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揭陽的風俗習慣

揭陽的風俗習慣

發布時間: 2022-10-25 11:50:45

1、揭陽過年的習俗

生活習俗有:冬節(也稱過小年)食湯丸、酬神(對年初許下願的神或請到家中供奉祈平安的神進行答謝)、祭灶(農歷12月24日,送灶神等神明上天過年)、除夕迎春(大年夜圍爐)、春節、迎神(正月初四)、年稼開、人日(正月初七食七樣菜)、行彩橋、破門樓鄭翁仔燈、元宵節、踏青(正月十六)等。

祭拜習俗有:游神賽會、走老爺、舉王爺、跳火堆、擺灶、賽豬羊、送香船祈平安、城隍廟會等。

游藝習有:煙花火龍表演、鑼鼓標旗遊行、舞英歌、舞九鱷、舞鶴、金獅參拜、燈謎會猜、詩聯征對等。

1.破門樓鄭翁仔燈:破門樓鄭翁仔燈是廣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明朝隆慶年間開始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翁仔燈」是用泥捏成的小人物繪上五彩服飾,放到通花雕木櫥里,組成歷史、戲劇人物故事的屏燈。當地有民諺:看「翁仔燈」抱「白弟」,有祈求新年財丁興旺之意。

2.行彩橋:俗稱行頭橋,是廣東省揭陽市鬧元宵的一項傳統的民俗文化活動。節前,市區榕城的大小橋梁均被彩燈、彩旗裝扮一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橋祈福,熱鬧非凡。除揭陽之外,普寧的洪陽,元宵節也有「行彩橋」之習俗,寄託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3.游神賽會:游神賽會是廣東潮汕一項隆重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一般在農歷正月、二月進行。此段時期,城鎮商店剛好送走舊歲,喜逢新春開業;在農村,則是秋收冬種與春耕之間的間隙,屬農閑季節。此中又夾有元宵節,有些地方把游神與游花燈融為一體,更為熱鬧壯觀。

4.跳火堆:毎逢農歷正月,村民們在祭拜袓先,敬奉神明,游神拜會的同時,舉行了"跳火堆"活動。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5.鑼鼓標旗巡遊:鑼鼓標旗巡遊的隊伍規模頗大,遊行人數少時三四百人,多則以千人計。其組成也頗為繁復,遊行隊伍由俊美少女扛著堆金織錦的橫帔走在最前面,隨後是馬頭鑼、大小五鋒旗隊、儀仗隊、腰鼓隊、兒童火龍火把隊、娘傘隊、戲出隊(也稱「擺塗景」)、大小年標隊、潮州大鑼鼓隊、箴擔,觀看整支遊行隊伍,使人眼花繚亂、回味無窮。

2、揭陽市揭西縣的中秋節有什麼風俗嗎?

揭陽市揭西縣的中秋節習俗是祭拜月亮。
揭陽,別稱「榕城」,廣東省省轄市,地處廣東省東版部,榕權江從市區穿梭而過,東鄰汕頭市、潮州市,西接汕尾市,南瀕南海,北靠梅州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揭陽是海西經濟區重要組成部分。2014年全市生產總值實現1785億元,總量居粵東五市之首。
揭陽素有「海濱鄒魯」、「國畫之鄉」、「小戲之鄉」、「龍舟之鄉」、「華僑之鄉」之美稱,是潮汕文化的發祥地,粵東古邑,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著名僑鄉,有華僑320多萬人,遍居世界各地,還有歸僑、僑眷180萬人。

3、請教揭陽的結婚習俗~!!!急!!!!!

我也是揭陽的啊,我們那邊的規矩是訂婚的時候在女方家請女方親戚吃飯,然後還要給女方親戚紅包,包括叔叔嬸嬸弟弟妹妹侄子這些,每人五十到一百不等,錢都是男方出的。(如果你不是家中第一個嫁的就無所謂,也可以不請)
聘禮的話八千以上吧,訂婚的時候或者結婚的時候給都可以,大部分人訂婚的時候給一部分,剩下的結婚給,我就是這樣的。
然後結婚當天如果不擺酒,但是還是要請叔伯兄弟這些一起吃個飯的,不然就太看不起你了。
最後是三金和婚紗照,提前買提前拍就好了。
另外勸告婚前還是要多多爭取福利啊,不要太替老公著想就替他出錢或者不要三金什麼的,他不會感激你的。

4、揭陽的飲食、服飾、民居、工藝品習俗介紹

揭陽市地處廣東省東南部,東鄰潮州、汕頭、靠近福建,西接汕尾。南瀕南海,北靠興梅。陸地面積5240.5平方公里,人口641萬(2010年)。大陸海岸線長82公里,沿海島嶼30多個。地勢自西向東傾斜,低山高丘與谷地平原交錯相間,分布不均,西北部和西南部多為丘陵、山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都是廣闊肥沃的榕江沖積平原和濱海沉積平原。揭陽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終年無雪少霜,年平均氣溫21.4攝氏度,平均降水量1723毫米。夏秋間常受強熱帶風暴襲擊,有時因季風活動反常或寒潮侵襲,會出現冬春乾旱或早春低溫陰雨天氣。市區老城區榕城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市人民政府駐市區臨江北路。
揭陽
揭陽市榕江和練江流域歷史上是粵東地區經濟較發達的地區之一。對外通商歷史悠久。早在唐代,榕江炮台口岸及神泉港、靖海港就與東南亞各國通航,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明清時代,手工業、商貿業較發達;民國初期,隨著現代工業技術的輸入,出現了簡單機械加工的小五金製品行業、服裝加工行業和棉紡織業;抗日戰爭後期至解放前夕,揭陽經濟處於癱瘓狀態;1949年10月19日,市區榕城獲得解放,從此揭陽各地開始了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改革開放,特別是建市以來,揭陽經濟社會迅猛發展,兩個文明建設均取得長足的進步。
揭陽地靈人傑,歷代賢達志士輩出。宋代高士吳復古、明朝尚書翁萬達、滿清狀元林德庸、直隸總督鄭大進等均系揭陽籍名臣重將。南昌起義南下部隊指揮部決策會議在流沙召開,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郭沫若等革命先驅到過榕城、流沙、棉湖等地;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的大南山八年游擊戰爭,留下令人緬懷的史績!
揭陽倚山瀕海,山川毓秀,名勝古跡甚多,主要旅遊景點有: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榕城、揭陽學宮、雙峰寺、黃歧山風景區、桂竹園風景區;惠來金海灣植物園、神泉海角甘泉和海市蜃樓、百花峰、銘湖岩;揭西大洋高山旅遊度假區、潮汕守護神祖廟—霖田祖廟、廣德庵、石內溪冰臼群、百潭谷、龍潭崆瀑布、京明溫泉度假村、黃滿磜瀑布、大北山森林公園等;普寧培豐寶塔、馬嘶岩等。

5、揭陽市的元宵節習俗

1、燒龍

這一習俗已有300年的歷史。每年正月初十,天剛擦黑,揭陽市東山區磐東喬西村的廣場就被從四方趕來的村民們圍個水泄不通。據一名村幹部介紹說:「燒龍在我們這里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了,逢遇豐收或村中有喜事的年頭就舉行,都是在正月初十的晚上。這幾年日子越過越紅火,每年都辦。」

2、行彩橋

元宵節前夕,潮汕揭陽地區大都有「行彩橋」的習俗。「正月十一行頭橋」是市民度元宵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這在舊方誌中有所記載,清乾隆《揭陽縣志》載:「(上元)婦女度橋投塊,謂之 『度厄』。」

每年的元宵節期間,揭陽地區彩橋如虹,行人如潮;花燈似海,夜空若晝。節前,市區榕城的大小橋梁均被彩燈、彩旗裝扮一新,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度橋祈福,熱鬧非凡。彩橋周圍懸掛著成百上千幅綉有「合境平安」、「竹苞松茂」、「富貴吉祥」、「國泰民安」、「物阜民安」等字祥的標旗彩幅,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喝彩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3、安仔燈

可與「泥人張」相媲美。榕城「破門樓鄭」正月十一「吊安仔燈」,也是民間一種別具一格的民俗。因潮汕話中「燈」與「丁」諧音,「吊燈」即 「吊丁」,舊時吊安仔燈主要是為了祭祀祖先,祈求財丁興旺、子孫發達,演繹到現代則有弘揚民俗傳統的意義了。安仔燈里擺設的「泥安仔」來自潮州浮洋,一團泥巴,經過民間藝人的揉搓、彩繪,再放到通花雕木櫥里,便成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群眾所熟悉的歷史古裝泥塑戲。

4、做丁酒

在該市東山區有一處叫 「新河」的村子,凡在上年度生過男孩的人家,元宵夜都要在祠堂設宴請客,以慶「出丁」,俗稱「做丁酒」。宴客的席式叫「走馬席」,即無論親朋疏厚,認識不認識的人都可以進來吃,吃完就走,主人再重新擺上菜色,招待另一批客人的來臨。在舊社會,主人為了不失面子,也四處借錢,造成負債累累,或者是忍痛賣了哥哥之錢銀用來應付弟弟沉重的辦宴費,這就是「生阿弟賣阿兄」俗語的來歷。解放後,該村雖仍有元宵「做丁酒」的習俗,但多改為在自家或酒店進行,且單限於宴請較親的親戚和較好的朋友,豐儉由人,無人計較。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一個重要節令。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

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為主。傳統習俗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拉兔子燈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

6、揭陽有什麼風俗習慣?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民俗稱為「過年」。潮邑非常重視這個節日,當天一大早,人們便走親訪友,稱為「拜年」。拜年時一般都應帶「大吉」(即柑,大於桔,故稱「大吉」),被訪主人也應以「大吉」回贈,以示共同吉利,並互道「新年好」、「新正如意」、「恭喜發財」等以表吉祥之願。大年初一,按揭陽傳統例俗,多數人家早餐吃齋,以示對佛祖的尊重和敬佛的誠心。春節期間,城鄉都組織舞獅、猜謎、游標旗、潮州大鑼鼓等文娛活動。此外,成人還要給老人、小孩送「壓歲錢」。
人勝節

正月初七為人日,亦即人勝節。出自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七日為人」之說。是日,民間以七樣蔬菜混煮作羹充食,謂食七樣菜,可得財運亨通。此俗今尚流行。

元宵節

也稱「上元節」,為農歷正月十五。揭陽民間舊俗要在本日祭祖。一些鄉村,還有做「丁酒」習俗(注,當年生男孩之家庭,要在此日設酒席宴請鄉鄰。)縣城通常皆有賽花燈,燃放煙花,舞獅等習俗。普寧等地鄉村,也有元宵夜「看新娘,做四句」習俗。

清明節

清明,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四月初(通常為四月五日)。清明節前後,是人們掃墓祭拜祖先,緬懷先烈的時間。

端午節

  俗稱五月節,是農歷五月初五。相傳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投江殉國。是日,各家各戶大多吃粽子。揭陽尚有「挑龍須水」、「洗龍須浴」之俗,據說端午時節,江河之水為「龍須水」,或食或洗均可避邪。此外,有些地方還舉辦「賽龍舟」活動。

出花園

揭陽潮語區,凡滿15歲的男女一般於當年農歷七月七日舉行「出花園」儀式,以示長大成人。類似現代的「成人節」。出花園時,外祖家給外孫辦「出花園禮」。通常有紅公雞、紅屐、酵?@等。親鄰多備布料或肉、蛋為賀。喜家則置辦祭禮「拜公婆母」。當日,孩子要吃甜丸紅雞蛋和甜豬肝,意謂圓滿長進。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也叫「鬼節」。潮屬各處普遍有祭祖活動。節前節後一二天,各善堂和寺廟也有「施孤」放賑活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晚家家戶團聚吃月餅,品水果賞月。本區民間中秋節品,必有月餅、芋頭、柚三種。相傳元初,統治者強迫漢人每家養一名元兵,抗元人士不滿其壓迫,乃借月餅傳書,約定各家中秋夜某時殺死所養「元番」,是夜一舉成功。當時漢人稱元兵為「韃鬼」,故中秋節食芋剝皮謂之「剝鬼皮」,剝柚食肉謂「吃鬼肉」。民俗中還有「拜月娘」,盪鞦韆,燒瓦塔等活動,海外僑胞亦喜擇中秋回鄉探親,與家人團聚。

重陽節

  九為陽數,故農歷九月九日稱「重陽」,是日登高成俗,榕城市民多登臨黃岐山、紫陌山游樂。地都一帶有食魚粥,有些地方則有食雜燴粥習俗。此日,兒童多放紙鳶,民謠有「九月九,風禽(箏)仔,滿天走」之說。

冬節

  農歷冬至日為冬節,俗稱「小過年」。舊俗冬節要祭拜神明和祖先,祭品中必有糯米圓,以示大團圓。民間有「食過冬節圓,就多一歲」之說。也有用糯米圓粘於器物、屋柱、耕牛之上,以祈豐收的習俗。

7、揭陽民風民俗

1.揭東龍砂豎燈桿升彩鳳
在潮汕地區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動中,有一項獨具特色的活動,它的美麗壯觀令人贊嘆不已,這就是揭東縣龍砂的「豎燈桿、升彩鳳」活動。而它的獨特性還在於是揭東縣港畔村及其周圍江姓村民(舊稱龍砂族)紀念其先祖、南宋愛國名相江萬里的儀式,從元末明初十四世紀中期時開始舉辦,世代相傳。以「豎燈桿、升彩鳳」的民俗形式來紀念先祖,在潮汕地區乃至全國皆屬罕見。2009年,它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南宋末年,元軍攻南宋王朝,左丞相兼樞密使江萬里帶兵守饒州城,因敵我力量懸殊,饒州失守,胞弟江萬頃被殺,江萬里帶家人投止水池殉國。宋亡後江萬里三弟江萬載和江萬里的次子江鑄、三子江鏜隨文天祥、陸秀夫等扶幼帝入閩,繼續與元軍戰斗。歷經戰火的江萬里子孫先後幾經輾轉,棲身潮州開元街,後來孫子江汝祖帶其子江恬息隱居揭陽龍砂。其時,他們懷念抗元殉國的先祖江萬里,可是在元朝統治者的高壓下,又不敢正面紀念,暴露身份。後來想到江萬里生平喜鳳,就用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表示不忘祖輩。從元朝末年開始,居住在龍砂的江氏後裔就用「豎燈桿、升彩鳳」的形式來紀念先祖江萬里,這種習俗沿襲至今。
「豎燈桿、升彩鳳」,即是用一根10多米長的毛竹,尾部留著竹葉,竹尾掛上大紅燈籠,燈籠上方「立」著一隻五色「彩鳳」,彩鳳是用好木料做成鳳頭鳳身,再用鐵片剪成鳳翅及鳳尾形狀,安在鳳身上,而後染上紅、黃等色彩。由硬木、鐵皮和綉花綢緞製作的彩鳳;彩鳳升上竹竿上面時,鳳尾與鳳身都披上綉有金色絲線的紅綢緞,上面寫著「吉祥」、「幸福」字樣,鳳下掛著風鈴,風一吹,「彩鳳」轉動,鈴聲清脆悅耳,富有節奏。白天,遠遠望去,一支支竹竿,一隻只「彩鳳」,一家連一家,彷彿是一片棲滿鳳凰的竹林;夜晚,燈籠和「彩鳳」上安裝的各式閃燈一齊亮起,那是一座色彩斑斕的燈城,煞是好看。彩鳳有較高製作工藝,以木質和薄鋼板為主,再漆上彩色油質顏料,經久耐用,色彩豐富奪目。現在燈籠為竹片糊蠟紙,彩鳳上綴著燈籠,鈴鐺也加入現代聲光電子產品,體現了燈桿彩鳳這一工藝與時俱進。
「豎燈桿、升彩鳳」紀念儀式初始每年舉辦一次,後來江氏族人秉持勤儉節約家風,約定為12年舉辦一次。新中國成立前夕的1948年舉辦過,解放後至文革時期停辦,1983年恢復舉辦,1994年、2005年續辦,下次舉辦則在2016年。
這一紀念儀式一般在當年農歷十月上旬至十一月上旬舉行,歷時一個月。村民以一戶為單位豎一燈桿彩鳳,在這期間,各村還舉辦潮劇演出、潮州弦樂演出、鑼鼓標旗隊巡遊等文娛活動,熱鬧非凡。這一獨特的民俗形式,不僅是村裡的一大文化景觀,成為紀念先賢,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形式,其獨特性、歷史性、象徵性和地域性,對研究中華民俗文化也有著重要價值。
(真的很壯觀)

2. 。揭陽舞獅
舞獅活動,在我國源長流遠,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期時漢人流行「假面戲」,把人扮成獸,模擬野獸的形狀作表演,其中獅子舞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項活動。唐代,舞獅是一種宮廷的娛樂活動,唐人稱舞獅為「五方獅子舞」。
獅子是「百獸之王」,古代人認為獅子能驅魔降邪,屬祥瑞之物,蘊含著「消災除害」、「預報吉祥」的含義。他們把這吉祥瑞獸擬人化,賦予舞蹈動作,並由簡單的跳躍,手舞足蹈,逐步改進,變換動作而演繹成為民間藝術和傳統民俗文化。
我國傳統舞獅,有北獅南獅之分。舞獅講究技巧,是一門融武功、舞蹈、技巧於一體的綜合藝術。北獅表演形式,多為雌雄共舞或大小群舞。舞獅人藏於獅內,表演動作輕巧靈活。常以溫順、柔和、輕松、歡樂等氣氛。北獅伴以京鑼、鼓、鈸等輕快節拍樂器,主要象徵吉祥、和平、歡樂,人們稱之為瑞獅。南獅表演時,一般由三人組成,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另一人扮成手執葵扇的笑面佛或扮成手持綵球的武士。表演時由笑面佛或武士出場引路,獅子後面跟著鑼鼓隊,這時隨著鼓點的輕、重、快、慢,獅子的表演千姿百態,時而搖頭擺尾,時而騰挪跳躍,時而昂首仰視,時而俯首匍匐,並做出搔頭、朝拜、舐毛、酣睡等動作。在表演技巧上有爬桿、過橋、翻身、咬球、采青等動作。動作妙趣橫生,令人捧腹。南獅舞動范圍廣闊,形態勇猛,低跳高躍,靈活多變,配以強壯雄健之士,運用各種腰肢動作,馬步功法,以表現威猛壯烈,勇往直前之意志。舞南獅常伴以大鑼、大鼓、鈸等聲勢雄壯、激越、令人振奮樂器。南獅既表現威武雄渾,又能表現喜、怒、哀、樂、驚等各種情感,故人們稱之為醒獅。
揭陽舞獅源於何時,稽查史書,沒有明確的記載。19世紀初福建泉州少林傳人陳南枝前來揭陽傳授武功,曾傳授揭陽徒弟們學習舞獅的技巧、動作。 揭陽舞獅,屬於南獅表演藝術。而傳統的南獅舞蹈,又分紅獅、黃獅、黑獅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的獅子,又分別代表三國時代劉、關、張三位著名歷史人物。即:黃色獅子代表劉備風度;紅色獅子代表關雲長風范;黑色獅子代表張飛風格。在我國歷史上,劉、關、張他們的忠、義、仁、勇精神,俠義豪放的性格,英勇善戰的氣魄,歷來備受武林人士所敬仰和崇拜。南獅表演神態的技藝非常精彩,七情表達的動態、靜態發揮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見獵時喜,失望時哀,闖陣時怒,獲獵時樂。既表現出剛勇威武,也表達了細膩的情感變化。
過去,舞獅之後便是武術表演,表演者表演各家武術套路。表演模式是:先由一個人登場,徒手打一套拳路,接著,各人以刀、槌、長矛、三股叉等,各表演一套槍法;最後,是對打,即徒手對刀,刀對槌,槌對長矛,雙鐧對長矛,長矛對三股叉。有的對打是四人對打,也有八人對打的。有時還有帶雜技性質的表演,如鏢刀圈,鑽火圈等。
近年來,揭陽許多舞獅隊致力於提高舞獅藝術技巧,訓練和表演了許多高難度動作。包括踩樁、高低樁跳躍、爬竿、攀梯、摘綉球、掛賀聯等技藝。
做為一種民俗活動,每逢春節、元宵、國慶等傳統節日,新樓落成,公路、橋梁建成通車慶典,主辦單位或個人都要請舞獅隊到來表演助興,既能增加節日氣氛,又能烘托出吉祥之意,相沿成習,舞獅活動遂成為揭陽民間節日慶典的主要文娛活動之一。
(我們住在榕城的,每年中秋,大過年等重大節日村裡都有組織在村內或村外表演,很熱鬧)

3. 揭陽掛紙
揭陽人(或者說整個潮汕的人)家族觀念很強,對於清明節歷來非常重視,不論你在何方,都會往家裡趕,這個節日的重要並不亞於春節。
潮汕人管掃墓叫「上墳」或「掛紙」,形式並不繁雜。人們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墳,掃除沙塵雜草,並在墓碑及墓堆上掛紙條,進行祭祀。掛紙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必不可少的環節,有些地方可以只掛紙不祭祀。大概是表示後人沒有忘記,並且做了記號。掛紙方式很簡單,就是把一疊紅、黃、青色的紙用石頭壓在墓穴頂上,或者把色紙撒在墓穴上。有墓碑的,細心的後人會用鐵油把碑文描寫一新,碑文上名字的著色卻是隨便不得,綠色的表示已故,紅色的表示這人還活著。
一年一度的清明過紙,家族成員匯聚一起,先人墓前輕松隨意訴說些過往舊事,祭奠緬懷先人,也增進了彼此理解和感情。
(每年都要去,不過也有的家庭不是在清明節去的,而是在清明前去的,要爬山)

4.揭東喜趣民俗
(1)曬新娘
過去,在曲溪鎮圩埔村正月十七、十八日,鄉里舉行游神賽會,晚上在村裡的大灰埕上演潮劇。就在戲台的前方,約定俗成地站著一排村裡今年結婚的新娘。她們大都由婆婆領著,大概從晚上七時半出來,一直站到晚上十點多。新娘們靜靜地站著,任憑人們看、評、品。大家看看誰家新娘漂亮、評評誰家新娘賢惠、品品誰家新娘高雅。新娘們一起出來曬一曬,這是那些還沒結婚的小夥子最留戀、最起鬨的場合。這樣,那邊的戲台上鑼鼓喧天,這邊小夥子的起鬨聲也一浪高過一浪。整個村子真是熱鬧非凡,真是較為喜趣的民俗。後來,不知何因這個民俗取消了。
(2)貼對聯
貼對聯,是我國一項重要民俗,特別是逢年過節的時候,更是少不了的事,一般是在大門上貼一副對聯。但在揭東縣地都鎮烏美、楓美村一帶,人們的貼對聯的習俗有些與眾不同。他們一般在結婚、生男孩這些喜事的時候,都習慣買一副對聯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特別是在春節,自家大門貼對聯是不用說的,人們還要在每個窗戶貼對聯(大多隻貼橫批);更重要的是要買一副對聯貼在家族祠堂的大門上。這樣,祠堂的門面就有許多副對聯,這樣紅彤彤的一大片,自是喜氣盈門了。有喜事就到祠堂貼對聯,有一種向族人報喜、展喜的心理;又有向祖先報喜的意願,因為祠堂大多是祭祀祖先的地方。這種方式,在現實和心理上都皆大歡喜,是較為獨特有趣的民俗。

5.揭陽篾織
篾織,是揭陽特有的一門民間藝術。起源於20世紀初,興盛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揭陽民間藝人將「薄苦竹」抽成柔如絲,薄如紙的小篾條,然後以靈巧之手織成各種工藝品,如花籃、竹扇、籮筐等各種造型獨特的工藝品,再在上面織上人物、花卉、書法、圖案等,可謂巧奪天工。
20世紀初,揭陽月城松山一位叫林仲仁的藝人,首創篾織工藝。林自幼聰穎過人,詩詞書法有很深的造詣。在此基礎上,又潛心鑽研篾織工藝,他所織的人物故事,形象逼真,楷書篆字,端莊秀麗。1936年,林仲仁創作的一幅作品為一大學生帶往南京參加比賽,獲第二名。1943年林仲仁應邀為揭陽「程新合幾鋪」編織屏文8幅,此後又為霖磐東洲老四賢太史第編織屏文8幅,每套均織字1200多個,屏字布局合理,結構嚴謹,點劃織成浮雕狀,清晰醒目,神韻俱佳。林氏還編織過一小蟹籃,其小如指頭,籃紋精細,籃里有數只海蟹,活靈活現。1954年,林仲仁還為潮汕文工團編織毛主席像一幅,屏文10幅。其高超的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繼林仲仁後,又涌現了許多篾織工藝的能工巧匠,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陳大綾。陳大綾所織動物花鳥、篆書楷書玲瓏精美,1954年他織成二把竹扇,上面織《八仙過海》人物畫,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工藝十分精緻。他曾獲汕頭地區工藝美術二等獎和優秀獎,其精心製作之梅蘭竹菊畫屏,被選為國家禮品,由中央領導帶往海外贈送國際友人。

6.行彩橋
行彩橋,是元宵節期間潮汕地區所保留的一項傳統民俗活動,它以特殊的文化魅力傳承了幾百年,也感染了一代代的潮汕人。
行彩橋活動目前在潮汕僅發現兩處,一在榕城,一在洪陽,兩地古時雖不同縣,但現今同屬揭陽市,故稱行彩橋為揭陽所獨有,其中榕城保留有正月十一「行頭橋」,正月十五「行二橋」和正月十六「行尾橋」三個完整的階段;洪陽目前僅在正月十五舉行。行彩橋活動雖自古有之,但相關記載極其簡單。有關榕城鬧元宵活動,清版《揭陽縣志》卷七之《歲時》中有載:「上元張燈樹,放煙花,舞獅子,坊間表謎,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賞,婦女兒童度橋投塊,謂之渡厄,或采青、拾瓶嘴以歸,取義宜男;鄉村架鞦韆為戲,斗畲歌,善者勝;元宵後送燈於晚嗣者,鄉村送鞦韆竹,歡飲徹夜」。古時元宵盛會由此可見一斑,其中有關行彩橋的描述只有「婦女兒童度橋投塊,謂之渡厄」之句,從句中可知,古時參與行彩橋活動的婦女和兒童在行橋時有投擲塊狀物的活動,此舉被視為替家人消災解厄,祈求吉祥。
對於行彩橋的由來,《揭陽縣志》中並無記載,但民間卻流傳著兩種相關傳說,其中有一則為凡間傳說:相傳古時榕城一貧窮人家育有一對兒女,女為長、子為次。長女出嫁後,因娘家人手不足,發展不快,多被歧視,後常回娘家幫忙,有一年元宵節期間回娘家,其夫與其弟在家門前的小橋上張燈結綵,以作娛樂。是年姐喜得貴子,弟赴試中舉,搭彩橋遂被視為祥瑞之舉而留傳下來。今榕城行彩橋時還保留有「回娘家」的習俗,主要是新婚或尚未生育的女兒偕同夫婿在行彩橋前或行彩橋後一同回娘家,當晚娘家除要煮甜圓接待之外,還要事先准備一盞新花燈點亮後送給女兒帶回家,因潮語「燈」與「丁」同音,潮汕又有生男子煮甜圓的習俗,「送燈食甜圓」之舉實為娘家祝福女兒家「財丁興旺」!另一則為神話傳說:據傳古時某日,榕城一村民夢見城中將發大水,一位神仙告訴他,發大水時天空中會架下一座彩橋,只要人們行過彩橋且不回頭的話便會平安無事。按照仙人的指點,全城人民果然逃過了這場災難,後來便有了行彩橋的習俗,且行彩橋時不能回頭也不可從原橋返回。這一傳說雖為今人所編造,但也為傳統的行彩橋活動增添幾分神奇色彩。
行彩橋具有較強的傳統性和民俗性,多為民間組織的自發行動。以石獅橋為例,石獅橋自1990年成立彩橋會以來,彩橋活動從未間斷,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在擼伯、楊少波、黃學楷、陳克茂等熱心人士的推動下,年年推陳出新,越辦越精彩,越辦越吸引人。另外,行彩橋往往被賦予「行橋行興行靈精(精神)、行興行財情(興旺)、行興行高升」等良好願望,因而每年「行頭橋」時,自發前往參與活動的民眾以單人單程計不下十五萬人次,近兩年來更是高達二三十萬人次,參與人群也由原來的榕城居民逐漸延及城郊以至全市各地,近年來更有汕頭、潮州、豐順等周邊城市的民眾前來參與,一些外地客人和外來打工者也漸漸喜歡上這一潮俗活動並加入到這一行列中來。一座寬僅七米、長約二十米的小橋在一夜之間單向通過如此龐大的人流量且年年秩序井然,堪稱世界奇觀。此外,到石獅橋行彩橋還有一項特殊的活動——摸獅。盡管摸獅習俗自古有之,但石獅橋頭的石獅相傳是專為全城鎮守西來之靈氣而安置的,歷來被人們奉為神獅和求之有應的靈獅,因而到這里摸獅就多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而顯得與眾不同。如「摸獅耳,生阿弟」、「摸獅鼻,寫雅字」、「摸獅頭,上等賢」、「摸獅肚,娶雅妻」、「摸中間,嫁好安(丈夫)」、「摸獅嘴,大富貴」、「摸獅腳,有錢擔」、「摸獅尾,好結果」等等,這些都是人們對生活所寄予的良好祝願。但也有民眾認為,過去摸獅是因為橋欄桿上雕有石獅子,作為裝飾品摸摸好彩頭無傷大雅,而石獅橋頭的石獅既然是靈獅和神獅,理應受到尊敬和禮拜,倘若肆意撫摸的話,是對聖獅的褻瀆。無論以何種態度去理解摸獅的含義,實際上石獅橋頭的石獅每年在正月十一都被圍護起來,因而在當晚能摸到獅子的人很少。石獅橋行彩橋活動的第二次高潮在正月十五「行二橋」時掀起,當晚除行橋賞花燈之外,更重要的是欣賞楊錫光舞獅隊的舞獅和武術表演,盡管表演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個小時,但前往觀看的民眾仍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至於正月十六「行尾橋」,由於過完元宵節後人們已經開始走向各自的工作崗位,因而「行尾橋」多為市民所淡漠而顯得冷清。
不管是豐富還是簡單,不管是榕城還是洪陽,兩地的行彩橋活動在流傳了幾百年後仍能為廣大民眾所青睞,足見其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更為可喜的是榕城行彩橋活動已於去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果藉此加以包裝推介的話,完全可以把它打造成為揭陽的一張文化名片來助推提高揭陽的知名度。
(這個每年都要去,很多人一起走彩橋,摸石獅,摘神竹,很熱鬧,在每年農歷正月十一)

7.揭陽賽龍奪錦民俗
賽龍舟民俗在揭陽已歷經400多年,2007年「百龍鬧榕江」更是把這一民俗活動推向了高潮。如今的賽龍舟活動既是一種民俗,又是一項體育活動,新的時代也賦予了它更多的人文精神:拼搏、進取、沖向勝利。而關於揭陽的龍舟形制;賽龍舟形式;龍舟下水、上水儀式;造龍舟的程序都寄予了什麼民俗文化內涵呢?
數千年的中國龍文化,在中國的民俗文化中有深厚的積淀。數不清的民俗與龍有關,如元宵節的舞龍燈、游龍、燒龍和端午節的賽龍舟等,尤以賽龍舟活動較為普遍,影響較為深廣。賽龍舟是人們為了紀念戰國時楚國愛國詩人屈原而開展的民間活動。1984年國家體委把龍舟活動列為我國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因而賽龍奪錦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民俗和體育盛舉,並且在規模和內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揭陽賽龍舟活動的歷史悠久。龍舟造型生動逼真,五彩繽紛,美不勝收。龍舟從建造到龍舟下水、上水和參加競賽,都要舉行各種儀式,莊重考究。故揭陽賽龍舟活動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清乾隆《揭陽縣志》載:「(端午)自一日起至五日,江滸競渡龍舟,或以花紅賞捷者,官府士夫各設酒饌往觀。」清雍正《惠來縣志》卷十三載:「端午……於溪港池塘集舟競賽,奪取旗標,」可知清初以前,揭陽已有賽龍舟習俗。普寧南溪鎮有一則民間傳說:南溪鎮外有榕江,內有新溪,素稱水鄉。相傳明朝中葉,新溪柳村人口眾多,村中柳員外家資萬貫,其女深居簡出,博覽群書,父視同掌上明珠。其女一夜偶夢龍舟,天亮稟告雙親,請求造龍舟。父聽之,遂造出龍舟並廣征民工於村旁鑿一新河,取名新溪,專為龍舟賽事,至今此溪仍在。磐東棉樹村則有林天穆跨紅龍中舉的傳說。若按這些傳說,則揭陽賽龍舟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
清光緒十九年(1893),福建巡撫丁日昌晚年定居揭陽,曾邀請潮、普、揭部分龍舟,在榕江南河河段進行比賽,揭陽棉樹村的紅龍獲得第一名,丁日昌授予「欽差大臣丁賞」紅絨錦旗一面。北溪鄉參賽的藍龍沖過作為終點標志的鐵索時,龍嘴掛住鐵索,但卻因舟速快,沖力大,鐵索竟被沖斷,藍龍牙齒損缺了一個,故有活龍之稱。據說今北溪鄉藍龍出賽時,龍嘴仍缺一齒。這些歷史故事,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2007年揭陽市在榕江北河市政府前河段舉行全市龍舟賽,參加的龍舟有一百艘,稱「百龍鬧榕江」。場面之盛大壯觀,前所未有,其盛況將永載青史。
(不止榕江,揭陽還有很多地方有賽龍舟,南厝就是)

8.德安里·英歌舞
普寧德安里位於普寧市洪陽鎮。建於清同治七年(1868年),為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府第。德安里又分老寨、中寨,老寨建築布局俗稱百鳥朝鳳,中寨為四馬拖車式。寨內有祠堂、佛堂、客廳、書齋、卧室、樓閣、蓮池、花園、倉庫、刑室等,房屋數百間,面積4萬多平方米。外面修護城河,為廣東罕見的大型府第式建築組群。後來,方耀家族還在德安里(中寨)南面不遠處新建了龐大的新德安里。現德安里(老寨、中寨)的一部分作普寧第一中學校舍,部分作為民宅。新德安里為鎮府使用。
德安里,這座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方耀家族的集居寨,幾乎涵蓋了揭陽民間建築的精華。它分老、中、新三寨,老寨為「百鳥朝凰」,中寨與新寨為「駟馬拖車」,三寨相連,規模尤為壯觀。德安里的木雕、石刻、嵌瓷工藝,靜物典雅精美,動物栩栩如生,形神兼備。
普寧的英歌舞,是一種極富土風味的民間舞蹈。2005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者扮演的是梁山泊的英雄好漢,每個舞者的臉譜和服裝各代表一個梁山英雄,他們手執尺二木棒,在「咚咚鏘……」的鑼鼓聲中騰躍前進,手中木棒有節奏地敲擊旋轉,配合著陣陣的吆喝聲,那聲勢有如在古戰場上沖鋒陷陣、搏鬥格殺。英歌舞由潮汕底層文化發展而來,被視為吉祥的象徵,它緊緊結合民間的民俗活動,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當普寧的英歌隊來到德安里,當這兩種極富揭陽民俗風情的文化結合在一起,那畫面就成了經典。它幾乎就是揭陽文化的一個縮影——悠久而豐富,拼搏而和美。
(很好看,有機會一定要親自去看看)

下面送你一個小傳說(是我們揭陽黃岐山的)
黃岐山塔位於黃岐山的頂峰,塔分五層,呈八角形,高約二十米,全部為石結構,中間虛空,每層留有一個通窗。據記載,黃岐山塔始建於明代,原來只有三層,清同治年間被雷擊倒二層,民國二十三年(1934),縣長謝鶴年重新修建並增至五層,塔尖原來建成一朵蓮花,有一種說法是建成一個銅葫蘆,解放後塔尖再次被雷電擊毀,至今尚未修復。塔前一巨石上刻有謝鶴年修塔時所留下詩文。
這里還流傳著一個動人的傳說。古時,黃岐山後面馬鞍山下,住著一個窮寡婦叫黃嬸娘。黃嬸娘養著一對異姓兒女,兒子名叫馬山英,是她收養來的馬家孤兒;女兒名叫黃山珍,是她自己的親生兒女。黃嬸娘歷盡苦辛把兒女養育成人,馬英山長得英雄俊偉,武藝高強,是個射獵能手;黃山珍則出落得水靈水秀,是個心靈手巧的美姑娘。
黃嬸娘眼看兒女長大成人,心裡頭有了個打算。一天,她把兒女叫到跟前,說要為他們兄妹擇吉成親。山英兄妹聽後,都歡喜得心頭卟卟跳。這對兩小無猜的異姓兄妹,從此更親熱得如膠似漆。每次山英上山射獵,山珍總要跟著同去;山珍下河洗衣,山英也就落河捕魚捉鱉。只等母親秋後擇吉,就可洞房成親。
誰料無端橫禍平地起,這地方有個惡棍叫白崇豹,他姐夫在依帝高王帳下做將軍,便狗仗人勢,橫行霸道,這一帶的百姓恨他入骨,便給他起個惡名叫「白無天」。這天,「白無天」帶著一群狗奴來到黃岐山遊玩,猛見河邊有個美如天仙的姑娘在洗衣,便上去拉拉扯扯,要姑娘跟他回家去享福。這姑娘正是黃山珍。她哥山英正在河邊捕魚,見這狗頭如此可惡,立即沖上去對他捅了一拳,把他捅了個狗啃屎。眾惡奴見主子被打倒,便圍上來夾攻馬山英。馬鞍里的人—見,便拿槌擎棒沖上來打「白無天」。霎時,便把這伙惡棍打得抱頭逃命。
「白無天」被眾人打得鼻青臉腫,氣得咬牙切齒,即時跑馬去向他那位將軍姐夫哭訴,向他借來五百人馬,要把馬鞍山踏成平地。馬鞍山裡的人得知這個凶訊,立即收拾衣物銀錢,攜兒帶女翻過馬鞍山逃難去。山英兄妹眼見眾鄉親為著他們的事而受累,便請母親跟著眾人先走,他們兄妹要在後面為鄉親們作掩護。
眾人剛離開,「白無天」就帶著人馬殺進馬鞍山裡。一看村裡空無一人,便放起火來把個馬鞍里燒為平地。隨後命令眾兵搜山追殺。山英兄妹眼看情勢不好,恐眾人被追上,便手拉著手直往黃歧山上跑,引動惡徒們來追,可讓鄉親們脫險。果然,「白無天」看見了山英兄妹,立即隨後緊追,並命令軍士把黃岐山團團圍住。
山英兄妹剛跑上山頂,猛見四方都已被包圍,而且已快圍到身邊來了。兄妹為恐被擄受辱,便緊緊地摟在—起,縱身一跳,雙雙撞死在山下的大石上。
這時,正巧天上的赤腳大仙雲游經過這里,他在雲端看得一清二楚,便有心把這對善良恩愛的情侶救活。於是念咒作法,口吹仙氣,兄妹倆立即翻了個身,變成一對白天鵝撲打著翅膀飛上了天空。
那「白無天」眼睜睜看著兄妹變成了白天鵝,氣得大喊大叫,喝令眾爪牙把白天鵝射下來,讓他吃頓天鵝肉。這下,可更惹惱了赤腳大仙,他把龍頭拐杖一揮,霎時天昏地暗,飛沙走石,把眾惡棍颳得統統滾下山去,「白無天」卻變成一隻大蛤蟆,蹲在山頂望著天鵝流口水,他還想吃天鵝肉呢。
赤腳大仙見「白無天」惡性仍不改,使用仙杖把他點成—塊大石頭。人們就把這塊大石頭叫作「蛤蟆石」。可誰知蛤蟆雖已變成石頭,涎水依舊流個不住。赤腳大仙一見,便用腳跟在蛤蟆石前輕輕—踩,下邊立時成了一塊凹形石槽,蓄住「蛤蟆涎」,不讓它遍山流淌。隨後,赤腳大仙恐蛤蟆久後成怪跳走,便將仙杖插在山頭上,再拔下一條頭發,化成魔索捆住蛤蟆,系緊在仙杖上,然後把仙杖化成「鎮魔木塔」。
五百年後,那塊「蛤蟆石」因吸日月精華,漸漸變動起來。有一年春雨時節,蛤蟆果真活動了,無奈被捆魔索縛住,跳走不開。它正在掙扎,即時被霹靂大仙用擊雷金槌擊斃了。「鎮魔木塔」和「捆魔索」也被電花燒毀了。
明朝天啟年間,馮元飆來揭陽任縣令,帶著愛妾黃月容同來任所,那年重陽佳節,夫妻一同登上黃岐山游覽,聽當地人講了這鎮魔塔的故事,很受感動。月容夫人便請丈夫出資,在這木塔基上重建起一個石塔。
一直到現在,石塔邊仍蹲著那塊「蛤蟆石」,石槽里的「蛤蟆涎」依舊終年不幹。
(去過黃岐山的人一定知道,在山頂塔旁有一塊大石裡面的水常年不幹,很神奇)
【揭陽現轄榕城區、揭東、揭西、惠來3縣,代管普寧市(縣級)】
如果你是揭陽人,就好好愛我們的文化;如果你不是揭陽人,那就好好感受我們揭陽的文化

8、揭陽習俗簡介

揭陽榕城「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按乾隆《揭陽縣志。俗志》所載,乾隆回時即有這種風俗答。這個習俗來自一個傳說:從前有人夢見一位仙姑告訴他,某日洪水要暴發。洪水到來之前,地上有一條五彩繽紛的橋連接天空,只要往橋上走,便可逃過災難,人們照仙姑的話去做,果然免遭厄運。從此以後,在這一天,人們便以「行彩橋」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古揭陽縣榕城是水城,榕江南北河夾城東流,城中河道交錯,有「浮水蓮花」的美譽。自古以來,榕城的石獅橋一直被當地人視為中心橋,這是因為古時榕城稱玉窖村,南北窖河稱玉窖河,石獅橋在玉窖河的中段,這種地緣的中心觀念一代傳一代,一直流傳至今。現在,盡管城內搭的彩橋很多,「石獅橋」仍是人人必行的一條彩橋,從「行頭橋」開始,這里便人山人海,即使被擠得汗流浹背,走過橋去也便心情舒暢,其樂無窮。

9、揭陽有什麼家鄉習俗?

年三十貼春聯、拜神、拜祖先、團年飯……這些基本和全國各地一樣。

年初一早上也要祭拜專祖先。早餐屬要吃素,一般在年初一去爺爺奶奶家。

年初二有些人家早上還要祭拜祖先,而有些則改革掉了。一般在這一天去外公外婆家。

年初三走親訪友。

年初四『神落天』,意思是神回到凡間(神在臘月廿四上天),這一天要拜神。

年初七要吃七樣羹,即七樣蔬菜混合煮,至於是哪七樣,揭陽這里沒有規定,只求七樣,隨便組合。

年初十晚上喬林鄉有舞火龍習俗,稱『燒龍』,現已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正月十一『行頭橋』,即行彩橋,同樣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石獅橋人山人海,(今年聽說人多到連手機都沒信號)。這項民俗到現在只有揭陽市區和洪陽保有。

元宵節看花燈,揭陽著名的『破門樓鄭安仔燈』熱鬧非凡。

正月十六登山踏青。

大概比較重要的就是這些,但其實很多村鎮的習俗仍有差異。

10、寶藏揭陽,同在潮汕地區,揭陽有哪些更吸引人的風俗美食?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潮汕地區,就有那麼一個古邑,美食因地制宜、民風因人而淳、春節因俗而盛,這就是潮汕三市之一的揭陽。

揭陽別名又叫做“榕城”,是粵東古邑,春秋戰國時期隸屬百越地,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廣東省最古老的縣份之一。今天豬豬就跟大家說說,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哪些特別的傳統風俗和美食。

那些著名的傳統風俗——

1、“迎老爺”

揭陽信佛又信道,是潮汕文化特有的民風之一。市民把崇敬的神仙統稱為“老爺”。每年正月,各村落會舉行萬人空巷的年俗——迎老爺,即游神盛典。“迎老爺”是揭陽春節期間的一大看點。

2、陽美火把節

陽美“火把節”是陽美村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每年初五、初六白天文藝遊行活動,初六夜間火把遊行活動。兩天的游藝活動下來,最熱鬧的還是正月初六晚,這時村民歡聚各自公廳前,燃放煙花爆竹,並由長者主持取火種儀式,將火種傳遞,隊伍沿著村道緩緩而行,祈求出入平安、財源滾滾、生活與生意都紅紅火火!

3、擺豬羊

揭陽碩聯村“擺豬羊”習俗隆重朴實,在當地極具名氣,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為的是慶祝過去一年生活富足安康,同時祈盼新的一年風調雨順、生意興隆、吉祥好運、生活美滿。

每年的農歷正月十六和十七兩天舉辦敬奉財神趙公明和關公活動,由屬下十個自然村(俗稱“十社”)輪流主辦,每個自然村十年才輪到一次。

由於各地的民間習俗不盡相同,“擺豬羊”活動吸引了周邊地區的大批民眾前往參觀,通常還有不少攝影愛好者前往捕捉鏡頭。

另外,擺豬羊民俗除了供奉豬羊外,有錢人家還會把家裡所有值錢的物品都拿出來供奉,以示誠心。在供奉活動結束後,各家各戶會將自己家裡的豬羊抬回去切分,因為當地人認為這是一種財氣。

4、喬林煙花火龍

“喬林煙花火龍”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融舞蹈、服飾、潮樂、武術於一體,分為“游龍”、“舞龍”、“燒龍”三種形式。

揭陽喬林煙花火龍始於明代磐溪都古喬(舊稱喬林),相傳,“燒龍”這一賀歲民俗起源於明朝末年,是喬林人成功抗擊暴力和外來勢力侵略後歡慶勝利的一種方式,後演化為賀歲民俗。喬林鄉人也繼承了這一傳統習俗至今,用以表達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祝願。

需要注意的是,喬林煙花火龍不一定每年的正月都會舉行,因民俗信仰相關,每逢龍年或者是與龍生肖相沖的年份,都不會舉辦此活動。

說完傳統風俗,接下來就是幾乎每個打算去旅遊的朋友關心的問題了,當地有哪些值得嘗試的美食?

潮汕的美食有個大范圍的相同,在揭陽也能吃到非常美味的潮汕美食,如牛肉火鍋、腸粉、蚝烙等等。

今天給大家介紹下其他不一樣的揭陽美食。

1、反沙蛋黃

反沙的“沙”,指的是白砂糖。潮汕人精通於做很多反沙食品,比如反沙芋頭、反沙番薯等,但最好吃、最有名氣的莫過於反沙蛋黃。

關於反殺蛋黃,其實就是往鍋里倒入炸好的蛋黃,然後用力搖動鍋,使每個蛋黃每個角度都沾上已融化的糖,不停搖滾。出鍋後的成品,又甜又香又酥又脆,別有一番風味。

2、潮式甜湯

甜湯,就是廣東人口中常說的“糖水”,在潮汕,我們稱之為“甜湯”。比起常見的廣東糖水,揭陽的甜湯大碗、料足,重點是,非常的便宜。

甜湯可以說是揭陽街市上不可或缺的小甜點,種類很多,比如八寶粥、龜苓膏、海石花、綠豆爽等等,冷熱皆宜。特別是現在夏天到了,在大街上能來一碗冰鎮的甜湯,人生足矣~

3、咸仙餅

咸仙餅是揭陽具有非常長久的傳統小吃,幾十年的味道傳承,雖長相其貌不揚,但味道香碰碰,承載著榕城幾十年的記憶。

韓祠路的咸仙餅店,每天都熱熱鬧鬧的,買上一個咸仙餅,品嘗其中美味,有時候幸福就是這么簡單!

揭陽的美食就先介紹到這里啦!雖然看似不多,但只有你親自到揭陽了,你就會發現需要多帶一個胃才不會白來一趟。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