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風俗彩禮 » 侗族的新年風俗

侗族的新年風俗

發布時間: 2022-10-24 07:08:17

1、盤點:侗族傳統節日文化大全

每一個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侗族當然也不例外。他們的一些節日可能是你平時沒見過的,但卻非常有特色,那是經過長時間的文化積淀發展形成的。
那麼,下面隨我一起來看一下 侗族文化 吧!

春節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但各地的過節方式不一樣。在北部侗鄉的新晃、芷江、玉屏、錦屏一帶侗族過春節與當地漢族差不多。南部地區凡建有薩壇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薩壇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歲進,全家圍在火塘邊吃粥,叫年羹飯。

等到雞叫頭遍,男人放12個大炮竹,以求一年順當大吉。婦女們則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們不興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門,初三請客吃油茶,初四請吃飯。宣恩侗族一天過兩次年,稱過重年,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鑼,敲得越響亮越好。

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歷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春節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干凈,殺豬宰牛,舂糍粑,准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歷的十一月。

大霧梁歌節
也稱大戊梁歌會。每年立夏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雲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樑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少則數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死的戀人而興起的。

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游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2、侗族的春節習俗

殺年豬、打糍粑、做泡茶、打豆腐、撿柴喜

殺年豬:一到臘月時分,可見侗寨天天有磨刀宰豬的情景。一般來說,殺年豬要和村寨的家家戶戶商量,因為屠夫有限,必須排日子。「殺年豬」時會請一些親朋好友來吃一頓,俗稱「吃泡湯」,並送1-3斤豬肉給他們,讓大家分享盛年喜悅,同時腌制臘肉等多種年貨。

打糍粑:糍粑就是糯米打成的圓形年糕。不論田多田少,侗族家家都會 栽植一些糯稻,收割曬干後放至臘月以備打糍粑用。

人們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款」中用木頭做成的「碓錘」揉打成糊狀,往往還添加一些山野菜,擰成圓陀壓扁,染上松柏枝葉花紋,塗上蜂蠟,製作成圓形糍粑,寓意家人年年團圓,風干後用水缸裝滿涼井水存放,以備新年食用。

做泡茶:侗族喜在豐收後將各種農產品製成干貨,最突出的是將各種菜果做成蜜餞,靖州侗族的蜜餞有十樣之多,叫做「十樣餞」,有冬瓜蜜餞、南瓜蜜餞、柚子蜜餞、番茄蜜餞等。他們還將糯稻米蒸熟染上紅黃綠顏色曬干,春節前用油炸熟,這就是泡茶

打豆腐:侗族有在田埂上種黃豆等各種豆類的習慣,春節則豆腐成為一道重要的菜。家家把磨好的豆腐用油炸成小塊,可放十天半月,為正月備下營養方便的菜餚。

撿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一起床,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門撿一小捆柴禾進家門。

湘西發音是柴、財不分的。撿柴就是撿財。撿柴喜就是撿財息。開財門後,會裝香,燒紙,點青油燈,敬茶,寓意把財神迎到神龕上敬奉,希望財神永駐在自己家裡。

(2)侗族的新年風俗擴展資料:

侗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民族語言為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信仰多神。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獻中被稱為「黔首」,一般認為侗族是從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

侗族主要從事農業,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種植水稻已有悠久的歷史,兼營林業,農林生產均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侗族地區的萬山叢嶺中夾雜著許多當地稱為「壩子」的盆地。

侗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的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銅仁地區,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縣、會同縣、通道侗族自治縣、芷江侗族自治縣、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廣西壯族自治區的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勝各族自治縣、融水苗族自治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3、侗族新年「抬官人」,為紀念英雄已傳承300年,人山人海太熱鬧啦

今天是侗族人民的新年,我們有幸在全國最大的侗寨——貴州黎平的肇興侗寨見證了侗族同胞過大年的歡樂情景,在介紹侗年之前,給大家介紹一下肇興倜評價方式,它不僅是全國最大的侗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侗寨,還是擁有鼓樓最多的侗寨。2005年被《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2007年又被《時尚旅遊》和美國《國家地理》共同評選為「全球最具誘惑力的33個旅遊目的地」之一。作為2018央視春晚分會場之一的肇興侗寨,短短幾分鍾的亮相,便驚艷了世界!

肇興當地的侗族朋友介紹,侗家人在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一切農耕事務完畢的秋後,便認為勞作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因此,他們把農歷十一月初一當作新春的歲首,在這辭舊迎瓣、禾穀滿倉、禽畜滿圈之時,家家戶戶都會相聚一起、殺豬宰牛來慶賀新年,年復一年,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侗年習俗,整個新年活動極為隆重,渝帆也拍了很多的照片,實在難以在一篇文章中詳盡介紹,所以我想在本篇介紹侗年的其中一項活動,那就是熱鬧非凡的抬官人活動。

所謂「抬官人」,當地侗話稱為「掂寧蒙」,又稱「那面」(打花臉),是肇興侗寨最隆重的民俗活動之一,據工作人員介紹,抬官人活動已有300多年歷史,習俗一般在春節期間「月賀」(集體做客)中進行,以求來年風調雨順,村寨興旺平安。

抬官人的形式奇特,「官人」一般由侗寨里2至5歲的小萌娃穿上節日盛裝裝扮,而且基本上都是兩位,代表好事成雙,他們坐於馬轎上,由村民抬著在村子裡巡遊,並有化妝奇形怪狀的隨從跟著隊伍行進。通過化裝表演,誇張地再現了侗寨過去的社會現象和傳說,具有濃厚的戲劇色彩。

抬官人對於我們初來乍到的外地人而言,剛開始是看稀奇、看熱鬧,後來是看文化、看傳承,但是很多人都是看得一頭霧水,看著這些奇裝異服的巡遊者,根本不明白活動要表達的意思,後來經過了解才知,這抬官人其實有著極為厚重的文化,而且有很多講究。

「抬官人」究竟怎麼個抬法?3聲炮響後,「抬官人」的隊伍分兩路出發:一路隊伍是10多位帶著頭套,身穿深藍色衣褲的青年男子,他們跳進侗寨的小溪中,有的手持漁網、有的手持捕魚的棍棒、有的拿著農耕工具……沿著溪水,順水而下,在水中模仿開展各種農耕活動的場景,這樣的作法是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獲得好的收成。

而另一路隊伍則是多達100多人的大部隊,他們或身著盛裝,或身著奇裝異服從肇興侗寨仁團鼓樓出發,經過義團、禮團、智團、信團鼓樓。「官人」由一男一女兩位小孩裝扮,坐在簡易的竹轎上分別由兩人抬著,轎後跟隨一夥隨從,隨從們裝扮怪異,有的衣衫襤、有的身披稻草臉抹鍋灰、有的裝扮兵匪開路、有的男扮女裝動作誇張詼諧......

在巡遊隊伍的後面還有一條長長的,穿著盛裝的男女青年和老人家的隨從隊伍。行進途中,有的吹蘆笙、有的放鞭炮,每進一個鼓樓都放鞭炮迎接,斟茶送水,「官人」隊伍飲茶完後即贈紅包以表答謝。途中還有「攔路打劫」強索「買路錢」,姑娘攔轎敬歌,索要「官人」吉利紅包等環節,再現了侗族古代社會生產、生活畫卷。

這是水路的巡遊者,他們手拿各種生產工具,時而擊打著水面,時而發出奇怪的聲響,時而做出各種動作與圍觀的遊客互動,一路走過,十分歡樂,既樂了自己,也樂了遊客。

肇興侗寨實際上分為仁、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個組團,每一個組團都有一個鼓樓,而抬官人隊伍每經過一個鼓樓都會停下來與寨里的村民及遊客互動,而走水路的一隊人馬則會跳入邊上的池塘,做得各種擊水、摸魚等動作。

抬官人隊伍沿著侗寨的溪水前行,兩位轎夫蒙著面,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年得清道路。

現場很歡樂,但是看著水路人員在水中還是為他們捏了一把汗,要知道今天的氣溫是很低的,即便我們穿著厚厚的衣服,也感覺到很寒冷刺骨,他們卻可以歡樂的跳入水中,這本身就令人欽佩。

在抬官的過程中,還有互動的環節,只見一名身著稻草的人員用樹叉夾著美味的腌魚,遊客若想要吃,需要和稻草人過過招,一不小心就會被稻草人抹一臉辣椒。踩著特有的步伐,逼得稻草人無路可退,稻草人才會認輸,方才握著手裡木棒夾著的腌魚,往腦後一放,遊客才趁機吃到美味的侗家腌魚,據說吃到腌魚會帶來好運。

對於抬官人這項活動的來源,寨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告訴渝帆,「抬官人」其實源於紀念一個斬妖除怪、保侗寨平安的英雄吳志和,他從小臂力過人,神通廣大,為百姓做出了很多貢獻。後來為了感謝吳志和的恩德,寨子里的村民每年在斬下蛇頭的正月初七這天,皆要抬著他走街串寨,讓他的子民參拜。

後來,為了紀念吳志和英雄,抬官人這項活動便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了下來,並且成為侗寨最為隆重傳統的活動之一,現在改為小朋友扮成官人,也是期望它們將來能出人頭地,成為寨子里新的英雄俊傑。老人最後說,選擇在侗年節慶之際舉行抬官人活動還可以藉此聯絡宗親、增進村寨間友誼,也可以讓外來的遊客更加了解侗族傳統文化,可謂一舉多得。

大家見過抬官人這樣的活動嗎?你們那裡過年也有這樣濃濃的年味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4、侗族春節的民風民俗

侗族春節的民風民俗:
廣西三江侗族的奇特風俗數也數不清,侗族人過的「侗年」跟我們的時間不同。正好新年臨近,小編也已經提早在三江過了一次年了,值此,就順道讓我們去探探這個神秘的民族的奇特過年方式。把新年的喜慶提前散播開來,沾染一下少數民族的紅色侗年氣氛,回味我們已經遺失的新年熱鬧。
回憶小時候,過年是件多少重大的事情
,新年前一個多月開始。家裡就著手准備著年貨,一家人一起做糖環,油角,邊炸還邊吃,外婆早早就買好桔子,祭祀的水果吊上窗角。回想起當時,每天偷偷地爬上窗檯偷吃桔子的時光,無比的歡樂。每年的年三十夜晚一定睡不著,反復試穿著外婆准備好的新衣服,算計著過年能拿多少紅包。甚至還計劃好紅包應該買些什麼吃的,可是不知道從哪時開始,這份熱鬧,這份期待已經慢慢遺失了,熱鬧的年味也只別處尋。
今年非常幸運來到廣西三江找回了這份熱鬧,我們新年雖然還沒到,可是侗族人們已經搶先一步過侗年了,侗族人過年跟我們不同的是,而是各村各寨輪流過。侗族這個神秘的少數民族千的奇特文化真是一步一故事。侗族的侗年始於每年的農歷十月到十二月初,這時正是糧食收成的時候,為了慶祝豐收的快樂,侗族人各家各戶把親朋好友請到家裡作客。侗族人稱冬至這天為「吃冬」可是他們並不是都在同一天過節,而是村寨間輪流過年,而且這年一過就過兩個月,「吃冬」的意思就是這段期間每天就吃喝玩樂,看來侗族人民比我們會過日子多了。
多嘎多耶過侗年
非常有幸在這期間來到三江,而且還碰上了多耶節的開幕式,狠狠過了一把「侗年」癮。在這期間不僅嘗遍了侗族過年的各種好玩,好吃,也深度體驗了他們有趣的過年習俗。開幕式是侗族過年風俗的濃縮,旅遊局為了宣揚侗族文化,讓遊客走進三江花了不少心思開展了各項活動。讓我們能更快地了解侗族的奇特文化。
領導講話少不了,盛大慶典的開幕式當然少不了領導講話,素素還是第一回看見穿著少數民族裝扮的領導,旅行的有趣之處是讓眼界不斷開闊。
侗族大歌徹雲宵,被列入侗族三寶的侗族大歌一唱起,猶如天籟之音繞梁三日。
這個有著2500年的文化瑰寶據傳起源於戰國時期,這段從遠古飄來的悅耳旋律一起,驚動了盛世風華。
侗族歌舞停不了,蘆笙舞原來是祭祀的一種重要儀式,為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或慶祝豐收而跳的。
跟侗族大歌一樣,這種古老樂器已經恆久存在數千年,相傳遠古時候蘆笙奏起,能讓田裡的稻穀長得茂盛,因以一直相傳至今。
多耶舞也是一樣,原來是用途祭祀而跳,但現在已經成為了增進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重要舞蹈,當圍成一個圓圈手拉手,肩搭肩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隔膜馬上打破。
來碗打油茶一定少不了,打油茶是侗族人們的重要飲食文化之一,製作過程有一道特定的工藝。
打油茶材料一般用油炸糯米,花生,或黃豆玉米和茶葉泡製,最後灑上蔥花,製成後香氣四溢,醒人心神,讓聞者垂涎欲滴,也是侗族人們的第二主食。
重陽酒敬起來躲不了,重陽酒原來是為重陽節而准備的。現在,熱情的侗族人們准備了香醇的重陽酒用來招待來自遠方的貴客,所以對被敬酒者是莫大的敬意。
有時逐漸恐懼我們中華民族的數千年文化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流失,就如同握住手內的沙子,越想抓住卻越是滑落,又或許現在的每刻也將成為未來的傳統就如已經逝去千萬載文化的轉變交融,一點一滴也將成為千萬年後的故事和傳統。
除了以上這些,之前寫過的百家宴也是侗年間的主要招待客人方式,侗族文化源遠流長,雖然已經寫了不少,可是我相信還有更多不為人知的風俗或故事,也有更多等待我們探索的原住侗寨村落,希望有一天能再次帶著親們深入侗寨,發現更多隱藏的神秘文化及美麗景點。

5、侗族過年是什麼時候

侗族過春節,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稱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日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紀念姑婆的節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後,年邊要回家探親團圓。
農歷三十過大年,除夕晚上,送舊迎新,燈火通宵,高高興興吃「年更飯」。

6、侗族節日風俗

侗族節日風俗 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歷三月 初三 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 愛好 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這天放花炮;有的踩蘆笙,坐歌堂;有的走親邀客。而最風趣的是“舞春牛”。接著農耕隊還要表演谷種農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成一塊田,扮演農民的幾個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鋤頭,還有的背竹簍。他們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動作逼真、優美,用歌舞表現了侗家田間耕作的歡樂氣氛。

嘗新節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為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

湖南通道嘗新節這天,狗是上賓,新米飯煮出來,讓狗嘗過以後人才嘗。因為 傳說 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絕了谷種,是一條白色的神犬飄洋過海,在西王母的曬谷坪里打了一個滾,滿身粘穀粒,在回來時身上的穀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翹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帶著幾顆穀粒。人類靠這幾粒谷種才發展到今天。為了不忘狗的功勞,因此新谷登場要請狗先嘗。嘗新節是侗族地區共同的節日,各地嘗新節內容大同小異。

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歷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 春節 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干凈,殺豬宰牛,舂糍粑,准備過年。從十一月 初一 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歷的十一月。

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 初二 ,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游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里,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綉花圍腰和編帶,手提 刺綉 荷包,包里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趕歌會

農歷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 收集 、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

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致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過歌會成為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為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大霧梁歌節

也稱大戊梁歌會。每年 立夏 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雲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樑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少則數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死的戀人而興起的。

姑娘節

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歷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娘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 唱歌 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糍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著許多烏飯糍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侗族的風俗習慣
換燈帶

侗家婚俗。新娘出嫁前夕,雞叫第3遍,引路郎將新郎家的燈籠掛在新娘房門上,連催3次,新娘依依不捨地走出房門。隨引路郎上路前,新娘剪下燈籠的草繩,掏出早已編好的花絲帶繫上,表示她的心和新郎已經相連。青少年,在這天集體祭掃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輩墳墓,緬懷先輩業績,開展革命傳統 教育 ,舉於形式多樣的紀念活動。 清明 時節,春意盎然,城市人們喜歡趁此良辰佳日,遠足踏青,尤其愛上堯山,賞花,登攀,或進行野餐。 清明節 的傳統食品是粽子、粉蒸肉等。

送春牛

侗族傳統習俗,時在農歷 立春 日。這天,家家修整、打歸牛欄,用嫩草、糯米酒飯喂牛。晚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麵糊紙,做成牛頭,用灰布綴以棉絨做牛身,上掛一朵大紅花。2人提著書有立春二字的大燈籠引路,2人合舞春牛,緊隨後面是一群桃擔荷鋤的青壯年,邊走邊表演各種耕耘動作,如驅牛耕地、挖泥耙田、送肥、捉害蟲等,舞姿簡朴粗獷,很有生活氣息。

月也和攔路歌

“月也”,侗語,意為集體出訪做客。侗族傳統交際聯誼活動。時在農歷正月和八月。“攔路歌”,侗族迎客送客時唱的歌,多用於“月也”場合。

“月也”時間長短由內容 決定 ,參加人數一般是一家一名代表。由寨中有威望的人率領,集體到某友好村寨 拜訪 。甲寨客人快到乙寨時,乙寨眾人要到寨口迎接,同時用日常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等,設置重重路障,雙方擺開歌陣,對唱攔路歌。主隊用歌提問,客隊用歌回答,答對一次撤除一個路障。如答錯,客隊就燃放鞭炮,表示歉意和敬意,主隊就盡撤路障,迎客入寨,參加豐富多彩的聯歡活動,如演侗戲、唱侗歌、舞龍舞獅、賽蘆笙,等等。“月也”結束,主寨又集結隊伍歡送客人,送至寨口又唱“攔路歌”,表示挽留。彼此別情依依,表現了同胞之間的團結友愛情誼。

打油茶

侗族飲食習俗。桂北其他各族也有。用茶葉、包穀或糯米炒香、熬煮取汁與糍杷、黃豆、花生等配製而成。吃時加姜絲、蔥花、胡椒粉、魚腥草等佐料。還有打蝦米、魚崽、粉腸、豬肝、瘦肉等葷油茶的。“有客到我家,不敬清茶敬油茶”是侗家的規矩。打油茶時,主、客圍坐火塘,主婦負責烹調、送茶。第一碗必須端給貴客或長輩。主人說聲請,客人方可飲用。連喝4碗,是表示對主人的最大尊敬。農歷九月十五日,侗族青年走寨時,更興喝油茶,要連喝15碗,邊喝邊對歌。油茶能提神、祛 風濕 、防治 感冒 、增進食慾,有很好的 保健 、醫療作用。
侗族服飾
服飾特點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飾十分精美,婦女善織綉,侗錦、侗布、挑花、刺綉等 手工 藝極富特色。女子穿無領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鑲有精細的馬尾綉片,圖案以龍鳳為主,間以水雲紋、花草紋。下著短式百褶裙,腳登翹頭花鞋。發髻上飾環簪、銀釵或戴盤龍舞鳳的銀冠,佩掛多層銀項圈和耳墜、手鐲、腰墜等銀飾。三江侗族女子穿長衫短裙,其長衫為大領對襟式,領襟、袖口有精美刺綉,對襟不系扣,中間敞開,露出綉花圍兜,下著青布百褶裙和綉花裹腿、花鞋,頭上挽大髻,插飾鮮花、木梳、銀釵等。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服飾裝飾

頭飾和銀飾是平秋婦女最講究的裝飾品。她們擅留長發,用紅頭繩扎發盤在頭上再包黑紗帕,腦後別上銀簪、銀梳,頭戴銀盤花、銀頭冠,耳吊金銀環;領口兩組銀扣對應排列,外加鈄襟扣兩組;頸戴五隻大小不同項圈;胸佩五根銀鏈和一把銀鎖用以鎮魔壓邪;手腕戴上銀花鐲,四方鐲等。銀飾品中有雕龍畫鳳,鳥蟲花草等圖案,均為當地匠人所製造。此裝古樸繁雜,銀光閃閃,叮當作響。

猜你喜歡:

1. 侗族傳統節日介紹

2. 侗族有什麼風俗習慣 侗族飲食特色和節日習俗

3. 侗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4. 侗族過年習俗隨筆

5. 布依族的傳統節日介紹

7、侗族的風俗及特色的介紹是什麼?

1、飲食

大部分地區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習,即兩茶兩飯。兩茶是指侗族民間特有的油茶。油茶是用茶葉、花、炒花生(或酥黃豆)、糯米飯,加肉或豬下水、鹽、蔥花等為原料(有的地方還加菠菜竹蒿),製成的湯狀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飢,故常稱「吃油茶」。 

2、服飾

男穿對襟短衣,有的右衽無領,包大頭巾。 女子上著大襟、無領、無扣衣,下穿裙或褲。慣束腰帶,包頭帕。用黑、青(藍)、深紫、白等四色。黑青色多用於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於夏季,紫色多用於節日。 女裙不分季節,多用黑色。

講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種顏色為主,類比色為副,再用對比性顏色裝飾。主次分明,色調明快而恬靜,柔和而嫻雅。洛香婦女春節穿青色無領衣,圍黑色裙,內襯鑲花邊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藍色圍兜,身後垂青、白色飄帶,配以紅絲帶。

侗族的傳統節日風俗淺析

1、春節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但各地的過節方式不一樣。在北部侗鄉的新晃、芷江、玉屏、錦屏一帶侗族過春節與當地漢族差不多。南部地區凡建有薩壇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薩壇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歲進,全家圍在火塘邊吃粥,叫年羹飯。

等到雞叫頭遍,男人放12個大炮竹,以求一年順當大吉。婦女們則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們不興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門,初三請客吃油茶,初四請吃飯。宣恩侗族一天過兩次年,稱過重年,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鑼,敲得越響亮越好。

2、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歷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春節為大年。

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干凈,殺豬宰牛,舂糍粑,准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歷的十一月。

8、侗族的節日有哪些

侗族作為我國的56個民族之一,你可否了解關於侗族的 歷史 文化 呢?能代表一個民族的特色的有很多,飲食,建築,文字還有傳統的 節日 等等,下面由我給大家整理了侗族的節日有哪些相關知識,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侗族的節日

1. 春節

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但各地的過節方式不一樣。在北部侗鄉的新晃、芷江、玉屏、錦屏一帶侗族過春節與當地漢族差不多。南部地區凡建有薩壇的村寨,新年 初一 或 初二 ,先要到薩壇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 除夕 之夜守歲進,全家圍在火塘邊吃粥,叫年羹飯。

等到雞叫頭遍,男人放12個大炮竹,以求一年順當大吉。婦女們則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們不興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門, 初三 請客吃油茶,初四請吃飯。宣恩侗族一天過兩次年,稱過重年,從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鑼,敲得越響亮越好。

2.侗年

根據侗歷來確定的新年。一般為農歷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現大部分侗族均不過此年。僅有部分地方仍過侗年。這些地方每年過兩種年。稱侗年為小年。春節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帶的侗寨於農歷十一月初過侗年。十月將屋前屋後打掃干凈,殺豬宰牛,舂糍粑,准備過年。從十一月初一到初五舉行大規模的踩歌堂、跳蘆笙和鬥牛活動。有的地方把姓氏節也稱為過侗年,各個姓氏節日期不一。但一般為農歷的十一月。

3.大霧梁歌節

也稱大戊梁歌會。每年 立夏 前18天,湘黔桂三省(區)邊境的侗族,還有苗族瑤族等青年雲集湖南通道侗族自治縣的大霧樑上,舉行一年一度的歌會,參加人數少則數千,多者上萬人。這個歌會是由紀念一對飲恨慘死的戀人而興起的。

4.花炮節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節,各地舉行的日期不同。拿三江侗族自治縣來說,是正月初三(農歷,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祿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卻是十月二十六。花炮分為頭、二、三炮,包炮都繫上一個象徵幸福的鐵圈,外用紅綠線包紮。燃放時以火葯鐵炮為沖力,把鐵圈沖上高空。當鐵圈掉下來時,人們便以鐵圈為目標,蜂擁爭奪,謂之“搶花炮”。

俗傳,誰搶得花炮,誰在這一年裡就人財兩旺,幸福安康。因此搶花炮時個個奮勇,人人爭先,志在必得花炮,為本村爭光。搶花炮的時間不限,誰能把花炮先交到指揮台,就算優勝。搶花炮比賽結束,便開始了各種游藝活動。蘆笙隊在蘆笙場上賽蘆笙;老人在樹下斗畫眉,拉家常;年輕姑娘和小夥子則趁此良機,對歌談情。侗家山寨,到處洋溢歡樂的節日氣氛。

5.趕社

侗家有趕社的習慣。趕社不在寨里,而在野外,如放牧坪或田壩里,作為社場。每年到社日這一天,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趕赴社場。小孩看熱鬧,大人買東西,交換農副產品。姑娘和後生們穿上新衣裳。姑娘戴各種銀飾,繫上綉花圍腰和編帶,手提 刺綉 荷包,包里裝著酸魚酸肉和糯米飯,三五成群,滿面春風,在社場上請後生共進午餐。後生則買糖果送給姑娘。初次相識的對歌結情,早有交往的則重敘舊情,約定下次相會的時間。晚上,後生還請姑娘到寨上作客吃社飯。飯後男女青年走進歌堂對歌。如今,趕社變成青年男女交往的節日,而社場就成為定情的場所。

6.鬥牛節

侗族鬥牛節

每年農歷二月與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 飼養 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樓附近,干凈通風,稱為“牛宮”。牛王有專人割草擔水拌料伺候,還要經常供給蜂蜜、豬油、米酒等食物。“牛王”體格碩大而健壯,渾身滾瓜流油,犄角粗壯尖利,象張開的鋼杈。

節前青年人吹著蘆笙到其他村寨去“送約”邀請對手。“送約”之後,便到“牛宮”前吹奏蘆笙,敬祭3日,替牛“養心”。節期一到,群眾集匯於鬥牛場周圍,參賽“牛王”在蘆笙伴奏下開始“踩場”:青年手舉寫有“牛王”的“馬牌”前行,昂首挺胸,“牛”氣十足。“馬牌”後緊隨舉著木製“兵器”的衛隊和鼓樂隊。

“牛王”犄角上鑲戴著錚亮的鐵套,頭披紅緞,背馱“雙龍搶寶”牛王塔,塔上插有4面令旗和兩根長長的野雞翎,象古代的一樣。牛脖上掛有一串銅鈴,懸在胸前,朗朗有聲。“踩場”結束後,牛王退場。三聲鐵炮轟鳴,正式鬥牛開始。牛倌把點燃的兩把火分別拋到自己的“牛王”前邊,同時放開手中韁繩,兩牛沖向對方,群眾敲鑼吶喊助威。敗方彩旗要允許勝方的姑娘們“搶走”。獲勝的“牛王”披紅掛彩,再度入場接受歡呼。若打得難解難分,就要用棕繩套住牛後腿拉開,握手言和。幾天後,勝方姑娘去送還敗方彩旗,敗方小夥子設宴款待,陪唱“大歌”,並贈禮品“贖旗”。哪個寨子的“牛王”能獲勝,是全寨的榮耀,所以鬥牛後有群眾性歌舞飲宴慶祝。近年貴州省的侗族“牛王”,還到一些大城市去表演角斗,使這種特殊的 娛樂 文化更加聲名遠揚。

7.八月十五

侗族過八月十五 中秋 節,除吃月餅、賞月亮等與漢族相同外,還有一些特殊內容。北部侗鄉有以青年男女社交為主的“八月十五哥送餅”的活動。這天早飲後,後生們背上月餅,到預先約定的地方與姑娘們相會。見面後,按花園會友的傳統程序坐定。後生取出月餅排成雙數擺開,用歌聲勸姑娘們吃月餅。姑娘以歌答謝。

雙方一邊吃月餅,一邊用歌和白話互訴衷情。直到夕陽西下才告別。分手時,小伙裝剩下的月餅包好送給姑娘。新晃有“八月十五偷月亮菜”的習俗。相傳中秋之夜偷食別人家的瓜果蔬菜會帶來 健康 、幸福。月亮下“偷”來的菜只能在野外食用,不能帶回家中。

8.播種節

聚住在湘、桂、黔交界邊境的侗族人民,每在農歷三月初三這天,都要舉行傳統的播種節盛會。

由於人們的 愛好 不同各個村寨的活動內容和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寨子在這天放花炮;有的踩蘆笙,坐歌堂;有的走親邀客。而最風趣的是“舞春牛”。接著農耕隊還要表演谷種農事活動。整個表演場地被當成一塊田,扮演農民的幾個人,有的背犁耙,有的荷鋤頭,還有的背竹簍。他們把田坎、耕田、插秧、收割,動作逼真、優美,用歌舞表現了侗家田間耕作的歡樂氣氛。

9.姑娘節

在湘黔桂邊境的少數民族,要過農歷四月八日的“姑娘節”。相傳這個習俗來自侗族楊姓。每年這一天,出嫁了的姑娘,必須要回到娘家來,與自己家的親姊妹和姑嫂們歡度佳節。屆時,姊妹們 唱歌 說笑,共同製作一種節日食品——烏飯糍粑。在她們回婆家去的時候,還要帶著許多烏飯糍粑,分贈給親友吃,也好補償“姑娘節”這一天小夥子們的寂寞。四月八吃烏飯(又叫黑飯)是一個古很老的風俗,據說是為了紀念侗家女英雄楊八美。烏飯是用一種帶黑色漿汁的葉子漬水,把侗區特產的“糯禾米”染黑,蒸煮而成的。

10.嘗新節

“六月六,早禾熟”。侗族地區把這一天作為嘗新節,有的地方擇吉日嘗新。

湖南通道嘗新節這天,狗是上賓,新米飯煮出來,讓狗嘗過以後人才嘗。因為 傳說 遠古時期,洪水滔天,絕了谷種,是一條白色的神犬飄洋過海,在西王母的曬谷坪里打了一個滾,滿身粘穀粒,在回來時身上的穀粒被水洗掉了,只有狗翹在水面上的尾巴尖帶著幾顆穀粒。人類靠這幾粒谷種才發展到今天。為了不忘狗的功勞,因此新谷登場要請狗先嘗。嘗新節是侗族地區共同的節日,各地嘗新節內容大同小異。

黎平縣稱“嘗新節”為“天貺節”,俗稱六月六。不少侗寨都在這天包粽粑,又稱粽粑節。特別是肇興、岑岜、龍額、水口、東郎、新平等鄉的侗族過得特別隆重,僅次於過年。

11.趕歌會

農歷七月二十日,是貴州省劍河縣高壩地區侗族人民的盛大節日——趕歌會。這一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整得利利落落,約上夥伴,三三兩兩趕赴高唄歌場。在這之前,青年們一般會把農活提前幹完,同時積極 收集 、改寫或新編大量山歌或情歌;以便屆時同歌中強手匹敵。

中午,趕歌會的中心——高壩寨頭的綠草坡變成了人山歌海。曲調別致的盤歌、情歌、山歌聲此起彼伏。男女青年們借歌會尋找自己的新友故交,道情表心,談天論地,或者交替唱起令人陶醉的情歌,直到第二天黎明。有不少青年人是通過歌會成為幸福伴侶的。傳說,高壩趕歌會是為了紀念一個忠於愛情的侗族女歌手而興起的。

12.過冬節

也就是“ 冬至 ”,這天所有侗族地區地人們都過侗年,相當於過春節,各地區活動熱鬧非凡,有賽蘆笙、多耶、侗戲、對歌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在廣西南寧沒能回家過侗年的朋友,每年的“冬至”這天在南寧的很多侗族同胞們都會聚集在一起歡歌、交流。

13.“為也”

“為也”是侗語音譯,為做客之意。但這種客人不是一般的客人,是特指村寨之間互相訪問的集體客人。當地漢話稱為“吃鄉食”。一般在春間或秋後進行,是侗鄉規模最大的社交和娛樂活動。規模不等,少則20—30人,多則100餘人。男女老少均可參加。都要帶上本寨的歌隊、戲班、蘆笙隊、誦款人等。事先由客寨到主寨下帖,主寨認可接受帖子,雙方約定日子。主寨各家各戶作好接待准備,客寨組織好隊伍,作好行前准備。貴州黎平、榕江、從江一帶的“為也”隊伍多以歌隊或戲班為主。當客人來到主寨時,主寨的姑娘們用稻草人、布匹或板凳、織布機、水桶等 物品 攔住寨門,唱起了攔路歌。

雙方對答後,放炮迎客,殺豬宰牛,盛情接待。“為也”期間,整個村寨成了文娛大舞台,開展對歌、唱戲、鬥牛等活動。客人走時,每個姑娘拿出幾條自織手帕掛在竹竿上作為贈送給客人的禮物。還要包上裝魚肉的糯米飯包給客人路上作午餐。廣西三江的“為也”隊伍多帶上蘆笙隊。蘆笙隊員身穿羽毛花衣,頭插雞尾。路過其他村寨時,奏《過路曲》,不進寨。快到主寨時,奏《進寨曲》。主寨蘆笙隊奏《迎客曲》出迎。進寨後,主客兩隊進鼓樓坪賽蘆笙。賽完後,蘆笙隊和其他客人都集中在鼓樓坪上,待主寨寨老一聲令下,主人們便爭相湧入坪中“搶客”。他們搶去客人頭上的雞尾,客人便隨之到家,宴飲作樂。次日再比賽蘆笙。有的地方還要舉行踩歌堂、對歌、比武等活動。歡度3—5日方散。別離前要舉辦一次全寨性大宴,在鼓樓或風雨橋上舉行。席間主客各出一人,講誦款詞和贊頌歌。

14.“為嘿”

這是南部侗族村寨之間一種盛大的集體結交、集體做客的結群交往活動,侗家稱之“為嘿”。這種有“嘿”關系的兩個村寨之間為了加深他們的友誼,雙方商定:每年農歷正月間定期“為嘿”,即今年甲寨的全體男女老少去乙寨集體做客(或限定人數),明年乙寨的全體男女老少(或對等的人數)又來甲寨集體做客,通過這種集體結交的活動,以加強他們之間傳統的親密關系,很像帶有結盟性質的朋友。乙寨要到甲寨去“為嘿”,需事先去信,甲寨認為條件成熟,即可寫回帖,一面作接客准備。客人到村口時,姑娘們用布匹等物攔住寨門唱“攔路歌”,雙方對答後,放炮迎客。殺豬宰羊,盛情接待。這期間,開展對唱大歌、演戲、鬥牛等活動。“為嘿”一般舉行3—5天。當“為嘿”活動結束,客人要離去時,主寨上除了舉行“攔路”表示挽留和歡送客人外,姑娘們每人贈送毛巾數條,掛在竹竿上;用禾草包包起若干包糯米飯,飯內夾有腌魚、腌肉,送給客人在途中做午餐;主寨還送一頭小牛和一隻小羊,給客人帶去留做“尾巴”,以示今後繼續往來。客人離寨時,主寨又鳴放鐵炮,敲鑼打鼓,吹起蘆笙,全寨男女老少在一片歡樂的氣氛中,把客人歡送出寨外。

15.“為頂”

這是南部侗族村寨男女青年之間互相結伴走寨,互相探訪,交友聯誼的一種集體性的社交活動,侗家稱之 “為頂”,亦叫“吃相思”。活動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間,一般都在7天以上。活動的程序與“為嘿”基本相同。不同的是由乙寨的“羅漢頭”或“姑娘頭”組織本寨二、三十個熱心交往,喜歡走寨的男女青年,組成侗歌隊或侗戲班去甲寨唱侗歌、演侗戲,進行各種文藝活動,借與甲寨老幼同樂之機,與甲寨男女青年進行交往。雙方男女青年每晚在“歌堂”里“行歌坐夜”談情對歌,增加彼此間的了解和交 流感 情。當交往活動結束時,客人要離去時,主寨上的青年男女們除了用“攔路”的形式表示挽留或送客外,還要贈送一些糖果、糕點、糯米粑粑等食物作為全寨男女青年友好的情意給客人帶回乙寨。客人回到寨上即邀請本寨的全體青年男女來共享甲寨饋贈所有食品,大家邊食邊歌,直到盡歡而散。有來無往非禮也。第二年乙寨男女青年則邀請甲寨男女青年來做客。這樣,兩個寨子的男女青年,通過輪流相邀,結伴走寨,互相探訪,達到交友聯誼的目的。

侗族的由來

侗族(dòng zú)(The Kam People)主要分布在貴州省、湖南省及廣西壯族自治區交匯處,以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此外,江蘇省、廣東省、浙江省三省侗族人口各有幾萬。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人口數為2960293。侗族中有一些是北侗族,有100萬多名說北侗族話的人生活在中國南部貴州省和湖南省交界處的地方,大部分北侗族人生活在湖南省的新晃縣和貴州省的天柱縣。

侗族自稱Gaeml(發音近似於漢語的“干”、“佄”或“更”字),依據聯合國倡導的“名從主人”原則, 國際 標准譯名為“Kam”、“Kam People”。侗族的名稱,最早以“仡伶”,見於宋代文獻。明、清 兩代曾出現“峒蠻”、“峒苗”、“峒人”、“洞家”等他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侗族。民間多稱“侗家”。

侗族使用侗語,屬壯侗語系,分南、北部兩種方言。原無文字,沿用漢文,1958年設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大部分通用漢文。

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木。林業以產杉木著稱。以生產魚粳稻為主,選育栽培有本民族獨特優質的水稻品系——“香禾糯”(Kam Sweet Rice) ;善用稻田養魚,創造和傳承了以“稻魚鴨共生”為特點的侗鄉有機農業文化遺產。有自己的民間戲曲——侗戲。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族的主要標志。風雨橋因橋上建有長廊式,可遮蔽風雨的橋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陽風雨橋,被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橋上建有五座多腳寶塔,通道兩側有欄桿,形如游廊。橋梁結構不用一根鐵釘,只在柱子上鑿穿洞眼銜接,斜穿直套,結構精巧,十分堅固,令人嘆為觀止。

侗族的簫、笛、蘆笙是中國傳統的 樂器 之一。侗族還以建築藝術見長。每個寨子都有造型別致的木樓。這種不用一釘一鉚的木結構建築吸收了中國古代亭台、樓閣建築的部分精髓,建築中的代表有:風雨橋、吊腳樓。

熱點內容
用稱稱嫁妝 發布:2020-09-12 19:11:27 瀏覽:511
五星級婚宴 發布:2020-09-12 17:55:19 瀏覽:511
婚禮樂隊 發布:2020-09-12 20:13:00 瀏覽:510
太廟婚紗 發布:2020-09-12 18:59:26 瀏覽:510
北京攝影婚紗 發布:2020-09-12 17:43:09 瀏覽:509
耍新郎 發布:2020-09-12 20:11:18 瀏覽:508
王子婚紗攝影 發布:2020-09-12 17:52:22 瀏覽:508
外景簡筆畫 發布:2020-09-12 15:57:17 瀏覽:508
拍外景婚紗照 發布:2020-09-12 17:43:26 瀏覽:507
我們結婚了2013 發布:2020-09-12 18:42:33 瀏覽:506