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宜興民間風俗

宜興民間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4 10:27:28

1、宜興有哪些風俗特產?

和橋豆腐乾、
宜興的碧螺春、
張渚有很多野味(個人推薦吃野味去橫山水庫)、
竹筍(春天的時候有新鮮的、夏天秋天去可以買曬乾的筍干、冬天的冬筍也不錯)、
宜興紫砂壺、
如果靠在太湖近的話不妨嘗嘗太湖三白(別的地方可嘗不到哦)。。
我知道的就這么多了!吼吼~

2、宜興元宵節有什麼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娘家送來的花燈,因為燈與丁同音,寓意著在新的一年裡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裡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在河裡放花燈。
3、耍龍燈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自居,因為龍象徵著吉祥富貴,在元宵節的節日里,一起舞龍燈更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現在元宵節好多公園舉辦等會,估計就是從這里演變而來的。
4、迎紫姑
故老相傳,紫姑是一個善良漂亮的女子,為生活所迫,做了富人的小妾,卻被別人所妒,冤死在廁所中,後來被封為廁神,在元宵節的夜裡,人們會用稻草紮成紫姑的模型來祭祀她,祈求她保佑一家人健健康康,平平安安。
5、踩高蹺
踩高蹺是漢族的傳統活動之一,每逢節日,人們就會搬出傢伙事,在一起踩踩高蹺,熱熱鬧鬧的慶賀一下,同時踩高蹺也是一種傳統戲曲,形式多變,多種多樣,深受老百姓的喜愛。
6、走百病
古時北方地區正月十五或十六,婦女們會成群結隊的出去走走,或到橋邊走走,或到城門牆處摸釘求子,到了晚上在返回家中。走百病也叫走老貌,經歷寒冬之後,老人們也會出去走走,舒展舒展筋骨,越活越年輕。

3、宜興風俗,冬至吃什麼?

宜興風俗,冬至吃南瓜。

老宜興人都會跟小輩說:「夏至的時候會吃餛飩,冬至那天要吃南瓜。」

據說,很久以前在范公堤西有對姓相的老夫妻,平時愛種南瓜,而且長得又大又好。每年秋天,老夫妻都要收藏一屋子的南瓜。他們把南瓜當寶貝,可別人並不當一回事。

有一年災荒,飢餓的人們想起了相爹爹的南瓜,老夫妻毫不吝惜,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由於這一天正好是冬至,於是冬至吃南瓜的風俗就這么沿襲了下來。

(3)宜興民間風俗擴展資料:

冬至習俗:

一、吃面

「民間就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這天我們南方地區就有吃面的習俗。因為從夏至開始就要進入炎熱的三伏天,這個季節容易引起腸胃不適,消化不良等疾病,面條是軟化食品容易消化。再說長壽面長壽面有長壽的意思。喜面喜面有喜慶意思。

二、撐夏

撐夏就是撐下巴,說是夏至以後人喜歡打瞌睡,整個人無精打采,身體消瘦,這天吃雞,有雞來撐住下巴,免的打瞌睡。

三、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葯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葯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4、宜興春節的習俗

宜興年俗春節是宜興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有著很多風俗習慣。而且十里一鄉風,即使同是宜興,春節習俗差別也很大。

大年夜:

貼春聯,祭祖,大掃除,吃守歲(財)酒,團圓飯等等。

大年初一:

宜興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天人人衣著全新,相互見面說吉利話,不準說臟話。清晨,由男主人第一個開門,放炮仗,向祖宗神位拜年,然後向自家長輩拜年,一般不出門。

大年初二:

出門走親訪友,但必須先拜舅父的年。

初三至十五:

新嫁娘夫婦由妻兄弟領回拜娘家年,長輩家分別輪流請客,稱「待新官人」,「請新娘子」,長輩給小輩「壓歲錢」。

拜年客上門,一般都留吃新年飯,約至正月半結束拜年。拜年時,見面互道「恭喜發財」、「見面發財」,小輩稱長輩「身體健康,像老壽星一樣」,長輩答「讀書聰明,像老虎一樣」。

正月十五:

宜興稱「過正月半」(元霄節),各地出燈,故又稱「燈節」,並有燈謎、高蹺、龍燈、馬燈、獅舞等民間游藝,著名的宜興「十番鑼鼓」響徹雲霄。燈會最盛莫過於徐舍美樨村。以前每逢正月十五,宜興的團氿都會燃放大型煙花,慶祝隆重而又歡快的元宵之夜。

5、無錫宜興那邊結婚有什麼規矩?

無錫宜興那邊結婚有什麼規矩?

北方糙漢子一隻,初戀是網戀,談了一年,因為距離無疾而終,認識了八年,卻一次面都沒有見過。前幾天聽說她要結婚了,想去看看,算是了卻一樁心願

6、烏飯節的宜興烏飯

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宜興人家家「吃烏飯」。據宜興漢族民間傳說,這一習俗是為了紀念「目蓮救母」的孝行。在中國漢族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成為戲曲演出的重要題材,被稱作為「目蓮戲」。據南宋《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有「目蓮救母」雜劇演出,其故事源出佛經《佛說盂蘭盆經》。目蓮初曾出家學道,後為佛弟子,有「神通第一」之稱。故事寫目蓮的母親因在世時貪念世報,不敬神明,被打入地獄,備受折磨。目蓮遍游地獄尋母,終於重逢,同升仙界,著重宣揚因果報應的思想。
這一故事在宜興漢族民間還流傳著一段動人的細節。即:目蓮的母親在十八層地獄餓鬼道受苦受難,目蓮修行得道後,費盡周折,求得恩准,去地獄看望母親,但每次備了飯菜都被沿途的餓鬼獄卒搶吃一空。
目蓮為了讓挨餓的母親吃上飽飯,百思不得其法,為此,經常在山上徘徊。有一天(其時為農歷四月初八),目蓮在無奈、煩躁之中,不經意地在山上隨手摘下身邊矮樹上的葉子,放入嘴中無聊地咀嚼,發現這種樹葉香潤可口,葉汁烏黑。目蓮心想,如果用這種樹葉汁浸米,燒成烏黑的米飯給母親送去,就不會遭獄卒搶吃掉。於是目蓮就將採摘的樹葉(該樹即南燭樹或稱南天燭,一名青精樹)拿回家搗碎,用葉汁浸米,蒸煮成烏飯後,再給母親送去。果然,餓鬼獄卒們不再爭搶,而目蓮的母親總算吃上了飽飯。目蓮也最終救母脫離餓鬼道。為了褒揚目蓮的一片孝心,宜興漢族民間每逢農歷四月初八,家家都吃烏飯,並一直流傳至今。 宜興漢族民間製作烏飯的南燭樹葉(宜興俗稱「烏飯草」),主要生長在宜興南部丘陵山區一帶,製作烏飯的米一般以糯米為主,摻入部分粳米,蒸煮後特別香潤可口。宜興吃烏飯習俗歷史悠久,代代相傳。至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編寫《本草綱目》時,將宜興製作烏飯的方法收錄其中。《本草綱目》載稱:「摘取南燭樹葉搗碎,浸水取汁,蒸煮粳米或糯米,成烏色之飯,久服能輕身明目,黑發駐顏,益氣力而延年不衰。」《宜興縣志》亦有記載:「四月初八吃烏飯,此日演戲稱『烏飯獻』。……又傳,目蓮以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瞞過鬼卒救其母,此俗傳至今。」
宜興烏飯是宜興地方的特色美食,同時也是宜興漢族民間創造的一項獨特的民俗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在宜興周邊有較大影響。

7、宜興的特有風俗

四月四,吃烏飯。

8、宜興過端午節有什麼習俗?

宜興人過端午節的習俗
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門前插蒼蒲、艾葉,堂中掛鍾專馗像,以鎮妖除害。小屬孩以五
綵線編花網袋掛頸項,內裝煮熟的雞、鴨蛋,眉心畫王字,胸掛老虎頭、雞心,著虎頭鞋,
以驅妖避邪。早上吃粽子,房間里噴雄黃酒,用艾葉熏壁角,祭神,演《白蛇傳》,賽龍
舟。農村「齋牛欄」「供圈頭」,求六畜興旺。宜興又傳周處斬蛟,其母包粽子給他做干糧,吃粽子一直傳至今。

9、宜興民俗民風,老師要求寫作文,求素材

推薦參考:
一、過年(春節)農歷(下同)正月初一是宜興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這天人人衣著全新,相互見面說吉利話,不準說臟話。清晨,由男主人第一個開門,放炮仗,然後燒團子、赤豆粥,端給女人吃,表示對婦女一年四季操勞的答謝。年初一,首先向祖宗神位拜年,然後向自家長輩拜年,一般不出門。初二,出門走親訪友,但必須先拜舅父的年。初三至初五,新嫁娘夫婦由妻兄弟領回拜娘家年,長輩家分別輪流請客,稱「待新官人」,「請新娘子」,長輩給小輩「壓歲錢」。拜年客上門,一般都留吃新年飯,約至正月半結束拜年。拜年時,見面互道「恭喜發財」、「見面發財」,小輩稱長輩「身體健康,像老壽星一樣」,長輩答「讀書聰明,像老虎一樣」。

二、正月十五宜興稱「過正月半」(元霄節),各地出燈,故又稱「燈節」,並有燈謎、高蹺、龍燈、馬燈、獅舞等民間游藝,著名的宜興「十番鑼鼓」響徹雲霄。燈會最盛莫過於徐舍美樨村。宜興城在城隍廟演元宵戲,民間徹夜盡歡,稱為「鬧元宵」。婦女可以結伴賞燈,以三更為度。宜城鎮於1982、1983年組織了大規模的提燈會。

三、二月初二為「土地菩薩」生日,家家有薺菜餡團子接「灶君」。城鄉競為「土地會」,多演「人丁戲」,祈求人口太平。解放後已停止。

四、二月初八「祠山菩薩」生日。張渚有祠山殿,祀漢張渤治水有功。俗傳祠山有風山、雨山、雪山三個女兒迎送賓客,請客風、送客雨。張渚、鼎山有廟會,演雙人假面古典舞蹈「男歡女喜」。解放後已停止。

五、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又稱「花朝」凡種花、果樹者,都給樹枝扎紅綢條或紅紙小旗,名為「賞紅」,現已為植樹節取代。

六、清明家家門上插柳條,青少年放紙鷂。清明前上墳掃墓,飄紙錢,家家做「羹飯」祭祖。解放後改祭掃烈士墓,宜城鎮每年組織各界去太隔烈士掃墓。近年來,以飄紙錢祭祖的形式又漸恢復,農村有些地方還折紙燒錠。

七、四月初八吃烏飯,此日演戲稱「烏飯獻」。又俗傳佛祖釋迦牟尼生日,各寺院以香湯浴佛,稱「浴佛節」。又傳,目蓮以青精樹(一名南天燭)葉浸糯米煮成「烏飯」,瞞過鬼卒救出其母,此俗傳至今。

八、夏至吃餛飩,吃罷稱體重,今後者已廢。

九、五月初五端午節,家家門前插蒼蒲、艾葉,堂中掛鍾馗像,以鎮妖除害。小孩以五綵線編花網袋掛頸項,內裝煮熟的雞、鴨蛋,眉心畫王字,胸掛老虎頭、雞心,著虎頭鞋,以驅妖避邪。早上吃粽子,房間里噴雄黃酒,用艾葉熏壁角,祭神,演《白蛇傳》,賽龍舟。農村「齋牛欄」「供圈頭」,求六畜興旺。宜興又傳周處斬蛟,其母包粽子給他做干糧,吃粽子一直傳至今。

十、六月十九宜興俗傳為觀音菩薩成道日,民間蒸饅頭互贈,以紀念明末兵備道張一清屯兵法藏寺,為免宜興屠城,暗透消息,使全城免遭殺戮而自己身亡,其行轅後改為「張公廟」。吃饅頭之俗傳至今。

十一、七月半宜興稱「中月節」,相傳為鬼節。這天家家做羹飯祭祖,焚燒紙錢濟孤魂苦鬼。寺廟做懺事,扎綵船,唱戲,奏鼓樂,晚上放河燈,超度溺死小鬼,祈求太平。解放後已停止。

十二、七月三十為地藏王菩薩的生日,相傳將放出的小鬼收回地獄。佛寺舉行儀式齋僧施食,民間在空地或院內磚隙插地香,紀念地藏王誕辰,祈求死後早日超生。解放後已停止。

十三、八月半為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是家人與至友親朋團圓的節日,親友備禮品貽贈。宜興有吃糖芋頭、糖藕的習俗,中午請女婿、寄兒女吃團圓飯,晚上以月餅、紅菱、石榴、柿子、芋艿置場頭小桌賞月,沿襲至今。

十四、九月初九重陽節是勞動人民喜慶當年豐收和預祝來年豐收的節日。宜興有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的習慣,俗傳登高避災,以至開展一些體育運動,沿襲至今。

十五、十月朝(初一)舊有祭祖、上墳的習俗,上墳時備紙衣、扎紙屋,在墓旁燒化,供以糯米敷芝麻的「糍團」為祭品。此俗農村較盛,現除吃「糍團」外,其餘活動基本停止。

十六、冬至是做「羹飯」祭祖、敬神的大節。宗祠祭祖後吃「祠堂酒」。解放後一般只吃冬至酒,以慶豐收。

十七、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相傳為釋迦牟尼成道之日,是佛家最隆重的節日。民間取香谷、芋艿、花生米、豆類、乾果、蔬菜等煮粥吃,沿襲至今。

十八、大年夜十二月三十(小月為二十九),俗稱「大年夜」,中午吃餛飩,做「年夜羹飯」祭祖,晚飯前貼春聯、門神、年畫,「供天地」、「請蠻家」,焚化錫箔紙錢後吃「年夜飯」,用石灰在門前畫弓箭驅鬼神,謂「平升三戟(級)」,再用石灰水在場頭上寫「恭喜發財」、「黃金萬兩」,以利初一開門大吉,然後關門請「利市」,放爆竹謂「封門」,忌再開,特別忌女人叫門。炒花生、瓜子等謂「炒乾果」,長輩付家人壓歲錢,子夜吃「守歲酒」,用各種形式歡娛,甚者通宵達旦。解放後,除貼春聯,吃守歲酒等外,其餘迷信習俗大多停止。進入80年代以來,電視逐漸普及城鄉,一般都是邊吃守歲酒,邊看電視節目。至新年鍾聲敲響時,爆竹、焰火齊放,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生產習俗

一、造屋
開工前請風水先生看門向,擇吉日破土動工,辦「開工酒」請作(工)頭,上樑時(即安放第一根正梁,如今指梁全部安好),由泥工邊說好話邊把紅綢、炮仗、糕遞給樑上的木工,富家加一對金花插於正梁,將紅綢繞梁,貼「上樑巧遇紫微星」,屋內貼「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紅條,泥木工說「接盤好話」、「上樑好話」,均由作頭安排,接上舅家賀送的糕、粽、團、圓(諧高中團圓)開始向東、南、西、北拋散,給圍觀群眾搶拾,放炮仗,主人付工匠「喜俸」。近年,宜興農村樓房矗起,「拋梁」儀式有增無減,物品加糖果、麵包、分幣等。屋面蓋好稱「出水」,親友送喜幛、「份子」,主人辦酒謝客待匠,裝修完畢辦「進屋酒」,砌好灶頭,送鄰里「齋灶面」一碗,解放後,農村中造屋多為互助換工。

二、造橋合龍門
宜興多古典石拱橋,其橋面正中一塊大石背面有「騰龍」圖案,故稱「龍門石」,安放最後這塊「龍門石」稱「合龍門」。「合龍門」時須擇吉時,一般在鳥叫狗吠之時,忌人影合入龍門,合好龍門,即為竣工,演「謝橋戲」一台以撒福,並勒碑於碑亭,上記募捐人名單與開支費用。解放後多為國家或集體造橋,無此等儀式。

三、生產禁忌
種田插秧忌將秧把打在人身上,車水數雙忌數「4」(諧「死」),而數「活」,燒陶器點火忌女人上窯,箍桶匠新年第一筆生意忌做「鍋蓋」(意即財氣被子蓋住),而必須做桶(諧「通」,即財運亨通),砌屋忌匠人做「關木」(以迷信為內容的惡作劇),忌下首人家屋檐高過自家。

禁忌雜俗

一、過寄
解放前,有的為融洽人際關系將子女過寄結成「寄親」,有些獨子,恐其早夭,擇日寄給觀音大士,至成婚時須重找個「贖身」寄娘。有的因生肖「相尅」,認定生肖寄娘,寄方須請好寄媒,在端午或中秋履行過寄手續,寄方須帶上糕、粽、團、圓和禮品,點香燭叩見寄父母,寄父母給寄子從頭到腳換新「回禮」,並寫寄單一張。
以此為正式過寄父子關系。在逢年過節務必「尊節」,有諺語道:「寄妮親,有來有往親又親,無來無往路邊人。」

二、分家
民國期間,宜興家庭一般以兒子成婚後,仍在一家生活,婆媳、妯娌有分歧、口角後,即行分家,把家中資產分若干份,應請舅父到場決定,房屋規定哥東弟西。解放後,農村一般結婚後即分家,按債務、口糧平攤,並規定父母的供養。

三、祭祀
民國時期,這些習俗在農村,漁家較盛行。解放後提倡科學,反對迷信鬼神,祭祀之風漸趨消失。80年代祭祀活動又逐漸在農村興盛起來。
[祭神]正月初五,祭路頭(財神)生日,商界請「利市」,桌供白面、湯團、烏塌菜頭,中堂掛財神紙馬,點香燭叩頭後門前燒化,放鞭炮,一般在天亮前後,生怕財神被別人接去。二月初二,招猛將,土地菩薩生日,為祈五從豐登。二月初八,祭家堂(祠山)菩薩,求保全家平安。三月廿八,以王茂公橋東岳會祭黃飛虎,四鄉八鎮前往趕集看會。七月三十,祭地藏王生日,祈死後早日超生。十二月廿四,祭灶神,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農村供圈頭,求六畜興旺;敬「靈官」,求蠶花茂盛。祭蠻家(宅家)神,是對家蛇神物的供奉,供時,在米房裡或米桶上放米粉做的人頭蛇身像,祈求倉米不少,全會增加。家裡發現了蛇,非但不打,而且要燒香敬它,以保住宅安全。
[祭祖]一般在清明、冬至、七月半、十月朝,列供品祭祖,民間稱「做羹飯」。一般以祖宗輩份分桌,桌上備肉、魚、青菜、豆腐,列酒盅、筷,斟水稱「杜缸酒」,點香燭,供紙馬,子孫叩頭,不準小孩碰登,唯恐驚動祖先,燒化錫箔紙錠,以求祖宗保佑。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