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徐州古老的風俗是什麼

徐州古老的風俗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0-26 04:11:19

1、江蘇徐州過年的習俗?

過年習俗應該都差不多吧。

2、江蘇徐州的風俗有什麼

1、叫火燭

中華民國成立前,從臘月(農歷十二月)初一起,各村鎮便要設專人打更。打更人除敲鑼擊鼓表示時辰外,邊打邊喊:「小心火燭,謹守門戶」,「柴倉要清、水缸要滿」。

提醒人們注意防火防盜。徐州城裡,則有乞丐頭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貼著衙門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盜」等警旬。


2、送財神

臘月二十以後,乞丐向所在地住戶遍送財神像。到正月(農歷一月)初五前後,乞丐們分別拿著木版,去各家用版對證,向各家索取年饃(過年蒸的饅頭)。

3、打塵

進入臘月下旬,家家要。打塵」(俗稱「掃屋」),即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室內外衛生和個人衛生掃除。個人衛生一般在除夕那天進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發,俗稱「不留隔年頭」。

4、辦年貨

從臘月下半月開始辦年貨,雞魚肉蛋外,另准備一些傳統食品,如摭糖、炸麻葉子、油炸果、丸子等。此外,剁上夠吃好幾天的餃子餡,蒸好夠十數天吃的饅頭。

5、蒸饅頭(年饃)

很有講究,有實心的、包餡的、棗花的等多種樣式。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送乞丐以至飼牲畜等。由於饅頭蒸得多,放久了變干龜裂,俗稱。發笑」。寓意新的一年豐衣足食,幸福快樂。

3、徐州有哪些獨特風俗?

徐州比較有名的就是伏羊節,這是屬於徐州人自己的節日。

徐州伏羊節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

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徐州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吃伏羊的作用

吃羊肉,喝羊肉湯就是「發汗」的。

冬日裡吃著熱騰騰的羊肉是再好不過的美食,徐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紅油羊肉,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傳下來的精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徐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羊肉

4、徐州風俗有哪些

徐州比較有名的就是伏羊節啊,這是屬於徐州人自己的節日。 徐州伏羊節是於每年入伏之季,即初伏之日開始,持續一個月。按農歷的節氣推算,「夏至」後第三個庚(一庚九天)日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即「末伏」。在這一個月里,徐州的人們集中在各個酒店,飯庄以及專門的羊肉館,燒烤攤,吃羊肉,喝羊肉湯,故曰吃伏羊。 吃伏羊的作用 眾所周知,吃羊肉,喝羊肉湯就是「發汗」的。冬日裡吃著熱騰騰的羊肉是再好不過的美食,徐州人偏要反其道而行,在一年中最熱的伏天吃加了很多辣椒的紅油羊肉,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的人民百姓自古流傳下來的精神。 徐州人民風彪悍,曾經在CCTV12以「如何彪悍的徐州人懂得溫柔」為題請徐州市委書記徐鳴座談。現在是新徐州了,民風好多了,很多人脾氣也溫和了,但是徐州人仍然能吃辣,能喝酒,能吸煙。 徐州話聽著像吵架,語氣沖,,但是徐州人還是挺熱情的,戰爭讓徐州人變得好戰,但是大多數徐州人本性是善良的,如果你不是徐州人,歡迎你來徐州溜達溜達啊,徐州歡迎您!

5、徐州的風俗是什麼?

徐州為「曲藝之鄉」。流行於徐州的劇種有柳琴戲、江蘇梆子、徽劇、京劇、柳子戲、花鼓戲、四平調、丁丁腔、皮影戲、評劇、話劇等。其中,柳琴戲約有200年的歷史,江蘇梆子戲已有300年的歷史。

徐州的地方戲曲、民間舞蹈,既有北方的高亢、剛烈、粗獷、朴實的風格,又有南方的委婉、抒情、細膩、優美的特點。

武術之都:

徐州武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武術的發祥地之一,有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和自己獨特的武術流派。據不完全統計,徐州的武術拳種有37個。

建國以來,徐州籍運動員有7人13次獲得世界武術冠軍。

2007年3月,沛縣武術入選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4年2月,徐州市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地市級全國武術之鄉稱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徐州

6、徐州有什麼習俗?

徐州民間風俗 徐州體育項目眾多,古來民俗尚武。4000年前稱「大彭國」時,即有了彭祖氣功。春秋時期,游泳活動頗盛。漢畫像石中有舉重、摔跤、狩獵、六博、武術等生動刻繪。這些活動項目歷代相傳,經久不衰。徐州市於1958年獲「全國學校體育紅旗市」稱號。沛縣、銅山縣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徐州市兩次被評為全國「田徑之鄉」,向國家、省隊等培養輸送的運動員達650人,宮魯鳴、邢愛蘭等參加了第二十四屆奧運會比賽。古代足球活動於清代中葉基本停止,但徐州沛縣尚有此活動。徐州也獲得「足球城」的稱號。沛縣素有「武術之鄉」之稱,且武術流派多,拳路廣,武術活動具有傳統性。邳州老城西北方,有一個祁家村。因為這個村裡的人世代喜愛下象棋,被稱為「棋村」。 ◆正月十五賞燈 正月十五賞燈,徐州城中點燈、放炮竹、點「滴溜金兒」。往東至古邳、邳縣一帶,鞭炮和燈少了,多出了「拋掃帚」火把的游戲。再往東至新沂一帶,活動方式與邳縣略同,但玩火把的時間,卻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親習俗 娶親之日,徐州一帶女方必須在中午12時前到達男家,但豐縣西北數鄉、新沂東南部數鄉,女方到達男家的時間則必須在日落之後。 ◆求雨習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龍王廟燒香、抬龍王像遊街求祈,認為「龍王一張嘴,遍地都是水」。往東至邳縣,求龍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淵德公的內容。再往東至新沂,求龍王僅是第一步,隨著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淵德公,求關聖帝君和地藏王菩薩。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初二龍抬頭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爺),爆米花、炒糖豆表示驚蜇打雷。用柴木灰圈倉,倉中放銅元,以祈富貴,並用敲床桄、照燭光的方式詛咒毒蟲。邳縣一帶,用草木灰圈倉,倉中埋五穀雜糧,祈五穀豐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蟲。再往東至新沂一帶,草木灰圈的倉中放炒熟了的雜糧,引鳥雀來啄食,名為「吃蟲」,以為可以使農作物免遭蟲害。 ◆生活習俗 服飾——男子均穿長袍馬褂,女子上穿大襟襖、大襟衫,腰系長裙,下穿長褲。 顏色——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愛穿藍色,少兒服裝多尚紅綠鮮艷的服裝。 鞋——徐州人穿鞋盛行「雙道臉」 帽子——男子多氈帽、瓜皮帽、禮帽、草帽、女子多項藍布手巾或表絲巾,兒童有「福巾」、「老頭帽」。 居住——傳統上講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數家同住一大雜院。

7、徐州的風俗有哪些?

1、叫火燭

中華民國成立前,從臘月(農歷十二月)初一起,各村鎮便要設專人打更。打更人除敲鑼擊鼓表示時辰外,邊打邊喊:「小心火燭,謹守門戶」,「柴倉要清、水缸要滿」。

提醒人們注意防火防盜。徐州城裡,則有乞丐頭出面,肩扛木牌,上面貼著衙門告示,走街串巷,叫喊「防火防盜」等警旬。

2、送財神

臘月二十以後,乞丐向所在地住戶遍送財神像。到正月(農歷一月)初五前後,乞丐們分別拿著木版,去各家用版對證,向各家索取年饃(過年蒸的饅頭)。

3、打塵

進入臘月下旬,家家要。打塵」(俗稱「掃屋」),即進行一次較為徹底的室內外衛生和個人衛生掃除。個人衛生一般在除夕那天進行,除沐浴外,一定要理發,俗稱「不留隔年頭」。

4、辦年貨

從臘月下半月開始辦年貨,雞魚肉蛋外,另准備一些傳統食品,如摭糖、炸麻葉子、油炸果、丸子等。此外,剁上夠吃好幾天的餃子餡,蒸好夠十數天吃的饅頭。

5、蒸饅頭(年饃)

很有講究,有實心的、包餡的、棗花的等多種樣式。有的食用,有的祭祖、供神,有的送乞丐以至飼牲畜等。由於饅頭蒸得多,放久了變干龜裂,俗稱。發笑」。寓意新的一年豐衣足食,幸福快樂。

8、徐州的古老風俗

古來民俗尚武 徐州體育項目眾多,古來民俗尚武。4000年前稱「大彭國」時,即有了彭祖氣功。春秋時期,游泳活動頗盛。漢畫像石中有舉重、摔跤、狩獵、六博、武術等生動刻繪。這些活動項目歷代相傳,經久不衰。徐州市於1958年獲「全國學校體育紅旗市」稱號。沛縣、銅山縣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徐州市兩次被評為全國「田徑之鄉」,向國家、省隊等培養輸送的運動員達650人,宮魯鳴、邢愛蘭等參加了第二十四屆奧運會比賽。古代足球活動於清代中葉基本停止,但徐州沛縣尚有此活動。徐州也獲得「足球城」的稱號。沛縣素有「武術之鄉」之稱,且武術流派多,拳路廣,武術活動具有傳統性。邳州 老城西北方,有一個祁家村。因為這個村裡的人世代喜愛下象棋,被稱為「棋村」。 ◆正月十五賞燈 正月十五賞燈,徐州城中點燈、放炮竹、點「滴溜金兒」。往東至古邳、邳縣一帶,鞭炮和燈少了,多出了「拋掃帚」火把的游戲。再往東至新沂一帶,活動方式與邳縣略同,但玩火把的時間,卻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親習俗 娶親之日,徐州一帶女方必須在中午12時前到達男家,但豐縣西北數鄉、新沂東南部數鄉,女方到達男家的時間則必須在日落之後。 ◆求雨習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龍王廟燒香、抬龍王像遊街求祈,認為「龍王一張嘴,遍地都是水」。往東至邳縣,求龍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淵德公的內容。再往東至新沂,求龍王僅是第一步,隨著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淵德公,求關聖帝君和地藏王菩薩。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初二龍抬頭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爺),爆米花、炒糖豆表示驚蜇打雷。用柴木灰圈倉,倉中放銅元,以祈富貴,並用敲床桄、照燭光的方式詛咒毒蟲。邳 縣一帶,用草木灰圈倉,倉中埋五穀雜糧,祈五穀豐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蟲。再往東至新沂一帶,草木灰圈的倉中放炒熟了的雜糧,引鳥雀來啄食,名為「吃蟲」,以為可以使農作物免遭蟲害。 ◆生活習俗 服飾 男子均穿長袍馬褂,女子上穿大襟襖、大襟衫,腰系長裙,下穿長褲。 顏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愛穿藍色,少兒服裝多尚紅綠鮮艷的服裝。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雙道臉」 帽子 男子多氈帽、瓜皮帽、禮帽、草帽、女子多項藍布手巾或表絲巾,兒童有「福巾」、「老頭帽」。 居住 傳統上講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數家同住一大雜院 ◆「臘八粥」 據民俗學家的介紹,農歷十二月吃「臘八粥」和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重陽吃糕等習俗是同樣重要的風俗習慣。每到臘八這一天,人們都要吃一頓別具風兜睦鞍?粥,這也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所謂臘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等雜糧乾果熬成的粥。民俗把這一天叫「小年」。據說,「臘八粥」(又稱臘八飯)有這樣的成分是順應農民預祝來年五穀豐登之意。 關於臘八粥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即臘八是佛教的節日。相傳農歷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於是日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取香谷及果實等造粥供佛,名「臘八粥」。後演變為一種民間習俗,在農歷十二月初八這 一天吃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求採納

9、更准確的徐州的風俗

徐州民俗概說 徐州是那樣的古老,「自古彭城列九州」,經六千年文明的陶鑄,鄉風民俗中自然會有幾分古樸與厚重。地處蘇魯豫皖四省交辦,徐州素有南國屏障、北國鎖陰、五省通衢之稱;南來北往,東游西盪的商賈僧侶、遷客騷人,或雲集、或羈留,難免會留下些許印跡。一層層積淀下來,融入鄉風民俗之中,如此又構成了徐州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的風貌。
婚 嫁 篇
擇吉
男婚女嫁是人生大事,關繫到家族興旺、子嗣延續……所以不能草率行事。三媒六證、納彩行聘、換帖傳柬等必不可少,迎娶完婚也要選擇「黃道吉日」。俗話說:「看個好日子」,也就是「擇吉」。
舊俗一般由男方選擇兩個吉日,一個在上半月;一個在下半月,供女方挑選。有些地區還注重屬相,民諺有:「正、七迎雞兔;二、八虎和猴;三、九蛇和豬;四、十龍和狗;牛羊五、十一;六、臘馬和鼠。」但一般都是在陰歷的雙月雙日,如每月二、四、六、十等日,其中占「六」比較多,取「六六大順」之說。農村裡得避開農忙時節,那時「黃金鋪地,老少彎腰」,大家都「抽不出手」來。城裡一般都喜歡選假日或雙日的星期天等。
按照過去「老門舊家」,傳期得通過書面形式進行,專派一人挎著紅包袱,裹著個「拜盒」,內裝婚書、艾條、麥麩子等吉祥物。婚書上得寫明:何時為「行嫁利日」,上下車轎面向何方迎喜神,冠戴面向何方迎貴神,坐帳面向何方迎福神。還要寫些祝福語。如「天地氤氳」、「咸恆慶會」、「長命富貴」、「金玉滿堂」等。現在只是雙方先定好,男方通知媒從、女方就成。婚期臨近了,得通知親戚朋友,請他們屆時光臨,此謂「叫客」。城裡多用請柬,農村一般口傳。近親一般都早到,一圖熱鬧,二給打個幫手,當舅當姨母的更是理所當然。
於是乎,「鋪新床、迎新娘、全家老少喜洋洋」,男方開即新房的布置。「鋪新床」相當重要一定得由兩位或四位「全福太太」承擔重任。全福者須是原配夫妻、兒女雙全。先填枕、套被。填枕有《填枕頭歌》:「一頓吃飯不再餓,紅羅帳里去上宿;花言巧語多聽些,不向人前學是非。」還有《套被歌》:「一把栗子一把棗,大的領著小的跑;一把花生一把錢,大的領小的玩。」鋪床時要在四角放些蓮子、花生、紅棗、桂園、白果等,以示「早立子、花著生(有男有女),連生貴子」。
為了預示。早生貴子,婚禮前夜,要請一未成年,父母雙全的童男,陪伴新郎過夜,稱作「滾新床」。大喜之日還得由他充當「壓轎郎」。

嫁 妝
嫁妝」舊稱「妝奩」,原指女子梳妝用的鏡匣,唐宋以後,則泛指女子所有的陪嫁品。徐州陪送嫁妝的俗規有十多種。有整枝子、半枝子、巧十三、大八件、中八件、小八件、六件、四件、燈盆兩種及軟包袱等等。所謂整枝子、半枝子在古時徐州地區只有掛有皇帝恩準的「雙千頃」牌或「千頃」牌的大戶人家才能陪得起。嫁妝配備有土地、奴婢、車馬、服裝、箱櫃、桌椅、古玩等。陪送土地的多少,以放在桌上亮相的「土基」(形如磚坯)為標記,每塊土基代表一百畝。雙數稱著「整枝子」,單數叫著「半枝子」。清徐州籍翰林院學士崔燾曾感嘆曰:「百年所積,能嫁幾女?幸得一見,後世難效。」這是封建社會達官貴人奢侈鋪張的見證。
「六件」原狀指配有大立櫃、雙門櫥、八仙桌、長條幾、梳妝台、太師椅雙數、春凳雙數等。大中之會在於傢具的檔次,而小八件為大櫃、小櫥、地八仙(矮八仙桌)、馬杌子、木箱、茶幾、桌椅等。大件超過八件統稱「巧十三」,這是民間最高檔次的。傢具款式歷代有所不同,還有地方的特點。如邳縣農村不定期有尿罐子、針筐子、洗臉盒和燈盞等,且家境再貧寒也不可缺,往東南一帶還有陪 的,都有黃布包好(請專人背著尾隨送嫁妝隊伍前往),內盛有一把紅漆筷子,叫著「百子桶」,象徵「快生貴子」。以上這些都是父母給女兒的,女兒一般是無法過問的。現在不同了,不僅要過問,有些甚至不達目的不進婆家門。不光女家要陪嫁,男家也要准備好幾大件。六七十年代要「三轉一響」,指手錶、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八十年代要彩電、冰箱、洗衣機;九十年代開始要電話、空調、攝像機;還有直接要錢的,自己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准備好的嫁妝,都要在婚期前一至三天內,由女方請人護送到男家,一般多在上午。妝奩上須有紅紙剪成的紅雙喜字及鴛鴦、蝴蝶等花樣作為喜慶標記;櫃櫥內裝有「喜果」和紅紙包的掛面等物,以示吉祥。無論車載人抬,所有嫁妝都得公開亮相,廣而告之,擴大影響。護送者中須有一名指導婚儀的「新乾娘」專門調度,此婦必須是有公婆、兒女雙全的「全乎人」。快到男方家門時要鳴鞭通報,男方聞訊出迎,設宴款待。妝奩進房,新乾娘要請示婆婆如何放置,然後將鑰匙交給婆婆執掌。其姑嫂叔侄便翻箱倒櫃,並對其評頭論足一番。此叫作:「不翻不發」。迎娶
舊時婚禮的前一天,男方須備好花轎。轎分三式:最高為「八人轎」,俗稱「官轎」 ;其次為「四人轎」,轎圍為彩色,頂置麒麟送子,四周飾民間戲曲人物等;「二人抬」被稱作小轎。同時還要雇好「執事」、鼓樂班子。徐州把全付執事稱作「大五堂」,配有兩套鼓樂;選用其一,稱作「小五堂」。另外古時納妝、填房的排場、用轎不能超過原配,只有原配夫人以「明媒正娶,八抬大轎」為榮,以示正位。
接下來就得「過嫁妝」,這也是頭一天的事(也有喜日那天嫁妝頭里走,車轎跟後頭)。新郎要去祭拜祖宗,告訴先人本家族香火將能延續下去,以示告慰先靈。與此同時新娘則開始「飢嫁」,因為大喜之日,禮儀繁雜,新娘的行動極不方便。頭兩天就得少吃少喝,只吃點雞蛋、栗子之類的食品。嫁日頭天則不吃不喝,以避免嫁日「方便」,讓人恥笑。這風俗現在除農村少數地方還有,城市裡已免了。
喜日清晨,早早發轎,新郎「披紅」帶轎前往女家迎娶。花轎不空發,必有童男「壓轎」,並懷抱紅公雞。「壓轎娘」返回時得同時帶上女方准備的花母雞,這對雞並稱「長命雞」,被視為新人的「吉人」,至老不能宰殺。迎親花轎不能從原路返回,據說不能讓新娘子走回頭路。
大喜之日,新娘也應盡早梳妝打扮,並要絞臉。民間稱姑娘為「毛臉」,稱媳婦為「光臉」。新娘得「全乎人」絞臉,谷稱「初臉」,由娘家嫂子或姐妹承擔,一般要絞三下,俗稱「三把臉」。絞完用兩個紅雞蛋在臉下滾,還唱道:「紅雞蛋,滿臉串,今年唱喜酒,明年把『喜』見。而正式「開臉」儀式要等到了婆家,由婆婆開臉。
花轎臨近,女家放鞭炮歡迎。嫁女便換上隨轎帶來的「上轎紅」,頂著「蒙面紅」,開始「哭嫁」。「哭嫁」的淚花是「珍珠」,是撒給娘家的「金豆子」,也表示感激父母美育之恩和對全家的留戀之情,以及對「前途未卜」的憂戚之感。
新娘上轎的儀式各異,東南鄉由新娘兄弟或舅、叔背上轎;西北鄉是讓新娘穿著史長的鞋子跨上轎;城裡則時興由兩名「陪嫁嬤嬤」攙扶推送上轎;如今變成由未婚「伴娘」護送上轎的習俗,總之是表示並非新娘自己想走,更不是「私奔」。上轎前得拜辭祖先,叩謝父母,然後在三遍催轎樂曲中頭頂紅蓋頭入轎坐定。請「全福太太」用紅線封轎門,由新娘父母發令,方可抬轎啟程。
日當中午,花轎將至男家,以三聲鞭炮通報,男家放鞭相迎。臨門,先有兩位兄嫂拿一個用柴禾捆成的火把,迅速圍繞花轎插轉一圈,稱為「燎轎」,並唱道:「老嫂燎轎,天神知道;火把一照,邪氣跑掉。」以此除去沿途所沾邪氣(也有下轎後跨「火盆」一俗)。燎轎畢,由一至八對小姑娘隔著轎門給新娘「添妝」,象徵除去了沿途灰塵。此時,吹奏《梳妝台》、《百鳥朝鳳》等曲牌。然後由新郎兄嫂或叔嬸領著新郎在轎前三次長揖,恭請新娘下轎。禮畢,由「全福太太」開轎門,由大姑、小姑相扶出來,還叫道:「要想發,大姑拉;要想有,小姑扭。」這時,新郎家大門緊閉,新娘上前「叫喜門」,並喊道:「娘,開門!」此俗稱「改口」。婆婆在門內問「來家是否聽話?」等問題,新娘得一一回答,使婆婆滿意方可開門放行,俗稱「開喜門」。進門後,由迎新夫婦攙送一室小憩,待到「吉時」再拜堂成親。
自新娘出轎,至入洞房,都有專人手持執盤,內入麥麩和喜果,向新人身上撒落,俗稱「撒帳」、「迎面麩」,同時唱著《撒帳歌》:「新人進門前,福壽兩雙全;吉星高照起,榮華千萬年」,以示祝福。此俗在漢時就有多子多福之意。
喜果有:紅棗、栗子、花生等。紅棗取「早生」意。棗樹多果,又象徵多子。栗子即「立子」,與紅棗一起寄寓「早立子」。俗諺有:「一把栗子一把棗,明年生個大胖小。」花生寓意男女雙全。麥麩子,取諧音「福子」。生個兒子有福氣。也有撒「五子」----松子、瓜子、蓮子、白果子、棗子(或是五穀雜糧)代替的,希望「五子登科」、「兒女滿堂多得福」。
「吉時」時,喜樂起。新娘、新郎披紅戴花,共牽一條系有紅花的紅綢,由伴娘、伴郎攙扶,踏著紅氈進入大堂,舉行「大禮」,女左男右,徐州習俗「女人占上首,只有這一次。」樂止,司儀誦唱「香煙縹緲,燈燭煌煌,新郎新娘,齊登華堂」,新人立刻就位。司儀再唱「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新婚夫妻隨聲叩拜。隨著司儀一聲「送入洞房」,新郎牽著紅綢將新娘引入洞房。喝罷交杯酒,新娘更換時令紅衣裙,由姑嫂代婆婆開臉、修眉、梳少婦妝。鬧洞房 回門
待到喜宴過去,親戚朋友便簇擁到新房,開始「鬧洞房」。新婚「不鬧不發,越鬧越發」似乎由來以久。徐州有「新婚三日無大小」之說,在此期間,男女老幼可匯聚新房盡情「取鬧」。其形式和內容都是鬧者隨時發明而來,如現在流行的咬糖、啃蘋果、點煙、脫「銹鞋」等。想盡花樣讓新人當眾表演,以逗樂取笑。這其中也有出格不文明的鬧房。
新婚三天,新房內燈燭不能滅,謂之「長命燈」。若是紅燭,又稱作「花燭」。婚禮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拜謁本族長輩,謂之「分大小」。現在都把時間提到「拜堂」之後進行。受拜禮的長者要給見面禮,謂之「磕頭錢」。禮畢,請來賓入座「吃大席」。
新婚三天後,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稱「三天回門」並帶禮品兩樣:兩只大壽桃,二斤糖糕。送給父母,祝他們長壽、甜蜜、幸福。娘家對新姑爺頭次臨門,看得很重,必上席相待,請有聲望的人物陪酒,左臨右舍也來鬧一陣,氣氛不亞於「鬧新房」。
至於新娘在娘家住幾天,說法不一,有「叫二還三」之說,就是出嫁後第二天接回娘家,第三天返回婆家。又有「叫六住九」,即婚後第六天回門,住九天返回。現在一般都是小兩口共同商定日期。
從娘家返回,也要帶些禮物。鞋子,寓示夫妻和諧。過去都是新娘親自做,以顯示新媳婦針線活功夫。現改為娘給閏女買好,婆家每人一雙。也有隻給丈夫一人的。白菜,取「白頭偕老」之意。此時叔侄們口裡就稱好作「新嫂子」或「新嬸子」了。
從娘家回來,新娘子生活便告結束了。
生 育 篇
祈 子
喜結良緣、洞房花燭,那是人生中的大喜事,吃喜酒、「鬧喜」、鬧洞房是不可少的。徐州人在鬧洞房時,往往會發現,新婚床上絲綢花被的四角及枕頭里放有紅棗、栗子、蓮子、花生等物,這是什麼意思呢? 紅棗,除表示喜事紅火外,還含有早生貴子之意。棗子即「早子」 ,早得孩子。栗子即「立子」,「蓮子」即「連生貴子」,花生則寓意不但生男,還要生女,叫「兒女雙全」,都是祈願生兒育女的。花生還有個名字叫長生果,那就是祝願長命百歲,子孫滿堂,生生不息,子孫萬代了。
婚後數年不育,便要祈子了。有如下幾種習俗:
口彩。婆婆或丈夫煮個「溏心雞蛋」(外熟里生,蛋黃溏心)給不孕的媳婦吃,有意識地問好這雞蛋生不生?她會意地脫口而出:「生、生……」一語雙關。以為這「口彩」中了,孩子就會胡了。
曬被 說是曬被。當然「醉翁之意不在酒」,還是「求子心切」。大年初一,爆竹噼錄剝,不等太陽露紅,婆婆和兒媳便扯出棉被,口中念念有詞:「曬曬被,生個蛋(男);曬曬後里生個子女。」太陽未出來,昨曬呢?大年下討個「口吉」罷了/拴娃娃 這是要到寺廟、道觀、子孫堂、奶奶廟及某些相傳可以賜子的地方(如神石、神樹處)去辦的事情。因大都是偷偷地進行,暗地裡流傳,所以形式多樣,也是「心誠則靈」吧。一般都由婆婆(或別的至親婦人)前去,燒香禱告,磕頭許願,施捨錢物,然後用一根紅絲繩,拴住桌腿或樹根,一邊拴,一邊念叨:「小(男孩)來,上家來」,「小來,家來」。如此這般禱告、許願比,要在拴押物的旁邊,取一點泥土、石頭、木棍兒等物會以象徵「娃娃」,用布裹了,紅絲繩扎了,帶回家去,放到媳婦床上,用棉被棉褥蓋好。媳婦睡覺時摸一把,也應了幾分意。有求子心切的,摟著睡去,夢中也就真有了孩子似人。也有拴到泥捏的「娃娃」,用意也都一樣。寺廟中的觀音殿里有送子觀音,道觀中的碧霞元君殿有三霄娘娘(又叫泰山奶奶),都是專司生男育女之事的,風俗與宗教難分難離,就有了說不完的話題。
摟磚 這是徐州一部分地區的風俗。即在農歷三月三、七月七這兩天,天未大亮之前,當婆婆的手中拿著耙子,趁無人看見時在村街上摟來摟去,直到摟到一塊磚頭,喜滋滋揣回家去,那就意味著要添一個男孩了。
生育的神聖與神秘,多子多福封建思想的影響及人們的愚昧無知,使祈子的風俗產生並流行,隨著社會文明的演進,移風易俗已成新風尚,留在民俗文化中的只是歷史的印跡罷了。
送粥米
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經過妊娠的揣摸、企盼與臨產的陣痛,呱呱墜地的新生兒為父母及家人帶來欣喜與希望。「大喜」、「小喜」(生男為大喜,生女為小喜)之說反映了封建社會重男輕女的思想,但一個「喜」字便可見心情了。懷孕叫「有喜」,生了孩子叫「得喜」,去告訴親友叫「報喜」。
把煮熟的雞蛋染成紅色,叫「喜雞蛋」。拿到「喜雞蛋」的親友,要備上紅糖、掛面、油炸饊子、米花、童衣、花布等物去賀喜了。
首先要去「報喜」的是產婦的娘家。姥姥盼外孫的心情不比奶奶差,「催生糖、「催生雞蛋」是早已送過了的。雖不可斷定生的時辰,但心裡也可算出八九不離十,單等「報喜」的來到,娘家就張羅著去送「粥米」。
送粥米,是娘家的大事,嬸子大娘,親親鄰鄰凡有過來往的總要送上一些米面、雞蛋、紅糖、新衣等物。到指定的日子那天,娘家哥哥將「粥米」擔了送去。隨同前往的人員,因各地風俗不一,有去娘家娘的,有去娘家嫂子,有帶個孩子去的,有還不帶的等等,但男客、女客都要去。
過去送粥米一般也就用兩三個箢箕把東西盛了,肩擔臂挎著送去一個箢箕里放著大米、雞蛋、上蓋花布;一個箢箕放掛面、雞蛋、上蓋花布;一個箢箕放掛面、紅糖、童衣等。現在人們的經濟條件好起來,「粥米」的內容也豐富許多,風衣、毛毯、童床、童車等等都有送的。有箢箕肩挑已遠遠不行,就改用平板車、三輪車等拉。有的要用好幾輛三輪車,招搖過市,以顯示富有和捨得花錢。送粥米本是為產婦送去些補養身體的米、糖、雞蛋等物,太過鋪張,就顯得過份了。
娘家去送粥米,婆家要准備宴席,把送喜禮的親鄰都邀請了;舉杯把盞,都向主人恭喜,這叫「吃喜面」。「吃喜面」要喝紅糖茶泡饊子,紅糖表示喜慶,饊子諧音「散子」,意多得貴子,。還要吃「長壽面」,即下掛面再卧進兩個雞蛋,酒足飯飽之後,每位客人還要帶上十個「喜雞蛋」。
吃喜面時,也有送喜禮的,叫「給見面禮」,數額不等。產婦的母親或年長的至親一人,陪產婦的母親或年長的至親一人,陪產婦說說話兒,講講如何喂養嬰兒、保養身體的經驗和道理。娘家人帶回去的空箢箕中各要放進十枚「喜雞蛋」,那總要給人們帶去許多「喜氣」的。徐州人看見「喜雞蛋」總要問:「誰家吃喜面啦?」

挪 窩
孩子滿月,一個小生命健康活潑起來,產婦也完成了「坐月子」的使命,身體基本復元後,也可以多做些活計,吃東西也隨便多了。這時,產婦要抱著嬰兒,隨同來接的娘家弟弟一起去娘家過幾天,這叫「挪窩」。
一來,閨女想娘,娘也想閨女、想新生的外孫兒,所以就打發人來接人;二來,給新生兒換個環境,於生長發育有好處。
嬰兒挪窩要折來一束桃樹枝,上面用紅絲線繫上七枚銅錢和五枚染成紅色的花生果,桃枝用於驅鬼避邪;七枚銅錢象徵「吉星高照」,又有「人財兩旺」之意;花生是長壽果,取「長壽百歲」、「五子登科」、「兒女雙全」之瑞徵。桃枝繫上紅線、銅錢、花生,花花綠綠,確是美麗的飾物。人們看到它,便知「挪窩」的來了。
母親和新生兒在娘家過上三五日,回歸時要帶上姨姨、妗子等人給做的虎頭鞋、虎頭帽、「褪毛衫」(一般為紅領小白褂),「鴛鴦褲」、紅肚兜等物,還要帶回「剪頭雞」或「剪頭羊」。
剪頭雞為一隻紅公雞、一隻母雞,用大紅布剪一花環套在雞脖上,送行人用籃子挎著,一直送到家。剪頭羊,山羊、綿羊都行,但要全白色的,羊頭上用紅色染了,著人牽去。無論剪頭雞、剪頭羊,帶回家喂養一段時日,不能宰殺食用,要到集市上賣掉。換回的錢,要先買一包鹽帶回家。鹽是晶體,晶瑩閃亮,預示孩兒定有大作為;鹽溶於水,孩子水靈靈地,長了也會為人清正廉潔;鹽調五味,會給家庭帶來幸福歡樂,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有的地方又把剪頭雞、剪頭羊叫「長命雞」、「長命羊」。雞、羊,蓋取吉祥之意。

百家衣
徐州有句俗話,「三個月看娃娃」。意思是嬰兒要長到三個月時才好看。經過母親三個月的精心哺育,孩子白白胖胖,美麗可愛,孩子百日也是最逗人喜愛的時候。
在傳統文化中,「百」是個吉祥而又神聖的數字。什麼「百喜」、「百壽」、「百祿」、「長命百歲」、「百依百順」等等。孩子百日時,徐州人要給孩子行「百日禮」。現在最流行的是給孩子照個「百日照」,作為紀念。過去,特別在偏遠鄉村,照相不容易,沒有「百日照」,但確有許多殊異的風俗。
有吃「百日喜酒」的。也就是擺上幾桌宴席,眾親友前來賀喜,喝喜酒,吃長壽面等。
較有地方特色的是穿「百家衣」、戴「百歲鎖」等。
「百家衣」顧名思義的是用百家的布做成的衣服,也就是集各種顏色的碎布片連綴、縫制而成的,雖不一定要來自百家,但拿布的家數越多越好。其中,要數紫色的布塊較為難討,因「紫」諧音「子」,所以一般人家不願把「子」送人家,那隻好到孤寡老人處去討。百家衣來自「百家」,就是受到了百家的祝福與估護,孩子就會無病無災、福大命大,長命百歲。
除健康長壽的作用外,各種布片綴成的「百家衣」,經過精心拼湊、組合,圖案、花紋、色彩既斑斕,又美觀大方,十分好看,招人喜愛。
還有姑姑、姨姨等給做件紅綠小棉襖的。「紅襖綠大襟,留住俺家一條根」,也都是既穿著美觀,顯示習心靈手巧,又寄予良好祝願的。
百歲鎖又叫「長命鎖」,是一種歷史較久、流傳較廣的習俗。比如,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薛寶釵項中所戴之物即為此類。徐州地區流行的「百命鎖」,其特點是在原物上又有所變通,不但種類多樣,而且簡使易行。這是因為,製作金、銀、玉等質地的百命鎖,價值昂貴,一般人家難以置故的原故。比如,最簡單、便宜的一種是用紅線編串起來的銅錢充當,也有用銅、錫鑄造的。當然,也有用金、銀打造的比較貴重的。百歲鎖上鑄、刻有圖案和文字,圖案有麒麟、鹿、虎、龍、象、蓮花等造型,文字有「長命富貴」、「長命百歲」、「麒麟送子」等吉語。
百歲鎖系在孩子的脖項上,意思是把孩子的魂兒鎖住,孩子也就長命百風了。

10、徐州有那些風俗

除了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的,春節端午等以外,

還有我們獨有的伏羊節,啤酒節,忌彭祖,拜劉邦等,

梆子戲和柳琴戲 槐花節 馬庄民俗文化節 中國徐州漢文化國際旅遊節

古來民俗尚武
徐州體育項目眾多,古來民俗尚武。4000年前稱「大彭國」時,即有了彭祖氣功。春秋時期,游泳活動頗盛。漢畫像石中有舉重、摔跤、狩獵、六博、武術等生動刻繪。這些活動項目歷代相傳,經久不衰。徐州市於1958年獲「全國學校體育紅旗市」稱號。沛縣、銅山縣被評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徐州市兩次被評為全國「田徑之鄉」,向國家、省隊等培養輸送的運動員達650人,宮魯鳴、邢愛蘭等參加了第二十四屆奧運會比賽。古代足球活動於清代中葉基本停止,但徐州沛縣尚有此活動。徐州也獲得「足球城」的稱號。沛縣素有「武術之鄉」之稱,且武術流派多,拳路廣,武術活動具有傳統性。邳州 老城西北方,有一個祁家村。因為這個村裡的人世代喜愛下象棋,被稱為「棋村」。 ◆正月十五賞燈 正月十五賞燈,徐州城中點燈、放炮竹、點「滴溜金兒」。往東至古邳、邳縣一帶,鞭炮和燈少了,多出了「拋掃帚」火把的游戲。再往東至新沂一帶,活動方式與邳縣略同,但玩火把的時間,卻是在二月初二日。 ◆娶親習俗 娶親之日,徐州一帶女方必須在中午12時前到達男家,但豐縣西北數鄉、新沂東南部數鄉,女方到達男家的時間則必須在日落之後。
求雨習俗 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龍王廟燒香、抬龍王像遊街求祈,認為「龍王一張嘴,遍地都是水」。往東至邳縣,求龍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淵德公的內容。再往東至新沂,求龍王僅是第一步,隨著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淵德公,求關聖帝君和地藏王菩薩。 ◆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初二龍抬頭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爺),爆米花、炒糖豆表示驚蜇打雷。用柴木灰圈倉,倉中放銅元,以祈富貴,並用敲床桄、照燭光的方式詛咒毒蟲。邳 縣一帶,用草木灰圈倉,倉中埋五穀雜糧,祈五穀豐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蟲。再往東至新沂一帶,草木灰圈的倉中放炒熟了的雜糧,引鳥雀來啄食,名為「吃蟲」,以為可以使農作物免遭蟲害。
生活習俗 服飾 男子均穿長袍馬褂,女子上穿大襟襖、大襟衫,腰系長裙,下穿長褲。 顏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愛穿藍色,少兒服裝多尚紅綠鮮艷的服裝。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雙道臉」 帽子 男子多氈帽、瓜皮帽、禮帽、草帽、女子多項藍布手巾或表絲巾,兒童有「福巾」、「老頭帽」。 居住 傳統上講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數家同住一大雜院
「臘八粥」 據民俗學家的介紹,農歷十二月吃「臘八粥」和中秋吃月餅、端午吃粽子、重陽吃糕等習俗是同樣重要的風俗習慣。每到臘八這一天,人們都要吃一頓別具風兜睦鞍?粥,這也是千百年來流傳的習俗。所謂臘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紅棗、桂圓、蓮子、花生等雜糧乾果熬成的粥。民俗把這一天叫「小年」。據說,「臘八粥」(又稱臘八飯)有這樣的成分是順應農民預祝來年五穀豐登之意。 關於臘八粥的來源還有另一種說法,即臘八是佛教的節日。相傳農歷十二月初八是釋迦牟尼的成道日,佛寺於是日舉行誦經,並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傳說故事,取香谷及果實等造粥供佛,名「臘八粥」。後演變為一種民間習俗,在農歷十二月初八這 一天吃臘八粥有慶豐收之意。

謝謝觀看,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