊始風調雨順,一年裡百事稱心如意。漁民以此日風向卜測一年的收成。新船下塢要舉行「祭船」儀式,放鞭炮,燒紙錢,以求人船太平。網具第一次下海,要酹酒祭典,求張網漁豐。春季第一次出海作業,要敲鑼打鼓,焚香化紙,設祭慶祝,以求年內一帆風順。據說在這天出生的人,命中註定非龍即鳳!相傳這一天,勞動了一年的人們要吃餃子,放鞭炮,張燈結綵;要燒紙錢,乞求神靈保佑一年風調雨順,出入平安,年終有個好收成。至於主食,舊時吃「小米干飯」(小米飯),改革開放後吃「大米干飯」(大米飯),而今則吃什麼的都有,跟潮流的人家吃餃子、吃春餅,講舊俗的人家依然吃大米飯。但不管主食吃什麼,「和菜」是一定要拌的———不然,「龍鳳日」也就沒有了意義。還有一說:二月初二「龍抬頭」,又稱「龍鳳日」。說明大地回春,萬物蘇生,准備耕耘。各戶 只有沿有吃豬頭肉等美味佳餚改善伙食。

5、哪天是天倉,有什麼風俗

農歷正月廿五日,俗稱「填倉節」也叫「天倉節」,是舊歷正月最後的一個節日,也是民間象徵來年五穀豐登的節日之一。

風俗:

蒸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祁縣是家家戶戶蒸一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麵食。左權是蒸制一種叫「倉谷連」的麵食埋入糧囤內。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採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

城鎮里的平民百姓雖不舉行祀祭,但在這一天都要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些米面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比喻添倉。當天天津地區必吃米飯熬魚湯,吃魚比喻連年富裕有餘(魚)之意;山西地區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老北京人則全家要吃烙餅,吃薄餅卷「盒子菜」。吃餅有飽腹脹滿填倉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時傳統吃食,由熟肉鋪或豬肉杠子(豬肉鋪)製作出售。

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

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5)老天倉風俗擴展資料:

填倉節晚上,晉北地區民間習慣打著燈籠,在院內各處找「填倉蟲」(即各種復甦的小蟲蟻),發現的越多,兆頭越好填倉節,臨汾地區的一些縣、市,又傳說為老鼠娶親日。是日夜晚不點燈,稱為鼠忌。

填倉節(Fillpositions insection),臨縣等地在門首燔柴,表示對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種飯菜在門外祭奠,俗名送祖先。晉南地區一些鄉村,剪綵色紙片,貼於門上,剪綵色紙葫蘆,貼於帽上。稱此日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填倉日,洪洞縣等地習慣請女婿吃煎餅。老北京習俗正月二十三為「小填倉」,二十五為「大填倉」。

老北京時,農歷正月里幾乎每天都是「節」,都有好些典故、傳說與民俗。正月里過了「破五」後,初六是各商鋪開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勝節」(即人日,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孫滿堂)。

在中國北方的農村和北京郊區,都盛行過這個填倉節。北京的習俗是正月廿三為「小填倉」,廿五日為「大填倉」。北京有民諺道:「過了年,廿三,填倉米面做燈盞。拿簸帚,掃東牆,撿到昆蟲驗豐年。」又說:「天倉,天倉,大米干飯雜面湯」,「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這些諺語流傳至今。

填倉節幾十年前,曾在農村老家度過春節,親眼見到並參與過填倉節的活動。每逢正月廿五這天,各個農戶在早晨沒出太陽前,全家就忙碌起來,在農院或場院內用草木灰畫幾個不同的像糧囤樣的圓囤狀。當時人們都先將草木灰放在簸箕里,一手端著簸箕,一手拿個小木棍邊敲打邊撒灰,逐漸撒出畫成一個個圓囤,並在中間畫個十字形,圓邊再畫個梯子狀圖。

在每個格里撒進些麥粒、高粱粒、穀子、豆子或玉米粒等糧食,然後用磚將糧食壓住,比喻壓倉壓囤。在十字的中心,放些面條和銅錢,意喻五穀豐登、富富有餘。畫個梯子意喻糧囤高高,即大囤滿,小囤流,吉祥如意,好日子步步高。

祭祀倉神更是那時城鄉糧倉和糧商們的習俗。

在河南新鄉,十九日「添倉」,家家祭倉神。在陽武,十九日添倉,屆時,在存放糧食的地方燃燈設祭,祈求一個好年成。這天,屋內、門外、槽頭、雞窩、石碓、水缸等處,都要點燈。而新婚夫婦屋裡的箱櫃、幾案、床上床下都要點上燈,祝願他們能早早生育。

在陝西綏德,二十日為小填倉,二十五日為大填倉。

在遼寧新民,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二十四日早晨,人們用灶內柴灰在院里撒圈,叫「作囤」。並盛一盂米飯,在上面插以高粱秸做成的種種農具模型,送到倉房中,叫「填倉」。這是「填小倉」。到二十五日,再往盂中續添新飯,叫做「填老倉」。到二十六日才撤去。

又遼寧義縣,曾經在二十日夜,以谷、黍、麥、豆等面蒸丸,祀倉、箱、井、臼之神,叫做「填倉」或「添倉」。後來此俗漸衰。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也叫「老填倉」。用灶內柴灰在地上劃出糧囤的形狀,中間放一些五穀雜糧,叫做「填倉」。並且用黍團供倉囤,焚香拜祝,以求豐年。如果新嫁的女子回了娘家,一定要趕回來,到夫家行填倉禮,而娘家人紛紛送她一些蒸熟的食物,叫做「蒸斗」,讓她帶回去,而夫家則要准備好酒餚來款待她。在遼寧錦西,二十五日為填老倉日,這天一大早,就要從園場沿道撒灰,直到院內的糧倉處,俗稱「引倉龍」。

在遼寧鐵嶺,二十三日為「新倉日」。這天,新出嫁的女子娘家要給女兒送來饅頭,叫做「填倉」。二十五日為「母倉日」,農家在這天祭祀倉神。

填倉節在山西,填倉節要在院內或場面用草木灰打灰窖。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倉內放入一些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放入一些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並點燃鞭炮,在圈內炸響,取意糧食爆滿倉。晚間則要祭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

其中山西呂梁地區最為典型。要先給家庭成員每個人用面捏一盞本命燈,再捏兩條狗、一隻雞、一條魚,再捏人口盤子、倉官老爺、銀錢、元寶、馱炭毛驢以及酒盅、酒壺等。夜晚,將面燈注油點燃,放置各處,放置面燈時還要大聲說些吉利語如「倉官老爺送糧來」、「雞娃娃多下蛋」等。

在山東德州,前一夜用灰畫地,叫做「打囤」,裡面放上一撮五俗,上面蓋上磚或瓦。等到二十五日,掀開磚瓦,將五穀拿到太陽下去曬。如果這天沒有大風,就叫「收囤」 。這天,農家吃糕,叫做「揚風糕」。也有二十五日當天在院中撒灰的,比如在山東濰坊,稱二十五日為「天倉日」,當天「婦女早起布灰於庭,均層疊畫作圓形」,叫做「安囤」。到二月二龍抬頭日,重新布灰於庭,並撒五穀於中,叫做「收囤」。

填倉日往往有一些節日飲食習慣,山東濰坊甚至將「天倉日」音轉為「填嗓日」,認為這天應該讓美食填嗓,所以這天的食物比平時要豐盛。這天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因其形如囤

晉南地區則要用稀面攤薄餅,中裹以菜餚,卷而食之。在山東,以吃水餃的為多,亦有吃糕的。即墨稱這天為龍鳳日,要用豆面和地瓜面做成起餾,即窩窩頭。

在山東武城,早晨吃黃米餑餑,謂「不打滑」;吃干飯,叫做「谷穗堅實」;吃棗糕,叫做「揚風糕」;也有吃面條的,叫做「錢繩子」,裡面放些白菜葉,意味著棉花豐收。

天津衛舊俗「填倉節」,「填倉」,意思就是填滿谷倉。

後人為了紀念無名氏倉官,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據有關史籍記載:正月二十五日為填倉日,作面湯蒸飯食之,平明以細灰散布門庭內外諸處,作囤形,謂之打囤。分置五穀少許於囤中,覆以甄瓦等物,謂之填倉。

在天津,填倉又稱打囤。天津過春節有在門窗上粘貼「吊錢兒」的習俗(即一種用紅紙刻畫的類似窗花樣的東西)。在正月二十五這天清早,各家要把貼在門窗上的吊錢兒揭下來,用它包裹著一些五穀雜糧放在頭一天畫好的小圓圈內,再壓上一塊磚,象徵糧倉已經填滿,就這樣保存一個白天的時間,最後把吊錢集中在一起燒掉。也有的將揭下來的吊錢兒直接包好了,並在裡面夾裹一些零錢,然後放置在櫃角、床下等不經常會碰到的地方,存放一年的時間,等到來年填倉,再用新揭下來的吊錢兒替換。

並且,在這一天要吃用新鮮鯽魚熬的湯,配以米飯,取其魚米滿倉,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還要蒸一大鍋的饅頭,饅頭內佐以豆沙、山楂等不同的餡料,外形則捏成刺蝟、老鼠等可愛的造型,還要用綠豆、紅豆給它們加上一雙小眼睛,蒸好的饅頭生動鮮靈,不亞於一件工藝品。

參考資料:網路-填倉節

6、填倉節的風俗是什麼?

1、填倉儀式

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

2、祭奠倉官

人們為了紀念倉官,每到這一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夜晚,點燈燒香供奉天倉官,並大聲喊「天倉爺填倉來,糧食元寶填到咱家來」,「黑小子,趕車來,元寶糧食趕到俺家來」,意在祈禱豐收,希望生活富裕。

3、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

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4、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採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

5、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6、蒸制麵食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

(6)老天倉風俗擴展資料:

填倉節的來歷:

關於填倉節的由來,按照我國北方民間的傳說,是這樣來的:相傳北方曾連續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顆粒不收,可是,皇家不管人民的死活,照樣徵收皇糧。因此,連年飢荒,餓殍遍地,尤其在年關,窮人更是走投無路,凍餓而死的不計其數。

這時,給皇家看糧的倉宮守著大囤的糧食,看著父老兄弟們餓死,實在無法忍受,他毅然自作主張,打開皇倉,救濟災民,把皇家的糧食讓人們搶運一空,救了一方災民。但他向皇家不好交差,就在正月廿五日這天放火燒倉,連同他自己也燒死了。

後人為了紀念這個無名氏倉宮,每到這一天,就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內外打囤填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

7、填倉節的風俗習慣

填倉節,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為每年農歷正月二十五,據說是倉王爺的專生日,這是中國民間屬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風俗主要有:

1、禁止外借,填倉節這一天,各家各戶均不向別人家借東西,即使有人來家裡借東西也必須拒絕,在民間已成為古老的習俗。講究喜進厭出。囤里要添糧,缸里要添水,門口放些煤炭以鎮宅。

2、點燈祀神,大部分地區晚間點燈以祀倉神。凡是與飲食有關的地方均要置燈。俗稱「點遍燈、燒遍香,家家糧食填滿倉」。

3、蒸制麵食,一些地方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晉北地區習慣蒸莜麵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莜麵窩中空處,是謂填倉。

4、畫倉囤: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

填倉節主要盛行於農村,對於城市來說,則以糧商等與糧食 有關的行業過節為主。此日,糧倉祭祀倉神,大放鞭炮,企求吉祥與生意興隆。老百姓雖不致祭,但都要買些米面、煤炭來充實自家的生話儲備。

8、老天蒼是什麼意思

今天是正月二十五,俗話說,過了正月二十五才算過完了年.正月二十五,俗稱「老天倉」,也就是填倉節,這是漢族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這一天黎明,家家戶戶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穀場上,用篩過的炊灰,撤出一個個大小不等的糧囤形狀,並在裡面放一些五穀雜糧,象徵五穀豐登。這些風俗如今看不到了.由於城市和農村的生活內容不同,「填倉」的含意也不同。城市中的「填倉」有二個含意,一是填肚子。這天筵請親友大吃一頓,一是添購生活物品,因為過年的年貨已吃用不少,家內存貨不多,需購進新物,故叫「填倉」。
 

9、為什麼正月十九是天倉節?

正月十九,是添倉節(也叫打囤),是祭「倉神」的日子。生活在農村的時候,每年的這一天,我很早就能聽到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但在市區,今天好像沒有多少人過這個節。按著老家的習俗,我今天吃的餃子。

添倉節源於何時我不清楚,只記得在我小的時候,每年的正月二十五都看到爺爺很早起床,先敬神上香,然後爺爺把灶膛里的柴灰淘一些出來,用簸箕端到院子里,然後在院子里用柴灰畫5個大圓圈,代表五個糧倉,在五個圓圈裡分別放上玉米、高粱、穀子等不同的糧食,並在五個圓圈的一側用柴灰化成梯子的圖案,表示糧食滿囤,代表著五穀豐登,糧倉畫好後,爺爺會放一掛鞭炮,可能是慶賀豐收吧!

據有關資料記載,添倉節時間在河南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歷正月十九日,有的在正月二十四日,林縣人則分別稱其為「小填倉節」和「大填倉節」。節日這天,家家用白面蒸制一些形如麥穗、麥垛、麥堆和布袋的饅頭,全家人分而食之;以「填」飽為止,預示新的一年全家不缺糧食。許多人家在中午包餃子,下鍋時配以面條,雅稱「金絲纏元寶」,以示一年「纏福」,謠稱「吃布袋,喝好面,一畝地,打兩石」。是日,人們還將過年時放在香壇里的食物「填」入糧倉,標志新的一年倉內已經添滿了糧食。在偃師一帶,多於此日撒灰圈於地,內置些糧食,以示「填倉」。有的則在此日「送窮」,將過所扔垃圾送至十字路口。陝縣、方城等地,於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娘家『躲節』的新婚女子,要在此日帶些小米、小麥或其他雜糧回婆家,以為婆家「添倉」。河南各地填倉節是春節活動的尾聲,之後人們便全力以赴投入春耕生產,家人也可出遠門。兒歌稱:「盼過添倉沒啥盼,男去拾糞女紡線』。填倉節走親串友者,必須當天回家。20世紀50年代以後,填倉節已漸淡漠,僅在偏僻地方還有以節日相待者。
下面是我從網上搜到的相關資料:

天倉,星官名,屬婁宿,共六星。《晉書"天文志》說:「天倉六星,在婁南,倉谷所藏也。」更確切地說,「倉谷」所藏之星是「胃星」,如《史記"天官書》所記載:「胃為天倉。」唐張守節正義:「胃主倉廩,五穀之府也。占:明則天下和平,五穀豐稔;不然,反是也。」看來胃星負責糧倉,關系著五穀豐歉,是人們需要祈卜的。倉廩不僅事關天象,也與人體相關,這種觀念起源很早。戰國末期成書的《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論》認為:「脾胃者,倉廩之宮,五味出焉。」即因胃可包容五穀,所以是倉廩之官。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也解釋胃為谷府。古人將對人體的認識比附天象,認為胃星是天倉。誠如前引光緒《寧津縣志》作者所說:「以胃星為天倉,所謂以人合天也」,「而吾鄉則以灰畫倉囷之形,而置種粒於中,仍仰觀天象而祈年」,道出了天倉節的來歷。古人基於天倉之說,又產生了倉神。光緒《寧津縣志》引《春秋緯》說:「天廩倉神名均。」而後世俗傳倉神則有韓信、蕭何等人。
天倉節的風俗正是基於上述理論展開的。首先是要作倉存糧。明嘉靖所修河北《霸州志》卷九《風俗》記載:「二十日、二十五日以灶灰圍囤形,中撒五穀,以磚石壓之,名曰填倉。」這是取天倉藏谷之意,以兆豐年。清雍正(1723~1735年)山西《朔州志》也記載:「炭灰布地,剜窯、蓋窯,名為天倉。」作倉,同治河北《鹽山縣志》等將其稱為「打囤」。由作倉引申出添加貯藏的風俗,道光(1821~1850年)山西《直隸霍州志》記載:「各家囤添糧、添水、點燈焚香以祀倉神。」道光山西《大同縣志》又有「乘此日糴米而以添倉者」的記載。這是取填「天倉」之意。既然要添倉,也就忌諱出財。乾隆山西《長子縣志》說是日「忌出喜入」。乾隆河南《輝縣志》:「二十一日為填倉,前十九日為小填倉。貲財必謹,即人口亦不輕令出入。」由於作倉置糧祈盼豐收,自然想到防止老鼠耗費糧食,乾隆山西《平陽府志》就說當地「夜不張燈,俗呼鼠忌」。
其次是祭倉神。嘉慶山西《介休縣志》說:「造面作人如倉神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也說:「每至二十五日,糧商米販致祭倉神,鞭炮最盛。」不僅祭倉神,凡能存物者皆祭。光緒山西《榆次縣志》記載:「二十日,各家以谷面為摶,昏夜燃燈,祀倉、箱、簏(lù)之神,曰填倉。二十五日,昏夜燃燈焚香,曰老填倉。」燃燈除了「照虛耗」的作用外,也有祭神的含義。此外,道光河北《南宮縣志》認為用燈是取五穀豐登之義。倉神亦名倉官,乾隆陝西《府谷縣志》說:「夜用米面作燈盞,或作人物捧盞,名曰倉官。」咸豐河北《固安縣志》記載:「正月二十五日,俗以倉官誕辰,用柴灰攤院落中為囤形,或方或圓,中置爆竹以震之,謂之脹囤,又謂之填倉。」
再次是飲食方面的變化。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說:「念五日為填倉節。人家市(買)牛羊豕肉,恣餐竟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名曰填倉。」乾隆河北《永平府志》也記載:「是日必具食饜飽。」在山東淮縣,「天倉二字,邑中俗習天或轉為填,倉則轉音為嗓,於是以『天倉日』為填嗓日,謂宜以美食填嗓,故每屆是日,家家食物較平時必加豐腴」。這是填腹中的胃倉。
明清時代填倉節與天穿節有相混的現象。有人認為填倉節起源於天穿節。這是由於天倉節與天穿節日期相同或相近;二節名稱發音也接近;加上天穿節起源雖早,但在明清衰落,而天倉節卻興起於明清。比如在山西省,明嘉靖《曲沃志》卷一《風俗》說:「二十,作煎餅,邀婿填倉。」填倉節的名稱下是天穿節的風俗,二節已混。清同治《陽城縣志》記載:「新正念日前夕,各家以粱、黍為屑作餅,虔祀倉官,名曰補天穿,俗曰添倉。咸於室隅處燃燈,名曰照鼠嫁。」把添倉作為天穿的俗稱,而所記風俗事項,糅合了天穿節和添倉節。一般來說,上述混合是將天穿節更改為天倉節。所以地方誌中記載多數如前舉《曲沃志》一樣,把煎餅說成是填倉風俗。

不論添倉節的起因如何,添倉節自然是在乞求農家倉房囤子里糧食增添,盼望著在原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增加收成,多多增產,寄託了人們對於糧倉豐裕,財運通泰的良好願望。民以食為天,糧倉不能不滿,「倉神」不能不敬。敬「倉神」其實就是敬勞動。教育後代節約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這是添倉禮儀的實際意義。

10、正月二十五是什麼日子,有什麼風俗嗎?

每年正月二十五為填倉節,據說是倉王爺的生日,這是中國民間一個象徵新年五穀豐登的節日。「填倉節」因「填」與「天」諧音亦稱為「天倉節」,民間有老天倉與小天倉之分。農歷正月二十為小天倉,正月二十五為老天倉,是民間的傳統節日。有的說天倉節是祭星之日,有的說是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

風俗習慣:

蒸制食品: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搬運填倉: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採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

地畫倉囤: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一個糧食囤,放置五穀,用石頭壓住,象徵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小填倉日的灰窖,象徵夏糧豐收,要在圓圈中心放置少許夏糧;大填倉日的灰窖,象徵秋糧豐收,圓圈內則放秋糧。然後用磚石將糧食蓋住,稱為壓倉。再將鞭炮點燃,在圈內爆響,取意糧食爆滿糧倉。

打掃院落:天倉節這一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牆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