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市的風俗
1、唐玄宗時期有夜市嗎?
唐玄宗時期有夜市。
關於當時夜市的考古證據其實很多,有當時長安的東市西市夜市之考證,還有成都大慈寺東市夜市之考證,在《歲華紀麗譜》里,有成都十二月市的記載,有柴市、葯市、蠶市還有七寶市,也有夜市。這些考古論據就不掰扯了,和很多認為宋朝才有夜市的觀點去論考古證據實在太累,關於唐代夜市其實不用考古,因為我們有唐詩為證,哈哈。
關於夜市唐詩如下:
1、關於夜市唐詩一:千燈夜市喧
《送吉中孚校書歸楚州舊山(中孚自仙官入仕)》
作者: 盧綸
青袍芸閣郎,談笑挹侯王。舊籙藏雲穴,新詩滿帝鄉。
名高閑不得,到處人爭識。誰知冰雪顏,已雜風塵色。
此去復如何,東皋岐路多。藉芳臨紫陌,回首憶滄波。
年來倦蕭索,但說淮南樂。並楫湖上游,連檣月中泊。
沿溜入閶門,千燈夜市喧。喜逢鄰舍伴,遙語問鄉園。
下淮風自急,樹杪分郊邑。送客隨岸行,離人出帆立。
漁村繞水田,澹澹隔晴煙。欲就林中醉,先期石上眠。
林昏天未曙,但向雲邊去。暗入無路山,心知有花處。
登高日轉明,下望見春城。洞里草空長,冢邊人自耕。
寥寥行異境,過盡千峰影。露色凝古壇,泉聲落寒井。
仙成不可期,多別自堪悲。為問桃源客,何人見亂時。
2、關於夜市唐詩二:夜市賣菱藕
《送人游吳》
作者: 杜荀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另外,還有唐張籍《送南客》與《送鄭尚書出鎮南海》,杜荀鶴 《送友游吳越》都描述了當時的夜市。
這其中的詩人盧綸是大歷十才子之一,是唐玄宗天寶末年舉進士,所以他詩中描寫的夜市尤其與當時接近,其他詩作中有一些中晚唐時期的詩人各自描寫的夜市,由此可推斷,中唐時期的夜市應是初具規模,即唐玄宗時期。 唐朝商業以都城長安最為繁盛,從唐朝中期起,商業越出兩市,滲入坊間,逐漸沖破了地域的限制。如頒政坊有餛飩曲,長興坊有畢羅店(一種抓飯),勝興坊有推小車賣蒸餅的,輔興坊有賣胡麻餅的,水昌坊有茶肆,等等。坊間的店鋪還逐漸沖破了時間的限制。務本坊西門率先出現了「鬼市」,即夜市。夜市發展很快。唐文宗開成年間(836-840)曾下令:「京夜市,宜令禁斷。「(《唐會要》卷86市)然而夜市仍在發展,以至崇仁坊「盡夜喧呼,燈火不絕。」(《長安志》卷8)朝廷只得聽之任之。夜市的發展使禁夜制度無形中受到破壞。晚唐詩人薛逢就生動地寫道:「洛陽風俗不禁街,騎馬夜歸香滿懷。」以上資料足以證明,唐朝中期,都城長安不但出現了夜市,而且具有相當的規模。 應當指出的是,事物的發展總是有一定過程的。唐朝中期以後,在一些通都大邑出現了夜市,對封閉式市場模式開始有了一些沖擊,但其規模和程度還不足以破除坊市分區的封閉格局。
而安史之亂後,唐朝走向沒落,政治經濟大幅滑坡,而從唐詩可以看出,晚唐時期的夜市仍然很蓬勃,應是中唐時期夜市的延續。
2、鄉鎮文化的工作總結
南江鎮共44個村,6個居委會,8.3萬人口,其中集鎮人口3.2萬。南江歷來文化底蘊深厚,xx年被省授牌「中華詩詞之鄉」稱號,現已成立各種文化群團協會7家,建立農家書屋30個。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縣文化局業務指導下,南江鎮文化站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組織引導各群團文化協會,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弘揚傳統文化,促進南江文明,振興地方經濟,收到較好效果。具體匯報
一、抓基礎設施建設是文化站立身之本
自XX年撤區並鎮以來,南江文化站基礎設施建設處於薄弱環節,既無房間、場地,又無專職人員抓文化工作,群眾自發組織的協會也是由東家到西家,沒有一個固定的辦公地點和場所。隨著國家對文化工作的重視,於xx年配備了文化專干,但由於種種原因,鄉鎮文化站一直未建起來,基礎設施建設處於空白,根據這一情況,為振興繁榮南江文化事業,鎮黨委、政府積極向上級匯報爭取資金,於xx年中央下撥建文化站資金24萬元,由於選址困難,初期確定在北街(原南江鄉農機廠舊址),因地皮糾紛,住戶又不肯搬遷,只好擱淺,直至鎮政府新建辦公樓,才將文化站列入重點考慮,規劃文化站為第一層, 300多㎡,並行文劃撥確定,目前正在建設中。為了全方位發展建設文化陣地,對22個建了村級組織活動中心大樓的村,都安排了文化活動室。橋市建居委會辦公房和市場大樓共10層,其中設集鎮文化服務中心,計劃街道5個居委會聯合在二樓設立辦公室。現已在籌建中。還有蔡海花鼓戲團和漿田弘藝燈戲劇團,配置汽車、道具、服裝、樂器等設備,都在15萬元以上。有了這些硬體作後盾,使文化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二、抓群眾文化活動,推動文化發展繁榮
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是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為抓好這項工作,南江文化站人員深入到民間群團組織中去,幫助協調、引導,使各文化組織健康正常發展。如皮影戲人員有41人,10多個戲班,以前都是各自為政,由於各戲班子互爭生意,收費不一,內部經常發生爭執。為此,鎮文化站組織召開南江所有皮影戲人員(包括板江、冬塔鄉內)大會,正式成立南江皮影戲協會,選出會長、副會長、成員共3人,在會上統一收費標准為每場220元,由鎮文化站於xx年1月5日下文《關於成立南江皮影戲協會和統一收費標準的通知》,有力地推進了皮影戲人員的團結,開展活躍,受到群眾稱贊。又如象棋群體,往年由社會上自行組織象棋賽,鎮政府從不過問,鎮有了文化站後,於xx年3月21日召開象棋愛好人員大會,到會35人,選舉產生象棋協會,由黃武任會長,鄒思尤任副會長,歐陽樂義為成員,縣交通局副局長退休的李換耕任名譽會長,並舉辦「萬福隆」杯象棋大賽,對獲一、二、三名次的同志由鎮文化站頒發獎金,被縣電視台播放,群眾熱烈擁護。在縣體育總會舉辦第六屆「交通杯」象棋賽中,有黃武獲中青組三等獎,老年組劉電根獲一等獎,周納安四等獎,鎮同樣給予獎勵。今年4月縣委宣傳部組織(水務杯)「人水和諧、魅力平江」廣場舞大賽,鎮文化站積極組織群眾成立「激情南江」女子舞蹈隊,共30人,沒有場地排練,鎮文化站主動跟鎮機關負責人聯系,讓出鎮禮堂給她們排練,使其倍受鼓舞,認真演練,終於在縣競賽中,她們演的「鬥牛舞」獲縣二等獎。並參加湖南省第二屆全民健身藝術節暨省「英派斯杯」廣場健身舞大獎賽獲金獎,青峰文藝腰鼓隊亦同獲金獎。還有花燈戲團,樂隊,舞龍、舞獅隊,南江詩聯學會,書法協會,老年科協等都繪聲繪色,開展活躍。尤其南江詩聯學會,歐陽樂義同志直接擔任副會長兼秘書長,為弘揚傳統文化,奔走呼籲,為協會爭取經費,共出詩刊10期。去年組織10周年社慶,熱烈隆重,影響深遠。他們組織采風,辦培訓班,詩教進校園,一年一度詩刊出版,極具特色。鎮文化站積極向鎮政府爭取,每年補助詩社3000元。今年老年科協出刊,同樣爭取資金印書。通過一系列的.工作,幫助引領民間文化組織協會開展活動,有力地增強了社會的文化氣氛,提高了南江的文化品位。同時使社會上游手好閑、不法分子大大減少。
三、抓文化開發徵集工作,發揮功能服務社會
宣傳推介南江。南江文化歷史悠久,名勝古跡多,是一大亮點。如何挖潛利用,擺在鎮文化站面前的一道新課題。通過反復思考,認為幕阜山森林公園是旅遊景點,抓住契機,宣傳推介名勝古跡,地方風景特色,吸引外地遊客觀光,讓的人了解南江,開發南江,為招商引資提供文明文化氛圍,具有很大價值。如歐陽樂義寫的《幕阜奇景》、《歲月滄桑話南江》發表在《岳陽晚報》上,《品位南江》發表於《平江文藝》,劉石堅寫的《南江的黃鱔面》,發表於《平江風情》,王猛如的《張師山軼事》,楊衍秋的《有仙則名的張師山》發表於《平江風情》,類似這樣的文章發表在報刊上的近30篇,推介南江,宣傳南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大量徵集有價值的文化遺產,由鎮政府發出「關於徵集重要資料入檔管理的通知」,已收集南江籍集體、個人著作60本,書法作品30件,相片20張。南江人自古喜舞文弄墨,改革開放後,南江人文學作品及書法作品不少,特別是中小學校辦創刊園地有12所校,一年出刊70多期,上述這些書籍資料,是一筆精神財富,值得人們學習借鑒,待收集齊全後,將在全鎮進行一次大展覽。讓南江人民共同熟悉了解地方人文,地方特色,促進人們為建設南江而奮發向上,勇往直前。
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台灣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來南江考察,我們利用這一契機,邀請她觀看了皮影戲、打拳,書法現場表演等,並請她到平江四中、露江中學、石漿中學、鎮小等6所學校給學生進行了關於文學創作的講座。效果良好,我們的熱情接待也贏得她的滿意。值此我們寫了《台灣兒童文學作家管家琪來南江講學》一文,在《岳陽晚報》上發表。
抓物質文化遺產。我們組織人員走訪調查,寫出了《李自成義軍在平江的行蹤遺跡》、《漫話南江風俗》、《風雲變幻憶南江》、《道教名勝宮觀—沖真觀》、《相英為民開水圳》等具有一定史料價值的文章,展示南江一道亮麗的風景。
南江歷來喜愛苦送孩子讀書,歷史悠久,因而讀書風氣濃,作為南江中心文化站,如何順應時代潮流,抓出特色,抓出成效,任重道遠,我們一定努力拚搏,迎難而上,爭取再創佳績,更上一層樓。
3、人工造的有哪些人間奇跡?最好是詳細點的!請教一下!
我駕駛著飛機航行在祖國的藍天,
一個奇異的景象出現在我的眼前:
像巨龍穿行在大地,
連綿起伏,曲折蜿蜒。
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
萬里長城譜寫了動人的詩篇。
是誰創造了這人間奇跡?
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4、西溪濕地對杭州有什麼重要意義
西溪濕地是長江三角洲地帶少有的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遺產地」。
雖然這個地塊至今尚未列入市、省、國家以至於世界的「遺產保護名錄」,但只要稍加發掘,便可知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只要很好地加以保護,必然能成為名實相符的「遺產地」。就我所知,西溪濕地有地理學上「愛暉——騰沖線」東南地區頗具典型意義的河汊文化;有考古學上所謂「太乙生水」濕燥相輔的崇水文化;有民俗學上起源很早,屬於獨特傳承的端午節龍舟文化;有生物學上較難尋覓、頗具特色的原生態水生文化;還有歷史學上古往今來、紛至沓來而行吟不絕的名人文化等等。
下面簡單分述之,可知其保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河汊文化
西溪濕地地處浙西北錢塘凹陷地質構造單元之中,是西湖復向斜之北西翼。在山陸與平原的過渡帶內有大量的山澗洪積扇和沖積裙出現,並逐漸過渡為準平原的水網地帶。西溪濕地所露的地層絕大部分是全新世地層,而第四紀積沉物的岩性、岩相及古生物等特徵,又反映了它第四紀後期的古氣候、古地理環境。
西溪濕地屬苕溪湖沼積、沖湖積平原水網地貌。村莊、桑田等高出原始地面1-1.5米,地面標高2-5.5米,地面多由亞粘土物質組成,局部地區還有泥炭分布。濕地現有水面積約400萬平方米。
這樣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環境,在杭嘉湖地區乃至於長三角地區,都是頗為少見的、獨特而又典型的「愛暉——騰沖線」東南地區的地質地貌特徵。地理學家胡煥庸1985年3月22日答《文匯報》記者問,從人口學角度提出了「愛暉——騰沖線」新概念,他說:在這條線的西北與東南,土地與人口的分布呈明顯巨大的差別,東南土地少而人口多,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東南頗多淺水濕地而宜人居與耕作。
西溪濕地的水環境是優越的。這里有聞名遐邇的西溪諸河。它由西溪河、嚴家港、蔣村港、紫金港、顧家橋港和五常港等縱橫交錯的河汊所組成。西溪河起於五常化龍橋,止於蔣村周家門,全長11.47公里,寬11米,不通航;嚴家港起於蔣村南高橋,止於千金洋,全長2.2公里,寬15米,水深2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3.3平方公里,蓄水量5.28萬立方米;蔣村港起於蔣村何家河頭,止於餘杭溏河,全長3.75公里,寬20米,水深2.3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7.5平方公里,蓄水量11.29萬立方米;紫金港起於西溪,止於餘杭溏河,全長3.40公里,寬20米,水深2.0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6.8平方公里,蓄水量11.56萬立方米;顧家橋港起於五常白浪,止於五常天竺橋,全長1.8公里,寬15米,水深2.5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2.7平方公里,蓄水量5.06萬立方米;五常港起於留下鎮,止於餘杭溏河,全長5.95公里,寬25米,水深2.5米,可通農用船隻,面積14.9平方公里,蓄水量31.59萬立方米。
在這樣一個河汊縱橫以船往返的特殊地塊,充滿田園山水、魚盪桑田、竹籬農舍、蘆荻夾岸的自然風光和恬淡自適、和諧溫馨、怡情陶性、幽雅素樸的人文韻味。這種得天獨厚、世無匹比的自然和人文遺產,一旦遭受破壞,將永劫不復,損失慘重,難以挽回。
我把西溪濕地這種古老遺存,稱為江南水鄉的河汊文化,其典型的事物、事象可以舉出很多。古代有詩人寫下不少吟詠水國、水鄉、水村、水巷、水邊樓、水閣、水門,還有水市、橋市、魚市等,以反映小橋、流水、人家的江南特色,不勝枚舉。原來的蔣村鄉各村門前屋後特多河埠頭,便是一道特異的民俗風景線。我曾多次赴蔣村鄉考察,知道河埠也叫水碼頭,水橋、河橋。河橋分為「菱角河橋」、「木魚河橋」和「畚箕河橋」。原來的蔣村多河埠,一般都是石質構造。石材有青石、金山石等。從歸屬分,有公用、私家和半公用;從樣式分,有淌水式、雙落水、單落水、懸掛式;從組合分,有來復式,內凹倒「八」字,再接補凸式正「八」字的。時間最早有南宋、元代的,多數為明和明以後的。
如今河道改造,河砍堆砌、河埠拆除,水質變壞,河魚難活,水草不長,令人痛惜!
二、崇水文化
西溪濕地原屬餘杭縣蔣村鄉,與今餘杭區良渚文化發祥地良渚鎮相距不遠,同屬良渚文化遺址范圍。據考古學家推斷,良渚氏族已進入古國時代,距今大約5300-4300年,良渚文化「是一個閃閃發光的文化實體」。與之大致重合的馬橋文化,是太湖流域和杭州灣流域一支青銅時代的文化,被認為是「先越文化」。
據《餘杭縣志》記載,在蔣村鄉境內也曾發現黑陶、玉器、家蠶絲織物和竹製品等文物,主要是墓葬中的「陪葬物」。從研究良諸文化的地下文物與民俗文物的成果分析,這個地區的氏族先民,不僅懂表裡、虛實、寒熱,也懂濕燥,這主要是從陰陽觀點上推導而出的。這足以證明這個地區的先民對自然哲學與自然科學方面的發達程度,真不愧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
今天有考古新發現,證明古人的「濕燥」觀念起源很早卻為後人所忽略。而作為第一個國家濕地列為保護名錄的西溪,理應對此有所研究和繼承與發展。原來,早在1993年10月,湖北荊門市郭店戰國楚墓出土有字竹簡,其中一簡由開頭四字定為「太乙生水」。學者們認為這是一篇從未問世、妙不可言的哲學著作,是在完整的宇宙生成論系統上的創造,具有太乙的「形上」宇宙觀與天生萬物的「形下」宇宙觀,兩者上下貫通,和諧並存。該簡簡文如下(摘錄):
「大一生水,水反輔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輔大一,是以成地。天地(復反輔)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復相輔也,是以成陰陽。陰陽復相輔也,是以成四時。四時復相輔也,是以成滄熱。滄熱復相輔也,是以成濕燥。濕燥復相輔也,成歲而止。故歲也,濕燥所生也。濕澡者,滄熱之所生也。滄熱者,(四時之所生也)。四時者,陰陽之所生也。陰陽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於水,行於時,周而式[始,以己為]萬物母。一缺一盈,以己為萬物經。以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理、陰陽之所不能成。……(見丁四新:《郭店楚墓竹簡思想研究》,東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第88頁)
我們讀了這篇簡文,便知「太乙是萬物之母」,而「太乙藏於水,也生於水」,可見水乃為人類須臾所不能離的「命脈」。我們讀了這簡文,也自然便知在我們人類生活的空間,濕地是為數不多,同時也是彌足珍貴的「風水寶地」,我們對它只能是「保護」「研究」「利用」而不能有任何不利於此的行為。由此,我們也深知,作為濕地所在地的各級政府,應當組織力量,研究濕地與人類生活、人類生存以及生命價值的關系。
也許有些會說,這是戰國楚墓出土的竹簡,與我們越地、越人及其後裔關系不是很大。其實,有研究表明,吳越文化與荊楚文化的關系是相當密切的,並且在歷史上有過多次的交融和匯合。所以,崇水觀念與崇水文化包括崇水風俗,在我們江浙一帶仍然十分盛行。這只要舉一個例子便能明白。
自古以來,江南的老百姓都是崇水的。據《屍子、君治篇》說載,古人以為「水有四德」。曰:「沐浴群生,通流萬物,仁也;揚清激濁,盪去滓穢,義也;柔而難犯,弱而能勝,勇也;導江疏河,惡盈流溓,智也。」孔子說「為人君者,猶盂也,民猶水也。盂方水方,盂園水園。」所以春秋時,國君座上有「欹」器之設。
由於古人的崇水文化的影響,至今在杭嘉湖地區仍有這種風俗的遺存。即在今德清市封、禺兩山間的「防風古國」有始建於唐末五代的「防風廟」,是紀念治水英雄防風氏,就在他的的神座之下,便有一孔水井。這一帶地方的民間,從來不祭祀大禹,而總是祭祀防風氏,據說這是因為防風氏助大禹治水有功,而在禹於會稽會天下諸侯時,因防風氏「遲到」,為顯示禹的權威,「示天下悉屬禹也」,而枉殺防風氏的緣故。雖然五常鄉有禹王廟遺址,但一般餘杭的民俗,多上德清二都「防風廟」和餘杭縣廉德鄉「防風廟」去敬神。這種民間的信仰與祭祀風俗,也是頗為有趣和特異而應當受到保護的。
三、龍舟文化
西溪濕地所在的蔣村鄉原有龍舟競渡的民俗活動,名為「龍舟勝會」。它究竟始於何時,無明確的文字記載,已無從考證。清光緒6年(公元 年)的《餘杭縣志》卷37《風俗》記載:「端午,南渠及苔溪上下制龍舟為水嬉」。傳說蔣村龍舟競渡始於明朝末年,延續了300餘年,到「文革」時被禁止,1979年又恢復。
蔣村深潭口,四條河在此相匯,深5-6米,最寬處是30餘米,水域面積約200多畝。五月初五端午節,是蔣村龍船勝會的高潮,各村龍船都集中在深潭口淌洋,中午11點到下午2點,又是那天的高峰,深潭口的岸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一到中午11點,在一陣陣的鑼鼓聲之後,幾乎就在同一時刻,各村的龍船似離弦的箭一樣從四方的河港里突然竄出,往深潭口匯集,眾多的龍船在小小的水域里熙熙攘攘,劃進竄出,煞是驚險熱鬧。
一般龍舟上有十名槳手,可分為五檔:一檔、二檔管方向,保龍頭;三檔防水淹,保船艙;四檔盡力劃,保速度;五檔競技表演。除了十名槳手,龍舟梢上還站著一個人,謂之壓梢人,俗稱踩梢龍頭。壓梢人是一個體魄健壯、力氣較大的漢子,任務是把龍舟的船尾壓低,不使龍舟頭重腳輕,從而避免折槳沉船的危險。龍船並不看重比速度,看似隨意地玩著,實是刻意地精彩表演。盡管沒有特定的裁判來裁定孰優孰劣,但大家心裡都有一桿秤:一比擊槳整齊而有力;二比踩梢姿態優美,踩梢與劃槳動作是否協調;三比龍頭翹得高且水拋得高;四比龍嘴出水量大等等。兩船並排時,同時也比速度。所以說,蔣村龍舟競渡是劃龍船技巧的競賽。蔣村龍舟勝會可以說是龍船競技勝會。(參見范佩玲《蔣村鄉龍舟勝會民俗調查》、《東方博物》第十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版)
龍船分四種:一是赤膊龍船,即普通的農用船,不裝飾;二是滿天幛,以龍為主的彩裝船;三是半天幛,比滿天幛的裝飾稍簡;四是烏頭龍船,即用黑布包住龍頭,等勝會結束時便用火燒掉,謂之「放龍歸天」,名為「齋龍王」。在「滿天幛」的彩裝船上,除了船頭即龍頭之外,船尾都是一條從桅桿上掛下來的黃色蜈蚣?為什麼這蜈蚣成為龍船的裝飾,問遍當地的父老鄉親,能回答的除耄耋老人之外,幾乎無人能說。現據我的考證,證實蜈蚣乃龍之鎮物也,故龍舟必有蜈蚣為裝飾。
蜈蚣,古名蟲即蛆,最早提到它的是《莊子?齊物論》,所謂「蟲即蛆甘帶,鴉鴟耆鼠」。甘是動詞,帶是小蛇,說蜈蚣以小蛇作為美味。到了兩漢魏晉時期,蜈蚣能制蛇的傳說就多了起來,而且愈加神奇了。《淮南子?說林訓》說,「騰蛇即蛇,傳說中的一種能飛翔的近於龍類的動物,但一物能降一物,竟被小小的蜈蚣所制服了」。
在東晉人葛洪的著作中,關於蜈蚣能夠制蛇的記述就非常的具體了。他在《抱朴子?登涉》篇中說:南方蛇害,人們進入山林時,往往用竹管裝上活的蜈蚣,到了有蛇的地方,蜈蚣必然要在管中躍動,因此便可事先加以防範;對於丈余長的大蛇,蜈蚣也能以法術加以禁制,置之於死地;如果蛇見到蜈蚣在水邊岸上,就逃進山川穀深處躲藏起來,蜈蚣只需在水面上施法,就可見到一件顏色正青、大小像根帶子似的東西,直下到水底蛇所隱藏的地點,不多會蛇就漂上來死了。因為蜈蚣能夠制蛇,西方人往往把蜈蚣研末來治蛇咬傷,並能收到奇效。
龍舟勝會,當地土語稱龍船淌洋,就是龍船到各家造訪,在各家房前的水塘里表演。從4月20日開始,龍船就陸續淌洋,到五月初五日是高峰,各鄉所有龍船都匯集到蔣村深潭口石塘角競渡,5月13日,當地稱小端午,這天全鄉各村都參加龍舟勝會,這天過後,一年一度的龍舟勝會就告結束。深潭口石塘角的龍船競渡規模最大,場面也最熱烈,所以「石塘角淌洋」,又是蔣村龍舟勝會的代名詞。
蔣村龍船競渡,是一種娛樂,一種游戲。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產生的。餘杭三墩鎮一帶,水網密布,水資源非常豐富,當地居民以漁撈作業作為主要生活來源。水上作業離不開船,在長期與水打交道的過程中,以及為了生存與自然拼搏的歷程中,他們練就了高超的水上作業技能,在驚濤駭浪中安全地駕馭船隻已成了生存的技能。在數船並進時,他們會力爭上游,閑暇時,他們會舉行水上游戲,這種劃船游戲就是競渡。在這種競渡存在在先的前提下,可能外出經商者帶回了端午賽龍舟的習俗,可能村民有一年爭相到深潭口看傳說中天上掉下的龍頭或為打架助陣,漸漸產生了龍舟競渡,漸漸產生了深潭口淌洋。因為本地水域不夠開闊,不能像外地一樣比速度,只能競船技了,這樣,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深潭口龍船淌洋。
以上是蔣村龍舟的獨特傳承。2005年,我曾撰文呼籲對其加以保護,具體的建議有以下幾條:
1.組織專門班子對蔣村「龍舟勝會」和附近運河龍舟盛會等進行深入的調研,務必弄清這一民俗現象的起源、特點、功能和影響等,並由政府出面組織一次原汁原味的「龍舟勝會」活動,用電視、網際網路等現代傳播手段,將它的全過程、全情景,原汁原味、濃濃烈烈地向全國、全世界傳播,以造聲勢,擴大杭州民俗旅遊項目的影響。
2.以村莊、社區為單位,動員與安排各家各戶對「龍舟勝會」的一切器物、工具、裝飾品,特別是各式龍船,包括龍頭、龍尾、旗子、鑼鼓等加以妥善保存,對那些能夠製造的修理的工匠與藝人要有一定的優惠政策和善待舉措,讓他們言傳身教帶出一代新人。
3.對蔣村「龍舟勝會」各路龍舟和「滿天幛」、「半天幛」、「赤膊龍船」等各式龍舟進行一次選拔和評比,讓優勝者作為旅遊觀光表演項目之一,並給予一定獎勵。
4.對蔣村「龍舟勝會」進行宣傳和展演,爭取把它列為運動比賽項目和鍛煉、健身項目,盡力加以推廣。
5.蔣村「龍舟勝會」的基本隊伍以及表演的基本設備、程序、程式等可以到江、河、湖、海、溪的不同水域表演,爭取走出杭州,走向全國和世界。
6.對蔣村濕地沿河各村各河埠的船纜石也應當加以保護。纜船石,被稱為「船扣」、「象鼻眼」、「船鼻頭」或「牛鼻子」。有學者曾對50多個江南水鄉鄉鎮做了調查,把它們分為:淌水式河埠多用立栓式;懸跳式河埠只在階石上鑽幾個眼;單落水河埠一般鑲嵌3顆(河埠身上1顆,兩邊駁岸上各1顆);雙落水河埠4顆(本身兩顆,兩頭駁岸上各1顆)。在造型上:立柱式豎插在石駁岸上,分園形、方形兩種,有加以藻飾作精雕細刻的;耳朵式分豎立的和橫插在駁岸側里的。洞穴式纜船石最為復雜:位置上,各處都可設置,形式上有豎式、橫式和S形三種;以浮雕為主,也有平雕、陰刻結合透雕的;從簡便實用到藝術紋飾增多,從簡單花紋到兩種或兩種以上圖案組合。洞穴式纜船石,大多富藝術性,粗略統計有50多種。
這些船纜石在蔣村水鄉大都可找到蹤跡,豐富多彩,堪稱一道水鄉風景,可惜如今所剩無幾!
四、水生文化
西溪濕地,特別是五常和朝天莫港等寬闊河道,還保留有不少典型的原生態濕地生態系統。岸邊有河柳,三芯柳。尤其三芯柳能長期淹於水中。
特別令人矚目的是濕地水生植物群落有很多,諸如挺水植物群落,主要為荻與蘆葦,但所剩的數量已經不多。水菖蒲群落,為杭州市內與市郊端午節上市作辟邪物的必備水草,資源較為豐富。苦草群落,沉水較為完整,並夾雜有捉狐尾草藻、金魚藻、尖葉眼子藻等。此外還有少見的hyGrophli Poisperm群落,其他還有外來種水盾草群落等。
西溪水域及以西河道,是杭州地區水生植物群落保留較為豐富的區域。特別是蘆葦和荻花,堪稱西溪一絕。位於西溪兼葭里白盪灘,在西溪諸河的中部,廣闊的水面堤岸密布蘆葦,花季白色成片,如同白色的岸堤。現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1935年多次游西溪。他的游記《西溪晴雨》記述幾天之內陪客人遊了兩次,並有這樣兩段抒情與寫意的文字:
搖船的少女,也總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個站在船尾把搖櫓,一個坐在船頭上使槳,身體一伸一俯,一往一來,各櫓聲的咿呀,水波的起落,湊合成一大又圓又曲的進行軟調;遊人到此,自然會想起瘦西湖邊,竹西歌吹的閑情,而源寧昨天在漪園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靈簽,彷彿是完全的應驗了,簽詩的語文,是《鄘風桑中》章末後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
此後便到了交蘆庵,上了彈指樓,因為是在雨里,帶水拖泥,終於也感不到什麼的大趣,但這一天向晚回來,在湖濱酒樓上放談之下,源寧卻一本正經的說:「今天的西溪,卻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而在此之前,郁達夫及其友人,已到過西溪一次,目的便是去看聞名避邇的西溪蘆花: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風和,並且在報上也曾看到了蘆花怒放的消息;午後日斜,老龍夫婦,又來約去西溪,去的時候,太晚了一點,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彈指樓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陽,反照在蘆花淺渚的高頭,花也並未怒放,樹葉也不曾凋落,原不見秋,更不見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盪,飄飄然,渾渾然,洞貫了我們的腸腑,老僧無相,燒了面,泡了茶,更送來了酒,末後還拿出了紙和墨,我們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邊的蘆花盪,就問無相,花要幾時才能全白?老僧操著緩慢的楚國口音,微笑著說:「總要到陰歷十月的中間;若有月亮,更為出色。」說後,還提出一個交換的條件,要我們到那時候,再去一玩,他當預備些精饌相待,聊當作潤筆,可是今天的字,卻非寫不可,老龍寫了「一劍橫飛破六合,萬家憔悴哭三吳」的十四個字,我也附和著抄了一副不知在那裡見過的聯語:「春夢有時來枕畔,夕陽依舊上簾鉤。」
我們從郁達夫的游記當中,可知當年西溪蘆花之盛,如果我們今天不加保護和恢復,就喪失了西溪濕地原有的水生文化。同時,我們從郁達夫所寫的字里行間,也可體會到那時的獨特風光和水鄉風情。
這里還應當提到西溪的水產和西溪的柿林,它們也是水生文化的兩個「大宗」。就水產而言,西溪有青魚、鰱魚、包頭魚、鯽魚、甲魚和黑魚,其產量幾乎佔了杭州水產的五分之二。這些水產的養殖、捕撈,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有待於我們的發掘和整理。
說到西溪的柿子樹,大多分布在水網地帶,其中百年以上樹齡的有4000多株,是杭州柿子的主要產地,特別以董庵的柿子最為著稱,它生產旺盛,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和經濟價值。它以柿方、無核、味甘為主要特徵。杭州人一般以柿子、石榴、老菱、蓮藕、水芹等為農歷八月半祭月應市的果菜。至於西溪的名人文化,因已有人論及,此處從略。
西溪旅遊要打「保護牌」,讓人們珍惜與熱愛天然的自然環境,並保持這個濕地原有的民俗風情,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根據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保護牌」之外,還應當同時打「搶救牌」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希望有關部門重新加以認真的審視與籌劃,不要讓這塊「風水寶地」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去它的「原生態」和「原真性」。
5、湖南郴州貴陽
桂陽縣位於湖南省東南部,毗鄰廣東、港澳,與永州、衡陽、郴州的9個縣、市、區接壤,轄39個鄉、鎮。總面積2973平方公里,人口76萬,是郴州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縣。
桂陽古有「楚南名區,漢初古郡」之稱,自秦末漢初設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今縣城一直為郡、監、軍、路、府、州的治地,是湘南一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三湘之屏藩,兩廣之管鑰」。險要的區位曾令秦皇派兵鎮五嶺,秀美的風光又讓李白、杜甫、王昌齡、劉禹錫等文人墨客流連吟唱。九鼎山上舜帝南巡留聖跡,金仙寨頂巨佛仰卧視滄桑;舂陵江風景如畫,東塔嶺古跡成群。
桂陽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素有「八寶之地」、「有色金屬之鄉」的美稱。早在漢代就在這里設置金官,唐代為朝廷鑄錢重鎮,「掌二十八銅礦以鑄錢,其背用『桂'字」。宋初達極盛期,「全國冶鑄在湖南,桂陽居十分之三」。現境內探明的有色金屬有鉛、鋅、錳、金、銀、銅、錫等20多個品種和礦帶,其中鉛、鋅、銅、錫儲量在全國位居前列;非金屬礦有石墨、煤炭等10多種,其中石墨工業儲量3000萬噸以上,現年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產品遠銷海外10多個國家和地區。
桂陽自然條件優越,農業開發潛力巨大。烤煙、銀杏、木材、楠竹、油茶、桐油、松脂以及魔芋、水果、茶葉、葯材、竹筍等農(林)副產品和土特產在國內外市場享有盛譽。其中烤煙產量居全國第三位,加上質量上乘,故桂陽又有「烤煙王國」之稱。
桂陽鍾靈毓秀,人才輩出。這里的人民熱情好客,性格剛強,勇於吃苦,甘於奉獻。西漢桂陽人蘇耽得道成仙猶記民間疾苦,留下了「橘井泉香」的千古佳話;東漢桂陽人蔡倫發明造紙術,為華夏文明史添上了厚重的一筆;三國名將趙子龍智取桂陽並任郡太守,其功德讓後人敬仰;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歐陽海捨身救列車,用血肉之軀樹起了不朽的豐碑。
自然地理
[編輯本段]
桂陽縣位於湖南省郴州市西部,南嶺北麓,湘江支流的舂陵江中上流。地理座標為東經112°13′26〃至112°55′46〃,北緯25°27′15〃至26°13′30〃。
全縣以丘崗地為主,南北高中間低,屬丘陵地帶。
約二億年前,桂陽境內是一片淺海。距今約一億九千萬間的印支運動,桂陽隨湘南地區抬升為陸地,縣境南北侵入花崗岩體,突起成為山地,強烈的燕山和喜山運動,使縣內地質岩性變復雜,形成不同時代的不同地層和構造體系。
桂陽地層總厚度為8835—13181.6米,有各類地層系10種,其中震旦系主要分布在縣北泗洲山、塔山與和平的對面山一帶,岩層厚度約21—105米;寒武系主要分布在白水、華山、泗洲山及和平的大源嶺、橋市楓樹、泗洲桃源、塘市黃家等地,岩層厚度300—2100餘米;志留系主要分布在楊柳、白水、光明等地,岩層厚度870餘米;泥盆系中統分布在泗洲山東西側和十字、古樓、余田、燕塘、蓮塘、泗洲、板橋、塘市、四里等地,其上統主要分布在塔山的南嶺、毛塔低嶺,厚度約140—660餘米;石碳系主要分布在縣西北部和縣東南部,岩層厚度約110—270米;二迭系之下統主要分布在五寨山脈北段和桐木嶺、東華山、打油嶺等地,岩層厚18—195米,凄傷統龍潭組分布在金仙寨西北至天陽山西麓、博石嶺周圍、五寨山脈中段,是貴恙主要含煤地層,岩層厚度161—197米,其當沖組分布在天門山脈北段,壇山和東華山以北,厚度12—389米,三迭系主要分布在城郊鄉三角寨西南,岩層厚度85—395米,白堊系分布在飛肖嶺以南、理坪圩以北,岩層最大厚度1340米;第三系主要分布在銀河鄉、樟市水盤村和團結下竹中等地,岩層厚度20—70米;第四系為沖積殘坡積層,主要分布在樟龍洞和賢江洞地帶,厚度1.5—38米。
桂陽的地質構造自元古代震旦系以來,歷經武陵、雪峰、加里東、華力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次構造運動,主要形成徑向構造和新華夏構造。徑向構造在桂陽境內處於耒陽至臨武南北向構造帶中段,根據構造形態,具有明顯控制的有向斜和背斜構造。新華夏構造在境內由走向北東20度左右壓性斷裂和褶皺組成,特別在黃沙坪礦區表現最明顯。縣東北與永州、郴縣交界地為永郴褶皺帶部分,在橋市、青藍鄉境為歸宿不明的古跡構造形態。
桂陽縣境內岩石有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大類10餘種。
1、火成岩亦稱岩漿岩,共有面積274.3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9.23%,以花崗岩侵入體為主,較大面積的岩體有龍渡嶺角閃石墨雲母花崗岩、大義山黑雲母花崗岩、塔山黑母花崗岩三大分布地。
2、沉積岩包括灰岩、砂岩、紫紅色砂頁岩和堆積物,面積2403.3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80.84%,其中灰岩包括泥質灰岩、白雲岩、白雲質灰岩、灰質白雲岩、鈣質頁岩等,面積1559.88平方公里;砂岩包括石英砂岩、粉碎岩、鐵綠泥質砂岩、炭質頁岩、砂質頁岩,面積220.66平方公里;姿色砂頁岩,面積100.8漂浮公里;堆積物,又稱第四紀堆積物,面積522.03平方公里。沉積岩是桂陽岩石作掇分布最廣的礦物質。
3、變質岩包括板岩、石英岩、變質砂岩等,面積220.72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7.43%。
桂陽地處南嶺山脈中段北緣,北枕塔山、大義山、南嶺騎田嶺北麓,中間為廣闊的丘陵崗地,形成南北高、中間低的馬鞍型。
桂陽縣境內山地面積1131.59平方公里,分南部中低山區和北部中低山區兩大片。
南部中低山區有金仙寨、龍渡嶺,海拔分別為1277米和1106米。另有高800米以上山頭22個,形成以南北向為主、山坡陡峭、山頂似崗狀山原的山地,佔全縣山地面積20.48%。成片分布於菏葉、清和、正和、太和、方元、燕塘等鄉鎮。
北部中低山區由塔山、大義山、泗洲山等山體組成。有大小山頭150多個,其中海拔1000米以上的50多個,泗洲山最高,海拔1428.3米,山與山相連,組成一條近40公里長、山系縱橫、層巒迭嶂的山體,成片分布與白水、華泉、楊柳、華山、光明、蓮塘、樟木、浩塘、仁義、城郊、六合、東成、歐陽海、和平、橋市、青藍等鄉鎮,佔全縣山地面積的79.52%。
桂陽境內丘陵頂部渾圓,唯蓮塘等地丘陵頂多尖峰,總面積780.95平方公里。其形態分低丘和高丘。低丘比高60—150米,坡度15—20度的占丘陵總面積的60.5%,主要分布在燕塘、菏葉、太和、方元、仁義、城郊、泗洲、四里、浩塘、余田、洋市、蓮塘、團結圩、黃砂坪等鄉鎮。高丘比高150—200米,坡度20—25°的占丘陵。
桂陽水資源豐富,年降水量41.8億立方米,徑流總量20.34億立方米,城區有水廠兩座,能滿足各項工農業生產用水需求。日設計綜合供水能力4.5萬噸。
2005年,該縣共投入資金269.8萬元,在飲水困難的13個鄉鎮的17個行政村修建了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工程共17處,有力改善了廣大群眾的飲水狀況,提高了群眾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同時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桂陽縣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宜人,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7.2℃,年平均日照時數1705.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385.2毫米。桂陽位置東經112°13′26〃至112°55′46〃,北緯25°27′15〃至26°13′30〃。桂陽縣地處南嶺山脈北側,地貌南北高中間低,呈馬鞍型,因高低差別大,氣候各異。
日照:1989—2000年,桂陽縣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566小時,佔全縣地處緯度可日照時數的36%。期間,日照時數出現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為1762小時;最少的年份是1990年,為1274小時,分別占可照時數的40%和29%。在一年當中,日照輻射最多的月份是7月,為245小時,平均每天有8小時;最少的月份是2月,為61小時,平均每天只有2小時,分別占可照射時數的59%和18%。上述日照時數表明,桂陽縣屬典型的亞熱帶季節性氣候,冬季無嚴寒,夏季酷暑時間不長。但縣南的荷葉鎮、清和鄉和縣北的光明、白水、華泉、華山、楊柳、橋市等山區鄉,由於受地形的影響,日照時數比丘崗山地偏少2—3成,陽光不足對農業產量有一定的影響,對農業品種有一定的限制。
氣溫:境內可分為兩個不同類型的氣候區域,南北山區為春冷、夏涼、鞦韆、冬寒,中部廣大的丘崗山地為春涼、夏熱、秋旱、冬冷;年平均氣溫北部山區為14—16℃,中部丘崗山地為17—18℃,南部山區為16—17℃。進入90年代,氣溫有變溫趨勢。1991—2000年年平均17.5℃,比前10年高0.4℃年平均最高氣溫是1998年達18.6℃,部分鄉鎮年平均超過20℃;年極端高溫南北山區30—35℃,中部丘崗山地為35/u40℃;年極端低溫山區-8至12℃,丘崗山地-3至—8℃,其中1998和1999年年平均氣溫均超過18.O℃,1998年7月中旬連續38天日最高氣溫≥35.O℃,日平均氣溫≥30.0℃;冬季偏暖,雨雪甚少。
桂陽境內地質構造復雜,礦藏資源豐富,古稱「八寶之地」,礦藏資源從種類、數量到品位和質量,都是湘南地區的富礦縣、大礦縣。有些礦藏名冠三湘乃至國內外。
黃沙坪礦區和寶山礦區,礦富品多,開采時間悠久,唐宋以來名噪全國,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吸引不少外國礦業專家前來考察,深受青睞。根據地質勘探資料顯示,目前桂陽縣境內已查明的礦種有60餘種。其中:有色金屬礦有鉛、鋅、銅、錫、鉬、鉍、銻、鎢、鎂等;黑色金屬有鐵、錳等;貴金屬有金、銀;能源礦產有煤;冶金輔助原料礦產有耐火粘土、白雲石、硅石、石灰岩、螢石等;非金屬礦產有砷、硫等;建材類有水泥用灰岩、瓷泥、磚瓦粘土、大理石等。煤炭保有儲量2375萬噸,石墨保有儲量1799萬噸,鉛金屬量30.08萬噸,鋅金屬量48.49萬噸,錳43萬噸,鐵3082.7萬噸,銅6.81萬噸,錫9285噸。
桂陽的土壤、氣候適宜種煙,以桂陽為煙葉主產縣的郴州地區乃全國六個最適種煙區之一。境內煙草栽培,始於明代萬曆,擴展於清代光緒,初成於民同中期,鼎盛於新中國建立後。
明萬二十一年(1594),煙草自菲律賓傳八我國閩、粵不久,境內樟樹下、長江圩一帶就開始種植曬煙,然產量甚少。直至清嘉慶(1796—1820年)時,仍「嗜首甚眾,地不多產,惟購買於衡湘他邑。」光緒年間(1785—1820年),逐步擴種至全境,且有少量煙葉、煙絲外銷。民國初期,國內軍閥混戰,貨物流通不暢,種植減少;北伐勝利後,漸有發展,民國17年(1928年),產量達15000擔,外銷也日漸增多。民國30年產量增至24600擔,約佔全省總產量的十分之一,並以質優馳名粵、漢和港澳。抗日戰爭後期,曬煙生產又漸衰落,民國38年產量僅7500擔。
新中國建立後,由於縣委、縣人民政府貫徹「以糧為綱、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農業生產方針,加強對煙葉生產的領導,並逐漸建成技術、物資、流通全面配套的服務網路,煙葉生產迅速恢復和發展。1954年,曬煙產量恢夏到563噸,居全省第二位,次年又增至900噸。同時,1951年開始試種烤煙,1960年再次試種成功,隨後迅速推廣,並取代曬煙。1974年,桂陽成為全國十個烤煙生產基地縣之一。
桂陽史稱「楚南名區、漢初古郡」,境內從南至北分為五大風景區。南有荷葉鎮的潮泉風景區,中有縣城東塔風景區和春陵江風景區,北有蓮塘風景區,西北有壇山風景區。她們以神秘、古韻、靚麗、幽雅和雄偉各具特色。
歷史沿革
[編輯本段]
桂陽縣以縣境位於桂嶺之南得名,但今天的桂陽縣已經發生地域轉移。
漢朝,桂陽屬桂陽郡郴縣地。
東晉建武元年(317),陶侃析郴西地置平陽縣、平陽郡、縣隸屬郡,桂陽縣建置始此。
隋開皇九(589),平陽郡、平陽縣俱廢,並人郴縣。
隋大業十三年(617),蕭銑復置平陽縣,隸屬桂陽郡。
唐武德七年(624),平陽縣並入郴縣,翌年復置,隸桂陽郡;唐至德二年(757),桂陽郡易名郴州,州治移平陽縣城。
唐貞元二十年(804),置桂陽監於平陽城,不領縣,掌礦冶鑄銅錢,時境內有銅坑280餘處。
元和十五年(820),州治返郴。
天佑元年(904)撤平陽縣並入桂陽監。監始為行政實體,隸屬郴州。
後晉天福元年(936),桂陽監領臨武縣,監領縣為特別行政區,隸長沙府,自此郴桂分治。
後晉天福四年(939),廢臨武縣入桂陽監。
宋景德二年(1005),桂陽監領藍山縣。
宋天禧三年(1019)復平陽縣,隸桂陽監。
宋紹興三年(1133),桂陽監改稱桂陽軍,軍治平陽城,平陽縣屬之。
元至元十四年(1277),桂陽軍改為桂陽路,路治平陽城,平陽縣隸之。
明洪武元年(1368),桂陽路更為桂陽府,領平陽、臨武二縣和常寧、耒陽二州。
明洪武九年(1376),桂陽府降為桂陽州,省平陽縣入桂陽州編戶,隸衡州府;洪武十三年,桂陽州轄臨武、藍山、桂陽本州。
明崇禎十二年(1639),析桂陽本州西南禾倉堡和臨武縣西北部分置嘉禾縣,屬桂陽州。
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說十七年),吳三桂據衡州,盡陷州境,因諱「桂」字,改桂陽為南平州。
十七年八月吳死,次年二月(1679),復名桂陽州。
清雍正十年(1732),桂陽州升為直隸州,領臨武、藍山、嘉禾三縣,隸衡永郴桂道。
漢朝,桂陽屬桂陽郡郴縣地。
東晉建武元年(317),陶侃析郴西地置平陽縣、平陽郡、縣隸屬郡,桂陽縣建置始此。
隋開皇九(589),平陽郡、平陽縣俱廢,並人郴縣。
隋大業十三年(617),蕭銑復置平陽縣,隸屬桂陽郡。
唐武德七年(624),平陽縣並入郴縣,翌年復置,隸桂陽郡;唐至德二年(757),桂陽郡易名郴州,州治移平陽縣城。
唐貞元二十年(804),置桂陽監於平陽城,不領縣,掌礦冶鑄銅錢,時境內有銅坑280餘處。
元和十五年(820),州治返郴。
天佑元年(904)撤平陽縣並入桂陽監。監始為行政實體,隸屬郴州。
後晉天福元年(936),桂陽監領臨武縣,監領縣為特別行政區,隸長沙府,自此郴桂分治。
後晉天福四年(939),廢臨武縣入桂陽監。
宋景德二年(1005),桂陽監領藍山縣。
宋天禧三年(1019)復平陽縣,隸桂陽監。
宋紹興三年(1133),桂陽監改稱桂陽軍,軍治平陽城,平陽縣屬之。
元至元十四年(1277),桂陽軍改為桂陽路,路治平陽城,平陽縣隸之。
明洪武元年(1368),桂陽路更為桂陽府,領平陽、臨武二縣和常寧、耒陽二州。
明洪武九年(1376),桂陽府降為桂陽州,省平陽縣入桂陽州編戶,隸衡州府;洪武十三年,桂陽州轄臨武、藍山、桂陽本州。
明崇禎十二年(1639),析桂陽本州西南禾倉堡和臨武縣西北部分置嘉禾縣,屬桂陽州。
清康熙十三年(1674)(一說十七年),吳三桂據衡州,盡陷州境,因諱「桂」字,改桂陽為南平州。
十七年八月吳死,次年二月(1679),復名桂陽州。
清雍正十年(1732),桂陽州升為直隸州,領臨武、藍山、嘉禾三縣,隸衡永郴桂道。
1949年10月13日桂陽縣解放,14日,成立桂陽縣人民政府辦事處,隸湖南省郴縣行政專員公署。
1952年,改隸湘南行政公署。
1954年7月,湘南行署易為郴縣專區,桂陽縣隸之。
1959年3月,新田縣並入桂陽縣。
1960年7月,郴縣專區更名郴州專區,桂陽縣隸之。
1961年5月,恢復新田縣,桂陽縣仍屬郴州專區。
1968年2月屬郴州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9年3月,屬湖南郴州地區行政公署;1995年郴州地區行政公署易名為郴州市人民政府,桂陽縣隸屬郴州市。
風土人情
[編輯本段]
桂陽民間素有唱歌的習慣,每遇婚喪喜慶,人們往往邊舞邊唱。姑娘出嫁要「坐歌堂」,有「伴嫁歌」。邊舞邊唱較為有名的傳統節目有土地舞、碗燈舞、儺舞、長鼓舞、伴嫁舞、龍獅舞。過去,每年的端陽、中秋兩次在舂陵江上舉行龍舟賽。
農閑之時,鄉村盛行「耍調」,即唱花燈戲,同時還有祁劇、湘劇。桂陽是流行湖南的湘昆劇的發祥地。自明代萬曆年間崑曲流入桂陽並紮根,藝人吸收桂陽方言、音樂、風俗民情,形成有桂陽特色的崑曲,出口高唱,音清而亮,高亢質朴,節奏嚴謹,獨具特色。桂陽農村現仍保存有400來座戲台,足見歷史文化的繁榮。
經濟概況
[編輯本段]
桂陽縣農業生產穩步發展。農業生產的特點:一是創建烤煙「金葉品牌」見成效。全縣種植烤煙面積24.77萬畝,其中落實合同種植面積20.3萬畝,種植高標准優質煙17萬畝,實現烤煙產值突破5億元以上。二是項目爭資成效顯著,支農力度大。三是養殖業生產保持平穩增長。
工業生產穩步推進,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全縣工業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一是發展速度加快,質量效益提升。主要產品產量穩定增長,原煤、水泥、鉛錠、白銀、鉛精礦、鐵合金、供電量等均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二是項目建設穩步推進。三是園區經濟的作用和貢獻日益增強。目前,全縣形成了縣工業園、子龍工業區、歐陽海大壩工業區以及黃沙坪、城郊、方元和太和工業帶的「一園二區一帶」園區經濟格局。縣工業園引進新型加工企業9家。子龍工業區聚集礦產品精深加工企業68家,年創產值在7億元以上,創稅收3000餘萬元。大壩工業區發展硅錳企業20餘家,年納稅上千萬元。目前,全縣工業園區聚集工業企業150餘戶,其中規模企業61戶,占規模企業總數的64.89%,同時,全縣70%以上的新、擴、改和續建工業項目集中在工業園區,為園區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四是循環經濟加速發展。有色金屬礦產品的綜合回收利用由原來的3個品種擴大到粗鉛、電鉛、金銀、冰銅、鉍、銦、銻、鉬、氧化鋅等9個品種。鉛鋅采選冶形成的廢水、廢渣、尾砂等廢棄物的資源化規模不斷擴大,綜合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先後新增銳馳礦業、興達環保、申湘回收公司等企業,初步形成了企業內和企業間的循環體系,實現了資源的高效利用。黃沙坪鉛鋅礦對廢水進行處理後用於選礦等工業生產,廢水的循環利用率達80%,每年可節約用水成本600多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保持適度增長。
金融運行平穩,支持縣域城經濟發展效果明顯。
消費需求熱點明顯。主要特點:一是農村市場逐步改善,銷售轉旺。通過近兩年來,加大通鄉通村公路改造力度,全縣通鄉公路交通條件得到較大改善,疏通了農村流通渠道,激活了農村市場。農民購買力增強。今年由於烤煙價格上漲(每公斤煙葉同比上漲0.6元),農民收入增加,刺激消費進一步增長,三是大型超市和商場搶占市場制高點。四是文化娛樂性消費成倍增長。五是餐飲業穩步增長,增速居各行業之首。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
如今,桂陽正加大改革開放力度,確立了「開放興縣」、「環境立縣」、「強工富縣」的發展戰略,不斷推進「三化」進程,正朝著經濟強縣、生態大縣、烤煙名縣邁進。
6、日本的情況。
日本簡介
日本是一個位於歐亞大陸東側,太平西北部並列成的弓狀島國。北緯約20度-46度(和從北非到南歐的緯度幾乎相同)。面積372,000kmm南北長,2,500km由大大小小許多的島嶼組成。日本主要的島嶼是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島、本州分為東北、關東、中部、近畿、中國5個地區。日本國土約四分之三是山地與丘陵、缺少平地、使農業用地、城市用地的利用受到限制,在這狹窄的平地上生活著1億3千萬人。由於日本幾乎處於溫帶中部,所以氣候大體溫和。四季變化極為明顯,春秋氣候非常宜人,夏季(6、7、8月)由於從太平洋吹來季風悶熱。相反冬季(12、1、2月)由於大陸季風而相當寒冷。由於日本列島南北狹長,地形也很復雜、所以地形也很復雜、所以地域不同,氣候上的差異很大。北海道和本州臨日本海的一側,冬季積雪,有時會使閃通陷於癱瘓。利用這樣的氣候條件,充滿朝氣的年青人們夏天去大海沖浪,冬天去高山滑雪,樂在其中。
國花和國鳥
日本人自古把櫻花作為自己的國花。日本古代神話有關櫻花的傳說很多,櫻花酬謝時乾脆利落,人們把它與武士的人生觀聯系在一起。 nbsp; 日本各地都有賞櫻花的勝地。每年春天,櫻花盛開之時,家庭成員、公司同事一起在櫻花樹下擺設酒宴,飲酒、唱歌、跳舞、賞花、盡情交流是日本人的一種樂趣。賞花時節,人們歡樂的場面,也成為日本一道迷人的風景線。 神話和傳說中常常提到的雉,是日本的國鳥。雉是日本特有的鳥,雌雄之間的大小,色彩差異明顯,雄雉臉部為紅色,頸部、胸部、腹部為暗綠色,背部略帶紫色,尾部長,有不少黑色的帶狀羽毛。雌雉為淡褐色,身上帶有黑色的斑紋,尾部短。雉生活在草原以及農田附近的灌木叢中,巢建在地面上,以果實、昆蟲為食。
富士山
富土山是日本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是典型的圓錐形休眠火山,冬季半山腰以上均為大雪覆蓋,雪景為富土山增添了一份美麗,成為日本的象徵之一。富士山像一座巨大完美的圓錐,天氣晴朗時,站在富士山上可以看日出和雲海,風光旖旎秀麗,這里也是旅遊勝地,一年四季都吸引著遊人,凡來日本的外國遊客也都慕名前往,一覽富士風光。 日本的河流受其山地地形影響,大多短小而湍急,最長的信濃川也不過367公里。雖然由於落差較大,日本的河流可用於水力發電,但幾乎都不能用於水路交通。 山間有湖泊,清澈見底,景色秀美,但面積都不大,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為674平方公里;最深的湖是田澤湖,水深423米。除此之外,由沙丘、沙洲與外海隔開而形成的鹹水湖--霞浦湖,其面積為168平方公里。
氣候
日本列島南北長3000公里,跨亞熱帶到亞寒帶,由於受復雜的地形和海流的影響很大,各地區氣候差異顯著。 由於受著有規律的季風影響,冬季寒流南下,夏季熱帶氣流北上。在這兩種氣流影響下,冬夏兩季各長達數月,而處於季風交替之際的春秋季,各為2個月左右。由於受太乎洋暖流影響,日本列島的大部分地區雨水充足,年降雨量達1600-1700毫米,早春至夏季的作物生長期,尤其是6-7月的梅雨季節經常下雨,而每年的8-10月,西南部地區還經常受到台風的襲擊。 冬季西北寒冷季風襲來,日本海沿岸降雪較多,使這一地區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多雪地帶,每年新舄縣等地積雪都深達4-5米,這與太平洋一側多晴乾燥的氣候形成鮮明的對照。本州南部夏季炎熱,差不多與東南亞相同,是典型的照葉樹林帶氣候。夏季有3-4個月的時間氣候與東南亞相同。因此,薯類及水稻等南方植物成為日本農耕文化的基礎,進而使日本 文化具有典型的南方型特徵。
文化
日本堪稱世界上變化最迅速的國家,由於日本民族十分保守,使得現代的日本文化既表現了淵遠流長的歷史和日本大相撲傳統,又具有相當歐化的傾向。日本的文學作品、影視藝術,就連書法都顯現出新舊結合、東西交璧的特色。游覽日本的城市,就會看到古樸典雅的寺院神社與現代化的摩天大廈相鄰。絲弦演奏的民謠和節奏強烈的迪斯科同樣受到日本人民的喜愛。日本的交響樂團眾多,音樂水準已被公認為世界一流。 茶道和花道是日本人引以自豪的藝術。茶道通過奉茶的一套講究的禮節表現高雅藝術。花道是將剪下來的花草枝葉插在器皿里表現美感和生氣。茶道和花道是日本婦女的必修課,成為文化和教養的一個方面。
日本人喜愛體育運動。在日本打高爾夫球是經常性的體育活動,許多人喜愛這一運動,幾乎每10人中就有1人是高爾夫球愛好者。柔道和劍道已被列入日本小學的必修項目。棒球在日本非常普及,是日本的國球。「相撲」被稱為日本的「國粹」,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日本圍棋水平很高,中日圍棋交流頻繁。圍棋、將棋(日本的棋)受到廣大日本人民的喜愛。
飲食
說到飲食,不僅是以大米為主食、蔬菜、魚與肉為副食的日本式餐點,而且西歐中國餐點一般也很普及,在日本可以品嘗到豐富多樣的餐食。日本是一個優質水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家,衛生設施也很完善,所以自來水在日本的任何地方都可以飲用。現代的日本文化更是多彩多姿。女孩子們在學習自古以來的日本傳統文化,如茶道、花道的同時,也跳迪斯科。觀覽市區、古老寺院和高層建築相鄰而建的情景並不稀奇。故而現代的日本文化是結合了古老的、新興的、西洋的和東洋的文化而形成。
產業
產業也是一樣,自古以來,日本是一個農業國,可是在這一個世紀里,急速地工業化,成為現在世界上有數的工業國家之一。在大學,有從電子工程到國際經營學等各種學術領域,幾乎所有的學術領域,在日本都可以進行研究。日本,是一個自古以來的傳統文化和最先進的高尖端技術相結合的國家。
交通
在日本的國際機場有新東京國際(成田)、東京國際(羽田)、名古屋、關西國際、神岡、札幌、函館、青森、仙台、新瀉、富山、小松(石川縣)、岡山、廣島、高松、松山、長崎、大分、鹿兒島、沖繩、全部共20個機場。外國人來日本時的代表入國機場為東京國際(成田)和關西國際機場。從機場到市區的交通手段有電車、公共汽車和計程車。 治安 眾所周知,日本是世界各國中犯罪率低,而拘捕率高的治安良好國家之一。
日本的貨幣
日本的貨幣是日元。紙幣有1萬日元、5千日元、1千日元3種,硬幣有500日元、100日元、50日元、10日元、5日元、1日元6種。主要貨幣可以到可換匯的銀行去兌換。各銀行的匯漲相同。在銀行或美國領事館你常能得到最高的兌換率。機場兌幣處的兌換率最低。飯店出納處處於二者之間。在日本一般用現金支付,最近使用信用卡的店鋪和個人有所增加。一般不用現金支票。
娛樂及其它
只東京一地,酒吧、啤酒屋、夜總會等娛樂場所,就有數萬之多,其中專門迎合商界人士的場所,收費比較昂貴。也有許多以一般工薪階層為對象的,價位比較低廉。日本的工薪階層,辛勞一天之餘,很多人喜歡到旅社裡的附設酒吧,百貨公司的夏季屋頂啤酒花園等地小飲一下,休息一下。外來遊客,也可利用這些地方。
另外,觀賞日本歷史悠久的古典戲劇、歌舞,體驗日本文化的豐富內涵,應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當然,如今的現代都布里,電影、音樂會、芭蕾也是應有盡有。
芭蕾舞及音樂會
這類活動在各大都市都很活躍,劇院或音樂廳的設備也很好。著名的歌舞劇團或交響於隊都有定期的表演劇目。世界著名的管弦樂隊或獨唱家,常來日本演唱。
歌舞伎是比能劇更大眾化的一種戲劇藝術。它的成功,是由於廣大觀眾的歡迎和支持,不象能劇的成功是受到當初幕府和宮廷方面的贊助。歌舞伎迥然不同的特色是:押韻的台詞,奇妙的舞蹈,悅耳的音樂,豪華的服飾,多彩的化妝,以及其他精心設計的飾物。劇中的女主角總是由男人扮演。大的戲院都有附註英文的節目單。
文樂劇
這種木偶劇是日本另一種舞台娛樂,不但日本大眾喜愛它,而且享譽國際。木偶戲多由三個人操作,每一個木偶有三條操縱桿來使木偶表演生動的動作。伴奏的是傳統的音樂和民歌,木偶的服裝都很華麗動人。
櫻花舞
櫻花季節的櫻花舞,盛行於京都,穿著鮮艷和服者的舞姿,在日本傳統音樂的聲浪之中,分外動人。最聞名的是都踴(四月一日至三十日)和鴨川踴(五月一日至二十四日和十月十五日至十一月七日)。
日本及外國電影
和世界各大都市一樣,日本大都市有很多放映國際影片的電影院。專門上映日本電影的電影院也很多。影片內容有很新的,也有富於歷史意義的古老版本。日本片都用日文,外國片除用原來的外語以外,加有簡短的日語說明。
歌舞劇
在日本很興盛,著名的有寶冢,松竹歌舞團等,演員都是受過嚴格訓練的年輕女子。
日本偶人節
紅、粉、白各色梅花綻開微笑帶著春天的問候來到我們身邊。在這春暖花開的季節里,有女孩子的家庭就會忙碌起來,為3月3日的偶人節作準備。偶人節是日本的傳統節日,又稱為女兒節或桃花節,源於中國。據說古時中國4日歷的3月上旬,人們會來到河邊洗手和腳,把罪孽、污穢、厄運洗,求得平安。到漢代己漸漸演變成在河邊詠詩、飲酒,享受湖光春色了。 平安時代(794一1192)初期經過相當長一段時期吸收、融合。道教色彩非常濃厚。在吸收先進的中國文化之後,日本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和風文化」。那時在貴族中女性尤其是少女們非常流行賞玩偶人。 以後又與祈求身體安泰之風俗相結合,形成了用偶人按撫身體,然後把偶人和供物擺在用草編的織物上,再把它們一同放人水中任其漂走。 這一「送走偶人」的習俗,據說能把疾病和災難帶走。在日本中部地區這一古老傳統至今仍保留著。最早,偶人是用紙或稻草做成的站立式簡單人形,星移斗轉,情人被做得越來越講究,人們就不再捨得把它們放入河中順水漂走了,而是將它們擺置家裡,細細觀賞。進入江戶時代(1600一1868),更是出現了品目繁多的各式偶人,繼而又模仿古代宮廷的風俗,一對和睦、相愛的皇室夫婦偶人端坐於鋪設了紅色絨毯的階梯大陳列架的最上層,3名自女和5位樂手分別排列在前,再配上各種道具。以後,在江戶時代中期每年的3月3日被正式定為偶人節。從此它作為一種女孩子的節日在民間盛行了起來。人們通過這一儀式,祈求女人『健康成長、幸福安康,其中也包含被保佑而感謝的心情。
如今,偶人己被做得十分精教、華麗,價格也自然不菲了。這些造型各異、妙超橫生的木偶娃娃不僅成為每個家庭里珍貴的藏品,也是難得的民族藝術珍品。一身金線織花的錦緞,搖曳於兩旁的紙罩蠟燈,襯著嬌艷的桃花,還有春季應時的盛宴,象徵著美好、富足。自己的女兒將來能像偶人公主那樣幸福,是每個父母的祝福。隨著時代的變遷,偶人節也被賦予了更多的蘊意。在日本有女孩子的家庭,會買上一套木偶娃娃,每年的2月中旬,人們就早早地把俏人擺置出來,寄希望於女兒能早一些找到如意郎君,完 成婚嫁。3月3日的情人節一過就會立即收拾起來,以免女兒在家裡呆的時間太長,找不到婆家。等到女孩子做新娘的時侯,她就把這些木偶連同父母多年來的祝福都帶到小家庭,然後傳給自己的女兒,如此什代相傳下去。「點上燈籠,獻上桃花,五人樂隊吹起笛子敲起鼓,今天是快樂的偶人節。」悠揚的樂曲聲響起來子,歡快祥和的氣氛中浸滿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嚮往。
日本的紅日子
日本的節假日,反映在掛歷上,都是以紅色表示的,人們喜稱為「紅日子」。
節假日大體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政府規定的節日,例如:元旦、成人節、建國紀念日、春分、天皇誕辰日、憲法紀念日、兒童節(5月5日)、敬老日、秋分、體育節、文化節、勞動感謝日等;第二種帶有傳統性的節日,例如:立春、端午、七夕、中秋。日本過去也按照中國的習慣過節,只是明治維新以後,學習西方,有些節也不過了,比如春節改成了元旦,不再過春節了。還有些受西方影響的節日,如聖誕節、五一、婦女節。另外還有日本自己的節日,如女兒節、盂蘭盆節、七五三等。第三種是例行的星期六、星期日。
日本的節假日很多,稍不留心,自己還像往日一樣打電話找人聯系工作時,卻一個人也找不到,一想才恍然大悟,又是「紅日子」。
一到節假日,東京市裡反倒是市井冷落鞍馬稀。因為在城裡上班的人大都住在郊區或遠離東京市區的其他城市,節假日誰也不會再呆在城裡了。很多商店乾脆關門休息,公共汽車和電車也減少班次。所以越是節假日,城裡越冷清。
人少有人少的好處。東京銀座便開辟了步行街,號稱「步行天國」,往南直達新橋,往北延伸到上野,綿延數公里。寬闊的大馬路上,只有行人任意行走。大商店還是照樣開門,人來人往,不失平日的繁華。有時街上會擺上一些桌椅,招待顧客飲茶喝咖啡或是品嘗小吃。漫步在人行天國,還真有點「步入天國」的味道。
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過法。比如:端午節,在農村和中小城鎮,用布做成彩色的鯉魚旗,把它們掛在高高的桿子上,煞是好看。女兒節,每年三月三日讓小女孩穿上和服,擺上小祭壇,裝飾日本人形,供上紅、白、綠三色的做成菱形的粘糕、白酒和桃花,祭拜完了,帶著女兒遊玩去。
過盂蘭盆節時,社區便組織年輕人抬「輿」就是轎子。幾十名上著花條襯衫、下面有兜檔布纏身、腳穿草鞋的大漢抬著轎子,嗨喲嗨喲地滿街轉,當這種遊行隊伍經過的時候,人們傾城而出,爭相觀看,遊行隊伍翩翩起舞,絲竹音樂之聲不絕於耳,蔚為壯觀。她們的舞蹈其實並不復雜,就那麼幾種動作反復演作,舞蹈動作大都源於日本舞蹈,看起來很協調,極具日本民族特色。
日本的國慶節不是建國紀念日而是天皇誕生日。我也記不清是哪一天了,大概是天皇誕生日,當時還是裕仁天皇時期。我恰好在那一天到皇宮前去攝影,看到皇宮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出於好奇上前一問,才知道是天皇會見公民日,誰都可以進皇宮見天皇。進皇宮對於一個普通的外國人來說,是一件難得的事,於是我也就排隊。進皇宮只能空身進,警察戒備很嚴。隊伍由二重橋進皇宮。二重橋是著名的景點,平時只能站在遠處眺望。過二重橋,就進了江戶時代由大塊花崗石砌成的大石門,門里有幢不太大的房子,可能是警衛們住用的。院里樹木繁茂,花草修剪得十分整齊。沒走多遠,便到了一幢乳白色的樓房前,樓房大約二三層高。這時樓房前已是人山人海,都在仰首翹望。裕仁天皇不是總站在那裡,大約15分鍾出來一次,站在二層的大玻璃窗里接見群眾。據說以前沒有大玻璃窗,有一次有一個偏激的人上前要行刺天皇,這之後才裝上了防彈玻璃窗以保護安全。天皇出現了,邁著慢悠悠的步子和皇後一起出現在玻璃窗里,向人們招手,並通過麥克風說「你們好」、「大家辛苦了」,說完招招手就又走回內室去了。人們也在那裡招手。並沒有聽到人們喊「天皇萬歲」什麼的。
回答者:標致607 - 同進士出身 七級 4-25 19:31
一、民族與國家的起源
日本民族的起源,可以從體質結構和日本語的起源兩方面來考察。日本民族是日本文明的主體,也是日本文明的創造者。然而,這里所說的「民族」,既不同於人類學中的「人種」概念,也不同於民族學中狹義的「民族」概念,而是指較為寬泛的概念。因而,本書所說的「日本民族」,也包括日本的少數民族阿伊努族。
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或日本人的起源問題,學界至今仍聚訟不決。從體質結構來看,諸種見解大致可分三類:(一)「人種更替說」,認為在日本列島曾發生一次乃至兩次人種更替。如在19世紀80年代,解削學家小金井良精認為,在繩紋時代生活於日本列島的原住民是阿伊努入,繩紋時代後他們被大陸來的其他人種驅趕往北方。(二)「混血說」,認為「原日本人」(舊石器時代的日本人)在繩紋時代之後,與大陸或南洋諸島移居來的其他人種混血,逐漸形成現代日本人。醫學家清野謙次首先提出「混血說」,直至20世紀30年代,仍為學界主流。(三)「演變說」(或稱「連續說」),認為繩紋時代的日本人由於生活方式的變化,其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時代人、古墳時代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它更為重視人種的繼承性,既不贊同「人種更替說」,也不大重視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二戰後,東京大學人類學研究室的長谷部言人和鈴木尚教授持此說,至今對學界仍有影響。
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結構來看,屬於蒙古利亞人種是毫無疑義的。考古學已證明在10萬年乃至20萬年以前(即舊石器時代早期或中期),便有人群在日本列島生息。但是,由於尚無這一時期的人類骨化石的發現,因而無從了解其體質特徵。目前,在日本列島發現的最早的人骨化石是1957年在豐橋市牛川町發現的「牛川人」,約生活於舊石器時代,具有「占人」 (尼安德特人),的特徵。除「牛川人」外,在日本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骨化石,如「三日人」、「浜北人」,「港川人」、「聖岳人」,其生活時代均不超過3萬年前,已進入「新人」階段。它們的體質特徵是身材較矮。例如,在沖繩島發現的「港川人」,距今約18000年,男性身高約155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與中國大陸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後期的人骨化石相比較,較之華北地區的身材較高的「山頂洞人」,他們更類似於在中國廣西發現的身材較矮的「柳江人」。可以認為,在冰河期海面較低而出現陸橋時,「古蒙古利亞人」(廣泛分布於東南亞)之一部,從中國大陸南部移居到沖繩和西日本,形成了上述的「原日本人」。他們便是繩紋時代日本人的母體。
從1萬年前到公元前3世紀,是日本的繩紋時代。由於已渡過冰河期,海面上升,日本列島與大陸隔絕,一般認為,繩紋時代人與大陸來往甚少。目前,已發現數干具繩紋人的遺骨。從其體質結構來看,雖因時代和環境的不同,同為繩紋人也有體質差異,但大都保留著「古蒙古利亞人」的典型體征,如身材矮、臉型短、鼻扁平等,與現代日本人顯然不同。然而,自繩紋時代晚期開始,又有亞洲大陸移民進入日本。到彌生時代,大陸移民急劇增加。1953年,九州大學教授直良信夫①在本州西北端的山口縣土井浜發現了200餘具保存良好的彌生人遺骨。其體質結構與繩紋人明顯不同,其特點是身材高(平均約162—163厘米)、臉型長等,更接近於現代日本人。經許多學者研究,認為彌生時代的大陸移民,來自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蒙古東西伯利亞等東北亞地區,屬「新蒙古利亞人」系統,最初居住於本州西端和北九州,以後逐漸向東擴散,經近畿地區擴散至關東地區。在擴散過程中,他們不斷與原居民(繩紋人的子孫)混血。不過,學者們對大陸移民的人數與混血對日本民族構成的影響,其估價卻大相徑庭。持「演變說」的學者認為,這些來自東北亞的大陸移民,因後續乏人,在混血過程中,逐漸為原居民集團所吸收,其影響不大。而持「混血說」的學者②,則運用當代的人口統汁法和擬態模型法推算,移民過程近千年(從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7世紀),大陸新移民的人數可達數十萬乃至上百萬,在有些地區應占人口的四成到九成,他們認為混血之影響,遠遠超過一般人們的想像。自然人類學家埴原和郎③便持此說。誠然,他們也承認地域的差異,認為在彌生時代來自東北亞的新移民大多居住於北九州地區。其一部分曾擴散至近畿和關東地區,而地處偏遠的東北地區、北海道、西北九州,離島地區,則較少或幾乎未受移民混血的影響,仍以繩紋人的子孫為主要居民,因而生活於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被認為是未受混血影響的繩紋人的直系子孫。於是,在彌生時代,形成了日本人的二重構造,即移民系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西日本)和繩紋系統彌生人(主要分布於東日本)。而且,指紋、耳垢、齒冠的類型調查以及近年來新興的血液、病毒的遺傳因子調查,亦似乎支持這種「二重構造」說。當然,在彌生時代,也可能有中國江南地區的移民,直接或經南島地區進入日本.但日本學者的有關研究尚不多見。
彌生時代後的古墳時代(3世紀至6世紀),大陸移民仍不斷進入口本,且繼續向東日本扣各地擴散,與原居民的混血亦持續進行。但是,日本人的「二重構造」仍然存在。直至現代依然如此。只是繩紋人系統的影響,日漸縮小而已。因而,從體質結構來看,日本民族絕非單一民族,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由來自東南亞的人口集團和來自東北亞的人口集團,不斷混血形成的「混合民族」。
從日本語起源的角度來看,與日本民族起源問題直接相關的,是日本浯的起源為何,它屬於哪一語言系統。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只有使用某種語言的民族的人們到達並生活於日本列島,那種語言才叮能成為日本語的來源。通過探索日本語的起源亦可證明,日本民族是「混合民族」。
許多日本學者早就注意到,日本語的語法結構與包括朝鮮語在內的阿爾泰語系的語法結構有許多相似之處。例如,賓語或補語置於動詞謂語之前,語句的構成順序是主語一賓語一動詞謂語;在單詞後附加助詞或助動詞,表示語法意義;名詞無性與單復數的區別等。這表明日本語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包括朝鮮浯)可能是從共同砠語分化而來的同系統語言,因而日本民族在人種血緣關繫上,也可能與生活於東北亞的阿爾泰語系諸民族具有某種關連。但是,他們也同時注意到,日本浯和阿爾泰語系諸種語言之間,也有一些不同點。例如缺少單詞讀音的音韻對應關系,因而阿爾泰語系不可能是日本語的惟一來源。
於是,一些學者逐漸注意到,日本語與「南島語系」(即馬來與玻里尼兩亞浯系)之間或許有某種親緣關系。「南島語系」是分布十四起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島,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東至南太平洋諸島的一大語系,其范圍可至中國南部的一些非漢族的少數民族。「南島語」與日本語的類似點是:母音(母音)有5個,即(a)(i)(u)(e)(o),不使用雙重母音;單詞以母音結束;濁音不同於單詞之首等。這表明,使用「南島語」的東南亞的一些民族,有可能對日本民族的構成曾發生影響。但是,足以證明這些民族曾從南太平洋或東南亞直接進入日本列島的考古學依據,卻十分罕見。一些學者便推測,南島語系的語言可能是經過中國南部,然後傳入日本的。
7、湖州橋文化社會調查
湖州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研究――以湖州古橋為例
摘要:湖州,「天堂中央」的城市,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在聞名。古橋,作為水鄉澤國的湖州的文化遺產,其歷史非常久遠。但隨著城市現代化建設,古橋的地位日趨下降,造成其嚴重的破壞,古橋傳承的文化及以此為代表的湖州文化也漸趨衰落。湖州文化的未來走向如何,我們將如何去繼承這些文化等給我們留下艱巨的任務與歷史使命。本文從湖州古橋出發、闡釋古橋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在此基礎上分析古橋文化的繼承情況,並對湖州的古橋文化及湖州歷史的文化繼承、保護、開發提出建議。
關鍵詞:湖州古橋,古橋文化,文化繼承
湖州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十幾萬年以前。距今6000多年前的丘城遺址和4700年的錢三漾遺址可以證明早在原始社會,勤勞勇敢的湖州人創造了新石器時代的燦爛文化。從這以後幾千年,在天目山麓,太湖之濱,苕溪運河兩岸孕育了無數名人英才,積淀了許多人文,防風氏曾在下渚湖畔建國,「茶聖」陸羽曾徜徉於顧渚山山水水之間,寫下了不朽的《茶經》,張志和曾寄情於西塞山前,留向了膾炙人口的詩句,口述傳說「筆祖」蒙恬到善璉,演繹了今天的湖筆文化節。「賢俊之名,言行之跡,風土之美」的歷史的升華,累積成
「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湖筆之都,茶竹之地,文化之邦」之悠久文明。
羅開富先生曾這樣描述過湖州人文的價值:一個城市找出幾件有價值的人文景觀並不難,但是要找出像湖州這樣豐富而厚重的人文景觀則不容易;一個城市找出幾個有價值的人文觀念並不難,但是要找出像湖州這樣深邃而博大的人文思想體系則不易;更重要的是,一個城市要找出幾件昨天的人文並不難,但是要找出能一直延續到今天的人文,就更不易了。[1]但他只是從正面論及湖州的人文價值筆者認為歷史在歲月中逝去,飽經歷史滄桑的湖州現已一步步沉淪,除了舉辦一次又一次的文化節來溫故一下,還有何種方法能讓歷史定格積淀下來呢。南潯古鎮遺址的修復是現代化的傑作,歷史的原貌盪然無存;湖劇的瀕臨滅絕;古代園林的破壞等都讓人扼腕嘆息。為什麼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會消逝的如此之快,筆者通過對湖州文化的代表――古橋文化的研究對這一現象進行詳細的分析,並提出了自己的一點看法和建議。
一、湖州古橋及古橋文化介紹
中國有句古民諺:「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魚則行,」在民間流傳甚廣。只是人們常常丟掉這諺語的後兩句:「鄉不在窮有橋則通、人不在澀有文則光……」在太湖流域的江南,人們看到最多的就是橋,古香古色的木橋,精製玲瓏的石橋,現代化的高架橋……。緩緩的細流,湍急的河水阻隔了人們的相互往來。五、六千年前祖先們在多河多渠道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為求利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作為太湖流域的水鄉澤國之一,湖州的橋自然也是如蛛網密布,素有「十步一橋」之說。據一九九三年編撰的《湖州市志》記載,一九九○年湖州有各種橋梁8200餘座,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43座,比世界水城威尼斯多一倍以上。但這個統計數據是將現代化的橋梁與古橋統計在一起的。其實在湖州,古橋在河流縱橫的江南更是值得一提的。在江南,沒有哪座城市有像湖州這樣數量多、品類多的古橋。目前,僅湖州市區范圍內登記在冊的古橋就有248座,有11座被列入了文物保護單位,年代跨越南宋至解放前。清同治《湖州府志》記載,當時烏程、歸安二縣的橋共有1417座。湖州的古橋有氣勢磅礴的大作,如雙林三橋、湖州潘公橋、菱湖安瀾橋、南潯通津橋,永豐塘橋、洪濟橋等;也有輕盈靈巧的小品,如菱湖五聖橋、雙林緊縮橋、履泰橋等。更值得一提的是幾座匠心獨具、個性鮮明的古橋,勘稱天下古橋絕品,有潮音橋、雙林三姐妹橋,寺前橋等。歷史悠久的古橋,積淀了湖州濃濃的橋文化。每一座古橋,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且文人墨跡,楹聯詩詞,給湖州的橋文化增添了不少風韻。筆者對湖州的古橋進行了實地的考察和采錄,下面就對湖州的古橋極其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介紹一下。
(一)湖州古橋
湖州的古橋如天上的繁星一樣,不勝枚舉,下面就舉兩座比較具有典型性的來看一下。
1、湖州潮音橋
湖州潮音橋為湖州城內三大著名古建築,為湖州橋里橋(潮音橋)、塔里塔(飛英塔)、廟里廟(府廟)「三絕」之一。在湖州南街南側,東西向橫架於東苕溪。潮音橋是浙江省八座立交模式的古橋之一。該橋西岸河街商店林立,為避免割斷沿河街道,建橋時在西側次孔跨西岸河街,橋上橋下均能行人,在中國古代建築上實屬罕見。據主書法家譚建丞所著《談湖州的橋》記載,此橋橋腳蓋樁密排極深,可千年不動搖,且離橋墩數大,便有皮木樁和石垛。橋堍四角建橋時必放果核四種,橋成數年後萌芽成樹。據說有香樟、松柏、枸杞、石榴。現橋體上生有枸杞、石榴樹。關於橋名「潮音」的 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天目之水浩盪而下,至湖州碧浪湖,途穿城南入市,水流湍急入海潮,此為一種說法。二是現橋址為古潮音渡,兩岸皆有渡亭,以蔽風雨。儆炌有《潮音橋兩亭記》記其事。萬曆三十年(1602)橋圮,次年湖州知府陳幼學重建,東西堍置橋閣,三十三年(1605)竣工。明崇禎年間(1628-1644),火焚東閣後修復。現橋為清嘉靖年間(1796-1820)重建。三孔石拱橋,長54.2米,三孔總跨為29米,寬5米,高7米。兩堍橋台階寬大,每級用兩條石並列,各為27級,行人上下不覺吃力。兩側欄板用石質製成吳王靠,可供行人休息。橋兩堍置白石卧獅,今僅存一隻。
有關潮音橋建橋歷史另有說法,潮音橋的前身是皇佑橋,為北宋建築物。據南宋嘉泰《吳興志》及《吳興志舊編》等書述,北宋皇佑中(1049-1054),湖州迎禧門慈感寺渡口,撤渡建橋,以年號名稱為「皇佑橋」元佑元年(1092)知州事張詢輦拱石為架閣樓址,說明皇佑橋在元佑七年前圮,仍靠舟濟渡。南宋建炎三年(1129),慈感寺址從迎禧門移至今橋址,又設慈感渡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僧行立為便渡客,在寺前重建潮音、普門二個渡亭,改名為潮音渡。「潮音」之名取於舟山普陀山潮音洞,傳為觀音大師現身處。這些都是關於潮音橋的歷史根源,可以看出這是一座年代非常久遠的橋。
(二)湖州雙林三姐妹橋
在湖州市雙林鎮北,跨嘉興湖州航道的萬元、化成、萬魁三橋,俗稱「姐妹橋」,均為三孔石拱橋。化成橋居中,東距萬元橋225米,西離萬魁橋122米。在同一條河流上,不到350米,並列三座同型石拱橋,在我國建橋史上實為罕見,三橋如幼龍競戲,涉足清波。這三座姐妹橋是我國古橋中的精品。
萬元橋:萬元橋始建年代失考,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遭倭寇破壞。清康熙年間(1662-1722)構築木橋,名「福成橋」。雍正八年(1730)易木環石,改今名。現橋為道光十四年(1834)里人陳文鏞復募,至二十年(1840)落成。三橋中以此橋最挺拔秀麗,全長51米,寬3.5米,高7米。拱券採用縱聯分節並列砌置法,用五根長系梁加固。兩堍各有石階44級,橋頂護欄用花岡岩鑿成吳王靠,供行人歇足。護欄石間有望柱二十根,飾刻姿態各異的石獅十對,形象栩栩如生。欄板末端設有抱鼓石。為了方便行人推車,在橋欄旁澆灌水泥便道。橋孔旁鑲嵌4-5米石柱。
化成橋:又名塘橋。為「雙林三橋」中創建最早的。元佑延年間(1314-1320)塘口化成庵一僧始建木樑橋。明洪武初年(1368)易木改磚。永樂時(1403-1424)改建為木樑橋。嘉靖年間(1522-1566)改建為三孔石拱橋。明崇禎三年(1630)重修時,里人沈桐《化成橋崇禎庚午年重修兼築石路記》文中說:「化成橋長三百餘尺,闊二十尺,易木環石,方而為圓,並七為三,工制堅實,形形勢壯偉屹然,為一鎮之奇觀。」據清人吳若金《雙林志》記載:「化成橋在石漾東,其地即東雙。橋畔常纜客舟,多乘夜航,謂之夜航埠。橋上設立燈桿,爛燃如晝,四方商賈,望桿而集。」明清時,在橋樑上設燈桿招商,在中國橋梁史上實屬罕見。化成橋橋形結構與萬元,萬魁橋相同。全長46米,寬3.4米,高6.6米。拱券採用分節並列式砌置法,肩牆為釘靴式砌築,用五對長系石加固。橋南台階41級,橋北為36級。橋南與街道連接,商店林立。橋北附近有基督教堂。護欄置吳王靠共行人休息,石欄板與16根望柱相接,其末端置抱鼓石,並雕有一對伏獅。
萬魁橋:在雙林鎮禹王廟北,居「雙林三橋」之西。西臨風漾河最廣闊,最初為木樑,直至清康熙元年(1662)里人顧某始募環石,八年(1669)橋才竣工。乾隆五十五年(1790)橋塌改建,五十八年(1793)與化成橋同時落成,倪汝進撰《重建萬魁橋記》,因此比舊橋增高5尺,橋體魁梧。萬魁橋三孔石拱橋,橋長51米,寬3.2米,高6.8米,兩端各有台階40級,橋頂設吳王靠,橋欄板與24根望柱相接。橋下百舸爭流,河岸泊舟眾多,成為雙林水上繁忙之路。
這三姐妹橋,是近6平方公里以內的以鳳尾展翅為主題的鳳尾。而塘橋頭的頭……鳳凰頭是正前方約3000米的陽道橋,此橋是單孔拱橋,橋形似鳥頭,緊挨橋邊的兩口水井是鳳凰的眼睛。在鳳頭與鳳尾中間的兩邊各建有對稱的東虹橋、西角橋,形如鳳凰翅膀。中間的鳳體就是古鎮雙林。在鳳頭與鳳尾直線上建有章家弄、塘橋弄等的連接作為脊椎骨,其他密布的橋為肋,形態各異的居民中插建的許多小花園或涼亭或池塘為鳳凰身上的羽華。
(二)、湖州古橋文化
湖州的古橋不僅數量眾多、造型奇特,巧奪天工,它所孕育的文化內涵更是讓世人矚目。
在湖州的每一座橋都有一個美麗的的故事。筆者搜羅如下:
橫跨在湖州城北東西兩若溪匯合處的「潘公大橋」,系明代治黃功臣潘季馴所建,它是一座功德橋、廉政橋。潘季馴,湖州環諸鄉人,官至刑部、兵部、工部尚書,曾四次主持治理黃河,前後達27年之久,功勛卓著,名垂青史。在年老回湖州後,看到東西兩苔溪匯合處交通不便,險象環生,便慷概解囊,捐銀2500兩建橋。時五年建成,鄉人將此橋命名為「潘公橋」。當時民間還有詩傳誦:「秦嶺響石運東苔,千里磷騎歸途遙,採得奇磐西域返,中流砒柱擋狂潮。鑿工五年推堅苦,河神一夜伏魔妖,建成勛業利後世,博譽銀河潘公橋。」
長興有一座「吠橋」。是一座七孔排柱式石樑橋,始建無考。明洪武七年(1374年)鄉人重建,相傳這里本由一位紳士置渡而不收渡費。一日,某秀才渡河時嘆氣道:「既然有錢造船,為啥不造月橋呢?」此話傳到紳士耳中,他對秀才賭氣說:「你有本事在此造月橋,我用青石板從橋瑰鋪到你家門口。」一年後,秀才傾囊在渡口造好石橋,但家中僅存一片田了。而紳士實現諾言,用青石板鋪到秀才家時,秀才已傾家盪產,妻離子散,家中只存一條「狗」不忍離去。鄉人為這事,將一月「田」和一條「狗」合成「吠」字,定為橋名。
吳興區東林鎮有一座「糖橋」,又名印仙橋。講的是一玻仙曾卧在橋上賣糖。想買糖的人,只要付一個銅錢,就可自己拿一塊糖。買糖的人總是選最大的,其中一個小糖人幾天沒有買。後來,一農夫將小糖人買去吃了,幾個月不吃不睡,農夫懷疑自己生了什麼毛病,後來想到了這是由吃了小糖人所致。於是他便沖上橋去找跋仙算帳。跋仙獺洋洋地說:「人之所以不能成仙,就是顧慮重重,疑心太重。你現在不吃、不餓、神色很好,這不是成了神仙嗎?現在九洲勝地任你游覽,何樂不為?」農夫仍大罵毆打不止,跋仙便笑嘻嘻地在農夫背上輕輕拍打了幾下,說:「還我糖來」。「小糖人忽然吐出。而農夫即刻飢不可忍,跋仙化清風而去。而橋石上則留下了卧仙的形象。於是此橋便稱為「印仙橋」,農夫知他是仙人悔之不及。
出於對橋的崇敬,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步積累了不少人橋合一,以橋為吉祥物的風俗習慣。
德清新市鎮中的有座「太平橋」。該橋建於500多年前,居民為了求得吉利平安,風調雨順,財源廣進,便名為「太平橋」。誰家嫁女娶親總是吹吹打打,成群結隊過橋以求吉利,誰家生男養女第一次剃頭,總是抱看嬰兒走過此橋以求平安。
菱湖鎮原有一座探花橋與一座狀元橋相對而望。過去凡是嬰兒滿月,由其舅父抱著到街上走一圈,並要經過狀元橋和探花橋,希望孩子長大了能成材。
德清縣城關鎮上的孩兒橋,始建於宋治平年間。是一座單孔石橋,原名清河橋。相傳橋南瑰姓沈的鄉紳,因無子傳代繼承家產,就天天到橋北城隍廟求子,心誠意切,終於感動了橋神而得子。此後,清河橋更名為孩兒橋。後來,鎮上年輕人新婚之際,女兒出嫁都要過此橋,以求早生貴子。浙北地區的走橋風俗,可說是千年遺風。走橋指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人走三橋能治百病。當日,村姑少婦相約成伴而行,必經三橋並不走復路而返。在那裡有「行過三月橋,一年病災消」之說。
橋聯,是橋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橋聯是對聯的一種,它題刻橋柱、橋欄和橋亭之上。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漢司馬相如。傳說,司馬相如初去京都長安,在成都城北十里升仙橋題詞:「不乘馬高車,不復過此橋」。此乃開橋頭撰聯的先河。湖州人建橋,很重視橋聯的配置。尤其清代以來所建的橋梁,橋聯更為豐富。這些橋聯雖大部隨著古橋的紀覆而消失,但現存的仍有百聯之多。現選幾聯,以餐讀者。
東西乃四海通衙,舟揖往來,水接龜澳流白些.
南北為三山要道,貨財殖聚,梁飛橄市跨金堤。
—德清澈山安濟橋
重修逢亥歲,算來甲子三周;
舊建向龔方,剛出長城五里。
—長興五里橋
南通北達,上連天目下苔溪;
風大雲揚,遠及東林近洛水。
—德清大通橋
疊浪南來千萬脈,源從天目;揚帆北去八十里,頌達翻頂。
柳暗花明,掩映一塘望太堡;山重水復,彎環十里到清溪。
—德清太堡塘橋
二、湖州古橋文化的受眾性
以上較為詳細地介紹了兩座比較有特色的古橋以及深厚的古橋文化。湖州的古橋可謂星羅棋布,湖州的人在悠悠古橋的風韻和潺潺流水的音律下一代一代地成長,時至今日,孕育在小橋流水文化中的湖州人對古橋文化的認識有多少呢?筆者根據不同的文化層次、年齡、社會背景走訪了湖州的居民,得出了以下幾點認識:
(一)湖州古橋文化知多少?
筆者在這一部分里設計這樣幾個問題,並進行了走訪:
第一,你知道湖州的古橋的傳說和故事嗎?
對於這個問題,湖州居民的回答讓筆者很滿意,因為故事傳說都帶有一定的趣味性,迎合了大眾的文化心理需求。老一輩的人總喜歡對下一輩的人講述真寫古老的傳說和故事,因此大家都對這些故事於了強烈的認同感,因此關於古橋文化的故事的那一部分,在湖州人這里繼承保留得非常好。
第二,你知道湖州古橋的楹聯嗎?
對於這個問題,筆者對雙林三姐妹橋附近的居民進行了詢問,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筆者感到很痛心。在這里,鮮有人能對刻在橋上的楹聯熟記下來,居民的回答是這樣的:「對於這些個對聯,自然會有人去記錄,我們就不用去花心思了。」筆者在思考,如果大家都存在這種想法,那麼這樣古老的文化靠誰去繼承呢?筆者嘆然。
第三,是針對在校學生的,筆者在調查之後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校的學生,幾乎沒有不知道趙州橋的,而且對趙州橋的熟悉程度遠遠超過對湖州古橋的熟悉程度。當問及一些學生知道湖州的古橋有哪些嗎,大部分學生只對幾座離自己的生活圈子近的橋有印象,很少有學生了解湖州大部分古橋的。有的連橋名都沒聽說過,更不用說對古橋文化的了解了。
第四,關於湖州古橋文化背後的民俗的受眾性。前面的幾個問題僅是停留在古橋文化的表層,而對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民俗的繼承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價值觀念的轉變,湖州居民在現代物質文明的沖擊下,對古代文化的重視度越來越低。就拿走橋這以風俗來看,現在已經被遺忘在歷史的河流中了。因為現在社會的節日文化正在一步步淡化,想必大家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現在過年,年味越來越少了,元宵節的氛圍也沒有了,更不必說對那些民俗的繼承了。這種凝聚在地方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古橋文化逐漸被現代文化所掩蓋,試想,按照如此的發展趨勢,那麼所有的文化不都要走上一條克隆似的道路的了嗎,一千個哈姆雷特都趨同於一個了。其實,一些現代的文化現象是應該提倡的,比如婚俗就簡,薄葬等等,但是在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一些被歷史所認可的古代文明文明是不應該丟棄的,因為它體現了一個地方,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二)大眾對古橋文化的保護意識
對古橋及其文化的了解甚少,本來就是意見讓人十分擔憂的事,然而更讓人擔憂的是湖州市民對古橋文化的保護意識是十分淡薄的,不僅是市民,就連當地政府對古橋的保護都是不屑一顧的。且看新華網浙江頻道2002年7月9日電《 一座百年古橋,在水鄉湖州市菱湖區和孚鎮陳塔村掀起了一場文物保護風波》 。
菱湖區和孚鎮陳塔村的保隆橋是當代村民認為保存最完好的古橋,可2002年6、7月間,古橋石料被村裡以75000元價格賣給了橋販,輾轉到了桐鄉烏鎮。村民都為此感到惋惜,無可奈何,只能發出了「以後可能再也見不到這座古橋了」的感嘆。而村支書卻一直在為「賣橋」尋找托辭。因此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2]看到以上的材料,筆者感到了欣喜,因為農民有保護古橋的覺悟和意識。但是當地政府卻沒有保護古橋的意識。同時筆者對這一現象又有了一分深層思考,市民的意識僅停留在思維層面,並沒有付諸實施,盡管文物局有所表示,但是亡羊補牢,為時晚矣。
從這個案例,我們對湖州人對古橋的保護的意識應該有了一定的了解。筆者在走訪過程中,還了解到,有很多人認為這種古橋的交通價值根本不適合現代社會的需要,阻礙了城市的現代化進程,應該拆除,代之以新的現代化橋梁。他們認為政府應該加大拆舊布新的力度,創建現代化的都市氛圍,因此就有了很多諸如以上的拆橋的事件。
(三)古河道的污染淡化了湖州人對古橋的情感
住在古河道周圍的居民,很少有人具有生態的觀念,雖然家家戶戶都安裝有自來水,但是大多數居民還是喜歡在古河道里清洗生活用品,並把生活垃圾倒入河道中,這樣古河道的污染日益嚴重,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惡性循環,河水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人們就認為該封河填河,從而使其淡化了一直對他們有哺育之恩情的河流。
三、湖州古橋的近代命運和當代開發現狀
筆者在調查以後,感覺湖州人對古橋文化的認識著實讓人堪憂。為什麼那麼繁盛的古橋文化,會在現代湖州人的眼中漸漸退去呢?筆者認為這和湖州的現代化建設是分不開的。下面我們就看一下湖州古橋的近代命運與當代開發現狀
我們先來看一下湖州駱駝橋。駱駝橋至今仍在城市最中心,但是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座駱駝橋了,而是一座水泥鋼筋砌成的現代化橋梁。駱駝橋邊上原來有個集市,叫駱駝橋市,地上也是鋪著厚厚的黃沙。相傳這是趙孟頫曾經賣字的地方,可惜已經無跡可覓,橋邊的馬軍巷是南宋大將軍韓世忠的馬軍巷營駐扎過的地方,可惜也跟駱駝橋一樣,只剩下一個空名了。據《湖州晚報》的一位記者回憶,1953年他剛回來湖州時看到駱駝橋,還是一座高高的石拱橋,而現在『哪怕一兩件石構件也找不到了。」湖州的許多古橋沒有毀於戰爭,而是毀於建設。還有雙林三姐妹橋,歷經800年,一直完好無損,可惜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為借石造公路,竟把鳳凰頭拆走了。河兩岸只剩下古橋的殘跡,被蘆葦掩沒著。鳳凰的眼睛也被挖得面目全非。據明代萬曆《湖州府志》記載,當時僅府城內就有尚書橋、西回橋、烏公橋等45座。明末,清代又修了不少橋,解放後因城市擴建和發展交通,大多被拆除了。這以後,還出現過多起古橋被撞,被盜,被賣的事件。如,2003年6月,吳興區織里鎮楊某自然村,一清中期單孔古橋被部分村幹部認為沒什麼用處,決定將其拆除。當有關部門了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刻趕往現場阻止時,古橋已被拆了一半。
過去登上飛英塔,就可看到橫架在龍溪港上的大通橋。那是一座五孔石拱橋,五十餘米,如長鯨伏波,如月輪沉江,即使在多橋的江南也難得見這樣氣勢雄偉的拱橋。湖州的橋你遠望它,登臨它,絕對給你的是一種王者氣概、大家風范。可惜的是湖州舊城改造,新建市陌小區時,不知為什麼把這么一座好端端的古橋給拆除了,代之新建了一座僅能過往行人及自行車的水泥橋。讓人不明白的還有月河漾上浮霞墩的兩座美麗的石拱橋,記得橋柱上刻有楹聯,不知還有誰能記得寫的什麼。一座通往烏盆巷,一座通往金婆弄,那可都是唐時街巷。可是現在也已盪然無存了。還有甘棠橋雙橋也被拆除了,代之而新建了一座名為「四新橋」的水泥橋,月湖也已經消失了。更不知建橋時是因為資金短絀還是別的什麼原因,橋的兩頭草草鋪就的石階粗放如同高坎,行人過往無不嘖有煩言。我們看到這些年消失的還有驛西橋、橫渚塘橋……它們消失的原因是礙航,真是湖州的悲哀!在迷失了昨天的同時也喪失了未來的機會,本來湖州可以讓世人有很多特色的東西可看。
現在 隨著運輸業的發展,航道流量增大,一些主幹航線的古橋成了礙航橋梁,90%以上的古橋遭到過來往船舶的碰撞,有的千瘡百孔,有的石板塌陷。古橋與航道的矛盾十分突出。僅在湖州,雙林屹風塘橋曾被船隊所撞,橋梁向東倒塌,橋石壓在拖輪上,導致橋毀船沉,一幅美麗的風景畫從此消失。位於東宗線、建於1850年的永豐塘橋由於凈寬、凈高低於航道標准,成了航障,使國家投資2億元的四級航道無法發揮效益。而來往密集的船也將古橋撞得傷痕累累。位於湖申復線的五穀塘橋被擠撞成危橋,管理部門只好一度封鎖航道。雙林三橋也不同程度地被船舶撞損橋體、破裂。另外,城市擴建、農業園區改造、水利建設也使一大批古橋受損,湖州的潮音橋與廟里廟、塔中塔並稱「三絕」,但近幾年來(河道)兩旁高樓聳立,相形之下,古橋卻因缺乏維護、橋上茅草叢生而失去其古雅秀麗的容顏。它們面對蒼天,似乎在告訴人們:在人文甲天下的地方,再奇巧的建築,遇到野蠻,也會遭到破壞,遇到愚昧,也只能是悲嘆,他提示著人們:不要在讓文明的失落繼續重演。[3]
面對如此的現狀,讓人感覺了一種揪心之痛啊。古橋文化在歷史的歲月中漸漸被遺忘,悠久的文明在現代化的建設中被一層層掩埋。今日的湖州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剝落了古老的衣衫,換上了水泥加鋼筋的現代建築、冰冷的機器和夾生的外來文化。在這樣的發展中,湖州人享受到了物質文明帶給他們的無比的快感。可是,殊不知,青山綠水在咆哮,古老文化在悲泣,人文精神在哀鳴。看不到了,一切都看不到了。湖州人眼裡只有閃閃發光的金幣,他們再也難以看到青山綠水和自己的人文了,可悲可嘆啊。
羅開富先生清楚地認識到:我們在使勁往前跑時,望了帶上一件東西,它就是人文,其核心是傳承了六千年且兼容並蓄了世界其他文化精華的財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不能忘記一個真理,中國幾千年的人文積淀,不可能在幾十年內就成為過時的東西。忘記了人文,將使我們的發展失去理性;忘記了人文,將使我們失去曾經擁有的心靈寧靜和情感快樂;忘記了人文,民族就沒有希望。[4]
湖州古老文化呈現了如此不堪的發展趨勢,著實應該讓湖州人清醒了。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保護我們古老文化的重要性了。
四、湖州古橋、湖州古代文化的保護與開發策略
(一)對湖州古橋的保護和開發建議
在以上的敘述中,完美對湖州的古橋應該有了一定的了解。湖州古橋數量之多,特色之鮮明,文化價值之高,是很多地區都無法媲美的,他為湖州的秀麗山水增添了內涵。湖州的古橋可謂是
「湖州一絕」。然而就是這樣巔峰的古橋和古橋文化卻正在遭受著毀滅性的打擊,滿目瘡痍。建立一套合理的開發和保護古橋及其文化的制度,已迫在眉睫。筆者在調查訪問之後,認為對湖州古橋的保護應該提高對古橋文化價值的認識,達成「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的共識,制定科學合理的的古橋保護和開發利用規劃,提升當地居民對保護古橋文化重要性的意識。
8、有關織田信長雲雲
從十五世紀中期的「應仁之亂」開始,日本邁入了空前殘酷而混亂的「戰國時代」,無數英雄豪傑應運而生,無數割據勢力旋起旋滅。受限於傳統觀念和地理環境的各方豪強,比如廣為後人崇敬的「毗沙門天神」上杉謙信、「甲斐之虎」武田信玄、「瀨戶內智將」毛利元就等等,他們窮畢生的精力,也不過在亂世中謀求到一方理想中的凈土而已,最終重新統一全日本的重擔,卻奇跡般地落到尾張國一個根基淺薄的小領主肩上——他,就是織田信長。
織田信長基本統一了日本中部,而他的繼承人豐臣秀吉則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最鞏固的盟友德川家康把日本帶回到幕藩和平體制下——後兩人的事業基礎,無疑是由信長所一手奠定的。織田信長無所畏懼、藐視權威、殘暴好殺、熱愛藝術,後世贊譽者稱他為「革命者」、「風雲兒」,鞭笞者罵他為「暴君」、「第六天魔王」,而正是這種性格、行為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把他推到了歷史的最前沿。
織田家的崛起
為了表明自身政權的合法性,織田信長後來自稱出於平氏或藤原氏,但現在普遍認為,織田氏先祖本為越前國丹生郡織田莊織田神社的神官,約在十五世紀初期流落至尾張,成為當地土豪。
當時尾張國名義上的統治者,是守護斯波氏,但守護的權力從來都是由當地大小武士集團聯合支撐起來的,尤其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守護往往被架空,地方上的各級土豪卻逐漸坐大,成為大名——織田氏就在這種背景下日益膨脹起來,謀得了守護代的職權。
到了織田信長的父親織田信秀這一代,織田氏已經基本架空守護斯波氏,握緊了尾張國的軍政大權。但信秀本人的地位,最初卻並不算高,他不過是領有尾張上四郡的守護代織田伊勢守信安之兄信定的兒子而已。當時尾張的另外四郡(下四郡)則掌握在尊奉傀儡守護斯波義統的另一位守護代織田大和守廣信手中。
織田信定築勝幡城,其子彈正忠信秀則以同族身份出仕於織田廣信,成為同族三奉行之一,靠著他敏銳的政治嗅覺,以及勇猛的作戰能力,很快就脫穎而出,壓制了織田因幡守和織田左衛門兩位同僚。到1534年織田信長誕生的時候,他已經成功架空守護代,征服了超過二分之一的尾張國,被譽為「尾張之虎」——戰國亂世,臣子凌駕於君主之上,分家凌駕於主家之上,甚至陪臣凌駕於守護之上,本就不是絕無僅有的稀罕事。
尾張國並非亂世中唯一的領土,阡陌相連,北有美濃國,西有伊勢國、東有三河國。因為尾張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周邊豪強無不虎視眈眈。信秀一邊和國內的同族勢力作斗爭,一邊還要抵禦來自他國的侵略,或者發動對他國的遠征。他第一個來自外部的強大敵人,是三河的松平氏。
十六世紀初期,松平氏出了一個奇才——被家臣諛美為「活到三十歲定可取得天下」的松平清康,他屢次殺入尾張,使織田信秀戰栗不已。然而清康終究沒能取得天下,因為還不到三十歲,他就在出陣尾張守山城時被家臣誤殺——時為1535年,人稱「守山之崩」。
繼承清康事業的松平廣忠,當年還不到十歲,織田信秀趁機反攻出國門,把戰火燃燒到松平氏的領土上。為了苟延家族的命脈,松平氏被迫向更東方的今川氏求援。今川氏當主義元看到送來嘴邊的美味,當然興奮不已,立刻打著復興松平家的旗號,向三河進發——1542年,爆發了著名的小豆坂合戰。
駿河國的今川氏世代名門,領土廣大,兵力強橫,義元更有「東海道一弓取」的美名。信秀聞知義元來攻,絲毫不敢大意,急命二弟信康為先鋒,出西三河安祥城東進,雙方在小豆坂遭遇。
長驅而來的織田軍因為體力不支,很快受挫向後敗退,今川、松平聯軍在後緊緊追趕,幸虧信秀的三弟、以武勇善戰著名的織田信光等人擔任殿後,大呼悍戰,不但逼退追兵,更鼓舞了本方士氣,扭轉了戰局。最終今川、松平聯軍崩潰,西三河一帶盡歸織田氏所有。
五年後(1547年),織田信秀整備兵馬,再攻三河,希圖一舉滅亡松平氏,松平廣忠也再次向今川氏求援。這回今川義元不再無條件答應發兵,因為他聽說廣忠的幼子已經六歲了,就要求送來駿河作為人質。
大名之間交送而非交換人質,並不是一種平等的外交手段,而等同於承認對方擁有對自己的控制權、調動權,也即對方將成為自己的宗主國。雖然兒子年紀尚幼,雖然這是一份屈辱的盟約,走投無路的廣忠也只好答應了。於是他派二十八名家臣護送幼子竹千代從本城岡崎出發,經海路在大津(現豐橋市)上岸,准備由當地豪族田原城主戶田康光送往今川義元的本城駿府。
岌岌可危的松平家隨時都可能垮台,最好的下場無過於從屬於其他強大的勢力,這是包括廣忠在內,每個松平家族的成員及其麾下豪族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但從屬於何人,是東方的今川,還是西方的織田,每個人心中卻都有著不同的盤算。戶田康光早就和織田信秀暗通款曲,他不但沒有按計劃護送竹千代前往駿府,反而將其劫持到了尾張。就這樣,六歲的松平竹千代在尾張末森城遇見了十四歲的織田吉法師——也就是後來的織田信長。
尾張的大傻瓜
織田信長幼名吉法師,由信秀正室土田夫人於1534年生於尾張那古野城。那古野本是今川氏進攻尾張的橋頭堡,當年信秀攻克此城,才從勝幡移居過來,旋即就得到了嫡長子,歡喜不勝。他任命家老林新五郎秀貞(又名通勝)、平手中務丞政秀、青山與三右衛門和內藤勝介四人擔任幼子的師父和輔佐官。
但這個孩子與眾不同,據說還在襁褓中的時候,他就表現出令人頭疼的強橫態度,多次咬傷奶媽的乳頭,信秀被迫頻繁更換奶媽。稍微長成以後,他更喜愛新奇的事物,蔑視傳統的禮儀規條,經常身穿奇裝異服,與同齡孩童游戲角斗,絲毫也沒有作為領主繼承人的自覺。除了師父之一的平手政秀、父親信秀,以及某些幼時玩伴外,幾乎家中所有人都對這個孩子抱持著深深的厭惡感。
連其母土田夫人也不喜歡吉法師,卻寵愛三男信行(信秀共有十二個兒子,信長雖為嫡長子,其實是第二子,其上還有庶出的長兄信廣)。織田勘十郎信行,和吉法師是一母所生的同胞兄弟,但行為卻與兄長迥然相異,他品行方正,聰明懂禮,深得家中眾人喜愛。土田夫人和家臣們屢屢向信秀建言,請求廢黜吉法師的繼承權,而以信行代替,不知道是出於對嫡長子的寵愛,還是別有想法,信秀每次都顧左右而言他,不硬不軟地駁回了他們的意見。
吉法師就這樣在來自四面八方的敵視、輕視或鄙視的目光中成長起來。1546年,他在古渡城元服,取大名為三郎信長,後來還通過給已經權威喪盡的天皇朝廷獻禮,得到了上總介的官職,稱織田上總介信長。
雖然年僅十三歲(按虛齡計算),但依照當時的傳統,武士之子行過元服禮,就已經算是成年了,可以上陣打仗,更必須挑起家庭和家族的重擔。果然第二年(1547年),信秀派信長為總大將,進攻三河國的吉良大濱,放了幾把火以後安然退回。雖然本就是件輕松的任務,但絲毫不出差錯,尤其是信長戴著紅色頭巾、身披鎧甲和陣羽織的英姿卻讓家臣們感動得熱淚盈眶——這正是信秀期望達到的效果。
幼主已經具備了上陣作戰的能力,表明家族可以延續下去,家臣們不會缺乏效忠的對象,在封建社會,這是相當令人歡欣鼓舞的事情。可惜信長戰後卻依然故我,毫不收斂年幼時的荒唐舉動。據說他經常身穿浴衣,袒露著上身,腰間掛滿錢袋、葫蘆、火石包等小物件,騎著馬四處去遊玩——雖然在他成名以後,許多人一廂情願地猜測他是在勘察領地內的地形,了解各村的風俗人心,但對於一個十多歲的孩子來說,那未免也太苛求了。
就在這一年,松平竹千代被送到了尾張國,成為可憐的人質。據說信長對這個小自己十歲的孩子相當友好,經常攜其出行,一起遊玩,並教會他騎馬和游泳。但這種兒時的友誼,是否直接影響到他們日後牢不可破的同盟,可就是眾說紛紜,見仁見智的事情了。
當時,信秀將本城遷到末森,把這里作為進攻三河的橋頭堡壘,而讓信長留守舊主城那古野。在得到松平竹千代以後,他原本以為能夠以此為要挾,迫使松平廣忠降伏,然而廣忠或許難消心頭之恨,或許保有在亂世中絕對稀罕的忠義之心,竟然拒不開城投降,依舊把靠山鎖定為今川家。今川義元大受感動,於是在第二年(1548年)三月,以軍師太原崇孚(雪齋)為總大將,第二次大舉發兵西三河,與織田軍再遇小豆坂。
以領地的廣狹、士卒的多寡來論,其實織田根本不是今川的對手,更何況來自北方美濃國齋藤氏的壓力日盛,牽制了部分兵力,再加上此次對陣的今川方總大將太原雪齋又是以智謀聞名的厲害人物。經過激戰,織田軍先勝後敗,終於一潰千里。信秀逃回那古野,只留下長子信廣守備安祥城,作為依舊楔牢在西三河的一枚釘子。
暫時放棄了對三河松平家的進攻後,信秀又把目光瞄準了北方。北方的美濃國,守護原是土岐氏,近年來卻被一個來歷不明的人物篡取了實權——此人非常富有傳奇色彩,據說他本是賣油郎出身,因為擅長舞槍而被美濃豪族長井氏收為家臣,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他首先篡奪長井氏,繼而篡奪長井氏的主家、美濃守護代齋藤氏,改名為齋藤秀龍,出家後法號道三。和幾乎所有強力的守護代一樣,齋藤道三最終也驅逐了守護土岐賴藝,把美濃一國掌握在手中。
民間傳說不可盡信,賣油郎而精通槍法,本身就是一個笑話。現在普遍認為,道三本是來自近江國的浪人。
擅長陰謀詭計,被稱為「蝮蛇」的齋藤道三,本身也是優秀的戰術指揮官。就在小豆坂敗回的當年九月,信秀悍然攻入美濃國,一直打到齋藤本城稻葉山下,但隨即遭到強力反擊,二弟信康戰死,全軍崩潰。既然無法吞並松平家,就要面對來自東方駿河今川氏的強大壓力,北面再對付狡猾的「蝮蛇」,已過四旬的信秀開始感到力不從心了。就在這個時候,重臣平手政秀獻策,利用婚姻關系來達成與齋藤氏的和平。
時年已五十七歲的平手政秀,是信秀深為器重的老臣,在外交和與京都朝廷的聯絡方面居功甚偉,因此信秀任其為宿老,更讓他擔任信長的師父。政秀所以想讓信長迎娶齋藤道三的女兒歸蝶姬,一方面是為了尾張織田家考慮,另方面也是為信長本人考慮。他知道信長威信很低,領地內大小臣僚和豪族都支持其弟信行,如果能夠攀附上美濃齋藤氏這一強大靠山,就可以保住繼承人的地位不倒。
信秀首肯了這一建議,使者前往稻葉山城求婚,也立刻得到了齋藤山城守道三的允准。道三早就聽聞信長之名,那是一個被稱為「尾張的大傻瓜」(日語中的「傻瓜」這一詞彙,並不代表白痴,而代表浪盪、無行、舉動乖戾、毫無作為)的年輕人。信秀遲早會死,如果一個傻瓜作為自己的女婿繼承了織田家業,或許可以兵不血刃地奪取尾張國。就是基於這種陰暗的盤算,道三把愛女送到了那古野城。
歸蝶姬,因為來自美濃,後來也稱為「濃姬」,據說是個膽氣不讓須眉的傑出女性。有一種傳說,在女兒出嫁前,道三把一柄短刀交給濃姬,示意她在時機成熟時,刺殺自己的丈夫信長,濃姬卻笑笑回應父親:「我將去好好觀察那個大傻瓜,說不定某一天,我反過來會把短刀插入父親的胸口。」
初掌政權的信長
織田信長成婚後的第二年(1549年),松平廣忠離奇地去世了,年僅二十四歲。太原雪齋動作極快,沒等松平家眾臣決定是否因為幼主在織田家而轉變陣營,就先派朝比奈泰能接管了松平本城岡崎。不久以後,雪齋又攻克安祥城,俘虜織田信廣,提出拿他來交換竹千代。
織田信秀為了保兒子的性命,只好把松平竹千代送往駿府——如此一來,三河松平氏就徹底被今川所吞並了。
被迫完全退出三河國的織田信秀,感到一種日暮途窮的悲哀,兩年後的1551年三月,他終於油盡燈枯,撒手塵寰,享年才四十二歲。因為至死也沒有另外指定繼承人,信長遂名正言順地成為尾張下四郡的統治者。
然而這個年輕的新領主卻依舊一副野蠻的傻瓜相。據說連父親的葬禮他都姍姍來遲,急得重臣們商議說:「都是先主的兒子,不如讓信行公子來主持葬儀吧。」而正當身穿喪服、神情悲戚的信行將要有所行動的時候,信長卻突然出現在了寺院門口。他依舊裸著上身,腰掛零零碎碎的各種小物件,用麻繩纏著刀柄隨意插在腰帶上,就這樣大步流星面無表情地走到父親靈前,抓一大把抹香隨便一擲,然後轉身離開了。
「他不但是傻瓜,還是瘋子!」家臣們怒不可遏,議論紛紛。在場只有一位來自九州的和尚點頭贊道:「此子日後必成大器。」
經過這一事件,大部分重臣都投入到織田信行的麾下,他們等待時機要廢黜信長,而擁信行繼位,連已經喪失權柄的守護代織田信友(一說為廣信之子,一說即廣信本人)也在老臣坂井大膳的煽動下密謀擴張勢力。平手政秀苦苦地為信長支撐著局面,但大傻瓜卻絲毫也無悔改之意,他終於再也撐不下去了。1553年閏一月,政秀在居處切腹自殺,留下了長長的一大篇諫言,從不要身著奇裝異服,到必須耐心傾聽家臣的意見,幾乎指出了信長所有的錯誤。
平手政秀的死諫,給信長造成了沉重的打擊,家中年長一輩最後一個支持自己的人也離開人世了,並且是用這種非同尋常的方式離開的……然而流淚過後的信長,卻依舊我行我素,似乎完全沒有把政秀的最後諫言放在心裡。
1553年,日歷為天文二十二年。在紛繁動亂的整個日本國中,尾張是個容易被忽視的小地方。尾張位於本州島的中南部,距離已經喪失權力數百年的朝廷所在地京都,以及喪失權力近百年的幕府所在地室町御所,都還有一百多公里的直線距離。此時在織田信長周圍,有幾個龐大的勢力正即將發展到他們最輝煌的頂點。
北面的齋藤氏和東面的今川氏自不必說,再往東北的甲斐國,「戰國第一兵法家」武田晴信(信玄)開始了他疾風烈火般的信濃侵攻戰,相模國的北條氏康在河越擊敗關東管領上杉憲政,准備把整個關東平原都掌握在手中。再往北,「北陸的守護神」長尾景虎(即後來的上杉謙信)在短時期內基本統一了廣袤的越後國。
尾張西面的畿內地區,有六角、細川等強力大名割據著,更有篡奪了細川實權的三好氏,以及篡奪了三好實權的松永氏存在。畿內以北的越前國,則由名門朝倉氏統治。
畿內以西的本州島西部,俗稱為中國地區,如大山一般的大內氏和尼子氏已經鏖戰了數十年,但就在兩年後的1555年,爆發了著名的嚴島合戰,「瀨戶內智將」毛利元就,將把這兩棵巨樹連根拔起,成為無人敢於相抗的一代豪雄。
九州和四國島依舊群雄割據,爭亂不休,似乎永無止歇,但大友宗麟儼然已成為北九州的霸主。以上所述種種勢力,其領土、其兵力、其家中的政治體制和經濟規模,都不是爆發戶織田家所可以比擬的。三河松平氏在松平清康一代崛起,也因清康之死而煙消雲散,僅僅擁有尾張下四郡的那古野織田氏,是否也將落得相同的下場呢?
蝮蛇與傻瓜的會面
覬覦信長權力的,不僅僅是國內的勢力——包括守護代和自己的親兄弟——還有領地外的諸多敵對力量。平手政秀死諫的同年四月,齋藤道三突然提出想見自己的女婿一面。
道三有些不耐煩再等待了,信秀去世已經兩年,信長四周都是敵人,自己的女兒為何還不動手,或起碼送來有用的情報?作為一輩子在陰謀中打滾的「蝮蛇」,他習慣謀定而後動,既然目標是自己的女婿,哪怕是傻瓜女婿,也需要先見一面,仔細觀察一下他是否還有可資利用的價值。況且,利用會面的機會,直接擒下信長,脅迫他向自己遞上降表,也是一招惠而不費的妙計。
包括濃姬在內,信長身邊幾乎所有人都反對他去見道三,因為誰都猜測不到「蝮蛇」的心中究竟在想些什麼,他會不會下毒手。然而信長卻力排眾議,如約前往。會面的地點,定在尾張富田的正德寺(在今愛知縣一宮市),這正好是兩勢力相銜接的中間地區。
然而,令人驚異的是,信長前往與道三會面,並且締結友好盟約後,安全地歸來了。不僅如此,其後齋藤道三竟然變成了傻瓜女婿的堅強靠山,每每調兵協助信長平定尾張不肯臣服的各地方勢力。正德寺中,究竟發生了些什麼?
據說會面以前,道三曾悄悄躲藏在信長的來路上,想在正式見面前先從外表判斷一下女婿的智能和志向。令他大吃一驚的是,竟然見到一個打扮如同土匪一樣的傢伙:頭發用稻草綁著,袒露左臂,腰掛各種零碎,下身套著虎皮和豹皮織成的短裙褲。「果然是名不虛傳的大傻瓜!」道三吩咐部下,等信長以這幅尊容出現在正德寺中,就立刻斥責他無禮,將其當場拿下。
然而這一命令卻分明不易執行。雖然道三預先在寺外埋伏了許多武士和忍者,信長卻也並非孤身前來。據說信長此行攜帶了千餘兵卒,其中半數為長柄隊,長柄的長度連擅用槍兵作戰的道三也自愧不如,他還從近江的國友村購買了數百支當時最先進的鐵炮,全都帶來了正德寺。
等到正式會面,出現在道三面前的,儼然是另外一個信長:頭發梳理得一絲不亂,身穿整潔的褐色禮服,態度恭謹而不失尊嚴——信長是當時著名的美男子,他正裝以後的容儀,令道三大為折服。
據說雙方簽署了盟約,飲過同盟酒,信長告辭離開以後,道三悄悄對心腹們說:「我的幾個兒子,將來恐怕要系馬在女婿門口,成為他的家臣。」
得到美濃齋藤氏大力支持的織田信長,威望略有上升,開始逐一掃滅尾張國內不肯臣服的勢力。1555年四月,他與叔父織田信光合謀,以殺害守護斯波義統的罪名,討伐想要恢復往日權力的守護代織田信友,攻克信友本城清洲(或名清須),旋即將主城遷移到此處。通過這次戰斗,信光對信長大為贊賞,開始支持這個以前並不看好的侄子。然而時隔僅半年,信光就被家臣謀刺身亡。
上天似乎故意把織田信長的支持者逐一鏟除,要他孤身一人在亂世中奮戰。第二年(1556年)四月,齋藤道三也離開了人世。道三是被其子義龍所殺的,傳說他對信長的贊譽使義龍大為不滿,又有傳說義龍本是遭道三放逐的原守護土岐賴藝的兒子,但不管真相究竟如何,一輩子在陰謀詭計中打滾的「蝮蛇」,終於被自己兒子的陰謀所擊敗,戰死於長良川畔。
據說道三臨終時曾遺書信長,要女婿為自己報仇。信長得到道三被困的消息,匆匆率兵前往救援,卻慢了一步,只得到這份遺命。如此一來,美濃從友國變成了敵國,失去最大靠山的信長,四周圍立刻再度昏暗下來。
蟄伏已久的親兄弟織田信行終於盼到了這個大好時機。當時織田眾臣分為兩派,支持信長的有織田勝左衛門、織田造酒丞清正、佐久間大學盛重、森左衛門可成、佐佐孫介等;而家老林佐渡守秀貞、猛將柴田權六勝家、林美作守、津津木藏人、橋本十藏、角田新五、佐佐內藏助成政等三分之二的家臣卻支持信行。道三戰死的當年八月,織田信行召集以那古野城主林秀貞為首的支持者,悍然掀起了反旗。
稻生合戰
9、橋市鎮的區劃
全鎮轄2個居委會、 33個村委會:橋市、何橋、龔張、蔡邵、底湖、血黃、南唐、唐段、何橋、三岔、石閘、沙嶺、劉河、黃楊、北岸、黃汪、鄒謝、趙許、劉汪、橋張、陶張、南吳、長垸、北吳、橋良、橋市、碼頭、龔王、樓房、安橋、舒垸、小塔、克塘、雷王、袁劉。鎮政府駐橋市。
421023117001 122 何橋居委會 421023117002 121 橋市街道居委會 421023117200 220 龔張村委會 421023117201 220 蔡邵村委會 421023117202 220 底湖村委會 421023117203 220 血黃村委會 421023117204 220 南塘村委會 421023117205 220 唐段村委會 421023117206 220 何橋村委會 421023117207 220 三岔村委會 421023117208 220 石閘村委會 421023117209 220 沙嶺村委會 421023117210 220 劉河村委會 421023117211 220 黃楊村委會 421023117212 220 北岸村委會 421023117213 220 黃汪村委會 421023117214 122 鄒謝村委會 421023117215 122 龔王村委會 421023117216 220 樓房村委會 421023117217 220 安橋村委會 421023117218 220 舒垸村委會 421023117219 220 小塔村委會 421023117220 220 克塘村委會 421023117221 220 雷王村委會 421023117222 122 袁劉村委會 421023117223 122 趙許村委會 421023117224 220 劉汪村委會 421023117225 220 橋張村委會 421023117226 220 陶張村委會 421023117227 220 南吳村委會 421023117228 220 長垸村委會 421023117229 220 北吳村委會 421023117230 122 橋良村委會 421023117231 122 橋市村委會 421023117232 220 碼頭村委會 421023117233 220 植蓮村委會 421023117234 220 鴨一村委會 421023117235 220 史庄村委會 421023117236 220 陳湖村委會 421023117237 220 鴨二村委會 421023117238 220 南湖村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