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石獅家鄉風俗

石獅家鄉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4 10:01:42

1、石獅什麼最出名?

石獅市特色特產
「送順風」、「脫草鞋」 民俗是民族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閩南許多民俗,更富有僑鄉的地方性。「送順風」與「脫草鞋」這一 僑鄉民俗,寄託閩南人民對海外親人良好的祝願,也含蘊著人們質朴祥和的審美理想。 「送順風」與「脫草鞋」 是我國各地盛行的餞行與洗塵民俗與閩南僑鄉人文環境相結合而產生的地方習俗,既有民族文化的傳承美,又有 地方特徵的變異美。它是在親人離鄉出國前、返國回鄉後,送去塗紅的雞蛋、箍著紅紙圈的面線,還有用紅頭繩 系住雙腳的大公雞,加上一番吉祥的話語組成的僑鄉獨特風俗。那內在的含蘊十分豐富:紅紙、紅頭繩、紅雞蛋 象徵火紅圓滿,面線意味著綿長,公雞比喻遠走高飛。系住公雞的雙腳又寄託了不忘故土親人的殷切期望。幾樣 禮物,把質朴無華的審美觀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不過石獅最出名的還要屬服裝啊,用句俗話說吧:石獅的服裝,地球人都知道!

2、福建閩南的家鄉風俗有哪些?

福建閩南的家鄉風俗如下;

1、筅塵日

即年終大掃除。人們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葉,榕樹枝葉,或用稻草,甘蔗葉等紮成長長的撣子,用來清掃屋角樑上的灰塵蛛網,同時也用「桌布巾」來清洗各種農具。「筅塵」的主要目的當然是為了清潔干凈,同時也是為了驅除病疫,掃除瘟物,祈求來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塵」節之後,在閩南一帶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晉江、石獅等沿海一帶,為過好春節,還要蒸「碗糕」,這「碗糕」也稱為「發糕」。在閩南語里,年糕是越「發」越好,因為「發」就是發財、發達的意思。

所以「碗糕」寓意著能夠發達發財、發家致富。而且,米粉發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頂部就會裂開,寓意為「笑口常開」,象徵全家幸福安康、歡歡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為隆重的儀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豐收平安。子正之時(零點)一到,四處爆竹聲響成一片,人們即在家中廳堂設案,擺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點燭,恭拜「天公」,敬祀祖先。這種祭祀一直持續到初四。

4、煎堆補天

端午節之前,泉州一帶常常陰雨綿綿,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蝸氏煉石補天的做法,於是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俗的生動反映。

相關內容

閩南即福建省南部的閩南地區包括泉州,廈門,漳州三個地級市,以及漳平市,龍岩市新羅區(兩地原屬古漳州府),也包括大田縣部分,尤溪縣部分。北接福州市,莆田市,南與廣東粵東地區毗鄰,西與原汀州府界交界。

3、門前那兩尊石獅是什麼寓意?

石獅子把大門

中國人歷來把石獅子視為吉祥之物。在中國眾多的園林名勝中。各種造型的石獅子隨處可見。古代的官衙廟堂、豪門巨宅大門前,都擺放一對石獅子用以鎮宅護衛。直到現代,許多建築物大門前,還有這種安放石獅子鎮宅護院的遺風不泯。那麼,用石獅子把大門的這種習俗是如何形成的,起源於何時呢?

獅子,在動物學中屬哺乳綱貓科。其雄性體形矯健,頭大臉闊,戲耍有髦毛,姿態甚是威猛。它原產地不在中國而是非洲、印度、南美等地。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西域各國的交往,獅子才得以進入中國。《後漢書.西域傳》:「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安息國)遣使獻師(獅)子、符拔。」是說遠在西亞的安息國(相當於今伊朗)派使臣給當時的漢章帝劉桓送來罕見的禮品:獅子和符拔(一種形麟而無角的動物)。這在當時的國都洛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從此獅子這遠道而來的客人開始走入中國人的民俗生活,不僅受到禮遇,而且國人對它厚愛有加,尊稱之為「瑞獸」,抬到了與老虎不相上下的獸中之王的地位。李時珍《本草綱目》稱「獅子出西域諸國,為百獸長。」獅子在中國交了如此好運,也得益於漢代時佛教傳入中國。《燈下錄》雲:佛祖釋迦牟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吼曰:「天上地下,惟我獨尊」。所以佛教稈將獅子視為庄嚴吉祥的神靈之獸而倍加崇拜。以後就把佛家說法音聲震動世界、群獸懾服稱之為「獅子吼」。在我國佛教聖地一台山的許多寺廟,都供奉著騎獅子的文殊菩薩像。傳說這位專司人間聯盟智慧的文殊菩薩是騎著獅子首先來到五台山顯靈說法的,五台山也就成了文殊菩薩說法的道場。獅子有了這等的威嚴,在漢唐時的帝王陵墓、貴胄墳宅前開始出現了石獅的蹤跡。但當時只限於在陵墓墳宅前擺放,作為神道上的神獸,常與石馬。石羊等石像生排放在一起,用以震懾,使人產生敬畏的心理。這時的石獅子還沒有進入民間百姓之中,在形制上也與後來守衛大門的石獅子有明顯不同的特點,就是石獅子雕像下面沒有
高大的石頭台座,這在漢唐古石獅遺物中可以明見。

石獅子何時走向民間,成為守衛大門的神獸,這種習俗大約形成於唐宋之後。據程張先生《元代石獅趣談》(見《文史知識》1998年第9期)考證:唐朝京城的居民多居住於「坊」中,這是一種由政府劃定的有圍牆、有坊門便於防火防盜的住宅區,其坊門多製成牌樓式,上面寫著坊名字。在每根坊柱的柱腳上都夾放著一對大石塊,以防風抗震。工匠們在大石塊上雕刻出獅子、麒麟、海獸等動物,既美觀又取其納福招瑞吉祥寓意,這是用石獅子等瑞獸來護衛大門的雛形。宋元以來,坊退出了歷史舞台,一些有錢人家為了張揚自家的聲勢,便把原來坊門的樣式簡化,改造為門樓,仿象原來坊門所用的夾柱石那樣,將石獅等瑞獸雕刻在柱石上,此風被保留下來相沿成習。刻錄元代地方風俗的《析津志輯佚.風俗》一文中對這一習俗有著明確的記載:「都中顯宦碩稅之家,解庫門首,多以生鐵鑄獅子,左右門外連座,或以白石民,亦如上放頓。」這是關於我國看門石獅出現時間的最早也是最詳細確鑿的記錄。可以認定,元代是我國看門石獅由宮廷走向民間的肇始。我們看到的看門石獅多蹲在一塊大石雕成的台座上,這明顯是由原來的夾柱石演變而來的遺跡。

用石獅子擺在大門前有何作用呢?民間流傳有四說:其一,避邪納吉。古人認為石獅子是可以驅魔避邪,所以最早用來鎮守陵墓。這種人們心目中的靈獸,也被稱作「避邪」。在人們的民俗生活中,石獅子不僅用來守衛大門,還有在鄉間路口設立石獅子與「石敢當」有同樣的功能,用以鎮宅、避邪、禁壓不祥和保護村寨的平安。所以,用石獅子來把大門可以避凶納吉,抵禦那些妖魔鬼怪之類帶給人們的侵害,表現了人們祈求平安的心理要求。其二,預卜洪災。在民俗傳說中,說獅子有預卜災害的功能。說如遇有洪水泛濫或陸地沉沒等自然災害,石獅子的眼睛就會變成紅色或流血,這是徵兆災害就要來臨了,人們可以採取應急避難。在這里石獅子儼然成了災難的預言家。其三,彰顯權貴。古代在宮殿、王府、衙署、宅邸多用石獅子守門,顯示了主人的權勢和尊貴,如北京天安門前金水河畔的兩對威風凜凜的守衛皇城大門的石獅子就體現了皇權至尊、威震八方神聖不可侵犯的意味。其四,藝術裝飾。石獅子還是古代建築物不可缺少的裝飾品。如北京盧溝橋的東端就用兩只大石獅鎮守欄桿,不僅橋兩頭華表柱頭上刻有石獅子,有的石獅子身上還負藏著幾只小獅子。這些石獅有雄有雌,有大有小,神情活現,窮極工妙,最小的獅子僅有幾厘米,不但數目眾多,而且隱現無常,所以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這俗語。1962年,北京文物工作者對盧溝橋的石獅子進行編號,終於數清了共有石獅485個。盧溝橋因石獅子而名揚四海,成為建築藝術的精品。到明清以後的石獅子多在爪子下面踏著一個「綉球」,雌獅腳下往往還踩著一個幼獅。民間也有獅子滾綉球的繪畫和圖案,這無非表示娛樂昇平和人間愛戀之象徵意義,體現了人們趨向太平祥和的美好願望。

如今,石獅子已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被延續下來,這其中的迷信色彩不再有人去相信了。

4、福建省石獅市節日和風俗

「筅塵」 就是大掃來除,要在過年前自要打掃除,全家任何地方都要。
貼春聯
守歲 除夕那晚要到12點過後才能睡

大年初一、初二、初三,按習俗是不打掃衛生的 不能拿掃把也不能洗衣服的
拜年,還要分和領壓歲錢
初二是嫁出去的女兒和女婿 回娘家
正月初四接神,要拜拜
正月初九,「敬天公」。
正月十五,要猜燈謎,不過越來越少真正的燈謎了,反而都是商家利用這個來搞促銷。

正月就經常拜拜之類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過後,人們的很多活動開始與「神」有關。一些廟里的香火也會特別旺。

5、閩南風俗文化有哪些?閩南有哪些風俗

閩南風俗文化大致有以下幾個:

1、年兜 

大年臘月三十、小年臘月二十九,是農歷一年裡的最後一天,也指最後一天的晚上,泉俗稱「年兜」、除夕。 

2、備節 

節前,要完成掃塵、拆洗被褥蚊帳等大掃除,炊年糕、年米果,給大人小孩買衣服,操辦「敬神敬佛敬公媽」的供品及年貨,請先生寫春聯,有的還到各宮廟「燒過年金」。 

3、饋歲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二十·風俗》:「除夕:前一、二日,以豚糕相遺,謂之饋歲。」 

4、女兒女婿日 

這一天清早,女兒、女婿和外甥,穿著盛裝,隨帶雞、豬腳、面線、豬肚、糕粿和糖果餅乾等,一起來到外公、外婆家。女婿帶領一家人來給岳父、岳母大人拜年,其禮數之重與為老丈人祝壽差不多。 

5、挑水蓋井 

除夕日,家家戶戶該洗的東西洗完,到水井提水挑水,把水缸裝滿,並稍溢出,以示年年有餘。後即把水井用石板或木板上加壓石頭,把水井口蓋住,不再打水,直至正月初四方才掀蓋用水。現在使用自來水,此習俗已不存。 

6、辟火符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辟火符:里胥於除日印辟火符,分貼各家門首,主人給制錢四文,藉以度歲。符紙用青藍色,長四寸許,廣三寸,中畫老人像,上作兩蟠龍,旁兩行四語:左曰『姓宋名無忌,火光速入地』;右曰『家有壬癸神,能供千斛水』。

7、置甘蔗 

清末·陳德商《溫陵歲時記》:「除夕:除夕人家以甘蔗置門側,殆取漸入佳境之意。桐蔭吟社黃謀熙(敬堂)先生雲:佳境到頭休嚼盡,大家珍重歲寒心。」 

8、煎堆補天 

端午節之前,泉州一帶常常陰雨綿綿,人們盼晴心切,仿效女蝸氏煉石補天的做法,於是有了「煎堆補天」的民俗。民謠「雨仔微微,舀油來煎堆」正是這種民 俗的生動反映。堆,是以「米粉或面和物於油內煎之」(《泉州府志·風俗》),味道香美,很受人們喜愛。在泉州,除了名聞遐邇的「蚝堆」(又名「蚝煎」) 外,還有「麥堆」、「豬油堆」等。 

9、筅塵 

為了乾乾凈凈過春節,除夕之前,家家戶戶都要進行一年一度的「筅塵」(撣塵),即徹底的衛生大掃除活動。這種「筅塵」的習俗宋代已可見。據宋·吳自牧《夢粱錄》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10、滿月 

嬰兒出生滿一個月,稱作「滿月」。主人要請理發匠為嬰兒剃去胎發,俗稱「剃滿月頭」,並以「龜粿粽」饋送親友鄰居,親友鄰居則回贈衣服、贏巾(襁 褓)、項鏈、手鐲、腳鐲等。「龜粿粽」中必有一種叫「滿月圓」的米粿,因形狀像奶頭,故俗稱「豬母奶」。它象徵母乳充足,嬰兒健康。 

11、度晬 

嬰兒周歲,俗稱「度晬」。是日,主人要為嬰兒「做度醉」,敬神祀祖,設宴請客,還要製作大量的「四腳龜」和米粽分送親友,祈求嬰兒早日學會走路,健康 長壽。外婆家通常要送用紅線綉著「」字的「度晬裘」(披風)、「度晬帽」和有虎頭圖案的虎耳帽、虎耳鞋以及銀制的如意鎖、長命鎖、天官鎖或手鐲、腳鐲等,祝福嬰兒吉慶康健。 

12、過番 

閩南地瀕東南海濱,從唐代起,就有泉州人飄洋過海,移居南洋群島。隨著宋元泉州港的興盛,遠航東南亞各國經商的泉州華僑更是猛增。本地人習慣把前往南洋謀生稱做「過番」,旅居南洋一帶的華僑則被稱為「番客」。

6、八仙桌是幾個人坐的

八仙桌是八個人坐的。

八仙桌,中華民族傳統傢具之一。指桌面四邊長度相等的、桌面較寬的方桌,大方桌四邊,每邊可坐二人,四邊圍坐八人(猶如八仙),故中國民間雅稱八仙桌。

相關說明

八仙桌結構簡單,用料經濟,一件傢具僅三個部件:腿、邊、牙板。桌面邊長一般要求在0.9米以上,桌面邊抹都做得較寬,攢框打槽,以木板做面心板,面心板通常為兩拼,(在湖南湘潭一帶,面心板一般為三塊),桌面心後面裝托帶,以增大桌面的牢固度及承重度,也有用瓷板、癭木、雲石作桌面的。

每逢正月初九,石獅人素有「拜天公」的習俗,這天,家家戶戶都會擺放這樣的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擺滿各式供品,非常豐盛。此外,農歷七月初七或者家有喜事時,石獅人家中也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通過親子手工,再現家鄉風俗,讓孩子了解傳統文化,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方式。

7、古代很多大戶人家門口都會放一對石獅子,這樣的習俗是怎麼來的?

這個習俗形成於唐朝,大唐時期,在很多地方都會擺放一堆石獅子來鎮宅,同時可以顯示主人家的財富和地位。

8、石獅甜粿的介紹

 石獅甜粿形似滿月,顏色潔白,質地軟嫩,氣味芳香,清甜可口。它以優質大冬糯米、白砂糖、蜜冬條、金橘、香料等為原料。

石獅「義慶甜粿」
談及石獅的小吃,自然少不了甜粿。而說到石獅的甜粿,很多人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義興」這一甜粿百年老字型大小。
在1984年出版的《中國食品工業年鑒》上關於石獅塘頭的義興甜粿廠,是這樣描述的:王義興甜粿,早於清朝咸豐年間已享譽盛名,並暢銷東南亞。1981年,王義興後裔重新在塘頭恢復經營。
「義興甜粿」的民間傳說
到達塘頭村後,沿著只能容得下一輛摩托車經過的村間小路上轉了好幾個彎,才到達目的地義興甜粿廠。從外面看,這只是一幢簡單的農家房屋。然而,就是在這里,生產出來的義興甜粿遠銷海外,聞名遐邇。石獅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義興」甜粿這一百年老字型大小,不少人慕名前來購買。逢年過節,義興甜粿廠接到的定單不計其數,特別是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義興甜粿成為他們去海外必帶的禮品。俗話說:酒香不怕巷子深。這也是義興甜粿的真實寫照。
關於義興甜粿有著美麗的傳說。據說一年大旱,晉江變成了一條小溪,其他的河流都沒有水了,田土龜裂,莊稼眼看著就要枯死。民間集資祭祀神靈,祈風求雨。但是求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沒有下一滴雨。這時,有人提醒,祭祀神靈所用的甜粿不對,應該用義興甜粿。祭祀完畢後,當天就下了一場瓢潑大雨。此後,當地祭祀神靈都用義興甜粿。
另有一個傳說。晉江的一個窮秀才屢試不中後,心灰意冷,於是搭一條貨船下南洋謀生。臨行前,秀才只帶了一袋義興甜粿上船。船行不久,就在海上遇到狂風暴雨,迷失了方向。漂泊了七天七夜後,船上能吃的東西已所剩無幾。因為吃甜粿經得起餓,全船的人最後就靠著秀才帶的那一袋子義興甜粿活了下來,並到達了目的地。此後,義興甜粿在南洋聲名日隆。傳說後來下南洋的人都要帶上義興甜粿,才能保證一帆風順。
王金田與「義興甜粿」
當然,這些只是傳說。「義興甜粿」的第四代傳人王金田向記者講述了義興甜粿的起源。
據說,約在咸豐5年,義興甜粿的創始人王公侯在年底時得了一筆意外之財。當地有逢年過節做年糕的風俗,王公侯於是親自下廚製作年糕,遍請鄉鄰。由於在傳統製作工藝上有所創新,他所做出來的年糕風味獨特,大受鄉鄰喜愛。此後,王公侯應鄉鄰之請,年年做年糕,來求年糕的鄉鄰絡繹不絕。於是,王公侯開立作坊,以此為生計。最初的年糕是鹹的,後來改成甜的,稱之為甜粿,經過王公侯的不斷改進,「塘頭甜粿」名聲大震。王公侯為人豪爽,仗義疏財,經常周濟身邊的窮苦人家,他所開設的甜粿作坊也因此以「義興」為名號。
光緒年間,石獅當地下南洋的人越來越多,義興甜粿也因此被傳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義興甜粿名聲越來越響,銷量越來越大。作坊最盛的時候工人達到100多人,年產甜粿500多噸。
解放後,「義興甜粿」公私合營,由於管理鬆弛,要求不嚴,「義興甜粿」質量下降,產量也越來越小。改革開放後,王公侯玄孫王金田繼承祖業。1981年,王金田與其父王愛益一起重整旗鼓,經過嚴格選料、嚴格配方、嚴把每道工序,重新生產「義興甜粿」。義興甜粿剛一上市就被銷售一空。1982年,義興甜粿經廈門貿易公司出口,成為泉州地區最早出口東南亞的食品之一。
此後,在繼承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王金田還親自組織帶領技術工藝人員攻關,不斷引進現代化技術設備,改良包裝。如今的義興甜粿採取了獨特的真空包裝,在不添加任何防腐劑、添加劑的情況下,保質期能達到一年以上,並獲得國家專利。
俗話說,窮人無富親。王義興的姑母、姨媽也是窮苦人家,這災荒年頭,哪有錢銀幫助他。我們閩甫有個風俗,凡是親人到南洋,親戚朋友要送面線、雞蛋、大公雞,這叫「送順風」。王義興的姑母、姨媽沒有錢「送順風」,一個送來糯米,口個送來甘蔗糖。
巧英也真巧。她用姑母送來的糯米,姨母送來的蔗糖,蒸起糕粿來。她舂糯米,篩米(米最),溶蔗糖,忙個團團轉。俗話說「有發酵的做糕,沒發酵的做粿」。那糯米漿,怎麼也發酵不起來,蒸成的自然是平坦坦的粿了。不過,它又甜又軟,倒也好吃,巧英叫它做「甜粿」。王義興就帶著「甜粿」作千糧,上船過番了。

石獅甜粿不但閩南出名,國外也出了名。菲律賓馬尼拉華人區王彬後街仔,就有聞名「塘頭甜粿店」。直到現在,石獅甜粿還蓋著石獅子和「義興號」的印記哩!

9、門側石獅子鎮邪的風俗始於何時?

據漢史,獅於漢代傳入中土,最早為皇家之珍物。是以漢前之中國幷無獅塑出現。粱代陵有石辟邪獸,據查證,系中國最早之獅雕,時為西歷公元5世紀也。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