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吉安有什麼風俗或節日

吉安有什麼風俗或節日

發布時間: 2022-10-24 10:00:03

1、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桃溪鄉板埠村的元宵習俗

一、江西省吉安市新干縣桃溪鄉板埠村的元宵習俗: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內元宵,「元宵」作容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稱湯圓。



2、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南宋以後增加的一項元宵節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始於南宋。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深受社會各階層歡迎。

3、耍龍燈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以龍的傳人自居,因為龍象徵著吉祥富貴,在元宵節的節日里,一起舞龍燈更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現在元宵節好多公園舉辦等會,估計就是從這里演變而來的。

2、吉安市過年習俗

春節 農歷正月初一是春節,俗稱「過年」,是廬陵(吉安)各縣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從「小年」到「除夕」,春節序幕逐漸拉開。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是小年。這一天,各家略備酒菜,全家歡聚。小年前,有兩項主要活動,一是「掃塵」,掃除一切污穢之物,乾乾凈凈喜迎春節;二是「送灶」。小年前夜,家家用碟子盛上茶葉、大米、紅棗和糖餅放在灶上祭祀灶神,又稱「糊司命」,祈求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農歷十二月三十(小月二十九)為「除夕」,也叫「大年三十」。上午大人帶著兒孫上祖墳,殺雞、燒紙錢祭祖。在廳堂大門外貼大紅春聯和年畫,豬圈、牛欄、雞籠也貼上寫有「六畜興旺」、「金雞報喜」的紅紙,表達心中的美好期望。下午設豐盛家宴,又叫「團圓飯」,合家團聚。在外地不能回來的親人,家長也為他擺一副餐具。飯後,洗澡更衣,大人給小輩壓歲錢。除夕夜,家家燈火通明,一家老小圍坐在火爐邊「守歲」,至深夜,家長放鞭炮封「財門」。

正月初一凌晨、第一件事是男主人開「財門」。大門打開,放長鞭炮,迎接財氣涌進。接著朝日出方向走幾步,口中念著「出行大吉、四方得利」,祈望一年事業有成,招財進寶。開財門後,全家吃新年飯。飯是昨天剩下的,萊一般是4個素菜:一是芋頭,寓意家有「余」財;一是芹菜,寓意「勤儉」發家;一為豆腐.寓意家庭「富裕」;一是青菜,又叫大菜,寓意新年發「大財」。吃過新年飯,小孩、男人先後出門給村裡長輩拜年,平輩見面,互致祝賀。大都說些「恭喜發財」、「步步高升」、。萬事如意」等吉祥詞。農村有祠堂的,全村大小在祠堂聚會,各家備有酒菜、茶點團拜聚餐,共度新春佳節。初二開始,出村給岳父母和親戚朋友拜年。習俗是「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姑丈。」意思是初一在本村給本家、本族拜年;初二女婿給丈人拜年;初二、初四給親戚朋友拜年。拜年時,主人以茶點、煙酒招待,贈給小孩「壓歲錢」。准備出龍燈的村子,龍燈獅耙開始演練,然後走村串戶拜家門,賀喜慶。

元宵節 正月十五為上元宵節,也叫『燈節」。晚上,家家戶戶要「散燈」,就是在屋內各處,點燃蠟燭或油燈,象徵光明。合家吃湯圓,又稱吃「元宵」。有的縣還有燈彩表演。民間燈彩中,吉安縣固江的「鯉魚燈」獨具一格、泰和螺溪的「蝦公燈」、遂川珠田的「五龍下海」、萬安縣的「麒麟獅象燈」很有特色;古水盤谷的「鰲魚燈」,黃橋等地的「百節龍燈」也堪稱一絕。

正月十六日到二十日為下元宵。古代,有的地力盛行「鬧下元宵」,十六日「送船神」,就是村裡人掛起彩色的畫紙船,請道士念經,「禳災納福保太平」。中午,抬著福主、財神菩薩,舉著旌旗涼傘,敲鑼打鼓,放鞭炮遊街。晚上燈火明天,至月終才結束。此俗現已基本廢除,但有的農村仍有吃「元宵酒」的習俗。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叫「端陽節」,是傳統大節。早晨,家家門窗插上野艾、菖蒲,稱「艾旗蒲劍」,用以「驅邪」。早餐要吃「五子」和田螺。「五子」是棕子、包子、雞子(蛋)、蒜子、油果子;吃田螺,據說可保一午不生瘡毒。大人還飲雄黃酒,小兒在肚臍搽灑雄黃酒,胸前佩掛彩色絲線織成的各種形狀的小香包。有的農家還在端午節這天挖車前草曬干收藏做葯,用雄黃酒浸蒜子儲存,可作外搽消毒用。

午後,村裡人齊心合人汲乾井水,取盡雜物,撒石灰消毒。靠近江河的村鎮,要舉行龍舟競渡紀念活動,以示打撈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龍舟競賽由青壯男子參加,他們身穿紅衣,頭裹紅巾,齊力劃槳,船上鑼鼓鏗鏘,兩岸觀眾吶喊助威,場面十分熱鬧。至今,萬安等縣已將劃龍舟列為縣內—項體育競賽活動。

中秋節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又叫「團圓節」,也是傳統大節。常言道「窮端陽,富中秋」。中秋節正趕上收獲時節,又是合家團聚的日子,除中餐有雞鴨魚肉外,晚上還有月餅、柚橙、花生、糖果等。一家人及親朋好友圍坐一起,對著皎潔的圓月,品茶,吃水果、點心,談笑風聲,情趣橫溢,盡享天倫之樂。

中秋之夜,青少年愛在空地用碎磚石及瓦片疊架起一座下大上尖,外圓內空的「寶塔」。待到明月升空,用稻草、茅柴作燃料,在塔內燒火.熊熊火舌從瓦片的空隙中噴出,瓦片燒至通紅時,又撒谷糠、噴陳醋、澆燒酒,谷糠堵滿空隙,陳醋散發濃香,燒酒燃起藍色的火焰,兒童們還唱著「燒塔燒得紅、養豬三百五;燒塔燒得白,養豬沒尾巴」的兒歌,激勵大人們贊助買灑和醋澆塔,引得觀看者歡呼雀躍,夜深才漸漸散去。

安福農村,中秋節晚上還放火燈。火燈又叫「孔明燈」。火燈用篾絲或細鐵絲扎架,外麵糊上較薄的白紙,燈頂為錐形,燈身為圓柱形。燈的底部放置吸了油的草紙或舊蔑纜一類燃料,點燃後,燃料產生的熱氣立即把一盞盞燈送上高空,抬頭看去,像星星一樣明亮。

重陽節 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重陽節的風俗有登高、飲酒、采茱萸、常菊花等。有的地方在這天蒸糯米酒,稱「重陽酒」,味道醇美,不易變質。現在,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敬老節」,許多地方在重陽節開展尊老敬老活動,形成了新風尚。

3、各個地區的民風民俗,服飾,飲食,民居,節日風俗等民族文化。謝謝啦!

維吾爾族維吾爾族的住宅,多成院落,一般大門忌朝西開。房屋呈方形,有較深的前廊內,庭院多栽花卉、葡容萄、果樹,打掃得十分潔凈。室內砌土炕,牆上掛壁毯,開壁龕,並飾以多種花卉圖案。飲食方面,他們以麵粉、大米為主食,喜喝奶茶,佐以麵粉烤制的饢。飯菜種類很多,有抓飯。肉粥、拉麵、湯面、薄皮包子、烤包子、油塔子、烤肉等。

喜歡吃甜瓜、西瓜、葡萄、蘋果、梨、杏、石榴等水果,主要吃牛、羊肉以及雞、鴨、魚肉;禁食豬肉、驢肉、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 維吾爾族的傳統服裝為,男女老少均戴四楞小花帽。男子普遍喜歡穿對襟「袷袢」(長袍),內著綉有花紋的短衫。女子喜著連衣裙,外套黑色對襟背心,戴耳環、手錫、戒指、項鏈等裝飾品,姑娘多梳小辮,現在城市居民一般穿時裝。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並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4、江西有哪些風俗習慣?

江西有哪些風俗習慣有:

「妝古史」,贛州市寧都縣·田頭鎮。寧都縣田頭城隍廟元宵「妝古史」活動,已延續近400年。

「吃新節」,吉安市安福縣·柘田村。吃新節又稱嘗新節,是安福縣特有的一種漢族傳統民俗節日,吃新,源於周代。

「豎神燈」,南昌市南昌縣·向塘鎮。向塘『燈棍節』興起於明朝洪熙元年當地胡氏家族,後傳入鄧氏,是南昌縣地方民俗之一,俗稱『豎神燈』。

「曬紅節」,宜春市·銅鼓縣。「六月六,曬紅綠」。7月21日,農歷六月初六,西向「曬紅節」在銅鼓縣三都鎮西向村舉行。

「甲路抬閣」,上饒市·婺源縣。婺源甲路抬閣,又稱飄色、彩擎、高抬、彩架、扎故事和彩亭,是我國流傳千年的民俗。

「牛帶茶燈」,萍鄉市·上栗縣。牛帶茶燈是上栗地區特有的年俗娛樂文化。元代開始,每逢春節,來自上栗最西邊的一個村莊水源村的牛帶茶燈藝人們便走村串戶,登門表演,為人們送吉祥、送祝福。

「祈蓮神」,撫州市廣昌縣·赤水鎮。廣昌是馳名中外的白蓮之鄉,有1300多年的種蓮歷史。在廣昌縣赤水鎮大禾村有座「蓮神太子廟」, 廟里供奉著「蓮神七太子」塑像。

「一聖仙娘花燈節」,九江市·修水縣。一聖仙娘花燈是九江市修水縣古老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

「瓦子燈」,鷹潭市。燒瓦子燈是鷹潭地區中秋節的傳統風俗。每到農歷八月十五,每個城鄉都會在空地上壘起高高的瓦子燈。

馬回嶺廟會,九江市·九江縣。始於清朝末年的馬回嶺廟會,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南山就是指馬回嶺鎮境內的面陽山。

廣昌「蓮花節」。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為「荷花生日」,又叫「蓮花生日」,亦叫「蓮花節」。這是江南的古老習俗,是蓮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廣昌蓮農酬蓮神、慶豐收的傳統節日,此節日又是與「太子廟會」融為一體的。

5、各地過中秋節有哪些不同的習俗?

南方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當地還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農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治。馬發據守潮州抗元,城破後,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治之苦,後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於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後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後採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為桌上佳餚。 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遊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築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遊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遊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後,漸漸衰落,後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後,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婺源中秋節,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於塔前,陳設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外都點上燈燭。績溪中秋兒童打中秋炮。中秋炮是以稻草紮成發辮狀,浸濕後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出巨響並有游火龍的風俗。火龍是以稱草紮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後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於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北方

山東省慶雲縣農家在八月十五祭土穀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吃一種應節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下雨,當地人則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陝西省西鄉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午飯多於校內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6、江西吉安婚嫁風俗有什麼具體內容?

解放前,井岡山土、客籍民間是實行包辦婚姻,頭婚全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者可三妻四妾,貧者一夫一妻。有的貧苦之家唯恐子女長大後無力嫁娶,在子女七、八歲時,即許婚配,男方將女方接到家中撫養,待他們成年後再擇吉日完婚,此謂之 「童養媳」。有的因家貧或大齡難娶,男方便到女方入贅,俗稱上門。土籍居民中一些地方入贅成俗。解放前,井岡山土、客籍民間是實行包辦婚姻,頭婚全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者可三妻四妾,貧者一夫一妻。有的貧苦之家唯恐子女長大後無力嫁娶,在子女七、八歲時,即許婚配,男方將女方接到家中撫養,待他們成年後再擇吉日完婚,此謂男娶女嫁,主要有三道程序:一、定親。男女之 「童養媳」。有的因家貧或大齡難娶,男方便到女方入贅,俗稱上門。土籍居民中一些地方入贅成俗。

到了一定年齡,由父母托媒說親,雙方有意後,寫下生辰( 俗稱 「八字」)請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八字」相合,雙方父母暗地打聽了解對方家境和人品,雙方滿意即定下親事。二、行聘。雙方定下親事後,男方將彩禮和擇定的婚期送往女家,謂之「下定」。彩禮多少雙方商定,貧者只送象徵性的彩禮,富者彩禮豐厚,有雞、鴨、酒、肉、布匹、現金和金銀首飾。三、迎親。迎親之目,男女雙方都設宴招待親朋好友,曰:「討親酒」、"嫁女酒"。男方接親,不分貧富,皆有花轎,伴以嗩吶、鼓樂將新娘接回。

女子出嫁,有哭嫁的習慣,俗稱「哭媳婦娘」。女子過門的前四天或兩天,要請女伴作陪,新娘唱哭嫁歌,表示對父母、親人及鄉親的依戀。不哭的會被認為「餓嫁」。

解放後,貫徹 《婚姻法》,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禁止重婚、納妾及童養媳。男女符合法定結婚年齡,戀愛成熟,到當地政府辦理登記手續,即確立夫妻關系。結婚時,50年代到70年代禮儀從簡,有的設茶水、糖果或簡單筵席款待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有的舉行集體婚禮:近年,男方娶親要購置傢具,宴請親朋好友慶賀。女方嫁妝,有洗衣機、彩色電視機、電冰箱等物品。接親,城鎮多用轎車,農村多用汽車

7、各地中秋習俗!

1、賞月。
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版祭拜月神權。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2、吃月餅。
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
3、祭月。
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4、燃燈。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於竹竿上,高懸於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於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

8、吉安春節的習俗有?

吉安春節的習俗有如下:

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是小年。這一天,各家略備酒菜,全家歡聚。小年前,有兩項主要活動,一是「掃塵」,掃除一切污穢之物,乾乾凈凈喜迎春節;二是「送灶」。小年前夜,家家用碟子盛上茶葉、大米、紅棗和糖餅放在灶上祭祀灶神,又稱「糊司命」,祈求灶神「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  

農歷十二月三十(小月二十九)為「除夕」,也叫「大年三十」。上午大人帶著兒孫上祖墳,殺雞、燒紙錢祭祖。在廳堂大門外貼大紅春聯和年畫,豬圈、牛欄、雞籠也貼上寫有「六畜興旺」、「金雞報喜」的紅紙,表達心中的美好期望。下午設豐盛家宴,又叫「團圓飯」,合家團聚。在外地不能回來的親人,家長也為他擺一副餐具。飯後,洗澡更衣,大人給小輩壓歲錢。

正月初一凌晨、第一件事是男主人開「財門」。大門打開,放長鞭炮,迎接財氣涌進。接著朝日出方向走幾步,口中念著「出行大吉、四方得利」,祈望一年事業有成,招財進寶。開財門後,全家吃新年飯。

9、中秋節燒塔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燒塔的來歷和風俗

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中秋節燒塔的來歷和風俗,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中秋節燒塔的來歷和風俗 篇1

一、「燒塔」來歷

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是為「仲秋」;而八月十五恰在「仲秋」中間,被稱為「中秋」。中秋之夜,滿月當空。中秋始於魏晉盛於唐宋,在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非常盛行。明清之後,每逢中秋,人們便在庭院里賞月、暢談。關於中秋傳說,有「嫦娥奔月」之說,有「吳剛伐桂」之說,還有「白兔搗葯」之說等等。但中秋卻賦予江西吉安一種特殊的傳說——「推翻元朝」。

據傳知,元朝統治中國後,採取各種歧視政策,剝奪人民的許多權利,並採用監控措施,對百姓活動進行監視。元朝統治者把五戶人家編成一甲,由元朝政府派一名蒙古貴族當甲長。元朝貴族在各鄉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錢財。元朝末年,黃河連年水災,物價上漲,人民流離失所。一些愛國志士便紛紛奮起反抗,並事前密約:於八月十五這一天,在空曠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燒猛火,作為行動信號,一起行動,推翻甲長。從此,燒塔便成為中秋習俗而流傳下來了。

「燒塔」這一民俗活動,吉安府志有記載。清朝有一書籍中記載:「中秋玩月,兒童燒塔為樂。」江西吉安燒塔多為青少年玩樂活動。八月十三日,少年們就忙碌起來,四處撿殘破瓦片,積聚枯樹枝,廢木片,於八月十四日下午開始砌塔。塔的累砌也很講究,塔的塔基要鋪上紅磚塊或土磚塊,然後按「品」字形的格局建構。為了使塔身通風透氣,所有的瓦片都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目對的兩扇門,一個用於投放燃料,另一個用於掏出木炭和木灰。塔的頂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的地方,大都是在空曠的平地上,在同一場地中,有時砌上好幾個塔。祭完塔神後,將燃料放入塔內開始燃燒起來,這些燃料的相當一部分是由大夥兒湊起來的,包括稻草,竹片,秕谷,汽油,醋等。至燃燒猛烈時,瓦片被燒得通紅透亮,塔頂的火焰直沖雲天,與明月爭輝。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把秕谷,汽油,醋等撒向塔身,塔發出劈啪的響聲;火勢更大,醋的香味彌漫滿村。也就在這個時候,便有大人帶著小孩唱上幾段,如「燒塔燒得紅,養豬養到二百五;燒塔燒得白,養豬養到沒尾巴??」在我的故鄉坪田村還有賽燒塔之俗,以燒得全塔通紅而不倒者為勝。

故而,燒塔是個極富審美理想召喚的民俗審美活動。賽燒塔便是整個中秋節日中最興奮的活動,人們分成若干組,每組人數相等,材料相同,自己搭建塔,以燒的全塔通紅而不倒者為勝。一時間,滿場喝彩吶喊和擊鼓助威聲不絕。因為村裡男人們始終相信:把塔燒紅是一種幸運的象徵。「燒塔燒得紅,養豬養到二百五;燒塔燒得白,養豬養到沒尾巴??」對於生活水平比較低的坪田村人們來說,「豬」便是他們最好的心理寄託。所以,賽燒塔之俗已經不是純粹的娛樂活動,而轉化成為一種在自我的審美理想召喚結構指引下而做的,一種作為主體的人們的內心作出的一種旨在獲得肯定性的精神價值的物質與精神相融合的審美活動。

即便如此,而我卻覺得:現代的傳統節日民俗信仰的成分已開始淡化,娛樂性質漸趨顯著地位,有些甚至直接就商業化了。所以,傳承傳統節日是我們重溫傳統的第一步。江西吉安燒塔習俗的商業化還不是很濃,因此,我們應從文化的角度出發,使中秋燒塔之俗自身所蘊藏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歷史積淀煥發出無限的活力,守住我們的精神家園,防止傳統文化的割斷。

對於中秋節,古人追求的多在於親人團聚,賞月賦詩的精神需要,而江西吉安的中秋燒塔習俗卻有其自身獨特的文化內涵,它是稻穀節節飽滿,家裡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的象徵,寄託了江西吉安人幾千年來的審美情趣。在這一點上,它能夠增強民族的凝聚力,還能夠融洽人際關系,增進人與自然的感情,感受精神母乳給人們帶來的內心的充實和滿足。

二、燒塔風俗的主要文化內涵

(一)點綴美好生活,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

快樂,幸福是江西吉安人孜孜不倦追求的生活目標。受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熏陶,無論是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時代,還是在當今市場經濟時代,勤勞的江西吉安人民辛勤勞作,迫切需要有身心得以釋放和宣洩的時刻。而中秋節時恰好是人們已經收割完水稻,一年的忙碌轉入了空閑,而且燒塔習俗以其特有的娛樂功能,滿足了身心疲憊的農民的心理需求。中秋,是他們該放鬆的時候了。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的燒塔民俗,以其精彩紛呈的活動,有效地滿足了人們歡樂、喜慶的心理需求,有效地點綴了美好生活。

(二)有助於人們寄託美好的祝願和期盼

人們總是通過各種形式憧憬未來,對生活寄託美好祝願和期盼。燒稻草代表來年稻穀節節飽滿,燒竹片以圖竹扳平安,同時也寄託了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祝福:紅紅火火,平平安安。

(三)有利於凝聚人心,增進友誼

中秋燒塔,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合是它的精神文化核心。人們總是通過各種途徑推進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燒塔時,全村人都聚在建塔的空曠的平地上談話:談論秋收,談論稻穀的去向。每個農民都是樂呵呵的,即便是農忙時節因某些過結而產生過不愉快的人們,此時也都是笑臉相迎。族群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族群的認同感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使人們想起推翻元朝統治者的愛國志士的團結,凝聚力,因而,在這種文化節慶活動里,不知不覺地運用了它賦予江西吉安人民的價值觀念。

(四)有利於傳承傳統文化

人是離不開傳統的。人們總是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在既定的,從先輩繼承下來的環境里開始自己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借鑒活動。沒有傳統文化的傳承就不可能有民族文化的發展。燒塔對江西吉安文化的傳承意義主要有:一方面,表現在文化的載體上,包括鞭炮,果品等具體物品,還包括猜燈謎,賽燒塔等活動里;另一方面,表現在具體內容上,如祭塔神等宗教崇拜文化。燒塔以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巨大的文化魅力,使得江西吉安人民對燒塔習俗負載的傳統文化充滿著依戀,飽含著深情。

(五)有利於人們的身心調節

現在,仍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的江西吉安農民,一年四季,辛勤勞作。他們需要慶祝豐收,需要休息調適,放鬆心情,保養身體,中秋燒塔為他們提供了契機。

(六)有助於人文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燒塔是一個具有濃情雅趣的節日活動,美育價值極為豐富,是一筆重要的有待於開發和利用的人文資源。一是和諧精神。和合是燒塔的精神文化內核,它滲透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二是樂觀自信。在整個燒塔過程中,人們淋漓盡致地表現自己的樂觀心境,同時又使其與周圍人群相互溝通,交流彼此的心理,共同分享物質和精神的快慰。三是歷史意識。燒塔文化滲透了人民反抗元朝殘酷暴行的歷史內容。為紀念此項歷史內容而興起燒塔習俗,反映了人們尊重歷史,感念先人功德的濃郁而深沉的歷史意識。 另外,據江西吉安坪田村委透露:中秋燒塔最核心的文化內涵是祝願家庭團圓幸福和社會和諧進步。由此可見,中秋燒塔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中秋節燒塔的來歷和風俗 篇2

為了監控老百姓活動,元統治者把五戶人家編成一甲,由元政府派一名蒙古貴族當甲長,甲長由五家輪流供養,甲長到每家受供養前後,都要秤體重,如果體重減輕,負責供養的那一戶就要受懲處。元朝貴族在各鄉村作威作福,勒索百姓財物,姦淫良家婦女。他們做賊心虛,怕受百姓報復,規定每甲五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其餘的沒收。元朝末年,黃河連年水災,物價飛漲,人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

因此,韓山童、劉福通等白蓮教領導人便利用宗教作掩護,發動起義開展推翻元朝統治的斗爭。元未了頃帝至正十一年夏天,劉福通領導的白蓮教——紅巾軍在皖北預南一帶舉起反元旗幟,得到全國各地的響應。潮汕人民為與周邊統一步調,按事前密約,於八月十五這一天,在空曠地方用瓦片砌塔,燃燒猛火,作為行動信號,一齊動手,宰殺那高居人民頭上的蒙古貴族「韃子」。

從此,燒塔便成為中秋習俗相沿下來。

燒塔的介紹

1、燒塔來源於對蒙古韃子的驅趕。

2、燒塔多為青少年的玩意。潮汕燒塔多為青少年玩樂活動,中秋前幾天,青少年們就忙碌起來,四處撿拾殘破瓦片,積聚枯樹枝、廢木片木塊,於中秋下午就開始砌瓦塔。為了使塔身通風透氣和造型美觀,大的瓦塔常是兩片瓦片合在一起按「品」字形架放。塔下留出才目對的兩個門,一個用於投放燃料,另一個掏出木灰。塔的上端留出空口,供吐火舌、火炯之用。砌建瓦塔地方,大都在曠埕與廣場,在同一場地中,有時砌上幾個瓦塔。月亮升至半空以後瓦塔開始燃燒起來,至燃燒猛烈時,瓦片被燒得通紅透亮,塔口的火焰直沖雲天,就在這個時候,人們把粗粒的海鹽,一大把一大把地撒向塔里,瓦塔發出像鞭炮一樣的噼啪響聲,再撒上硫磺,燃放出藍色光焰,十分壯觀,招引廣大群眾圍觀欣賞。

3、燒塔多在海灘附近進行。汕頭旅遊景點中信度假村酒店卻弘揚和發展了潮汕這一民俗活動。中信度假村獨處海濱,擁有廣闊的海灘,是舉辦燒塔活動獨一無二的好去處。該度假村已連續三年舉辦潮俗燒塔賀中秋活動,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眾欣賞,受到遊客熱烈稱譽。中信度假村把原來低檔次的瓦塔發展為紅磚塔,在中秋節前一周就請數名專業泥灰工,在海濱的沙灘上用紅磚條搭建高八米的磚塔,工人按「品」字規格和塔的模型,如同建築房屋一樣,用水泥拌細沙把磚條粘緊,以保證塔身穩固。遠遠望去如同碉堡或樓的磚塔需用紅磚2800 多條。中秋夜晚,度假的與專程 前來觀賞燒塔的群眾簇擁海灘,堆滿塔內的樹塊與木頭經點燃之後,火苗迅速竄起,在海風的助燃下,火焰從塔口沖出數丈高,燒至高潮,塔身通紅,潑上鹽巴之後燃起一道道火星,如一束煙花噴起,與明月大海交相輝映,極為壯觀。

中秋,是個好節日,人月兩團圓,對中秋這個節日的歷史多一點了解,重溫這個節日的意義,我們的生活將會更加有意思。

;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