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隴縣風俗

隴縣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5 21:25:24

1、趕窮風俗特徵

趕窮風俗特徵

趕窮風俗特徵,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也是人們經常說的「趕窮日」。在民間關於趕窮是有很多不一樣的風俗,因地域而有差異,下面來看看趕窮風俗特徵是什麼?

趕窮風俗特徵1

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

正月初五這天,人們黎明即起,家家戶戶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出去,越遠越好。打掃衛生即掃垃圾、燒垃圾、倒垃圾、送垃圾,視垃圾為窮鬼的象徵。

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雖然可以掃地,但也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是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初五這一天,一定要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

民俗專家表示,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老百姓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貧困苦難、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正月初五有哪些習俗和禁忌

1、不得用生米做飯、婦女不能動針線、不能打掃衛生、不能打碎東西等。在過了初五之後,這些禁忌即告解除,所以把這一天稱為「破五」。

2、大年初五這天,北方的食俗是吃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因為包餃子時,要用手一下挨一下地沿著餃子邊捏。這樣可以規避周圍讒言。此外,婦女們在這天還要找出幾件舊衣服來拆拆,謂之「拆小人」。這樣可以免霉運。

3、有些地方餃子里還要包上錢、棗、糖等,寓意發財、好運早來、甜蜜和美。

4、初五這天還有「送窮」的習俗。一定要將過年期間所製造的垃圾清掃干凈,打掃衛生、將垃圾送走稱為「送窮出門」,否則會帶來窮困。

5、所有為過年而關門休息的大小商店,在「破五」過後一般都要選擇吉日開張營業,通常會把大年初六作為「開市大吉」的好日子。因此,好多商家會在初五這天做好開市的一切准備。

6、中國位理學上大年初五被稱「破五」、「五窮」,因此忌走親訪友。

7、飲食方面,北方通常吃水餃、南方是吃炒菜,但是無論南北方,過去坊間都是忌諱吃藕,也忌諱梳頭。

趕窮風俗特徵2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節」,也是「趕窮日」。

在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中,春節期間的各種禁忌最多,古人們認為只有過了初五之後,諸多禁忌才能破除,因此這一天也承載了人們許多的希望和憧憬。

之所以把初五稱為「破五節」,實際上就是老人們常說的「破五窮」,而這里所提及的「五窮」分別是指學窮、智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個窮鬼,倘若遇見了這「五窮」,老一輩人則認為會遇到霉運,導致自己的財運外漏,因此在正月初五這天一定要「破五窮」或者「趕五窮」。

在舊社會的春節期間,所有的商鋪都會在除夕當晚停止營業,一直到大年初五才重新開市,因為老百姓認為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選擇在初五開市必定會生意紅火、財源滾滾。

大年初五「破五節」,這3種民間習俗很重要!

1、迎財神

其實在初四的時候,做生意的人們就開始迎接五路財神了,而到了農歷正月初五「財神爺生日」當天,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家家戶戶都會提前一晚備好酒席,為財神爺賀生。期盼著財神爺能帶來更好的財源,生意也能更加順利。

2、吃餃子

在許多重要的節日里,餃子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在正月初五這天,人們也會吃上一頓餃子,俗稱「捏小人嘴」,吃了餃子就可以避免遇見小人,不被小人的讒言蠱惑。希望新的一年能夠諸事順利、和和美美。

3、打掃衛生

為了慶祝財神爺的生日,人們都會在初五當天徹底打掃家裡的衛生,把家中的廢棄物統統丟掉,寓意著掃除霉運、丟掉晦氣。還要燃放煙火炮竹,擺好酒席貢品,表達對財神爺的歡迎。

部分農村地區還有「填窮坑」的民間習俗,就是用食物填飽自己的肚子,便能遠離不好的窮運。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人們辭舊迎新,希望新年能夠財源廣進、吉祥如意。

「毛起吃」有話說

大年初五是財神爺的生日,民間在初四就把財神爺迎進家門,等到初五再正式拜財神,祈禱新的一年家財興旺,未來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富裕。

古時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大多數早已淡化,為了避免封建迷信的思想,人們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把一些美好的、溫暖的習俗傳承了下來,在這習俗的背後,更多的是人們對於民族精神的弘揚,以及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積極、陽光、溫暖,飽含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趕窮風俗特徵3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但能掃掃地,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然後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五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為「五馬日」,並以這一天的陰晴來占當年騾馬的凶吉,說這一天晴空萬里則主騾馬興旺,據東方朔《占書》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不知山東如何訛牛日為馬日。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動尺剪做針線活,還不準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臨清一帶的破五,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天還未亮,人們就都煮好餃子,上供、燒紙、叩頭,接著把神主牌位收存起來,只等三聲大炮一響,全族男人帶著香紙鞭炮集合一起,排著隊伍前去上墳,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來到墳地再焚香紙叩頭,喊道:「爺爺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這天撤家堂軸子,有的還吃炸糕,掃院子,據說這天掃院子不招螞蟻。墾利、壽光等地於這天鳴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過去。

魯西南地區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線纏住放在床鋪的席下壓住,到初五這天才能開始使用。臨沂、鄒城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錢,據說動了針線會招蠍子、蚰蜒。這天普遍中午吃水餃,也可以吃面條,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的說法。

2、大年初五有什麼習俗?

正月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財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財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財源滾滾、年年有餘,同時自然也是送走「窮」的日子,故有「送窮出門」一說。同時,這一天又俗稱「破五」,意思是之前幾天的諸多禁忌至此就結束了。

正月初五,艮牛耕春。五路接財神,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通。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初五又被稱為「破五」,這一天對於商家來說是個大日子,祈求一年財源廣進,迎財神正是這天。 「商店這天要開張,放鞭炮。 」

3、陝西獨特的風俗有哪些?

一、陝北秧歌

陝北秧歌,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吸收當地流傳的水船、跑驢、高蹺、獅子、踢場子等形式中的藝術元素,組合成新的獨特的舞種,在鑼鼓樂器伴奏下以腰部為中心點,頭和上體隨雙臂大幅度扭動,整支舞蹈熱烈而充滿歡快的氛圍。

二、皮影戲

皮影戲被許多專家認為是中國各類影戲的鼻祖。2006年2月,華陰老腔被確定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老腔皮影戲源於華陰市(1990年前為華陰縣),流行於渭南市各區、縣及山西運城市、河南三門峽市相鄰的黃河金三角地區。老腔是皮影戲最早的唱腔,因為她在華陰、華縣一帶形成時間較早,與隨後形成的碗碗腔(時腔)相比,顯得古樸粗獷,故稱老腔。

三、寶雞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社火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文面,文身、巫術、祭祀、宗教,古代的角抵、驅儺、祭社活動。社火臉譜的紋飾證明,五六千年前彩陶上的原始符號,在臉譜上被完整的繼承了下來。

四、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

五、綏米嗩吶

綏米嗩吶是陝北人民生活中十分常見的一種藝術形式,無論城鎮鄉下,凡遇婚喪嫁娶、開張慶典、喬遷新居、鬧秧歌、合龍口、鬧滿月、過周年、辦廟會及各種慶祝活動都需要雇一、兩班吹手來吹奏助興。

4、正月初五破五節的各地風俗

正月初五破五節的各地風俗

正月初五破五節的各地風俗,中國的傳統節日非常多,因此,人們對於節日的概念是非常深刻的,但是,面對不同的節日,各地的風俗也是有所不同的。下面來看看正月初五破五節的各地風俗。

正月初五破五節的各地風俗1

1、正月初五俗稱破五。民俗一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餑餑」。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二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沒有不吃的。從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戶都如此,就連待客也如此。婦女們也不再忌門,開始互相走訪拜年、道賀。新嫁女子在這一天歸寧。一說破五這一天不宜做事,否則本年內遇事破敗。破五習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貿易。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清代顧祿《清嘉錄》雲:「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俗。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並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於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願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裡,在新的一年裡大富大貴。

2、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初五日是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路頭又稱「五路神」。據說元末有一何五路,為抵禦外寇而死,人們因此祀他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與作為財神的路頭五路神無涉。或又以五路神實為五聖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間湯斌毀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後,民間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為路頭而祀之。一般以此路頭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謂五路乃東西南北中也;財貨無不憑路而行,故人們以行神為財神,謹加祭祀,冀求它引財入門,或出行獲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為「祖道」之俗;吳俗接路頭,祭祀的也是路神,而這路神變成財神。路神變為財神,是因商業的發展,財貨流通的加劇。財貨往來於陸水之間,人們直觀地認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財貨。

俗以為接路頭,越快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已不再是行旅的保護者,人們便不再在赴旅時祭祀它了。

至於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並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北方於此日祭「五窮」也是一樣。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氣象,圖一年吉利,財源茂盛,東西南北中,財富五路。

圖片

3、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這一習俗又稱為「送窮土」,「送窮媳婦出門」。

陝西韓城一帶,破五這一天忌出門,而且要將鮮肉放在鍋中炙烤,還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發聲,認為這樣可以崩除窮氣,求得財運。此外舊時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別飽,俗稱「填窮坑」。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了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五破五節的各地風俗2

在我國有著傳統節日有許多,在為傳統節日命名時有許多地區會依據當地的傳統風俗給傳統節日來命名,雖然春節是我國最受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但是在春節期間每一天都有著不同的叫法,正月初五也有著破五節之稱。

正月初五破五節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之中,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有一種叫做「趕五窮」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的風俗。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破五」是「送年」的意思,過了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復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狀態。舊時,正月初五是一個具有多重習俗含義的重要日子。

破五節各地風俗

在破五那天,一般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尤其放「二踢腳」(兩響)稱「崩窮」,把「晦氣」、「窮氣」從家中崩走。從初一至初四四天沒幹活了,日出之前放炮崩窮後,要努力干一天活,稱「恨窮」。「破五」意味著只要在新的一年裡,不辭勞苦勤勤懇懇便可過上好日子。

大年初五的`活動

1、接五路財神和武財神。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2、糊窮坑。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

3、送窮。正月初五「送窮」,是我國古代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這一天各家用紙造婦人,稱為「掃晴娘」,「五窮婦」,「五窮娘」,身背紙袋,將屋內穢土掃到袋內,送門外燃炮炸之。

4、開市。舊俗春節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聖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五破五節的各地風俗3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但能掃掃地,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然後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破五":天津人稱正月初五為"破五"。這一天,家家戶戶吃餃子,菜板要剁得叮咚響,讓四鄰聽見,以示正在剁"小人"。天津人把不順心的事歸結到"小人"的身上,除掉"小人"才能大吉大利,順順當當,初五晚上放鞭炮,也有避邪免災的意味。

五馬日(破五)。正月初五日,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為「五馬日」,並以這一天的陰晴來占當年騾馬的凶吉,說這一天晴空萬里則主騾馬興旺,據東方朔《占書》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不知山東如何訛牛日為馬日。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動尺剪做針線活,還不準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臨清一帶的破五,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天還未亮,人們就都煮好餃子,上供、燒紙、叩頭,接著把神主牌位收存起來,只等三聲大炮一響,全族男人帶著香紙鞭炮集合一起,排著隊伍前去上墳,叫做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來到墳地再焚香紙叩頭,喊道:「爺爺奶奶,到家啦!」沂南也在這天撤家堂軸子,有的還吃炸糕,掃院子,據說這天掃院子不招螞蟻。墾利、壽光等地於這天鳴放鞭炮,全家聚餐,以示新年過去。

魯西南地區在年除日把剪刀用線纏住放在床鋪的席下壓住,到初五這天才能開始使用。臨沂、鄒城婦女這天不出門、不梳頭、不動針錢,據說動了針線會招蠍子、蚰蜒。這天普遍中午吃水餃,也可以吃面條,有「初五吃頓面,一畝打一石」的說法。

5、陝西的風俗有哪些?

陝西的風俗有: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6、陝西的風俗是怎麼樣的?

陝西的風俗有如下:

1、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陝西省的傳統民俗舞蹈。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延安市安塞區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陝北民歌有她鮮明的地域特徵:土氣、大氣、美氣一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的撩人。

2、華陰老腔

老腔是一種板腔體戲曲劇種,是皮影戲的一種,唱戲人在後台是皮影戲,唱戲人跑到前台吼唱就是老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省華陰市的雙泉村。華陰市東臨潼關、西接華縣、南依秦嶺與洛南縣接壤、北隔渭水與大荔縣相望的獨特土地造就了老腔的獨特唱腔特點。

3、陝北民歌

陝北是民歌薈萃之地,民歌種類很多,當地俗稱「山曲」或「酸曲」。主要有信天游、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4、陝西社火臉譜

陝西寶雞地區,人們習稱西府,是陝西社火臉譜藝術具有代表性的地區之一。特別是隴縣和寶雞縣的社火臉譜,流傳歷史久遠,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朴明快,紋飾嚴格講究,譜樣多而齊全,代表了西府社火臉譜的最高水準。

5、陝北秧歌

又稱「鬧紅火」、「鬧秧歌」、「鬧社火」、「鬧陽歌」等,是流傳於陝西、陝北高原的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漢族傳統舞蹈。陝北秧歌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綏德秧歌」最具代表性。

7、過年的舊風俗

春節民俗,在全國各地大同小異。陝西民風古樸,春節帶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特色。歲首。古代的「年」不是在臘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臘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才把臘祭移至歲末。到了民國時,改用陽歷,才把陰歷的「年」叫作春節,因為春節—般都在「立春」後,因而稱其為春節。

陝西人如今仍把春節叫作「過年」,並流傳下來一個關於過年的故事。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的夜晚。出來食人,使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的搏鬥中,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於是人們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便燃起大火,投入竹節,「年」一見熊熊大火,聽見叭叭炸響的爆竹,就逃遁得無影無蹤。後來,便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帖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陝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入年關,把過臘月二十三叫「過小年」。農村有些地方叫「祭灶」,即祭主宰吉凶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過罷小年,人們便為春節做准備了。一般農家,殺豬宰羊,碾米磨面,做點豆腐,購買蔬菜,吊掛粉條,准備好過年所需的一切食物。臘月二十七到二十九為關中人蒸饃時間。家家戶均短幾籠子饃饃,要吃到正月十五以後,有「正月十五以前不擀麵」的習俗。婦女上街為老人和孩子添置衣裳鞋襪、老年人則購買紅紙、年畫、冥幣、白麻紙等大年禮儀用品。

大年前兩天,陝西不論關中、陝南、陝北,還是城市農村,要「掃舍」,城裡人叫打掃衛生。家家房前屋後,窯里賽外,連拐角都要打掃得於於凈凈。窗房上重新糊上白紙,貼上大紅窗花。年三十早,家家房戶貼對聯和門神,屋裡掛上年畫。年終於來臨了。

進入臘月,人們便開始忙碌,一直忙到臘月三十日,過年便正式開始。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後打掃干凈,收拾清整,貼好大紅對聯(有喪服的人家貼黃色或綠色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卧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一切准備就緒,便開始點臘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後,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俗稱「坐年根」。在守歲的同時,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准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相當於今23時—1時),萬家鞭炮齊鳴,意為「接天星」,「迎財神」,有的還擺上香案,行跪拜之禮。據說誰家鞭炮響得最先,財神就先光臨誰家。然後,便是晚輩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同家分居的人,便開始相互奔走拜年,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安康人從初一到初十,還有以觀看天氣的好壞預測五穀六畜是否興旺的習俗。相傳每天天氣都有預示。即:初一觀雞,初二觀狗,初三觀羊,初四觀豬,初五觀牛,初六觀馬,初七觀人,初八觀谷(莊稼),初九觀果(果樹),初十觀菜。俗稱「新春十日晴,豐年樂太平,新春十日陰,穀米貴如金」。

正月正鬧花燈

月里來鬧花燈,家家戶戶迎新春,形形色色的鬧燈構成了陝西年俗的一大景觀。

西安正月十五「張燈」,可上溯至漢代。正月十五日,古代稱這一天為上元節,這天的晚上稱「元夜」,亦稱「元宵」,漢文帝每到這一天晚上,即令張燈結綵,並出宮賞燈,與民同樂。從此,西安元宵節張燈的傳統就興起了,它顯示了人們能夠過上「文景之治」那樣的社會安定、豐衣足食的好年景,並一直流傳至今。西安的城牆、革命公園幾乎年年都要舉辦花燈展。近年來,西安城牆的花燈展一年比一年規模大,從宣傳中國傳統文化中棄惡從善,尊老愛幼,祝年景「風調雨順」,社會「吉祥如意」,人民「福祿康壽」,到反映在此建都的十三個王朝的典型故事都有,構成一幅幅賞心悅目的民俗和歷史畫卷,觀眾不僅從花燈里可以讀一回西安的王朝史記,而且可以感受到具有濃郁三秦地方的民俗文化特色。為了豐富燈展的內容,今年又請來外地花燈來鬧西安的元宵節,來自南國燈城自貢市的集聲、光、形、色、動為一體的大型燈展,在城牆亮相。革命公園曾舉辦過西安市改革開放後的首屆春節大型燈會,成為西安春節燈會的傳統舉辦場所。除了燈展,西安的未央湖、東晉桃園、半坡湖等游樂園、度假村,又將民間鑼鼓社火、焰火及戲曲引進來,在正月十五,大搞游園活動。

在陝北,正月十五要「轉燈」。各村鎮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陣,人們都去「轉九曲」,又叫「轉燈」。九曲方陣由361根高粱稈栽成一個方陣圖,稈上掛著367盞油燈(現已換成彩燈),方陣沒有重復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黃河陣。入夜,鑼鼓嗩吶齊奏,就可以轉九曲了。「轉九曲」從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連轉三晚。當地有一種說法,「轉九曲」活九十。「打花」也是燈節的一個特色活動。這是一種土製煙花,把銅和鐵溶化成銅水及鐵水,再倒在放有濕沙的木板上,一齊拋向天空,在向下墜落時,將其打散。這種古老的煙火比之現在的一些煙花更有情趣。

花燈是隴縣傳統的民間工藝品,花燈造型奇特,有天燈、龍燈、八卦燈、花籃燈、花鼓燈、蟾蜍燈、白菜燈、紅紗燈、火罐燈、走馬轉燈、串珠彩燈等等。春節期間,親友互相拜年要互贈花燈。舅舅給外甥送燈,一直要送到十二歲,最後一年的送燈叫「完燈」。正月十五燈節,熱鬧之極,街道上萬家燈火,燈市把縣城裝點得五光十色、火樹銀花,買燈、觀燈的人流熙來攘往。家家戶戶都要在院內懸天燈,門上掛門燈,連住在樓房裡的人家,也要把燈懸掛在陽台上。孩子們成群結隊挑燈走街串巷,叫「游燈」,而大人們則提上火罐燈、帶上供品到祖墳祭祖,叫「祖塋掛燈」。 

8、今天是什麼日子?怎麼那麼多放鞭炮的?

大年初五啊
農歷正月初五,俗稱破五。這一天,許多地方時興一種叫做趕"五窮"的風俗。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從每間房屋裡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轟將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打掃衛生是一種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裡把垃圾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許搞衛生的,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裡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裡的拐角處。特別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說是動了就將好運氣弄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卻非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等到垃圾掃出大門,掃到一個角落,便也將鞭炮從屋裡放到了屋外,於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點燃了,轟隆一聲,儀式完畢。人們說:這下子,一切窮氣窮鬼都給趕跑了!於是吃飯。

這風俗,在關中,東府西府,都差不多。但在放完大炮以後,所吃食物,不盡相同。西府的隴縣是全縣都吃攪團,說是要把一切不如意的東西都用這糨糊般的食物粘住粘掉。據說在渭河河谷一些地方,過年也吃攪團,但不是破五,而是臘月三十,如三原縣和武功縣。這和隴縣也一樣。隴縣是過年期間吃三頓攪團,臘月三十,正月初五,還有正月初七。彬縣在正月初五這一天也吃攪團,說是"吃窮飯,除窮根",又說"糊窮坑"、"填窮坑"。用攪團這樣的食物來糊來填倒也適當。彬縣人說,反正不能吃酒肉。地處渭北高原的淳化縣,這一天也吃攪團,也說是用來填窮坑,並且這一天不能出門串親戚,說是不能讓親戚沾著了窮氣。

最有意思的是鳳翔縣,這是秦人的發祥地,也叫破五,也早起,也搞大掃除,也放大炮,但是吃的食物和吃的講究大不相同,他們是吃餃子。不叫餃子,叫煮角。先一天夜間包好,第二天早上煮了吃。也包肉餡。妙在包餃子時,須點一支香,在那盛餃子餡的盆上邊繞去又繞來,然後才包那餃子。這是為什麼?鳳翔人說:這是將"五窮"之類趕攏了來,包將起來,煮熟了,吃掉。秦人豪邁,辦事徹底,這樣做,竟不只是趕走"五窮",而是要趕盡殺絕,有點"食其肉寢其皮"的味道。

按:"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曾見於韓愈的《送窮文》。這位詩文大家說,"凡此五鬼,為吾五患",所以要送而走之。文人無論內心如何思謀,行文總是比較平和,雖屬我的大患,還是客客氣氣送走了吧。到了老百姓便實話實說,"趕五窮","填窮坑",而且動用了爆竹掃帚,不能客氣。這畢竟不是請客送禮。趕盡殺絕,當是其中最為慷慨激昂淋漓盡致者。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