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春節的時間來歷風俗

春節的時間來歷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6 07:06:24

1、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是什麼

你好,1. 春節的來歷: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
2.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1)春節的時間來歷風俗擴展資料:
1. 臘月二十三 祭灶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
2. 臘月二十四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3. 臘月二十五 接玉皇舊俗認為灶神上天後,天帝玉皇於農歷十二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查察人間善惡,並定來年禍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稱為「接玉皇」。這一天起居、言語都要謹慎,爭取好表現,以博取玉皇歡心,降福來年。

2、春節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夏歷的歲首,春節的另外一個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熱烈、最昌大、最熱烈熱烈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占的節日。春節的汗青很悠長,它發源於殷商期間年初歲尾的祭神祭祖勾當。依照我國夏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頭一,到了平易近國期間,改用公歷,公歷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把夏歷的一月一日叫春節。

春節是中漢文明最集中的表示,自西漢以來,春節的風俗一向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大年節和正月初一。可是在平易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尾月初八的臘祭或尾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向到正月十五,此中以大年節和正月初一為飛騰。若何道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汗青成長中,構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尚習慣,有很多還相傳至今。

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時代,我國的漢族和年夜大都少數平易近族都有要進行各類慶賀勾當,這些勾當年夜多以祭奠神佛、祭祀先人、送舊迎新、迎禧接福、乞求康年為首要內容。勾當情勢豐碩多彩,帶有濃烈的平易近族特點。2017年5月20日,「春節」平易近俗經國務院核准列進第一批國度級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風俗

1、掃塵

「尾月二十四,撣塵掃屋子」,這一風俗依靠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慾望和辭舊迎新的乞求.每逢春節到臨,家家戶戶都要掃除情況,清洗各類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天井,撣布撣子垢蛛網,疏通明渠陰溝。

2、貼對聯

對聯也叫門對、春貼、春聯、對子、桃符等,每逢春節,不管城市仍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年夜紅對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氛圍。

3、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平易近間人們還喜好在窗戶上貼上各類剪紙——窗花。窗花不但襯託了喜慶的節日氛圍,也集裝潢性、賞識性和適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事一種很普及的平易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愛好,因它年夜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

春節貼「福」字,是我國平易近間由來已久的風尚。為了更充實地表現這類神馳和祝賀,有的人將「福」字倒過來貼,暗示「幸福已到」「福分已到」。

4、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平易近間藝術深圳旅行社,反應了朴實的風尚和崇奉,依靠著人們對將來的但願。年畫,也和對聯一樣,發源於「門神」。 

5、守歲

大年節守歲是最主要的年俗勾當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年夜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大年節之夜,全家團圓在一路,吃過大年夜飯,點起燭炬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談,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徹夜守夜,意味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等候著新的一年吉利如意。

6、爆仗

中國平易近間有「開門爆仗」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仗,以嗶嗶叭叭的爆仗聲除舊迎新。

7、賀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夙起來,穿上最標致的衣服,服裝得整整潔齊,出門往走親訪友,彼此賀年,恭祝來年年夜吉年夜利。

8、壓歲錢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外一種是最多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賀年後當眾賜給,亦可在大年節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3、春節風俗的來歷是什麼?

春節風俗的來歷:

1、守歲

古人在除夕夜晚守歲,所有房子都點燃燈燭,通宵不滅,一家人圍爐閑聊,守夜等待新年。燈火通明,是要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古人用守歲的風俗,來表示對新年的期待,對時間的珍惜。

2、壓歲錢

傳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祟的鬼怪,一到除夕就出來坑害小孩。有一對夫妻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放在孩子枕頭下。半夜,祟進了屋門,准備用手去抓孩子的頭,枕頭下的銅錢突然發出一道亮光,將祟嚇走了。從此,人們就學這對夫妻,用紅紙包錢的法子對付祟,稱為「壓祟錢」,諧音「壓歲錢」。

古人用壓歲錢的習俗,表達辟邪驅鬼、保佑平安的意頭。壓歲錢一般是由長輩給晚輩,尤其是給孩子和沒結婚的晚輩。因為壓歲錢的特殊含義,古人相信孩子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3、屠蘇酒

古代的人在大年初一,流行喝屠蘇酒。屠蘇酒是一種葯酒,用大黃、白術、桂枝、防風、花椒等中葯製成。人們相信,喝了這種葯酒,可以驅邪,遠離瘟疫。

屠蘇,有說是一種茅屋的名字,一位住在屠蘇里的神醫發明了這種酒,人們不知道他的名字,於是用他住的房子來命名。也有說屠蘇是一種葯草名。更有傳說,是神醫華佗發明了這種酒。

4、放鞭炮

鞭炮,古代又叫爆竹、爆竿、炮仗,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沒有火葯的年代,古代人便用火燒竹子,使之爆裂發聲,以驅逐瘟神,稱為爆竹。古書《荊楚歲時記》記載,正月初一這天,老百姓紛紛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驅逐「山臊惡鬼」。到了宋朝,開始有了用火葯做鞭炮的記錄。新年放鞭炮,既有辟邪的意思,也增加節日氣氛,所以一直流行至今。

5、舞龍舞獅

龍是中國的古老圖騰,傳說龍能夠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古人在逢年過節,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風調雨順和五穀豐登。

而在古人看來,獅子是一種威武有力的祥瑞之獸,可以驅邪避害,舞獅能夠趕走衰氣,帶來好運。所以在春節期間,人們舞龍舞獅,來表達祝福,增加節日氣氛。

4、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春節 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就是春節。人們為了迎接春節的到來要前前後後的慶祝一個月的時間,很多關於春節的習俗也是很有趣的,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有哪些?一起來看看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歡迎查閱!

目錄

春節名稱的由來

春節的習俗習慣有哪些

過年春節習俗盤點

春節名稱的由來

春節的淵源雖然自夏商周以降,由來久矣,但是歷史上的中國年節只有春節之實,並無「春節」之名,真正給年節冠以「春節」稱謂的則是辛亥革命改元之後。

1911年12月31日,湖北軍政府發布題為《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的通告,指出:「現奉孫大總統諭,中華民國採用陽歷,期於一新耳目,與世界各強國共進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並要求「出示曉諭軍民人等一體遵照毋違」。1912年1月1日(農歷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孫中山在南京舉行了臨時大總統受任典禮,從這日始,中國使用陽歷紀年,稱陽歷一月一日為「新年」,從此,農歷的正月初一,則不再被稱為「新年」。由於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 立春 」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後,同時也為區別世界公歷的新年,所以民間就開始出現了把農歷新年稱為「春節」的說法,久而成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採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為了區分陽歷和陰歷兩個「年」,故把陽歷1月1日稱為「 元旦 」,農歷正月初一正式改稱「春節」。自此,「春節」之名才算正式列入中國的節日法典,至今未變。山此追溯春節一詞的來源,如果從辛亥革命改元算起只有95年歷史,而如果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算起則只有57年歷史。

〈〈〈

春節的習俗習慣有哪些

春節習俗:過「 除夕 」

春節的前一天叫「除夕地叫作「年三十」。從前,除夕這一天晚上,有些人家要請天上的神仙下來和人們一起過年,祈求他們保佑全家平安。解放後,封建迷信破除了,有些習俗卻保留下來。除夕全家人圍坐在一起,高高興興地吃「團圓飯」,不少地方還得通宵不睡覺。俗話說:「人勤春來早」。這種熬夜表達了人們盼望新春快些到來的願望。

春節習俗:吃餃子

大年初一的早上,我國北方廣大地區人民有吃餃子的習慣。

三國時代,我國就有餃子這種食品了。在新疆的一座朝代古墓里,曾發現過一盤餃子,樣子和現在的差不多。從前,人們在包過年餃子的時候,要在一個餃子里包上一點金銀或是珠寶。誰吃到了就算誰有福氣。現在人們不信這些迷信的說法了,可是有人還是願意在餃子里包上一點特殊的東西,象一片蘋果、一辦桔子或一粒紅棗。看誰能碰巧吃到,這是為了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

春節習俗:貼春聯

春節,許多人家的門上都貼著大紅春聯。

戰國時期,我國就有春聯。那時候的春聯是在桃木板上面刻著「神茶(t0)、郁壘(創)」的字樣,叫「桃符」。 傳說 神豢和郁壘是專門懲治惡鬼的神,把它們貼在門上,可以避免災難。到了五代的時候。有個皇帝在「桃符--l題了字,這就是最早的春聯。後來,人們用紅紙寫上黑字的春聯代替了「桃符」。隨著時代的變遷,春聯也換上了新的內容。

春節習俗:放鞭炮

春節一到,人們最喜歡放鞭炮。關於鞭炮,也有一個有趣的傳說,很早以前有個叫「年」的妖怪,每到冬末春初,它都要出來傷害人和家畜。它最怕亮光和響聲,爆竹一響就嚇得拚命逃跑。因此,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放爆竹,用來驅逐妖怪。

現在已經沒有人相信這些傳說了,可是那清脆的鞭炮聲,烘托著節日的歡樂氣氛,吸引了廣大少年朋友,使得放鞭炮這個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春節習俗: 年畫

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是伴隨著我國農歷春節「喜慶新年」和「驅凶避邪」的活動而產生的。年畫中以門畫起源最早。門畫舊稱門神,對稱地貼在門上。它的功用正如歌劇《白毛女》中所唱的那樣,是為了使「大電小鬼進不來」。

古代門畫最初是描繪傳說中治鬼的神明「神荼」「郁壘」。這類假想的樣子沿襲至唐太宗時,因他一場驚夢,便改為秦叔寶與尉遲恭兩位武將。後來又演變為文武門神,這大概是社會文明發展到普遍認為治鬼不一定全用「武功」,大可用「文治」之故吧。至明代,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門畫中已出現財神爺的尊容了,這也許就是「有錢能使鬼推磨」思想的反映。其迷信的功用仍在治鬼。

〈〈〈

過年春節習俗盤點

風俗一:掃塵

掃塵顧名思義就是打掃塵土,過年前都要把家裡里里外外都要打掃一遍,這樣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節的到來,表達除舊迎新的寓意,掃塵這個習俗自臘月二十七日開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開始除塵了。

風俗二:貼春聯

貼春聯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貼,春聯決不能夠等到過年的時候貼,不然沒任何寓意,也沒有達到喜慶的效果,春節貼春聯很是講究,春聯的順序,不同樣式的春聯等都要按著規則來,這樣才能家宅平安,來年闔家幸福、事事順心。

風俗三:放鞭炮

放鞭炮是自古以來的習俗,一開始有個傳說是為了驅趕年獸,如今卻是增添吉利,讓鞭炮聲除舊迎新過新年。不過,現在大多數城市禁止居民隨意放鞭炮,所以人們想出了很多模擬鞭炮聲過年的 方法 ,挺有一番意思。

風俗四:守歲

守歲其實說來也很有意義,就是一家人齊聚一塊一起從除夕跨越到春節,迎接春節的到來,為新的一年許下美好的祝願。

風俗五:拜年

拜年這個習俗小孩子可喜歡了。每到過年,他們就會穿上新衣裳,戴上新帽子,然後高高興興的去家人長輩面前說吉祥話,討要過年紅包,然後和朋友們一起去玩耍嬉鬧。

風俗六:壓歲錢

壓歲錢想必大家都知道,過年添福添喜的一種方式,雖然現今社會變成紅包時代,但是古時候傳下來的「壓歲」和「壓祟」還是有的,壓歲錢給長輩是壓歲,希望老人長命百歲,歲歲平安;給孩子是壓祟,希望孩子無災無難,幸福安康。

〈〈〈


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相關 文章 :

★ 春節的由來和傳說故事,春節的傳說和傳統風俗

★ 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 春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

★ 中國傳統春節的來歷習俗

★ 春節的由來和傳統風俗

★ 春節的來歷和風俗是什麼

★ 春節的來歷和由來以及風俗習慣

★ 春節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 關於春節的由來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網路.com/hm.js?";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5、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有哪些?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節,有著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春節凝結著中國人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趣味與宗教情懷,春節是民族文化傳統的集中展示,人們在享受著春節文化的同時也表演著民族的節日文化。民族文化正是在節日這一特定的時空設置中得到傳承與弘揚。

我國農歷新年為什麼放在正月初一呢?

我國人民以寒冬將至,春陽萌動之時作為新年伊始,其源頭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臘祭」。「臘祭」據說原是神農氏時代「索鬼神而祭祀」、「合聚萬物而索享之」的年終祭祀習俗,主要內容是感謝百神上一年的詞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同時伴隨驅疫禳災活動。古代「獵」與「臘」也相通。時當冬閑,人們用獵獲的野獸作為祭品舉行大祭。《禮記·月令》曰:「是月也,大飲蒸。天子乃乞來年於天宗,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當時,有把「臘祭」之日當作新年來過的。

先秦時期新年習俗處於萌芽階段。《詩經·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舊歲新年交替時的節慶風俗。冬天來臨,人們回到室內,堵住向北的窗戶,在室內生火,用煙熏鼠准備過年。所謂「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是說人們收獲之後,釀制美酒,慶賀豐收,孝敬老人。所謂「朋酒斯享,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是說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以酬謝一年來神的保佑和賜福。這時的歡慶活動因各國採用的歷法不一樣而沒有統一的日子,大致在冬天農閑之際,它是後來新年習俗的雛形。

新年習俗定型於漢代。經過戰國和秦朝末年的社會大動盪後,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秩序比較穩定,人們的生活情趣高漲,一系列節日習俗逐漸形成。《太初歷》推行後,歷法長期穩定,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也因此得到確立。這樣一來,原來各地區分別在冬末春初不同日子舉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便逐漸統一在農歷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隨著社會的發展,從漢朝到南北朝,正月初一過新年的習俗愈演愈烈,燃爆竹、換桃符、飲屠蘇酒、守歲陽、游樂賞燈等活動都已出現,慶祝的日期越拉越長,逐漸演化成為我國的第一大節日。

新年習俗在唐代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昌明的時代,同時也是內外文化交流頻繁的時代,新年習俗漸漸從祈報、迷信、禳除的神秘氣氛中解放出來,轉變成娛樂型、禮儀型節日。慶祝新年的重點由祭神轉向了娛人,轉向了人們自己的娛樂游藝,享受生活。所以,可以說,也只有在唐代以後,新年才真正成為普天同慶,億民歡度的「佳節良辰」。

新年習俗到明清時期開始轉型,禮儀性、應酬性漸漸加強。人們在新年相互拜謁,達官貴人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也講究「禮尚往來」,饋贈禮品,互相拜年。此外,春節的游藝性進一步加強。新年期間,玩獅子、舞龍、演戲、說書、高蹺、旱船等各種娛樂活動五彩繽紛,絢麗奪目,北京人逛廠甸、廣州人游花市、蘇州人聽寒山寺鍾聲、上海人游城隍廟,各地游藝活動獨具特色,各種娛樂活動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

按照我國的習俗,從廣義上說,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這段時間,狹義上則指正月初一這一天。這期間活動很多,許多習俗富有濃郁的民族色彩。

春節期間的飲食也極為豐富,美味佳餚應有盡有。按照習俗,我國南北方的飲食習慣不同,南方人喜食甜食,春節早上吃糖蓮子、糖年糕、糖湯團等,意思是「一年甜到底」,而北方人則喜歡吃餃子。

春節傳統的民間習俗,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和憧憬。舊時,即使再窮,春節這天也要想方設法穿上新衣,盼望在新的一年裡闔家幸福,平安無事,盼望農業豐收,生活美滿。

兩千多年的歷史,中國的新年風俗盛行赤縣神州,滲透到了每個人的生活之中,也鑄造了每個炎黃子孫的靈魂。過大年,每到陰歷年底趕回家與親人團聚,祭祖宗,拜年,這些已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習慣。

6、中國春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你好親,來歷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歷(農歷)年,俗稱「過年」。 這是中國民間歷史最悠久、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漢族和滿、蒙古,瑤、壯 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的共同節日。漢族過春節,時間較長,一般從農歷臘月初八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為止。
春節大約有三四千的歷史。原為農歷的元旦,即人們通常說的過年。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有關年的傳說也很多。古代的春節 叫「元日」、「新年」、「正旦」、「歲首」、「三元」、等。1911年辛亥革命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歷的正月初一稱「春節」。據考證,春節成為正式冠名就是在辛亥革命以後。1911年10月武昌起義,12月31日革命黨人的湖北軍政府在發布的《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中,明確的將(農歷的)年節稱為「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正式成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歷年;農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歷年,進一步明確了農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春節」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日法典,真正被廣為流行至今。
漫長的歷史歲月使年俗活動內容變得異常豐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內容,已逐漸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內容,像貼春聯、貼年畫、貼「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餃子等則流傳了下來。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准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采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采買充足,還要准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艷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鍾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鍾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庚寅年新年賀圖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儺舞跳鍾馗、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游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過春節,燃放爆竹,在門窗上張貼字畫祈福、裝點居所,是這個節日最普遍的習俗。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里講到了前面說到的度朔山上的這只天雞,說是當太陽剛剛升起,第一道陽光照到這株大樹上時,天雞就啼鳴了。它一啼,天下的雞就跟著叫起來了。春節所剪的雞,其實就象徵著天雞。 古代神話中還有雞是重明鳥變形的說法。據說堯帝時,過去的友邦上貢一種能辟邪的重明鳥,每年大家都歡迎重明鳥的到來,可是貢使不是年年都來。人們刻木頭的重明鳥,或者用銅鑄重明鳥放在門戶,或者在門窗上畫重明鳥,嚇退妖魔鬼怪,令其不敢再來。因重明鳥樣子類似雞,以後就逐步改為畫雞或剪窗花貼在門窗上,也即成為後世剪紙藝術的源頭。
中國古代特別重視雞,稱它為「五德之禽」。《韓詩外傳》說,它頭上有冠,是文德;足後有距能斗,是武德;敵在前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類,是仁德;守夜不失時,天明報曉,是信德。所以人們不但在過年時剪雞、貼畫雞,而且也把新年首日定為雞日。
貼門神朱仙鎮木板年畫「對臉門神馬上鞭」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不是神茶、郁壘,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陝西西安戶縣鍾馗故里歡樂谷的「唐。賜福鎮宅神君鍾馗」和秦叔寶、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了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答應了,到了斬龍的那個時辰,便宣召魏徵與之對奕。沒想到魏徵下著下著,打了一個盹兒,就魂靈升天,將龍王斬了。龍王抱怨太宗言而無信,日夜在宮外呼號討命。太宗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貴道:願同尉遲敬德戎裝立門外以待。太宗應允。那一夜果然無事。太宗因不忍二將辛苦,遂命巧手丹青,畫二將真容,貼於門上。」
還有畫關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後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塗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貼在新結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後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琢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窗花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年畫「年年有餘」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鍾馗賜福鎮宅》、《鍾馗日歷表》、《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
貼掛千
掛千,就是用吉祥語鐫於紅紙之上,長尺有咫,粘之門前,與桃符相輝映。其上有八仙人物的,為佛前所掛;掛千民戶多用;世家大族用的較少;其黃紙長三寸,紅紙長寸余,是「小掛千」,為市肆所用。最早的掛千當是以制錢(銅錢)串掛的,與壓歲錢一樣,有壓勝的作用。
隔年飯
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

7、春節的風俗來歷 春節的風俗以及來歷

1、春節的來歷: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其中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這虞舜時期興起。春節一般指農歷正月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餘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曰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至今,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歷計年,遂稱公歷計年,遂稱公歷|月|月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

2、風俗: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置辦年貨,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貼的(年紅)、送的(拜年)禮物等等,統名曰之「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是日入夜後要把灶台刷干凈,把舊的灶君取下燒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燒香、點燭、放紙炮。民間祭灶,源古人拜火習俗,祭灶在中國民間有幾千年歷史了,灶神信仰都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夢想追求的反映。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