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焦作家鄉風俗

焦作家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4 17:14:54

1、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精選10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跟 作文 打過交道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 文化 交流的目的。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採的作文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如果喜歡可以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喔!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1

現如今的電視節目豐富多彩,如動畫片,有的是講植物、講動物、講科學……我最喜歡的是講動物的動畫片,一看到動畫片沙龍,我就看得津津有味,不禁還會想起家鄉 元宵節 中的「火龍」。

在我的家鄉,一到元宵節,村長會花錢去買許多蠟燭,再叫一些小孩在廟前的田埂上插滿,插完了,只要風不大,站在屋頂上看去,如一條滿身燃燒的火龍,好看極了!因為鄉村的廟里是簡朴一點的,所以在舞龍的時候,龍是分開的,找幾個本村的小夥子,要五個,一個高一些的舉龍頭,三個身高一般的舉龍身,個子矮的舉龍尾。因為舉的每一段里有一個手電筒,所以像一條自由自在飛翔的龍,又聽風兒的呼呼聲,閉上眼睛想像,真像一條龍在吼叫。這時候如果你沒看清楚,他們會挨家挨戶的舉一會給你看,還要放一圈鞭炮。

我們家鄉的習俗很特別吧,歡迎你到我的家鄉平江來看「火龍」,吃長壽臘肉面、火培魚。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2

大家好,今天我要來向大家介紹一下我的外婆家,也就是我的家鄉。

外婆他們住在一個村裡,村裡的人口也不少。大年三十那天,你在村裡走走,就會發現家家戶戶的門前都帶有同一樣東西,這樣東西也正是我今天所要講的重點,它不是燈籠,而是—————春聯。我們家也不例外,因為這是家鄉的習俗。不過,仔細欣賞,你會發現,我們家門前貼的春聯,是手寫的!因為姥爺的毛筆字不錯,所以,我們家的春聯也都是姥爺寫的!不過,說到這兒,我又想起那天姥爺寫罷春聯,還給我們講了個有關春聯的 傳說 呢:因為古代一個叫年的怪獸常在過年時來人間騷擾民眾,可是它怕和春聯一樣紅色又有巨響的東西,所以人們常貼春聯、放炮,而且,這也證明了為什麼春聯的底色是紅色,而且因為單單一張紅紙不美觀,所以常在上面寫一些吉祥話。

這就是我的外婆家,外婆家的一樣傳統習俗,大家認為怎麼樣。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3

我家在庵東,習俗當然有不少,但我明白的習俗並不多,所以就將一講過年吧。

雖然身在慈溪,但過年則有些地方與北京相似,但過年的習俗也沒北京多,北京要桌面大的年糕,逛廟會等等,庵東這一帶的習俗不是很多,但也不少,我就來講講這些習俗吧。

過年,必不可少的必須是鞭炮,過年那天,家家戶戶都放鞭炮,有的還在過年的好幾天前的晚上就放鞭炮了。第二,就是團圓飯了,那一天,家裡人都聚在一齊,開開心心地吃團圓飯,象徵著家裡人團團圓圓,像北京一樣,在那天,幾乎沒有人不到齊的。

還有,過年那幾天,家裡人要是住在外地,都要趕回來,這幾天必須在老家裡住,並且要照顧好在家裡的老人。也有許多家裡擺好了酒席,可是沒有吃,他們要干什麼呢?當然是拜拜神仙、佛祖,祈求天上神仙保佑,讓家人健康、幸運!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4

今天是我盼望已久的 春節 ,我和小朋友們都穿上了最漂亮的新衣服,頓時,寒冷的冬天變成五彩繽紛的世界。

我和奶奶上街買了一些過年的年貨回家,家裡的親戚都來了。有大爺、大媽、大姑、大姑夫、姐姐和哥哥。這么多人來到我家寬敞的客廳里,家裡立刻就紅火起來。媽媽、大媽、大姑忙著做飯,大爺和哥哥忙著裝飾房子,把房子裝飾的就象宮殿一樣富麗堂皇。

「飯熟嘍,快放炮」。媽媽大聲叫著,

「好嘞」爸爸沖到院子里,一連放了六個麻雷,聲音大極了,把我嚇的躲到了二樓不敢出來,把大家都逗笑了。

開飯了,桌子上的飯菜真豐盛啊,有我最喜歡的糖三角柿子,還有牛肉、豬肉、羊肉、魚肉等等,大家都吃得非常盡興。

吃完飯,一家人坐在電視機前邊包餃子邊看春晚,我提議,由我給大家演小品,我演得好極了,把大家都逗樂了。看完春晚,大家吃餃子,我還吃到了硬幣,十分開心。

這就是我們北方的春節,紅火、熱鬧,是我最喜歡的節日。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5

遠處飄來陣陣清香,似草又似花,無聲無息,雨中散著清新,恍若那片深綠,盪漾在我心中。——題記

短暫的春節走過了,天空不再陽光明媚。

天灰沉沉的,雨點似簾子般落下,使萬物蘇醒,楊柳抽出了新芽,桃李梨樹爭相開花,草地再也沒有冬天那般荒涼,萌發發出了星星點點的綠色。

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除了春節,應該就是 清明 了吧。

在我的家鄉,清明可是一件大事,家家都要祭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天空中飄著毛毛雨絲,前往田間墓地的我心中莫名的悲傷起來,低著頭,像一個機器人一樣在田間的路上走著,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關於祭祖我的家鄉還有一個特別的風俗,只要是一個姓氏的都會一起祭祖,最後還會聚在一起吃一頓飯,我爺爺和爸爸都會去參加,但是小孩不會去,因為只有成了家的才可以參加。

清明節 ,你的家鄉又有什麼風俗呢?不妨來一起交流交流吧!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6

我的家鄉有一些習俗,無論是誰也無法改變。

在我的家鄉有這么一個規矩定,在過年的時候,無論是誰,都必須趕回家跟家人團圓,吃『團圓飯』。

在過年的時候,一家人圍在一張桌子上 說說 笑笑,那是一幅多麼幸福的畫卷。在平時,因為各自工作與學習的繁忙,大家很

難聚合在一起。作為小孩,總對每年這種團聚的日子充滿了期盼。

在吃『團圓飯』的時候我們一家人都要互相碰杯,可是我們這些小孩子不會喝酒,怎麼辦呢?哈哈,大家一定聽說過『以茶代酒』

這句話吧,我們小朋友就會用飲料或是茶來代替酒來互相碰杯。大家互相碰杯,代表對過去一年的 總結 ;代表彼此間新年的期待與祝福;代表家庭的和諧與美好。大家圍在一起談談自己今年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計劃,將它們與自己的親人進行分享,並相互鼓勵與支持。

『團圓飯』代表人們生活的團團圓圓,日子的美美滿滿,祖國大家庭的和和美美!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7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每個地方的習俗。

我的家鄉在湖南,那裡過年的習俗很有趣。在臘月二十九( 除夕 夜),我們一家大小圍在一起吃團圓飯,我們的團圓飯可講究了:我們吃飯一定要有三大樣:魚、雞、肉。魚一定要蒸著吃,在魚上還要放大把大把的辣椒,這樣象徵著財源滾滾來、年年有餘的好兆頭。雞一定是公雞。肉是臘肉,我們的臘肉不像四川那裡蒸著吃,而是用豆角炒著吃,這樣吃特別美味,特別有嚼頭。吃完飯後,我們就要進行守歲,一家人圍在一起,其樂融融,說說這一年經歷的酸甜苦辣。

在初一的早晨,我們像爸爸媽媽請安(拜年)說些吉利的話,這樣可以獲得一份橘子和一份利是,這樣象徵著大吉大利。然後我們會出門向別人拜年,別人會放鞭炮來迎接我們,這樣表示湖南人們的熱情似火好客、友好。

看,我們過春節是不是不跟你們一樣呢?你們想來我們湖南過春節嗎?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8

每個人的家鄉的風俗都不同,我的家鄉也有很多有趣的風俗,想不想知道?如果想的話就繼續看下去吧!

我的家鄉在廣西平南縣的大安鎮。說到風俗,我們每年都要舉行「拜社火」的活動,特別是在春節期間。大年初一的凌晨,也就就是新年的鍾聲敲響的時候,村民們紛紛拿出「拜社火」的祭品來,先在自家的大廳里祭拜拜社神。祭品有很多,有巧克力、餅干、糖果、桂葉、沙田柚等等,寓意著新的一年的「大富大貴」、「甜甜蜜蜜」。

在家裡拜完灶神後,大家有爭先恐後的趕在第一時間去社廟祭拜社神,祈求在在新的一年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不一會兒,村子裡、鎮子上,頓時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煙花聲!到處都充滿了節日的氣氛!

怎麼樣,我家鄉的風俗挺有意思的吧!如果你有機會過來我的家鄉玩,我一定會給你介紹更多有趣的風俗哦!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9

我的家鄉在河南省焦作市,這里北依太行,南臨黃河,風景優美,是人們旅遊休閑的好去處。

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我經常去健身的好地方—縫山針公園。縫山針公園原來是一座座青山,由於人們的無序開採石頭把山炸的千瘡百孔,花草樹木都被破壞了,空氣也受到嚴重的污染,大家都怨聲載道。人們為了保護環境,就在山頂用鐵製作了一個醫用縫合針造型,告誡人們不能破壞環境。

現在通過人們的綠化,山上綠樹成蔭,山地綠草成茵,百花齊放,當你走進縫山針公園,空氣清新,泉水叮咚,池中的小魚在戲水,小鳥在枝頭歌唱,鮮花芬芳撲鼻,蜿蜒曲折的石階伸向山頂,成了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我的家鄉焦作是一個充滿朝氣,景色宜人的好地方,熱情友好的焦作人民歡迎你來做客。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10

春節悄悄地跟著冬天的腳步,歡天喜地來和我們歡聚一起。你看!家家都貼上了紅紅的 對聯 ,店鋪也掛上了喜慶的紅燈籠,整個世界都喜氣洋洋,紅紅火火。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一進臘月,人們就像蜜蜂一樣忙碌起來了:曬臘肉,腌咸魚,曬臘腸,炸丸子,做藕夾還要為孩子們准備新衣服,壓歲錢,希望他們來年學習更上一層樓,天天開心。雖然有些累,但每個人都開心地笑著,流露出幸福的神色。

中國紅在這一天可謂是最受歡迎的顏色了:紅紅的鞭炮,紅紅的燈籠,紅紅的對聯,紅紅的紅包紅色,在中國人眼裡,是吉祥色,幸福色!

大年三十了!一家人忙裡忙外,做著團圓飯,小孩兒呢?則有懂事的大哥哥大姐姐帶著,去放炮竹煙花,一聲聲煙花劃過天空的聲響,打破了夜晚的寂靜,無數煙花綻放空中,描繪除夕之夜的美好畫面。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煙花閃爍,鞭炮引吭,過年的氣味仍彌漫空中,沁入心田。


六年級學生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精選10篇)相關 文章 :

★ 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左右10篇

★ 家鄉的風俗作文300字三年級

★ 家鄉的風俗六年級作文500字5篇

★ 2021家鄉的風俗優秀作文一等獎

★ 2020小學生鄉村趣事的優秀作文

★ 六年級各單元作文大全

★ 過臘八節作文500字六篇

★ 傳統節日臘八節抒情作文600字

★ 六年級敘寫臘八粥的日記600字

2、焦作——家鄉的味道作文 500字

我的家鄉在隨州。那裡的特產風味獨特;那裡的人民熱情好客;那裡的風景美如仙境。更重要的是,那裡的味道。
隨州是香的。
到了過年,外婆按照家家戶戶的習俗,開始與外公一起忙活起置辦年貨來。可是,外婆做的既不是香腸,也不是臘肉,而是她的獨門特技——三鮮。三鮮是我的最愛,過年的時候,一頓見不到它我就吃不下飯。三鮮名如其物,分三鮮:鮮豆油皮,上等鮮豬肉,新鮮油條。我和外婆一起親手做過三鮮。首先,用豬肉和油條等其他調味料活在一起做成餡兒,再用豆油皮將餡兒裹起來做成圓形,方形或三角形,最後將成品放進油鍋炸熟。三鮮可擺涼盤,也可以炒菜,煮湯的時候放上幾片,味作別提多香了。
隨州是甜的。

3、你對焦作的印象怎麼樣?

焦作位於河南省西北部,北靠王屋太行,南臨黃河,沁河從轄區中間流過。在太行和黃河之間一馬平川,沃野千里,可謂是河南西北部一顆耀眼璀璨得明珠。

公路交通和其他城市一樣早已四通八達。鐵路方面,鄭焦鐵路通車運營,火車站南廣場開工建設,焦作至北京高鐵正式開通,太焦客運專線、焦濟洛城際鐵路前期工作加快推進,開啟了焦作市以高鐵為代表的大交通時代,為焦作「十三五」時期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交通網路基礎。

作為有山有水的中等城市,焦作的人文風景和自然風景都聞名天下。世界地質公園雲台山,青天河,神農山,黃河濕地等風景優美,讓人流連忘返。人文方面,更是令人稱道,太極鼓裡陳家溝等人文文化舉世矚目。

焦作的煤炭資源早在上個世紀已經枯竭,因煤炭產業的存在而帶來的污染已經一去不復返。現在的焦作環境優美,道路整潔,到處洋溢著現場城市的氣息。

值得一提的是焦作的四大懷葯。懷山葯,懷菊花,懷牛膝。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土壤結構,和其他同類葯材相比,四大懷葯葯效顯著,葯性更加可靠。尤其是懷山葯,補中益氣,男女老少皆宜。

焦作屬河南,北靠太行山。

沁河中間過,黃河南邊穿。

公路像個網,鐵路通四方。

風景無限好,雲台山杠杠。

太極拳最好,名聲天下揚。

懷葯更是寶,吃了身體棒。

曾有幸去過焦作幾次,焦作在河南北部,離山西很近。這個地方交通其實是相當方便的,除了客運以及火車,還修建了高鐵站。從鄭州到焦作只有不到半小時,可以說是相當快了。

這個城市發展的相當不錯,那裡的人質朴熱情,樂於助人。當地的小吃 美食 也是特別的有特色,有山有水,空氣質量也不差。其實焦作發展的很快,發展勢頭也很足。

要說焦作有啥玩的,雲台山是必去的一個地方。離市區二十多公里。也不算遠。如果玩的細致的話要三天才能玩個遍。景區里空氣非常好,交通也非常方便。但是最好的還是美景。不禁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總之,這是個相當有意思的城市。

焦作是河南省一個非常宜居的城市,不僅城市的經濟實力相當的不錯,而且還是一個著名的 旅遊 城市,所以說如果是在焦作定居的話還是挺不錯的,而且焦作市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非常的完善。

焦作是河南省一個工業非常發達的一個城市,特別是當地的山特別多,所以說焦作市的礦產資源也是非常的豐富,而焦作就是靠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發家的,2017年焦作市的經濟總量達到了2395億元,與去年同比增長8%,而整個焦作市的人口只有369萬,所以說焦作市的人均經濟還是相當好的。

焦作市還是我國一個非常適合 旅遊 的城市,像焦作雲台山、神農山和青天峽都是非常不錯的景點,再加上焦作高鐵,高速也都是非常的便捷,所以說去焦作遊玩的話交通也是很便利的,所以說我們對於焦作這個城市還是很有好感的。
焦作一座發展中的轉型城市

第一次聽到焦作就感覺是一座一個以煤礦為主的資源型城市,而實際情況也的確如此,其煤炭、石灰石、鋁礬土、耐火粘土、硫鐵礦等礦產儲量很是豐富。而焦作礦務局(現被河南煤化合並)、焦作電廠、焦作萬方、化工一廠二廠三廠等企業也組成了焦作經濟的重要部分。

根據2017年的數據顯示,焦作全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2342.80億元,比上年增長7.4%,人均生產總值達65936元,三次產業結構為5.9 59.5 34.6,可以說如今在火電、煤炭、建材、黑色、有色、化工六大高耗能行業在如今焦作工業生產中還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因工業興起的城市城鎮化發展不錯,轉型發展也不錯
第一、城鎮化發展不錯。 或許因為是因為工業興起的城市,其城鎮化發展還算不錯,截止2017年底,焦作的城鎮化率達到了57.99%,高於河南省50.16%的水平。這在於一個普通的地級市來說已經相當不錯了;

第二、城區環境不錯。 目前來說焦作已經有4個市轄區了,市區常住人口達到了81.7萬,市區建設個人感覺還是比較不錯的,起碼很乾凈,雖然城市小但是給人的感覺很舒服。

第三、因為煤炭而興起的城市如今已經逐步轉型為以 旅遊 為主的城市。 焦作可以說是一個從工業城市向 旅遊 城市轉型的典範了,過去人知道焦作是因為煤礦等資源,如今更多的是知道了焦作的 旅遊 ,比如:雲台山、神農山、青天河等,2017年焦作全年接待國內遊客4658.6萬人次,實現 旅遊 綜合收入386.13億元,比上年增長12.7%, 旅遊 綜合收入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6.5%;可以說焦作在產業轉型上已經做得不錯了,值得河南省內其他城市學習。

綜上,焦作雖小但是給人的感覺是很有希望,而且經濟發展也算不錯。未來隨著產業轉型的完成,相信焦作會成為一個優秀的 旅遊 城市。 各位覺得呢?去過焦作的朋友歡迎留言、評論、轉評哦。

焦作地理位置獨特,南臨黃河,北依太行山脈,山青水秀.景色迷人,氣候四季分明,城市不大,環境良好,是人類適合養老居住的城市。

焦作古稱:山陽,北靠太行山脈,南臨黃河母親河。風水上講謂之:前有照,後有靠。可謂是有山有水的好地方。

經濟上,以前焦作有煤礦,以黑色經濟興市,由一個只有數家小作坊的地方,慢慢發展成了一個中等的四線城市,在河南省城市中排名中上。近些年來,煤炭資源枯竭,城市發展陷於瓶頸。但,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又給光大焦作人民留下了大發展的優越條件。那就是:焦作山水。雲台山,青天河,神農山,青龍峽…。不勝枚舉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大批的遊客前來焦作 旅遊 觀光。 旅遊 經濟成了焦作發展的新引擎。

人文方面焦作也是底蘊豐厚,作為漢獻帝的貶居之地,山陽的稱謂與漢獻帝的山陽公封號頗有淵源。竹林七賢,留下了多少文壇佳話。司馬懿故里溫縣,韓愈故里孟州,李商隱故里沁陽…,無一不述說著焦作的人傑地靈。名揚天下的太極拳,發源地也在焦作溫縣,引無數英雄競相匯集學習。

所有種種,讓我感覺實在很幸運生活在焦作,我愛我的家鄉,我愛我的祖國!

剛回答過有關焦作的問題,立馬就來了邀請,我對焦作的印象是非常好的,家裡早些年也有在焦作生活的經歷,不過那時我還小,就來講講家人對焦作的印象吧。

大概在二十年前,當時的焦作煤炭非常興盛,城市裡面家家戶戶都需要燒煤做飯,需求量也特別大。因為我們是平頂山的,對於煤炭並不陌生,所以我們村裡就有一部分人在焦作賣煤球,更多的是為躲計劃生育,我家便是其中一員,聽老爸講那時候都是拉著架子車到新華街一帶賣煤球,基本上一上午都能賣好幾車,有時候還要給人家送,車就只能放在下面,也沒有辦法鎖,但是在焦作幾年,無論車放在哪裡離得多遠,都不會少一塊煤。

有的時候去送煤球的時候,人家的主家不在,只有小孩在家。可能是老顧客了吧,我爸也不擔心人家不會給錢,等到下一次去的時候人家直接就把錢給了,有時候還會給點茶喝。有一次冬天,雪的比較大,去送煤球的時候我老爸已經凍得非常冷,送到地方的時候人家看見還特意邀請進門坐坐,還煮了姜湯給我爸喝。

所以在剛離開焦作的那幾年,我爸跟我說去別的地方特別不適應,經常丟東西,還會碰見訛人的,以至於後來只能小心翼翼,不敢那麼輕信人了。當時我只有一兩歲,我在上大一的時候還特意去了焦作,在焦作火車站下車,一路步行穿過新華街再到焦作影視城。

在我的模糊記憶里,只有住過的窯洞和西邊的油菜地,新華街兩邊球形的燈泡罩,還有一段坡路,僅此而已。

寫跑題了,但以上就是我分享的真實故事,有時候真想再看看那時候的老照片,那也是我自出生以來最初的記憶,謝謝!

這個我來發言一下,作為一個新來焦作的外地人員,首先對於焦作的環境方面還是不錯的,尤其是焦作市的公園比較多,比較大的公園如:龍源湖公園、城東公園、縫山針公園等。

在天氣好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去龍源湖玩沙子,放風箏。而現在焦作主打的是大沙河生態治理,要把這條焦作人民的母親河打造成一個靚麗的景色,成為焦作人民休閑 娛樂 的好去處。目前大沙河已建好的遊玩去處可以從中原路段開始一直到南海路的臨段,這是一個比較長的游覽地帶,在這段地帶里你可以看到草長鶯飛,白鷺成群,還有玻璃棧道和白沙灘。

其次在2020年焦作市榮獲了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等榮譽稱號,也為焦作增彩不少。焦作一直主打的口號是「山水焦作,太極故里」,就目前的房價來看,均價在7000多,人民生活無慮,比較宜居,相對於鄭州這種節奏的快的城市,在焦作這里, 你感受到的只有安逸。另外再說下焦作的交通,目前有鄭焦城際鐵路,在2020年12月份又開通了焦太高鐵,就目前發展趨勢來說, 焦作的交通還是比較便利的!

總體來說,焦作是一個宜居的城市,節奏生活沒那麼快,對於外來人員的接受態度也好,也是發展速度比較快的,尤其是現在的焦作市委書記王小平的帶領下,不斷地履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地在城區里增添袖珍公園,使人民的幸福感提升!

焦作,隸屬於河南省,但是當地的風俗習慣和口音到時和緊鄰的山西省很像,不難發現焦作位於河南省的西北角,背靠山西省,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的交界處,這種特殊位置造就了焦作的獨特美景。

修武的雲台山,大名鼎鼎,

博愛的青天河,如詩如畫,

焦作的影視城,氣勢恢宏。

武陟的嘉應觀,形似故宮。

溫縣的陳家溝,太極之源。

大美焦作歡迎您

曾經前往焦作 旅遊 ,在銅馬 汽車 站工作人員態度很好,雲台山景區去了兩次,風景依舊那麼美麗,並且空氣質量很好。

4、家鄉的習俗 要焦作的

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初一磕頭。人們天不明吃罷扁食後,晚輩先給家中長輩磕頭,然後結伙去別家(一般是本族)磕頭拜年。家裡除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受頭外,其餘都到左鄰右舍,甚至三里五村向親族新友拜年。若晚輩是小孩,或新婚媳婦,長輩要給幾個壓歲錢。

走親戚。走親戚的次序是:外甥走姥姥家,閨女攜婿走娘家,然後是去姑、姨、姐家。除特殊情況外,都要回拜。民間有"初一初二娥媚月,初三初四好拜節"之說。

破五節。農歷正月初五為破五日,具有迷信色彩。人們認為,初五、十四、二十三為不吉之日。正月初五是年後的第一個不吉日,非常忌諱"走親串友",積壓自在家改善生活過節。

5、焦作的特色俗話

焦作獨有的不多,但是每個縣裡面都有自己的特點~~~
比如博愛的民諺:吃饃饃不熟,喝水水不開,吃個蘋果還老酸酸。
這個「老」字也算是焦作特產了,其他地方都不怎麼說「老」字的。
修武縣有一個奇怪的民俗,過年串親戚的時候,都要帶上一小袋米,不知道什麼意思,帶的都不很多,只有一把米或者再多一點,可能表示祝福的意思吧,也是焦作特有的習俗。
武陟縣有句俗話,是「牛是好牛,就是不會拐彎」,是用武陟土話說的……
沁陽有句俗語:「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後來居然還上過中央電視台的廣告。。。。
溫縣有句民諺是:「喝喝陳溝水,都能蹺蹺腿」」、「會不會、金剛大搗碓」這個是說溫縣陳家溝習武太極拳成風的。
我一下子能想到的就這么多了,看我寫這么多的辛苦上,把分給我吧。

6、焦作名勝古跡 風物特產 民俗風情

首先介紹下焦作的名勝古跡:

一、焦作市
1、昭惠王行宮
在焦作市山陽區百間房鄉李貴作村東北。廟建於北宋政和年間(1111-1118),殿宇巍峨,清順治、嘉慶、道光屢有修復。大殿是一座元代木結構建築,雄偉壯觀,坐北朝南,面闊8.54米,進深6.44米,單檐懸山頂。結構基本上保存了元代木結構建築特徵,且保留了部分元代以前的構件。該殿是河南省元代木構建築中純度較高、時代較早、具有重要文物價值的一座。
2、老萬庄金代壁畫墓群
在焦作市西北郊老萬庄村西的向陽山坡上。地面現存石羊、碑座遺跡。1973年發現墓葬,後發掘清理其中3座。均為金代仿木結構磚砌壁畫墓,平面呈八角形,穹窿頂,以彩繪木棺作葬具。墓壁上滿繪大型人物彩色畫,三號墓正北壁繪頭戴展角巾,身穿朱紅圓領長袍,端坐椅上,似為墓主人,余者皆為男女侍從形象。其中二號墓出土的彩繪木棺,外觀精巧別致,距今700年左右,保存基本完好,棺板上有4幅人物故事畫。
3、山陽城
在焦作市東南4公里牆南村的北側。地處太行山麓,北面靠山,南臨黃河,丘陵起伏,地勢險要。城為不規則的長方形,周長約5公里,九門九關,城牆寬14-16米,殘高4-6米,夯築而成。秦時長信侯曾居此。東漢末,曹丕篡位又封獻帝於此。城址猶存,城北尚有獻帝冢。
4、許衡墓
在焦作市西南5公里的許氏墓群中。墓群佔地600畝。神道南有敕建牌坊一座,過坊建高大碑樓一幢,內立乾隆御祭碑一通。再北又一高大碑樓,內立歐陽文撰神道碑一通。碑樓與牌坊兩旁,有石獅、石虎、石羊、石馬、石人共5對。碑樓後有磚築享堂3間,內置石案。過享堂即許衡墓冢,高9米,冢前立石碑一通,上題「元儒許文正公之墓」八字。墓前兩旁排列手捧笏板石翁仲兩對。墓區蒼松參天。許衡(1209-1281),宋元之際學者,河內(今沁陽)人。
二、沁陽市
1、天寧寺三聖塔
在沁陽市區內。金大定十一年(1174年)建。塔門南向,平面方形,下為石台座,共13層,高約30米。塔內設塔心室和環轉的梯道,梯道兩側施須彌座,其上設佛龕多處,頂為穹窿頂。這種密檐式方形磚塔,外形與唐代同類型磚塔相似,內部結構又與宋塔類同,別具一格。
2、懸谷山摩崖造像
在沁陽市區西北45里懸谷山貞谷寺東北崖壁上。有洞窟兩處,佛龕6個。第一、二龕均雕一佛二菩薩。此二龕造像均為唐代以後作品。第3龕內為一立佛,可能為宋代雕刻。四五兩龕並列,東為一佛二菩薩二力士,西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均為唐代作品。第6龕門為壺門形,內雕一佛二菩薩,亦為唐代造像。第一洞窟在第3龕之東,為擬雕未成之窟。第二洞窟長方形,穹窿頂,雕像多殘,後壁龕內的雕刻可能為明清所刻,洞壁上滿雕小佛龕。
3、清真寺
在沁陽市內自治街。俗稱北大寺。建於明代,清代重修。為河南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伊斯蘭教建築。前有廈殿,面闊3間,單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後為客庭,面闊3間,綠璃璃瓦覆頂,建於清初。客庭四隅有4座講堂,均為清末單檐硬山建築。客庭後的大拜殿為長方形,綠琉璃瓦覆頂,此殿為清代建築,保留少許明代構造。拜殿後為主殿,挺拔高聳,頂部所有構件均為藍琉璃質,殿內不用樑柱。其北有女寺一座,雖為小型建築,但平面布局保存較好。
三、孟州市
1、韓愈墓
在孟州市城西韓庄村。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墓冢高大,有磚石圍牆。翠柏蓊鬱,棗樹成林。墓前有韓愈祠。韓愈(768-824),號昌黎,河陽(今孟州南)人。唐代文學家。
四、修武縣
1、勝果寺塔
在修武縣城西南隅。塔東向,平現呈八角形,為九級樓閣式磚塔,高26.15米。塔身每層高度均勻遞減,其寬度逐層收斂,使整個塔身輪廓呈拋物線形。各層檐下均用仿木結構的斗拱裝飾。其特點是塔外形呈八角形,塔心室則為六角形,向上攀登的梯道,不僅施於塔內,還沿塔身外壁進入相鄰塔門,拾級登高,直達塔頂。
2、馬坊泉
在修武縣城東北10公里的馬坊村。南北長390米余,東西寬130餘米。馬坊泉在海蟾宮,雖旱不涸。海蟾宮在馬坊村原真清觀中,因邱長春書《海蟾宮入道歌》而得名。海蟾子為五代時燕劉守光的宰相,名劉操,後棄官游覽名勝居此。真清觀早已無存。現存的海蟾宮為明代建築,清代復修。附近尚有聖井泉、海子泉、龍母泉、吳公泉和馬坊泉合稱五泉。
3、雲台山(☆☆☆☆☆)
距焦作市30多公里。因山頂常有雲霧繚繞,後改名雲台山。全山可分為奇峰秀石景觀等景區。奇峰秀石景觀以茱萸峰為代表,海拔1304米,因峰上遍有茱萸得名。潭瀑景觀主要集中在老潭溝和小寨溝,以老潭溝中的雲台山大瀑布為最雄,落差310多米,為全國之冠、亞洲第二。最秀的是小寨溝山水,小寨溝長1.5公里,兩岸高山聳立,中為峽谷,溪流涓涓,泉、潭、瀑比比皆是,號稱「潭瀑川」。
宗教景觀有真慶宮、萬善寺、元帝觀等,真慶宮在雲台頂下院,建於清康熙年間(1662-1722);萬善寺在真慶宮與元帝觀之間,建於明嘉靖年間(1522-1566);元帝觀在茱萸峰頂,舊時香火很盛。歷史文化景觀主要集中於百家岩景區,百家岩古稱柏岩,又稱百家言,含「百家爭鳴」之意。魏晉時期,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相與友善游於這里的竹林,號稱「竹林七賢」。現存有嵇康醉劍池、劉伶醒酒台等遺跡,並有唐宋以來石刻多處。盆景峽谷景觀主要在溫盤峪。集溪泉潭瀑於一谷。
五、溫縣
1、盟誓遺址
在溫縣東北武德鎮西張計村。1980年對盟誓遺址考古發掘,發現盟書7000多片,羊骨架坑30多個。該盟書屬宗盟類,其字體書法、體例與山西侯馬盟書相近。遺址南北長約120米,東西寬約70米,過去是個高土檯子。在西張計村西發現一座古城遺址,經勘察南北長約1400米,東西寬約1300米,面積約182萬平方米。據《史記》記載,當為春秋時晉國的州城城址。盟誓遺址在古城東城牆北壁的外側,與古城有密切關系。
2、慈勝寺
在溫縣西北大吳村。創建於五代。原有主殿5座。現存的大雄殿、天王殿為元至元五年(1339年)重建。大雄殿結構精巧嚴密,上覆彩色琉璃瓦,光彩奪目。天王殿西壁的四大天王圖,人物目光炯炯,是研究我國元代繪畫藝術的寶貴資料。大雄殿前的石刻經幢,共13節,高5米,為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建,刻工精湛。大雄殿的匾額,造型古樸大方,書法遒勁,素有「銀鉤鐵畫」之稱。寺內保存有明天順五年(1461年)大鐵鍾一口,重達500多公斤。
六、武陟縣
1、千佛閣

在武陟縣城南大街北端。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於清咸豐六年(1856年)。因閣內佛像很多,故名。閣為三重檐歇山十三脊迴廊式建築,面闊5間,進深3間。閣頂用綠色琉璃瓦覆蓋。閣內頂部繪陰陽五行、天乾地支、八卦太極等圖案,為明清時期佛道合一的反映。千佛閣建築高大,氣勢宏偉,雕工精湛。
2、妙樂寺塔
在武陟縣城西南8公里。寺早毀,唯塔獨存,為河南省現存形制最大的五代磚塔。塔平面方形,十三層疊澀密檐式,高20餘米,塔身輪廓略呈拋物線形,巍峨挺拔。塔檐用疊澀磚砌,具有唐代磚塔的建築特徵。塔身南壁2-13層各闢一龕,內置銅佛;其餘壁面,間或辟設佛龕,亦置銅佛。塔心室為方形,每層設樓板和樓梯,現已不存。
3、嘉應觀
在武陟縣城東13公里廟宮村。南距黃河4公里。清雍正初年建。相傳黃河修堤時雍正帝駕臨,扳石填基,故觀前的堤壩至今仍稱御壩。觀內現存殿宇100餘間,皆採用清代官式建築形制,規模雄偉。觀前山門正中嵌石,上刻「敕建嘉應觀」,門周石雕5條奔龍和海水、雲氣等,技藝頗精。門左右有掖門,山門內兩側為重檐歇山式鍾鼓樓,正中為御碑亭。亭內有清雍正二年(1724年)建立的銅碑,高430厘米,下為獨角獸碑座,側刻龍紋。亭後為前殿,其側有配殿4座。前殿之後有大殿,面闊7間,重檐歇山。藍琉璃瓦覆頂,殿檐下層層斗拱相承,殿內雕梁畫棟,殿前月台寬坦,建築雄偉,金碧輝煌。大殿後有禹王殿,面闊7間,重檐硬山,巍峨壯觀。山門外青石基座上,有清代鐵獅一對。
七、博愛縣
1、月山寺和塔林

在博愛縣城北7.5公里太行山麓。四面群山環抱,相傳建於唐代,明永樂三年(1405年),以其山勢似月,定名月山寺。當時規模宏大,分東、西、中三個院落,和尚達500餘名。清乾隆帝曾在此居住數月,賜匾、賦詩並增修寺院。當時寺有八大景、八小景之說。後因戰亂,多已無存,僅有御碑亭2個,碑碣15通和塔林1處尚存。塔林在寺西側,現存明清兩代舍利塔11座,由山下至山上排列長達500米。山頂為蒼公大師寶塔,高約5米。月山寺在我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內外頗有影響。
其二,介紹下焦作的風物特產:
有四大懷葯:懷山葯(鐵棍山葯)、懷菊花、懷地黃、懷牛膝;
懷慶府的驢肉
五里源的松花蛋
武涉油茶
武陟縣油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特產,在焦作名吃中堪稱一絕,既是飯,又是茶。它是由多種天然綠色食品麵粉、花生、芝麻、豆類、果仁等加上多種天然調料精製而成,具有很高的營養滋補功能。由於它味感純厚、香氣馥郁、濃而不膩、淡而不寡、製作快捷、食用方便、老少皆宜,因而馳名國內外,遠銷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
其三、焦作的民俗風情
其實民俗風情焦作的和北方其他地方的基本都一樣。

7、河南焦作的婚禮習俗或者是當地的一些很有特色的習俗。

1、在河南地區,嫂子給將嫁的妹妹梳頭,這有兩種情況,一是梳成髻,即媳婦頭,意味著妹妹將成為人家的媳婦。一是還按閨女的發式梳,即梳長辮子,意即妹妹是待出閣的閨女,等到婆家後,再由婆家嫂子或者嬸子大娘挽成髻。給姑娘梳頭時有歌。在豫北長坦縣,其歌詞為:「前攏七,後攏八,婆家娘家一齊發。婆家發了二頃半,娘家發了二頃八,走到半路發庄嫁。」 2、訂婚要給訂禮 雙方家人吃飯
3、准備結婚的前一個月吧,男方要帶上足夠的錢去給女方買衣服、首飾之類,衣服要買好幾套,在婚禮時候穿。
4、結婚的前幾天兩家人要在一起商量婚禮的細節。 
5、婚禮當天新郎要在婚禮當天的早上去接新娘,越早福氣越多。
6、新娘有弟弟或者侄子「把轎門」,男方家要准備足夠的紅包給把轎門的,要是把轎門的不放行,新娘是不會「下轎」的。這個「把轎門的」還拿著新娘陪嫁的櫃子箱子等的鑰匙,一串鑰匙要給一個紅包。
7、新娘進去新郎家之後,開始拜天地高堂、對拜等,完了之後司儀會主持新娘「改口」就是喊「爸、媽」 新郎家長要給「改口費」
8、入洞房,大家迴避,新娘換衣服之後,新郎的妹妹或者侄女端一臉盆水給新娘,新娘可洗手示意,然後給妹妹或者侄女紅包。
9、然後大家鬧玩一番,基本都是拉著新郎打油,給新郎新娘伴娘伴郎臉上塗抹煤黑,這些人要機靈閃躲,要不弄到衣服上很讓人心疼的。
10、然後開飯,大吃一頓酒席 。
河南婚禮酒席有三八場,分別是八個熱菜、冷盤、湯。
八八四,貌似減少4個湯或者冷盤。
八碗四,最薄的席了,八個熱菜,4個冷盤。
結婚當天算起,第三天女婿要回門,就是回到新娘的娘家在擺桌請客。

8、焦作地區的婚姻風俗是什麼?

第一步就是認家門!給錢,一般最少50-100!每人!(指家裡人)
第二就是定婚,擺喜宴,認親戚!每人50-100最少了!!(指家裡的親戚)然後就是家裡給人家(三金)這是最少的了,現在四金五金多了去了!和定婚錢一般在11000-88888不等,看哥們實力!!
第三就是結婚,擺喜宴,只要是家裡人的,包括親戚在內,都得給紅包,這個最少也得(50-100)還有人家娘家給的壓箱錢!!這個不能小看,人家娘家在箱里壓10000,你家就得給人家女兒20000.這是成倍算的!明白?
然後就是小事了,找車不能少於12台!看人家來多少人定!!!
給家裡的小孩子們還有女方家裡小孩子們的紅包錢!這個可不能不給,一般在10-100不等。看哥們實力!還有司機紅包,這個也是不等的!最少是100每人!外加一人一包煙!
第四就是瞧娘家,讓你家裡的親戚去上幾個女的就成,這個男的可以不參加!
大概就這么多吧,我說的都是男方需要給出的!女方也是要給陪嫁的!!這個也是看你們是怎麼商談了!!!一般最少都要陪輛車的!!外加現金少許!

9、寫焦作民風民俗的作文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稱履端、元旦,今謂春節,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假期最長的民間節日。黎明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這個節俗傳統禁忌甚多,說第一句話,做第一件事,都講究好彩頭,以冀一年之平安。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的好話。當日不掃地、不打水、不挑擔、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發、不說不吉利的話。全家起床後,便穿新衣服,或穿質地最好的衣著。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以祝太平、長壽;有的吃年糕(紅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孫一年平安。初一,小輩要向長輩拜年,長輩則給以壓歲錢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遠門,初二、初三人們可以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族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這便是古時福州新正的景觀。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水上船家(�民)的婦女,頭戴紅花,藍衫青褲,布底青鞋,結伴登岸,挨家串門,用福州話唱詩賀年:「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舊年過了又新年,生意興隆賺大錢;恭喜發財平安過,送奴�粿過門前。」這叫「討�詩」,又是賀年詞,賀年討�以示吉祥。春節期間,福州大街小巷,張燈結綵,火樹銀花,歡聲笑語,到處呈現一派節日氣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各級黨政領導在節前或節日期間,持禮物到軍烈屬、離退休幹部及老勞模等府第拜年。各有關部門組織春節游園、各界聯歡會、文藝晚會等活動。那些有迷信色彩的舊俗逐漸消失。九十年代初,大多數居家都安裝電話,一般親戚好友用電話互拜新年,減少節日交通擁擠。

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鑾視事。各行各業開假,放鞭炮,商店開門營業,工廠開工,機關開始上班。九十年代後,作習時間進行調整,現在是初八上班。一些服務行業,則春節仍在營業。

元 宵 節

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亦謂上元佳節。福州元宵花燈,始於漢代,至宋代被列為京都燈節的上品。《武林舊事》記述入京的福州燈采「純用白玉,晃耀奪目,如清冰玉壺,爽澈心目。」福州的桔燈、菜頭燈、蓮花燈等,形態別致,色澤鮮艷,獨具福州鄉土生活氣息,引人注目。
拗九節

正月廿九日,是福州特有的民間傳統節日。「拗〔ōu〕九節」又稱「後九節」、「孝順節」。這天清早,家家戶戶都用糯米、紅糖,再加上花生、紅棗、荸薺、芝麻、桂圓等原料,煮成甜粥,稱為「拗九粥」,用來祭祖或饋贈親友。已出嫁的女兒,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有的還要加上太平面、蛋、豬蹄等,送回娘家,孝敬父母。此外,凡是歲數逢九的人,如九歲、十九歲、二十九歲……(稱「明九」),或是九的倍數,如十八歲、二十七歲、三十六歲……(稱「暗九」),也要像過生日一樣,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健康。
「拗九節」來源於「目連救母」的傳說。據傳,古時候有一個叫目連的人,其母生前悍惡,死後被關在陰間牢房裡,他探監時,經常送食物給母親吃,但均被看守的獄卒給吃掉了。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用荸薺、花生、紅棗、桂圓、紅糖等原料與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後,再灑一把黑芝麻送去給母親,看守獄卒見這稀飯黑乎乎的,問道:「這是什麼?」目連隨口答道:「這是拗垢粥。」(福州話「九」與「垢」諧音)看守信以為真,認為這粥很臟,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連母親的手中。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連的母親這年也正好二十九歲,閩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稱為「上九」,十九稱為「中九」,廿九稱為「後九」,所以這粥便叫「後九粥」。以後以粥的顏色拗黑,叫「拗九粥」,以目連孝順母親,又叫「孝九粥」。不管是正月廿九,還是二十九歲,都是目連的母親落難的日子,於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認為「九」是厄難的歲月,所以,凡逢「九」歲數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兒,也要給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

清明節

清明,是福州民間的一個重要節日。每年春分過後15天,便是清明節。清明節日或前後,家家戶戶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掃墓又叫壓紙,即為墳地鋤草,在墳頭壓上錢紙,以示此墓有後人祭掃。如帶供品亦極簡單,光餅、豆腐、面點和菠菠粿,也叫清明粿,是福州特有的清明節供品,是用菠菠菜(生長於南方的一種野菜,可食,味甘,性涼,搗爛壓成汁呈青綠色)壓榨成汁,滲入米漿內揉成粿皮,以棗泥、豆沙、蘿卜絲等為餡捏制而成的。清明節前後,福州飲食店均有制售。富豪之家多有自行製造,但他們不用手工造型,而用木製的印模,內刻有氏族堂號,印製出的菠菠粿格外美觀,並作為饋贈禮品分給親朋好友。
掃墓歸來,要折一松枝或柳條,插在家門口,表明本戶已為祖先祭墓了。

端午節

端午,福州俗稱五日節、五月節。因節日的家宴在中午,故謂端午節。相傳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從初一開始,家家大掃除,懸蒲插艾於門前,用以驅邪消毒。端午節吃粽子、荷包,飲雄黃酒,燃雄黃炮。孩子穿新衣、掛香袋、縛紅肚兜,口鼻塗雄黃,據說能免生瘡疹,驅逐蛇蠍。

用過節餐後,各家攜小孩到福州西湖、南台萬壽橋、閩江兩岸觀看龍舟競渡。舟有的彩繪為魚,有的彩繪為蝦,都是水族標志。初一至初五均有劃龍舟,惟初五午後開展競賽,爭奪錦標,觀者如潮。

如今,端午節的優秀傳統習俗仍然繼承,如大掃除,開展夏季衛生運動。龍舟競渡列入水上體育運動項目,每年都有組織地開展活動。福州龍舟還參加國際龍舟比賽,獲得殊榮。

乞巧節

農月七月七夕,福州叫乞巧節,又稱結緣節。七月七夕,是神話中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時間。
七夕,婦女以七字為巧的象徵,向天上銀河織女乞巧時,陳列瓜果七盤,茶杯七口,焚香七柱,備針七根,絲線七色,先向織女星行七拜大禮,然後盤膝而坐,借著朦朧月色,賽穿針、比引線,誰穿引得又快又多,誰就得巧最多。宋梁克家《三山志》載:「綵樓乞巧知多少?直至更闌漏欲終。」這種習俗多是官府、富豪之家的小姐為之。民間則搞分豆結緣活動。家家戶戶煮蠶豆互相饋贈,啃豆談天,消除前愆,促使家人和順、親友情深、鄰里和睦。孩童學著分豆結緣,交指和好,童趣盎然。

中元節

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做半段。中元節,整個七月每一天均可活動。傳說,目連為減輕其母罪孽,於是日邀十方僧眾做盂蘭會,以普渡超生其母。
中元節日,家家舉行家祭活動。除一般供品外,還須焚燒紙衣,供給祖先鬼魂在陰間享用。

中元節正值農村早稻收割後不久,人們利用農閑時間祭田地、慶豐收。因此,福州郊縣仍然保留著「七月半」做「半段」的習俗(意謂一年已過半段),但在時間上各村不一,往往是這村做完那村做,各村輪流著進行。做「半段」時,家家都要宴請許多親朋好友。有的村莊邀請劇團演戲或講評話、伬唱等活動,以示豐收喜悅。

中秋節

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俗稱團圓節。
中秋節吃月餅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元朝末年,蒙古貴族統治者為了鞏固其統治,不準民間使用鐵制的刀具,規定十家合用一把菜刀,統治者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高郵張士誠暗中串聯,在月餅里夾一起義的小字條,到中秋之夜,家家掰開月餅,看見傳單,紛紛奪取菜刀,舉行反抗元朝統治者的起義。從此,人們每到中秋節,就要吃月餅,以紀念這一人民群眾的斗爭節日。

中秋節俗,福州人家備供品,燒紙衣,以祭祖先。夜設家宴,舉家歡聚,飲酒賞月。這個節日,民間還有尊老愛幼的習俗,晚輩饋贈大月餅(即禮餅)給長輩,長輩則饋贈小月餅給晚輩,在節日內互表良好祝願。中秋節俗,按《福建通志•風俗》志記載,閩都各地略有不同。福州城內「中秋士女登烏石山進香,夜燃神光塔燈,是夜婦女連臂出遊,謂『走百病』」;永泰縣「中秋望月,紳士祝魁星」;閩清縣「中秋造月餅,設酒賞月,食栗與芋,童子備�粿,用瓦片砌塔相拜祝」;《長樂縣志》述「中秋從略,各家不過具飲而已。」

中秋「擺塔」,是節日的一大樂趣。農家兒拾瓦片,砌瓦塔,至夜以柴點燃,火光四照,盤詩賞月,互相娛樂。城內人們購泥塑或陶瓷的人物形象,有《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歷史人物,並有燭台、花瓶、香爐等陳列展出,供人觀賞。富貴人家有的在廳堂搭架「擺塔」,少則三層桌,多則十層桌,最高層擺以泥塔或鐵塔,低層陳列一雙秧盆,青蔥吐綠,以示豐收。中間各層則排列歷代名人和戲曲人物,整個庭院燈燭輝煌,增添佳節氣氛。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因九為陽數,日月並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來源於後漢桓景登高避禍的故事,據《三山志》載:福州九仙山(於山),是漢閩越王無諸重九登高的地方,無諸與漢高祖劉邦是同時代的人,比桓景早200年。《八閩通志》載:「重陽,郡人率以是日登高,飲菊酒以延年,插茱萸以避邪。」(茱萸為中葯,味苦、性溫,有散寒、溫中、止痛和祛惡等葯效。)據說,閩越王當年盛菊花酒的大石樽,清嘉慶年間還在於山,後來不見了,但仍有「九日台」遺跡可尋。福州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等,還有放紙鷂(〔tsai ieu〕風箏)的習俗。據說,放紙鷂也來自桓景與費長房的故事。一次,桓景求費長房取除邪去瘟的葯,走迷山路,後經鴿子引導,才找到費。後人為紀念此事,將紙糊的鴿子帶到山上放飛,流傳久了,就有了放紙鷂的習俗。
舊時,福州登高、放紙鷂的地點主要在於山、烏山、大廟山等。那時,大廟山有一塊登高石,據說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人稱「天星落地」。九月九時,大人帶小孩到大廟山,在登高石山上一登,便會長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門的人都往這里跑,每逢重陽節,通往大廟山的兩條石階路都被擠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諧音,因此,節日期間,福州還有一種特製的糕點,稱「九重粿」,即粿有九層,中間夾七層糖色,寓意節節高和登高消災之意。

每逢佳節倍思親。福州的重陽節,還有掃祭祖墳的活動,這與清明的祭墳,合稱春秋二祭。現在福州的郊區或郊縣,仍保留九月九掃墓的習俗。

重陽節發展到今天,人們又賦予它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把登高與全民健身運動結合起來,把祭掃祖墳與敬老愛老的傳統美德結合起來,有的還把它與海外僑胞牽線搭橋、招商引資結合起來,全國人大還通過了以每年重陽節為老年節的決定。節日期間,各單位、團體還舉行各種形式的登山、健身等體育活動

冬至

冬至,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舊時,人家在此節日前夜,老小聚在廳堂,圍坐案桌搓米時。用糯米磨漿壓至半干搓成丸子,入鍋煮熟,撈起粘上糖豆粉便是「�」。案桌上放置紅桔數粒,紅箸一束,紙花一對,泥塑男女孩童(童兒牳)合,瓶插紅色菊花。搓時焚香點燭,小孩用福州方言唱童謠:「搓�矢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討依嫂,依弟單身哥。依嫂帶身喜(懷孕),爹媽齊歡喜。孩兒段(掉)落腳桶下,依哥馬上做郎罷(爸)。」冬至搓�時含有祈求添丁增福之意。當晚搓的�待翌晨冬至正日當早餐。

祭灶

祭灶,農歷十二月廿四日。按福州習俗,陰歷十二月廿三日為官家祭葷灶之日,廿四日是普通民家祭素灶之日,而水上居民(�民)則於廿五日祭灶。
祭灶,原是古代夏日祭火的一種儀式。火的出現,使人類脫離了茹毛飲血的時代,是值得大大紀念的。但後世把祭灶變成「灶神」崇拜,說灶神是可以「上天祈福、落地佑民」的「司命之神」。這個衍變過程,大約始於漢代。據《後漢書•陰丑傳》載,有一個叫陰子興的孝子,臘日(十二月廿三)早飲,見到灶神出現,連忙拜求,並宰了家中的黃羊祭祀,「自是以後,暴至巨富……故後常以臘日祭灶,而薦黃羊焉。」這個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越說越神,說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間的「駐戶大使」。一年一度,在農歷十二月廿四日,灶神上天向玉帝報告戶主善惡情況,上天的日子為十天,到第二年正月初四下凡。在灶神動身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為其餞行。祭葷灶的以雞、鴨、魚、肉、灶糖、灶餅、美酒等供之;祭素灶除灶糖灶餅外,還有甘蔗、荸薺、紅棗、花生、金針、木耳等。在祭供時,孩童們便唱著童謠:「祭灶祭糊塗(諷刺灶神糊塗官),灶前一隻銅香爐,元寶是儂褙,金褲是儂糊,灶君上天講好話,灶媽落地保佑儂,保佑儂爹有錢賺,保佑儂媽有錢長,保佑儂哥討兄嫂,保佑儂讀書變聰明。」祭供將畢,將舊的灶神圖撕下火化,貼上新的灶神圖,以示送舊迎新。在祭灶節前,外公外婆要給男女外孫送灶糖灶餅,有幾個男女外孫,就得送幾包,每包還要附送一張「花面殼」(假面具)有唐僧、沙和尚、孫悟空、豬八戒等,孩子們有吃有玩好不熱鬧。

現在,一些人家仍有祭灶的舊俗。灶糖灶餅更名為年糖年餅,成了福州春節市場年貨之一。

除夕

相傳,「年」是一個惡魔,每年除夕,就出來捉弄人。故在除夕之時,家家戶戶貼新符(春聯)、放鞭炮以驅「年」。福州還仿效舊時鄭唐燒火炮驅「年」除災的節俗。

進入十二月,人們便忙於釀酒、備年貨。十五日後,開始打掃屋宇房舍,謂之掃堂、筅堂。外出的親人紛紛返回,同家人團聚。廿五日後開始蒸年糕,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禮,謂之送年。除夕之夜,紅燭高燒,合家歡樂,共飲晚宴,謂之做歲。是夜再拂掃廳堂,放鞭炮,煮隔年飯。隔年飯用木製蒸飯甑裝盛,周圍插朱紅筷子十雙,貼紅紙,扎紅繩,並撒上「五子」(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子、栗子),擺在廳堂案桌上。家中主要門戶、窗簾、箱籠傢具、貴重器皿物件壓上「金銀紙箔」,意味著這家金銀財寶多到從門縫里溢出,象徵著明年發大財。

大年三十長輩還有給小孩發「壓歲錢」的習俗,從初一到十五都可以拜年。歌謠「拜年拜年,沒桔也要錢。」一個春節下來收益還不少呢!

舊時,三十盲晡(三十晚上)是債主討債、債戶躲債最緊張的日子。舊時欠債不能過年,就是不能過三十晚上。家住城外的債戶跑到後洲尚書廟,家住城內的則跑到城隍廟看戲躲債。50年代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逼債之事早已消聲匿跡。現在年貨供應,花色品種,應有盡有。機關、工廠、商店張燈結綵,街道兩旁,彩燈萬朵,火樹銀花,大家歡天喜地,迎接新的一年到來。

生活習俗

服 飾

衣 服

從清朝至民國年間,福州男性穿著多為長袍、長衫。長袍上自肩部、下至足跗。開襟於右,前幅與後幅綴以紐扣。前內有小幅布,中縫一小袋,叫暗袋,可藏少量物品。作為外衣的長衫,是中老年男性的便服,常換常洗,多以棉布製作。其色常見的有藍、灰和月白。有身份的人夏天多穿麻織或綢織的長衫。短衫則指女性的外衣,套在襖的上面的稱為襖輪。長衫以樸素大方為上,短衫則以新穎絢麗為佳。

馬褂,是男性的短外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有領,對襟齊腰,綴以紐扣5粒。馬褂不用布料而多以團花青綴制面。後來在左襟側處縫一小袋,以藏掛表,叫做表袋。另一種可代馬褂的「甲仔」,又叫背褡、背心。它是無袖的短衣,套在長袍或長衫外面,故有馬甲之稱。抗日戰爭以後,穿長袍、長衫的日漸減少,長衫馬褂的更少。孫中山創造的中山衣則取而代之,並廣泛流行。

中年以上的官宦豪紳,寒冬出門穿長袍之外,還披一外衣,其長自肩及膝後,無領,無袖,以帶系之於頸,此即「披風」,亦叫「斗篷」。清代至民國,城鄉勞動者不論男女多穿對襟及膝的短衫、短襖。衫則單衣,襖則是兩重以上縫制的,有夾襖、棉襖、皮襖,按時令而更換。男襖所用的料子多為棉織品,女襖則多用絲織品。舊時婦女的禮服是襖與裙,合稱裙襖。女子結婚時,要穿大紅色的蟒裙蟒襖,嫁妝中要辦一套內衣,叫做緊身襖褲。過去婦女,以青裙為便服,紅裙為禮服,白裙為喪服。逢年過節,或家中有喜慶,或參加親友的宴會,都要穿紅裙,年老依然。丈夫死後,終身就不再穿紅裙,再醮的婦女,也不得穿紅裙。孀婦要到兒女長大自立以後,可穿綠色或淺綠色的綉花裙。一般的裙,長可及脛,多以絲織品製成,或刺綉彩色的圖案。以折迭多者為尚,即所謂百褶裙。農村婦女,在田野勞動時,都穿著紅布裙,以示有福。民國以後,穿裙者漸少。但男女從事勞作時,則以布作巾,圍在襟前,以防污衣褲,叫做圍身裙。清代,中上層婦女盛行穿旗袍,身著上下連屬的衣服,形如長袍。至民國時,旗袍款式時有改變,有高領的,有矮領的,有硬領的;長有曳於地的,有至於脛的,有短僅過膝的,甚至有不及膝的;有長袖的,半袖的,有無袖如背心的。50~70年代,旗袍幾乎絕跡。80年代後又流行起來,其式樣趨於洋化。

男女的下衣謂褲。有長褲、短褲、外褲、內褲。舊式的褲,都沒有袋子。上端統稱褲,也叫褲頭,多用高約半尺左右的白布縫接褲。著褲時另用一條帶子把褲頭綁在腰部,叫褲頭帶。腳管,無前後幅之分,左右亦可通用。褲裙俗叫褲斗,一般是合縫的,兩褲管聯成一體,叫密斗仔。

民國中期,公務員和中高級知識分子,盛行穿中山衣與西裝;中學男生穿黃色和黑色學生服,女生穿藍衫青裙;青年農民時興對襟便服,顏色以青、灰、白為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公職人員中,男性盛行中山裝,女性盛行列寧衣。冬天則穿列寧式短棉襖,顏色多是灰色或淺藍色。1954年提倡學習蘇聯,講究穿著,青年婦女穿花連衣裙(稱「布拉吉」),農村中青年農民仍著對襟平裝,出門做客或辦事時方穿中山裝;婦女則時興用「一九藍」、「洋花布」做的大襟短衣。

「文化大革命」期間,男女青年流行軍裝,中老年衣色仍以黑、灰、藍為主,式樣仍以中山裝為多。

80年代後衣著變化較大,男女青年衣著講究,款式新穎,質量也隨著提高,服式無一定規范,或長、或短、或寬、或窄、或素、或艷,不一而足;褲管時窄、時寬、時長、時短,因人而異。青年女子四季服飾多彩多姿,時常變化,時穿長裙子,時穿短裙子,時穿超短裙、時穿健美褲。衣料從化纖類發展為呢、羽、皮、嗶吱之類的高檔製品。中老年男子從中山裝轉化到茄克衫與西裝,衣料也逐漸趨向高檔。

鞋 襪

民國前後男女老幼多穿鞋。男鞋黑色圓口或尖口,雙鼻或無鼻,圓頭低幫。夏季居家則多穿木屐拖鞋。女鞋多用紅色布制,尖頭翹鼻,鞋幫綉花,後跟加寸許厚,形似高跟。民國禁止纏足後,女鞋與男鞋相似,鞋面加橫帶紐。二、三十年代後,穿皮底布鞋、膠鞋、皮鞋的日漸增多,多數女性穿高跟皮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以膠底布鞋、軍鞋和皮鞋為主。60年代隨著塑料工業發展,各種塑料鞋、塑料拖鞋進入市場,夏秋季人們以穿塑料拖鞋為主,木屐漸次被淘汰。80年代,青年男女和幹部、職工,大多穿用款式新穎、色調多種的皮鞋。

舊時男女皆穿布制的襪子,纏足婦女以薴糹齊織成寬五六厘米、長二米左右的裹腳布(俗稱「腳帶」)纏腳。四、五十年代後,針織襪、絲襪、尼龍襪取代布襪。

帽 子

近、現代流行於民間的帽子是小帽,又叫瓜皮帽、碗帽,系男性的便帽。以六辮合縫,環成圓形,有平頂、尖頂之別。帽的質料,春冬用緞,夏秋用紗,皆黑色。帽頂綴以絲辮成的結,如花果之蒂,圓而短。富人以珊瑚或瑪瑙代結,有的在帽沿前面的正中綴以小方形的翠玉為飾,到抗日戰爭時期便已消逝。高帽,二、三十年代隨著西裝從國外傳入。在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中穿西裝多戴高帽,有的穿長衫、長袍也戴高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50年代,盛行灰色軍便帽。「文化大革命」中盛行戴黃色軍便帽,有些女青年也戴此帽。80年代後,老人、小孩因禦寒戴各式呢質、紗線或毛線編織的帽子,少數人旅遊戴鴨舌帽。

首 飾

簪、釵、耳墜、戒指、手鐲為舊時婦女的主要首飾。簪、釵、耳墜,富者為金質,一般為銀質,貧者為銅質。戒指一般均為金質,手鐲多為玉質,也有銀質、銅質的。未婚女子首飾不多,一般僅耳墜、手鐲。讀書學生一般不戴首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除農村某些地區外,一般不戴首飾。80年代後,女子開始戴戒指、項鏈和耳環等,款式無奇不有。

發 飾

清代,男留長辮,已婚女子挽髻,童養媳雙側梳「蚱蜢髻」。城鄉婦女均流行戴花。據說戴花既可襯映容顏的嬌美,又可體現「戴花益子」,為吉祥的象徵。所戴的花,主要有鮮花、通草花兩種。通草花以中葯通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簡稱草花,通稱象生花。所戴的花多插於發髻上,或夾在前額的縫間,或扎於後垂的發辮中。鮮花一年四季,凡常見的花卉,或取其色,或取其香,隨時宜而選用。逢年過節或家有喜慶,要戴「紅笑」(色彩絢麗)的花,不戴素淡的花。

福州茉莉花多,花季又長,香氣濃郁,為婦女所喜愛。白玉蘭花,也經常被採摘佩戴。有的花一般人禁忌不戴,如桃花、夾竹桃,雖美麗,但被視為輕薄妖冶,習俗相沿,從無人戴。婦女在孝服期間,不能戴鮮花。年輕的寡婦更為禁忌,但等兒女長成的,才可戴素淡的鮮花。清朝康熙間,福建按察使周亮工在《閩小記•閩女》中提及有關戴花的習俗。由此可見300年前福州婦女戴花的打扮,還保留著古樸的民風。

通草花,為福州手工藝美術品之一,是用通草和彩色的綢、絨和布等製成的不謝之花。中老年婦女在年節或喜慶要戴「四季花」或「孩兒長春花」。四季花是把不同季節的花合在一整體,取四季常春意;孩兒長春花是用紙制的全裸的男嬰坐在花叢之上,意為兒孫滿堂。福州郊區有些村莊的婦女,在發髻中間插著三把刀劍形的簪,稱為三條簪或便簪。三條簪多用銀制,或用白銅,每條重約七八錢至一兩,山區僻壤貧婦則削草製成。簪的形狀扁平如劍,上尖,劍身鏤刻花紋。中一簪劍刃向上,旁兩簪左右交叉,刃皆向外,插於發髻之間。未嫁女子兩額之下留發下垂,叫為「披肩」;既嫁,則梳發髻,插三條簪。民國19年(1930年),福建省政府代主席方聲濤,以三條簪為「蠻俗」,下令嚴禁,強制執行,遂不復存在。它是歷史上流傳最為久遠的福州農村婦女一種最奇特的頭飾。

辛亥革命(1911年)後,梳髻的婦女少了,少女剪短發者增多,戴花的習俗也不行時了。男子開始剪辮子,有的短發,有的剃光頭。留短發分頭的多為對半開,也有四六、三七開,一般左少右多。「五四」運動後,知識界婦女也開始剪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男子大多留分頭,女子多梳齊肩雙辮。「文化大革命」中,中青年男子時興留短發平頭,女子則時興梳一條羊角小辮。80年代以後,婦女基本上都留長發,中青年婦女多燙發。以後青年女子逐漸時興馬尾巴式束發,或披腦後,或歪左右。少數青年男子也有留齊肩發和小鬍子的。

福州別稱榕城,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是福建省省會。福州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而且還是中國東南沿海的一個重要港口。現為福建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市總面積為11968平方公里,總人口500多萬,下轄鼓樓、台江、長樂、羅源、平潭、閩清、永泰八個縣市。居民以漢族為主,還有滿、苗、回等20多個少數民族。

福州背山依江面海,氣候宜人,地理環境優越,有榕城、溫泉城之雅稱,還有「江南勝地」之美譽。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9度左右,最佳的旅遊季節為每年的四至十一月。

10、焦作市民風民俗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

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