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南雄家鄉風俗

南雄家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5 11:49:16

1、南雄江頭鎮結婚彩禮是多少

我們南雄這邊的結婚彩禮風俗是最高不超過2萬,超過就會被人說的人(說你賣女兒專),一般在6千到2萬之間,大部屬分是8千或1萬。
而且彩禮是你給女方多少,女方家會以禮品備置的方式返回大部分給男方的,比如買些電器、床上用品等,女方家只收少部分用來擺酒席

2、贛南的春節

(一)春節風俗
南雄人民的春節,一般從農歷九、十月份就開始准備了,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冬至以後就開始蒸酒。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南雄鄉村客家一般是以二十四為准。
據調查得知,南雄地區的廣大農村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其獨特之處在於多數情況不用橫批,而很多地區的「灶神」位都用橫批,如大同地區就用「一家之主」作為對聯橫批。南雄鄉村客家「灶王爺」神位兩側寫著「灶旺人財兩勝,神靈富貴雙全」,正文自右至左寫著「擔柴童子,運水先官;九天東廚,司命灶君之神位。」寄託著黎民百姓對灶神無限的崇敬及幸福的期盼。
臘月二十四到除夕前叫「迎春日」,即春節的准備階段。鄉民們置辦年貨、打掃庭院,搞好個人及家庭里里外外的衛生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十天半個月不洗頭在這段時間定會找個時間痛快地洗一番,為的是能夠滿足他們除舊迎新的心理。
年三十便是除夕了,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南雄鄉村客家人易門神、貼對聯、放鞭炮、請祖先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當數「赴浪盪圩」。南雄一些鎮上的圩場和其他地方一樣,鄰近圩場的圩日一般是錯開的,比如逢3、6、9或1、4、7日。但到了除夕這天,不管有沒有趕上圩日,每個圩場都逢圩,名為「浪盪圩」。
南雄鄉村流傳著這樣的話「浪盪圩,浪浪盪盪」,指的就是除夕那天因為大家時間緊張,赴圩的人來得早,散得也早,彼此都匆匆地來來往往(即「浪浪盪盪」之意)。往日要到下午兩三點鍾散圩的圩場,到了「浪盪圩」那天,都會在十二點多早早散圩。
據長輩回憶,舊社會大多百姓很窮,往往到除夕那天才籌到過年的錢,只好到那天匆匆地去圩上置辦年貨。漸漸地,除夕的「浪盪圩」便成了一個約定成俗的民俗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浪盪圩」成了人們勞累一年後圖熱鬧、放鬆的一種方式,讓自己的心在那天浪盪浪盪。村裡的大人常在那天對孩子說:「去浪盪一下吧!」意思是給管束苦了的小孩放放風,特別是調皮的男孩。因此,每到逢「浪盪圩」那天,個個圩場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南雄大部分鄉村客家,至今還保存著給灶神壓歲錢的風俗,當地稱之為「壓灶」,《南雄縣志》有載舊時「壓灶」的方法:「用一盤米盛著白銀一筒筷子和一紮鑰匙,象徵萬事勝意之兆。」據筆者所見,他們現在「壓灶」普遍是在灶上供上一碗白米,米中壓著一封利是,從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壓到正月十五,旨在灶神保佑,祈求糧豐財厚。也有地方如坪田,利是只壓一晚,大年初一誰最早起床做飯,誰就可以收這封利是,旨在鼓勵大家在新的一年勤懇勞動。但自20世紀80年代末始這一習俗已經慢慢地淡化了,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對此一無所知。
過了除夕夜便來到了新年伊始的大年初一了,人們習慣上把年三十當作是過大年而南雄人民卻習慣地把年初一叫做過大年。「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兩千年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農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3]個人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節日,而在我國春節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是一個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南雄鄉民也同樣如此,無論他們走遍天涯海角,忙得多麼的不可開交,都想方設法回家歡度春節,即便不能如此,也不忘給家人打個電話問聲好。

(二)春節風俗個案研究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沒錯,南雄諸多鄉鎮中風俗迥異,然而最有特色的當數以坪田鎮為中心的「游神」(其實他們拜的不是神而是人)活動,由「告神」「謝神」兩項活動組成。
位於南雄東北緊靠江西省信豐縣的坪田鎮,有個海拔500米左右的小盆地。這里聚居著1000多戶人家,以葉、鄧兩姓為主。古來在盆地中央建有一座都統廟,面積約100多平方米。(如圖2)廟里供奉一尊高約1.5米木雕都統菩薩,左右各有一尊約高0.8米木雕力士像,是為陳、鄧兩將軍。相傳此廟雖小而甚靈。附近村莊一些群眾很崇敬這位都統菩薩。每月初一、十五,不少善男信女上廟焚香祈禱。此地可謂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時,坪田都分十甲,每年由一甲輪值,舉行「告神」(既迎神)、「謝神」活動。八月擇吉月「告神」,祈求菩薩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次年正月初二至十二日為「謝神」,一連10日,舉甲供奉菩薩,演戲,舞 龍打獅,十分熱鬧 。
如今,整個坪田鎮與與其毗鄰離南雄市區約30 公里的南畝鎮和江西贛州市信豐縣萬隆鄉、縣社逕鄉部分人組合起來搞這個「游神」活動。春節期間我認真觀看了整個活動過程,「謝神」活動主要流程如下:主辦「謝神」活動的六甲,冬至前後就開始進行舞龍打獅、演戲等訓練(演員同為八月中旬參加「告神」活動的人員, 「告神」活動與春節期間的「謝神」活動大致相同)。
舞龍舞獅:南雄舞龍有瑞龍、香火龍、黃龍、游龍、雙龍等。最具特色的是雄州鎮賓陽門的"瑞龍",龍身分為10餘節,用竹片紮成,裱上透明的油紙,敷以彩繪,由10多位赤膊壯士漢舞動。「謝神」活動表演的就是此類「瑞龍」,從年初一到十二為期10天的「謝神」活動期間,舞龍隊伍會到各甲去「舞龍」,舞到誰家,誰家裡就得放鞭炮,不然都統則不會保佑他家富貴、幸福、發財等,總之,就是不吉利,新年裡辦事情很難順心如意。舞獅多在春節時表演。獅有青草獅、鴛鴦獅、磨地獅、九角獅、香火獅、廣獅、瑞獅、高腳獅等,舞有單獅舞、雙獅舞。南雄地區最有特色的是湖口鎮洋汾村的磨地獅和珠璣鎮洋湖村盧屋的青草獅,其動作敏捷,步伐矯健,舞姿精彩,氣氛熱烈,表達了勞動人民在節日的歡快活潑以及對生活和土地的無限熱愛之情。南雄舞獅受江西的「手搖獅」、「板凳獅」,安徽的「青獅」,湖南的「武打獅」和廣東的「醒獅」影響,集各地之大成並有所發展。以坪田鎮為中心的「謝神」活動舞的是鴛鴦獅。歷年來的「謝神」活動中,最熱鬧的一天當數今年的大年十一了。由於我本人住在都統廟附近村子,見證了其後期的成長歷程。都統廟幾廢幾立,據本人調查得知: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中,破除迷信,把都統廟和菩薩都毀了。10年後的1962年,曾有人重新建廟立菩薩,被有關部門派員毀了。30年後的1993年,又有人重倡集資建廟立菩薩,再次被政府派員制止了。時隔15年後的2008年,在坪田當地及外地的善男信女們的募捐下,此廟終於得以重建,並立了菩薩(菩薩於除夕從江西社逕買回)。去年冬天,我親眼目睹了村民們建廟的過程:幾十年不遇的大雪把整個坪田鎮灑落得白茫茫的,連用來建廟的磚塊也幾乎被淹沒了,然而人們還是冒著寒風冷雪爭先恐後地忙活著,終於在年三十那天完工了。大年初二,無論是附近村莊還是邊遠村子的村民都來都統廟焚香祈禱,殺雞祈拜。

大年十一剛蒙蒙亮,六甲的活動主持人就從江西社逕出發,一路舞龍打獅、放鞭炮、鳴炮,把葉都統與其得力助手陳、鄧二將像小心翼翼地接到廟里。六甲人舉家歡慶,其他甲也有部分人加入那個長長的隊伍。站在樓頂眺望,只見從都統廟延伸出來的「長龍」足足有200米長。據長輩回憶,沒有廟和菩薩期間,活動仍然會如期進行,以先前廟址為中心。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期人們必演的是贛南採茶戲,不過近年來,由於經濟人力等原因,只是偶然演演罷了。由於2008是都統廟歷史更新的一年,多年未登台的贛南採茶戲這時也閃亮登場了。贛南採茶戲筆者將在娛樂部分做詳述。

(三)春節飲食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南雄鄉村客家春節飲食文化猶如大自然中的一束束可愛的野花,給人以純美的享受、身心的愉悅、傳統文化精神的陶冶。以下筆者將從南雄鄉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野味進行陳述。
酒:南雄人在過春節時,喜歡用「過缸酒」待客,約「冬至「一過,家家戶戶都開始蒸酒即「過缸酒」,該酒是城鄉群眾自釀的傳統酒。在過去,南雄盛行家庭做酒,共有3種酒,即黃酒、燒(白)酒和「過缸酒」。年節家宴,盡管備有其它美酒,也一定要出敬自釀的「過缸酒」 。「過缸酒」既有燒(白)酒的濃烈,也有黃酒的甜美。如今在市區已很少人自釀酒了, 20世紀整個人類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在工業文明的強大沖擊下,南雄人民也不無例外地在承受著傳統文化的淡化危機。
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釀豆腐(如5),釀豆腐是每一戶人家過年過節必備的小吃。南雄釀豆腐與東江釀豆腐不同,東江釀豆腐用的是水豆腐和油豆腐,釀入的餡料以肉為主,而南雄的釀豆腐多用油豆腐包來釀,餡料則豐富多樣。其做法就是用新鮮的芋 頭、香脆的小蝦米,還有臘肉碎、蘑菇、香菜等等材料剁碎拌勻,有些人家還會按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餡料。然後把大塊的油豆腐包開個小口,把裡面的瓤挖出,再釀入早已配好的餡,放入蒸鍋蒸熟即可食用。釀豆腐是無辣的小吃,如果想吃辣的風味,可以拌著南雄鄉下傳統的辣椒醬來吃,或者學當地的地道吃法,把辣醬和生的香菜從豆腐包的小口塞到餡裡面一起吃,糯香可口,加上多種餡料配味,味道豐富多變。
春節年果:有油炸芋頭片、番薯片;有用粘米粉配以五香粉、辣椒粉調濕和勻,製成薄片,油炸而成的豆角酥或稱殼落酥;有用芋頭煮熟搓爛,加入豬油、辣椒粉、粘米粉,做成手指大圓團,油炸而成的豬膏團;還有炒果、炒米糕等。另春節糍類方面,南雄客家糍有十多種,但春節期間幾乎家家都要做油糍。
春節臘味乃傳統的冬春時令佳餚,每年冬至前後,家家必做臘味,品種有臘鴨、臘肉、臘腸、臘雞、臘鵝、臘狗,山區還有臘野味。
南雄鄉村客家最有名的臘味當數臘鴨。據清代《南雄州志》記載:「雄鴨,鴨嫩而肥,脆之,漬以茶油,日久鮮紅而味美,廣城甚貴之。」 南雄臘鴨又稱板鴨,具有造型美觀、鴨皮白中透黃、油尾豐滿、
皮薄肉嫩、肉紅味鮮、骨脆可嚼、風味獨特、質量上乘的特點,是人們饋贈親友的美味佳餚。南雄板鴨,
又以珠璣巷臘巷的出名。臘巷,是珠璣巷中的行業作坊街巷之一,以精製臘味而聞名遐邇。
(四)春節禁忌
「簡單地說,『禁忌』就是心理上以為忌諱的和言行上規定為不能說和不能做的。」[5]南雄地區春節禁忌挺多的,例如在言語上要求檢點,崇尚說吉祥語,若有人不小心摔碎了碗碟,馬上念「歲歲(碎)平安」,即利用諧音化凶為吉;行為上也需要多加註意,尤其是調皮的小孩不能打架斗毆。。
在南雄鄉村客家地區,從初一到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朋友,當你走到一片菜園前,想進去摘採花玩,你可千萬要謹慎,小心種菜阿姨給你上「培訓課」。有「一雞、二鵝、三豬、四羊、五牛」,聽了這句話興許會一頭霧水。意思是從初一到初五每日各代表一種家禽或家畜的誕生。「大年初一不能進去菜園,會把雞帶進去;初二可以進去菜園,因為鵝是跑不進去的;初三禁止進入菜園,會把豬帶進去;初四可以進菜園,因為羊是不會撞籬笆的;初五不能進菜園,會把牛帶進去的。」看來只有當地人才會明白這么高深莫測的道理。
大年初一的禁忌是最多的,如:白天不能睡懶覺,否則自家的田地就會發生滑坡的可能;大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掃地,地面臟了則用手揀起,年初三稱為「送窮日」,再把垃圾倒出去;早上吃早餐只能吃素,不然這一年就會吃不到蔬菜;不能洗頭,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在那天洗頭則會把所有的水源弄臟,水神便會懲罰洗頭者,令其事事不如意。初一到初五日,為過年時間。除初三以外,都可探親訪友,初五日,稱為「出平」日。初六日以後,農村准備春耕。

(四)春節娛樂
春節是個舉國同慶的日子,各地娛樂活動自然很多,南雄客家鄉村地區也不例外,比較典型的是採茶戲演出。
採茶戲曲調優美,清新悅耳,是南雄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曲目。採茶戲約在清乾隆年間,由南康、信豐和龍南等地傳入南雄。音樂唱腔由贛南採茶燈及南雄民間音樂組成。初期戲中角色較少,生、旦、丑三行當任演員,配上胡琴一把,鑼鼓一面,五人即可表
演。採茶戲在表演藝術上運用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綵綢扇,作為道具,應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後、正、反等不同位置來表演造型。舞台表演應用矮步步法。矮步是根據勞動群眾在勞動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動作演變應用於舞台表演。在老藝人中,流傳著「相公背傘」、「懶人擔扇」、「烏鴉下翼」、「烏雲蓋月」、「美人照鏡」、「鳳凰裝美」、「獅子滾球」、「烏鴉戲水」等傳統動作。表演以地方語言為主。唱腔穿插三字腔:「哎咳喲」、「哪呵咳」、「咳嘟(呀嘟)喂」、「咳(呀咳)子喲」、「嘿」等,一般出現在末句或唱腔的結尾處,前面帶有下滑音。 1953年,城關鎮宣傳隊的《妹子》一劇參加省業余文藝會演,獲優秀獎。1958年7月1日,南雄採茶劇團成立,先後整理、移植、創作上演了《賽龍舟》、《打鳥》、《補皮鞋》、《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山鄉風雲》、《社長的女兒》、《田老漢賣牛》、《稱心花》、《越看越愛看》等200多個古代和現代劇目。《越看越愛看》(作者朱淑貞)1976年參加省業余文藝會演,獲優秀獎;《稱心花》(作者華運傑、劉衛東、衷玉華)1981年參加省文藝專業會演,獲創作、演出二等獎。春節期間,坪田鎮為中心的「謝神」活動上演的是贛南採茶戲,演出方式與上述採茶戲大相徑庭。
南雄鄉村客家,春節期間還有很多人把賭博當作一種娛樂活動,盡管平時從來不賭博的人,大年初一至初三那幾天也會干幾場,不過很少有人會賭大的,因為他們有「輸了錢不吉利,新年難發財」的說法。

四、結語
春節是一個舉國歡慶的節日,它作為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深受人民的重視和青睞。春節在南雄鄉村客家中更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日子,一直以來,每到年關遠在他鄉的遊子都會想方設法回家歡度這個節日,他們慶祝春節方式富有特色,有很多的風俗,例如祭灶、壓灶、赴浪盪圩等等;也有著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例如鄉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臘味等,枚不勝舉;此外,粵北南雄鄉村客家更有許多禁忌,就如農歷初一至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數大年初一的禁忌最多;春節娛樂活動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贛南採茶戲的演出,採茶戲曲調優美,清新悅耳,是南雄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曲目。採茶戲約在清乾隆年間,由南康、信豐和龍南等地傳入南雄。音樂唱腔由贛南採茶燈及南雄民間音樂組成。南雄諸多鄉鎮中風俗迥異,最有特色的當數以坪田鎮為中心的「游神」活動,寄託了南雄鄉村客家鄉民對葉都統的虔誠崇拜及幸福期盼。
南雄鄉村客家春節習俗中,無論是我們已深知的,還是還尚未發掘的,都在有效地傳承著傳統春節習俗的歷史文化,但這種習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許多困境;例如,很多人外出到大城市務工或是求學,春節習俗面臨著同化現象,原有的一些春節習俗被在內外力雙重作用下逐步消失,逐漸向異地的民俗風情演進。又如某些鄉村村民們喜聞樂見的採茶戲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險等等。
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搶救工作者馮驥才先生認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先進的發達國家都開始對自己的民間文化進行搶救,但目前,我們整個知識界的自覺還不夠,加之我國民間文化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沒有人關心,不搶救就真的會消失。」的確如此,就如南雄鄉村客家春節某些民俗,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形勢,人們應該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之亘古流傳。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雄人,也希望能盡本人的微薄之力呼籲現代人能在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文化的同時,多關注類似南雄鄉村客家春節習俗之類的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節日文化,促使歲時節令、傳統習俗等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地傳承。

3、誰熟悉南雄的地理風俗習慣?

樓主你好:
 風土人情
南雄的風俗民情植根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濃厚的鄉土情緒以及熱愛生命、祈盼太平的熾熱情感。這種風俗民情既是中原與嶺南文化的融合,也是粵贛之間民情的交匯,最重要的是南雄人根據本土風俗而進行的約定和創造。
服飾習俗:男無特殊,婦女勞作時腰系圍裙,頭扎黑頭帕,手戴手套。飲吃習慣:城鄉皆吃辣椒,農村尤甚,無菜不辣,春節吃臘味,家家以臘鴨、臘肉、臘腸等臘味和自製的糯米酒款待來訪親朋。婚姻習俗:舊時同姓不通婚。在佳節慶典時候南雄人民喜歡以舞龍舞獅等數十種民間藝術表達自己的喜悅心情。象香火龍、茶花燈、飄色、龍船歌、推車燈、高腳獅等民間藝術非常有特色。
南雄珠璣鎮被評為省級民間藝術之鄉。曲調優美、清新悅耳的採茶戲是南雄人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戲劇。
土特產品
☆ 烏逕啤酒鴨
 ☆ 南雄煙葉
☆ 北山竹筍
☆ 銀 杏
☆ 金友香米
☆ 油山香菇
☆ 板鴨
☆ 高山油茶
☆ 腐竹
☆ 南畝涼果
☆ 江頭黑山羊
☆ 梅嶺鵝王
☆ 水口魚王
☆ 香酥銅勺餅
☆ 薩琪瑪
☆ 米花糕
【著名典故】
毛澤東率紅軍三過梅嶺到南雄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三次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經過粵贛交界的梅嶺,進入廣東南雄從事革命活動,為南雄人民革命史增添了濃厚的一筆。
1929年1月24日。紅四軍前委書記毛澤東率領一支部隊攻下梅關,第一次踏上了南雄這塊土地。紅軍行至梅嶺角灣村與敵人相遇,經過短暫的戰斗,打敗了阻擊的敵人。然後取道上、下楊梅村,從鄧坊往大塘方向轉移。與此同時,軍長朱德率領紅四軍一部由江西經油山廣停坑、上蘭田、下蘭田半夜到達寨下的山溝里露營。當時,贛敵李振球獲悉紅四軍到了油山,便帶領一個團的兵力由江西池江進入南雄,搶先佔領了油山坪田坳的大石埂山頭,將紅軍包圍住,企圖以一條舊溝壕為陣地,伏擊紅軍。在朱德的親自指揮下,紅軍與游擊隊、上朔赤衛隊一道迅速搶佔了制高點白石徑,對敵實行反包圍,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戰斗,至中午戰斗結束,紅軍獲勝。之後,朱德率部隊在油山夾河口與毛澤東率領的部隊會合,開往錦陂村。第二天到達烏逕山下村宿營。次日清晨離開烏逕,經官門樓,穿過界址圩向江西信豐進發。油山上朔一帶農村牆壁上至今仍留有《十大政綱》、《當紅軍歌》等紅軍標語。
1930年4月1日凌晨。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離開江西大余縣城,由南雄游擊隊中隊長彭吉妹帶路,越過梅關,進入南雄境內,在中站城與陳濟棠部吳文獻的一個營遭遇。紅軍速戰速決,殲敵百餘人,繳獲槍支200多支。紅軍行至珠璣石子嶺,又遇敵一個營,敵不堪一擊,四處潰逃。毛澤東、朱德率部乘勝包圍南雄城,激戰數小時,下午5時左右,攻佔了南雄城。紅軍在下武廟和上武廟召開群眾大會,宣傳革命道理。毛澤東講了話,他風趣地說:「大家經常講朱毛,朱毛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呢?現在我告訴你們,朱毛是兩個人,我就是毛澤東,朱德也來了,他就在這里!」毛澤東繼續說:「我們是紅軍第四軍。紅軍是為人民服務的,是打土豪劣紳分田地的。打倒帝國主義……。」並提出「萬富准備錢,千富不相連,貧窮跟我去,每日一弔錢」的口號。會後,紅軍宣傳隊還演了一出戲《王老三交糧支援紅軍》。4月7日,毛澤東、朱德率部離開南雄,朝江西信豐縣進發。
1932年7月7日。粵軍第四師張枚新部奉贛南粵軍總指揮余漢謀之命,由信豐經烏逕退守南雄。8日凌晨,正向烏逕開進的紅五軍團發現粵軍第四師向水口方向轉移,即命軍團各部向水口阻擊。下午,兩軍在水口遭遇,粵軍被紅五軍團優勢兵力擊潰,當晚退守水口圩及附近高地,並向大余、南雄兩地守軍發報求援。可是,紅軍誤認為水口之敵已向南雄逃竄,一軍團和十二軍改變向水口增援計劃。9日凌晨,粵軍第四師得到來自南雄城張達、陳章6個團的支援,同時還出動了18架飛機助戰。粵軍即組織優勢兵力向紅軍反撲,戰斗激烈。9日下午,紅五軍團總指揮董振棠親自指揮數千名大刀手,分四路沖向粵軍第四師陣地,展開白刃戰,戰斗達到白熱化程度。下午4時,紅五軍團第三軍傷亡很大,預備隊已全部參戰,軍長、政委、參謀長均親自參戰,彈葯也漸漸缺乏。6時許,紅五軍團第三軍陷於困境時,幸得陳毅率領江西獨立3師、6師趕到增援,打退粵軍,穩住了戰地。10日拂曉,一軍團和十二軍在毛澤東親自率領下,過梅關,走中站、里東、鄧坊,星夜賓士,直接趕到水口戰場向粵軍發起全面反攻。下午2時,紅三軍團的第七軍從江西大余遊仙趕到水口增援。這時候,紅軍的進攻更加猛烈,敵人全線潰退南雄城,紅軍乘勝追擊。水口之戰,是中國工農紅軍與國民黨陳濟棠部在南雄水口打的一場惡仗。雙方傷亡很大,戰場景象之慘烈,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所罕見。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一九三二年七月在廣東南雄水口圩地區對陳濟棠的作戰」,「吃了兵力不集中的虧,如象水口圩……這類的仗,本來一般算作勝仗,而且還算作大勝仗的,然而我們歷來就不歡迎這種勝仗」,「因為沒有繳獲或繳獲不超過消耗」。
毛澤東三過梅嶺四到南雄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為日後項英、陳毅等在粵贛邊堅持三年游擊戰爭打下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彭德懷率紅五軍佔領南雄城
1929年5月20日,按照紅五軍軍委和湘贛特委共同確定的「向外發展,在發展中鞏固蘇區」的方針,彭德懷、滕代遠率領紅五軍和王佐特務營共千餘人,離開井岡山,轉戰湘東、粵北。
紅五軍首先攻佔了湘東的酃縣、桂東等地,籌措了一批現款和物資。接著又攻佔了粵北仁化縣城口,繳獲槍械200餘支、子彈3萬余發,籌款3萬元。然後經仁化縣長江、扶溪,准備攻佔仁化縣城,後來得知南雄沒有國民黨正規軍的防守,只有民團、警衛隊等地方武裝,戰鬥力不強,於是決定改為奔襲南雄,並立即向南雄進發。
紅五軍經過仁化的聞韶、南雄的百順、蒼石,於6月1日下午抵達南雄縣城。國民黨南雄縣長方新聽說紅軍來了,嚇得驚慌失措,急忙剃須化裝逃跑,民團、警衛隊亦聞風而逃。紅五軍沒有經過大的戰斗,就順利地佔領了南雄城。
中共南雄縣委得知紅五軍來南雄的消息後,率領游擊隊攻打了坪崗、里溪、水口一路的民團,然後,進城與紅五軍會合。
紅五軍進南雄城後,分別住在上武廟(現八一路小學)、下武廟(現人民醫院門診部)等處。住下之後就開展宣傳工作,在下武廟門前、孔聖廟(現南雄市政府)、福音堂(現南雄中醫院)門口等處召開群眾大會,由中共南雄縣委委員周群標主持大會,彭德懷、滕代遠在會上講了話,著重宣傳黨的政策、紅軍的宗旨以及革命事業必勝的道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欺壓群眾和地主豪紳剝削貧苦農民的罪行。號召廣大群眾團結起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國民黨反動派和地主豪紳!
紅五軍紀律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買賣公平,為群眾所稱贊。對於那些作惡多端,罪惡滔天的反動官吏、土豪劣紳,就堅決打擊。他們根據南雄地下黨提供的情況和群眾的要求,鎮壓了國民黨南雄縣黨部執行委員、縣警察署訓導董芳輝,縣政府科長粱紹恆,土豪劣紳鍾榮偉、劉伯陶等;燒毀了國民黨南雄縣署;沒收了四家與反動官吏串通一氣,欺壓群眾的商號的財物,分給貧苦群眾;還打開監獄釋放了一批「政治犯」和革命群眾。
南雄的地下黨和游擊隊,在縣城協助紅五軍發動群眾,籌款、購物。紅五軍在南雄住了五天,籌款3萬多元,因地方反動武裝早已聞風逃匿,只繳獲槍械300支左右。他們將籌得的款項在南雄購買了大批葯品、食鹽和布匹,還集中全城的縫衣工人趕做了一千多套灰布軍裝,充實了部隊的供給。
6月5日,紅五軍離開南雄城,向江西崇義轉移。
紅五軍來到南雄,對南雄黨的工作和武裝斗爭作了具體的指導,促進了南雄革命武裝的發展,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動統治,為在暴動失敗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嚴重迫害的革命人民增添了斗爭信心,有力地推動了油山根據地的創建。
2010年五月六日,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南雄為「中央蘇區縣」 ,標志著恢復了南雄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歷史地位。
希望這是你要的。

4、家鄉元宵節有哪些風俗

不同的地方的風抄俗一般也不同,北方大部分地區元宵節有很多娛樂項目,例如:看花燈、猜燈謎、吃元宵、放煙花、扭秧歌等。
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
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

5、南雄人性格特點

南雄人在生活風俗上保持了勤儉節約、聚族而居的特點。之先仍兩稀一干,早上、中午吃粥,晚上吃飯。主食大米飯、大米粥,由婦女在早上煮好,涼冷,放進櫥櫃,粥白天吃,飯晚上吃。飯是倒出米湯後干燜而成。他們不喜歡吃爛飯,故用此法煮飯。吃粥時,喜歡熟鹽拌粥。其副食是豬肉及各類蔬菜,不定時吃牛肉及其他肉類。一般豬肉是切片,水煮熟,炒干,放入佐料即成。蔬菜是用油炒熱後,放入配料即盛入碗。客家人的佐料不外乎姜、蒜、蔥、醬、五香粉、味精。他們的傳統名菜是扣肉、白斬雞、醋排骨、醋大腸以及炒醋醬鴨。風味食品是冬米糖、酸刀豆、辣椒,曬到半干程度,放入酸壇,鮮黃即可打開食用。

6、誰能幫我一下?

南雄鄉村客家春節習俗調查研究

摘要:粵北南雄鄉村客家人慶祝春節方式富有特色,他們在這個盛大的節日里有很多的風俗,例如祭灶、壓灶、赴浪盪圩等等;也有鄉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臘味等豐富多彩的特色飲食。粵北南雄鄉村客家更有許多禁忌,大年初一禁忌最多;春節娛樂活動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贛南採茶戲的演出。南雄諸多鄉鎮中風俗迥異,最有特色的當數以坪田鎮為中心的「游神」活動。所有的習俗都在有效地傳承著傳統春節習俗的歷史文化,但這種習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許多困境,人們應該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之亘古流傳。

關鍵詞:南雄;鄉村;客家;春節;習俗

南雄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大余嶺(梅關,在江西大余與廣東南雄之間,古稱秦關,因漢代梅鋗將軍居此,又稱為梅嶺。又因漢代禆將余勝守此,故亦稱大余嶺。)南麓,市境北、東與江西省大余縣、信豐縣、全南縣毗鄰;西鄰始興縣、曲江縣、仁化縣。四周群山懷抱,中為丘陵,地理學稱為「南雄盆地」。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勤勞、善良的南雄人民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時也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富含生命氣息的民情民俗,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雄鄉村客家人,我深感驕傲,同時對春節習俗背後隱含的文化內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此在2008年春節及2007—2008學年暑假期間,我進行了實地調查並查閱了相關資料,走訪了相關人員及部門,以求對南雄鄉村客家春節習俗有進一步的認識。

一、南雄鄉村客家春節習俗現狀
(一)春節風俗
南雄人民的春節,一般從農歷九、十月份就開始准備了,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冬至以後就開始蒸酒。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民間俗稱過小年,是祭祀灶君的日子。南雄鄉村客家一般是以二十四為准。
據調查得知,南雄地區的廣大農村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其獨特之處在於多數情況不用橫批,而很多地區的「灶神」位都用橫批,如大同地區就用「一家之主」作為對聯橫批。南雄鄉村客家「灶王爺」神位兩側寫著「灶旺人財兩勝,神靈富貴雙全」,正文自右至左寫著「擔柴童子,運水先官;九天東廚,司命灶君之神位。」寄託著黎民百姓對灶神無限的崇敬及幸福的期盼。
臘月二十四到除夕前叫「迎春日」,即春節的准備階段。鄉民們置辦年貨、打掃庭院,搞好個人及家庭里里外外的衛生是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十天半個月不洗頭在這段時間定會找個時間痛快地洗一番,為的是能夠滿足他們除舊迎新的心理。
年三十便是除夕了,是一年中的最後一天。南雄鄉村客家人易門神、貼對聯、放鞭炮、請祖先等等,其中最有特色的當數「赴浪盪圩」。南雄一些鎮上的圩場和其他地方一樣,鄰近圩場的圩日一般是錯開的,比如逢3、6、9或1、4、7日。但到了除夕這天,不管有沒有趕上圩日,每個圩場都逢圩,名為「浪盪圩」。
南雄鄉村流傳著這樣的話「浪盪圩,浪浪盪盪」,指的就是除夕那天因為大家時間緊張,赴圩的人來得早,散得也早,彼此都匆匆地來來往往(即「浪浪盪盪」之意)。往日要到下午兩三點鍾散圩的圩場,到了「浪盪圩」那天,都會在十二點多早早散圩。
據長輩回憶,舊社會大多百姓很窮,往往到除夕那天才籌到過年的錢,只好到那天匆匆地去圩上置辦年貨。漸漸地,除夕的「浪盪圩」便成了一個約定成俗的民俗了。隨著人們生活的提高,「浪盪圩」成了人們勞累一年後圖熱鬧、放鬆的一種方式,讓自己的心在那天浪盪浪盪。村裡的大人常在那天對孩子說:「去浪盪一下吧!」意思是給管束苦了的小孩放放風,特別是調皮的男孩。因此,每到逢「浪盪圩」那天,個個圩場都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熱鬧非凡。
南雄大部分鄉村客家,至今還保存著給灶神壓歲錢的風俗,當地稱之為「壓灶」,《南雄縣志》有載舊時「壓灶」的方法:「用一盤米盛著白銀一筒筷子和一紮鑰匙,象徵萬事勝意之兆。」據筆者所見,他們現在「壓灶」普遍是在灶上供上一碗白米,米中壓著一封利是,從大年三十晚上一直壓到正月十五,旨在灶神保佑,祈求糧豐財厚。也有地方如坪田,利是只壓一晚,大年初一誰最早起床做飯,誰就可以收這封利是,旨在鼓勵大家在新的一年勤懇勞動。但自20世紀80年代末始這一習俗已經慢慢地淡化了,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對此一無所知。
過了除夕夜便來到了新年伊始的大年初一了,人們習慣上把年三十當作是過大年而南雄人民卻習慣地把年初一叫做過大年。「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節日。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歷(農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並一直延續兩千年至今。年節古稱『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農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3]個人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日子是生日,大家一年一度最重要的日子是節日,而在我國春節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是一個最值得紀念的日子,南雄鄉民也同樣如此,無論他們走遍天涯海角,忙得多麼的不可開交,都想方設法回家歡度春節,即便不能如此,也不忘給家人打個電話問聲好。

(二)春節風俗個案研究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沒錯,南雄諸多鄉鎮中風俗迥異,然而最有特色的當數以坪田鎮為中心的「游神」(其實他們拜的不是神而是人)活動,由「告神」「謝神」兩項活動組成。
位於南雄東北緊靠江西省信豐縣的坪田鎮,有個海拔500米左右的小盆地。這里聚居著1000多戶人家,以葉、鄧兩姓為主。古來在盆地中央建有一座都統廟,面積約100多平方米。(如圖2)廟里供奉一尊高約1.5米木雕都統菩薩,左右各有一尊約高0.8米木雕力士像,是為陳、鄧兩將軍。相傳此廟雖小而甚靈。附近村莊一些群眾很崇敬這位都統菩薩。每月初一、十五,不少善男信女上廟焚香祈禱。此地可謂是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時,坪田都分十甲,每年由一甲輪值,舉行「告神」(既迎神)、「謝神」活動。八月擇吉月「告神」,祈求菩薩保佑人畜平安,五穀豐登。次年正月初二至十二日為「謝神」,一連10日,舉甲供奉菩薩,演戲,舞 龍打獅,十分熱鬧 。
如今,整個坪田鎮與與其毗鄰離南雄市區約30 公里的南畝鎮和江西贛州市信豐縣萬隆鄉、縣社逕鄉部分人組合起來搞這個「游神」活動。春節期間我認真觀看了整個活動過程,「謝神」活動主要流程如下:主辦「謝神」活動的六甲,冬至前後就開始進行舞龍打獅、演戲等訓練(演員同為八月中旬參加「告神」活動的人員, 「告神」活動與春節期間的「謝神」活動大致相同)。
舞龍舞獅:南雄舞龍有瑞龍、香火龍、黃龍、游龍、雙龍等。最具特色的是雄州鎮賓陽門的"瑞龍",龍身分為10餘節,用竹片紮成,裱上透明的油紙,敷以彩繪,由10多位赤膊壯士漢舞動。「謝神」活動表演的就是此類「瑞龍」,從年初一到十二為期10天的「謝神」活動期間,舞龍隊伍會到各甲去「舞龍」,舞到誰家,誰家裡就得放鞭炮,不然都統則不會保佑他家富貴、幸福、發財等,總之,就是不吉利,新年裡辦事情很難順心如意。舞獅多在春節時表演。獅有青草獅、鴛鴦獅、磨地獅、九角獅、香火獅、廣獅、瑞獅、高腳獅等,舞有單獅舞、雙獅舞。南雄地區最有特色的是湖口鎮洋汾村的磨地獅和珠璣鎮洋湖村盧屋的青草獅,其動作敏捷,步伐矯健,舞姿精彩,氣氛熱烈,表達了勞動人民在節日的歡快活潑以及對生活和土地的無限熱愛之情。南雄舞獅受江西的「手搖獅」、「板凳獅」,安徽的「青獅」,湖南的「武打獅」和廣東的「醒獅」影響,集各地之大成並有所發展。以坪田鎮為中心的「謝神」活動舞的是鴛鴦獅。歷年來的「謝神」活動中,最熱鬧的一天當數今年的大年十一了。由於我本人住在都統廟附近村子,見證了其後期的成長歷程。都統廟幾廢幾立,據本人調查得知:新中國建立後,1952年土地改革運動中,破除迷信,把都統廟和菩薩都毀了。10年後的1962年,曾有人重新建廟立菩薩,被有關部門派員毀了。30年後的1993年,又有人重倡集資建廟立菩薩,再次被政府派員制止了。時隔15年後的2008年,在坪田當地及外地的善男信女們的募捐下,此廟終於得以重建,並立了菩薩(菩薩於除夕從江西社逕買回)。去年冬天,我親眼目睹了村民們建廟的過程:幾十年不遇的大雪把整個坪田鎮灑落得白茫茫的,連用來建廟的磚塊也幾乎被淹沒了,然而人們還是冒著寒風冷雪爭先恐後地忙活著,終於在年三十那天完工了。大年初二,無論是附近村莊還是邊遠村子的村民都來都統廟焚香祈禱,殺雞祈拜。

大年十一剛蒙蒙亮,六甲的活動主持人就從江西社逕出發,一路舞龍打獅、放鞭炮、鳴炮,把葉都統與其得力助手陳、鄧二將像小心翼翼地接到廟里。六甲人舉家歡慶,其他甲也有部分人加入那個長長的隊伍。站在樓頂眺望,只見從都統廟延伸出來的「長龍」足足有200米長。據長輩回憶,沒有廟和菩薩期間,活動仍然會如期進行,以先前廟址為中心。在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期人們必演的是贛南採茶戲,不過近年來,由於經濟人力等原因,只是偶然演演罷了。由於2008是都統廟歷史更新的一年,多年未登台的贛南採茶戲這時也閃亮登場了。贛南採茶戲筆者將在娛樂部分做詳述。

(三)春節飲食

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南雄鄉村客家春節飲食文化猶如大自然中的一束束可愛的野花,給人以純美的享受、身心的愉悅、傳統文化精神的陶冶。以下筆者將從南雄鄉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野味進行陳述。
酒:南雄人在過春節時,喜歡用「過缸酒」待客,約「冬至「一過,家家戶戶都開始蒸酒即「過缸酒」,該酒是城鄉群眾自釀的傳統酒。在過去,南雄盛行家庭做酒,共有3種酒,即黃酒、燒(白)酒和「過缸酒」。年節家宴,盡管備有其它美酒,也一定要出敬自釀的「過缸酒」 。「過缸酒」既有燒(白)酒的濃烈,也有黃酒的甜美。如今在市區已很少人自釀酒了, 20世紀整個人類進入了由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在工業文明的強大沖擊下,南雄人民也不無例外地在承受著傳統文化的淡化危機。
特色小吃:最有特色的是釀豆腐(如5),釀豆腐是每一戶人家過年過節必備的小吃。南雄釀豆腐與東江釀豆腐不同,東江釀豆腐用的是水豆腐和油豆腐,釀入的餡料以肉為主,而南雄的釀豆腐多用油豆腐包來釀,餡料則豐富多樣。其做法就是用新鮮的芋 頭、香脆的小蝦米,還有臘肉碎、蘑菇、香菜等等材料剁碎拌勻,有些人家還會按不同口味加入不同的餡料。然後把大塊的油豆腐包開個小口,把裡面的瓤挖出,再釀入早已配好的餡,放入蒸鍋蒸熟即可食用。釀豆腐是無辣的小吃,如果想吃辣的風味,可以拌著南雄鄉下傳統的辣椒醬來吃,或者學當地的地道吃法,把辣醬和生的香菜從豆腐包的小口塞到餡裡面一起吃,糯香可口,加上多種餡料配味,味道豐富多變。
春節年果:有油炸芋頭片、番薯片;有用粘米粉配以五香粉、辣椒粉調濕和勻,製成薄片,油炸而成的豆角酥或稱殼落酥;有用芋頭煮熟搓爛,加入豬油、辣椒粉、粘米粉,做成手指大圓團,油炸而成的豬膏團;還有炒果、炒米糕等。另春節糍類方面,南雄客家糍有十多種,但春節期間幾乎家家都要做油糍。
春節臘味乃傳統的冬春時令佳餚,每年冬至前後,家家必做臘味,品種有臘鴨、臘肉、臘腸、臘雞、臘鵝、臘狗,山區還有臘野味。
南雄鄉村客家最有名的臘味當數臘鴨。據清代《南雄州志》記載:「雄鴨,鴨嫩而肥,脆之,漬以茶油,日久鮮紅而味美,廣城甚貴之。」 南雄臘鴨又稱板鴨,具有造型美觀、鴨皮白中透黃、油尾豐滿、
皮薄肉嫩、肉紅味鮮、骨脆可嚼、風味獨特、質量上乘的特點,是人們饋贈親友的美味佳餚。南雄板鴨,
又以珠璣巷臘巷的出名。臘巷,是珠璣巷中的行業作坊街巷之一,以精製臘味而聞名遐邇。
(四)春節禁忌
「簡單地說,『禁忌』就是心理上以為忌諱的和言行上規定為不能說和不能做的。」[5]南雄地區春節禁忌挺多的,例如在言語上要求檢點,崇尚說吉祥語,若有人不小心摔碎了碗碟,馬上念「歲歲(碎)平安」,即利用諧音化凶為吉;行為上也需要多加註意,尤其是調皮的小孩不能打架斗毆。。
在南雄鄉村客家地區,從初一到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朋友,當你走到一片菜園前,想進去摘採花玩,你可千萬要謹慎,小心種菜阿姨給你上「培訓課」。有「一雞、二鵝、三豬、四羊、五牛」,聽了這句話興許會一頭霧水。意思是從初一到初五每日各代表一種家禽或家畜的誕生。「大年初一不能進去菜園,會把雞帶進去;初二可以進去菜園,因為鵝是跑不進去的;初三禁止進入菜園,會把豬帶進去;初四可以進菜園,因為羊是不會撞籬笆的;初五不能進菜園,會把牛帶進去的。」看來只有當地人才會明白這么高深莫測的道理。
大年初一的禁忌是最多的,如:白天不能睡懶覺,否則自家的田地就會發生滑坡的可能;大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掃地,地面臟了則用手揀起,年初三稱為「送窮日」,再把垃圾倒出去;早上吃早餐只能吃素,不然這一年就會吃不到蔬菜;不能洗頭,山有山神、水有水神,在那天洗頭則會把所有的水源弄臟,水神便會懲罰洗頭者,令其事事不如意。初一到初五日,為過年時間。除初三以外,都可探親訪友,初五日,稱為「出平」日。初六日以後,農村准備春耕。

(四)春節娛樂
春節是個舉國同慶的日子,各地娛樂活動自然很多,南雄客家鄉村地區也不例外,比較典型的是採茶戲演出。
採茶戲曲調優美,清新悅耳,是南雄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曲目。採茶戲約在清乾隆年間,由南康、信豐和龍南等地傳入南雄。音樂唱腔由贛南採茶燈及南雄民間音樂組成。初期戲中角色較少,生、旦、丑三行當任演員,配上胡琴一把,鑼鼓一面,五人即可表
演。採茶戲在表演藝術上運用打扇花,即男女的右手均拿綵綢扇,作為道具,應用扇子高、低、左、右、前、後、正、反等不同位置來表演造型。舞台表演應用矮步步法。矮步是根據勞動群眾在勞動中的上山、下山及摘茶動作演變應用於舞台表演。在老藝人中,流傳著「相公背傘」、「懶人擔扇」、「烏鴉下翼」、「烏雲蓋月」、「美人照鏡」、「鳳凰裝美」、「獅子滾球」、「烏鴉戲水」等傳統動作。表演以地方語言為主。唱腔穿插三字腔:「哎咳喲」、「哪呵咳」、「咳嘟(呀嘟)喂」、「咳(呀咳)子喲」、「嘿」等,一般出現在末句或唱腔的結尾處,前面帶有下滑音。 1953年,城關鎮宣傳隊的《妹子》一劇參加省業余文藝會演,獲優秀獎。1958年7月1日,南雄採茶劇團成立,先後整理、移植、創作上演了《賽龍舟》、《打鳥》、《補皮鞋》、《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山鄉風雲》、《社長的女兒》、《田老漢賣牛》、《稱心花》、《越看越愛看》等200多個古代和現代劇目。《越看越愛看》(作者朱淑貞)1976年參加省業余文藝會演,獲優秀獎;《稱心花》(作者華運傑、劉衛東、衷玉華)1981年參加省文藝專業會演,獲創作、演出二等獎。春節期間,坪田鎮為中心的「謝神」活動上演的是贛南採茶戲,演出方式與上述採茶戲大相徑庭。
南雄鄉村客家,春節期間還有很多人把賭博當作一種娛樂活動,盡管平時從來不賭博的人,大年初一至初三那幾天也會干幾場,不過很少有人會賭大的,因為他們有「輸了錢不吉利,新年難發財」的說法。

四、結語
春節是一個舉國歡慶的節日,它作為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深受人民的重視和青睞。春節在南雄鄉村客家中更是一個舉足輕重的日子,一直以來,每到年關遠在他鄉的遊子都會想方設法回家歡度這個節日,他們慶祝春節方式富有特色,有很多的風俗,例如祭灶、壓灶、赴浪盪圩等等;也有著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例如鄉村酒、特色小吃、年果及臘味等,枚不勝舉;此外,粵北南雄鄉村客家更有許多禁忌,就如農歷初一至初五都有很多的禁忌,數大年初一的禁忌最多;春節娛樂活動方面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贛南採茶戲的演出,採茶戲曲調優美,清新悅耳,是南雄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曲目。採茶戲約在清乾隆年間,由南康、信豐和龍南等地傳入南雄。音樂唱腔由贛南採茶燈及南雄民間音樂組成。南雄諸多鄉鎮中風俗迥異,最有特色的當數以坪田鎮為中心的「游神」活動,寄託了南雄鄉村客家鄉民對葉都統的虔誠崇拜及幸福期盼。
南雄鄉村客家春節習俗中,無論是我們已深知的,還是還尚未發掘的,都在有效地傳承著傳統春節習俗的歷史文化,但這種習俗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許多困境;例如,很多人外出到大城市務工或是求學,春節習俗面臨著同化現象,原有的一些春節習俗被在內外力雙重作用下逐步消失,逐漸向異地的民俗風情演進。又如某些鄉村村民們喜聞樂見的採茶戲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危險等等。
著名作家、文學家、藝術家、民間藝術搶救工作者馮驥才先生認為「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先進的發達國家都開始對自己的民間文化進行搶救,但目前,我們整個知識界的自覺還不夠,加之我國民間文化始終處於自生自滅狀態,沒有人關心,不搶救就真的會消失。」的確如此,就如南雄鄉村客家春節某些民俗,面臨著嚴峻的發展形勢,人們應該採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之亘古流傳。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雄人,也希望能盡本人的微薄之力呼籲現代人能在享受著豐富的物質文化的同時,多關注類似南雄鄉村客家春節習俗之類的帶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節日文化,促使歲時節令、傳統習俗等祖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合理地傳承。

7、南雄有什麼特別的習俗嗎

一方土養一方人。千百年來,南雄人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逐步形成獨特、富於生命氣息民情民俗。南雄民情民俗是中原與嶺南文化融合,粵贛之間民情交匯。

服飾穿戴
南雄男女穿著比較樸素,與周邊縣區沒有多大的區別,其中只有女子的圍身裙(袍肚俚)、頭帕頗有客家女特色。女子圍身裙,常取黑色布,帶子用白色,中青年婦女圍裙鑲花邊,上方加「藍頭」(飾邊)以裝飾。裙帶左右各一條,用棉線織成,末端有纓子。中青年多用白色,老年人用黑色。圍身裙與頭帕既方便勞動又樸素大方,現逐已簡化。

飲食嗜好
吃辣椒,南雄人喜歡吃辣椒,幾乎餐餐有辣,無菜不辣。還加工成蒜蓉辣椒醬、禾麥辣椒醬,通常作佐料。每家都貯存有辣椒干,以備常年吃用,最有辣味特色是梅嶺鵝王這道菜,以辣和香聞名。吃酸筍,酸筍是南雄傳統的調味佳品。菜餚中加入少量的酸筍,其味濃郁綿長,城鄉多數家庭都備有酸筍缸,較為有特色如黃燜酸筍鴨、黃燜酸筍魚干、酸筍炒豬大腸、炒茄子。吸煙,南雄盛產黃煙,吸煙之風甚盛,在煙區煙民占成年男子90%。以本地產煙葉為主,自己加工切絲,自卷自抽。飲布荊土茶,每年取布荊籽或嫩葉曬干收藏,一年四季用此物煲水喝。特別是夏收夏種時節,農家習慣用大鍋燒煮布荊茶,既可生津止渴解暑,又能驅風散氣預防感冒。此外,有的還飲藤婆茶、森俚茶、石板樹茶、清明籽茶等。

傳統食品
鑽缸酒,該酒是自釀的傳統酒。舉凡紅白二事或年節家宴,盡管備有其它美酒,也一定要出敬自釀的鑽缸酒。番薯糟,為丘陵地區家民的傳統食品,每年冬季將番薯切成片煮至半熟,曬干,用煮薯片的湯或清水摻濕,進甑蒸熟,取出再曬干,然後倒入未取酒的酒糟里摻勻摻濕,置於酒埕密封。次歲春夏農忙時取出食用,其味芳香甜美。釀豆腐,將做好的豆腐塊,用食油炸至金黃色、空心。按生活的豐儉制餡,一般是用芋頭刷成糊狀加上豬油渣、蝦米、香菇、蔥蒜、蘿卜、冬筍等佐料,將餡料混勻下鍋炒至半熟,然後釀入油炸豆腐內,煮(蒸)熟即可。逢年過節或設宴請客,多有釀豆腐,以示南雄特有風味。糍類有10多種各個時節的傳統食品。如油糍、黃年糍、麻糍、餃俚糍、包菜糍、芋圓仂、豆漿糍、蕉葉糍、銅勺餅、艾糍、鍋巴糍、狀元糕、豆角酥、豬膏團、米花糕、盪皮等。春節臘味。是傳統的冬春時令佳餚。每年冬至前後,家家必做臘味,品種有臘鴨、臘肉、臘腸、臘雞、臘鵝、臘魚,其中又以臘鴨最為出名。

過姓氏節
除傳統節日外南雄上方烏逕、界址、坪田、南畝、大塘、油山、黃坑等鎮,盛行過姓氏節。一般以該族祖先的生日或對該氏族具有重大意義的日子為姓氏節節日。屆時,由輪值首事(頭人)牽頭籌辦,公嘗出資,設壇祭祀,抬菩薩(祖像)出行游村,請戲班日夜演戲(或放電影)。各戶則廣邀親朋戚友前來作客,為時三天,合家團圓,全族聚會,各姓親朋相慶,熱鬧非凡,勝於過春節元宵。一姓過節,百家聯歡。姓氏節流行至今,日期依舊,內容簡化。

8、元宵節快到了,你們家鄉都有什麼風俗呢?

全國各地的元宵節習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山東省) 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方舟」,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台灣省)前清時的台灣元宵,可由高拱乾的《台灣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個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燈,逾十五夜乃止,門外各懸花燈。別有閑身行樂善歌曲者數輩為伍,制燈如飛蓋狀,一人持之前導遨遊,絲竹以次雜奏;謂之「鬧傘」。更有裝束昭君、婆姐、龍馬之屬,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慶之歌,悉里語俚詞,非故樂曲;主人多厚為賞賜。神祠,俱延僧道設醮祈安;醮畢,迎神。迎畢,置酒廟中,社眾集飲;謂之「食供」。大抵數日之間,煙花火樹之屬,在在映帶。又有一種豪門,挾鼠炮以角勝負,延燒衣履,人亦顧而樂之。這段記載,大抵和中原節日習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偉修《澎湖紀略》時(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灣的地方特色逐漸形成: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是夜男女出遊,以竊得物件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蔥菜。諺雲:偷蔥,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竊取他家牆頭老古石。諺雲:偷老古,得好婦。又婦人竊得別人喂豬盆,被人咒罵,則為生男之兆,周年吉慶雲。元宵夜的偷俗,在鈴木清一郎的《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還有相同的習俗。只不過據鈴木的記載,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須放置原處。欲求子的婦女則偷拔人家的竹籬以為吉兆,因「竹籬」諧音台語的「得兒」。另一種元宵乞子的習俗則是「貫燈腳」,據說欲求子的婦女從燈下穿過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還有「聽香」的風俗。聽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燒香擲筊。請示過出行的方向後,於途中竊聽他人談話,再根據所聽的容,向神前擲筊占卜今年的吉凶。祭玄壇爺也是台灣元宵特有的風俗。玄壇爺也稱玄壇元帥、寒單爺。傳說即商朝的武官趙公明,因善於理財而致富,民間奉為武財神。祭祀玄壇爺的神像綁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漢扛著前進。據說玄壇爺怕冷,所以民眾便擲鞭炮為他驅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當年的財運也愈旺。所以神轎所之處,往往成為鞭炮射擊的對象,抬轎的乩童也被炸得皮開肉綻。類似「炸玄壇爺」而規模更盛大的,則是名聞中外鹽水蜂炮。據說在光緒初年,鹽水一帶瘟疫肆虐,居民便請關聖帝君出巡遶境;以驅逐邪疫,為了助關公的氣勢,沿途便大放炮竹煙火,沒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絕跡。從此每年關公出巡時,當地人都競放鞭炮以答謝神恩。如果有人要向關公還願,還會准備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滿了數萬枝的蜂炮。等神轎一走到面前就馬上點燃,頃刻之間,上萬枝蜂炮如萬箭齊發,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煙彌漫之中,只見火花響炮到處亂竄,人群驚叫走避。就是這種叫人又愛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數萬人涌進鹽水小鎮,成為南台灣著名的元宵活動。所謂「南蜂炮、北天燈」,台北縣的平溪、十分一帶,有元宵節放天燈的習俗。天燈又稱孔明燈,據是諸葛亮發明來作事信用的。另一說則以為天燈的外型和畫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燈是運用熱氣上升的原理使整個燈飄上天去。平溪、十分雖煞地處偏遠山區,但是放天燈的習俗經過傳播界的報導後,近年來也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參觀。台灣的許多寺廟,也在元宵節舉行「乞龜」的活動,以作為慶祝。所謂「乞龜」,就是由廟方准備由糯米或麵粉製成烏龜擺在廟前。元宵節當天可由信徒擲筊乞回,讓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龜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須還給廟方一個更大的面龜。於是面龜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達數百台斤的。至於前年乞龜後,到今年尚未還願的,廟方都會將他們的姓名公布在牆上,俗話說『龜爬上壁』。當事人往往會成為眾人戲謔的對象。相對於「乞龜」,客家人的聚落則有在元宵節「賽新丁粄(粿)」的風俗。台中縣的東勢地區就盛行這項舊俗。每年元宵節,以廟宇的角頭單位,角頭內新添丁的人家都製作相當數量的新丁粄分贈每戶人家。另外再做一個巨大的粄放在廟前的廣場。苗栗地區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製豬籠,因此又稱「豬籠粄」。製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裡麵包上蘿卜絲、蔥、香菇、蝦米、絞肉等餡料。包好後在表面捏出一條棱線,蒸熟即可。元宵節的晚上,兒童還會成群結隊,提著燈籠,帶著一盤豬籠粄到附近的伯公廟去「ㄌㄧㄡ閹雞」。到了伯公廟,便擺上供品,上香祝禱:「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來燒金,用豬籠粄敬您。要捉大閹雞大豬回去飼。豬公閹雞大大隻,過年就來敬奉伯公伯婆」。待燒完金紙後,便爬上伯公樹,折下一大把樹枝,即是所謂「閹雞」。再到伯公廟附近犁好的田,找塊連著稻草梗的大土塊充當「大豬」。每戶人家各自抓著「閹雞」、「大豬」,成群結隊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閹雞」的便學雞「咯、咯、咯」的叫,抓大豬的人就叫「ㄡˇㄨㄟㄧ,ㄡˇㄨㄟㄧ」,其他的人也都會跟著叫,就這樣輪流叫喚到家,再將土塊放在豬舍,樹枝放在雞舍,就算完成。這叫「ㄌㄧㄡ閹雞」、「ㄌㄧㄡ大豬」。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節「擲炮城」的活動。炮城是在廣場上豎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調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鑽孔,內置一小串連炮。參加射城的人,將點燃的爆竹丟向炮城,如果桶內的連炮被引燃了,就算是勝利,可向主辦單位領取獎品。民國八十年,交通部觀光局為配合建國八○年,特別委託各縣市政府策畫各式各樣的民族活動,總計多達上千項。其中較具規模的有中正紀念堂的台北燈會、桃園龍潭鄉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藝華會及古跡之旅,嘉義朴朴子配天宮的燈花會、鹽水蜂炮、台南土城聖母廟的搶春牛等活動。許多民俗技藝、陣頭表演、子弟樂團也紛紛出籠,一展長才。可以說是古代「百戲競陳」盛況的再現。

9、南雄喪葬習俗?

你好 我國幅員遼闊,婚喪嫁娶的風俗各地是不一樣的,這種情況你可以問一下家裡的老人。

10、全國各地的爺爺奶奶他們家鄉元宵節的習俗:

【北京】

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老北京的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布整個北京城。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安徽省】

臨近元宵這幾天,淮南市大通區上窯鎮的街道社區和鄉村田野里,各種民俗文藝表演一場接著一場。扭花鼓燈、耍龍燈、獅子滾綉球、高蹺、抬閣、花棍、花燈、傘燈、旱船、獨竿橋等多彩多姿的表演,不僅把新年的氣氛推向高潮,而且也讓十里八鄉的老少爺們領略了獨特的淮河風情文化。淮河兩岸,舊有「正月十五大似年」的說法。年初一到初三的大年三天,人們忙於辭舊迎新、探親訪友,顧不上吃顧不上玩,元宵節才是年味最濃的時刻。

阜陽人民勤勞聰明,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不斷發展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群眾文化。有形式活潑、內容豐富的曲藝,有獨具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和戲劇。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些異彩紛呈的群眾文化匯聚成獨具特色的阜陽燈會。阜陽燈會始於隋唐,盛行於明代。宋代歐陽修在潁州任太守時曾寫下「去年元月夜,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一詩,說明宋代阜陽的燈會已很盛行。每年農歷正月十五便是傳統的燈會,每到這一天,群眾都會自發地把自己扎制的花鳥蟲魚獸燈、十二生肖燈等等各種不同造型的彩燈懸掛自家門前。元宵佳節燈會期間還要唱一些大戲,有一台戲或兩台以上的戲對唱,又稱之為「戲台戲」。同時,各家還燃放各種焰火助興。

【山西省】

元宵農歷元月十五日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是中國最古老的夜的節日。相傳西漢平定「諸呂」,漢文帝元月十五日開基,定為元宵節。舉國上下張燈結綵,歡度佳節。深宮皇室,大家閨秀也可上街看觀燈遊玩。

元宵節,家家戶戶自製元宵(今有專業戶專賣)。元宵古稱「浮元子」,是一種雅俗共嘗,甜而不膩,膾灸人口的民間小吃,全國流行。「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輕圓絕勝雞頭肉,涌膩偏宜蟹眼湯」。古詩人如此描摩元宵圓,難怪此物歷經千年,風行不衰。

掛花燈,是山西人民歡慶元宵節必備的一種形式。每逢元農宵節來臨之時,家家戶戶都掛起各式各樣的燈,從十四至十六,每晚都開,遠遠望去,樓房張燈結采五顏六色,將整個城市裝扮的富麗輝煌,各單位也爭相製作各種各樣的花燈,在街上掛起,供人們欣賞,花燈樣式之多,數不勝數,有動物的,有生肖,有謎語猜謎的,有宮燈的,有現代電器的,也是歌頌現代人新生活的,飛機,火箭,飛船的,有鼓燈、潤餅燈、魚蝦雞鴨鵝燈、柑桔香蕉菠蘿燈、宮燈、如意燈、料絲燈、玻璃燈、走馬燈……形形色色,異彩紛呈。。

放焰火,為山西人民元宵節最為喜人的活動。元宵節夜在廣場都要進行放煙火活動,到時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麗的煙火,煙火越來變得越美,越來越大,科技含量越來越高,顏色越來越美越來越艷麗。

文藝踩街,堪稱民間文化化妝大遊行。「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鍾鼓喧天,一國若狂」。(明間喬元《閩書》)。從十四到十六,連續三天各縣區的都組織大大小小的各種文藝匯演到市裡來,有民間藝術,有現代藝術展示,有傳統文藝,有古老樂曲,有八音會,有古裝戲,花樣之多,數不勝數。辦大型燈展。各單位都想聲,光,色俱全的大型燈展在街上展出。有代表吉祥的,有代表幸福的,有代表古老傳說的,有帶有啟迪意義的。

【山東省】

淄博市淄川區的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泰安市寧陽縣的元宵送燈至祖墳。濱州市博興縣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日照市莒(jǔ)縣男女老少於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葆青春年少。

【河南省】

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

鳳翔縣於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並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

武進區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縣民於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後,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

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

雲龍縣於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元宵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雲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台灣省】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